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环保工作计划(6篇)

来源:收集

园区环保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园林规划;绿化;小城市

中途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园林规划和绿化是城市园林建设及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和重要依据,能够促使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从而在充分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有效的突出当地自然及文化风貌,美化环境,改善环境,切实保护好生态多样性。

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不断深入,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城市园林规划和绿化方面并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城市景观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于打造美丽城市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已将工作重点放在营造城市美好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摆在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关键位置。

然而小城市在园林规划设计和绿化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人从事园林工作多年,现就小城市园林规划及绿化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一些对策。

1小城市园林规划和绿化存在的问题

1.1规划队伍专业人员缺乏,档次不够高

小城市园林规划行业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城市园林规划统一的行业规范及规模,专业人才缺乏,现有的设计队伍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任务,往往园林规划涉及的面较广,任务较重,致使有些规划设计档次不够高,设计人员并不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从设计方案到施工验收,同时,规划经费不足,从而园林绿化质量就会相应受到影响。

1.2绿地结构不科学

大部分小城市存在绿地数量不足,游园、公园偏少,新老城区绿地率相差较大且老城区公园绿地老化现象严重等问题。绿地结构层次比较单一,植物景观单调,在季相、色彩等方面缺乏变化,乡土树种使用内有足够的充分,跨区域树种却大量应用,例如,近些年有些北方城市大量引进使用南方苗木,再加上养护管理不到位,致使目前水土不服现象显著,无法有效反映出园林的艺术风貌,影响了园林景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要求,并造成了经济损失。

1.3规划设计与绿化管理不平衡

近几年,有些小城市热衷于聘请专家编写城建园林绿化规划,虽然设计水平较高,但建设中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建设水平与规划水平不相符,再加上移交后管理经费缺乏、技术落后、监管不严,往往三年内就没有最初的样子,就要重新修改规划,改造提升。没有长期的规划和标准的绿化养护管理,造成规划设计和绿化存在比例失调,更谈不上达到生态标准。

1.4养护管理工作参差不齐

有些小城市有些绿地养护管理外包,虽然减轻了政府主管部门管理的负担,但有些公司责任心不强致使管理不到位。有些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更是粗放,体系更不完善。有些主管部门管理起来的绿地反而管理的较好,小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有些地方由于绿化养护资金不够,导致养护质量不高,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缺乏社会筹资渠道。伴随着绿地面积的进一步增加,养护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养护资金日益紧张,使得管理工作难上加难。

1.5缺乏创新和特色

由于有些小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喜欢套用其它地区大城市的园林风格,或将设计大家的手法生搬硬套,从而缺乏本地区的园林绿化特色。没有创新点,都一成不变,没有真正体现出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同样也就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2解决措施

2.1保证园林绿化投资

在加大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该地区的园林绿化建设资金投入,正确处理绿化与环境投资之间的关系,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挂钩,在保证环境与绿化质量的前提下,牢固树立长期绿化的思想,常抓不懈,确保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提高。在保证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增加该地区的经济效益。

2.2优化园林规划设计水平

优化规划设计,凸显城市特色,按照生态园林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对规划设计进行优化,增加园林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合理配置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免污染环境。在植物配置方面必须体现大气,选取的物种应当满足乡土化、景观化、生态化以及功能化的需要,从而不仅可满足人们对景观艺术的要求,而且可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减少物种“水土不服”。整体布局必须协调,四季景观变化有致,在城市主要交通路口、繁华街头、高速路口营造出更多优美的人文景观。在大规模景观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中,进一步挖掘乡土资源,增加城市特色,创新规划设计,打破一成不变的规划模式,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收益。

2.3因地制宜,建立规划长效机制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首先应从该地区的实际水平出发,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绿化,同时也要立足于本地区的经济水平。其次在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原有生态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不要生搬硬套。根据城市发展现状,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明确近期及长期发展目标。

2.4加大绿化养护管理

一般的养护操作模式还很简易原始,主要是拔草、浇水、喷药,忽视了修剪的艺术性以及施肥、病虫害的预防等环节,其结果直接影响到绿化的景观效果,造成乔木长势不佳、灌木整形单一,因此在抓好绿化施工质量的同时,抓好养护的质量也同样重要。

2.5加强绿化宣传力度,提高绿化认识

园林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改善环境的有效方法,由于居民的文化程度不同,在对园林绿化建设的认识上,没能达到共识。有些绿地及花草得到破坏,增大了养护管理工作量,以至于阻碍园林绿化的建设步伐。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园林绿化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在建设该地区的园林绿化时,要立足于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所建造的园林能满足该地区人们的生活需要,使人们能从实际生活中提高对园林绿化的认识。

