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6篇)

来源:其他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名称嬗变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59-3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名称演化的阶段和内容变革

1.1978至1984年的思想品德课

之后,1978年恢复高考,全国高校逐步恢复正常招生,如何开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成为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980年7月,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高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任务和教学方针,规定了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办法》指出,在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另外,为了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贯彻到马列主义课之中,教育部于1982年10月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通知》,这是思想品德课的起点。1984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其中明确指出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考核办法、队伍建设、教学机构,而且制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至此,思想品德课开始走上了正确的轨道,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雏形。

2.1985至1996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认真的改革,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于是,1986年3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的意见》要求用三到五年时间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工作,逐步开设新的课程,即所谓的“新四门课”:中国革命史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课。

3.1997至2004年的“两课”

1998年6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整。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98方案”要求必须将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要任务。此后,教育部又于2003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对“两课”教学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把两者合二为一,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98方案”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以及法律和道德规范等角度分别设置课程体系。

4.2005年至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增强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性。、教育部在2005年先后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意见)实施方案》两个重要文件,对目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一个专门、全面、系统和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即“新方案”或“05方案”。它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优化组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毛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并且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最重要的是除了整合原有课程之外,为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特别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对全国高校课程设置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高校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05方案”改革最显著的特点,一方面是各门课程的全面整合和优化,另方面是课程设置的改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道德法律规范合一的思路整合课程体系。所以“05方案”的教材内容不仅更具有权威性和学术性,同时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05方案”课程设置就是现阶段高校的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

“05方案”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正确轨道上。时至今日,一个机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涵义解读

1.嬗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

其一,顺应时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方案)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推出和实施,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国际国内的新特点,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将以前“两课”的名称更替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此种提法更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含义,其称谓充分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体系对象更加明确和清新。

其二,与以前的“两课”名称相比起来,更名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称谓更有其自己独特优势:一是新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目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四年制本科的7门政治理论课调整为4门。虽然课程门数减少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的丰富和科学。二是新课程方案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除新增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外,其余三门课的内容都是经过高度整合而成的。总而言之,调整之后的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能更好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便于更好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实现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

其三,称呼更合理和科学化。之所以要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此名称更加符合这一理论课的称呼,并且它简洁概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不是单纯的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了,其包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必修课程内容真正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称呼。所以这一概念提出,充分揭示了其本质内涵,精确而恰当,也就是说科学地概括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涵的四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

其四,教材上的整编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在教材上的突破创新超出以往,在内容上推陈出新。摒弃以往教材中篇幅冗长,表达繁琐,重点难点不够突出,理论脱离实际。改善教材建设的不足之处,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与趣味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名称魅力的关键所在。除此之外,中央还将四门课的教材建设纳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同时充分反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编教方面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水平专家鼎立完成教材编写任务,代表了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和最新研究成果。调整后的四门课每门课程只编一本教材,实行全国“一本通”,尤其,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针对性地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而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也是教育教学实践发展的成果,它集结了全国高校众多教学名师的思想结晶,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孜孜不倦地实践耕耘着,推动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不断向前发展,日臻完善。

2.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涵义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基本内涵,与以往所称谓的公共理论课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中央文件都没有明确的解释,笔者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对其含义进行了粗略的概括和归纳。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到共性制约,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根据这些概念原理,笔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假设系统地分解为思想课、政治课、理论课三门课程,因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单纯具有思想性、政治性也更加具有理论性。此外,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名称不难看出,思想课、政治课和理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的表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名称就是共性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都突出体现了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而且完全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与其他四门子课程共性的一面,但又有思想课、政治课、理论课的独特个性的一面。

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这就既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的大学生,而且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最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之奋斗。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涵的四门课程内容体系有力地表现了当今大学生所以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同时也鲜明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概括地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政治性和彻底的理论性,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最后从本概念的词语解释。“思想”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一般而言“思想”就是指人们的理想信念或信仰。“政治”就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通常情况下“政治”这一概念泛指个人信仰或政治观点、立场。“理论”在现代汉语解释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毫无疑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都是当代大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也是树立他们理想信念的根本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它不是纯历史课而是一门带有政治色彩的理论性政治性课程。那么,从它名称称谓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关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以及对党与政府信任的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学校部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2

