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6篇)
来源:网友
基因检测篇1
【关键词】农产品;转基因;检测技术
0.前言
伴随农产品生产水平的全面提升,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引起了各个国家、不同组织以及学界的广泛争议。转基因技术通过现代分子生物手段,令某类物种包含的基因转移至他类农作物,进而令其遗传物质形成改变,并呈现出形状、质量、营养层面的进一步完善,向着消费者需求目标进行发展转变,进而获取到改良基因农产品。目前一些转基因生产的农产品逐步流通进入了市场之中,创设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利润。然而其有可能形成对大众身心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危害风险、各类不确定因素逐步引起学界人士的重视,他们纷纷表示担忧。该类现状问题进一步推进了转基因农产品应用检测手段的快速发展。各类高通量、精准、高效的转基因产品应用检测手段得以研究开发,欧盟体系、美国以及我国等地逐步出台了转基因产品的管理政策与制度法规,进一步推动转基因物种、产品标签体制的落实执行,进而保证转基因农产品整体质量与生产安全,降低隐藏危机影响。当前生物技术行业领域正逐步研究应用转基因农产品检测技术分析验证外源蛋白质以及核酸,并派生出较多技术手段的分支,该类技术手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优势与缺陷。
1.外源蛋白质应用检测方式
基于抗体以及抗原免疫学原理,可利用对外源基因蛋白进行检测,来达到定性定量的目标。创建检测体系需要令外源体系基因形成的蛋白产物通过制备构成特异单克隆以及多克隆抗体,进而形成蛋白质印迹、试纸条测试以及酶联免疫测试手段。
1.1蛋白质印迹检测
该方式依据抗原抗体呈现的特异性,对复杂物质中的某类蛋白进行检测。可通过非标记抗体以及抗原决定簇进行集成,而后通过另一类蛋白或是免疫球蛋白对集成抗体进行分析测试。该方式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可良好的进行定性检测,为分析各类复杂混合物质之中具备特异蛋白的有效手段,检测灵敏性可达到一到五纳克。特别契合较难溶解或是不溶解蛋白质的测试分析。然而该方式无法实施定量研究,这是由于具体的操作环节较为复杂繁琐,同时需要投入较多经费,不契合高通量验证测试。
1.2ELISA检测
ELISA检测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技术,主要令抗原以及抗体特异性同酶对底物通过有效脆化进行集成,依据酶反映令底物进行显色。在抗体以及抗原进行集成阶段中,通过比色以及荧光反应明确转基因的具体成分。该阶段中酶以及底物反应具体的色彩同样品抗原含有的总量呈现正比例关系。
该方式体现了酶反应较明显的灵敏性,以及抗体抗原具备的特异性。一般来讲检测灵敏性可为百分之零点一,同时操作便利高效,投入经费合理。当然该技术手段仍旧包含一定问题,即农产品具备的复杂基质会形成测定过程的干扰影响。同时一些导入蛋白并非位于植物各个组织之内均能表达展现。例如在玉米农作物之中蛋白质通常在叶子中,而非展现在谷粒内。加工生产阶段中作物含有的蛋白质会形成降解,因而该类技术手段只契合没加工的各类原材料分析验证。倘若导入DNA蛋白质不表达,则无法应用该类检测技术。
1.3免疫试纸条法
应用试纸条测试蛋白同样基于抗体抗原特异性,其将消化纤维取代聚苯乙烯作为固相载体。通过连接显色剂令外源蛋白抗体固定于试纸条中。并令其一段至入包含外源蛋白物质提取液内。试纸另一头毛细管通过吸水令提取液进行上流。一旦特异抗体以及外源蛋白实现融合,便会形成显色反映。该检测方式应用便利,可快速进行操作。通常在五到十分钟可得到检测结论。然而一类免疫试纸条仅能测试一类蛋白质,无法对农作物转基因具体品系进行清晰划分,同时呈现出的检测灵敏性不高。
