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假日(6篇)

来源:网络

休闲假日篇1

(三)假日旅游带动零售业的发展。厦门、泉州等地大型商场销售平均增幅约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长,其中一半顾客是来闽旅游的外地人。1999年全国的社会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6%,但接节假日的销售却增长了70%。这就表明,假日旅游带动旅游消费已趋明朗化,消费者正在逐渐形成假日消费的习惯。因此,假日商场的火爆可以说是假日旅游推动零售业追上国际潮流的表现。

(四)假日旅游带动餐饮的发展。五一到我省旅游的人数320万人次。这么多认得吃喝必然给饮食业带来巨大的商机,假如按40元/人天的标准计算,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无论是五一、十一,还是元旦春节,许多城市、许多景点,出现人流如潮、、疯狂热卖的火爆场面,不少洒楼、餐馆、快餐店要排队预约。而且,游人在饮食过程中,还可领略全省各地的饮食文化。

(五)假日旅游带动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假日旅游的启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式逐渐向休闲娱乐转变。休闲娱乐不仅让游客参与各种游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体验其中的知识与乐趣,而且以休闲娱乐为载体,将休闲文化、体育运动等形式与游乐主题融为一体,使娱变得丰富多彩,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健身的愿望。调查显示,节假日50%的人考虑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64.8%参与人休闲娱乐。

虽然假日旅游火爆,但是由于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因此,假日旅游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通知放假时间太迟;

(2)受到旅游交通的制约;

休闲假日篇2

休闲与度假(takeaholiday)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休闲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休即休憩,闲即闲暇时间。度假是一种相对于消极休闲方式——日常生理休息的一种积极休闲方式。积极的休闲方式是推动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意在探讨由积极休闲方式所引发的休闲产业的发展和趋势。

一、休闲度假的特点

与一般的外出旅游不同,休闲度假具有自己的特点:

1.修身养性

让身心放松是度假旅游的基本要求。休闲就是要在一种“无所事事”的境界中达到积极的休息。因此,在紧张工作后到心仪的度假地度假,或游泳、或阅读、或徜徉于海滨、或踯躅于森林草原、或置身于温煦的日光下,使身心完全放松。这种放松,完全有别于日常的工作节奏,是一个身心的调整。

tourismscience旅游科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2.目的地重复

度假旅游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游客对其认同的度假地具有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甚至对一家自己喜欢的度假酒店也有非常稳定的忠诚度。有的游客一生中的度假地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地方,一个度假地一生中可能去很多次,因为度假客对度假目的地带来的熟悉感、亲切感非常在意,很关注外出度假感觉和在家里生活感觉的内在联系。因此,度假目的地就会拥有一批稳定的回头客群体,这一群体越庞大,度假地服务的针对性就越强,针对该群体提供服务的人性化程度就越高。重复地到达同一目的地这一特点意味着度假目的地在经营方面须培育和保护游客的忠诚度,努力争取每一个“头回客”,使其变为“回头客”,促进游客对该度假区的品牌忠诚度,成为该度假区的终生客人。

3.消费能级高

从世界旅游发展规律来看,当人们在拥有满足生存需要的收入和足够的闲暇时间后,就会考虑旅游消费,观光旅游便应运而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品味提升,休闲度假旅游在一些发达地区一些高收入人群中逐渐兴起,这种情形决定了休闲度假旅游者的消费能级的增高,且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比较长,而且会产生重复消费,是很值得开发的市场。

4.一地停留时间长

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重要区别,在于度假旅游对目的地的指向比较集中。与观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价值心态不同,休闲度假者则往往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目前国内虽然仍以观光旅游为市场主体,但观光向休闲度假过渡的现象已经出现,休闲游的市场开始逐步形成。例如以前游客到海南岛,主要是观赏椰风、海韵景观,现在逐步转变为投身于椰风、海韵的情境中,并获得放松身心的享受。

5.要求交通便捷

与观光游更加关注经济成本相对比,休闲度假游更加关心时间成本,即追求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时间成本和快捷性。因为度假旅游并不主要关心旅游交通过程中的观赏效应,更关心尽快进入休闲状态,提高度假的质量。因此度假目的地与客源地的距离不应太遥远,一般追求“点对点”的直接交通方式。如西班牙之所以成为欧洲首选的度假地,除了阳光、沙滩营销出色以外,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6.自助、半自助方式和以亲友为单位出游方式居多

和观光旅游的组团出行不同,休闲度假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仅通过旅行社安排机票、酒店)。在出游单位上,家庭朋友出游的比例明显增高。散客与家庭式的旅游在国际上是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目前在中国也逐步成为一个重要方式,这就对现有旅游企业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层次丰富

度假游客群体的产生是在观光客群体中逐渐成熟转变的,度假游客旅游消费的进一步成熟会产生更高的文化需求,这是因为游客的体验已经不仅是到森林度假区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去温泉度假区洗温泉浴,而是更加追求度假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因此,如果度假地经营能够在文化层次上满足游客的多方要求,度假地的度假文化就会逐步成熟,就会成为巩固度假客对目的地忠诚度的驱动力。