关键词:案例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基础》课的根本价值是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但是《基础》课“非主流”、“不好上”、“不愿学”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育人效果的“瓶颈”尚未完全得到突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聚焦“主业”,多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大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案例教学正是结合并运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为基础所写的案例,来进行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分析与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在对于案例了解的基础上,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掌握理论的目的。通过案例分析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案例深入大学生的灵魂,以期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意义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与挑战当今时代,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意识更趋多元化,价值追求出现功利化倾向。加之网络新媒体的冲击,出现教师与手机争学生的尴尬现象。学生坐不住、听不进、学不懂的现状,使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受到了挑战。除去个别教师知识陈旧,高校管理中的重科研轻教学弊端和学生自治力弱等问题外,教师课堂讲授精彩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仍为主要原因。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政课教学中突出的问题《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使该门课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生活,适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提高理论课程的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案例教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努力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思考理论问题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3.案例选取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缺乏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使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受到影响。发端于西方的案例教学法,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课堂讲授效果。自引入中国后,案例教学适应了法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提升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受到高校教师的重视。但案例教学中仍存在案例选取随意、热点问题剖析不深、人才培养目标不强和实践应用欠缺等不足之处。在案例的选取和应用上,往往抽象的案例多,具体实际的案例少;理论讲解的案例多,贴合学生现实的案例少;观念性的案例多,实用性的案例少。以上原因导致高职高专思政课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程难上的现状。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对《基础》课有较强的期望值,希望课堂讲授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起到对大学生思想正确引导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使大学生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以案例分析、思考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用道德与技能相结合、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理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通过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方式处理好各种纠纷问题。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用新方法、新工具、新手段讲授相对枯燥生涩的理论知识,在授课的同时方能实现育人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把《基础》课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讲授,不仅让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技能和生活能力,更要在学生进入职场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法治观念,成为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其终生受益,显现《基础》课的育人作用和更高的实效。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思路

《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以达到学生立志,树德,做人的培养目标。而学生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本身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不高。案例教学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方面能够有所成效。鉴于我院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相对薄弱,兴趣不足,一般的教学案例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案例选取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事例,特别是挖掘我院学生自己的案例,必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并且形成我院《基础》课的教学特色。案例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学生学多少与教师教多少成正相关。案例教学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形成学生学习的共同体,而且也要求组织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及教师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方面,在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强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交流案例教学改革的心得,努力将案例教学的改革引导到既关注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又注重学术水平提升的良好境界。以教学改革带动学术研究,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设计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牵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见图一),成员由系行政主任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教学案例征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组织、支持、指导和协调工作。案例征集工作采用选定和志愿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案例教学改革实施小组”,形成参与案例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师队伍。目前,实施小组成员主要由思政教研室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实施《基础》教学案例征集与案例分析工作。此外,实施小组成员需在自己所任课程范围内,考虑课程内容的具体结构,选定适合的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在每一学年度,每位小组成员至少开展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后续的改革将在过程中逐步确定。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定或开发是经过对该课程内容的系统梳理后做出的。即对本课程的教学,哪些需要通过系统讲授?哪些需要通过班级或小组的讨论?哪些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等等有系统的思考。除本学期的案例教学内容外,对案例教学的后续内容也有所考虑。对所选定或开发的案例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考虑案例教学的实施类型(如:是理论指向、实践指向;还是技能指向、综合指向等等。最好能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总结和研究中使用。其次,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养成收集资料和记录过程的习惯。对在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及时记下,并努力解决。对一些较为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在实施小组的研讨会上提出,由大家共同思考,共商对策。再次,一个主题的案例教学完成后,教师应当就本主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在立足自己案例教学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关案例教学的教改论文,争取公开发表,尤其是在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发表。最后,逐渐充实和完善《基础》教学案例集。在前期案例征集阶段,由案例征集领导小组组织全院范围进行先进事迹、典型人物等有关材料的征集,中期由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进行案例整理,分析,汇编等工作。后期在教学案例集形成的基础上,汇集各类课程相关资源,建立《基础》课教学案例资源库,提供给任课教师共享使用。