2.核酸应用检测方式
检测核酸应用方式主体分成四类,一类为核酸印迹方式,另一类为PCR技术。后者还可分成定性手段、复合手段以及竞争定量手段、荧光手段、基因芯片等方式。
2.1核酸印迹方式
核酸印迹方式不但可分析验证外源DNA,还可明确外源基因排列状况、具体的拷贝数以及植株后代呈现出的外源基因可靠性。该方式可消除操作阶段中存在的污染影响与转化阶段质粒残留导致的假阳性反映。然而该方式可令目标DNA实现原位杂交,并不履行放大以及扩充过程,因而检测精密性较PCR方式低出较多,同时具体流程较为复杂。
2.2PCR检测方式
PCR检测方式基于不全面一致原理以及结果模式,体现出显著的灵敏性,同时转基因范畴中应用频繁广泛。相比于蛋白质特异性,该技术手段不会受应用材料影响。同时核酸属性较蛋白质更加可靠,变性后较易体现复性。定性检测方式具体原理同DNA天然复制较为相似,需要经过变性、退火以及延伸的具体流程。令提取得到的样品DNA用于模板,并将寡核苷酸链用于引物,令其同外源基因序列实现补充配对,基于聚合酶的功能,可位于体外高效的特意扩增基因目标片段,进而令具体微量目标片段可快速的扩充并上升到百万倍水平。
最终形成的产物在染色后将可清晰的分辨出来,而无需利用杂交分析便可辨别认清基因组内具体的核苷酸序列。该技术方式为一类高效灵敏的检测验证核酸手段,通常灵敏性可达到百分之零点零一。当前在转基因农产品中实现了广泛的检测应用。通常,先验证样品来源,利用常用植物标准基因验证实现。而后,验证转基因农产品中通常包含的三类通用元件,及启动和终止子,还有标记基因。倘若得到阳性结果,则需要继续验证外源结构基因。当前我国逐步研究开发了PCR定性验证方式,并颁布了行业领域相关技术标准。
3.结语
总之,伴随农业生产之中基因手段技术的丰富应用,更多样化的改良性质转基因作物实现了世界范畴中的多元化种植。我国逐步批准对棉花、甜椒、水稻等农作物进行转基因生产。其商业化逐步引发了安全问题。为此,我们只有创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检测技术方式,方能做好安全可靠的验证分析,明确转基因作物具体质量,进一步推进检测技术实现丰富、优化、全面、可靠的发展与升华。
【参考文献】
基因检测篇2
中图分类号:TS207.3文献标识码:A
AdvanceinDetectingTransgenicComponentsofCornanditsDownstreamProducts
YUJunfeng[1],FANGBo[2]
([1]MudanjiangSeedManagementOffice,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00;)
[2]MudanjiangAgriculturalInformationCentre,Mudanjiang,Heilongjiang157000)
AbstractThepapergivesabriefaccountoftheadvanceintransgeniccornresearchathomeandabroad,emphaticallyintroducedthepresentprogressofstandardizedtransgenicdetectionmethodsofcornanditsdownstreamproducts,anddetailedthepresentandthedevelopmentaltrendoftransgenicdetectingtechnologyofthedownstreamproducts,andalsoproposedkeyresearchorientationsoftransgenicdetectingtechnologyofthedownstreamproducts.