2.6强化法制建设

园区环保工作计划篇2

一、相关概念阐述

1.植物园的涵义

植物园这一称谓是伴随近代欧洲植物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一个专业术语,就我国来说,植物园这一称谓实际上是一个外来的术语。这一术语产生以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的解释和含义。虽然人们对其含义和解释不尽相同,当前对其定义的认同中,由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提出的:“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巧、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这一定义最为受到人们的认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植物园实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是集公益性、科普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等多重属性于一身的一种准研究机构。

2.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应对自然灾害和适应环境变化方面具有良好的“水资源弹性”,换言之就是在下雨时能够蓄水、集水、净水、渗水,并在需要的时候将蓄、集、净化的水资源释放并进行利用的雨洪管理理念。前国家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发展”。按照海绵城市的内涵和理念,其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征,一是保护原有的水生态系统;二是对已被破坏的水生态加以修复;三是采取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从本质上来说在于实现人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循环的和谐共处。

3.集雨型绿地涵义

所谓的集雨型绿地指的是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对雨水利用的相关技术和设施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在一定降水量下消纳绿地自身产生的雨水径流,或者聚集一定量的绿地本身范围之外的雨水的绿地类型。简言之,就是通过利用海绵城市的技术使得此类绿地在满足原有绿地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强化绿地管控自身范围内以及一定范围外的雨水的能力。从功能上来说,集雨型绿地的功能主要分为三个。一是使得绿地范围内的季节性降水下渗以补偿地下水;二是通过采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对屋顶以及绿地范围外的道路、广场雨水径流进行收集;三是对蓄存的雨水进行利用。

二、海绵城市系统视角下的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相关理论探讨

1.植物园的功能定位

首先,综合。植物园的功能从定位上来说主要追求全面性,也即是突出综合。一般来说,在规划设计中,植物园除了要具有收集、引种、展示植物(尤其是湿生、水生植物)这一传统植物园的功能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水资源弹性,能够创造出可以有效平衡枯水期和丰水期带来的景观矛盾的最近似于自然的湿生和水生环境,进而实现植物园内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以及利用。其次,主旨。主旨比较简单,就是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之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植物园相应的主题特色园以及主题园组群。就集雨型植物园来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专门的区域展示植物在低影响开发设施下的生长状态。最后,其他功能。集雨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除了要满足消纳园内一定量的雨水外,还要满足消纳园外一定量的广场和建筑雨水径流的需求,经过院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特殊的种植池的净化以后可以对吸收的雨水加以利用。

2.植物园规划原则

首先,低影响原则。植物园的设计最核心的命题在于协调好人与自然水生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之初,应该对场地的自然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具体来说植物园规划设计初期要注意场地范围内各项水体,也即是能够及时涵养和渗透水源的区域。而在规划设计后期则要注意因地制宜保护区域内的自然排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园区不同功能需求的区域采取针对性的雨水管理措施。其次,科学性原则。集雨型植物园的科学性主要集中在科学的规划设计、科学的大众植物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科学的植物学研究等方面。其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在规划设计中按照这些要求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确保植物园能够满足植物学研究、植物知识科普的需要。再次,艺术性原则。植物园最终是要向公众开放的,因此,要强调游览时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植物园的规划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无论是院内的植物搭配、建筑、各种场地的位置均需要对虚实、疏密等加以考虑,以实现远景、近景的协调。最后,地域性原则。地域性特色则要求植物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考虑当地的文化地域特色,在构景中突出本土特色。例如,本土特色植物,现有建筑等。3.植物园低影响开发措施首先,渗透系统。渗透系统的作用在于引导地表雨水径流向下流动,其主要涉及到地表径流汇集、土壤基质的吸水和透水功能等。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根据场地的现场地勘报告,因地制宜开展渗透系统规划设计。其次,净化系统。植物园对雨水的净化主要是通过生物生态法来实现的,也即是通过人工湿地来实现。根据污水在湿地床中的流动方向,湿地可以分为水平潜流湿地、表流湿地、以及垂直潜流湿地,水平与垂直潜流湿地的净化效果最为明显。再次,传输系统。传输系统所起的作用是将雨水汇集到处理雨水的其他系统设施中。常见的传输系统设施有植被渠、植被沟。此类传输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的明、暗渠而言具有成本低、可减缓雨水径流速度的优势。最后,存蓄与回用系统。存蓄与回用系统指的是在丰水期将雨水进行处理和预处理后暂时储存起来,并在之后适时、适地加以回用的系统。存储系统主要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主要是可以与屋顶连接的雨水桶,地下主要是大型储水箱体。

三、海绵城市系统视角下的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案例——两个个集雨型植物园案例简介

