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与经济(6篇)

来源:整理

农村科技与经济篇1

论文摘要:农村劳动力流动削弱了农村科技传播受众的接受愿望与能力,对农村科教具有弱化作用。要优化农村科教传播效果,需要根据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现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农民接受科技传播的能力,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发展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探索农村科教传播的新途径。

农村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通过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实现农村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促进农村科技的充分利用。农村科技传播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要改善和增强农村科技传播效果,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等现实因素。

一、农村科技传播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现实重视不够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等农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与发达国家60%一8O%的贡献率相比落后较多,甚至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科技传播效果不佳,农业科技没有充分发挥效能。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农村科技推广和传播问题非常重视,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但政府主导的农村科技传播效力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科技传播效果脱离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主导的科技传播体系对传播内容高度关注,追求生产技术的先进性,而对科学技术的传播环境和现实需求重视不够,对农村科技传播的接受者的情况比较忽略。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村向城镇大规模的流动。203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高达140937万,流动率达到l8%以上。而政府主导的农村公共科技传播体系对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状况重视不够,甚至视而不见,致使农村科技传播无的放矢,必然导致农业科技传播与扩散受到阻碍,根本无法有效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二、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科技传播具有弱化作用

按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的流动模型,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经济现象,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另一方面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农民是农业生产和市场经营主体,也是农村科技传播接受者。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削弱了农民接受科技传播的能力和愿望,对农村科技传播形成不利的弱化作用。

1.劳动力流动削弱了农村科技传播受众的接受能力。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1.9%,初中文化程度占49.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文盲和半文盲却占至Ⅱ.7.4%。而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是农村的精英,他们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教育优势,是我国农民中素质较高的—个群体。这些农村劳动力的流出,使农村劳动力弱化老化,使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缺乏生力军,导致农村经济活动能力整体下降,也导致农村科技传播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农村科技传播的内容是科技信息,这就使科技传播不可避免地包含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技术内容。而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科技素养不高,接受科技传播的能力有限。面对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的农业科技,大多数农业生产者望而却步,采取回避的态度,不愿花时间费精力去掌握。

2.劳动力流动削弱了科技传播受众的接受愿望。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流出的经济拉力,劳动力外出对农民增加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中国人民银行2o。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收入已占到有农民工家庭总收入的6s%左右,超过耕种收入所占比重,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彻底改变了传统农民家庭收入8o%以上来自于耕种及副业的情况。同时,外出务工收入份额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农业生产收入远不及外出务工收入。这种收入结构改变了农民家庭收入的性质,也改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态度。由于比较收益太低,再加上农业生产劳动非常艰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在农民耕种积极性下降的情况下,农民掌握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经济动机不足。农民虽然对科技传播持欢迎态度,但缺乏接受和应用科技知识的强烈动机和全力投入。同时,应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生产和市场风险,此类不确定因素影响风险承担能力有限的农民的接受愿望。

三、优化农村科技传播效果的现实选择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大势所趋,但不能忽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要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的现实,优化农村科技传播方式和渠道,把适用的农业科技及时有效地传播给广大农业生产者。

1.完善农村公共科技传播体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公共科技传播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实行支持性政策,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途径,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农业适用科技的供给能力。政府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要求,深化农村科技传播体系改革,健全公益性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机构,改组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备类技术传播的综合性机构,使其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主渠道。政府必须以满足农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不断改善农民采用新科技的基础条件高效传播农业科技。政府应该完善良种补贴等政策,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运用价格补贴等调节机制,帮助农民化解农业新科技运用中的各种风险,调动农民使用科技的积极性。政府要选拔和安排科技明白人传播科技,确保科技成功传播,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2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改善农业举岐传播效果的现实选择。要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农己的科只有把广大农民用现代科学文化武装起来,才能使他们抛弃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并把它们运用到生产和经营之中。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的具体要求,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和传播网络,开展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农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心知识的接受能力,使农业生产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大众传播媒体以普通大众为目标收受对象,具有受众广泛等传播优势。2005年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显示,电视在公众接受科技信息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公众科技信患的最主要来源,我国910%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报纸杂志为44.9%,广播22.4%,图书为102%。所以,要发挥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传播农业科技的优势,设立农业科普类专题和频道,增加播出时间,提高质量和水平。农业科技传播者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以满足农民的现实为导向,经常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与农民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科技需求,准确把握农村科技传播的定位从农民感兴趣的身边事入手,抓住农民受众的兴趣点,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传播农业科技,使农村科技传播的内容丰富和技术实用,与农业生产同步,与农村经济发展合拍。增强大众媒体科技传播的效果,需要打破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把农民请进演播室,让农民用自己的感受参与科技传播,拉近媒体与农民的距离,实现传播方与接受方的平等交流与良性互动。

