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6篇)

来源:其他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篇1

关键词:党员;大学生;心理资本

进入21世纪,积极心理学日趋成熟。个体的积极心理力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积极心理资本(简称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力量,是指有助于个体心理成长和行为绩效提升的积极心理力量的总和[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组织情境中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相比而言,将积极心理资本引入学校情境,研究大学生群体积极心理资本发展状况的相关研究却比较缺乏。研究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资本发展特点,可以为大学生及大学生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各级各类党校科学合理地培养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促使大学生党员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对5所高校的350名党员大学生和350名非党员大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共收回625份有效问卷,其中党员306人,非党员319人。306名党员大学生中,男158人,女148人;大一36人,大二65人,大三102人,大四103人。

(二)研究工具。采用方必基于2012年编制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2]。问卷由希望、乐观、自信和韧性4个维度,共计22道6点计分题组成。问卷得分越高说明被试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研究显示,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研究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党员大学生在问卷上的总均分达到92.04,显著高于非党员大学生的87.83(P

党员大学生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女党员大学生在心理资本总分上差异不明显(P>.05)。但女性党员大学生在韧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

三、分析与讨论

一般情况下,年轻大学生总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积极开朗,故而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显著高于理论均值。同时,党员大学生又被认为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群体,因此其积极心理能量应普遍强于非党员大学生。这与各大高校在选拔入党积极分子时比较强调学生思想和认识的先进性密切相关。但研究也发现,在乐观、自信和韧性3个维度上,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与相应维度的理论均值也没有差异,这表明年轻人“重知识、轻行为,重理论、轻实践”的形式主义观念仍普遍存在。在大学生入党过程中,这种形式主义歪风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无论在入党前的教育和考察还是在学生入党后的党性教育中依然盛行。

党员大学生性别差异分析显示,男女大学生党员在韧性和希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男女的传统角色和性格差异有关。但在心理资本总分、自信和乐观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党员的得分差异不明显,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党员整体的先进性较好,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大学生党员普遍存在自信不足、不够乐观坚定的心理。党员大学生年级差异分析表明,大一党员的心理资本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年级党员,这说明受市场经济各种不良因素的冲击,学生党员入党后的自我要求和积极乐观的心理正能量随时间推移有明显降低之势。“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急需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继续教育,以确保其先进性。

四、对策与建议

1、端正入党动机、强化理论教育、增加实践体验机会。端正学生入党动机需从源头入手。在进行入党教育时,要结合党史、党情,强调党的先进性,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其形成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积极观念。对已经入党的学生党员要加强党性继续教育,明确党员考评机制和退出机制,对入党后放松要

求,无法保持党员先进性的不合格党员坚决予以清退。同时,要积极开展并引导学生党员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党员主动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放到实践大熔炉中去检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和带头性的认识,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积极心理的锻造,进而增强其积极心理情感,努力提升其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2、积极开展提升心理资本的团体心理活动。各级基层党支部应努力完善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档案,积极开展学生党员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以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为基点,努力引导学生党员积极提升心理资本水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党员进行目标设计,指导他们克服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困难等方式来提高其希望水平;通过努力引导大学生党员进行自我赏识、树立积极期望以及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等方式来提高其自信水平,培养其乐观精神;通过增加学生党员成功资源,避免失败风险等方式来增强其心理韧性。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资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41(9):875-888.

[2]方必基.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结构、特点、相关因素及团体干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9-63.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篇2

本课题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其中重点研究了和谐社会与积极心理、积极心理教育的内涵、历史定位、主要理论基础、塑造积极心态、积极学习心理与教学心理调控等问题.本课题还在国内外心理学界较早提出了“积极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以积极的心理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与论证,深刻地提示了增强积极心理体验和加强社会实践锻炼是保持与增进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也进一步论证了只有以积极心理教育理念来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才会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和谐社会中的有用之才这一思想.

2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2.1主要观点

2.1.1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是促进心理和谐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将极大地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热情,培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的民族心理力量.