1.上海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分析

首先,项目基本概况。辰山植物园地处上海市松江区余山山系中的辰山,因此得名辰山植物园,该园由上海市政府、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共建,是一座集科研、游赏、科普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其占地总面积为207公顷,距上海市中心区的距离大约为35公里.其次,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上辰山植物园突出了综合性原则。植物园整体功能定位比较全面,没有偏向于某一主体功能定位,而是将其定位于游赏、科普、科研为一体的集雨型植物园,功能定位上突出综合性。再次,突出科普性。在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中,在绿环围绕的中心设计了中心植物专类园区,其中以水生类植物、湿生类植物为专类园区的主要植物,同时也是辰山植物园主要的展示区,植物专类园区在突出江南水乡植物主题的同时也强调了科普性,在该园的特殊水生植物园的科普池中,就收集种植了诸如水稻等对人类有较大影响的水生植物。第四,规划设计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是辰山植物园的一大特色,也是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规划设计的艺术性主要着眼于提高植物园的可观赏性,同时也兼顾解决一定的生态问题。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中,在对场地进行地勘和评估的基础上,提取了三个最突出的设计元素:植物、山、水,分别对应园区的中心植物专类园区、辰山、以及专门用于引种外来植物的绿环这三个最为重要的空间设计要素,对这三个设计要素的合力规划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不仅使得园区的观赏性大大增加,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场地中存在的水质低劣、土壤碱性偏重、以及地形不丰富造成的生境单一等问题。第五,优秀的水循环以及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水循环和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是辰山植物园规划设计中一大亮点。在植物园的西北侧有集中处理污水的设施;园区内的东湖、南湖、西湖等几个水体之间均相互连通,当丰水期园区水位过高时可以将多余的水排出园区,而在枯水期园区水源不足时则由净化后的水加以补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院内水位的调控。而对雨水的管理辰山植物园则主要通过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和径流量来实现。在径流量的控制方面,绿环带区域地形变化的丰富性以及断面结构保证了雨水能够及时下渗,在经过地表和地表下的碎石层之后,雨水经由铺设在地下的渗管汇集到地下蓄水池中,这些被汇集起来的雨水在经过绿环的初步净化以后可以作为园区植物枯水期的灌溉用水加以回收利用。此外,辰山植物园内的温室等建筑物顶也对雨水的滞留起着一定的正面作用,与地表对径流的控制一起形成对雨水循环的有效控制。在径流污染的控制方面,植物园规划设计时通过对集雨面进行分层设计,很好地实现了对地表径流污水的水质改善。雨水在经过植被层、透水层、腐殖层、渗水层、透水层、储水层、以及土工布等之后得到较好的改善,达到较好的水质状态,从而改善植物园内的水体水质。上海市辰山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是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一个典范之作,无论是从整体规划设计层面,还是雨水的收集管理等方面,植物园对细节的考虑与规划设计都是超前的、科学的,是目前国内植物园中比较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集雨型植物园,对今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集雨型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剖析

首先,项目基本情况介绍。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下文简称群力湿地公园)地处哈尔滨市群力新区内,占地面积大约为34公顷,建成于2010年11月。其总体规划图如下图2所示。其次,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自然性原则。该湿地公园所在区域原本是片被保护起来的湿地,在公园项目开工建设以前,为了恢复这一区域的生态,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先期整治。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该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们充分按照集雨型植物园规划设计的自然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对原有湿地进行保留,减少人工对湿地水体的加工程度。项目规划中保留了原有湿地的绝大部分作为确保湿地生境演替的基础,这种遵循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一方面降低了项目的工程量和成本,另一方面用自然力量来塑造景观本身更加凸显了公园的自然性。这与周围城市充满了人工元素的环境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人们提供了可供游览的一个理想的自然之地,无形中体现了公园的可观赏性。再次,公园规划设计的艺术性。规划设计的艺术性是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的一个突出特点,该公园以周围的过滤净化带作为设计的重点和核心,采取艺术性的设计手法塑造了观赏性极强的景观。通过地形塑造形成了高低不同且错落有致的山丘,以及面积和水深不同的水泡,这两种空间设计元素的不但大大丰富了公园周边的景观层次,为广大公众提供观赏游玩的空间和场所,同时的净化过滤渗透设计有效地将城市周围的雨水径流在汇入公园内部自然湿地前进行了一定的净化处理。而不同深度的水泡不仅为不同种类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同时也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参与亲水活动提供了平台。最后,公园较高的可游览性。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的位置决定了其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游览的理想场所,因此其在规划设计上着重体现了公园景观的可游览性。整个公园的游线安排、以及路网的规划设计和上下层流线的穿插使得游客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游览公园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穿梭于山林水泡之间、创造出一种贴近自然的游憩体验;而空中栈桥、观鸟塔等建筑的融入,使人可远眺全园的美景,体会湿地带给人的舒适与震撼。在经过一连串的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规划设计之后,不仅使得群力湿地公园这块城市自然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同时还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收集、涵养、存储和利用雨水,甚至还可以补偿地下水。与此同时,本土的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全,园内种植植物多是以呈现植物的野外自然状态为主。此外,公园内的道路铺装也采用了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材料,园区的建筑景观小品等也主要采用的是原生态材质来进行建造,整体景观形态在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对自然的敬意。