二、我国休闲业的发展现状与特征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7,9-11]。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确定了以发展休闲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如成都、杭州等著名旅游城市将未来发展定位为“休闲之都”,甚至提出“休闲也是生产力”的论断。目前我国休闲产业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1.发展势头迅猛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会呈现更快的趋势。

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不可否认,我国现在发展休闲旅游还存在着很多制约。例如,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对旅游能级的提高起到严重阻碍作用。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日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分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满意程度也随即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假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却制约和阻碍了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居民尚处于富裕与非富裕之间,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而言,要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从游客受教育程度讲,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来倡导健康的休闲文化和休闲消费,同样是促进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途径。当然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三、休闲业与旅游业的异质化分析

可以看到,我国的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还不够成熟;但也可以发现,休闲度假产业与一般的旅游产业的差异已经逐步显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起始点不同

观光旅客的目的在于观光、观赏,感官上的刺激、冲击和震撼是诉求的核心,是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作为旅游的基本保障。旅游业首先是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开始。所以,当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旅游业的时候,首先是造宾馆、买巴士,以满足基本观光诉求为主要目标。但是,休闲度假业不再仅仅围绕六要素展开,而是在此基础上围绕游客的高层次需求和产业的深度发展展开的,因此休闲度假产业更加重视产品策划、信息交换、资本运作、品牌营销、文化认同、环境优化等环节。

2.展开模式不同

观光旅游更多的是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展开的,旅游服务的保障系统主要还是围绕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展开的。这种模式是一种低效模式,且在这一模式下,旅游业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有限,更多的是通过饭店业、运输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在目前我国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情况下,这一模式由于带来了时间上呈现的非常不均衡的游客流,可能会对当地经济造成灾难性的破坏。休闲产业则是围绕较高层次的深度旅游展开的,在充分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联程度,以及与第三产业的相关性,因而会对对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产业能级提升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3.发展路径不同

休闲度假旅游淡化了对资源的依托,强化了对环境的依托,因而更加强调按照可持续旅游的开发形式发展,更加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观光型旅游业已经非常依赖自然、人文环境的质量,视精心保护生态环境为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但休闲旅游则更强调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矛盾冲突最小化。只有这样,休闲度假才能更好满足人们从回归自然中领悟“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的认同需求,和“放逐心情,牧养心灵”的精神需求。

4.产品开发着力点不同

休闲业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和硬软件的配套发展,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不同旅游需求。不同人群的旅游动机是不同的,包括观光、休闲、度假、健身、求知、娱乐、猎奇、探险、寻根、考察、商务、实现自我等诸多方面,为了给每位游客以心理满足,休闲产品必定要丰富多彩。而观光产品开发则注重产品程式化上的一致性以实现“批量化”生产中的成本控制,而产品规格统一上的追求便意味着满足多样性需求的削弱。

5.旅游服务更精细

精细化服务是休闲服务的重要特点,要让客人回头,就需要把规范化、个性化和情感化服务有机地结合在每个环节上。

6.社会环境安全为上

旅游业本身是一个脆弱的行业,休闲旅游某种程度上比观光旅游更脆弱,例如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会非常关注安全和健康因素。所以,一个休闲度假胜地必须是个安全、和谐的地方。

四、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推进力

iso?ahola(1980)认为,“逃离”压力和现实是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休闲业发展的历程证实了这一论断。中国休闲产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1.觉醒于高端,普及于大众

休闲度假首先发端于有闲、有钱阶层,并逐步形成社会认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入大众化休闲度假阶段。休闲度假的消费需求在发达地区已经成为现实,在其它地区也正在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时尚。这种消费的大众化趋势,为休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就需要休闲产业既着眼今天的服务群体,又要为培育未来大众休闲市场做好基础工作。

2.单一产品模式转化为多元产品形式

因为休闲度假需求的产生本身就是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在休闲市场尚未成熟,特别是休闲文化还刚兴起之时,人们的休闲放松往往会集中于某些时髦的产品。如前几年上海涌现出许多水准参差不齐的保龄球馆、溜冰场等,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这些产品几经大浪淘沙式的筛选,已成为市场细分度和针对性十分明确的产品。随着休闲文化的完善,从众的休闲方式一定会被多元化休闲方式所取代,休闲产品的差异性将成为休闲产业的主要特色。

3.由高端市场向多层次化市场转化

休闲活动虽然起于高端,但休闲文化的认同,一定会使休闲成为大众现象。如果因此而仅满足追求低端市场的大众化需求,也必然给休闲业带来失败。因此,休闲业要围绕高端、中端、低端同时展开。对于相当一部分度假区来说,定位低端市场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一些投资较大的度假区,就需要调整模式,主要定位针对中、高端市场。这样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层次,且在这个市场细分层次的驱使下,休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善的分工。

