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就业方向(6篇)

来源:其他

计算机类就业方向篇1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际商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从工具论的角度来看,开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通常涵盖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网络应用与常用工具的使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外贸单证、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演示技巧、人力资源管理、报关实务等,这些课程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前序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发展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基于移动设备的网络购物和支付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目前,国内和海外网络营销和采购市场发展极为迅猛,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基于大型外贸类网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如eBay、Al-ibaba、amazon的工作岗位大量出现,相关企业对员工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网络交易和支付平台的应用能力、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反作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其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目的

2.1服务于专业教学需求,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目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已经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学者马秀麟等人认为应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过程密切结合,在知识培养和技能获得的基础上,渗透计算思维的方法和习惯[2]。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网络营销、商务演示技巧、报关管理信息系统、网上商城的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教学环节均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能做到“基础扎实,学以致用”,那么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育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服务。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按专业需要加入了电子商务背景下的云计算、网络营销、大数据等内容,采用了“问题情境问题分析解决方案操作步骤拓展知识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将问题解决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计算思维的方法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适应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2.2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开展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学生学业水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企业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满意度这三个核心指标来得到体现。其中学生学业水平具体可通过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率、学期考试成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水平考试通过率等方式来考查。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则在学期末的学生评教结果中得到反馈。学习心理学领域相关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所学课程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最终学业成就与其学习的内在驱力及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要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在驱动力,就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好课程、如何学好课程。即一则要让学生明确学好计算机应用技能对满足就业的能力要求和计算机知识对其职场发展的重要性,二则是要结合真实的国际贸易企业和行业的工作内容来开发相应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则是要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环境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存在的困难

3.1教师能否了解专业和行业相关需求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课程任课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基本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相关专业领域,与国际商务类专业及相关企业的交集比较有限,对其专业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任课教师对所教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发和发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差异[3]。要让课程能充分结合专业和行业的需求,就要广泛地开展企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要求的社会调查,听取企业负责人、各个部门主管、员工的意见,并收集大量企业文档和资源。

3.2任课教师的专业局限性和学习能力

任课教师大部分出身于计算机相关专业,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结构老化和更新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去了解学生所学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背景和行业知识、企业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学校在管理制度和激励手段方面对改革观念强和乐于探索的任课教师给予一些支持,例如安排他们持续两年以上都上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课程,给足时间积累教学案例,并在校级科研课题上给予立项,就可以提高他们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3.3项目化教学案例设计是否足够专业

从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学案例的设计是其关键所在。教师通过开展企业调研,设计和开发了一些面向专业的教学案例。但让这些教学案例能体现专业的工作情况和典型工作要求,并能在体现专业特性的基础上保证其科学性,就需要国际商务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的参与来共同认证和鉴定。例如,在国际商务类专业案例的英文校对、行业背景知识、专业术语的翻译都需要由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师对其把关。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国际商务类专业结合的具体做法

4.1开展企业需求调研,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到国际商务类企业开展调查,才能深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进而找到课程与专业的结合点以及课程内容改革的依据。笔者通过国际商务系专业教师介绍和个人关系,现场走访和网络调研了13家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另外,借助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在广交会实习期间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需求方面的访谈和调查。调研结果发现,近年来随着国际网络营销的快速发展,相关企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从原来的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操作系统使用、打字录入、MicrosoftOffice系列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邮件管理、MSN工具等基础能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的要求,具体包括常用商务通讯软件,如:Skype,LINE,Wecha(t微信)等、网络销营平台(eBay、alibaba速卖通、amazon)、在线支付(PayPal、Moneybookers、GSPAY、西联汇款、Googlewallet、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企业网站管理、商务文件与图片处理(PDF、Photoshop)等软件的使用。根据这些变化,课程组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调整,如表1所示。

