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利弊论文(6篇)

来源:整理

化学利弊论文篇1

[关键词]GONE理论电大考试违纪考试管理

加强考试管理,抓好考风建设是电视大学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中央电大及各省级电大对考风考纪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完善的考试管理办法、制度和规定加强考试管理。然而,由于目前所处的环境和学生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考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考风考纪形式不容乐观。根据GONE理论,天津电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考风考纪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GONE理论

GONE理论是关于舞弊与反舞弊著名理论。该理论认为:舞弊由G、O、N、E4个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了舞弊风险的程度,没有哪一个因子比其他因子更重要。GONE由4个英语单词的开头字母组成,其中:G为Greed,指贪婪;O为Opportunity,指机会;N为Need,指需要;E为Exposure,指暴露。上述4个因子表明了舞弊产生的4个条件,即舞弊者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名利、尊严和财富时,只要有机会,并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进行舞弊。

二、对电大考试违纪的分析

对电视大学的考生违纪作弊行为可以用G、O、N、E等4个因子解释如下:

1.“贪婪”因子。这里的“贪婪”超过了本来意义,有更广阔的含义。它表现的是个体价值的判断。对符合自身价值判断的行为就推动其实施,对不符合自身价值判断行为予以否定放弃。考生如果把考试舞弊当作一种正当的符合其价值判断的行为,就不会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并为这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提前找好借口。而一但这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抑制,就会不断散播、蔓延、恶化。

2.“机会”因子。一般舞弊的机会指舞弊者在所掌握的权力。电大考试舞弊机会主要来自于命题方式不合理,考试形式单一,脱离成人考核的特点,而产生的夹带、抄袭等行为由于监考教师的控制不力,使考生有机会通过不正当行为获取利益。

3.“需要”因子。也被称为“动机”因子,动机是舞弊行为产生的关键。不正当的考试心理动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产生不正当行为。考试舞弊的心理动机包括虚荣心理、不平衡心理、逆反心理,以及侥幸心理等。电大考生一般为在职学习,在晋升、评优、职称、学位等利益的驱动下,不惜通过舞弊来铤而走险。

4.“暴露”因子。包括舞弊行为被发现或披露的可能性和对舞弊者的惩罚性质及程度。当监考教师对舞弊行为的控制不力,考生发现考试舞弊被抓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即使被抓受到惩戒也无关痛痒,自然会更普遍的采取考试舞弊行为。

通过上述发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电视大学考试舞弊是由于电大考生处于社会大生产和社会分工而带来的利益驱动之下,因考试方式不科学、不合理,考场纪律有机可乘,舞弊又很少被抓且即使被抓而受到的惩罚机会成本较低而采取的错误的违纪行为。

三、加强考风考纪建设的措施

从GONE理论的四因素出发可以看出,避免舞弊的方法是扼制贪婪因子,减少机会因子,引导动机因子,增加暴露因子。从而对电大考风考纪建设有如下措施:

1.加强学生教育,遏制贪婪因子

天津电大考试前都要求教学点认真开展学生考前教育,把考试的要求贯彻到每位考试,具体措施有:

(1)各教学点要成立考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将考风考纪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班级,每一名学生。

(2)各教学点组织导学教师(班主任),在各教学班召开以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为主题的班会(15分钟以上),进一步阐明考试的有关规定、要求和纪律(《考试管理办法》、《考场规则》、《关于学生考试违纪、作弊处理的规定》、《监考人员工作守则》等),开展以诚信教育、自律教育为重点的考前思想教育。

(3)向考生发放《致考生的一封信》,并要求每位考生签署《诚信考试承诺书》,一式两份,考生与单位各执一份。

2.深化考试改革,减少机会因子

针对电视大学成人考试的特点,中央电大分布实施了“网上形成性考核”,“一页纸半开卷”等多种考试改革,天津电大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针对省开课程开展了“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强化“一页纸”半开卷考试方式等考试改革并加大监控力度,减少舞弊的机会因子。

(1)深化“一页纸半开卷”

为使“一页纸”半开卷考试的改革真正实现其设计的初衷,起到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理解概括能力,净化考试秩序的目的。为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将一页纸按顺序和试卷装订在一起,根据考生“一页纸”准备的情况,给与不超过5分的成绩加分。通过一学期的宣传和总结,09年7月的“一页纸”的考试,全市7659考次半开卷考试,仅有159人没有携带或准备“一页纸”,无论从考场秩序和“一纸业”准备情况对比都有了显著提高。