Keywordscorn;downstreamproducts;transgenicplant;detection
目前,转基因玉米及其制成品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制造业,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本身的不足导致无法确定转基因产品对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安全性。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对健康和环境潜在的风险表现出引起的极大关注和广泛忧虑,主要集中在:(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主要有严重影响整个食物供给、农作物广泛减产、副作用、不精确的技术;(2)转基因产品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影响;(3)环保的影响,主要有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杀虫剂使用的增加、生态被破坏、基因污染难以消除。社会普遍关注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安全性问题。
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8.1千万公顷。同时,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国家制定了管理法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常年种植2400万hm2,我国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较快,转基因玉米在我国即将进入生产阶段,转基因抗虫、除草剂玉米的产业化蓄势待发,转基因玉米的环境安全性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尚没有转基因玉米环境安全性研究的报道。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转基因食品是改变一些农艺性状。第二代转基因食品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食品的营养为主要特征。第三代转基因食品以研究增加食品中的功能因子和增加食品的免疫功能为目标。
1转基因检测标准化方法研究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法令,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建立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标准是实施转基因产品标识的技术前提。为了给各国提供可以共同遵循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先后颁布了5个标准:
ISO21569:2005FoodstuffsCMethodsofanalysisforthe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andderivedproductsCQualitativenucleicacidbasedmethods(ISO21569:2005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核酸定性检测法)。
ISO21570:2005FoodstuffsCMethodsofanalysisforthe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andderivedproductsCQuantitativenucleicacidbasedmethods(ISO21570:2005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核酸定量检测法)。
ISO21571:2004FoodstuffsCMethodsofanalysisforthe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andderivedproductsCNucleicacidextraction(ISO21571:2004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核酸提取)。
ISO21572:2004Foodstuffs-Methodsforthe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organismsandderivedproducts-Proteinbasedmethods(ISO21572:2004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蛋白质检测方法)。
ISO24276:2006.FoodstuffsCMethodsofanalysisforthedetectionof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andderivedproductsCGeneralrequirementsanddefinitions(ISO24276:2006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检测分析方法―一般要求和定义)。
这5个标准分别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检测分析方法、DNA提取方法和转基因产品检测过程中的术语定义和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规范。ISO21569:2005是一个对食品中的核酸进行定性检测的标准,ISO21570:2005提供了对食品中核酸进行定量检测的方法,ISO21571:2004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核酸提取的方法,ISO21572:2004标准中规定了对食品(下转第105页)(上接第97页)中的蛋白进行检测的方法,ISO24276:2006提供了确定和量化食品中的转基因物质的一般要求。
综合各国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四类技术:PCR定性筛选检测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基因芯片检测法和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
1996年农业部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制定了5个配套规章:《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性评价导则》等,了转基因生物标识目录,建立了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进口许可审批和标识管理制度。
2玉米及其制成品转基因检测存在的问题
以玉米为直接原料的深加工品和普通深加工品一样,食品在深加工过程中各种处理如加热、各种添加剂的使用、pH值的剧烈变化,使其DNA断裂,理化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深加工食品中转基因成分的分析较难统一,转基因成分检测的难度大大增加,在检测过程中难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要严格按照欧盟现行条例中关于GMO成分的定义,在外源基因的纯合近交二倍体系与杂合二倍体品系以及每个基因组只有一个外源基因的四倍体品系之间是没有差别的:他们在形式上都是完全的转基因成分(100%GMO)。另一方面,从分析的角度看,纯合二倍体、杂合二倍体和只含一个转基因基因组的四倍体品系来说,它们的GMO含量分别为100%,50%和25%。如果我们考虑一个销售的产品成分,它来来自不同批次和相同物种的不同品系的随机混合(它们在纯合性、倍数性和C-值方面具有不同的基因组构成),这种情形将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确定每一种成分的特殊贡献并且纯合性、倍数性和C-值的分子分析工具将不可避免地过高或过低估计产品成分的名义上的GM成分。事实上,定量一个样品的转基因含量为我们提供的既不是真正的外源基因分子剂量(如遗传改变的单倍基因组数对单倍体基因组总数之比),也不能提供欧盟条例定义的含量,而是一种相对于认证标准物质的相对基因剂量。对玉米及其制成产品,只有选择适宜的基因组提取方法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CTAB(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沉淀法提取基因组的方法行之有效,而且对PCR反应的不利影响最小,对其他深加工产品分子水平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玉米及其制成品转基因检测发展趋势
定量检测将可能成为未来转基因成分检测的发展方向。近几年,转基因玉米的研发已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未来有可能获准商业化种植,相关深加工品转基因成分检测的技术及其标准仍需完善。
参考文献
[1]路兴波,孙红炜,杨崇良,刘开启,尚佑芬,赵玖华.转基因玉米外源基因通过花粉漂移的频率和距离[J].生态学报,2005(9).
[2]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4(2).
[3]王丰,李曙光,廖亦龙,彭惠普,刘振荣,黄德娟,柳武革.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的特征特性研究[J].杂交水稻,2002(1).