4.2设计专业教学案例,组织行业人员认定

面向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项目化、全英文教学案例是实现课程与专业融合的核心内容,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石。要面向专业设计好的教学案例有两个基本的问题要解决,一是处理好案例自身的两个逻辑关系,二是要体现专业特性和企业文化。第一个问题是因为案例的设计本身存在着两个内在逻辑关系,即任务案例在工作流程方面的内在逻辑和表现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两者要做到密切结合。第二个问题是要通过在教学案例的任务情境、企业工作内容、工作任务要求、工作方法等方面来渗透企业文化,最终体现出专业的特点。企业文化的融入,有助于让学生提早了解到就业后的种种细节[4]。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的行业,笔者所在的团队在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个基本的流程和方法,即(1)开展一线企事业单位调研,明确能力要求;(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情景;(3)收集案例文件;(4)分析核心技能的需求,初步设计教学案例;(5)组织专业教师和行业人员共同认定和提出意见;(6)修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应用;(7)评价、改进教学案例,形成完整体系。以Word的应用为例,针对国际商务类专业设计的全英文教学案例就由五个典型的工作任务构成,分别为Task1ConferenceAgenda、Task2Introduc-tiontoProduction、Task3InvitationLetters、Task4PostforNewSale、Task5LongPaperTypesetting。对应的操作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实践表明,课程教师、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师、毕业生、外贸企业人员的共同参与提高了教学案例设计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4.3联合校企多方力量,建立课程配套体系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质量,尤其是国际商务类专业的需要,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联合校企多方力量,通过教材、课程、平台建设和考试改革,竭力为课程打造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具体包括:一是根据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理念,编写了与课程设计理念相配套的教材,设计了面向企业一线需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二是在校内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发了基于项目化教学方式组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三是引入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考试管理中心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课程教学采用“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能让教师对学生的平时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四是在国际商务类专业中率先开展“以证代考”[5],即引入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代替期末考试,配合原有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生凭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一级MSOffice)可向学院申请创新学分,并免修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等级证书持证率和就业竞争力。

5课程与专业结合的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工作开展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基本结论是:(1)在采用专业案例教学与不采用专业案例教学相比,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作业上交比率有显著提高。以笔者所教的国际商务类专业班级为例,2012-2013-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10.2个,比2011-2012-2学期生均完成平时作业数为8.7个,提高了17.2%。(2)采用专业案例教学后,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业成就与其它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关差异明显,水平更高,教师对上课学生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分数和综合满意度也有明显提高。(3)由于项目化案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典型工作任务情境、工作流程、问题解决方法的信息和操作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在操作上比原有的学科知识系统型教学学生的水平表现得更为熟练,在对给出的工作任务的计算机操作问题的识别、应用水平和能力迁移方面上有明显提高,国际商务类专业学生的期末成绩考试成绩也比其它专业学生的成绩要高。2012-2013、2013-2014学年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变化如图2所示。开展面向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国际商务类专业所在的国际商务系师生的高度认可,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更有用,更有开设的必要,从而保证了课程的学时数量和持续发展。

6结语

计算机类就业方向篇2

关键词:就业导向;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行业成为我国优先发展的行业;它同时也是国内外人才需求量非常大的行业,IC、网络存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游戏开发等人才的稀缺使计算机高等教育一度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上世纪90年代,许多财经类院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分析处理经济数据、模拟相应经济环境、仿真相关经济模型,所以财经类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提高计算机应用程度,对培养高水平的经济领域计算机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各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同,教学计划也基本相似。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也大都效仿传统的综合类院校及理工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这使得财经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激增,与综合类及理工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显优势。

1、计算机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71万人,比上年增长了大约40万;2012年毕业人数更可观,达680万人,加上历年累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有就业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00多万。这一系列数据虽然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提高,但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就业?“就业难”已成为困扰高校、家长和学生的难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IT行业陷入低迷,尽管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但与其他专业相比,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广,如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计算机相关技术咨询与监理等工作;从事的岗位也很多,如软件测试、技术支持、软硬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网络集成和系统管理员等专业技术岗位;许多并非计算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也同样需要大量熟悉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工程人员来维护单位设备完成日常工作。

目前计算机行业人才供需矛盾集中在有效供给不足,高校培养的大量毕业生并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软件高端人才如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低端人才如软件测试及编程等从事基础性软件开发的人员,都严重不足;而中间人才过剩。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原因是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对于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考虑大的就业市场需求外,还应另辟蹊径注重与财经类院校主流学科的融合,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经济分析能力的人才。

2、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大多数财经类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初期基本都沿袭了理工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出于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一些难度较大的理论课程都纳入了财经类院校的教学计划,如离散数学、编译原理等,而这些课程教学效果比较差。再者,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参考了多所高校的方案,各门课程来自不同的体系,课程体系“大而全”,课程之间缺乏衔接与联系,没能形成有机整体。学生学得杂而不精。