结语

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基础》课教学改革十分有必要,通过案例教学改革的有效组织与实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政课堂的教学活力,激励思政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用学生自己的案例去解读理论,从学生所感、所思、所想出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从“学中来”到“做中去”。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通过案例教学的有效渗入达到育人与能力培养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培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切实提高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意义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1.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新形势。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年3月,总书记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20*年1月,总书记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讨论通过了新课程设置方案。经中央同意,、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5号)和实施方案。20*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课程的教材编写提纲。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决策和部署上来。

2.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精神实质。

中央明确要求,从20*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在全国高校普遍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规定,四年制本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专科开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门必修课。同时,本、专科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着重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相对于“98方案”,新方案的变动幅度较大,由原来的7门必修课减少为4门必修课。课程数目减少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的内容并没有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没有改变。新课程方案充分吸收了“98方案”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了教学内容,完善了课程设置,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它集中了广大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智慧,适应了时展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映了中央决策的高瞻远瞩。

3.坚决贯彻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部署和要求。

要按照中央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各高校要按照新生新课程、老生老课程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的课程方案。从20*级新生开始,要按照新的课程方案的要求,开齐开足规定课程。20*年以前入校的学生,原则上仍然按照“98方案”开设课程。原来我们考虑,今年秋季开学后,我省本科院校率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科学校可以暂缓开设。但是,根据教育部的统一安排,秋季开学后全国所有本、专科新生都要开设这门课程。因此,各高校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为所有新生开设、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合理安排学时学分。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学分。本科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4学时,3学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08学时,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36学时,2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16学时,2学分)。专科规定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72学时,4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16学时,1学分)。各高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压减学时和学分。要严格新教材的使用管理。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有关精神,各高校不得再自行编写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必须使用中央审定的全国材,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纪律,要严格遵守。教育部将对高校教材用书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这是对我们工作成效的一次检验。各高校一定要切实作好教材的征订工作,保证课前到书。

二、认真开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1.深刻理解课程定位。

中央决定今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对20*级新生首先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具备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些对于正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将对奠定大学生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原来两门课的简单相加,而是将“98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有机地融为一体,既继承、借鉴和吸收了这两门课程以往取得的丰富成果,同时又根据教学体系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性定位和阐释,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作为新课程方案确定后实施的第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是关系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成败的关键课程。从9月1日起,全国将有530万、我省将有30多万大学新生同时开始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三门课程的开设情况,影响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这是影响全局的一门课程。希望广大任课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开设好这门课程的重大意义,认真备课,全力以赴,做好开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要有“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豪情,出色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这项政治任务。

2.搞好教师全员培训。

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教材是基础,教师是关键。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开展的,组建了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了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相结合的编写队伍,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组织教材编写工作。新教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基本经验,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优势力量整合的结果,是博采众家之长、集思广益的结晶,是集全国力量编写而成的精品之作。在好的教材确定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因素就在教师。教师能否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精神,是高质量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关键。各高校要切实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计划、分层次地搞好教师培训工作。要使广大任课教师尽快熟悉新教材,学习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新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思路、主题主线和应把握的主要内容,认真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保证新课程开课质量。各高校要在全国培训和省级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好本校教师的全员培训,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教材基本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上,把行动统一到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上。各高校要对本校培训或备课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新课程顺利开设。教师培训要通过学习文件、集中讲授、专题报告、分组讨论、征求意见、问题答疑、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进行,确保在每次学生开学前都要对所有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轮训一遍,为高质量、高起点地开设新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梳理新课程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力量,重点攻关,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确保教育教学效果。

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坚持正确方向,努力把道理讲清楚,同时还要用爱、用情、用心感染、感动学生,既要有逻辑说服力,更要有情感震撼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课内课外活动、个别交流、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特点,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系统教学与专题讲授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育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实践教学,围绕教学目标,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深化教育教学效果。要改进和完善考试、考核方法,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扎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整体规划,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

1.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

各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学校要明确一名副书记和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学校宣传、教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等部门要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和指导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要制定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具体措施,组织好本校教师的日常培训。学校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参加、指导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经常听取本校新课程开设的情况汇报,解决在新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把问题和困难想得多一点,把措施和办法定得实一点,把准备工作做得再充分一点。要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组建教学单位,整合人力资源,积极调配任课教师,妥善安排换岗教师,严把新进教师准入关。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所需经费。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工作评估和德育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及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