(2)“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

天津电大自2009年春季开始试点实行“教、学、管、考”一体化方案,该方案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和考试改革,实现省开课程教学、学习、管控和评价的一体化设计与智能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推动网上教学上水平见实效。

3.加强违纪惩处,增加暴露因子

对于触及电大考试纪律的违纪行为,处理的办法不应该是姑息迁就,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处理。

现在国家逐渐重视个人的信誉和诚信记录,如果将来能够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表》,将学生在校期间违反考风考纪的情况计入个人诚信档案,以量化的方法记录学生在思想道德,组织纪律方面的情况,增大考试舞弊者的人生机会成本,最终会使那些企图考试舞弊的人不敢轻易越雷池一步。

参考文献

[1]徐俊霞.对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若干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4).

[2]焦恩璋.“一页开卷”考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06).

[3]艾琳梅,蒋燕.对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思考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6,(26).

化学利弊论文篇2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文章从注重培养大学生道德观及科学的改革考试方法和教育方法、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加强考试的监督与管理方面提出了防范考试作弊的对策,为高校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重要的检验方式,成为学生不断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当前大学生对待学业和考试的态度让人担忧。虽然高等院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考风考纪一直严格管理,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同时也对考试作弊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是屡见不鲜。个人作弊、群体作弊,利用通信手段作弊等方式层出不穷,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的清楚认识,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分析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完善考评制度,强化质量监督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呈现出的新特点

1.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成普遍现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存在于各类高校,作弊行为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作弊现象渗透在大学各种类别的考试中,无论在结业考试还是各种取得资格证书的考试中都能发现作弊现象。另外,作弊主体呈现多元化,不仅成绩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作弊,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存在作弊的行为。曾经是低年级的大学生作弊比例较大,现在高年级大学生和研究生作弊行为也有增多的势头,甚至一些教师为了个人利益和人情关系也参与作弊。

2.大学生考试作弊潜在的“认同”。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学生认为作弊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偶尔作弊未尝不可,能通过作弊取得好成绩就是“成功者”,看到别人作弊成功就感到“自己没作弊吃亏了”。更有甚者,则在公开场合议论作弊手法,津津乐道地介绍自己作弊成功的经验,视作弊为一种“技能”、一种值得炫耀的“本领”,全然不把作弊当作丢人的事。作弊纯属个人事情,并不损害社会利益以及他人利益,更谈不上违法或个人道德问题,没必要小题大做,折射出作弊者心理上对作弊不应有的“认同”。

3.大学生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大学生的作弊手段朝着多样化和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夹带纸条、交头接耳、换卷子等传统的作弊手法,没有因为高科技的运用而消失,而是不断地翻新。利用现代复印技术将答案缩小复印后折成手心大小的纸条,不易被监考老师发现。委托其他同学冒名顶替进入考场代考或者二人同在一个考场,由成绩好者做完试卷写上成绩差者的姓名,将试卷交上,差生则反之署名,反正成绩好的学生下次补考还能通过。有的学生为了保证考试过关,雇用“”考试,因此大学的校园里随处都有“”的广告。当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各种高科技的作弊工具不断涌现。例如,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的考试中,很多大学生使用只有黄豆大小的隐形无线耳机,这些工具无一不是科技与作弊的完美结合。还有的学生一起凑钱上网买答案,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转卖。

二、分析大学生作弊现象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作弊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

1.没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局限性,诚信意识不强,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不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将考试作弊作为取得好成绩的捷径,产生了投机行为,非但不以作弊为耻,甚至炫耀作弊方法的高明,以作弊成功为荣,这就助长了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增多的不良风气。

2.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感觉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所学专业有很大差距,产生了“学非所用”的思想。因为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将主要精力转向了社会活动、谈恋爱等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考试时只能采取作弊的手段过关。

3.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考核的方法单一。标准化考试在高校中已很普遍采用,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单一化,以标准化答案作为衡量答题内容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造成整个教育价值观只在追求一种一元价值,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被淹没在这种考试方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逐渐形成了学习目标就是为了考试过关的思想,着重死记硬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不注意学生对内容的全面掌握,而将讲解重点放在考试范围内会出现的问题。考试形式单调,考试内容呆板,命题教条,仅凭一张试卷和分数就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在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应付的心态。