2.2计算机专业边缘化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财经院校开始设立计算机专业,专业建设时间短,经验不足,更不具备财经类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能和其他专业有机融合,对学校其他主流学科起不到支撑作用,因而很难被列为重点发展资助学科;教师所能获得的资源少,授课内容陈旧;没有完善配套的硬件设施,教师授课方式简单,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实践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毕业时既不能与其他理工科同专业的学生抗衡,又不具备财经类学生的竞争优势。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与院校其他主流专业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被边缘化,更有甚者会因就业率低而与其他专业合并。

2.3师资队伍薄弱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大多是由外专业教师抽调组合而成,如数学系、统计系和计算机网络中心等。教师经验不足,对本科教学的内涵与规律不熟悉,不能很好地把握专业建设情况,对学科发展的前沿以及市场上主流技术的了解不够,大都在摸索中前进。计算机专业是个实践性强的专业,实验室不足,实验设备投入少,实验环境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

2.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相对理工科类学生而言,财经类院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数理知识基础不够扎实,一些课程的学习上难度较大,如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和汇编语言等。而计算机专业对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还有,财经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很多是被调剂过来的。当初报考财经类院校时,目的是为了学习会计、金融或统计等专业,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因而被调剂到计算机系。

基础差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可如果学生对此专业缺乏兴趣,那就很难培养。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系就是在这样尴尬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

3、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须从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3.1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着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国内高校一般分为4个层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第1类大学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重在培养学术型、创新型人才;第2类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重在培养某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第3类大学以教学为中心,重在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高职高专重在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几个层次:科学研究型、工程型和应用型。科学研究型以知识创新为目的,重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等理论性人才培养;工程型重在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综合应用,既要考虑系统工程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工程代价;应用型主要培养的是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集成和配置系统,熟练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等人才。所以,不同院校应明确自身所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以就业为向导,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办学条件和具体生源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财经类院校大多属于第3类高等院校,因此其定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财经类院校具有经济和管理特色,本文提出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上还应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培养在主修本专业知识同时,辅修其他专业或选修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毕业时具有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和技能,拥有跨专业工作能力的人才。财经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第二专业,会计、金融和工商管理等,或者选修其他专业的相应课程。通过与其他专业融合,突出交叉学科特色,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广泛的通识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经济分析能力,其就业领域必将更为广泛。

3.2加强与主流学科的融合

计算机作为财经类院校的工科专业,如果脱离学校其他特色学科独立发展,必将遭遇更大的阻力和困难。实际上,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经济实务、管理活动都需要在计算机及设备所搭建的平台上完成,这为财经类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此,计算机专业必须深入调研,潜心研究与其他专业融合的切入点,争取更多来自学校的政策上的支持和其他专业的帮助,调整自身的发展和战略,主动服务于学校主流学科专业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自身学科的振兴,实现相互促进与共生发展。

4、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很多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培养计算机人才时使用的教学计划、课程结构体系雷同度很高,基本上用的都是“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21世纪推荐教材等。

4.1课程体系改革

财经类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从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发展意愿,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体系中既要包括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也要有选择地开设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类课程,构建具有经济特色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本文建议设置6大模块课程:公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模块。

公共通识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这个模块各个高校基本一致,旨在培养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等,通过该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基本素养。学科专业课包括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系统应用等,帮助学生在计算机领域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专业选修课包括动态网页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和信息安全引论等,主要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以上4个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

任意选修课除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通信系统概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外,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电子商务和心理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选择不同专业的基础课程。有些财经类大学允许学生选修第二门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修经济管理类专业,数理基础好,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

4.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促使知识向能力、知识向素质转化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应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虽然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教学计划中都设置了相应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仍然是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本文在常规实践改革措施基础上结合本院取得的成绩提出几点建议。

1)理论与实践分离。

这里介绍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是指由两名教师来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其中,一名教师讲授这门课的理论知识,一名教师负责实践内容的完成。例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一门理论性强,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知识点很多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多种媒体处理技术,如图像处理技术、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和动画处理技术等,对教师理论知识的要求比较高,而实践部分即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要求教师具有多种媒体处理软件使用能力。一名教师同时具备所有要求难度比较大。同一门课两名教师讲授,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新疆财经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全国大赛与专业实习相结合。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部级计算机大赛,专业实习成绩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实习成绩,一部分是大赛成绩,取得大赛成绩后按比例计入专业实习成绩。如果参赛学生进入决赛,学校还另外有奖励。通过参赛的形式给学生设立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赛主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目的。部级的计算机大赛很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水平。