2.1.2科学心理学正式产生之后主要面临三项任务或称之为历史性课题,即治疗心理疾病、增进人类幸福和开发人的潜能.但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后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重建家园的需要,使第一项任务得以被空前重视,心理学的后两项任务就基本上被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外.从此,心理学成为了“矫治学”、“类医学”的代名词.于是19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提了个醒.到了1998年由于时展的迫切需要和矫正心理学发展轨道的呼声不断增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率先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1.3在积极心理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着重对人类所具有的种种积极品质和潜能不断加以挖掘使之为全人类服务的教育活动的积极心理教育是真正能完成好心理学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主要担当者.

2.1.4积极心理教育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自身所具有的各种积极品质,主张心理学要以人所拥有的和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善端和美德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研究视角来对包括人的心理问题在内的许多心理现象重新作出解读与诠释,从而帮助人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力并由此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2.1.5积极心理教育是一种对人所具有的各种积极品质进行开发与教育的活动,它强调对人的全部积极心理因素进行研究,它主张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积极心理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消除人的心理问题,从而增进心理健康,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教育的内容有:其一是对积极情感的开发与培养.这种情感主要有幸福感、满足感、效能感、幽默感、好奇心、欢乐、希望和流畅感等.其二是对积极人格的开发与培养.这种人格主要有自尊、勇敢、自信、创造、正直、善良、坚持、宽容、合作、自制等,这本主要针对学生和教师而创作,因而重点论述了其中的自我学习效能感、教师教学流畅感和积极教学心理调控等问题.

2.1.6价值观是积极心理教育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价值理念,它决定了积极心理教育发展方向、宽广视野和不懈追求.它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价值观,“以人为本”其实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积极心理教育的一大贡献.

2.1.7积极心理教育的着眼点是人的积极心理的发展与完善.它以积极的视角和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人,把关注点置于人的根本能力和综合心理素养的优化和提高上,注重以长远的全局的眼光看待人的心理和心理健康.

2.1.8积极心理教育的落脚点是人的幸福感的产生和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的心理的着眼点就决定了积极心理教育这个落脚点是关注人类的幸福生活.它通过开发和优化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来最终实现人类幸福生活的目标.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人形成积极心态,而积极心态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要素.

2.2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自然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和实验法.

2.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①心理教育论(专著),2005年12月出版②创造教育概论(主编),2006年4月出版③新课标•创造教育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上、下册)(副主编),2005年3月出版④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的着力点(论文),2008年1月发表⑤论大学生自我学习效能感及其培养策略(论文),2008年5月发表⑥试论教师教学流畅感及其培养策略(论文),2008年11月发表⑦试论当代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有效预防策略(论文),2009年1月发表⑧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促进人类精神发展的里程碑式的心理学家(论文),2005年12月发表⑨积极心态: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心理要素(论文),2010年1月发表⑩论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论文),2005年8月发表

3理论创新程度和学术价值

3.1理论创新程度本成果针对当前社会和学校教育(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看成“问题人”、“有缺点的人”等非理性思维和理念的严重不良现象,以纠正学校不良教育理念为己任和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全国心理学界首先提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心理教育”这一概念,并运用这一理念对如何培养和开发人的积极心理和潜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和探讨,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程度.

3.2学术价值3.2.1使全社会和学术界重视和谐社会中的“心理构建”,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积极心理教育更是主张,不要就问题论问题,而应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优化人类积极品质的基础上使人类的潜能开发至极至的时候,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就会极大地减少甚至彻底消失.积极心理教育也主张进行积极心理治疗,这种治疗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就是培养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应该是心理治疗最好的深层战略.随着现代社会刺激人类因素的激增,患心理疾病的人数也在成倍地增长,心理疾病的种类也在日益增多.对此,心理学的关注点必须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以更宽广的视野来关注其所有的使命、特别是增进人类幸福和开发人类潜能的使命,通过开展广泛的积极心理教育使人类心理素养普遍提高,才能最终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3.2.2促进全社会和学术界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倡导终身学习和积极开发自身潜能的热情普遍高涨.积极心理教育促使人类不断终身学习.它主张人类应不断积极进取,这是由人类的优秀进取个性所决定的.千百年来所造就的现代文明已经启示人类,只有不断进取和不断学习,人类才能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这一天也是积极心理教育的理想目标.积极心理教育促使人类不断开发自身潜能.这种教育开宗明义地主张,应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类自身的伟大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的开发,不但能克服种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更能使人类的优秀天性得以展现,而且能为人类创造更幸福的生活.心理学、生理学研究表明,现代人类的心理机能尚有巨大潜力没有开发和利用,有人说未开发之比约有90%左右.通过大力发展积极心理教育事业,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工作,加强积极心理教育训练,才能使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从活动变为工作再发展为一项伟大事业.