4.多元文化的追求

休闲文化是认同与差异的共存。休闲场所,如果与个人文化追求完全一致,则很难达到吸引广大游客的目的;但如果完全不同,则难免在心理认同上产生排斥。因此,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个性化和从众性的问题,在休闲度假这个层面显得更为突出。因此需要研究如何对应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也需要突出当地文化特征,让客人在认同和差异之间得到休闲体验。

5.产业特征边界日益模糊

观光旅游的基本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尽管围绕这六要素形成的产业形态是不是旅游业的全部内涵这一问题至今尚存争议,但这一观点已基本成为旅游行业的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休闲的本质是什么?最直观地讲,休闲就是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然而以能否“提供与日常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去界定产业,就会使休闲产业的业态边界变得模糊起来,休闲产业的范畴也就变得很宽泛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休闲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并非可以认为休闲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坐享其成的过程。与任何其他产业一样,休闲产业也需要培育、建设:

第一,要为休闲度假正名。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讲到休闲度假就会联想到“好吃懒做”,这与勤奋勤勉的传统文化似有分歧。所以要转换观念,依靠正确的舆论来为休闲度假正名,要培育一种健康的休闲度假观和休闲文化,认识到休闲度假是以人为本的直观体现,和劳动一样,同样是人们自然拥有的权力。

第二,要落实相关的配套制度。当务之急是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不是制度创新的问题,而是需要全面落实的问题。如果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能够实现,就意味着会生成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要考虑一些相应的法规建设,通过法规建设形成合理的机制,来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转秩序。

第三,要加强产品开发与经营。目前休闲产品开发的普遍化趋势已经产生[12],但是精品化方向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休闲创意,被模仿的难度一般都不会很大,市场进入的门槛也不会很高,因此休闲产品的雷同化现象非常普遍。但真正要形成有特色的休闲产品,就必须突出主题、突出内涵、突出特色、突出细节,形成差异经营、错位竞争,在市场细分和经营定位上做好功夫。

第四,应从文化认同角度开拓休闲度假市场。休闲具有显著的精神文化特征,不同的文化氛围,会召唤不同的游客群体。通过文化进行市场细分和培育,合理调配大众市场和高端市场的结构,才能使休闲产业进入良性发展状态,并使之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mannel.r.c.,s.e.iso?ahola.psychologicalnatureofleisureandtourismexberience[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87,14:314-331.

[2]iso?ahola,s.e.thesocialpsychologyofleisureandrecreation[j].dubuguela:wm.c.brown,1980:22-38.

[3]jamesafitzsimmons,monaj.fitzsimmons.newservicedevelopment[m].sagepublications,inc.,2000.

休闲假日篇3

关键词:休闲产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70-02

一、中国休闲产业概述

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国内目前已有多个城市确定了以发展休闲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第一大国。中国人通过消费享受休闲的时代正在到来,也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尽管中国目前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在旅游消费构成上,休闲度假占整个旅游的比重仅为20%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50%左右的比重,尚未进入真正的“休闲时代”,但休闲经济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二、休闲产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休假制度不断变革,中国每年的公休假日达到114天,出现了“十一”、“春节”两个七天的假期,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也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2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22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3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中国的休闲产业和假日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加快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进一步加快服务业改造的步伐,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层次,同时刺激金融信息等现代化服务业加快创新步伐,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加快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此外休闲产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也是低就业门槛的产业,劳动就业的培训成本低。据一些发达国家统计,休闲业安排就业的平均成本要比其他经济部门低36.3%。另外,休闲业的就业带动性强,就业乘数高。从国外的统计数字来看,国外的的休闲产业吸收了相当比例的就业人员。

三、中国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

1.中国休闲产业发展优势。(1)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时,社会就会进入休闲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人们将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闲暇时间投入休闲消费。因此,在中国休闲产业已临近其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到2022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2)自然、人文资源丰富。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中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了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采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筑工程等等。

2.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瓶颈。(1)集中性节假日制度。中国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对旅游能级的提高起到严重阻碍作用。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及由此派生的旅游产品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缓解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时间矛盾冲突的弹性非常有限。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日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分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满意程度也随即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假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阻碍了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2)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观念落后。对休闲产业的正确认识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而中国目前有关发展休闲产业方面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各阶层中都普遍存在着对“休闲”、“休闲产业”认识不清的问题,把“休闲”理解为单纯的“吃喝玩乐”,出现了整日看电视、整夜泡网吧、成天打麻将的畸形“休闲”,甚至把休闲产业与业、色情业简单地画上了等号,严重阻碍了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

休闲假日篇4

随着我国固定假日的增加,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多,而工作节奏也大大加快,即工作时间更忙,休息时间更多。人们在已经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有了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示范效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家庭结构的简单和社会保障的健全,使人们不必用过多的积蓄保障未来;紧张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崇尚大自然,渴望享受放松一下的愉快。假日是供人们休闲的,当“休闲”具有积极主动的意味时,旅游远足、亲朋聚会、娱乐健身等等也就占住了休闲的极大比重,使得假日与“经济”相连结,从实质上具有了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的意味。因此,人们的消费不仅向节日集中,也向假日和休息时间集中。