四、结语

园区环保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绿地率指标;住宅景观设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不断提升,国家及政府部门逐渐增加对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筑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加强对绿地率指标的关注,降低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影响,运用充足的景观资源来对目前建筑工程进行评价,保证当下人们对风景的审美评判标准与企业的建筑标准相符。

1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的基本内容

在建筑企业运行期间,可遵循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的基本要求,掌握绿地率指标,在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保证绿地率指标的完整构建。绿地率主要是指城市建成区各部分绿化用地总面积占城市绿化区域的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绿地率指标可作为地块环境质量的衡量标准存在,其基本计算方式为: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100%,此公式的结果即为实际绿地率。它与建筑密度在同一平面内时,可有效地将此处地块的整体占地面积、空地率及用地范围等情况反映出来,凸显出当地建筑空间内的环境总体效果、建筑密集程度。在城市建设大环境下,它除绿地面积外,还可将停车场、建筑基础设施所占用地、道路、广场等规划在内。因此,绿地占比忽大忽小。在建筑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可设置公众绿地,避免住宅建设区间存在空地或营地,保证停车场等可建用地的合理设置,使人们能够控制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绿地率,避免出现园林景观设计单调、生硬等问题。绿地率的设置可实现对城市空间及城市绿化的控制,保证人们在休闲及交流环节可在固定场所内。所以,绿地率可作为衡量住宅景观的重要指标存在,有效管理内部建筑环节人员所需执行工作,让其发挥出设计者、管理者、开发者及购买者的作用。这样可使居民住宅区域内的绿地,如宅旁绿地、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及附属道路绿地等能够符合所执行区间的植树绿化覆土需求,有利于居民在建筑物附近设置人工绿地,以达到绿地率管控的目的。规划出地块内部所占有的绿地比例,有效控制此区间的绿地率,在保证地块环境的基础上,改善原有园林景观设计环节的各项品质,让工程实施人员所执行的工作能够符合自然生态环境构造需求,保证在绿地率指标确立的过程中,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不受影响。以2016年出台的《城市绿线划定技术规范GB/T51163-2016》绿化用地需求为例,绿地率指标在此期间占比不可小于35%,稳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及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基本状态,使其在占据整体用地的35%,以构建出完整的绿地率指标,保证园林景观设计及住宅景观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对人工绿地的要求。

2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对住宅景观设计的影响

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住宅景观设计人员逐渐增加对绿地率指标的重视,但是植物种植设计工作中仍在次要位置,工程运行期间所执行方案常会根据扩初图来开展,不仅对住宅景观设计带来一定的影响,还会对景观空间的形态造成威胁,无法发挥出绿地率指标的应用作用,出现园林景观设计环节绿化植物在体量、空间尺度及整体形态上不协调,导致绿地地块出现分散现象,无法起到规模效应,从而增加绿地率指标控制工作的难度。

2.1地块分布较为分散,规模效应作用不大

地块常分布在边角地带可用绿地面积不大,难以实现对绿地率指标的控制,无法将绿地集中,出现绿地率转化和控制工作的不足。

2.2附属绿地功能不足,公众服务力度不够

绿地功能应用限制较多,不具备私密属性,住宅区围墙、设施等附属绿地可为人们提供服务较少,难以实现土地资源共享,制约此工程开展。

2.3绿地率不够具体,难以兼顾公共设施

公益性工程较少,建设标准及内容与绿地率指标之间关联较少,无法实现基础设施的配置,缩小原有用地空间,使绿地率不够具体。

2.4土地集约利用不足,重要区域划分不完全

住宅景观设计环节常会用TOD(交通主导开放)手段开展工作,造成此区域轨道交通站点、土地集约利用、居民服务等建设环节出现问题,使土地资源浪费问题频发。

3园林景观设计中基于绿地率指标影响的住宅景观设计策略

3.1明确住宅景观设计要求,加强对绿地率的规划管控

在城市建设环节,可划分绿地率指标,掌握住宅区域、轨道站点、商业中心所设置的位置,注重土地集约利用所带来的影响,保证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不会发生过多变化。增加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如临海地区、临山地区以及风景区的了解。根据国内的相关法律规定来对住宅景观进行设计,适当提高绿地率指标,合理分析住宅区域的朝向和风向,加强建筑群体、单体的考虑,将住宅地面转换为景观环境用地,拉近自然、地理、生态之间的距离,保证绿地率指标在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控制,以实现住宅区域的优化。