4发展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包括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实用技术推广站、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充分利用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可以弥补公共科技传播体系的不足。应该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优化发展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以利益为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它们熟悉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村科技传播渠道和效果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及时满足农民的科技需要。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与农民具有频繁的交流互动,可以发挥人际传播的优势,提高农村科技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探索农村科技传播的新途径。农村发展必须遏制资本、劳动等稀缺资源不断外流的趋势,吸引资本、劳动、科技等稀缺生产要素流向农村。这会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也会为农村科技传播开辟新渠道。农村要突破发展僵局,需要吸引外出打工的成功人士回流农村,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回流人才的创业。能把市场意识和发展资金带回家乡,也能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传播回家乡。农村发展也需要吸引城市的资金和人才到农村兴办产业,城市居民到农村包地,发展农村养殖种植等,是城乡互动的有益探索,能够为当地农民传播适用的科技知识。为了从人才和智力方面支持农村发展,全国不少地区为村级组织选拔和配备了大学生“村宫”。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宫”,可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为农村科技传播提供人才保证,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侯石安.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目标选择与政策优化[J].农业经济问题,20O4.3l:40--43.

[2]洪银兴,龙翠红.论劳动力流动背景下人力资本对三农的反晡江海学刊,2009(1h79--85.

[3]陆玉毁培养新型农民的着力点[J]理论前沿,2008(3):42—43.

农村科技与经济篇2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SWOT分析;战略组合;模式创新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科技服务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延伸和外延的拓展,农业结构的深化调整、农业产业方式的不断更新,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其体系建设的模式创新。本文运用SWOT理论分别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及其备选战略组合进行分析与选择,进而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它包括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组织)、受体(农民或农户)、中介以及服务的方式、方法。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是指在涉农的相关领域,在政府、农户、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之间发挥联结、沟通、协调作用,面向“三农”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或社会化服务实体。[1]

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是目前战略管理与规划领域广泛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指企业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应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以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从而对被选战略方案进行系统的评价。目前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企业管理、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领域。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SWOT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英文单词,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维度,就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展开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

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各地共举办各类科技讲座近70万次;举办各类科技(科普)展53.8万次;开展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活动239.6万次,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影响农村科技推广进展

我国绝大多数文盲和半文盲集中在农村。虽然农村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农村“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辍学率居高不下,形成新一代文盲,文化素质整体低下。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计算,全国16岁至59岁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是7.3%,而农民同龄人中的文盲半文盲的人数比例高达12.5%。目前,农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比例不到30%,高中以上更少,小学文化水平40%以上。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

(2)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目前政府农技机构一般是在县和乡镇设几个站所,在村设农技员,农业新技术大部分通过该体制逐级推广。这种整齐划一的机构设置,在如今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悬殊的情况下,已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3)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每个推广人员平均占有经费大约只有1400元~2000元。推广经费的捉襟见肘使许多推广机构尤其是县、乡两级连人员工资都不能保障。资金的不足制约了推广的力度,也影响了推广的质量。

(4)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而形成农技服务方式滞后,无力应付当前品种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局面。

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提高和乡镇企业改制转制工作的完成,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外资的介入将有助提升农业的层次。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农业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从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十分良好的机会。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

(3)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化是当代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的充分和畅通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我国已确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农业信息化是推进市场化农业最基本的手段,充分掌握信息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能够引导农民生产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能够通过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中得到提升。

(4)国家政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部于2003年8月11日下发通知决定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2005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第十二条单独列出,明确提出“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强调“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保证”。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提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订中,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科技工作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这些都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

(1)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经济与科技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进程,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也面临农业技术人才流失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和开发机构,利用优厚待遇吸引和使用中国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导致了本土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所积累下来的大量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没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这给跨国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就有可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占为已有,甚至抢先获得技术专利。这将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的流失,从而对我专利权的拥有及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农技推广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并逐步与国际接轨。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具体承诺没有直接涉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但与农业相关的承诺(如扩大市场准入、取消出口补贴、执行规范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开放服务贸易等)均会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二、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SWOT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SWOT的备选战略组合有四种: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弱点——威胁(WT)战略。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挥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规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战略。考察其中任何一种战略都是将现有优势发挥到极至,将所有弱势减少到最低,充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规避不利条件,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对目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规避外部威胁,减少自身不足。

