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6篇)

来源:网络

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篇1

生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含量比较低,可生化性好。采用主体工艺反硝化+接触氧化的处理方法可充分去除有机污染物及脱氮。污水由管道收集后经格栅进入调节池,在调节池中均化水质水量。之后,污水通过提升泵以恒定流量进入反硝化池去除氨氮,再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呈溶解性、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最后经沉淀池泥水分离后达标排放。由于生活污水COD含量低,因此污泥浓度较低,同时选用污泥产生量相比活性污泥法少的接触氧化工艺,整个污水处理系统污泥产量很少。污泥处理方式可采用大部分污泥回流到反硝化池补充微生物量,少量剩余污泥集中到污泥池储存,像常规清理化粪池一样定期清理,只需每年清理一次。

1.1格栅

格栅可以分为粗、中、细三类,它可以有效地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纤维物质和固体颗粒物质,保护提升泵的正常运转以及后续处理工序的稳定运行,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处理负荷。由于大部分生活污水都已经经过化粪池沉渣处理,污水中所含有的大颗粒悬浮物及漂浮物已经很少,因此建议采用简易格栅,人工清渣,并采用不锈钢形式,放置于调节池进水口处。

1.2调节池

调节池主要起调节水量和均化水质作用,缓解污水排放高峰对整个生化系统的冲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根据日常生活用水的特点,生活污水的排放多为间歇性的,不连续排放。调节池的池容应尽量保证处理系统能够连续运行操作。水力停留时间建议不少于8个小时,污水提升泵采用潜水排污泵,并采用液位计自动控制。

1.3反硝化池

反硝化池是反硝化细菌生存的地方,是进行反硝化反应的容器。氮元素的去除最终通过反硝化反应来完成。要完成反硝化脱氮反应,池中必须保证处于缺氧状态,溶解氧的浓度必须严格控制在0.2mg/L以下。反硝化反应通常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硝化反应产生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之后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最终将氮从水中分离去除。反硝化池中悬挂填料,为反硝化细菌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建议分为两格,水力停留时间采用4个小时。

1.4接触氧化池

接触氧化法属于生物膜法的一种,也称为淹没式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池内装设填料,填料浸没在污水中,而填料上长满微生物组成的生物膜。当污水流过生物膜时,有机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转化为新的生物膜。相比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工艺具有较高的容积负荷,没有污泥膨胀问题,操作管理也比较简便,其对水质水量的变化具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且污泥产生量明显低于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的曝气方式传统做法大部分采用鼓风曝气。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时,采用鼓风曝气方式值得商榷。鼓风曝气由风机、管道、曝气头组成。鼓风曝气投资比较大,维护管理比较麻烦,产生的噪声不容忽视。风机需要建设专门的风机房,日常使用需要专门的维护,一旦缺油就容易导致损坏。

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也不可小视,虽然都做了必要的降噪处理,但对于环境要求高,需要特别安静的地方往往不是很合适。另外,鼓风曝气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曝气头易脱落、易堵塞,一旦出现问题,维修起来相当麻烦。由此,对于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可以考虑采用更合适的曝气方式。而射流曝气方式具有的一些特点,对比鼓风曝气比较适合于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射流曝气器避免了鼓风曝气长流程的缺点,其仅有射流器、潜水泵、自藕装置组成。由于射流曝气器不用安装曝气头,从而避免了传统鼓风曝气曝气头易堵塞、易脱落的缺陷;同时,也不必设置专门风机房,减少了投资。而且潜水泵位于液面下,运行时充分降低了噪声污染。生物接触氧化池建议分为两格,水流采用推流式,水力停留时间采用4~6个小时。

1.5沉淀池

建议采用斜板沉淀池。其是将一组平行板互相平行的重叠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角度,通常是60°安装在沉淀池中。斜板的使用大大的增加了沉淀面积,于此同时缩短了悬浮颗粒的沉降距离,提高了沉淀的效率。斜板沉淀池建议沉淀时间为2~3个小时。

2工艺应用实例

上述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截至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多个生活污水的处理。以南宁市中谷蓝枫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为例,应用上述工艺,污水经处理后,出水可达到环评批复要求。该项目所有构筑物全部埋设于地面下,建成投入使用后,系统运行状况良好,噪声低、无异味,出水水质能满足环保排放要求,达到了预期项目目标。