我国现行的休假方式

我国现行假日制度自从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都有双休日,再加上“大春节”、“大五一节”、“大国庆节”三个“黄金周”,目前一年当中,假日已达114天。这就是说,我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除去政策性的假日,节日就更多,清明节、端午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月月有节。节假日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并带动了诸如交通、通信、银行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因此说,假日市场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假日制度催生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在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它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通过对公众假期的利用、协调、引导、服务与消费等,影响或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活动,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假日经济还需要一个认知、适当调控到充分利用的过程。2004年的多次降息、开征利息税和增发工资等措施,都表明了政府有意识的推动假日经济。

假日市场实际上包括了法定的休假日和不休假的各式各样的节日共同引起的消费。“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以广东为例。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36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9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多数城镇居民已经从小康步入富裕小康的水平,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也已经很高,这使部分人的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从吃、穿、用类转向基于此上的更高如休闲娱乐、旅游以及文化教育等消费上。

有资料表明,在国外,节假日商品和服务的日均消费额是平时的3-5倍。欧美国家每年有多达100多个节假日,除了传统的“五一”、元旦外,还有很多宗教性节假日,如复活节、圣诞节等。他们真正休假的时间不一定就比我们多,但每个休假时间安排更灵活。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每个节假日的营销策划都很到位,浓厚的节日气氛很好地剌激了消费。如德国的啤酒节是久负盛名的传统节假日,在每年九、十月间为期两周的节日里,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无数啤酒爱好者给当地市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我国的假日不少,节日也不少,但操作节日市场的技术还较差,这个市场还远未做大。

人的需求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低层次的需求解决以后,人们肯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货币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追求闲暇、自由等精神享受。这是一个趋势,世界各国都如此。我国现在正经历的“假日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了。上述趋势在一个国家何时出现,取决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革。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为上述趋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我国假日制度的特点

集中消费

假日消费使淡旺季更加分明。在假日旺销的同时,非节假日的清淡已露端倪。商场普遍反映,节假日生意确实好,但节假日一过,平时的生意比以往更为清淡,平均下来与没有长假生意差不了多少。集中消费并非理想,假日集中消费破坏了市场的均衡,使得市场暴冷暴热,尤其是交通、旅游、娱乐、饭店的容纳量不像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没有“蓄水池”可以调节,难以适应集中消费的状况。

淡旺季分明

“五一”、“十一”的七天长假放出很多新气象。“假日经济”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刺激消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但是存在许多不足。“五一”节前夕,许多旅行团由于定不上车票和旅馆不得不办退团手续;包括北京在内的旅游城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人潮如海,扫了不少游人的兴致;由于游人太多,北京的颐和园公园为了保护文物不得不关闭了一些景点。看起来,“假日经济”人气不旺不行,太旺也麻烦。

其实,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反思一下“假日经济”,许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经济学的第一重要原理是供求均衡原理,即对经济中的任何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要大致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如果供大于求,商品就会卖不出去,结果是商品降价,经济萧条;如果供小于求,需要商品的人会买不到商品,结果是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当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会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供求最终会恢复均衡。供大于求之后,价格下降,人们会减少生产那些卖不出去的商品,导致供求均衡;供小于求之后,价格上升,人们会多生产那些被需求的商品,供求也会最终恢复均衡。但是,这需要时间,在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不少消费者和生产者要受损害。供求均衡原理对任何商品都不例外,解释假日经济也很有力。因为放长假,我国骤然间了产生对交通、道路、旅馆、旅游景点、垃圾处理能力、甚至厕所等设备的大量需求,而这些产品又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可以生产出来的,自然就会出现种种不尽人意之处。

从“五一”、“十一”长假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看,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政府对公众如何度假和“假日经济”阶段到来的政策准备不足,信息指导迟滞,部门之间欠缺协调;商家心理准备也不充分,与节假日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与需求脱节,硬软件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均不能密切衔接,错失不少商机;消费者则从众的消费行为明显,集中在旅游、购物、餐饮与娱乐等活动,形成需求的高度集中,为“卖方市场”创造条件而令消费者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假日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要发展“休闲产业”,应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解决失业,盘活经济,繁荣市场。从过去几年“假日经济”的火爆中,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传统的休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外出度假的热情也蓬勃高涨。另一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相关部门与产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更缺乏发展战略的思考。

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思想观念陈旧,对时代特点有模糊认识。休闲观念庸俗化,以为休闲只是看电视、串亲访友、吃喝玩乐、购物,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因此,不论是生产,还是服务,都没有新思路和新创造。反映在政府部门,则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缺乏政策的扶植,缺乏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学术界对此问题反应迟钝,国外的休闲学已有一百余年的研究历史,而在我国却极少有人问津,理论落后于时代。缺乏思想认识,必然物质准备不足。大多数人以为休闲只能去旅游,特别是几亿人都安排在假日出游,不仅使人无法达到欣赏和体验的目的,而且会使刚刚激发出的旅游热情消沉下去,不利于休闲产业的形成。应该认识到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各部门必须同步发展,削弱了任何一方,休闲经济都难快步疾行。