3.2.3使心理学界倡导提高生活质量和增进人类幸福的理念成为一种普遍的行动.重视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类幸福感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一种普遍行动.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人们更看重的是精神财富,也就是人的心理品味和心理感受,追求更高质量的心理生活才是人类更高级的心理层面上的生活目标.幸福的内涵主要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充满感情、充满创造和在不同程度上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美妙心理体验,是为实现心理目标理想而献身于工作和事业的一种奋斗过程.由此看来,虽然幸福是许多学科所关注的,但却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积极心理教育的确是一种新颖的教育,它因以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和优化而与其他一切教育有重要区别,它以实现心理学自身意义和价值为核心理念,因而关注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学家的事,更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那样的话,积极心理教育之花才能最终结出朵朵独具积极心理学特色的丰硕果实.

3.2.4积极心理教育的发展还将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一大批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并为它们提供日益强大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力量源泉.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专业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OntheRevelationofPositivePsychologyontheBasicProfessional

CollegeStudents'CareerPlanningEducation

SUNHaobo

(CollegeofScience,NortheastForestry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150040)

AbstractCollegebasicsciencespecializinginemploymenthaslargerdifferencewithotherprofessionalandskilleddisciplines,toacertainextent,affectedtheenthusiasmofstudentlearningandemployment.Thisiswherethereisamarketdemandandprofessionalfactorssetlimitations,butwiththelackofobjectivetargetscollegestudents,andeffectivementalcapacity,suchasinemploymentrelatedtotheirownreasons.Thepositivepsychologyappliedtocareerplanningeducationalfoundationmajorscaneffectivelyalleviatethisproblem.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y;careerplanning;basicprofessional

1理论简介及研究背景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心理学研究新领域,主要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认知过程、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它一反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论,致力于从建设性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拓宽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视野。

在我国,由于学科设置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不清、准备不充分,在就业中缺乏客观系统的目标意识以及有效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基础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这一方面,以关注人类美德和潜力等积极力量、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显示出独特的针对性、预防性,在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必能极大地促进基础专业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

2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2.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现状

(1)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主动性不强,行为滞后。一项由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开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显示: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的大学生有62%;规划不够明确的有33%;极少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约占5%。这显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主体性不强、行为滞后,其结果是在校学习期间不能全面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意识。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更好地认识自我,进而规划自我,实现理想。

(2)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价值越来越趋向功利化。当前大学生对职业的价值判断趋于务实主义,追求实惠,功利化倾向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当中存在。基础专业的大学生工作面窄,且大多数工作内容属于非创造性盈利工种,但是在职业的去向上,他们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单位、待遇好的地方。在职业的选择、就业的选择中,没有从自身专业特点、个人能力条件和社会需要出发。

2.2积极心理学可以调适基础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从目前来看,基础学科专业的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由于专业的缘故可以从事的工作种类相对较少,受到的青睐度较低。在大多数高校,基础学科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也是所有专业中排名最为靠后的。

这种就业市场的差异使得基础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调查发现,和应用型专业学生相比,基础学科的学生在进入学校时,就从高年级学生那里了解到本专业的就业难度,感受到了就业的负面压力。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碰到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遭遇,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当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时,往往就很容易产生焦虑、郁闷、放弃的心理。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在基础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帮助他们客观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在精神上、心理上成人、独立,从而具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同时,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及早了解社会,降低基础专业大学生就业压力。

3积极心理学对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示

3.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树立“积极心态”

对就业较难的基础专业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起科学就业观,树立正确积极的心态对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基础专业大学生认识到职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自身专业与职业需求的关系,树立二次甚至多次就业的观念,积极就业。其次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增强就业信心。这需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因素,让基础专业大学生调整自己对待就业压力的心态,形成就业压力是相对的意识。

