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定义(6篇)

来源:收集

集体教学活动定义篇1

摘要: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觉悟、情感和意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训练和熏陶逐渐形成的。所谓从实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

关键词:中学体育爱国主义教学目标

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牵涉到情感、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让人感到无从入手,有的甚至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其实不然,在教育过程中陷于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本文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在中学体育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作一点浅显探索,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求同存异。

一、认识中学体育中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有:1.把学习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和:“国力”,体育和“国成”,体育和“国民”的关系。2.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3.把自己学好体育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学好体育,增强体质;用好体育,服务社会;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二、努力通过中学生的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了。“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队列操练中,还可以适当穿插呼喊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奴,“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通过游戏教学创设情境

游戏是中学体育课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中学体育课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教“冲过火力网”这一游戏时,教师可先用收录机放一段密集枪炮声的录音,接着对学生讲,今天我们都来当一次,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宁,夺取战斗的胜利,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冲过敌人的“火力网”。然后,在播放的枪炮声录音中做游戏。还可以通过讲英雄人物的小故事,介绍英雄人物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中学体育教材多数思想性不明显,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与有关事物相联系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性,并可能派生出新的意义。例如,在教“快速跑”这一教材时,其中“快速”二字和时间相关,如果教师开动一下手中的秒表,把分分秒秒报给学生听,让他们体会一下时间的空间印象,同时简单介绍一下一分钟的经济价值,即给国家创造的财富,使他们感到“速度”二字如此重要。又如在教“耐久跑”这一教材时,我们可以利用祖国的名胜游览地进行象征性的长跑,如跑北京的“长城”,跑南京的“中山陵”等,以此来培养兴趣,丰富知识,激发爱国热情。

四、通过体育“名人效应”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从一张白纸走向辉煌,涌现出大批体育名人,这些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心理,充分利用“讲、看、说、仿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行有目标。所谓讲就是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优秀体育名人。例如,排球队长郎平;体操玉子李宁;水中蚊龙林莉;篮球国手郑海霞;乒乓皇后邓亚萍;体操新秀莫慧兰等。“看”就是给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比赛的图片,如“精彩瞬间”、“明星英姿”等,也可以适当看一些相关的电视录相。“说”就是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体育名人。“仿”就是让他们模仿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名人的动作。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心境真切自然,学习主动性得到较好地发挥。

集体教学活动定义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任务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基础教育系统中,体育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搞好体育教学,才有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文化课程同等重要。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训练学生,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指向标和长期任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特有的形式和传授内容的特点,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为深入。教师可以从细节之处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真正地爱国主义应该做到“从小从实、从远入手”。“从小”指注重每一个细小环节,让爱国主义精神升华到思想觉悟、思想意念之中,注重自省,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和体验逐渐形成稳固的精神动态。所谓“从实”意思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和教学的实际,不脱离实际。教师引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体验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具有可塑性和亲师性的特点,教师言传身教,容易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于教学之中。所谓“从远”是指要培养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要立足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逐步完善自我,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集体主义教育

在我国集体主义是衡量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体育课,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班集体,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体育课上,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来完成,因此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竞技游戏等方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白集体的重要性;通过集体行动、广播体操、接力赛、球类运动等,使他们懂得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和团队合作的关键精神。同学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就会明白个人活动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强大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精神,中华民族才能永续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和模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应该有效利用课堂导入和提问方式,有目的、有预见地促使学生自我钻研,培养创设性思考。比如,在上长跑课时,如何调节呼吸?立定跳远怎样借助力的作用才能跳得更远?投篮时,你发现了什么技巧方法等等。教师先让同学自己活动,接着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总结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良好审美情趣的培养

体育教学是“身体美”和“运动美”的统一,体育教师也应该重视美育的内容。身体美是由人类健康的机体综合显现的健康美,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状态。运动美是人类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包括环境美、器材美、动作美、行为美、竞技美等。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即增强学生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身体机能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此外,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的导向作用。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情操、乐观的生活态度、文明的举止、从容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美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五、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体育课上,教师要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在课上注重传授健康卫生知识,现在的中学生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电视、电脑或者手机上,很少有学生关注锻炼身体;大部分同学喜爱食用垃圾食品,生活作息不规律,这些现象都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队列操练时,要鼓舞学生的士气,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如,“锻炼身体,保家卫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等。这些口号既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提高锻炼的效果,又能使学生受到爱国教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指在现实实践过程中,人们自觉地树立行为目标,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自主调节行动,努力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表明: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儿童时期的实践活动中,在逐步克服困难过程中形成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行动的精神力量,而中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体育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训练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才会有坚强的体魄,一些运动员能够取得傲人的成绩都是付出汗水和艰辛的,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运动员的事迹来感染学生,鼓励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体育课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要利用体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创新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等等。只要教师坚持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学生一定会达到标准,成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舒盛芳,沈建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1:90-92.