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尚未形成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不配套就是制约假日经济的一个瓶颈。仅就旅游来讲,节假日庞大的出游人数使一些原本就很薄弱的基础更加不堪重负。各大火车站虽不同程度地加开了临时旅客列车,但仍出现了旅客滞留的现象。许多旅行社因无法保证旅客车票,只得散团,让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交通问题在节假日更加突出。许多公路大堵车,游客用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有些地区的出租车司机更是漫天要价;旅游景点的住宿问题更为严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若想持久的“火”下去,必须突破这些瓶颈,而这又非一日之功,同时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又面临旅游淡季闲置的危险,“旺季太旺、淡季太淡”,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会浪费原本就十分稀缺的资源。服务质量不高是假日经济难以摆脱的困境。服务质量除了服务态度以外,还包括服务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方便程度、满意程度、舒适程度、安全感、信任感以及通过服务使消费者获得知识。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假日经济很难保证服务质量。各大商场人头攒动,出去旅游吃、住、行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更谈不上方便、舒适了。假日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休闲,若让人们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花钱冤枉,假日经济就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发展了。就旅游来讲,最根本的关联因素是文化,发展旅游业的思路是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但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仅仅停留在数量的扩张上,停留在简单的粗放式经营上,不注重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不重视旅游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此外,从以往“五一”、“十一”假日消费情况看,还有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媒体对假日经济的宣传有很强的炒作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引导,过于强调假日经济消费的一面;二是不能把旅游业的发展寄托在每年的三次长假上。

我国假日制度创新思路

政府部门的改进

政府要是想充分发挥“假日效应”,应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交通、金融、治安、边境口岸等通力配合,并相应放宽居民的出境旅游审批限制。政府出面组织的活动可尽量安排在公众假日,如政策咨询、文化教育、体育比赛等,并以财政资助的方式,免费开放公园和文化场馆,以疏导分流人潮。

企业针对游客需求的创新

从单一性的旅游经济产品扩展出去。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但在实际运作中,许多人则笃信两者相等而不假思索地采取行为对策。旅游城市与非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与非旅游地域,在假日中的经济活动安排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假日由于它具有的休闲时间总量增长,对于休闲空间的要求大为增强,任何可以促进休闲活动的供给都将产生相应的市场。

从旅游经济单一的地域魅力扩展到综合魅力。时下旅游经济的产品魅力是一种地域型魅力,即旅游景点的唯一垄断性魅力。福建的武夷山只有一座,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只有一处,人们到那里旅游,常常是由于“没有去过”而去,“去过了”的人则大多不再有多么大的兴致,这预示着我国的长假日制度执行时间越久,如此旅游的供给越没有消费者。这虽然只是一种旅游经济的危机推理,却是真实可靠的。

如何将单一的地域魅力转化为综合魅力,如增加或开掘更多的人文、历史、民俗等等的供给,处处留人,事事留人,以深度化旅游的内涵吸引“来过了”的人再来。没有“回头客”的旅游经济是不持久的,而只有具备综合魅力的旅游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

追求现代生活与回归传统结合。现代生活是以个体休闲为主要特点的,而传统文化内容对假日要求则更多地强调亲朋好友“团聚”性的安排选择;个体休闲要求更大空间的个性化假日经济产品供给,“团聚”传统则有着对于空间移动方面从速度到安全舒适的大量需求,以及对于“团聚类”产品市场社会化的购买热情。应当说,从个体休闲到团聚类产品的供应,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供我们扩展,特别是对于团聚性的产品供应,社会供应还是很不足够的。

从现有的几个长假看,假期中不是含有传统的节日,就是含有可以传统经办的一些事项(如婚礼等),它们会造就大量团聚性的活动安排。目前我们许多传统性的假日团聚,还是在“户内”进行的,并没有从市场购买,或者说,并不容易从市场购买得到,或虽可购得却非常地不合算。这既不能带来社会经济价值的统计量增加,还由于户内“自给自足”方式的非专业化处理,成本较高而不能够造就社会价值特别是效益的真实增加,并且会降低假日休闲的水平,因为人们大量时间耗费在户内“生产”上了。充分地考虑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安排假日经济的各种供给,赢得的就将是更加广阔的假日经济的发展前景。

从长假向长短假结合考虑扩展。长假是热点,以周末为主的短假则关注不够,目前假日经济大多没有周末假日的含义。这当然是一种短视。既然是休闲,假日不论其长短,都会有休闲性的需求,也就都有经济价值的意义。毫无疑问,由于长短期假日提供的时间长短差别很大,长短假日是不可按照同等原则进行经济性安排的。对于短期假日而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假日经济产品供应方成本的细致核算来取得经济效益。

笔者曾撰文“周末商店关门如何”,从欧洲商店周末并不足日营业得到启示,提供了周末假日经济的一种思路,意在周末时商家可以集中于周五晚上延长营业时间或周六上午营业,形成消费者集中购物时间,集中购买量,达到商家节约成本,取得更多效益;同时,也促进消费者有更多周末休闲时间,实现他类休闲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整个周末假日经济的繁荣。一般而言,周末假日经济所实现的价值量,如果安排得当,一年之内将大大超过几个长假所实现的价值量。