3.2营造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与育人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积极的组织氛围可以对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是一时的工作,应着眼于学生成长,贯穿整个大学期间,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全程化、立体化的指导与服务。

高校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进程,应根据这一现实把职业规划知识以及教育按照侧重点的不同分解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如一年级学生刚刚进校,要加强对其所学专业的了解,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理想;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题推进式教育,初步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学校选修类课程中着重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毕业生的教育要着重角色转变、适度社会化及自我创业指导。

3.3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可能,所以要重视人的积极性,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引导个体健康成长。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主体是大学生自己,高校的角色只是提供一种方法、工具,帮助大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因此,基础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人为本”,贴进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市场需求等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今后职业与人生发展紧密相关的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成长、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总结,最终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苏坦.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探析[J].心理教育,2012(11).

[3]王芳.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企业导报,2010(13).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思潮;积极视角;跨学科应用;学术创新;

作者简介:黄静茹(1989-),女(汉族),新疆库车人,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引言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和米哈伊·森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在他们的积极心理学开源巨著《积极心理学导论》中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1]

积极心理学是国际心理学界近十年来兴起的学术研究思潮,它在20世纪末起源于西方,并迅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传统心理学研究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不同,积极心理学专注于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积极的情绪体验、性格优势、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价值观、幸福、兴趣、能力、成就与健康等。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不仅为似乎有点沉闷的心理学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与血液,扩充与完善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阈,而且使心理学与教育、社会工作、企业管理等其他领域增强了跨学科的交流与互动,为这些高实践性的领域进一步提供了可依据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一部分心理学研究者们关注着国际心理学的最新趋势,将积极心理学以评介、翻译著作的形式引入中国,逐渐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其他领域及非学术界的目光。

1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积极心理学在21世纪初开始受到国内部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在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进行检索可知,中国最早的介绍积极心理学的文献是南京师范大学的苗元江和余嘉元于2003年3月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在这篇文献中,作者介绍了当代心理学的积极转向、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态势,并对积极心理学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积极心理学,其理念、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2]

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及概念、研究领域、意义和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方面。

1.1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及概念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及创始人,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鼻祖。马甜语认为积极心理学的正式产生始于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推动者。

周嶔、石国兴指出“积极心理学”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塞利格曼和森特米哈伊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在他们的《为何积极心理学有其必要性》一文中提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他们还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谢尔顿和金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指出了其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和目的,获得了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的普遍认可和广泛的引用。

也有学者提出积极心理学是“关于人的日常强项和美德”[4]的科学研究,或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优势与幸福的一门心理学学科”[5]。

周利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一文中,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对积极心理学做出了新的定义,认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普通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获得幸福并建构美好社会的心理学学科。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在合著的《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中指出,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崔丽娟、张高产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周嶔和石国兴、马甜语、饶丛权和曹蓉等学者都认为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层面:即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个体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这一观点成为当前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的主流观点而被广泛采纳。

苗元江、余嘉元通过研究大量国外积极心理学文献,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Lyubormirky等开辟的认知方向研究以及Salovey等对消极心理学研究模式的反思和对积极心理学价值的评价。

1.3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对心理学及其他诸多相关领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心理学者对积极心理学意义的研究也产生了许多成果。

钟暗华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学发展的四点影响:即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崔丽娟、张高产指出,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继承,在传统心理研究分支中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饶丛权、曹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积极心理学的意义,认为其在理论上填补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的空当,平衡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在实践上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张若舒、董莹莹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在于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当,其现实意义上在于能够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其诞生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江雪华在《幸福与力量: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中则比较详尽地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文化联结的启示与意义;付国秋的《积极心理学介评》一文简要地从理论、导向和人性三个角度指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1.4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积极心理学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部分中国学者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扩展整合至学校教育、家庭教养、人力资源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性较强的领域,开拓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虽然这些理念大部分尚未系统地付诸实践,但为积极心理学将来的实证研究与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乾润梅在《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一文中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儿童的潜能开发与教育、青少年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教育实践运用中的指导意义。