[2]石玉龙.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J].山东体育科技,2004,02:72-74.

[3]姚晋宏.试论体育教学与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179-180.

集体教学活动定义篇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集体主义;实践

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开展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第二代独生子女已经非常普遍,孩子在家庭中过分受到宠爱,大人围着孩子转的现象在现代家庭中越来越普遍。在得到越来越多关爱的同时,也使其中的一部分的孩子逐渐养成了“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凡事以个人利益为重,个人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有调查显示,中低年级学生中集体观念较高的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35%左右,在学校班级中,大多数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教师不予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班集体凝聚力降低,班风下降。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对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再思考

(一)集体主义教育有助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也因此,往往使得其自我中心意识更容易膨胀,导致他们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习惯。

集体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团结、合作。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说,“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懂得如何与人相处。”通过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可以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这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这部分学生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集体主义教育有助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社会心理实验表明,合作群体能较多采纳相互间的意见,彼此能友好相待、互相帮助、团结向上,这就使得具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团体有着良好的人际环境。集体主义教育也要求集体成员必须具有整体利益观念和随时随地维护团体利益的自觉性,必须要有集体荣誉感。所以,通过集体主义教育,可以产生出成员间关心集体利益的效果。通过共同的使命、任务与目标,凝聚起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意志,统一起每一位集体成员的行动,使得班级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集体主义教育有助形成未来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

学校教育培养的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对今后的社会风气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具有良好集体主义思想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表现出更强的大局意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这为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品德课为阵地,学习集体主义思想,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在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第三单元第4课《集体力量大》一课中就提出:小小的水滴可以汇成小溪,小溪可以汇成河流,河流可以汇成大海……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成。品德课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得有效与否,直接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品德课应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是师生间思想、情感交融的殿堂,所以,它们也是学生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的重要时机。

在《集体力量大》第一课时中,我通过案例分析、情境创设,让孩子们进一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让每位孩子都逐渐养成以集体利益为重,以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的习惯,为集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1】

(师)以集体利益为重,是不是意味着就不能讲个人利益呢?

教师展示课件:小红面临着钢琴晋级的考试,每天都在进行着紧张的练习。学校的张老师找到她说,学校合唱团有一场重要的演出活动,希望身为领唱的她能按时参加排练。小红接过排练时间表一看,大部分时间和自己的练琴时间冲突。

想一想:在上述情境中,故事中的主人公遇到了怎样的难题?

议一议:她应该怎样妥善处理自己面临的难题?

(生一)小红遇到了“学校合唱排练时间和自己练琴的时间冲突的难题。”

(师)这是难题的表现,其实质是什么问题?

(生二)实质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间的矛盾与冲突。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她解决吗?

(生一)当然要先以集体的利益为重,首先参与学校的合唱排练,然后自己找时间再练琴。

(师)你的意思是两方面都不放弃,要兼顾。(板书)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兼顾。

(生)对。

(师)那么,你找时间练琴,找的是什么时间?

(生)自己放学后的时间或晚上。

(师)也就是你的学习或休息的时间,那不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吗?

(生)这样可以解决矛盾,不能因为自己而改变学校的排练时间。

(师)你的牺牲精神值得表扬!(板书)牺牲个人利益。

(师)其他同学还有办法吗?

(生)可以再找一个能领唱的同学,这样既不耽误学校,也不会让自己为难!

(师)好办法!我们强调以集体利益为重,并不排斥个人利益。对于正当的个人利益,集体要尊重,在能满足的情况下,要尽量满足。(板书)尊重个人利益。

(师)那如果现在无人可替代小红,她怎么办?

(生)就必须参加集体的排练。

(师)如果她拒绝集体的排练了,你将怎么评价她?