[4]樊龙江,吴月友,庞洪泉,吴建国,舒庆尧,徐孟奎,陆剑飞.转基因Bt水稻花粉在桑叶上的自然飘落浓度[J].生态学报,2003(4).
基因检测篇3
一个人的基因编码“数据库”不仅是遗传密码,而且是未来的金矿。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越来越完善,所花费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今后,患者以及普通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DNA基因全测序,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预测“生命的未来”。
在技术的变革下,未来医学是看“基因”下药。
不过,我们也看到基因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不容乐观,业界对伦理、监管的边界不明晰而感到担忧。对企业而言,当前要想从基因大数据中掘金,耗资巨大,且盈利尚需时日。
那么,我们将如何看待当前热潮下的基因大数据,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产业变革?本期《支点》杂志专访基因大数据领域相关企业界代表,听听他们对基因产业发展的声音。
基因诊断存在局限性
《支点》:生物科技、基因测序,作为新型的产业受到了国家的鼓励支持。如何看待这一产业的发展态势?
许鹏:从上世纪50年现DNA以来,基因检测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最近几年,基因检测已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目前比较成熟的产前筛查,以及还在探索阶段的个性化肿瘤治疗等。
科学研究者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随着基于基因诊断的数据越来越庞大,基因诊疗的准确度也开始提升。过去我们要想对人体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费用高昂,动辄上百万美元。而现在我们只需花上千元,就可以做简单的基因检测。
可以说,基因技术的发展,对医疗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张增金: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迎来了生物大数据时代,动辄就是数百GB的测序数据,还有庞大的生物序列数据,以及复杂的蛋白质结构数据等等。
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和数据库,配以精悍的服务器硬件,只要你手上有自己的基因数据,我们就能提供专业的数据分析服务。
《支点》: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医疗领域相关公司加入到大数据的掘金中来。如何看待大数据对医疗产业带来的变革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许鹏:基因检测和大数据的结合,给生命科学带来不少变革,如对海量基因数据的分析,或许能找出疾病基因的规律。同时,数据就是金钱,目前不少公司收集数据,并从中不断尝试,提炼出有价值的数据。
不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我认为基因指导诊断目前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现在对基因大数据的运用,很多还停留在炒作概念的阶段。比如,有的机构声称,通过采集DNA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就可以确定孩子的天赋特长和未来的发展。甚至,有的公司宣称利用基因测序,能够确定人的性格。这无疑是种误导。
张增金:当前,我们看到基因大数据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数据种类繁多,比较分散;缺乏存放标准、难以共享;数据分析缺乏有效工具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逐步去解决。
目前,基因大数据的挖掘才刚刚开始,可挖掘的价值较多,需要参与者去开发更好用的工具,更好地去组织数据,从根本上去推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我们离真正理解基因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类当前对基因组的理解尚不到3%。这个领域才刚刚开始,要发掘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董鸣雁:基因大数据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是未来医疗产业发展的方向。
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基因大数据的采集、分析需要花费大量的研究成本,何时收回成本短期没有时间表。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让市场能够为基因大数据买单,我觉得尚需时日。
打通数据“孤岛”
《支点》:由于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检测标准、试剂选取等原因,数据口径和相关指标无法直接使用的情况依旧存在。我们又将如何打通这些数据“孤岛”呢?
张增金:一是可以对存储和管理的基因大数据进行整合,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二是可以用方便快捷,且经济的方式去分析基因组大数据,生成可靠易读的科研报告和可视化的图表;三是与业界同行进行安全、无缝对接,实现科研合作。
目前,有上百家科研院校在我们的云平台上进行基因大数据的挖掘。
董鸣雁:在医疗运用领域,大数据与医疗行业两者间的业务结合还不够紧密。最近三年以来,不少大型医院、医疗机构对系统做了大量改造。我们看到,在数据医疗领域,有的医疗机构已展开与国内外同行间的交流学习。
目前,这种交流是点对点的展开。如何将各个数据“孤岛”整合起来,我认为还需要国家建立区域卫生平台,让区域卫生数据在一个平台上通联起来,形成汇聚点。
《支点》:我们看到医疗大数据的市场容量呈爆发式增长,基因大数据的扩展价值主要在哪些领域?