胡婧指出积极心理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6]。

官群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超常潜能超常发挥”的双超常教育,为外语拔尖国际化人才学业有成提供先进理念和科学途径[7]。

罗艳红、蔡太生探讨了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实用的角度讨论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如何具体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8]。

郑祥专对比了传统观念下的中国家庭教养方式和多元化观念下的中国家庭教养方式后,提出了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家庭教养方式结合,并指出这种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的效用和实际操作方法。

周文芳和周利华分别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整合、借鉴与应用;刘艳利、马红霞提出应以积极心理学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出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作用,并且探讨了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陈红、宋颖惠和顾凡提倡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他们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孟万金、官群和JohnKelle基于已有研究,通过对1600名(有效数据1316人)中小学生的测量,开发出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经统计检验证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大规模测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9]。随后孟万金和官群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中国大学生1300名(有效数据1029人)的测量,编制出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大规模测评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并形成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这两项量表的成功编制,是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及实践应用方面的里程碑式成果。

2当前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作为心理学界极具生命力的新兴思潮,积极心理学未来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国内许多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推断与预测。

苗元江、余嘉元指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三点:即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马甜语和钟暗华也持有相似的观点。

饶丛权、曹蓉的观点更为详尽,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前景主要有五点:建立完整有效的理论框架,拓宽研究领域,创立和发展新的研究技术,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协调发展和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教授提出的本土化研究的四个层次与方向,对于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1)重新验证国外的重要发现;(2)研究中国人特有的与社会文化因素有关的行为特征;(3)修正或创立新的理论;(4)修正与设计出适合中国人特有的测量工具[10]。

然而,在大的发展趋势下,我们也要看到积极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尚存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弥补的空缺。国内许多学者在评介积极心理学的同时,也指出了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任俊、叶浩生在《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中详尽论述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现存的四大问题,即: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研究对象尚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和早期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着一定的脱节。

付国秋指出了当前积极心理学存在的几点问题:他认为积极心理学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操作模式,研究领域有待拓展和深化,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亟待整合与发展,以及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本土化研究还有待加强。毋庸置疑,“源于西方科学传统、服务于西方社会需要的现代心理学如何与中国文化互动和融合,始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艰难任务”[11]。

王倩、李辉在《对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跨文化背景下对积极心理学的三点思考,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将个人的幸福与快乐作为其社会的首要目标、对优秀品质和幸福生活的具体文化解释存在差异、“求同去异”的积极心理学存在过分提取共性抹杀个性的倾向。

周嶔和石国兴还指出,在积极心理学本土化过程中,不仅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为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带来一定困难,而且在文献翻译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综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来看,当前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积极心理学理论及研究成果的评介,这种评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积极心理学在国内的影响,但对积极心理学发展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探究层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受到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积极心理学的跨文化差异和应用尚需中国心理学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研究视角偏狭

不难发现,当前的积极心理学文献多认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积极情绪和体验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和积极组织系统研究这三大方面,这一界定为指导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大的框架和层次,但却限制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其实,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思潮,本身蕴含着新生事物所固有的无限潜力和可能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心理学与许多其他应用类学科之间的断裂和漏洞,使传统心理学有望与应用类学科更加紧密相连,不仅为这些学科提供了更为坚实有据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心理学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事实依据。因此,目前普遍被认同的对于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三分法,可能会限制研究者的视角和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积极心理学的其他可能性与巨大的潜力,从而限制积极心理学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深入,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现有的研究领域的划分必将产生新的认识,做出突破性的变革,从长远来看,突破积极心理学界已有的三分法,是未来推进积极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应开阔研究视角、创新研究思路、拓展研究领域,挖掘积极心理学的特点与特长,开发这门全新学科的潜力,以期实现学术突破和创新。在打破既有的狭窄的研究视角的道路上,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提出大胆的理论假设,进行科学严谨的实验与调查和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等,都是值得尝试和十分有意义的。