3结语

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篇2

下面从十个方面谈谈我对这次检查工作的认识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一、危险工艺

总局的十五种危险工艺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结合上虞工业园区相关化工企业的实际情况重点要关注以下几种:1、氯化工艺2、裂解工艺3、磺化工艺4、加氢工艺5、聚合工艺6、重氮化工艺7、氟化工艺8、硝化工艺9、氧化工艺10、过氧化工艺11、氨化工艺12、高危储罐等。可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做好归纳总结。

二、危险物料

主要涉及到剧毒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监控化学品、以及其他易燃液体、易燃气体(液化气体)、易腐蚀性的液体或固体等储存与使用。须了解其物性、主要危险性、应急处置措施以及相关管理要求等。主要提一下液氯和液氨。

液氯储存与使用过程安全。液氯仓库的设置(含周边环境与本身条件),存储与使用现场视频监控的安装与维护,液氯钢瓶用蒸汽加热时的温度控制、液位控制。闲置或废弃钢瓶的处理,工艺系统缓冲罐的设置。氯气捕消器的使用、维护与检查,需认真学习gb11984-2011《氯气安全规程》、aq3014-2011《液氯使用安全技术要求》。

液氨储存与使用过程安全。由于工艺需要使用冷冻盐水,常设置制冷车间,采用氨制冷工艺。由于液氨特殊的危险性,其储存和使用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主要涉及到液氨储罐区围堰的高度,有毒气体泄漏报警装置、氨气泄漏紧急切断阀、储罐磁翻板液位计或远传高低位液位报警器的安装,夏季防晒雨蓬,降温喷淋等防高温辐射措施。

结合以上两种危险化学品,做好其他危险化学品使用与储存现场安全警示标志、安全周知卡、安全操作规程张贴上墙,防化服、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防护器材的配备与检查。同时要做好危险化学品的定点分类存放,严禁混存现象的存在,对于液体还需做好泄漏防护措施。以及仓库与罐区的安全设施与安全管理要求。

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要学习与贯彻国家安监总局文件要求,推广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

三、静电跨接、接地与漏触电保护

化工企业静电火灾、漏触电等事故常有发生,x年x发生多起因外壳接地不完善而引起触电的事故,x事故再次提出关于电源线防护套管与输送泵设置罐区外的管理。在化工企业储存或输送易燃易爆物料的储罐、反应釜、管道的法兰阀门处需做好静电跨接。特别是涉及到潮湿性的生产场所带电设施设备外壳接地、移动用电设备或手持电动工具插座的漏触电保护器,易燃易爆易腐蚀性的场所使用的电器设备电源线必须加装防护套管。

四、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

由于检维修或新改扩建工程需要外来施工单位参与合作。须做好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强化施工人员入厂安全培训和落实做好涉及登高、动火、受限空间、临时用电等危险作业的审批制度,并做好现场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防护措施。

五、简易提升装置的安全管理

大多数化工企业在车间现场使用电动葫芦或自制电动货梯等简易提升装置,须做好行程限位、脱钩保险、关门联锁等安全附件的维护或更换,现场张贴醒目的限载标志,安全操作规程和防坠落、禁止载人等安全警示标志。对于易燃易爆场所电机的防爆、电源线的防护等。可结合db33776-2011《简易升降机安全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宣贯,督促企业做好简易提升装置的使用与管理。

六、工业气瓶的使用与管理

化工企业生产常涉及到充氮保护、空气吹扫、色谱检测、设备检维修过程中使用氧气、乙炔、氢气、氮气等工业气体。需做好气瓶的定点合理存放和防倾倒措施,压力表、减压阀、回火阻火器等安全附件的正确安装,与工业气体供应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同时部分单位还存在钢瓶改储罐后闲置钢瓶的处理问题。

七、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与使用

选用安全可靠的仪表、联锁控制系统,配备必要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泄漏检测报警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从本质上提高了装置安全可靠性。但在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而不用,或安装位置不当,或坏了不能及时维护或更换。需考虑腐蚀场所检测报警器等自动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电动或气动联锁控制设施气源与电源的备用(如usp电源以及空压机的一用一备)。对于过程控制显示这一块如已安装自动控制远传系统的,建议也必须安装现场显示。