(生一)太自私,只顾个人。

(生二)我会对她说:如果人人都像你,我们的集体就不会存在了。

(师)咱们班同学的觉悟都很高啊!(生笑)

(师)可老师在其他班时,有同学提出:个人利益是一世的,而集体的利益是一时的,钢琴考级对自己很重要,中考、高考都可以加分。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生)有点道理……(沉默思考)

(生)我觉得不对,这种想法只看到自己的利益,他是生活在集体中的。

(师)你的认识很准确。人时刻生活在不同的集体中,如果做事只想到自己,久而久之便会人人厌烦,没人愿意与他交往,他会被排斥在集体之外的,他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更小了。所以,我们要警惕这种思想的滋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维护集体的团结,当然,也要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双赢。

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几个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案例,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和感受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为集体发展添光彩,但为此也不能抛开个人利益与不顾,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间的关系,这与传统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区别。

(二)以校外社会实践为拓展,丰富集体主义内涵,深化集体主义信念

在《集体力量大》课外拓展中,通过拓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集结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力量,为孩子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孩子从小在心中形成正确的集体社会意识,为扎实、全面地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奠定基础。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广泛接触和认识一些优秀的现实生活中的“集体”,建立起形象的“集体意识”,充分感受集体对个人的重要影响。

【案例2】

(借双休日,教师带领着假日小队的队员们漫步于吴山广场的河坊街上。)

(师)孩子们,看看这热闹的街景,有什么感受?

(生)这街一年比一年漂亮,我上次来还不是这样的呢!

(生)听爸爸说,河坊街以前是很破烂的。

(生)这里生意好像不错。

……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去调查一下这条街,查查历史,查查现在,听听这些店主们的心里话,回头我们在班会课上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做交流。

……

(在《集体力量大》第二课时中)

……

(生)由于集体实力的发展壮大,周围居民的福利待遇日益增加,现在的河坊街连接延安南路和中山中路,经过整体的策划布局,房子焕然一新,虽然这种“修旧如旧”的方式因为没有时间积累的文化底蕴而显得生硬和单薄,但那些老字号老房子还有保留,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生)觉得不可思议。

(生)我看到是“集体实力的发展壮大,使周边居民的福利待遇日益增加,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说明集体建好了,个人才受益。

(师)你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理解得很透彻,看问题很深入。

在河坊街中流行这样几句口号:大公无私是圣人,先公后私是贤人,公私兼顾是好人,先私后公是庸人,损公肥私是坏人。

(生)从口号看出,得益于人人都为集体的发展而努力,所以集体越来越优秀。

(生)我们也要多考虑集体,最起码做到“公私兼顾”。

(师)无论圣人、贤人还是好人,共同的一点便是“以集体利益为重”。

……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考察、访问,思考、归纳、总结集体与个人的深层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体会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牢固地树立起集体主义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重要基础。

(三)以学校集体活动为契机,开展集体主义实践,巩固集体主义思想

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竞争与合作》中指出: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世纪。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只有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才能实现双赢。树立了正确的理念,学生就有可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合理分配精力,处理好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间的矛盾,并有可能在行动前考虑到为集体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学生对于集体主义的认识若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抓住学校活动、班级活动过程中的种种机遇,不断渗透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在行动上不断实践集体主义认识,并逐渐深入地感受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进而巩固全体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

【案例3】

老师利用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谈完自己的想法后,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1)我曾经好几次教室地面没扫干净,结果在检查时,给班里减了分,我以后要汲取教训,不再犯同样错误!

(师)反思过错,需要勇气,也是新的起点。

(生2)我作为班干部,没有检查出他的过失,也有责任。

(师)引起连锁反应了,你两个的勇气都值得表扬!

(生3)我是劳动委员,有一次,轮到我检查值日生,可我当时懒得动没检查,结果那一次班里扣了分,我很后悔。今后我一定要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分内的任务。(眉宇间露出一份坚定的神态)

(师)看来,为集体添光彩不光要有情感,更要有行动。想一想,为了让班级的卫生工作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开始做起?