1.优化战略组合,扬长避短,作出合理选择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具有的优势是受众人数多,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这为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基础;传播媒介增多,为科技传播的渠道畅通提供了客观条件。况且正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初创时期,出台的一些相关的政策也给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是,这些优势条件都是潜在的,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此而造成了诸如农民对科技的现实需求少、主客体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媒介多但利用少等缺点。也正因为这样,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给予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和提供的潜在外资、丰富经验、技术和信息资源没有被我国好好利用,反而成为冲击国内市场和阻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利条件。显然,一切优化要从练好“内功”开始,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挥和加强自身优势,回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需要的选择。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战略这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现实的选择。

2.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SO战略组合,是一种发挥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可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富裕的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拥有一支规模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构成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优势。

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巨大动力,外资对中国农业的投资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的层次,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信息化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这就为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难得的、良好的外部机遇。

3.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机会(WO)战略组合

WO战略组合,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其改变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W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弱点、不足和缺陷。

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O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一些外部机会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弱点。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外资对中国农业投资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政府也设立专门机构或鼓励各行业部门加强同国外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积极争取对方的经济资助,以克服其内部资金不足的弱点。加入世贸后,按照世贸组织透明度原则,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尽快地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这正好可以弥补其内部农技服务方式滞后的缺陷。信息化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条件,只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用充分的信息资源服务农业,用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就可以规避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的内在不足,以满足农村科技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国家的系列重农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入世贸等外部机会,可以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转化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弥补其“农民整体素质偏低造成农村科技推广进展缓慢”的内部不足。

4.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机会(ST)战略组合

ST战略组合,是指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规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T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譬如,我国现有近83万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如此庞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已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坚实力量,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内部优势完全可以减轻“农业科技人才面临流失”的外部威胁。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自身的内部优势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国外农资大量涌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而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的潜在威胁。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这些自身优势可以促使我国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大量原创性农业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在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加之相关立法和保护机制的建立健全,就可以很好地规避或减轻“导致我国大量农业原创技术流失”的潜在威胁。

三、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一个、两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种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1.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和相应的管理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经营性作为市场行为也有政府的规范和导向问题,它的动力机制来自于赢利,但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让经营性农技推广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我们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和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

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支持发展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方式,鼓励采用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形式,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鼓励和扶持以农村合作组织、农业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方式。农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营组织,它适应众多农户的技术要求。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农业教育投资体制,扩大农业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农业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多层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点。重视和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基层科技人员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的学习机会,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技术需要。

4.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

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强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使农业信息系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及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

5.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

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10]

6.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实际,我们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从制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必须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对表现突出成绩显着的科技人员给予重用。

7.倡导模仿创新,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发展

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就要提倡模仿创新。所谓模仿创新,是通过投入一定研究开发力量,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者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深入改进、完善,强调有所创新,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11]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者的技术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时间、人力费用。我们要充分借鉴他国成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与做法,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8.以农民为中心,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我国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推广的“Plan-Do-see-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五、结语

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整合相关技术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我国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我国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新阶段我国“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农村科技与经济篇3

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5年来,我省农村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上,总体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利用科学种田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使我省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在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支持下,我省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农村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还要继续努力,要在如下的工作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加强。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由于我省农村地域广泛,沿海农村和东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贫困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因此,导致这些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也不强,尤其是在商品意识上表现的淡薄,也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上缺乏不足的认识。二是,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农村的管理体制和职责也不明确。尤其是农村的乡级服务站的管理模式,由于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而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其他的工作不介入,这不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再加上基础的水利化工程规模低,使农村的农业生产的情况主要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我省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我省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

三、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变我省农村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变我省农村经济的现状,使我省农村经济尽快得到提高。具体的措施建议如下。

1、加强地方政府领导与服务体制建设

在我省农村,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提高农村的服务体制建设。要发挥县三级干部的积极性,要求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积极深入到村级部门,帮助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三农服务中心和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要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落实到人头上,要与承包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对干部的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2、提高农民的科技思想和加大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3、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信息建设

改善服务条件,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4、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

要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在确定区域化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时,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大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5、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与优惠政策