八、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的安全评价报告是2011年12月1日前编制的,里面涉及到重大危险源辨识采用旧标准,或辨识时出现部分化学品遗漏等现象,需依据gb18218-2011做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确认,符合构成当地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的需落实做好相关管理措施。

九、风险管理与应急管理

现代安全管理主要侧重这两个方面,企业在做好安全评价加强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的同时也需加强应急管理。企业应依据安监总局17号令《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aq9002-XX《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要求,做好应急预案的编制与修订工作,做到预案体系清晰,方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配备足够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器材。

十、供配电安全管理

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99-02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国又一次掀起了民间文化保护的热潮。和以往不同,这一次全面启用了一个新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英文缩写为“ICH”)。这个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经历了一个从争议到基本达成共识的命名过程。仅从术语的使用上看,就“出现过几次明显的变化,其中既有民俗(folklore)、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heritage)、民间创作(culturaltraditionandfolklore)、口头遗产(oralheritage)、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ralandintangibleheritage),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这一类总称性术语,也有后来在“代表作”申报条例和申报书编写指南中解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基本类型的“文化表达形式”(culturalexpressiveforms)和“文化空间”(culturalspace)。这长达数十年的概念嬗变过程,反映出人类展开文化间对话的决心、艰辛和成就,同时也昭示了这一框架性的综合概念在国际语境中的相对明确的内涵。

在2011年,我国出台了一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法律,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把口头文学,传统的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的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的礼仪、节庆等民俗以及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都列为了保护对象,并将它们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个称呼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习惯的称呼。它是随着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才“开始进入了中国的公共阅读空间”,但这个概念的中国含义和它的“国际来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出来将无法理解。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它在国际交往语境中被定义和被使用的历史,透过术语频繁更迭的表象,才能厘清这一概念稳定且融贯的内涵。而这正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政策保护、数字化保护的前提。1与“民俗”有关的术语的使用

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一次政府间会议通过了《世界版权公约》。但该公约没有覆盖到“民俗”(folklore)所指称的范畴。“首创民俗一词的英国民俗学家汤姆斯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即‘民间古旧习俗或民间文学’、‘民众的知识学问’以及‘古时候的举止、风俗习惯、仪式、迷信、歌谣、寓言等’”。而这些正是后来被称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属于“非西方”的文化形态,因难以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版权法的保护,而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包括被肆意掠夺和歪曲。到了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一些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国内版权法来保护其“民俗”。例如1967年,突尼斯率先将民间文学列入版权法保护范围,此后有玻利维亚(1968,仅限于民间音乐)、智利(1970)、摩洛哥(1970)、阿尔及利亚(1973)、塞内加尔(1973)、肯尼亚(1975)……1973年玻利维亚政府建议为《世界版权公约》增加一项关于保护民俗(folklore)的《议定书》。正是在这些国家的影响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从国际法的角度来保护“民俗”,并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通力协作。自此,在国际社会拉开了一场围绕着“民俗”与版权保护问题的历时久远、争执不断的认同过程。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召开了专家会议,并通过了后来颁布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表达、禁止不正当利用和其他破坏的国家法律示范条款》(以下简称《示范条款》)。《示范条款》使用了“ExpressionsofFolklore”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指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某国的某居民团体(或民营该团体的传统艺术发展的个人)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

这一文件虽然得到了部分中东欧、非洲、拉美和亚太地区国家积极回应,但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分歧太大,当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试图根据《示范条款》出台一个同名公约时,终因难以引起广泛共鸣而不得不作罢。