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了班级制度,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自我要求,相互监督,班级卫生工作迅速有了较大幅度的改观。在一次次的周一晨会上,学生不断听到自己班级受表扬的消息,都倍感自豪,集体荣誉感普遍增强,集体凝聚力进一步加强。

班级、学校的各类活动比赛争优争先活动,是促进班级提高凝聚力的最好时机。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集体主义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与集体成员间互助合作的能力。另外,因为学校评优争先活动往往是一项项长期性的工作,所以也培养了学生严于律己、坚持不懈的良好品德。这些活动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总结

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需要教师抓住各种机会不断渗透,不断强化。无论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还是班会课中,都要以生活的情境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更要把握班级、学校乃至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机遇,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实践和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不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不断感受集体荣誉感,感受集体归属感,感受集体的温暖,久而久之,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就会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参考资料】

[1]傅根跃,陈昌凯,胡优君.小学儿童集体主义意识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5).

[2]赵桂丽,滕红.浅谈集体主义教育[J].山东教育科研,1999(4).

[3]刘天喜,王报换.论集体主义的现代涵义[J].攀登,2004(5).

[4]王海明.集体主义之我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5]牛得青.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合理性论证发微[J].求索,2005(2).

集体教学活动定义篇4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并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德育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梯的发展过程。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文化层次和时期,德育要求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分阶段、分层次、重实效,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和提高。

一、第一阶段:教学生学会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基础。不会做人,何谈爱国,更不用说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呢?当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

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中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德育课题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行为规范》规定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准则,是学生做人的基本标准。在养成教育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应循序渐进,分段进行。第一阶段重在“熟知”;第二阶段重在“矫正”;第三阶段重在“严格”;第四阶段重在“自律”,使学生从认识、感悟到养成。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讲《规范》的内容,使学生熟悉基本条文,懂得《规范》是中小学生最起码的做人准则,并努力遵守;然后要建立各种监督管理机制。学校在班级考核中应设立班级学生违规行为考核项目,班级根据《规范》的条文制定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定期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学校、班级考核结果作为班级评优、学生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违规行为要及时纠正,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必要的、适当的惩罚为辅。通过这些方式,可使学生经常检点自己的行为。总之,在养成教育中,要坚持全面灌输、点滴渗透、重点矫正、贵在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使教育训练经常化。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在祖先的遗产中有许多做人的历史典范,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可利用这些“做人”的历史典范在学生中间展开辩论,使他们感悟出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第二阶段: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共处

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的培养,是学生人生观和集体观形成的基础,是实施品德教育的内在因素,对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自我意识是在与人交往、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时期,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觉醒,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具有自我表现、强烈的平等、自主交往的意识,而不喜欢来自老师、父母对其交往对象和交往方式的干预。那么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不良的倾向呢?我认为,在中学阶段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我发挥、自我表现的活动,如:各种知识竞赛、文艺比赛、体育比赛、书画比赛、黑板报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管理工作,如:考勤、卫生检查、各种比赛的评比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确信自己的能力,激发自己内在的潜力,体会社会、学校家庭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全面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如学习奖、进步奖、卫生奖、纪律奖、劳动奖、文明奖等等,让学生产生竞争的意识,自觉地去寻找榜样,确定奋斗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自我参与衣自我管理的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克服不良倾向。

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社会集体生活和实践中才能完善起来。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和发挥的同时,应加强群体意识的培养。群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通过彼此交往和共同活动而集合起来的集合体或共同体。集体是群众发展的高级阶段。

培养学生的群众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共处,使自我意识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受到群体意识的约束,使自我意识中的积极因素在群体中得到发挥,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学校应重视这些集体的建设,增强这些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用集体的力t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群体意识”,形成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的教育集体,让学生在这些群体中去感受集体的温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善,树立“主人翁”精神,自觉形成团结友爱、守纪进步、助人为乐、舍已为公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第三阶段:培养学生企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人生态度的根本观点。它反映的是人为什么活着和怎样使人生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在当前,形形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如何排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集体教学活动定义篇5

关键词:中学体育;德育;意义;要求

中学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中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活动。品德培养是中学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育者要在体育活动中充分重视德育的意义,努力完善德育的内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中学体育中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中学体育教学和竞赛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体育目标的直接要求。有利于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利于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一)可以培养中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友爱的人道精神

中学体育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即使是单人跑这样貌似个人项目的体育活动,也因学生归属身份的存在,使该项目依然成为某一年级、某一班级甚或某一小组的集体项目。因此,任何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集体主义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涵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