公休假日的调整思路

尊重传统:公休假时间安排与我国传统节日和人们的传统出行习惯相结合。

顺应规律:顺应我国扩大内需的客观需求,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顺应生产工作和教育的内在规律。

满足需求:假期的设定基本满足人们外出旅游、探亲访友、业余学习和兼职等各种不同需求。

兼顾各业:建立全国各行各业基本统一适用的公休日和休假制度,保证公民基本平等的休息权利,增强执法的严肃性。

大不变,小调整:对现行每年114天的公休日和休假时间不做大的增减,只对公休日和休假的频次及节奏做必要的调整。

月集中,年均衡:将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节奏、每月大节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休闲假日篇5

“休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研究内容宏观上主要对中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管理、产业化发展等整体性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微观上主要对有良好休闲度假旅游环境的滨海、温泉、湖泊、森林、滑雪、乡村等不同资源类型的度假地进行个案研究,其中滨海地区作为最早休闲度假旅游地出现在休闲度假旅游研究中。近年来部分老牌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及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对策性研究一度成为热点,休闲度假旅游者、旅游市场等也进入人们的研究视角。

一、休闲度假旅游的内涵

休闲度假旅游是消费者支配自己的“休闲”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1]。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休闲度假旅游以其独特的特点、发展前景和趋势备受关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转变,休闲度假旅游以其在消费目的、消费行为、消费档次、消费形式,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具有停留时间长、消费高、重游率高等特点,游客以散客为主,家庭式的自驾游、自助游所占比例高。

二、大理苍洱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苍洱地区主要以大理市为主,包括苍山片区、洱海片区、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片区等,是苍洱旅游试点区的核心区域。

第一,旅游资源概况。

苍洱地区属于大理州的中部旅游区,旅游资源分布集中,类型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荟萃。大理州主要旅游资源点500个,其中大理市内拥有资源点最多,为138个,占28.3%,资源点密度为0.094个/平方千米,涵盖了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景观四大类,人文旅游资源中古迹建筑、民俗风情、商品购物三大类。

第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大理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旅游业起步早,至今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七五”起步、“八五”打基础、“九五”大发展的阶段,具备一定的旅游知名度和客源接待规模,旅游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

2010年,大理州接待国内旅游者1296.98万人次,同比增长17.28%,年度旅游总收入达115.01亿元,同比增长24.68%。“十一五”期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007.97万人次,年均增长9.3%;接待海外旅游者152.82万人次,年均增长14%;旅游创汇42758万美元,年均增长16.9%;旅游总收入363.7亿元,年均增长11.4%(数据来源于大理州旅游局相关统计资料)。苍洱地区是大理州景区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区域,拥有11个A级景区(全州为20个),仅有的AAAAA级1个(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位于该区范围内。

三、大理苍洱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条件分析

第一,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是宜人的气候。大理全年气候温和,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为15.1℃,没有明显的严冬酷暑,寒暑适中,四季如春,适游期长。与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胜地相比(表1),大理舒适的旅游气候,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符合旅游发展的休闲度假化需求。

表12011年大理与国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地气温对比

城市年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大理15℃30.4℃5℃

大连10℃34℃-5℃

三亚24℃35℃5℃

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网

二是依山傍水的天然环境。休闲度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选择的指向强[3],这种较为集中的指向性表现为客人的度假需求非常集中,不仅有对度假目的地选择的集中,还有度假需求的指向集中,对度假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苍洱地区休闲度假旅游的资源基础条件得天独厚,主要以苍洱山水文化、大理历史文化、白族民俗文化为主体,以古城、古镇、古村为载体,有苍山天然屏障、高原湖泊洱海,山水环抱,海西田园风光与自然山水相映成趣,古城、三塔、白族村落分布其间,自然环境优美、幽静,空气质量良好、污染程度较小,具备休闲度假旅游的良好空气环境条件。

三是区位优势。苍洱地区所处大理市是云南省第二大的旅游中心城市,地处滇西腹地,已成为滇西、滇西北、滇西南甚至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公路依托214国道、320国道、楚大、大丽、大保等高等级公路,形成了向昆明、瑞丽、保山、丽江、临沧辐射的公路干线网;有广(通)大(理)铁路、大(理)丽(江)铁路及在建的大(理)瑞(丽)形成的铁路网;有大理机场、位于大理州鹤庆县丽江三义机场,通达性好。苍洱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辐射区位,良好的区位条件改善了旅游者旅游的方便程度、提高可进入性,为休闲度假旅游、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市场规模发展与提高创造了较好的旅游区位条件。

四是现有的旅游开发基础。从旅游资源开发来看,经过三十来年旅游业的发展,大理州的旅游资源开发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以展示大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观光旅游产品开发较为成熟,苍海高尔夫、大理古城(洋人街、人民路、红龙井)、喜洲、双廊等已有一大批休闲度假产品进入市场,海东片区的开发、苍山大索道等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实施推进,加上大理海西田园风光的保护政策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从旅游客源规模来看,苍洱地区的旅游接待已占全州游客份额的70%左右,具备度假休闲旅游客源基础。从旅游接待规模来看游览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配套设施等主要集中在苍洱区域范围内。