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这个文件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向,即把“民俗”和“知识产权”这两种从一开始就捆绑在一起却相互责难的理念分开来处理,萨曼塔·谢尔金女士在工作回顾报告中引述了杭柯教授的客观评价:《建议案》明智地强调了民俗保护的积极方面,比如以适当的方法维护和传播民俗;同时避开了消极方面,如“知识产权”及其运用中的棘手问题。与知识产权问题加以分别对待的取向日益清晰起来,以期绕开长期的困扰和最后出现的僵局,在将来的行动计划中从方法上改善工作途径,在理论基石与预期的操作结果之间厘清观念上的认识,形成内在统一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指示了两个组织在未来更加明晰的分工合作的方向。那就是在UNESCO框架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朝着鉴别、保存、保护、传播、维护以及国际合作这些容易达成共识的方面努力。这一方向最显著的成果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另一方面则由WIPO采取特别立法来建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特别权利体系,UNESCO积极配合。这一转向给国际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在脱离民俗和版权主导的两难语境后,朝着可操作性方面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建议案》采用的术语是“TraditionalCultureandFolklore”,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该定义和《示范条款》的规定基本一致,但是却用“TraditionalCultureandFolklore”替换了《示范条款》使用的术语“ExpressionsofFolklore”。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民俗一词带有西方人居高临下的“轻蔑”含义,故将“传统文化”置于“民俗”之前。术语的替换已经反映出教科文组织框架内一种谨慎使用“Folklore”一词的共识,这为它将来的“退出”埋下了伏笔。

2“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一词的使用

1997年6月在马拉喀什举行了“国际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专家磋商会”,在会议辩论期间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人类口头遗产”(theoralheritageofhumanity)。后来UNESCO执行局第155届会议指出,由于“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鉴别中,在“口头遗产”的后面加上“非物质”的限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限定,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根据向云驹教授的看法,这是由于口头遗产在某种意义上契合了另一种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例如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的大型有形文化遗产、小型有形文化遗产、小型可移动文物等历史悠久的遗产保护传统和法律法规用语。又如,日本、韩国、美国等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展的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民俗文化遗产、无形民俗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等保护传统和法律法规用语。所以,在民间文化变性为口头遗产时,许多参加教科文组织制定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的国家代表要求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遗产并列和连缀。

在本次会议随后通过的“代表作条例”中,“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法定用语,它被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他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传播和信息。”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的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法定用语,一般认为是直接从“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一术语演变而来,但其根源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关。1972年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但保护的范围仅限于纪念物、建筑群和遗址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不能涵括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而此类遗产则面临着更易受到破坏乃至消亡的严峻形势。为了完善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作为与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概念被提了出来。这个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对无形文化财产(intangibleculturalproperties)保护的前瞻性立法的影响。

1992年,UNESCO启动遗产保护项目的子项目,保护对象就是“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这实际是一个与日本政府合作的项目,当时设立了“日本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托基金”。这里要注意的是“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这个术语,它应该就是1998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英文“intangible”一词的来源。

UNESCO于2002年1月22日至2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国际公约应包括的优先领域”为主题的国际专家会议。会议期间,专家们建议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取代“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此后,“非物质文化遗产”(ICH)成为了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法定用语,并被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根据上述定义,进一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为以下五个领域:①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同时《公约》还对“保护”作了以下说明:“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该《公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即“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国际社会由“民俗”演绎成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外来概念整合了我国对民间文学、民间风俗、传统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等对民间文化进行分类描述的概念。这将为我国民间文化的保护提供一种整体的,统一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J].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8(1):6-17

[2]向云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哲学问题之一[J].文化遗产,2009(3):1-1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30872012-2-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30882012-2-8

[5]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2004(3):69-73

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篇4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近几年来,根据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的要求,我局建立并形成了“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牵头督查指导,各处室分工办理的工作机制。全市交办会结束以后,结合文化系统实际,我局对所交办的提案提出了反馈意见,并完全按照市政府的最终交办意见,将任务逐一落实到各处室和相关单位,明确了办理程序、要求和时限。在批办和办理过程中,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各处室认真负责,确保了建议和提案的如期办结。一把手局长田明同志对提案办理工作非常重视,亲自修改答复意见。特别在办理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的过程中,我局正在集中精力筹备西游记文化节,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田明局长不仅逐一审阅12件主办答复件,还针对提案办理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局办公室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

2、突出开门办案,提高办理质量

一是注重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在办理过程中,遇到问题,我局首先与市政府办公室督察处及人大联络委、政协提案委进行汇报沟通。如在办理过程中,针对个别协办单位没有及时进行网上回复的问题,局办公室与政府办督察处积极沟通,保证了提案的按时回复。针对个别委员经常出差无法见面的问题,局办公室与联络委、提案委及时沟通,并在征得委员本人同意的基础上,采取委托办理的方式,保证了提案办理工作如期完成。