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竞赛活动中,体育教师都要结合教学和竞赛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集体主义观念的要求。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不顾集体利益,不讲团队配合,过分表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会给他人带来损害,使集体蒙羞,会受到指责和批评。任何体育竞技者,都必然背负着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期望和要求,也必然受到这个集体的激励与鞭策。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成长的过程是离不开集体、离不开团队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由于体育活动的集体性,必然要求成员之间的配合、关心和帮助,因此,教育者在体育活动要提倡团结友爱的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团结与合作,这不仅是一个团队取得体育竞技胜利的精神和策略保证,也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所以,体育活动中,教育者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展现团结友爱的良好精神品质。

(二)可以培养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需要承受运动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负荷。生理负荷的承受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负荷的承受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逐渐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体育教师要合理安排运动量,根据不同的运动生理负荷将伴随不同运动心理负荷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身体练习和竞技活动,既达到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目的,又不使学生灰心丧气,方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项目中的初中男生1500米、女生1000米的测试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身体负荷的“极点”,导致学生打退堂鼓,停止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的教学中注意加强耐久跑的训练。训练中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热情不至于因为耐久跑的枯燥而被磨灭,同时有利于学生坚忍的意志品质的养成。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的忍耐、坚强、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可以为学生承受学习与未来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做好心理准备,有利于学生“正能量”的积蓄。

(三)可以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平公正的价值观念

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守秩序、尊重规则、尊重裁判等方面。体育活动是有规则的,因此,体育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遵守秩序、尊重裁判的责任意识。如集合时,要求快、静、齐;轮流做动作时,必须按规定出入队列;球类比赛时,按规则和程序表达意见和要求。这些具体规定,能使学生明确行为的是非标准,为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打下基础。

体育运动多以竞争方式出现,即竞技体育,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因此,体育运动犹如社会竞争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裁判者要做到公平公正,奖罚分明,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在体育比赛中对学生犯规的严格判罚,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讲原则、守纪律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发展为一个具有公平公正价值观念的优秀的社会成员。

二、中学体育活动中德育的要求

在中学体育活动中进行德育有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这要求体育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德育素质;要求中学体育活动的开展形式要丰富多彩,适宜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中学体育活动中的德育具有较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一)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德育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强”,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中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体育活动的实践经验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德育素质。比如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示范规范等优秀的职业操守和热爱学生、公平公正、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团队精神等优良的道德品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影响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的目标。反之,体育教师不拘小节、上课随意、迟到早退,甚至语言粗俗、态度蛮横都会在学生中间产生恶劣的影响,品德教育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想在体育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我们期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提高自身素养,同时要和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但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自身权威的树立、注意关爱不能溺爱、注意原则的把握。

(二)开展多种适合中学生德育的体育活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有利于中学生多重良好品质的养成和固化。

体育课教学活动是培养中学生良好品德最重要也是最常规的一条渠道。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需要注意体育专业教学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结合点,要善于利用和挖掘教材的优势,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要求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读书与体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体育竞技活动是激发中学生良好品德最有效的途径。学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中的体育竞技活动最能激发中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此外,利用各种纪念日举行的环城跑、拔河比赛、团体操汇演等活动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品质。球类竞赛是各种竞技活动可以经常进行的运动,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养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竞技活动中,体育教师和活动的组织者一定要注意区别学生小集团意识与集体观念的不同,并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和宽容心态。

体育训练活动指的是在教练员的带领下,为参加某种竞赛而开展的针对性很强的一种训练活动,具有训练目的明确、学生特定、活动较为单一的特点。中学生的体育训练活动也是开展德育活动的良好载体。同样要求教练员具备良好的德育素质,并注意与平素的体育课教学活动和间或的体育竞技活动中的德育要求相一致、相配合。

除了以上常规的体育活动之外,还要注意开展和发掘具有“体”、“德”双重意义的活动形式。比如全校性质的“大课间的活动”,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三)优化中学体育活动中的德育环境

“环境是指环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即人的生活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2](P.96)环境对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要通过环境的熏陶、日常的锻炼和教育而获得“第二本性”[3](P.110)所以研究和优化体育活动中的德育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体育活动中的德育环境包括整个社会大背景(包括网络环境、舆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几个方面。这些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要求需要与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德育要求相一致,不能背道而驰,否则效果极易被抵消掉。