2.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俗话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善于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善于做育人树人的人师。广大教师一定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高校要抓好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的教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建设好、稳定好这支教师队伍,关心教师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做到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方面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予以政策扶持。近年来,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选送了200多名优秀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明年,还计划安排20名左右的教师在职攻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奖励基金,迄今已经奖励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373人次。为妥善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审问题,省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专门设立了德育学科组。按照省委8号文件要求,各高校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要专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职称,也可以申报其他相关学科职称。各高校在计算教师工作量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对待,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3.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为了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就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我们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学科发展规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要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认真研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对我省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建设力度,同时要加大培育力度,努力再新增一批硕士点和博士点,提升现有学科层次,增强学科综合实力。要加强科学研究,重点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各相关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追求新发展,力求取得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超越性的理论成果,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4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occupationmoralsandlaw”oftheoccupationschoollessonteachingChuargument

ZhuXiao-yun

【Abstract】“Occupationmoralsandlaw”lessonismediumetc.occupationschoolnewoneafterbeingvirtuousteachalessoncoursereformsetupofanewlesson.Accurateconfidencenewcoursecontentofcoursedesignofwayofthinkingandinsidelogicrelation,fittingprocessingteachingmaterialcontents,aimatcurrentmediumthejoblivingacharacteristics,intheteachingprocessadoptvalidofteachingmeasure,reformevaluatestudentaway,abilitymakethiscourseofteachingcansmoothlyprogress.

【Keywords】Mediumoccupationschool;Occupationmoralsandlaw;Contentofcourse;Teachingmethod

从2009年秋期开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的要求,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该门课程是由原来的的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合二为一的一门新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德育课。如何把这门课程教好,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的任务,是承担该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亟待探索的课题。笔者于2010年春期参加了该课程的教学,现将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些体会和收获总结出来,与各位同行交流。

1.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内在的逻辑关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大纲和教材,领会大纲精神,把握教学内容体系。

1.1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了五个专题――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1.2以上五个专题分立,前2个专题主要讲道德,后3个专题主要讲法律。但它们有内在的逻辑:由礼仪入手讲道德――由一般道德讲到职业道德――由道德规范讲到法律规范――由法治理念讲到依法律己――再讲到与学生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民法、经济法等相关内容。

2.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教学内容既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又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将教材内容主体化、情景化、信息化,进而转变为能动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因此在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探索后,还必须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科学地组织教学。

2.1将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德与法的和谐统一。新课程的创新之一,就是贯彻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实现了道德内容与法律内容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学中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家庭美德教育和婚姻法、继承法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会公德和治安处罚法相关规定结合一起;职业道德中的办事公道与职务犯罪的规定结合中在一起;诚实守信与合同法、民法的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等。通过这种结合,既体现课程的鲜明特点、讲清了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规范,又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思想道德层面受到更深的教育。

2.2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重点内容。按照大纲“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道德部分中的职业道德、法律部分中的民法、合同法、治安处罚法、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劳动合同法等“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内容应是教学重点内容。

2.3按照“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筛选、补充教学内容。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两门课合二为一,因而面广量大,内容繁杂且较为抽象,而中职生又大部分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较低,因此教学中必须针对学生的这一学情和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如“习礼仪、讲文明”部分,中职学校一般都开设了“礼仪课”,这部分内容可不讲;“宪法”部分因初中已学习过相关内容,只需讲解“公民意识、人民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即可;第八课的诉讼程序内容,因涉及的法律专业性太强,只需给学生讲解“程序的作用、意义和民事诉讼的基本程序”即可;刑法中的“职务犯罪”可省略。但是对于大纲规定的而教材没有的,要根据学生专业适当补充。如道德部分中的“遵守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这是更有针对性、更有意义、更贴近学生的内容,应补讲。又如法律部分中的“遵守行业法律法规”,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所属的行业,进行相关行业主要法律法规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教学实效性

3.1尽量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古代教育学家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活动的效率则难以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的案例,应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来源于现实生活,切忌“假、长、空”。案例教学的方式,可由教师在案例演示后,说明基本原理,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或由教师根据案例内容,提出要求和讨论题,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评析,或由学生参与“现场”,再现案例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讨交流。总之,教师要“以案创境,因案成趣,以案激情”,使学生“以案引思,据案论理,依理导行”。