4.学校确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合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主要标准。很多本科院校规定,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分数线,学校不授予学士学位。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些英语基础较差、多次考试通过不过的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不惜铤而走险,雇佣“”或花钱买答案,虽然学校对作弊的处理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将不授予学位,但学生都存在侥幸心理,妄想用作弊手段通过考试。

在学校对学生的激励方面,一般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发展党员、选拔学生干部、保研、评定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等直接挂钩,忽视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造成了对学生价值观的误导,导致学生为了获得这些精神和物质奖励而想方设法得到高分,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和得与失的选择中选择作弊。因为学生重视考试,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工作后未必能成为单位的骨干,但学习成绩一般而素质较高的学生却成为行业里的精英。

5.社会激烈竞争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带来的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社会竞争加剧,就业紧张,优秀毕业生倍受社会青睐。各类资格考试、等级考试将用人单位迷惑,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首先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不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在招聘人才时只选用成绩好、证书多的学生。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造成了很多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用作弊来提高自己的考试分数,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能在找工作时胜过别人,也加入到作弊的行列。

三、预防大学生作弊的对策

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社会责任,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是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平时要加强考试纪律的教育,考试前组织诚信考试动员大会,举行诚信考试签名活动。学生是作弊的主体,考试作弊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下和集体舆论错位有关,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作弊及其危害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原则,形成良好的品格,启发对自己的自我教育。

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齐抓共管,在各方面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高校中形成一种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的文化氛围。

2.科学地进行考试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改革。应打破原有考试方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平时测验、写论文、课堂表现、口试、开闭卷结合等相结合,在试题考核内容上,应减少记忆性的题目,将重点转向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在题型上应当尽量减少客观试题,增加主观试题的比重,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校任课教师应加强教学基本功的练习,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把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3.积极深化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素质评价体系。大学生们为了给自己镀金,为了考公务员或以后晋升增加砝码,努力地参加各类文凭考试,而考试又以分数的多少为合格标准。“以分数定终身”的教育评价体系和“唯文凭是举”的用人制度是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原因。高校应改变目前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评奖学金、三好生、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除学习成绩之外还要综合德、智、体、美等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应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改变学习成绩好就意味着综合素质高的陈旧观念。

4.健全并严格执行考试制度,加强监督与管理。学校应制定并健全关于考试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考场规则,对命题、印刷、存放、组织考试、评卷、登分等各个环节周密部署,严格把关,防止试题的泄露和工作失误。应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督,把重点放在防止作弊和抄袭上,比如考试前清场、排座位、宣布考场规定、提醒学生将手机关掉等措施,将作弊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此外,还要加强监考教师的管理,使他们正确履行监考职责,对考试有违纪行为的学生必须按照学生管理规定严肃处理,一视同仁,必要时应开除学籍,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维新.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与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5).

[2]江畅.论教育考试作弊及其防治[J].教育学研究,2008,(1).

[3]齐爱朋.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文化教育1996,(4).

化学利弊论文篇3

1、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2、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4、所有这些替代的组合,构成一个补偏救弊的系统。

5、最后,针对这种大学入学考试方案的不足,本文设想了通过完善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作为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补偏救弊之策。

7、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补偏救弊,这也是实事求是嘛。

8、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

11、在教育上,应发挥补偏救弊的功能,对弱势者施予更多的援手。

12、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14、认真总结,可达到补偏救弊的目地,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15、我们要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补偏救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16、我们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多错误和漏洞,必须及时补偏救弊,否则将前功尽弃。

17、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

18、我们一定要看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确有补偏救弊之益,但如果认为西方文明已完全丧失了自我更新的机制和能力,身处绝境而有待儒学的拯救,则不免将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0、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割裂学术之间的传承关系,认识到自己的成绩乃是以前人的成绩为起点,对前人学术补偏救弊的结果,充分肯定了前人的成绩,表现出深刻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

21、而且,以儒学为传统资源而形成起来的现代人权意识,更会以其独具价值对欧美式的现代人权意识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从而对当今以至未来人类的人权思想与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22、一代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创辟,彼必具有一番济世救世淑世教世心,而又高赡远瞩,深思密虑,能补偏救弊,推陈出新,发掘出人人心中所蕴藏所要求之一个新局面与新花样。