3)加大本科生科研力度。

学校每年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提供专门资金资助,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主命题,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前期调研、课题申请、立项和结项不同阶段,了解了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起到有益的铺垫,加深拓展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4)开设兴趣小组。

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开展计算机技术兴趣小组,如手机短信平台开发、数字图像处理和游戏开发等。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免费向兴趣小组开放。兴趣小组是学生自觉自愿选择的,与正常教学不冲突,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5)注重资格认证考试。

为了增强财经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应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根据具体行业特点适度加强职业资格认证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实训教学中结合相关考试内容和职业需求,做到教学与应用兼顾,以学助考,以考促学,提升学生自身价值。

5、结语

计算机类就业方向篇3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2-01

近几年,在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为了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需求,各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并创新计算机应用教育。但是目前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还依然存在一些教育问题,影响了未来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发展,因此完善并创新当前高职计算机的应用教育是首要任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人才成为目前就业率较高、平均收入较高和职业满意度较高的一类人群。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市场的需求并以满足学生以就业为主进行计算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目前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1.高职计算机教学概述

1.1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技术来源于国外,先进的数字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人才,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一度成为高职院校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解决了大量青年的就业问题。然而,计算机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了常见的基础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之外,大多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还比较迷茫,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始终不能保持同步,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始终难以胜任较为高端的技术性职位。

1.2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学生和教师都是在被动接触最新的信息技术,而并非技术的创造者,因此,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经常面对内容和技术落后于市场需要的窘境,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的不符合。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办学的宗旨,为了进一步发挥这一办学优势,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社会,高职计算机教学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改革。

2.就业导向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

前瞻性发展是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特征之一,这就意味着未来要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的人才,必须具备与行业发展相符合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职业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学必须符合这一要求;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在于通过不断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将知识真正化为职业操作技能。要不断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思考如何发展实`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实际上就是为学生争取到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机会,这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根本。因此,在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也必须重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3.就业导向下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教育创新的策略

3.1发展师资和延展课堂

在就业导向下的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要想得到充分变革并与计算机领域的前沿相符合,高职院校就必须对师资进行培养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扩展。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既是优秀的教师,又是优秀的计算机领域工作者,只有这样,教师能够在课堂呈现的内容才与计算机领域的前沿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教师进行职业能力再培养,将培养重点放在教师对计算机领域工作的熟悉和成就上,使教师不仅成为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而且成为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指导者。另外,高职计算机课堂应该从学校延展到校外,一些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直接相关的教学,可以在现实工作场景中展开,真正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各种职业特征,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发展。

3.2寻求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基本上以上岗实习为主,除了将课堂延展以拓展实践教学之外,学校还可以学生社团组织为主要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践学习,这也是实践教学发展的一种策略。例如,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组建计算机知识技术社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计算机装修服务,举办编程大赛和计算机软件应用比赛等,学生策划并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的知识技术进行应用实践的过程。校园活动由于轻松性、自发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也为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提供空间。通过各类活动的参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在某一领域的兴趣,主动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因此更容易建立明确的职业愿景,进而主动发展职业技能。

3.3改革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资源并使其获得高效利用,应该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基础。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沿袭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压力大,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有些学校还因为学生数量激增,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此,学校可以集中教学资源建设几个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技能教室,如计算机修理训练室、计算机测试教室、编程教室。按照每个教室的功能交诰鸵滴枷虻母咧凹扑慊τ媒逃葱?

王玉玺杨倩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教学进行概述,说明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探讨高职计算机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分析计算机教学创新的方向并提出一系列改革策略。笔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计算机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提供帮助。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计算机应用;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02-01扑慊试唇泻侠矸峙洌扛鼋淌矣勺诺慕淌τ胫嗥ヅ洌捎谩白甙唷钡慕萄问剑寡苯釉谀D獾墓ぷ骰肪持醒啊U庋慕萄J讲唤瞿芄皇菇萄ё试吹玫匠浞掷茫鼓芄皇寡闹耙的芰Φ玫窖杆俜⒄梗晕蠢吹木鸵蹈欣?4.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是高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必然,通过发展师资和延展课堂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学校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能够使学生职业能力迅速发展,满足他们的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徐玉明;浅析高职院校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2年10期.