张增金:基因大数据+精准医疗,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准医疗离不开基因大数据的分析,目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是单基因遗传病,复杂疾病以及肿瘤。我们目前布局精准医疗领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成立了百迈客医学检验所,为实验和数据做储备;二是利用百迈客云的平台来进行数据分析。
在精准医疗领域,基因大数据将摒弃过去的“经验”诊断,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在大众健康领域,基因大数据将实现由预防到治疗的转变。同时,利用基因大数据,我们可以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大有作为。
如果算上大健康领域、农业育种、工业微生物领域的基因大数据,其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若单就基因检测领域来看,国内基因大数据规模将超过千亿元,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许鹏:当前,国内医疗大数据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国内医疗大数据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数据收入、搭建系统收入、软件收入、提供服务的收入、免费提供服务换取流量之后靠流量变现。
虽然行业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健康医疗大数据市场未来的发展仍然值得期待。
医疗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精准医疗攻克其主要技术难题的关键环节,是其成功路上的重要“螺丝钉”。
隐私边界不明
《支点》:我们在基因数据化的同时如何保证基因数据的安全性?
董鸣雁:大数据医疗行业的安全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上的安全性,二是观念上的安全性。在技术安全性领域,目前技术对数据的保存本身并不太难,且有一定社会认可度。但是在观念上,我们对医疗大数据的隐私保护等,还存在一定的安全忧虑。
我们要让医疗大数据走出“院墙”,让患者没有顾虑地去医院看病,放心填写个人的病历、病情、亲友电话,以及家族是否有遗传病例史等,医院要做到妥善保存。这些数据,除去个人的敏感信息外,病情、病理、病历等这些信息大量汇聚以后,才可能进行数据提炼、分析或抽取,并提供给医疗机构。
我们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如专业的医疗云等,让其提供数据医疗的整理、分析等报告。同时,作为数据收集的点来说,医疗云为大数据做出基础、物理准备,是大数据医疗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基因检测篇4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基因检测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你只要从基因测试公司买一个试剂盒,往里面附赠的小瓶子里吐几口唾液,然后盖好盖子快递回去,几天后就能收到一份报告,详细列出你的家族史和内在的各种潜力,比如到底是擅长短跑还是长跑。不过大多数人更关心的肯定是疾病报告,基因测试公司保证说,他们能通过你的基因型判断出你未来最有可能会得什么病,概率各有多少。
这类判断的科学基础就是免疫系统和遗传因素的关系,因为很多疾病都和免疫系统的质量有关。传染病就不用多说了,还有一些看似和免疫无关的疾病,比如阿尔兹海默氏症、糖尿病和癌症等等,其实也都和免疫系统有很大关系,最近越来越火的癌症免疫疗法就是明证。
那么,免疫系统的好坏到底和遗传因素有多大的关系?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曾经有不少科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正面的。但是,斯坦福大学免疫学教授马克・戴维斯(MarkDavis)仔细分析了那些论文,发现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小孩子,这些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经受真实环境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
那到底应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呢?戴维斯采取了一个最老套、同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研究双胞胎。众所周知,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异卵双胞胎平均有50%的基因也是一样的,这就为研究者提供了绝佳的实验材料。更妙的是,大部分双胞胎从母亲的子宫开始就一直生活在一起,从受精卵到少年时期面对的是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环境,这样的两个人在免疫系统成型期间所接触到的抗原是很相似的,这就又排除了另一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有一个人很早就预感到双胞胎研究很重要,他就是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的加里・斯旺(GarySwan)。斯旺教授从20年前就开始研究双胞胎,长期跟踪他们的去向,目前已经收集了2000多例。在斯旺教授的帮助下,戴维斯说服了其中的78对同卵双胞胎和27对异卵双胞胎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分3次抽取了他们的血液,分析了其中200多项和免疫系统健康状况有关的指标,发现有四分之三的指标受环境的影响更大,和先天遗传没有太大关系。