(2)多单纯介绍国外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文献大多停留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自主自发的创新性研究较少。虽然国内学者在自我决定理论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等相关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理论和方法创新不足,第一手资料缺乏。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心理学来说,发展时间短,理论成果少而粗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专业性不强,因此调查和实验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而实验的周期又往往很长。这些在积极心理学发展中的特殊阶段的状况,加大了创新研究的难度,削弱了研究者深入探究和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而只能单纯地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另外,在介绍国外研究成果时,又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专业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和跨文化差异等问题。

但是,这些客观原因不应该成为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浅尝辄止的全部理由,国外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却不断地尝试新的研究,获得突破性的成果。那么,中国积极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研究者应如何在这片新的领域中实现不断的学术创新呢?首先,学术创新必须以学术规范为基础,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建立健全完善的激励创新的学术规范制度,是持续获得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的基本条件;其次,创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在高等院校等相关学术机构中,形成宽松、自由、大众性与精英性相辅相成的学术氛围[12],有利于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创新;最后,思想创新是打破当前多单纯介绍国外研究成果这一现状的重点所在,在一定的学术规范之内将创新思想体系化,以实现知识的再生产,是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学术素质。同时,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不仅应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更应该增强面对未知勇于开拓的勇气。

(3)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

虽然已出现了不少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引申至其他学科的研究,如自我决定论和主观幸福感等,但目前大多数可检索到的文献还是停留在理论探索和假设阶段,相应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积极心理学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经验和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其特性要求是大量的实践。当前国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比较少,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形而上学和教条化,从而遏制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事物所应有的生命力,限制积极心理学研究在国内的本土化发展,将积极心理学推进到实践研究阶段乃是国内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当前国内将积极心理学拓展至实践应用的先驱者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孟万金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官群,他们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并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拓展至外语教育领域,提出“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的“双超常教育”,开创了国内积极心理学实践与应用的先河。

跨学科研究是进行积极心理学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当代学科的发展是以跨学科发展为主导的,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学术创新领域,同时,跨学科的研究会不断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可以使积极心理学研究者借助已有的其他相关学科较为成熟的理论、方法、资料来进行全新的学术探索,尤其能够促进积极心理学在某些高实践性、高应用性领域的发展,从而在此过程中推进积极心理学的实证研究。

(4)缺乏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的环境

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虽然起步晚、成果不丰,但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未来必将成为心理学学科中重要的一个门类。这种发展趋势对于国内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学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扎实掌握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具有前瞻性的积极心理学思维和视角的积极心理学专业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在国内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偏狭、理论研究浅而无创新、应用与实验跟不上、缺乏领军型的学术典范和代表性的学术著作的环境里,培养这种人才的土壤是贫瘠的。

要想改变这种不利于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发展的状况,应首先肯定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在高等院校中设置专门课程和专业门类,培养积极心理学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扩大学术研究队伍,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提高翻译国外积极心理学著作的质量和数量,并在此基础上激励创新,提高其本土化程度。这样,就能为我国培养积极心理学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为未来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篇5

关键词:心理资本;高校;女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1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女生的人数和比例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与高校女生教育的相关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女大学生不仅要面对社会上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这使得高校女生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改进高校女生教育工作,特别是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自身竞争力,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心理资本的视角对高校女生教育工作作了探讨。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

心理资本的概念源于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仅关注“有问题的人”,而更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和怎样培养和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基于此,一部分心理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发起了以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积极心理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为主要特征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以美国管理学家路桑斯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以科学心理学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起点,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全新的心理学概念。路桑斯认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挑战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且能竭尽全力来取得成功;二是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或者失败有积极和正确的归因(乐观);三是对预定目标会倾尽全力,为取得成功能根据具体实际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四是当经受挫折和困扰的时候,能够坦然面对并能在短时间内走出来(韧性)。

二、心理资本的构成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即自信,是个体在面对困难和困扰时,能积极调整自己认知以及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完成特定工作的信心或信念。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欢迎挑战并积极挑战它们,往往能在挑战中而变得强大,他们是高度自我激励的人,为实现目标,他们会投入必要的努力,当面临困难时,他们会坚持不懈。一些消极情绪或不良外界评价很少会对有较高效能感的个体产生影响。