二是注重和会办单位的沟通。对于涉及两个或多个部门的提案,为尽可能多掌握一些资料,我局也积极主动地与协办、联办单位进行联系、沟通和协调,团结协作,想方设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得到了大部分协办单位的积极配合。

三是高度重视和提案议案人的沟通。在今年两次办理提案和建议和过程中,因为时间紧、不少委员经常出差等特殊情况,我局没有邀请委员集中开会。但在办理过程中,我局始终坚持开门办案,要求各处室两次上门服务,受到委员的好评。为防止提案因交换、邮寄的差错难以到达委员和代表手中,我局要求每个处室亲自送案上门,同时预约第二次回访时间,当面征求提案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回收征询意见表。在此过程中,有的委员留的通讯方式有误,多方打听才联系上,有的委员出差,我们时刻与之保持联系。代表或委员在肯定我局答复工作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如唐善娥委员就《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答复在意见表中这样评价:承办单位对提案极为重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针对性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孙传先委员就《关于进一步拉动场馆经济,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的答复说:市文广新局对该提案高度重视,具体办案人答复认真细致,具体措施可操作性强,效果富有成效,对以后相关工作部署安排规划超前,思路清晰。

今年以来,应我局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到我局调研指导工作。4月16—17日,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10月15日,市政协副主席曹佳鸣带领文史资料委员14人视察我市文物工作历史街区保护情况,听取了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相关历史文化街区。委员们充分肯定了文化部门的工作成绩,同时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3、坚持“两促进”,狠抓工作落实

为抓好提案工作的落实,局领导反复强调,建议和提案不能只停留在文来文往的书面答复上,凡是答复中提出的措施和方法,要言而有信,抓紧落实,提高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对答复的满意率,提高建议中反映问题的解决率。如针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古建筑保护的建议》,我局今年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专题调研,并形成报告上报市政府;针对《关于加强对市艺术院团建设的建议》,我局会同财政部门,专门就院团发展外出学习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出了扶持院团发展、繁荣舞台演出的经济政策;针对《关于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强市规划的建议》,今年,我局精心策划方案,组织开展了首届企业文化节;针对《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今年,我局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编制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篇5

【关键词】建水紫陶;工艺;装饰;传承;发展

建水紫陶产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建水紫陶是云南民族文化艺术珍品,采用原生态的陶土,集书画名家之墨宝,汇雕刻艺术之神韵,大处能容江河山川之气魄,细微处则可见花鸟虫鱼之神韵,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四川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然而,在世人的认知度、销售价格以及收藏价值方面却逊色于宜兴紫砂。本文通过介绍建水紫陶传承之处,分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以名扬海内外的宜兴紫砂为例提出一些适合建水紫陶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的个人意见。

一、建水陶艺,天下无双

(一)取土制泥,天然纯真

建水陶陶泥取自境内的原生态“五彩土”,属粘土原料,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二)拉坯成器,精准绝妙

建水紫陶主要是以心手感应的手工拉坯为成型工艺,由于其泥料的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故建水陶坯一直采用传统的车盘慢手工拉坯,造型只有圆形圆器。这是建水紫陶与其他含砂陶器的本质区别。

(三)装饰精美,流芳百世

建水紫陶做工精细,尤重装饰。集金石、书法、美术于其上,其“残贴”和“淡艳”装饰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情趣。古今骚人墨客以陶坯为载体展示书画风采,成就独一无二的建水紫陶,传承千年不朽的紫陶文化。

(四)工艺精湛,妙笔生花

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三大名陶的最独特之处在于采取阴刻阳填的工艺(如图1)。画家手中笔墨挥毫间的灵动,显现出文人骚客清雅脱俗的气质神韵;雕刻工喻巧于拙的刀笔,游走在分毫之间的力度,将书画的语言演绎成金石味的朴拙。

(五)火中取宝,土窑烧制

紫陶成色古拙多变,每一件都无雷同。且目前仍坚持使用传统窑――龙窑,其烧成温度在1000~1200摄氏度之间。不同的温度会影响陶坯内的氧化铁呈现出不同颜色和花样,“窑变”丰富、变幻莫测,故建水紫陶又称为火中取宝。