农村科技与经济篇4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农村;循环经济;战略

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十八界五中全会当中提出的,其中还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四大理念,与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形成了新型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将会指导今后的各行行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是对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物质进行循环利用,达到环境、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的统一,用绿色环保来发展经济和保护经济发展,让农村循环经济真正发挥作用,并带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1.绿色发展理念对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对农村循环经济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对改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环保意识和能力、带动农民创新创业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平衡经济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农村生产方式粗放、落后,滥用农药化肥等,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农业生产模式是科学和现代的,倡导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可以从源头上平衡农业发展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效益。当前,国内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严格要求,新型绿色农业生产,会让农产品的农药和污染物残留降低,间接刺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提升,不断创新和发展,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效益。三是,有利于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增加农民收入。传统农业和发展理念下,农业生产和发展空间小,农民收入低,农村劳动能力过剩。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重组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的经济增站点,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

2.绿色发展理念下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2.1推进城乡一体化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趋势明显,农村循环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城镇的融合和产业聚集力度。具体来说,要发挥小城镇或周边城市德尔带头作用,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增加农民收入。另外,统一城乡发展体制,农村循环经济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要积极利用城市中优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资金优势,建立生态研究机构或与城市进行合作,解决农村垃圾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问题,而农村可以为城市提供生产原材料和农产品,相互促进。

2.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理念,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由此带来经济效益。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建立农村循环经济科学研究站或试验基地,选拔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和教育人才,加快农村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创新、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发挥农村循环经济示范村的带头作用,加快“绿色经济”发展。

2.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扶持,当地政府要积极完善和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和科研开发力度,积极鼓励当地农民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并进行税收和政策优惠,加强奖励和鼓励力度。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和引导经营管理者使用绿色环保的设备,积极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再生,为这些循环加工和生产设备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2.4加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村委会、村党组织等基层群众组织积极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循环发展理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可以对农民开展绿色环保理念和循环经济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在农村社会中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绿色发展、人人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和意识,为农村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也调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建设中,带动农民致富。

结语

绿色发展理念是基于当前资源、环境、经济、生态的不平衡发展现状提出的,用绿色和低碳、环保、节约、科技等理念来改变过去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农村循环经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进行科研投入和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与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合作,并提高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多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为农村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提升农村循环经济发展能力,为整个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安杰.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循环经济[J].中国橡胶,2005,11:10-12.

[2]李俊.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科技创业月刊,2006,05:16-17.

农村科技与经济篇5

一、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也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笔者用2003年和2004年先后调查的安县黄土镇石鸭村不同文化层次农民收入情况和游仙区玉河镇农民外出务工所得,以及2003年我市各县市区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及经济发展指标有关数据来说明这个结论。

我市安县黄土镇石鸭村四、六、七社共有16—60岁劳动力322人,其中小学及其以下文化214人、初中文化101人、高中文化7人。在家庭收入上,小学及其以下文化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要比初中文化农户低60-200元,比高中文化农户低290-450元,最低者与最高者相差2.5倍之多;在农民文化素质与外出务工收入的关系方面,我们调查了游仙区玉河镇2004年农民外出务工情况,全镇有7485人常年在外务工,小学及其以下文化者年平均收入为4500元、初中文化者为6000元、高中文化者为8000元、中专以上为8400—10100元,最高者是最低者的2.24倍!所以,农民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最终会在他们的劳动所得上体现出来,其文化程度高,劳动所得也就高。这种差别同样反映在县域经济上面,2003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369.58亿元,人均7518元,超过平均水平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处于前两位的经济最好的涪城区和江油市,分别为26097元和10021元,而居于后面两位的是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人口最多的三台县和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北川县,分别是3965元和3626元,其它文化素质一般的县皆在平均数之下。这说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各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都有着直接的关系。劳动者整体素质高,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刺激其它各业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良性循环的过程;而相反的情况是,劳动者整体素质差的地方,一般来讲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慢,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等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教育投入不够,则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制约经济的发展。对这种情形,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最终结果是越来越贫,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会拉得更大。因此,从根本上讲,农业、农村、农民的富裕之路在科技、在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二、科技文化为农民所掌握,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转化为生产力的载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整个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平均年限每提高一年的作用,可使GDP增加1—1.5%。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九亿多是农民。可以说,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决定着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重点在农村,只有占总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谈得上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千万不可忽视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科技致富典型表明: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科技知识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是社会积累财富的主要形式,学习知识就是在积累财富。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里,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中已经得到很好证明。促进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本,即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当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劳动力越多,对社会资本的积累也就越大,投入到生产过程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就愈显著。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阻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是缺少有形资本,而是缺乏具有一定规模、接受过高水平教育、有技术的劳动力及其后备力量。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要在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最根本的手段是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和农村中的转化与应用,提高生产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当前针对“三农”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成效。在今天,科学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即创新。例如:良种培育、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农业机械与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新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劳动量,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其结果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向城市转移,为国家二、三产业建设、繁荣城镇经济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可见科学技术知识一经为人所掌握,它的力量和作用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三、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影响。