3.2结合实际状况思考,合理降低绿地率要求

加强对建成区的重视,避免出现土地资源匮乏问题。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可对所实施工程的建设基地进行考虑,补全工程开展期间的公共设施,避免当地存在水土流失隐患,增加配套设备的运用,掌握此项操作的基本使用功能,若当地可利用自然资源较少可适当降低总体绿地率指标。注意在其降低期间所配备的公共设施不得低于公益性设施总量,规范工程开展的各项工作,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思考,保证所需用地、环境空间、绿地率指标可以满足住宅景观设计。根据实际绿地面积来依法缴纳易地代建设补偿资金,拉近与政府及附近统筹部门之间的距离,稳定生态环境的运行状态,划分出生态环境高度敏感地区,增加对荒地、乡村改造等住宅建设工作实际要求的考虑,实现在功能上的转变,使绿地率指标能够在合理的控制范围内,有效扩大工程运行期间,降低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3.3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合理布局

为提高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水平,应适当扩大居住区绿化面积。在住宅小区建设过程中,对小区绿化面积有明确规定,但部分开发商未能有效增加小区绿化面积以获取更多效益,不重视小区绿化,不利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科学设计可以改善小区绿地不足的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健康的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园林面积。例如,可以在花园中设计一些蜿蜒的小径,以提高花园的趣味性,开阔花园的视野,并向人们展示社区的景观。同时,设计师还可以利用植物种植技术扩大社区的绿化面积。例如,种植植物时,应注意层次匹配,选择合适的种植方法。可根据城市居住区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绿地,如公共绿地、道路绿地等,合理规划这些绿地,使其成为社区花园的一部分,提高花园的功能性。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植物,注重植物栽培,以保持植物的正常生长,提高景观设计水平。

3.4兼顾公共设施运用,实现绿地率的具体化

将绿地率规划为必选控制指标,秉承“以人为本”的建设要求,运用新要求、新形势、新技术来管控绿地率,让它具体化并遵循密路网、窄马路、街区制的建设时限,按照国家规范的住宅建设要求来控制各个地块指标,避免出现“一刀切”的行为,保证附属绿地、公共绿地等总量不会出现差错,发挥出其实际价值,促使绿地率管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5构建绿地指标转化机制,制定土地集约利用方案

在园林景观设计环节应了解现有住宅景观设计要求,利用控制性的手段来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的各项内容,根据目前的绿地率指标来进行测算。掌握单个地块附属面积并遵循国内最新出台的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出现附属绿地面积运用不足的问题,实现对居民建设区域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弥补公共绿地、控规片区、控规单元等相关地块,使各区域的建设标准达到统一并在统筹的基础上开展后续工作,有效掌控绿地率,让其能够适应目前工程建设的发展,将原有绿地率控制工作的效益发挥出来,实现对此工作掌控手段的创新,将其进行优化、细化、分化,保证绿地率指标在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合理性,落实绿地率指标的实施原则并增加对此区域地坪变化的思考,运用人工塑造的方式来构建出坚固的、耐腐蚀的、防滑的地面,提高住宅景观设计环节的美观度,增加图案、材料及色彩的运用,让地坪的构建更加完整,使此工程能够适应于景观美学理论内。制定完整的土地集约利用方案,保证各地区的岩石、植被、土壤等能够充分发挥出其作用,为后续住宅设计工作创建出有力的生态要素,保证物质资源的使用合理,让预算造价与实际限度相契合,为工程奠定出良好物质基础,并使植被能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出其作用,稳定住宅基地的生态状态,顺应自然发展的要求来开展后续工程,实现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建筑企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增加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率指标的规划,降低对住宅景观设计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公众审美态度的测量手段来对住宅景观的每一道风景进行评判。若未落实到位,不仅会增加住宅景观设计的难度,还会混淆企业对住宅景观设计概念的理解。因此,可加强内部体系的构建,剖析景观设计评价及理论,构建出完整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以保证建筑企业乃至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娟,周岱霖,廖远涛.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思与行——以广州市为例[C]//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风景环境规划),2022:348-356.

[2]徐剑.关于强化城市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刚性调整的探讨[J].浙江园林,2022(4):23-24.

园区环保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工业生态;循环产业链;综合代谢系统;绿色生产方式

1基于自循环思想的分区规划

高度专业化分工是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的事实基础之一。规模化生产要求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通盘考虑成本组成,在政策环境、物流配套、技术资源互补方面作出最优决策。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合作设计机构同样认识到了企业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因此生态工业园区成为近年来沿海地区政府重点推介培植的规划概念,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它被定义为我国的第三代产业园区,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一个具备成熟规划思路的生态工业园区必然是能源利用率较高、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协同体,其内部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均衡分布循环,人作为使用者及生产者在其中工作居住时,能够清晰而全面地感受到设计者为追求低能耗高效率的运转模式所投入的思索及心血。