[2]刘蓉;突出行业需求特色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年24期.

[3]李敬川.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05):101-102.

[4]俞华锋.基于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131-132.

计算机类就业方向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模式

一、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种模式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通识平台课程。

计算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中对应的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妨将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简单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②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③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④其他方面的应用类。这样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

1.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是计算机本身,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会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IT行业就业。

2.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较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这类专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各不相同,但其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各种问题,即属于工程类和计算类的问题;二是其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工具软件或计算软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即可,而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工业制造业或一些工程类、计算类的研究所就业。

3.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

这类专业也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和商务中的各种问题,它们属于管理类;二是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差错。这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且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去规划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要学习比较多的内容,特别还要将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相结合,但仍然没有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就行。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一些管理类或信息类的行业就业。

4.其他方面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还可在教育、医疗、数字多媒体及其他生活方面应用,相关学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就是讲授计算机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等。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学科所跨的领域也比较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名称类似的课程可能由于专业特点不一样,教学的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所以,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完全靠一个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来统一开设,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才能将专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将专业建设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4种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加强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与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在规律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个要点

(1)多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达到帮他们进行复习的效果。

(2)多用实例或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难点,或不好理解的知识,老师应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或现场操作加以辅助说明,如有可能,应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动画、电影片段)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做课程设计。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做习题改成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做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里每个阶段的内容设计,都必须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相关联,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调研与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5)灵活的考试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演示、开卷、闭卷、小论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或开发、答辩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整体水平。

计算机类就业方向篇5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调整教材案例教学促进就业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在人才的需求方面,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录用职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医药领域,不论是医疗、医护的辅助岗位和药品生产、营销的生产操作岗位都需要计算机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样过硬的基础型人才。因此,如何使得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尽快占领这一领域,并且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则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前就业市场对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医药类辅助型人才需求增大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等学历医学生的大量产出,使得医药人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导致众多没有学历优势的医药类中专毕业生丧失了应有的选择权,“双向选择”也近于“单向选择”。当然,这些指的是医药领域的高中级应用型人才岗位,但是对于医药领域中的各类辅助型技术岗位,却对既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型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缺口。

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工作手段,已经深入到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医药辅助型岗位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医学图像检索和文本资料、图像信息数据的管理;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案,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服务;药品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药品网上营销商务;药品生产车间流程控制以及质量鉴定;加工和交流护理

服务以及管理领域内外的资料和数据等。以上这些技能都应用在医药基础岗位上,既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医药学专业知识,又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2目前中专医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等医药类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药类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1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年级公共基础课之一,目前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以上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接触,从内容上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职业要求上也难以满足岗位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远程医疗到虚拟手术,计算机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工具。而目前医药类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无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同步,并且“医学”特色也不突出。这就带来了教学与实际相对脱节的问题,且未能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2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对教学要求各异

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有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indows和Office软件以及网络的使用,但有的同学仅停留在会打字的水平。如仍按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则有的同学“跟不上”,有的同学“吃不饱”。

2.3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黑板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远远落后,而且,仅仅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也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2.4毕业生计算机水平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许多考试优秀的学生不会用word制作患者体征信息检查表和患者病历,不会用excel进行药品库房的进出数量的统计汇总,甚至不会上网查资料,更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能胜任一个医务室助理、药房库管、营销开票的工作。针对学生就业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我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应该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就业。

3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突出医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便于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很快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投入工作,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医药类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研究,希望对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适当修改,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医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些更为适用的教材或讲义。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就业,就应该注重符合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贴近就业岗位,以训练学生实操能力为主,贯穿计算机文化知识为辅的原则,减少教师讲的内容,增加实训的内容。如:尝试将计算机理论知识集中在第一章节,其余各章节各知识点以参考的形式列出,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数据库以及医药领域中常用的应用软件等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发编撰成各种任务和专业岗位操作案例,分布于整个教材。特别是一些新问世的优秀的工具软件,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这些优秀的工具软件,实用性较强,而且简单易学,便于掌握。教学实践证明,从简单原理人手,讲解应用性强、见效快的软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了给毕业生在就业上增加更多优势,可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机考证的过关率,培养双证型应用人才。