我国目前数亿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应该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由于农村长期落后的生存条件和教育薄弱的影响,使得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不高,这笔财富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掌握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产品质量上不了档次、经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以绵阳市农村为例,全市辖六县两区一市(县级市),总人口52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1.4万人,比例高达76%,2003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20.46%,人均产值为1977.57元,16—60岁农村劳动力227.16万人,其文化结构为:小学文化及其以下者占37.68%,初中文化占48.58%,高中及其以上占13.74%。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为7.12年。全国的情况是:小学文化及其以下占40.31%,初中文化占48.07%,高中及其以上占11.62%,平均教育年限接近7年。绵阳作为我国西部教育、科技力量都比较强的一个地市,仅比全国平均水平稍高一点,这样一种农村劳动者文化结构是难以满足建设绵阳科技城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可以说,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是导致我市乃至其他地方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优秀劳动力外流,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缺乏人才。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今消除了限制农民进城的桎梏,再加之繁华都市生活的诱惑,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磨难,加速了农村人才的流失,使农村教育投入与人才成长存在此长彼消的局面。按理说,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是较大的,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基数太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自古以来就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说,说明育人实属不易,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国家这几年加快了城市互动、城乡统筹、农民变市民、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使得农村中有知识的优秀劳动力通过读大学、参军和外出务工等途径,进入城市工作,他们千方百计想在城市扎根,而一些扎不了根的农民宁愿每年象候鸟那样,年初出门、岁末回家,不管在外面能不能挣到钱,年年要出去闯荡,而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则主要是一些老弱、病残、妇,这种现象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十分普遍,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后继无人,今后出现没有人种庄稼或不会种庄稼的农民的怪事。这就给我们的各级政府怎样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严格来讲,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总量概念,而从劳动力结构上看,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精英的数量却相当有限,高素质的农民群体规模并不大,远不能满足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提升过程中,原本存在的低素质劳动力问题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低素质劳动者问题。近年来,由于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各种学校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老百姓供子女上学不堪重负。这对于原本不富裕的、很讲求现实的农民来说,无疑不是个不小的包袱。为了子女,为了生存,他们往往在孩子开始读书时,就在为子女将来读高中、大学的学费发愁而节衣缩食,如果子女读书的成绩不好、升学无望,他们就采取“开源节流”的办法——即在孩子初中毕业后,有的甚至未毕业时就不愿再让其读书了,留在家里干农活或者跟随父母、亲友出去打工,为家庭增加收入。因此,在一些较为贫穷的地方,农民子女辍学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农村中小学学生辍学率达到1/3以上,学校对此束手无策,这些辍学青少年过早放弃学业,无疑是今后农村潜在的低素质劳动者。仅我市农村每年就有数十万计的小学及初高中毕业生,从全国农村来说这将是个不小的数字。如果各级不想办法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扶持,下决心采取措施杜绝各类学校乱收费现象,使每一个农村孩子上得起学、读得起书,农民有接受继续教育和参加培训的机会。那么,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个瓶颈问题将永远存在,我们在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振兴农村经济的对策。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最终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措施。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文化教育素质程度如何,将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的未来。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术,无论是经商、务工,还是种田,知识都成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选择就业的机会就越大。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农村经济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离不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因此必须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办学难的问题,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知识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为农村建设服务,严防把农村基础教育办成变象的升学教育和收费教育;二是专门为农村基础教育立法,从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和经费投入的比例,以及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等,使农村基础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加强农村教育改革,制定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比如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凡是在乡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其工资应在比照城市教师同等水平的前提下增加环境补贴,使农村中小学留得住人才,教师安心工作。同时以县为单位建立城乡教师轮换工作机制,使城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化,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四是国家可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每年都拿出一定资金,建立“农村青少年教育基金”,调动农村青少年学习和学成回乡建设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子女考上大中专院校学习,并且毕业后愿意回家乡工作者,在与当地县乡政府签定回乡工作协议(学生家长担保)后,可以根据其考入不同档次学校,国家拿出该基金给以相应的资助(如全额、半额资助或特别奖励等),如果毕业后不履约者,由学生家长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种办法既可以解决那些因家庭困难、贷款读书又不可行但学习又特别优秀的农民子女求学的后顾之优,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优秀人才资源,同时又调动了广大农民送子女学习的热情,并且还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增强农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拥护,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利国利民。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培训手段单一,招生规模不断萎缩,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面临“人散网破”的境地。如果以这种局面来从事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想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与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相适应,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要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国民经济增长而增加,切实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投入与指导,各级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县乡两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与培训手段,充分发挥因特网、广播电视、录音录象及其它声像媒体等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农村远距离教育网络优势,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及先进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农村科技与经济篇6