2.希望

希望是建立在目标导向主观能动性和为实现目标成功实施计划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充满希望的个体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会以此过程来充实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一旦锁定目标就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力,同时会坚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希望是个体对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念的复合,由路径和意志力决定。

3.乐观

乐观从心理学上来看是一种积极的归因习惯,是指把积极的事件归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性的及与情境有关的原因。乐观主要由个体对积极事件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方法的持久性和普遍深入性两个关键维度来界定。悲观的个体对自己成功的事情也会认为是不可靠的和暂时的,这种心理习惯会阻止他们建立成功的学习经验优势。乐观的个体则将消极的事情看做是暂时的,并且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

4.坚韧性

坚韧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迅速从逆境或者困境中恢复的能力,具有坚韧性的个体能接受现实并且价值观稳定、在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具有较强的临时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强坚韧性的个体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在危难时刻能不断寻找生活的幸福点,遇到挫折时不仅能以最快的速度走出来而且很多情况下能达到更高水平,并且在此过程中他们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提升高校女生心理资本的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高校女生健康的人格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高校女生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下,在教育理念上仍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这些长时间形成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女生心理资本及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高校女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女生的心理资本和整体素质显得极为重要和关键。

健康人格与个体心理资本密切相关,提升心理资本的落脚点在于培养个体健康的人格和个性。健康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健康的人格特点表现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采取更为合理的应对方式和策略,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够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2.构建和谐高校校园文化,为女生教育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民主、和谐、安全、充满爱的高校文化环境氛围能更好地调动女生参与的积极性,陶冶她们的情操,培养她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能营造更为和谐的校园心理环境,这对于提高女生的心理资本至关重要。从学校层面来讲,高校应为女生搭建一个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关心她们的学习生活。对于她们在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应积极帮助她们解决,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他们搭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他们在遇到压力和烦恼的时候,有更多的渠道能去释放。

3.围绕心理资本构成,进行高校女生心理资本的开发训练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才忠喜(1973-),男,河北迁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项目编号:1252xs104)和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XJ1408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44-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品格强项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是当前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强调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品质、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开展的:第一是主观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是个人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积极的个人物质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形成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是群体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积极心理学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1.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在高校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常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离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之外,经常用管理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开设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教育等,造成重管理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视问题解决忽视心理需求,使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方法一方面是取决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性的根本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内涵的有深刻的理解。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观点常常是这样的,把人比做动物与机器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当做精神病人看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隐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假设加剧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对立,造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开展的,突出了政治性,而淡化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影响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思想素质的培养。“人人都是教育者、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从这种价值取来看,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随时都能找到这些内容,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使这种积极因素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力量。

3.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其基本内涵就是把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尊严、自由、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教育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积极心理学是把培育学生的优点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力争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最终实现生活幸福的目标,从本质上说是它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点和不足。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立一支懂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很短,本土化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很好的应用必须建立一支精通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一是在已有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中通过培训提高,使其灵活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咨询中广泛应用积极心理咨询;二是通过校本培训或外出学习提高,对辅导员老师加强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传授,使积极心理学能在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应用;三是对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教育,建立一支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从而壮大积极心理学师资队伍。

2.营造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能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情操,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公寓环境等等。在营造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并使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形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如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3.开展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学生,重点放在问题出现之前的心理预防,如果让学生都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随时发挥自身人格积极力量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能力,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前应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积极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积极心理咨询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大学生利用自身拥有的积极资源,促进自我知识内化的动力,实现心理品质的改善和素质提高的过程。以积极的思想开展心理咨询,把积极心理咨询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补充,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个性化化、独立性的特点,从而可以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咨询不是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性听之任之,而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

[2]李自维.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职业教育心得体会简短,职业教育教学

    - 阅0

    2022职业教育心得体会简短篇1根据局党委的统一安排,在校委会调研组的领导下,我先后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广泛与教师座谈、交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接受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对我校.....

    职业教育范文好作文推荐,职业教育作

    - 阅0

    职业教育范文通用篇1通过人才测评分析结果以及本人对自己的认识、朋友对我的评价,我认真的认知了自己。1.职业兴趣:研究型,希望日后能在科研方面工作。2.职业能力:逻辑推理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