24、应该说,我国文艺学研究中由价值论倾向向科学论倾向的转换带有某种必然性,就实际情形而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是一种补偏救弊之举。

26、其实,问题不在批评本身,而恰恰在于批评观念的不由自主地改弦易辙,虽然有时是为了补偏救弊,但矫枉过正仍然是当前批评的症结所在。

27、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立场,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偏离这样的一种立场,一旦如此,则必然要进行文化上的补偏救弊的工作。

29、中医药膳以此为据,巧妙合理的利用五味之偏性以调整脏腑之偏颇,补偏救弊从而使五脏之间恢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30、同样,他们力图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成就的现代性补偏救弊所立足的智慧资源也明显是源自于中国传统的。

化学利弊论文篇4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b.sawyer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wWW.lw881.com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w.s.albrecht博士(1995)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一般而言,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机会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形成舞弊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括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知或能力不足,审计制度不健全等。藉口是舞弊者进行舞弊的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使其行为“合理化”以说服自己;舞弊者常用的藉口包括:法律条文本身含混不清,被人曲解利用;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是一笔损失;我们只是为了暂时渡过困难时期;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等等。该理论认为,舞弊三要素缺一不可,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关系,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该理论是g.j.bologua、r.j.lindquist、j.t.wells等人(1993)在gone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他们把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主要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因人而异,且不为组织或实体所控制,多与行为人个体有关。当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在四个理论观点中,虽然其表述差异很大,但基本均从组织和个体(舞弊者)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从组织维度来看,更多地强调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层面;而从个体维度来看,主要是基于个体的行为层面,包括对行为人的压力、道德、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考察。且在各自理论中,不约而同地更为强调个体(行为)维度的考虑,这可能与相关理论以美国背景为主、且基于其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如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市场、控制权市场等)所提出有关。相对而言,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建构更为合理;在制度约束相对严谨、有效的前提下,舞弊动因可能更多地源于行为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2、理论实质基本一脉相承、因素分类大同小异

一般而言,在特定环境中舞弊的形成包括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因素分类的多维视角导致了理论观点的差异,但在大多数理论中综合决定舞弊风险的因素大致相同。在上述四个理论中,一方面,其理论框架均从组织(制度)、个体(行为)两个维度建构;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理论中因素内部的细分有所区别,但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大同小异,尤其是三角形理论和风险因子理论的因素近乎一致。可见,其理论实质一脉相承。具体而言,在组织(制度)维度,主要包括有无预防舞弊的制度、制度是否有效和是否能揭示舞弊两方面;在三角形理论、风险因子理论中,增加了舞弊惩罚的要求。通过上述分析,这基本反映了在制度层面从舞弊机会、发现、惩罚等角度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路径。在个体(行为)维度,主要从行为人的压力(或动机)、道德两因素来构建;如果行为人面临压力(压力会催生舞弊动机),且道德抵御能力欠缺,其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3、存在相同的理论缺陷,缺乏外部因素的考量

从上述分析可知,四个理论观点的研究视角侧重基于组织和个体维度的企业自身分析,较少涉及外部因素的考量。可以说,舞弊行为的实施,既有舞弊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这或许是上述观点共同的理论缺陷。国外理论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公共会计准则对会计舞弊的影响,这对于美国舞弊问题的有效解释并不能高度舍象出其他国家的应有特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述理论的普适性。

三、简要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企业舞弊以空前的规模在全球蔓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美国、中国、欧洲概不例外,在世纪之交时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因而,借鉴国外理论以分析我国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社会科学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并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一门科学。在借鉴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存在的社会环境特性,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不宜将其完全照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比较评述,可以起到师夷长技、为我所用的效果,为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提供参考。在我国开展舞弊审计时,它能为职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但在借鉴时,尚需注意几个方面。

1、关注理论的适用性

目前,对会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美国,其运用于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识别、防范与治理等研究也多以美国背景为主,且相关研究大多基于美国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因此,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推演出的会计舞弊动因理论,也应相应地基于上述背景或前提。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尽相同(或可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对我国会计舞弊动因的诠释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2、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性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而我国大陆法系的法律背景与上述研究基于英美法系的法律框架背景差异甚大。因而,需特别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对其研究结论及运用的影响。并且,四个理论观点均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实质上是将法律法规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可以说,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分析不同国家的现实问题,舍象掉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3、重视制度环境的差别性