关键词:信息化;科技农村;农村经济管理

一、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

(一)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在不停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急剧上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的管理水平,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都引进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之下,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起步较早,流传时间长,传播范围广。相比之下,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二)信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在我国,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农村经济管理者的重视。但是,大多数农村地区相关信息流通性不够强,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信息支持。这种现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硬件设备的不完善,任何先进技术或者先进经验的运用都离不开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硬件设备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管理对先进经验的采纳。第二是信息传达的缓慢,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理念的传达在我国农村的传达过于缓慢。很多地区不能及时得到社会流行趋势的相关信息,导致科技创新的缓慢。

(三)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地在调整有关农村经济的相关政策。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舒适的大环境,使农村经济在积极的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有了政策的支持还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亟待解决。为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一批相关专业性人才,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让以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管理迈上新台阶。

(四)相关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百年大计。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是基于农村经济基础上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社会平稳发展的重大改革。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政府不够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引导力度不够,涉及范围局限两方面。政府缺乏正确且有力的信息指导,并且所涉及的地区不够深入。不能够保证农村所有地区接收到信息化技术改革的信息。

二、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措施

(一)保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经济模式的兴起拉动了农村地区的需求,为了推动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网络来传达信息化手段应用的相关经验,加大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网络信息为支撑,促进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推广。

(二)加强专业培训,培养专业人才

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为了推广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必须要加强相关职业培训,培养专业人才。用人才带动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培养专业人才是推动农村经济管理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职业培训,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专业性的人才支持。

(三)立足传统农业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性作用

新时代的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农业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在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同时,要立足传统农业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性作用。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保证各个区域接收到新技术创新的要求。立足传统,稳步前进,不断创新。

(四)引进相关技术设备,保证硬件设备供应

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化学效应。在接受先进科学理念的同时,也要引进相关的技术设备。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应用性息化技术不仅仅是对于信息化技术理论的运用,也是对新型科技设备的应用。要想农村经济管理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就要保证硬件设备的供应。使农村经济管理在硬件软件的完美结合下发挥出最极致的作用。所以,相关部门以及农村政府单位要积极引进相关技术设备。

(五)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度,广泛传达信息化手段理念

信息化技术在中国传播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回应。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农村农民的观念造成的。为了创新农民观念,就要提升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视度,广泛传达信息化技术理念。将信息化技术的优缺点,详细的传达到农民的耳朵中,使农村经济管理者大胆运用相关技术。

(六)建设试点村,引导信息化手段的推广

每一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产生,都需要有先行尝试的案例。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推广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要想更好地推广信息化技术,必须要建设相关试点村。通过技术试点来发现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的优点和缺点,为各个区域农村经济提供有效经验。所以要积极建设试点村,引导信息化手段的推广。

(七)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

科技的力量在于源源不断的创新,有了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人才仅仅是保证农村经济平稳向前发展的基础。要重视技术研发才是保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必须要重视技术研发,推动技术创新,以创新带动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

三、信息化手段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农民生活幸福程度

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利于使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满足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花开的声音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花开的声音作文篇1冷风夹杂着细雨,打着旋儿卷向伞下的我。“阿嚏——”我吸了吸鼻子,把伞打得更低了。接二连三的考试失利,使我彻底绝望了。带来的无数次严厉的斥责,失望的表情.....

    有关销售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有关销售的工作总结范文篇1*月的工作情况总结:x月份已经过去,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中我通过努力的工作,也有了一点收获,我感觉有必要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总结。目的在于吸取教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