企业在市场生态系统中必然存在投入与产出,展现出作为有机体的种种特征。企业间的资源交换及贸易行为导致了海量资源的流动。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主科斯(Coase,R.H)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产品或服务从一个单位转移到另一个单位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和代价称为交易成本。容易发现,市场不完善会导致交易成本升高。例如在信息革命到来之前,企业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形成各自为政的单元,从宏观角度看也形成了数以亿计的交易费用,此费用亦与交易场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成正比。空间距离形成物流成本,时间距离形成风险成本。企业在工业生态学角度中也可看作是经济人的一种,经济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自利倾向。故而将自利从个体扩大到以园区为单位的协同体,就形成了以自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区。从产业链扁平化分布的角度去看待规划设计,将同一行业上下游企业有意识地配置在工业园区接近区域,令其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参与市场竞争,则企业作为市场中的微观个体将会自动形成共存秩序,产品和原料、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流向充沛,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资源的分配。以上设想强调了企业在一个自组织体系中的主观能动性,我国沿海地区的行业竞争环境相对较为成熟,这意味着企业比较容易在优化设计的园区规划下获得良性的生存空间。

2建立综合代谢系统有利于生态工业园区高效运行

无可否认,生态工业园区必须执行产出物品及服务的职能,从而也必然会输出生产性副产品及废水、废气等边缘性物质,同时园区又是大批基层一线劳动者长期居留生活的场所,因此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及时全面周到地考虑生产废料的回收利用与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保障是生态工业园区区别于之前几类开发区的重要特性。沿海地区人口往往相对稠密,工业园区规模日新月异,人群集中,所以在建筑概念设计时便应当将人员快速疏散和厂房通风纳入首要考虑。另外在园区内设置安全防灾系统也十分必要。如果园区设置在山地或者丘陵间抑或湖边,亦可因地制宜,适当规划园区内部的开放式绿地,一方面可供园区内员工业余休闲游憩之用,另一方面若发生险情,也可作为员工紧急避难地点。不可忽视的是,在园区内设置足够的绿化带及花池也能够对工业污染起到一定阻挡和净化的防护作用。除此之外,设计规划者在配置园区内企业制造生产方向时亦可有意识地将产废互补消化的企业配置在相邻地块,令其交换产品与废料投入二次生产,这样做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原料供给问题,又在环境保护层面减少了污染的总体绝对值。生态工业园区的综合代谢系统能够将负面输出以及内部耗损减少到相对较低的程度,增进园区平稳运行的社会效益。此外,生态工业园区的能源配给设计也应当体现绿色生产之思路。例如在园区照明系统配置中,不妨根据园区厂房或研发建筑的屋顶及立面特性安装光伏设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备夜晚景观照明之用。园区路灯也可安装太阳能电池供电,公园绿地内也可考虑设置太阳能景观灯具,将绿色循环能源的设计思路贯彻到园区规划设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工业生产,节能为上。重复高效利用能源,积少成多,是生态园区建设的突出优点之一。

3举例:某光电产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思路概述

此园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产业用房与行政办公用房建筑面积比约为7∶1。多个模数化体块组成的生产及行政管理建筑由高至低层层递进成梯田状,大面积的绿化渗透其中,为城市天际线制造了一个有力的绿色焦点。连续统一的基座由折坡相连,与环境融为一体,折线蜿蜒其中,使光与电形成一种抽象的类比。绿色台地也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利用三层大面积绿化屋面和折坡,围合园区中心园林,创造出一个向城市自由开放的多层次大尺度台地景观。

本工业园区采用了多种有效生态节能措施,如屋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泵系统,雨水回收及水体循环系统,中心庭院设置的水池可同时兼作景观水体和消防水池之用,一举两得。

为了促进园区物流人流的高效循环运转,设计确定了人行优先,人车分流,社会人员与内部人员分流,办公车辆与货运车辆分流的组织原则。园区内部的居民生活区需要建设足够的公共交通设施、人流集散点、停车场以及步行街;在生产区域和厂房周边内应当建立便捷的运输线路、设置足够停车位。同时也应确保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覆盖全天全园区的公共交通网络,以便配合物资和人力随时调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融建筑设计、景观环境设计、工业区块功能规划于一体,是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环境保护等多种因素的理性决策行为。二十一世纪初叶,我国沿海地区必将面临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挑战,面向低碳绿色经济这一未来发展的方向,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6.

[2]陈勇俊.循环型社会与生态城市建设[EB/OL].环境法研究网,2009-04-21.

园区环保工作计划篇5

——题记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整体景观往往是这所大学留给众人的第一印象。它可以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实力、办学风格,展现出学校的风貌和特色,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是整个院校对外的门面,是全校师生员工生活、教学、科研、工作的场所,是学校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一、生态绿色校园的营建

大学校园,早已不再仅仅是供天之骄子们学习求知的园地,它更是当代大学生们生活、娱乐、运动、交友、彰显个性的天地。单一的教与学的功能对于那些紧跟时尚潮流、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而言是远远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在对一些高校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受调学生都认为,一所理想的高校,除了有良好的教学水平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外,其校园环境的优劣也是他们相当重视的一个方面,他们希望在一个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态忧患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也不断地提高。大学校园作为一个小环境同样也受到了这样大背景的影响,生态校园应运而生。