由于制度环境的不同,我国与美国在舞弊动因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可比性不高。以舞弊动机为例,虽然我国也存在降低政治成本、提高股票价格、避免违反债务契约等动机假说,但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而分红计划动机、人竞争动机等假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充分的基础。同时,我国会计舞弊还存在一些植根于我国具体国情的特殊动机,如上市公司获取上市资格动机、保持或获取配股资格动机、保留“壳”资源动机、利益补偿动机、职务升迁动机等,以及近年出现的国企mbo动机。在分析舞弊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制度环境差别的影响,以探索各国具体国情下的特定答案。

【参考文献】

[1]w.s.albecht,g.w.wernz&t.l.williams1995.fraud:bringthelighttothedarksideofbusiness[m].newyorkirwininc.15-52。

化学利弊论文篇5

一、文化传递理论的分析

萨瑟兰德(E.H.Sutherland)认为,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行为的双重影响。这些影响在个人的思想中展开斗争,哪个占了上风,哪个就会引导人们的行为。如果走向越轨的社会化强度超过走向遵从的社会化强度,一个人就会变成越轨者。

考试作弊像遵守法纪一样,也是个人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失范的成人社会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不良的参照。虽然成人们试图劝导大学生遵从社会规范,但他们施加的影响并非总是一致的。父母、教师、政府部门、商家、媒体以及其他社会化主体,有时传达出的不是顺从规范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弄虚作假事件此起彼伏。许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视为一种生活的必然存在,丧失了对越轨行为价值判断的敏感性。因此,大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其实映射出的是公众生活中欺骗事件普遍存在的现实。

二、社会失范理论的分析

默顿(R.K.Merton)认为,人们在社会中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失范是在人们用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2]

学业成功是高校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目标,它主要是靠分数来衡量的。高校除了为大学生提供这个目标外,对于如何取得成功也提供了特别的指导:激发学习动机、教授学习方法、管理学习时间、传授考试技巧等等。考试作弊者大多认可学业成功的目标,但他们并不认可学校的课程、教学、考核模式等等。因为高校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教学形式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考试中,特别是文科类的,试题大量是书本内容的再现。学生们只要考试前集中复习,花费短暂的记忆时间,就能在考试中过关。许多学生认为,学习的机会成本增大,而课堂学习的收益“变小”。因此一些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了期末考试时发现通过正当的手段无法实现目标,作弊就成为其“备选项”。

三、亚文化群理论的分析

科恩(A.K.Cohen)认为个体可能生活一个有着稳定的,但与主流文化不太一样的价值体系的群体中,这种群体被称为亚文化群。个体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群体里,受其价值体系的影响,就可能产生越轨行为。[3]考试作弊就是一种典型的学校越轨现象。

在亚文化群中,个人对于群体具有很强的依赖感,离开了它,成员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大部分社会空间。大学生易把同侪作为自己的参照群体,通过同辈的反馈,与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来构建自我概念,向他们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态度,强大的群体压力使其作出与其他成员相一致的行为。大学生可能处于一个或几个亚文化群的影响之中,虽然多数群体在许多时候反映并强化成人社会持有的价值观(如诚实、责任、合作、竞争等),但其成员由于社会化不完善、不适当而拥有与主流文化不尽相同价值体系,有时甚至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相抵触。如果大学生受到违规型亚文化的长期影响,如考试作弊。那么他们为了寻求所属群体的认可、接纳、赞许,可能会在压力之下表现出从众的行为。

四、成本理论的分析

成本论认为,作弊率与作弊成本和作弊收益相关——作弊成本越低,作弊率越高;作弊收益越高,作弊率越高。违规者在违规行为和规范行为中之所以选择了前者,是因为其认为实施违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大于他从事规范行为的收益。