(六)打磨抛光,定型成器

无釉磨光工艺是建水紫陶的一大特色,堪称陶坛一秀。大体分为三步:1.去火皮;2.细沙打磨;3.“鹅蛋石”手工抛光(如图2);无需用釉料来实现光泽。

二、商业发展,走向世界

紫陶生产历史不长,其发展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和刻苦钻研、革新工艺的陶艺人。从工艺、装饰角度来讲,建水紫陶远比其他三大名陶要厚重得多,但从目前发展来说建水紫陶的运营存在许多阻碍因素:

(一)生产效率和传统手工工艺冲突。

(二)制陶艺人的积极性不高。

(三)品牌调性、知名度太低。

(四)政府不够重视。

同为中国四大名陶的宜兴紫砂有着专业技师数万名,名师亦不胜枚举,上好的紫砂价值连城,销售网点遍布全球,紫砂年产值达亿元以上,热销的原因与其世界的接轨化、不停改革创新离不开。现在建水紫陶面临着在传承紫陶文化的同时,又要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问题。应积极向有着成熟商业运转模式的宜兴紫砂学习。

三、植根经典,推陈出新

(一)传承

传承,顾名思义,传习承接与传递,是更替的继承,是历史的借鉴。民族文化传承强调的是纵向的延续而不仅仅是横向的传播。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保证紫陶特有的工艺和装饰基因、血型代代相传避免流失。云南建水紫陶作为四大名陶之一,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如何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坚守住紫陶的经典文化特色,又不被外来文化所挤压、改变乃至丢失,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专业紫陶艺人,提高紫陶作品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及收藏价值。

2.合理配置紫陶商品的销售点,比如可以和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及象征物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紫陶品,扩宽销路。

3.积极参加并举办各种形式的紫陶作品展览活动,向大众及时推出紫陶新人新作,重视文化推广,增加知名度,提高紫陶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

(二)创新

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新,创新是陶瓷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创新”,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内在因素:思维、意识、格调的更新。现代陶艺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这里强调的“进入”是一种自身文化姿态的主动进入,是外来文化被吸收、接受并被认同的进入,是高等陶艺教育在国内普遍实施的人才战略进入,也是陶艺从其他艺术的夹缝中崛起的进入。通过对建水紫陶生产厂地的实地考察调研,本人有以下几点的建议:

1.改进工厂生产线流动形式。

建水紫陶往现代工业化生产发展,必须用现代管理理念和适应现代市场的营销理念发展紫砂产业。调制新型原材料,改进技术和艺术手段,扩展新品种,创作多变造型。

2.不断丰富装饰艺术风格。

适应时代的需求,结合云南民族风情,创作新的建水紫陶的视觉印象和艺术特色。

3.精心策划商业运作

如在营销渠道上和品牌知名度上进行精心的规划和系统的安排。

4.完善售后服务。

为客户提供送货上门、质量保证等服务以及紫陶收藏、保养方面的知识咨询等。

5.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多下功夫,这与紫陶文化的推广深度息息相关。注意紫陶文化产权方面的保护,以及对紫陶原材料“五彩泥”的使用权利范围方面制定细致化、实际化的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预防了陶土流失、紫陶劣质赝品的出现,同时也避免了非再生陶土资源的浪费。建水紫陶产业化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多的资金投入和高科技的支持。

四、结语

建水紫陶要想发展长远,最需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牢记“特色是企业立存之根本”。在传承好建水紫陶工艺和装饰设计的基础上,虚心学习中西方陶艺文化,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文化多层次的需求、商品市场的不稳定性与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相比较联系,依据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对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物质与精神如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从中找到最为科学合理的发展之路,创作出适应甚至引领时代潮流的陶艺佳作,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把建水紫陶的曼妙身姿展示在世界陶艺的舞台上。

参考文献:

[1]李朝春:云南建水窑陶瓷[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刘汝醴、吴山:宜兴紫砂文化史[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

[3]时顺华:当代中国紫砂图典[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马行云:云南建水紫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生产工艺合理化建议篇6

明确职责在活动方式上求新

为保证合理化建议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公司专门成立了基础管理工作推进办公室,并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主抓、工会助推、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公司还编制印发了合理化建议宣传册1000本,发到班组员工手中;《惠安》报每月刊登合理化建议排行榜。此举规范了合理化建议的收集、登记、分类、评审、实施、评估、归档、奖励、推广等工作环节,明确了相关部门及单位职责,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合理化建议活动工作机制。