3.2结合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骤:首先,教师提出研究的课题,并作必要的启示或指引,让学生思考以寻求答案;其次,让学生回答思考结果,师生共同讨论答案的正误;最后,教师作出确切的结论,并总结建立概念过程中的经验。

(2)讨论式教学:主要是以专题讨论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专题讨论或专题发言,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表达能力。如在第二单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不要勤俭?”讲“职业道德形为养成”时,组织讨论“如何看待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半/准军事化管理?”等等。

(3)合作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会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亲密合作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因此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中,要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3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枯燥”、“单调”、“呆板”等是学生不喜欢上德育课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手段由“传统单一化”向“现代多样化”的转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电视视频教学、观看影视音像资料等,使学生耳闻其声,眼观其形,身临其境。

3.4加强实践性教学。本课程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论是职业道德修养还是法律素养,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行动上,为此,教学中应当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组织课堂讨论是最简单易行的实践性活动,教师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让学生对此事从道德或法律方面进行充分讨论,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体验到道德、法律是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开展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如在道德部分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公共场所做些公益事;在法律部分教学中,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参观看守所、少管所,组织学生看道德与法律的电影、录像、电视、展览等。

4.改革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应按大纲要求,从日常表现、学习成果、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进行,即改变现行片面依赖笔试成绩的评估模式,将学生的平时操行考察、作业评价、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根据中职生认知能力实际情况,可考虑按20%、20%、60%的比例,从平时表现、作业完成、笔试成绩三个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鉴定。

总之,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中深深感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就能使该门课程教学取得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2009年09月11日;

[2]扈文华《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的体会

[EB/OL]http://省略/p-54851870.htm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舒国兵(1978-),男,重庆人,中国政法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法制史和法学教育。(北京10008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21-02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法治观的基本内涵

在高校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必须要先明确何为法治理念。只有在正确的法治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法治观。一般来说,法治理念是关于法治的理性化观念,是人们在对法的属性、内涵、价值功能以及运行等实践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内心信念。根植于一国法治实践之中,反映法治现实,对法治实践起能动作用,是法治理念的认识论属性。具体来说,法治理念对一个国家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实践是法律的根本属性之一,也是大学生法治理念得以确立的主要途径。加强包括法律知识教育、法律能力教育、法治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在内的法治教育,引导、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以社会公民身份参与社会公民事务,参与社会公民事务中实践性地运用法律,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当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学教育教学主要是教授关于法律体系、法律程序等方面的知识和基本原则,侧重于法律信仰与法治理念的确立,因此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培养非法律专业法治理念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学教育在对法律能力提升和法治理念培育上还有所欠缺,有待加强与提高。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在我国法学专业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依然存在缺乏实践教学理论指导、缺乏成熟的具体模式指引、实践环节少且周期短、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践环节未被纳入强制性的考试和考核环节等问题,实效性大打折扣。法学专业的法学实践教育如此,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的法学实践就可想而知了。当前,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大学生的必修课中,承担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过去的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作为两门课程开设的,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在提高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融为一体,较为符合我国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教育重形式轻实质。很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受社会浮躁心态的影响,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课程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就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追求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而对课程的开设持怀疑甚至反感态度。法治观的树立及其将来所产生的作用是循序渐进且缓慢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兴趣不大,学习的重点只是课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学习方法上也多采用机械式记忆法,目的是考试能够顺利过关,没有思考和理解法治理念的深层次内涵。而对于教师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定位目标上也存在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部分,主要定位是对学生法律理念的培养和法律知识的掌握,二者兼而有之不能偏颇。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对法律知识和具体条例的讲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分析某个案例或是解释某个法条上,这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法律理念、树立科学的法治观不利。

2.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受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轻权利、重义务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当前市场经济功利思想泛滥,社会、学校和家庭普遍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而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重视不够。直接的影响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就强调“社会也要进行这样的(法治)教育”。实践中,国家也组织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全社会普法运动,但这些运动对法条的宣传远远胜于法治理念的培养。而高校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难免受其影响。在高校中,承担着对大学生法治理念培养的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实际讲授中缺乏规范性,有的教师对“法律基础”部分少讲甚至不讲,这对学生的法治观培养十分不利。