在中国许多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并不高。原因主要有:1.教师不愿意对涉嫌作弊的学生采取行动。有研究者曾对10000名教师做过调查,结果有44%的教师坦言虽然发现了学生作弊,但并没有向学校举报。2.一些作弊的新式高科技工具层出不穷,使得作弊被发现的概率降低,助长了作弊文化的形成。3.人们对作弊的道德敏感性逐渐降低,对作弊的社会宽容度正在增加。2005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一项关于考试作弊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作弊现象选择“介意”“不介意”“说不清”的比例分别为23%、51%、26%。4.中国的法律法规中上没有任何一条对考试作弊的处理作出清晰规定,多数学校对考试作弊者只记过处分或留校察看处理,最严重的后果——开除学籍有时也没有威慑作用。因为在作弊大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校方败诉。如2011年6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时,使用“电子橡皮”作弊,被学校开除学籍,这名学生状告学校处罚过重一审胜诉。5.学生朝夕相处,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小团体。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中,人际交往的空间非常狭小。如果有人揭发同学的作弊行为,这个“告密者”就被视为不光彩的角色,几乎没有任何的立足空间。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旦形成了作弊的文化,高密度的作弊就会产生。

五、小结

社会学的视角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一扇窗,并不足以探明问题的所有症结,任何理论对某种现象的解释力度也是有限的。比如文化传递理论可以阐明人们的惯(如经常考试作弊),但无法解释因一时冲动而作弊的行为;社会失范理论告诉我们考试作弊者和遵守考试纪律者有许多相似点(如相同的抱负),但无法解释比率上的重要差距,如为什么多数大学生没有选择考试作弊?亚文化群理论让我们明白群体规范、社会互动在强化个体从事越轨行为动机中的重要角色,但它忽视了个体的自主性;成本理论把个体看作是“理性人”,认为考试作弊是个体“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有些人选择了作弊,有些人却没有?”“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作弊成本的高低会有不同的感受”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多视角、全方位、深层次地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成因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促进教育和社会改革。

注释:

①作弊文化(cheatingculture)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大卫?卡拉汉(DavidCallahan)提出的,用来表征美国社会成型的作弊风气。

【参考文献】

[1]司洪昌.大学生作弊现象:一种泛滥全球的文化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7,(07):20-28.

化学利弊论文篇6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述评

一、观点综述

因会计舞弊从属于舞弊,故国外学者尝试将舞弊动因理论用于分析会计舞弊的动因,进而对甄别会计舞弊形成了有力的规范性理论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和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等四个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会计舞弊冰山理论(二因素论)

该理论把舞弊比喻为海平面上的一座冰山,并将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人人都看得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为第一类因素;更庞大的危险部分隐藏在海平面以下,是更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满意度等,为第二类因素。从结构和行为方面考察舞弊,海平面上的是结构部分(第一类因素),海平面下的是行为部分(第二类因素)。该理论认为,审计人员在考察舞弊问题时,第一类因素一般能较为直观地甄别;而第二类因素因更主观化、个性化及更易被刻意掩饰,需更为谨慎地对待。

2、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三因素论)

会计舞弊三角形理论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L.B.Sawyer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其后,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ACFE)创始人W.S.Albrecht博士(1995)进一步发展了舞弊学理论,他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而成。一般而言,压力是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机会是进行舞弊而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形成舞弊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包括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知或能力不足,审计制度不健全等。藉口是舞弊者进行舞弊的理由,使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使其行为“合理化”以说服自己;舞弊者常用的藉口包括:法律条文本身含混不清,被人曲解利用;别人都这么做,我不做就是一笔损失;我们只是为了暂时渡过困难时期;凭自己的贡献应获得更多的报酬;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一个很好的愿望……等等。该理论认为,舞弊三要素缺一不可,形成了互为依存的关系,缺少了上述任何一项要素都不可能真正形成舞弊。

3、会计舞弊GONE理论(四因素论)

该理论由G.J.Bologua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所提出,他认为舞弊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等四因子组成,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决定舞弊风险。其中,G(贪婪)和N(需要)与行为人个体有关,O(机会)和E(暴露)则更多与组织环境有关。其理论可形象地表述为:舞弊者既有贪婪之心、且又十分需要钱财时,只要有机会,并被认为事后不会被发现,他就一定会舞弊。在现实情形中,舞弊四因子均有不同的不利影响,而当特定环境中全部因子组合形成重大不利影响时,舞弊行为必会实施。

4、会计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该理论是G.J.Bologua、R.J.Lindquist、J.T.Wells等人(1993)在GONE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舞弊动因理论。他们把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包括舞弊的机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以及舞弊被发现后舞弊者受罚的性质和程度,主要由组织或实体来控制;个别风险因子包括道德品质与动机,一般因人而异,且不为组织或实体所控制,多与行为人个体有关。当一般风险因子与个别风险因子结合在一起,并被舞弊者认为有利时,舞弊就会发生。