公司在开展合理化建议持续改善与提高活动中始终坚持四个原则:

――坚持群众性的原则。群众是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的基础,广大职工中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与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职工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激情。

――坚持立足岗位的原则。围绕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动员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坚持自己提、提自己,创新工作,持续改进。

――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合理化建议活动贵在坚持,常抓不懈。要用制度和流程保证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各个环节落实,把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作为企业加强管理的一项长期工作,持续推进。

――坚持务求实效的原则。要保证合理化建议的质量,提高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参与率、采纳率、实施率和贡献率,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促进公司经济效益提高。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效果上求实

公司召开了“惠安集团合理化建议活动总结推进会”,对合理化建议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对25项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给予了表彰奖励,使职工在经济技术创新中才有所用、力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赏。目前,合理化建议活动已成为行政主抓、党组织重视、职工广泛参与的品牌活动。公司党委书记詹祖盛亲自带队,深入生产班组,对合理化建议优秀成果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如:科研一所混合二班班长晟通过四五个月的细心观察,反复摸索、称量和对比,发现投料余量过大,他及时向工艺室建议并对投料量进行调试和论证,效果较好,既满足了工艺要求,又节约了生产成本。据测算,在正常投料情况下,每锅节约原材料费用2250元。

科研二所王春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提出了《某产品工艺的改进》方案,建议项目被采纳后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由85%提高到了93%以上),仅此一项,每年节创价值25万元,不仅降低了操作工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使岗位人数由原来的6人减少为4人。由于制盖机模具的改进并采取了安全措施,生产工序减少,设备操作起来更安全。

惠大公司是专门从事二醋酸纤维素丝束生产的企业,丝束生产线为24小时连续运行,作为核心工序的生产主要依靠三套旋转设备进行喷丝、牵引和卷曲来完成产品的成型过程,如果其中任何一套因故停止,都会对生产和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惠大员工洪涛、王晓彬等同志悉心研究该生产线现状,并针对目前的供电形式提出抗晃电装置改进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现了设备平稳运行,有效控制了电压波动带来的全线停车风险,平稳渡过了生产线的两次晃电事故,直接挽回损失750万元。

商惠公司王琳针对酒精糟清液对生产、环保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酒精糟清液回用拌料”的建议,将原来全蒸发浓缩的酒精糟压滤清液,分流约30%回用至酒精的粉碎工段,替代部分一次水进行拌料。公司技术部门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王琳同志的建议合理可行,采纳并立即组织实施。在实施运行的酒精生产中,玉米原料经粉碎后进行糖化时,要求保持一定的酸碱度,以利于糖化。经生产实践,当显弱酸性的酒精糟清液回用约30%时,不但糖化时节省了调酸碱度用的酸量,而且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酒精得率得以相应提高。经过近一年来的生产实践检验,年新增酒精产量约100吨,节创价值约70万元,并减少了污水排放量,为实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立足班组基础平台在持续改善提高上做文章

班组是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的落脚点,是合理化建议的“发源地”,立足班组平台,培育精益文化是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公司在这方面,一是继续抓好“班组之家”建设工作,在员工中营造“班组是一个集体,我是小‘家’一员,我要为小‘家’作贡献”的氛围,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培育和形成体现人文关怀、注重自我提高、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改进工作的班组文化。二是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组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在推进合理化建议持续改善与提高活动中,高度重视班组长作用的发挥,把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三是加强分类指导,推进班组标准化建设。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过程的有效结合,使班组管理日趋标准化、常态化、规范化,既提升了班组建设水平,为深入推进精益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持续改善与提高活动提供了有效支撑。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范文(整理28篇)

    - 阅0

    我的老师作文500字篇1我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她就是我的语文杨老师。杨老师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黑葡萄一样又黑又明亮的大眼睛,短短的头发看起来非常整齐干净,白白的皮肤,红彤.....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接受捐款后的感谢信范文(精选2篇)

    - 阅0

    接受捐款后的感谢信范文(通用5篇)在当下社会,各种感谢信频频出现,感谢信跟其他书信一样,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可能你现在对怎么写感谢信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接受.....

    关于专业技术教师工作总结范文收集

    - 阅0

    专业技术教师工作总结篇1一、注重美术教学的双边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美术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