3.教学模式单一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讲授中,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课堂灌输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生硬刻板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课堂条件设备等原因,法学专业所特有的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等教学方式得不到应用。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导致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听起来却索然无味,教师讲起来也倍感吃力,教与学双方形成恶性循环。

4.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所进行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定位在提高大学生对于道德和法律的一般常识以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理想认识上,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法治理念的理解,以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后面几章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讲授上,但在现有课时安排下,教师不可能将所有法律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师还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应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点上,如民法、刑法。同时,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教,学生未必学。没有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结果只能导致与教学目标的偏离。

5.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在2007年教育部课程改革后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在一起,并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每学期54个学时,按照章节的设置来计算真正用于“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数也不过十几学时。法治教育是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满足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

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笔者以为,要发挥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法治观方面的作用,教学应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

(一)依据法治观形成的规律,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

法治观的形成,并非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多寡。一个人掌握法律知识多,并不一定说明他具有正确的法治观。法治观的形成,更多的依靠法学教育中宪法、公民、契约、诉讼、权利义务等法治意识和理念的传授和培养。具体到课程教学中,应遵循法治观形成这一规律,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不能只侧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让学生养成较强的法治理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护法行为习惯。教学内容上,应以贯彻法治理念的培养为主线,具体章节不求大而全、多而杂,突破过去重法律条文、法律知识与概念灌输的传统;更多侧重宪法、公民、契约、诉讼、权利义务等法治意识和理念传授和讲解。教学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辩论、学生自己整理专题、教师点评等方式,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具体法学教育,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同时,在课堂辅助教学方面,应充分发挥网络、视频、法制类电视节目等设备和资源的作用,加深教学效果,如可以将一些优秀的电视普法节目搬进课堂。

(二)拓宽校外教学渠道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有限。要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积极拓宽校外教学渠道。学校可积极联系周边的看守所、监狱、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和部门,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使学生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法在实践中的运行过程,加深对于法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与学校驻地的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及政法机关联系,建立一种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更多的实践机会。当然,这两种校外教学途径,必须配有专门教师指导和辅助,才能发挥真正的效果。传统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唯一讲授主体,这保证了教学内容和讲授知识的连贯性,但会产生令学生感到乏味、单调、厌烦的弊端。教学中可以考虑将优秀的司法工作组及违法犯罪而改过自新的人员请进校园、请进课堂,通过他们的办案经历及人生经历教育、感染学生,不一样的讲课内容会在学生之间产生强大的反响,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改善课程设置,以达到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两门课合并而来,从出发点上看,是希望能寻求两者的共同点,整合教学内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设置是将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从而以一种道德的内在力量来约束学生行为。而法律基础课程设置则是以明显的外在形式如政策、规章、制度、公约等,向大学生表明哪些行为可以作为、哪些行为是禁止的。两者的宗旨虽然都是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实现的途径和过程是有区别的。尤其对于学生法治观的培养,课程更改后由于“法律基础”部分的删减,课时数的减少,课程安排上基本上由一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一起讲授,这必然会使“法律基础”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加上课改后的变化,都影响着大学生法治观的培养和形成,因而笔者对课程改革方案一直持保留态度。同时,从“教与学”过程中占主导的“教”一方看,由于课改时间不长,实践中很多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很难讲授“法律基础”部分。讲授“法律基础”部分也更多的是法律知识和概念的讲解,很少涉及法治思想和理念方面的知识。因而,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受过专业法律教育的教师来讲授法律基础课程,或者将两部分内容拆开,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师来分别讲授。

三、结语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教育课程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学习很多法律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形成正确的法治观也具有积极作用。现有课程教学和设置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革。但改革须遵循法治观形成的规律,改革课程教学,才会发挥其真正的效果。当然,法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对于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也只是一个途径和形式。大学生法治观的形成,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参考文献]

[1]韩志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7(3).