二、理论评析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四个理论各具特征,没有孰优孰劣的绝对区分,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能力也并没有质的差别。它们均以舞弊的形成因素研究出发,试图建立相关理论以解释会计舞弊问题。四个理论建立于不同的阶段,各位学者的观点包含有各自阶段所固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结构特征的影响,兼之有考察视角的细微差别,使其理论看似区分明显。但如果仔细解读,可以发现四个理论不仅实质差异不大,还可体现出一些共性特征。

1、基本从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

在四个理论观点中,虽然其表述差异很大,但基本均从组织和个体(舞弊者)两个维度构建各自的理论框架。从组织维度来看,更多地强调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层面;而从个体维度来看,主要是基于个体的行为层面,包括对行为人的压力、道德、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考察。且在各自理论中,不约而同地更为强调个体(行为)维度的考虑,这可能与相关理论以美国背景为主、且基于其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如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市场、控制权市场等)所提出有关。相对而言,其内部控制、内部管理等制度建构更为合理;在制度约束相对严谨、有效的前提下,舞弊动因可能更多地源于行为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

共2页:1

论文出处(作者):2、理论实质基本一脉相承、因素分类大同小异

一般而言,在特定环境中舞弊的形成包括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因素分类的多维视角导致了理论观点的差异,但在大多数理论中综合决定舞弊风险的因素大致相同。在上述四个理论中,一方面,其理论框架均从组织(制度)、个体(行为)两个维度建构;另一方面,虽然各自理论中因素内部的细分有所区别,但所包含的基本因素大同小异,尤其是三角形理论和风险因子理论的因素近乎一致。可见,其理论实质一脉相承。具体而言,在组织(制度)维度,主要包括有无预防舞弊的制度、制度是否有效和是否能揭示舞弊两方面;在三角形理论、风险因子理论中,增加了舞弊惩罚的要求。通过上述分析,这基本反映了在制度层面从舞弊机会、发现、惩罚等角度对会计舞弊的诠释路径。在个体(行为)维度,主要从行为人的压力(或动机)、道德两因素来构建;如果行为人面临压力(压力会催生舞弊动机),且道德抵御能力欠缺,其舞弊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3、存在相同的理论缺陷,缺乏外部因素的考量

从上述分析可知,四个理论观点的研究视角侧重基于组织和个体维度的企业自身分析,较少涉及外部因素的考量。可以说,舞弊行为的实施,既有舞弊者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应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这或许是上述观点共同的理论缺陷。国外理论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公共会计准则对会计舞弊的影响,这对于美国舞弊问题的有效解释并不能高度舍象出其他国家的应有特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上述理论的普适性。

三、简要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企业舞弊以空前的规模在全球蔓延,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美国、中国、欧洲概不例外,在世纪之交时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灾难。因而,借鉴国外理论以分析我国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社会科学是深深植根于其文化土壤,并反映特定思维模式的一门科学。在借鉴时,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存在的社会环境特性,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不宜将其完全照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会计舞弊动因理论进行比较评述,可以起到师夷长技、为我所用的效果,为我国舞弊审计的开展提供参考。在我国开展舞弊审计时,它能为职业界提供有益的借鉴。但在借鉴时,尚需注意几个方面。

1、关注理论的适用性

目前,对会计舞弊动因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美国,其运用于会计舞弊的动因分析、识别、防范与治理等研究也多以美国背景为主,且相关研究大多基于美国完善和成熟的外部治理市场。因此,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推演出的会计舞弊动因理论,也应相应地基于上述背景或前提。而我国的情况与美国不尽相同(或可称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对我国会计舞弊动因的诠释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

2、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性

上述研究主要基于美国相对完善的法律框架背景,而我国大陆法系的法律背景与上述研究基于英美法系的法律框架背景差异甚大。因而,需特别注意法律背景的差异对其研究结论及运用的影响。并且,四个理论观点均舍象掉了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实质上是将法律法规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可以说,将相关理论运用于分析不同国家的现实问题,舍象掉正式的法律法规的影响,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3、重视制度环境的差别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收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

    - 阅0

    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篇1本学期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1.本学期完成了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的教学任务,并通过8次大作文训练,学生能.....

    小学美术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阅0

    小学美术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篇1本学期,我担任xx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对这一个学期中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