第二,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劣势分析。

作为老牌的旅游目的地,大理和其他旅游业发达的地方相比,旅游产品单一、陈旧,产品类型目前仍以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度假旅游、会议旅游及其它个性化旅游等消费量较大的旅游项目所占比例低,同时也存在着旅游地形象老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组合不成体系、管理体制需要改革等问题。虽然苍洱地区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但也存在着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度假休闲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等缺点。

此外,全国已有27个省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如海南已走在国内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前列,国际海南岛的打造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机遇,加之西部地区各省/区都致力于发展旅游业,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的市场竞争尤其激烈,云南省内的丽江、腾冲、楚雄等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大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小冲击。

四、大理苍洱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建议

大理的休闲度假旅游已经起步,主要集中在环洱海地区、大理古城及周边地区,就目前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硬件设施和“软”环境方面着手以促进大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一,进一步增强可进入性。

加强旅游可进入性,首先,苍洱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加快捷的外部交通环境,一是加快城际铁路的进程,缩短与省会城市昆明及周边旅游热点地区的旅程距离,这有利于活跃省内客源及实现省外客源共享;二是增加直航航线,缩短省外甚至国外主要客源地的旅程时间,吸引更多的度假客源。其次,完善景区内部交通体系,如交通设施(停车场、环洱海公路隔离带、环洱海自行车道安全护栏等)、合理的交通路线、旺季交通预报疏导系统等,优化“快旅慢游”的旅游交通体系。

第二,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

首先,应注重休闲文化氛围的营造,深入挖掘和梳理文化脉络,形成围绕文化主题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在规划的指导下做好文化开发与保护工作,以白族乡村、海西田园风光、环洱海周边、古城步行街为载体,做好三塔、古城的文化延伸,在文化氛围中实现旅游休闲化、体验化。其次,结合市场需求,做好重点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巩固现有苍洱观光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做好新线路推广,既要充分挖掘休闲资源,又要提升休闲环境,丰富闲适性休闲观光、各种休闲文体活动、休闲购物等活动内容,做好环洱海休闲度假游、苍山生态康体游等,从精品的角度打造适销对路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第三,休闲度假旅游的营销。

大理的旅游营销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之下做好旅游整体性营销,集中资金、人力、物力做大手笔的营销、精品营销,又要做好旅游营销之前的调研工作,及时调整方案,甚至从战略部署的角度实施营销方案,还要结合目前旅游市场营销的新渠道,积极利用旅游网站,调整营销思路,充分挖掘网络营销的潜力。

第四,完善旅游企业的准入机制。

虽然目前大理旅游业面临很多的发展机遇,但不能一味放宽口径,需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的准入机制。首先,引入国际品牌、高端酒店时不能盲目,既要考虑客源需求,又要持谨慎态度,对其的民族文化、风格等进行系统化的审查,如设立休闲度假酒店的准入门槛。其次,对小型企业更应严格进入标准,如对大理古城商户名称、经营项目限制、对商品质量把关等。再次,度假旅游地产的开发应适度,不能一味出让土地使用权吸引投资。

第五,营造良好的休闲度假旅游氛围。

一是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针对目前大理旅游市场上的不规范做法,可借鉴丽江玉龙雪山景区的管理机制,将百姓不规范的经营方式以赎买的方式收回,成立社区服务公司,公司由政府部门或第三方管理公司管理,通过专业培训,增强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意识,将农民吸收到旅游从业人员中,积极探索旅游业反补农业的新路子,实现景区、社区、居民三赢。

二是完善现有的景区本地开放日。大理州2011年十月一日起设全年12个免费开放日,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大理州内公民凭身份证可免费到国有景区或国有控股景区参观游览,结束了原有的本地人10元购票无游览日期限制的优惠制度。对于大部分景区而言春节、五一、十一属于旅游旺季,游客集中,本地人免票进入会增加拥堵、降低游览者的游览感受,所以应尽量引导本地人错峰出游,可采用免费、年票或低于半价的市场指导价引导本地人淡季出游。

休闲假日篇6

休闲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和健康向上的消费需求,也是人们获得幸福体验的一种方式。中国人的休闲情结古已有之。1500多年前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流传至今,可是那种怡然、闲适意境在时下社会却多被高强度、快节奏的感觉所取代。相关学者认为,中国人像上紧了发条一样的工作状态,是由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人们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如何提高经济收入上,对休闲有所忽视。另外“工作―赚钱―消费―工作”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休闲和快乐生活。为了改变这一现象,2007年,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培育休闲消费热点。当年9月,国家旅游局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订国民旅游计划”。2009年,国家旅游局在山东、广东、江苏、浙江4省开展试点,率先启动“国民休闲计划”工作。2009年2月,广东正式推出国民旅游休闲计划,鼓励员工在“五一”前后带薪休假,连同“小黄金周”形成事实上的长假,以拉动内需。资料显示,该计划启动后,2010年广东实现旅游总收入3804.1亿元,同比增长23.98%。山东则在2009年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全民休闲。江西虽非试点省份,但几乎与广东同时《江西省居民休闲旅游三年行动计划》。