举例来说,很多人都打过流感疫苗,但每个人对疫苗的反应强度都不一样,有的人立刻就能生产出足够多的抗体,帮助他们安然度过流感高发期,有的人却只能生产出极少量的抗体,质量也很差,这样的人打了疫苗也没用,还是会中招。
以前科学家们大都认为其中的差别源自基因,但戴S斯却发现一个人对于疫苗的反应程度和基因型关系不大,却和这个人以前曾经生过哪些病、接触过哪些病原体或有害化学物质,以及接种过哪些疫苗有关,甚至这个人的个人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也会影响到他对疫苗的反应强度。
另外,免疫系统和环境的关联度会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平均下来,成年人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有75%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只有25%和遗传有关。也就是说,基因检测只能检出四分之一的致病因素,另有四分之三的原因是基因检测测不出来的。
戴维斯将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2015年出版的《细胞》(Cell)杂志上。这篇论文特别提到了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发达国家有超过一半的人感染了这个病毒,发展中国家甚至有90%的人都中了招。所幸这种病毒的毒性很小,只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处于健康状态就不会发病。但是,戴维斯发现这种病毒会大大改变携带者免疫系统的状况,如果受试双胞胎其中一人感染了,另一人没感染的话,那么在戴维斯教授所测的200多项指标中有60%都会变得非常不同。
进一步研究发现,造成上述结果的部分原因在于感染了巨细胞病毒但没发病的人血液里有将近10%的T细胞都变成了“专职”T细胞,每天24小时都在监视着巨细胞病毒,其他啥事也不干。
T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负责细胞免疫。上述结果说明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有十分之一的免疫系统资源都被用于监视这种病毒了,再遇到其他类似病毒就腾不出手了。证据显示,感染了巨细胞病毒的人会对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原因就在于此。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患流感,原因就是老年人的免疫T细胞更新较慢,来不及对付像流感这样的突发事件。
基因检测篇5
真相1:遗传与环境因素缺一不可
天赋基因检测触及发展心理学中的首要问题――遗传和环境因素孰轻孰重。数十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基因决定着生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蛋白质,决定着生命体的表型。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发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例如具有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姐妹或兄弟,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后,在性格、健康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并不符合经典遗传学的观点。目前心理学家已达成共识:遗传与环境因素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缺一不可,二者相互作用,决定个体的行为表现。
目前已知,基因组含有两类遗传信息: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信息,即DNA序列所提供的遗传信息;另一类是表观遗传学信息,提供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去应用遗传信息的指令。此外,基因组还存在基因调控信息。虽然它们不能改变基因序列,却可以通过基因修饰而影响和调节遗传基因的功能和特性,并且通过细胞分裂和增殖周期影响遗传。这就是表观遗传学的理论观点。
真相2:连接环境、遗传有“桥梁”
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我们体内的基因会不定期地发生表观遗传学的变化。很多疾病(如抑郁症)与表观遗传学相关。例如把刚出生的小鼠经常与母鼠分开,小鼠长大后会显得精神很紧张。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原本正常的小鼠体内与紧张相关的基因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启动子位置发生了表观遗传学的变化。还有很多现象,如记忆、学习、吸毒都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最近正集中力量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
真相3:检测天赋基因很荒唐
如何去动态监测这些变化呢?家长们要花费多少金钱才能够得到实时准确的结果呢?单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就可以宣告它不过是一个荒唐的神话。
以毒瘾基因为例,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过去30年中已发表的1000多份有关毒瘾与基因和染色体区域联系的医疗出版物,列出了与吸毒成瘾相关的1500个基因的清单。由于其中一些基因比其他基因出现得更为频繁,科学家们已经将基因清单缩减至396个。