[2]史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篇6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的新征程。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对于个人来讲,尤其对祖国未来的栋梁来讲,法者,天下之仪也。要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使其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较高的道德素质和精湛的专业素养,法律意识培育是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法律意识培育重视程度不够,方式举措不多,一定程度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必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一、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达成高度理论共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依法治国的理念,要把理论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引起大学生的广泛共鸣,达成高度理论共识,而不是让年轻人只是把它当作理论的大口号、舆论的大宣传,听听而已与己无关。依法治国是在十五大明确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基本方略的确定表明了我们在改革开放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再走弯路,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2010年我们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十之后,我国进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征程。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十五大的确立,到十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虽然表达方式没有变,内容没有变,改变的是我们对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精准的定位。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两句话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绘制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美好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现实路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原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上升为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原来强调在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到现在提出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层面上全面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新十六字方针,是对原来的十六字方针的发展和提升,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志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正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如何破解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二元体制、环境污染加剧这些我们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绊脚石呢?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助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创新社会体制,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只有全面依法治国,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消除特权惩恶扬善,提升社会和谐,人人安居乐业。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完成民族复兴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就一定要依靠法治为党和国家保驾护航。

二、加强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使我们的青年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高校加强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目前除专门的法学专业学习系统法律知识以外,广大青年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承担这一任务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以人生艺术和人生智慧教育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两个基本要求,进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2005年2月7日由、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合并,成为一门新的课程。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一轮的改革(“05”方案)深入推进,课程体系将同一类型的课程进行了必要而适当的合并,减少了重复,由原来的七门必修课调整为四门必修课。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要求,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

“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实现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总的来讲,德育和法治这两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以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德育和法治紧密相结合,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从课程大纲来看,法律知识的章节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与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是有所欠缺的。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为例,全书除去绪论总共七个章节,其中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关于法律的,第七章中有部分法律知识。其余内容都以道德修养为主。在实际教学中这门课程一般开设时间是大一的第一学期,主要面向大学新生,因此课时在减去军训时间之后有所缩短。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法学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理念的形成都缺少相应的时间和内容,与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部署不相适应。对此,应当充实并增加法治教育的内容,使法治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不是弱化法治教育甚至让位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

在不改变整体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章节的适当调整,来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订中,存在着纵向的重复也存在着横向的重复。纵向重复是指从中学到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重复,横向重复是指大学中四门必修思想政治课也存在着内容上的重复。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与高中教材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实现、坚持集体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有重叠交错的现象。这是纵向重复。横向重复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为了丰富法律知识的学习,可以对重复内容进行适当的缩减和整合。对于横向重复的内容,要在保证每门课程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不缩减的情况下,增加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法律知识的内容。

三、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

营造一个全民学法、全面守法的良好氛围,提高国家成员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社会成员把法律的知识内化为法律的信仰,把法律意识表现为恰当的行为。而对于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与正能量,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一个关键环节。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要采用了比较单一的讲授法进行教学。那就是由老师在课上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与信息,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这些知识和信息。单向传递信息,方式简单老套,很难引起处于信息时代莘莘学子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境地,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无精打采呼呼大睡。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除了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方面做出改革以外,教学方法的革新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倡导要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从普及法律知识,塑造法律意识的角度来讲,无疑案例教学法是具有优势的。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素材,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具有传统灌输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案例教学法摆脱了空洞的理论灌输,增加了双向互动,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具象化,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和学习。另外,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还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种民主的学习范围中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兴趣,那么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改变为案例教学模式下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理论通过考试,最核心的是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案例教学的开展,通过具体法律问题的呈现,学生围绕案例中的矛盾展开讨论,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围绕具体事例进行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比如,有关“大学生不良网贷事件”等热点案例,学生对案件的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们意识到了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被泄漏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案件的最终解决,更让学生知道我的哪些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以及合法权益被侵害后如何用《刑法》和《侵权责任法》等方面的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除了案例教学法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互动教学法、课题式教学法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真正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信仰,最终成为合格的法律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3.

[2]彭海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指导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体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 阅0

    体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篇1时间过得很快,一不留神-学年上半学期已经过去了,在体育教学工作这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着前进,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感受。通.....

    仓库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仓库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篇1仓管:仓储部门的职能:三个字:收、管、发。1、收:供应商——进料数量验收——进料品质验收——是否合格(不合格退给供应商)——入库入帐——表单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