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休闲就进入大众化阶段,超过5000美元时休闲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在过去六十多年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达4000多美元,部分经济发达省份超过6000美元。国家旅游局2010年底就曾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增强和普及国民休闲意识,提高国民休闲参与度,推动旅游发展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2011年6月10日,国家旅游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的2011年《休闲绿皮书》指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旅游、体育、文娱消费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的《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提出国民休闲发展的8个方面19条建议,其中就包括努力保障职工应有的休息权利,推动现有假日制度的落实,并积极研究假日制度的进一步优化;注意休闲市场供给的培育,逐步满足多层次消费市场的需求;充分考虑休闲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需要,并努力使居民的休闲利用更加便捷和宜人;进一步普及健康向上的休闲理念,对缺乏休闲意识和休闲技能的居民给以恰如其分的辅导等。

1.休闲理念薄弱,大多数人“不会玩”

中国休闲产业发展很快、前景光明。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公民的休闲意识和休闲活动才刚刚开始,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休闲观念落后、休闲供给不足、休闲方式单一,制约了休闲产业的健康多元发展。二、由于工作时间长、繁忙度高、睡眠偏少,中产阶层的休闲时间并不充裕,休闲满意度偏低。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况近年来不仅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有调查显示,中国中产人群中“近九成认为自己过劳”,80%以上的人感觉到工作压力大,甚至有28%以上的人认为压力已经逼近极限。休闲资源不均衡分布问题也十分突出。相关专家率领的课题组通过对北京部分城区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大多农民工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生活中的文化精神消遣、传递他们诉求的渠道等几乎为“零”。中国拥有农民工约2.4亿人,为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专家呼吁,让农民工也有条件享受休闲。

2.“带薪休假”多成“纸面权利”

带薪休假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5条就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国务院于2007年12月7日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假期。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带薪休假,可以保证劳动者体面劳动,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带薪休假有着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期,有利于更多的人腾出时间与家人团聚,尽享天伦之乐。此外,带薪休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但对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带薪休假制度至今仍然“可望而不可即”,成了“不通电的空调”。一些单位的职工由于担心丢掉“饭碗”,一般都不会向单位申请休假,而且由于单位性质的不同,带薪休假呈现出明显的“旱涝不均”。机关事业单位、外企等大型企业相对规范,带薪休假实施得较好,但一些商业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员工甚至连正常的双休日也无法保证,带薪休年假更成了“奢侈品”。中国社科院和国家旅游局2011年6月10日的《2010~2011年中国休闲绿皮书》显示,33.1%被访的北京居民表示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17.85%的被访者没有固定双休日。有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被全勤”更多的反映了劳资双方力量的博弈。企业基于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要求而在合同或制度中规定了带薪休假,而资本的逐利性又决定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力成本。“被全勤”无疑是劳动者权利受伤的注脚。

2011年7月30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了“带薪休假”全球排行榜,排名榜首的是巴西和立陶宛,假期总时长为41天,法国每年共有35天的带薪假期,美国、新加坡则为25天,中国以21天排名垫底。

(CNN)的“带薪休假”全球排行榜的前五名和后五名

【图表说明】该榜单以“一周工作五天,拥有十年的工龄”为样本,选取了包括法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中国大陆在内的39个国家及地区进行统计,其中,中国大陆以11天法定假日、10天带薪假日,总数21天居于末位,而且,10天的带薪假日数量也在全部39个国家及地区中垫底。

对此,相关学者专家建议,政府可以将假日改革和我国国民的切身需要以及休闲产业政策、休闲发展战略规划相结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推动和引导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同时实现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扩大内需的双重目标。具体可以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就政府层面而言,首先应继续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使企业减少对劳动时间的依赖,逐渐落实带薪休假,争取在5~10年内实现90%以上企事业单位的带薪休假;其次,适当延长春节休假时间也可以考虑增加元宵节假日。企业层面上,休闲业企业应积极开发新的、老百姓喜爱的休闲产品,同时要加强对休闲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个人层面上,人们应该改变一些老的观念,为了身心健康,应更多的参加有意义的休闲活动,适当的多投入一些休闲时间和休闲消费。

3.休闲产业蕴涵巨大商机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休闲行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大约在三万亿美元左右,其中,美国旅游业每年的产值就达6210亿美元,提供了1000多万个就业机会。美国人用1/3的时间、1/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中国距离这一水平还有一段距离。《2010~2011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指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休闲产业需求多元化将给国内外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收集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

    - 阅0

    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篇1本学期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1.本学期完成了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的教学任务,并通过8次大作文训练,学生能.....

    小学美术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 阅0

    小学美术教师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篇1本学期,我担任xx年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对这一个学期中的工作总结如下: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