又如智力得分,伦敦精神病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根据口头和非口头的推理测试,得出了7000名7岁儿童的智力得分,同时提取了他们的DNA样本,希望确定得分高和得分低的孩子之间的基因差异。在这场大搜索中,研究人员确定了6种基因的37个变体,但它们在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仅为1%。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一种大脑的整合功能,至少一半基因组归因于大脑这种或那种方式功能,需要数千基因一起运转,共同作用。如果说天赋是指个体智力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突出表现,那么可以肯定,它绝不是十几个或几十个基因所能够决定的。
尽管有经济条件的父母愿意为孩子教育倾囊,然而检测如此众多的相关基因是不可能的:一是一般的体检机构不具备这种能力;二是费用过于昂贵,绝不是区区三四千元。更何况儿童天赋基因检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伦理危机。
真相4:“买断”孩子一生的幸福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和社会两个属性。如果只通过基因来看孩子的未来,就等于过分强调了人的自然属性,无论在遗传学还是在哲学上都站不住脚。
如果一个孩子被检测出所谓网瘾基因,家长该如何面对?当父母相信孩子会成为网瘾少年时,在这种压力下,其结果只能是让孩子的网瘾成为又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而真的变成网瘾少年。
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现象被解释为: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现实。
基因检测篇6
借助于纷繁多样的新方法,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将肩负起在平行序列测定大量DNA的快速数据生成能力。部分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适用于筛检出人群是否存在某些特定遗传性癌症高危险,实际例子是Myriad遗传性癌症风险测试。不止于此,它还可被用于明确癌症患者的基因变异特征,进而尽早从癌症靶向治疗的非适应证用药的新希望中受益。
尽管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有助于实现个体化医学的目标,尤其对推动肿瘤学发展大有裨益,但不得不承认,标准化仍旧是当前亟需破解的瓶颈桎梏。伴随而至的是医疗保险覆盖欠均衡,最终命运尚未可知。
为尽早填平这一沟壑,8月17日,美国医疗技术政策中心(CMTP)针对以下一代基因测序为基础的临床肿瘤基因检测,正式出台初步医疗政策和医保覆盖指南。
“面对不断涌现的基因检测新工具,与之相适应的可供预测的医保覆盖和支付政策缺位,必然阻遏肿瘤医疗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在新闻会上,CMTP首席执行官、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前首席医疗官SeanTunis如是说。“就建立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基础上靶基因板的医保覆盖事宜达成一致,无异于向出台与临床基因组学相匹配的更具全面性和前瞻性的医疗政策迈出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第一步。”
CMTP报告显示,将多部基因检测相关指南整合为一困难重重。一方面,尽管业界对下一代基因测序的临床有效性和结果解析仍存质疑声,但不少医保付费者仍表示对聚焦于基因测序检测临床应用规范问题的磋商深表关注。另一方面,鉴于当前缺乏充实的临床应用实证,即便是已问世多年的基因和基因组检测方法,医保覆盖依旧难尽如人意。
对于单次测序,下一代基因测序不仅可实现大基因组区域、高基因通量和(或)可观样本数检测,而且较传统技术更显有效性、成本效益比和敏感性优势。不无遗憾的是,迄今基因测序板所提供基因变异信息的确切临床价值并未尽知,暂无力改变现有临床干预决策成为不争的事实。
人们有关下一代基因测序临床应用标准化的探讨顺而转向全力填补特定临床疾病的个体变异或基因突变的证据空白,而非直接解决大量涉及如何评估以下一代基因测序为基础,能同时分析多种不同基因变异技术的临床获益和风险。
此次颁布指南的要点包括:对患者而言,覆盖5~50基因数的下一代基因测序试剂盒被视为标准医疗服务项目并为临床必需,医保可予付费;参照美国病理学家学会认证计划和能力验证标准,保障下一代基因测序的分析效度;在特殊医疗需求情况下,医保可对更趋高通量和更全面的下一代基因测序癌症试剂盒实行预授权付费;各项建议旨在激励实验室与临床实现数据分享,提升患者的临床试验和注册研究参与度,着力支撑精心策划的数据宝库以及诸如医学证据联盟、美国临床肿瘤学会TAPUR试验等临床研究项目。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教师个人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教师个人工作总结篇120xx年8月,通过特岗选拔考试,我如意分配到威宁县黑石头镇黑石头中学任教,终于有幸再次回到这片土地,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回顾这三.....
工地开工报告范文,开工报告内容(整理
- 阅0推荐工地开工报告范文汇总篇1雇主(甲方):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雇员(乙方):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依照《民法典》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遵循平等、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