生态校园首先是绿色的。只有绿色能够宽厚地将其他校园元素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有了绿色的植物,便有了清晨在林荫道间锻炼、在绿树丛中早读的风景;便有了春天早莺在树顶啁啾,夏日蝉儿在浓荫里长鸣的旋律;便有了仲秋丹桂飘香,银冬白雪缀枝的美景,校园才能生动起来。

1.校园绿化的作用

校园绿化与学校的整体规模、办学类型、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校园其绿化设计内容也各不相同,但都应该发挥以下作用:

(1)可以为师生创造一个防风避暑、美丽幽雅、景色怡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通过对校园的绿化美化,让美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学习热情,丰富其学习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3)通过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勾勒出曲折美丽、蜿蜒起伏的林际线,为校园师生围合出各个极富层次感的休息、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

(4)通过校园内大量的植物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尤其大中专院校,这种作用更加明显。丰富的树种种群,通过挂牌标明树种,使整个校园成为植物学知识的学习园地。(图1)

过去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受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原因影响,往往过多地强调实用功能而较少考虑校园与环境、生态、学科发展、学生成长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城、大学新校区的建设,各大高校开始越来越重视其校园环境和生态建设。川大江安校区以“曲水环绕、绿岛成荫”为主题,着力构建了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校园。天津大学则力图建设一座以水为主体的生态校园。浙江大学将“以水筑镇,以水筑园”,在杭州西部打造一座占地8700亩的巨型“大学园林”。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则充分利用原生态地形,依山而建,建筑与景观穿插在延绵起伏的山脉间,生于自然,融于自然。(图2,3,4)

越来越多的高校新校区开始将绿色、生态、环保、健康等元素融入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其实所谓生态的,就是因地制宜的、破坏和改变最小的,越是生态的,就越是独特和不可复制的。

生态校园还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创建绿色生态校园,就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校园规划和建设的各个环节,为大学的发展留下合理的空间。

2.生态校园绿化的特点

校园建设具有学校性质多样化、校舍建筑多样化、师生员工集散性强及其所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各不相同等特点。校园的绿化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才能显示出各自特色,并取得优化效果。

(1)与学校的人文历史和发展特点相适应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众多,其绿化除遵循一般的园林绿化原则之外,还要与学校性质、级别、类型相结合,即与该校教学、科研及实验生产相结合。

(2)能融合统一多样性的校园建筑

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多种多样,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学校其规模大小、环境状况、建筑风格各不相同。校园绿化要能创造出符合各种建筑功能的绿化美化的环境,使多种多样、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统一在绿化的整体之中,并使人工建筑景观与绿色的自然景观协调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校园不仅环境质量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

(3)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各项室外活动

在校学生上课、训练、集会等活动频繁集中,需要有适合较大量的人流分散和聚集的场地。校园绿化要适应这种特点,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空间,否则即使是优美完好的园林绿化环境,也会因为不适应学生活动需要而遭到破坏。

(4)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绿地指标

一般高等院校内,包括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学生生活区、教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和卫生保健等功能分区,这些都应根据国家有关要求,进行合理分配绿化用地指标,统一规划,认真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目前绿地率已达10%,平均每人绿化用地已达4—6平方米,但按国家有关规定,要达到人均占有绿地7—11平方米,绿地率超过30%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3.绿色生态校园应考虑的功能

(1)保护校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坚持可持续发展

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他们提供文化生活的交流场所,促进城市文脉延续发展;同时运用景观生态学等方法,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创建和发展大学校园生态公园

此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愉悦身心的学习环境和体验自然、生态教化国民的场所,从而提高大家的生态意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校园。

大学校园生态公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校园以及城市绿地系统结合设计,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场所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甚至是能给观者以生态的体验并由此产生生态教化作用。

(3)始终贯彻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

校园的生态景观保护是将校园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保护各种景观元素为主要内容,把保护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建立合适的生物群落以及维持其生态稳定性为目的。

(4)实现大学校园生态管理

推崇从步行城市到步行校园,在校园规划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各个功能区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使仅靠步行与自行车即可方便出入各个区域。对于校区中的水体应建立良性的循环系统、雨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做到处处体现生态、节能与环保。

二、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

生态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的生态上,也同时体现在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大学自诞生以来,以建筑、园林绿化、雕塑、文化设施等构成的校园景观,处处体现着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精神,蕴含有巨大的潜在教育功能。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创建、发展历史和办学理念,良好的校园景观能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形成一种优良的教与学的氛围。生态人文校园的营建就是要通过校园景观建设来增长学生知识、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学子心灵、塑造优秀的品格,使千万天之骄子步入大学殿堂就受到大学精神的无形感召、办学理念的无声召唤,成为学校精神的传承和实践者,是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同时,人文校园,应该是人性化的校园。校园的所有建筑及其设施应该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它不应该是为设计而设计,它不只是为了展示一种建筑的气派或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美观,而是应该供每一个师生方便地使用。