3.2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目前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或者以教师演示学生跟着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只是教师讲授而学生不接受局面,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听,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听懂,大多数学生跟不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挫伤。学生学了知识后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将来如何跟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就业,如何胜任工作岗位,如何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宗旨。

笔者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

项目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以行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学法,它是将这门学科知识结合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多个项目。将课程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并以答辩和实践报告的方式交流汇总,最后将出现的问题和重点由教师突出讲解。任务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专业岗位,如:病历的排版与制作,患者的生理体征的跟踪检查表的制作,收集和存储、处理患者信息的数据库软件使用,药品营销系统的应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整理医药相关资讯,各种常用外设的使用,操作系统的修复和安装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各个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它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应用并不完全是学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用出来的。大量运用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内容要轻理论知识重实践操作。教学中尽量对难理解的理论不做太多的解释,尽量把理论知识的程度降到最底。

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开始不理解或不完全明白的理论问题随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理解掌握。所以先实践探索研究后理论体会升华,对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探索能力、适应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3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笔试;对具有一定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采用笔试或上机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尝试采取完全上机考核的方式;也可以设计医药类专业岗位计算机操作项目,通过学生完成自选项目情况,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考核,注重学生对项目总结报告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得如何,特别是综合能力如何,除笔试、口试、上机考核外,最好能再通过对岗位模拟操作和计算机课程设计进行考查和评价。

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有关单位的岗位进行实操考核和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医药行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也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考核方法,灵活应用多种考核机制的结合,对培训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类就业方向篇6

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代码编写等应用型人才。现在,一般的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普遍都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动漫设计等多门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走上岗位也大都为一般的综合性计算机系统维护员或者专业的软件代码编写员。前面所提到的几门专业方向在社会上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岗位群与之相对应,使得在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途了解不深,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应付的思想。很多在校学生对各门专业知识不是特别精通,只是略懂皮毛,高职类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走到社会上就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有一个清楚认识,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明确的思路。

2专业建设与定位

高职类院校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定位是学校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其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相应的社会对应岗位也就比较多,甚至岗位之间也是大相径庭。该专业必须进行专业定位和设置才能够满足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需求。

2.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方向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前提和要素。专业的设置就应该以市场导向为指引,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就应根据I1r人才的需求进行规范化,对市场动态实行实时的动态跟踪和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办好有市场前景的IT专业,对于没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出路的专业就应该坚决停办。现在的高职类院校大都开设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方向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对于专业的设置应该根据该专业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相应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考虑所设专业的方向、规模、结构以及跟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跟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此外,还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用人单位的意见等。

2.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掌握各种硬件、软件工具,同时具有一定的设计、安装、维修和项目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应该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应以职业能力分析作为基础,进而面向整个职业过程,将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态度的需求有机地结合,从而把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转化成切实的课程目标。

3课程建设

作为高职类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同样不可欠缺。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是为课程学习者或者本专业学生构建通向成功就业的桥梁。一般来讲,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不同性质分为:公共文化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等三个大的模块。其中,公共文化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高等数学和英语作为现代IT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可以统一起来划分为不同的模块,然后按照不同的模块来选择相关课程。此外,在各门课程的授课时数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应该在保证毕业学生具有很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进行考虑,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适应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IT类专业课程的属性划分,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原理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按照理论够用、重在技能的原则来实现,所以,原理型课程主要负责对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和工作原理进行讲授;在开展此类客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原理的推演和推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体工作原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基于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采用多媒体方式来实现。同样,对于技能型的课程,由于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对此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上实际操作的直观性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此外,该类课程一般都是通过某一软件平台来进行讲解,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给讲解带来困难。所以,应该根据具体课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配套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5课程技能测验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和测试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进的重要手段。所有,如何对所设置的专业课内容进行测验,以及采用何种或者什么方式进行检测,是高职类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这种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更应该根据就业岗位和教学大纲的实际需要,经学生的测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关于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篇1本人于20xx年应聘至天津市华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在工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的学习新的专业知.....

    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八(整理6篇

    - 阅0

    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篇1一、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工作领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自己清醒地认识到,办公室是总经理室直接领导下综合管理机构,是承上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