单就学校环境来说,要求学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视体育课教学,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把体育学科称为“小科”、“副科”的做法就是轻视体育活动、轻视体育活动中的德育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学校班主任也要成为体育活动的积极配合者和倡导者。然而“重智轻德”的风气却导致很多班主任消极对待体育活动,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学校需要建立起对中学生品德全面的即包括体育活动中德性表现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仅通过德育课程就给学生一个简单而片面的分数,这极为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总之,中学体育活动中的德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利于社会的繁荣与安定,因此,要高度重视中学体育活动中的德育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它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德育素养,还要求学校重视体育活动、重视体育活动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工作,同时,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有力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集体教学活动定义篇6

一、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爱国信念

通过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信念;就是把“希望”和“结果”转化成坚信不移的观点,进而成为一种信念。主要方法有:1.把学习体育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学生初步懂得体育和:“国力”,体育和“国成”,体育和“国民”的关系。2.把体育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初步树立民族意识,知道体育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质量的体现。3.把自己学好体育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小树立学好体育,增强体质;用好体育,服务社会;终身体育,报效祖国的好思想,逐步培养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二、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体育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间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齐步走——立定”、“四面转法”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拔河”游戏或球类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

三、通过行为训练培养良好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能表现行为活动的内容莫过于队列队形练习了。“队列队形练习”统一性强,动作一致规范,一举手,一投足,都给人们留下一种严肃、神圣、振奋之感,它是精神的象征,行为的写照。军人的队列队形和各种规范动作,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崇拜心理、好胜心理,在进行队列队形练习的同时逐步给他们灌输战士的爱国主义行为和思想,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像战士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队列操练中,还可以适当穿插呼喊一些有教育意义并能振奋精神的口号,例奴,“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

锻炼身体,振兴中华!”等。这种方法既能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使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对形成正确的形体姿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通过游戏教学创设情境

“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偏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小学游戏教材中,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教“冲过火力网”这一游戏时,教师可先用收录机放一段密集枪炮声的录音,接着对学生讲,今天我们都来当一次,为了保卫祖国的安宁,夺取战斗的胜利,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冲过敌人的“火力网”。然后,在播放的枪炮声录音中做游戏。还可以通过讲英雄人物的小故事,介绍英雄人物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五、通过相关事物引申教育内容

小学体育教材多数思想性不明显,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与有关事物相联系就可能产生一定的思想性,并可能派生出新的意义。例如,在教“快速跑”这一教材时,其中“快速”二字和时间相关,如果教师开动一下手中的秒表,把分分秒秒报给学生听,让他们体会一下时间的空间印象,同时简单介绍一下一分钟的经济价值,即给国家创造的财富,使他们感到“速度”二字如此重要。又如在教“耐久跑”这一教材时,我们可以利用祖国的名胜游览地进行象征性的长跑,如跑北京的“长城”,跑南京的“中山陵”等,以此来培养兴趣,丰富知识,激发爱国热情。

六、通过体育“名人效应”激发学习主动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体育事业从一张白纸走向辉煌,涌现出大批体育名人,这些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心理,充分利用“讲、看、说、仿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行有目标。所谓讲就是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优秀体育名人。例如,排球队长郎平;体操玉子李宁;水中蚊龙林莉;篮球国手郑海霞;乒乓皇后邓亚萍;体操新秀莫慧兰等。“看”就是给学生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比赛的图片,如“精彩瞬间”、“明星英姿”等,也可以适当看一些相关的电视录相。“说”就是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体育名人。“仿”就是让他们模仿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体育名人的动作。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心境真切自然,学习主动性得到较好地发挥。

七、通过环境布置营造渗透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予人一种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环境氛围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营造出多种渗透氛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例如,利用校园的围墙或板报写一些与爱国圭义教育内容看关的标语,或画一些相关内容的体育宣传画等。又如,利用操场的边角空地适当插置一些有关格言或者是有鼓动性、号召性的小标语牌,这样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校本培训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 阅0

    校本培训工作总结篇1一年以来,我校校本培训工作以师资队伍建设年为契机,依托师资培训活动,扎实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一、加强领导,抓落实校本培训工作是一项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素.....

    幼儿园演练方案范文(精选2篇)

    - 阅0

    幼儿园演练方案范文(通用5篇)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