建设人性化的校园,需要从了解人性开始,知道作为一个人的各种需要:人们都需要交流,害怕孤独;既需要运动,也需要休息;需要安全,同时也需要挑战;需要走平坦的道路,也爱跋山涉水、穿越障碍;需要被人关注,同时也喜欢关注别人。只有当我们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普通人的需要、生活、体验出发,只有当我们建造的空间能让人们驻足其中而不只是经过的区域,这样的设计和建造才能称之为人性化的校园。

三、如何实现大学校园的生态化

1.慎重合理地进行校区选址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校区都选址于城市郊区,那里有保留较好的原始自然生态,本身就对实现校园生态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2.维持自然原生态,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新建校区势必要在原生态环境上破土施工,对原有生态状况的破坏不可避免,但可以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做好动工前的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

3.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可结合当地的地势、植被覆盖状态等进行校区的规划设计,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成本,而且可以保护原生态。

4.利用独一无二的基地自然环境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个性景观

大学校园被称为“象牙塔”,随着校园郊区化的趋势,大学的师生们与外界的接触也比以往要少;相反,待在校区内的时间增加。因此,校园的合理建设、生态化建设就更显重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建设对于生态理念的引入,多数仅仅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生态”两个字并不仅仅等于高绿化率和不污染环境,虽然这两点是极具代表性和非常必要的,但“生态景观校园”还有更深的内涵,涉及到地域性、如何保护与节约自然成本、如何让自然生态系统生生不息、循环相生,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以及如何让自然元素在城市中体现等方面。“生态景观大学”的建设还有待设计规划工作者们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共同实现。

参考文献:

[1]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何镜堂,黄沛宁.新时期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顾与展望.建筑与文化,2007年第5期.

[3]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建设科技,2006.

[4]张莉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式规划设计探讨.济南大学报,2007.

[5]李东云,冯刚,王雪莲.生态化大学校园设计的思考.建筑,2008.

[6]刘志强.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山西建筑,2006年第24期.

[7]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四川建筑,2007年第1期.

[8]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年第1期.

[9]胡斌.山水中的校园,校园中的山水.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0]王海蒙.山水园林环境·人文校园——南京大学浦口校区规划.华中建筑,2002年第2期.

园区环保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景观生态,园林工程管理

1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

2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

3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循环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在人工植物群落中,采用多种类的植物,不同深浅的地下根,形成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使有机物迅速无机化,净化土壤和增强肥力,并吸收空气中的CO2,如以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改造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肥力。在群落中适当多种女贞、槐树等蜜源植物,增加天敌数量,从而减少对危害性大的害虫的控制,以求达到利用天敌昆虫、鸟类、动物等防治害虫,以生物治虫为主,尽量少用化学药剂防虫,使环境不受药剂的污染。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开阳县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4.在园林工程管理中,我认为基本要点总结如下:

4.1苗木质量尤为重要

景观园林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流程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选用的原材料质量尤为关键。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控制采用材料的质量,对苗木的材料采购、验收、检查、取样、试验等均应进行全面控制,做到层层把关,对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充分论证,力求做到技术完善,材料过关。再者,还要考虑苗木的成活率,因为它将关系到景观园林工程作品的深远影响,苗木材料是又生命力的绿化植物,不同品种的苗木具有各种生长的规律,其生物学特征决定了栽植季节和恰当的栽植时间也各有差异。我们只有充分掌握苗木的生态习性,遵循其生长规律,才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提高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

4.2控制施工工序

每项园林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和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能够达到施工设计要求,就必须全面控制施工工序,使每一个分项工程都符合施工验收标准。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严格检查,自检和抽检缺一不可。只有当上一道工序符合验收标准时,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只有将每一道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好,整个工程项目才能够顺利完成。

4.3后期管理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后期绿化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的长远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5.植物配置

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此外还应考虑到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

6.适应城市生态的城市规划

城市载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的各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下一层面的生态规划在上一层面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局部地区的生态规划要在城市总体生态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的概念性规划要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地区的概念性规划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其间应贯以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要求,某一层面的规划,在其宏观层面上是确定的,而在其微观层面上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因而负有保障规划宏观控制下的灵活性和对发展环境复杂多变的高度适应性的职责。

7.结语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昌法,关于现代城市规划中绿化、生态、人的几点论述[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8):108-110.

[2]劳达安李金明,对建设生态城市的认识[J]城市探讨与研究2005(3):10-1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材料部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 阅0

    材料部工作总结篇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一个月的时光已经悄然消逝。通过过去一个月的材料采购工作,我从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打算做以下汇.....

    傲慢与偏见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傲慢与

    - 阅0

    最新傲慢与偏见心得体会35精选篇1《简·爱》之后,今天又看完了《傲慢与偏见》,感觉蛮有味道的。与朋友聊天说看完这两本书,不知道为啥,却着实被鄙视了一般,也许吧,正经的公务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