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气质(6篇)

来源:网络

女性气质篇1

关键词:男性身份男性气质男性研究媒介语境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01-02

身份本义指谁,是什么拥娜耍是人类社会成员交往时用来识别个体差异的标志、称谓和象征,以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和结构。社会学家华伦・基德认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人的特点,如何看待身边的其他人,以及认为他人如何看待我们。〖KG-*3〗‘身份’意味着要‘确定’或是‘了解’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1]也就是说男性身份是社会对男性的整体身份和地位的定位,属于意识形态的一个部分。

男性身份在父权社会里一直被认为是独立自主的本质性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但是随着20世纪西方现代女权主义、同性恋和少数族裔权利运动以及精神分析学等的兴起,男性身份的认同和构建遭到挑战,传统男性身份的人为性、压迫性和矛盾性日益凸现,随着社会更加开放和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男性开始成为有问题的性别,男性危机日益严重,男性身份的确立开始变得模糊。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第三性公关和反串艺人所开创的扮装风潮,时尚杂志封面出现了半裸男性,2003年夏“都市美型男”热潮和男“同志”的出现都展现了多元化男性形象和男性气质。近几年来媒介中的男性扮装越来越女性化,影视媒介中虽有各式传统型男性形象,但是趋女性化的男性影视明星似乎更受粉丝欢迎。这些现象似乎都在显示男性开始被女性化,开始被物化,进入了被“看”的时代。这些都说明了现代社会和媒介语境对男性身份的定位和传统有了区别,男性形象和男性身份定位越来越模糊,标准也不确定,越来越把男性和女性联系在一起。男性身份的定位和男性气质的新问题就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性别研究等不同学科都试图建构起男性身份研究的理论和学科平台;男性身份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文学研究、大众媒体、学校教育、社会政治等场合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男性研究”开始于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美,发展脉络明晰

男性气质研究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男性身份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文明是传统男性文化构成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就明确认为男性高于女性,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性别差异论影响了西方哲学界。直到20世纪后半叶“男性研究”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着重研究男性的社会行为、价值观以及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的建构等,但对男性身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却开始于19世纪中期,早期西方心理学试图用智力水平测量方法来区分两性的智力差异和区隔两性身份,这种做法曾引发了众多争议。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女权主义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重新审视性别差异,女性主义开始寻求“性别公正”,将男性和男性身份问题化和对立化。至此,性别研究的学科性越来越明显,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的根源、结构以及动力学、心理学因素等受到了西方各学科领域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心理学的性别角色理论是西方关于性别身份问题的主流话语,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和迈尔斯提出的两极对立论是心理学性别角色理论的源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20世纪初开始影响美国心理学的性别身份研究,到20世纪40年代更是推动性别角色概念向多层次发展,帮助区隔出无意识和意识层面性别气质的差别。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和新兴的同性恋研究区分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动摇了父权制男性至上主义的理论根基,加剧了男性身份的危机。在女性主义的直接影响下,20世纪70年代社会学领域形成了独立的男性研究,开始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性取向、族裔身份等多角度来考察男性身份问题,标志着男性研究从性别角色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男性研究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是西方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角几乎涉及了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生物科学和自然学科。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西方男性气质理论综合了当代西方学者对男性气质的研究历史。

男性身份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英、澳及北欧的一些高校和科研研究机构,成果较为丰富。亚洲国家20世纪上半叶经济文化社会都比较落后,战乱频繁,女性地位低下,学界很少关注重视男性身份的研究,成果寥寥。20世纪90年代由于全球化,东亚国家开始把男性研究本土化,更注重媒介语境中的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的呈现与建构。

二、男性研究涉及多种学科,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建构

男性身份研究主要见之于心理学的性别身份研究领域和社会学的男性研究领域,在男性身份研究的历史变迁过程中,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和同性恋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启意义和推动作用。从早期的性别角色两极对立论到“双性同体”论再到女性主义影响下的男性研究等研究方法的出现都说明男性研究的学科体系日趋成熟并呈现出多元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态势。

早期心理学以测量智力水平来区隔两性身份,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和迈尔斯的研究指出,两性的差异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性别气质,个人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倾向和程度是可以测量的。[2]性别角色两极对立理论坚持性别角色身份的生理决定论,认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属于同一纬度,是互相对立的,是相反的,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同一个人不能兼具两种气质。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的历史条件下两性性别身份的社会和历史构建问题的出现,性别角色的本质主义研究方法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于是出现了关于男性身份的研究方法社会构建论,开始采用“双性同体”的研究方法,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男性都绝对符合男性气质标准。例如本恩的“双性”论认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和生理性别没有必然联系,二者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是属于不同心理维度的身份标志,一个人可能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的形成是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结果。[3]性别角色两极对立论和双性论都认为男性气质是个体内部的自我建构的过程,由从生理遗传决定到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体认知、社会环境等对男性气质的影响,这说明了研究方法在不断成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权运动和新兴的同性恋研究区分了两性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动摇了夫权制男性至上的理论基础,加剧了男性身份危机,加上具有非传统男性气质的“新男性”的出现使学者们开始重新评估男性身份的问题,思考男性危机以及未来的男性的发展方向。英国女性主义学者西格尔在《变化中的男性:大背景下的男性气质》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细致观察了受女性主义影响具有非传统的乐于发掘自身“女性化”庵什⑾硎艽统“女性气质”的快乐的“新男性”,由此分析了在女性主义维护性别平等的斗争和男性气质呈现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男性与女性可能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提出男性能否改变?将会有怎样的改变?玛莉安・苏兹曼在《未来男性世界》以当代美国男性气质为出发点,侧重于从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男性世界的变化,如男女经济地位的转变导致了男女婚姻观念的转变;受媒体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媒体塑造的男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性气质。还分析了男性该如何应对这些巨大变化,提出需要重新定义男性气质和男性身份等问题。

三、与西方比我国的男性研究起步要晚,深度和广度不及西方

相比较西方而言,中国本土的男性研究缺乏系统性、理论性,偏重于社会实用,尚未本体化,现有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虚拟的男性批判和男性权力批判层面,偏重于探讨男性研究是否能与女性研究、性别研究同路的层面上。我国港台地区的男性身份研究较内地要早,成果也较多。内地对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资源有限,几乎是空白,且一直被女性研究当作批评男性的证据。本土的男性研究没有进入主流研究中,在高校教育、学术研讨以及实践行动层面都缺少有力的支持。2003年前后,才开始性别阅读与出版的高潮,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男性研究的前沿著作,如《男性的终结》《男性气质》《未来男性世界》等,但是其价值没有被充分开发,依然被片面地利用于以女性为主体的性别研究中。最早研究男性问题的是中国社会学学者方刚博士,他在《男性运动与女性主义:反父权文化的同盟者》中把男性气质的研究作为男性解放的一部分,认为“父权文化”是最影响男性气质的一个因素。隋红升在《危机与建构――欧内斯特・盖恩斯小说中男性气概研究》中认为,当今两性关系的新格局与残留的男权文化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对男性气概进行反思和重构是男权文化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与女性研究相比,文学领域中的男性研究很薄弱,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范式;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没有形成问题意识。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把男性身份研究和媒介语境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就更少了,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由于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女性主义的影响,男性已经和传统社会中的男性在社会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转变很大程度上被科学、技术和经济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所驱动,并为无所不在的媒体所夸大。现代媒介通过其特有的语境塑造和展现了许多新的男性形象、男性的生存状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男性气质的变化。从哲学的高度,以文化为视点,以大众媒体为平台,从媒介语境出发去解读中国当代男性身份问题和男性气质的变化,研究男性的生存现状、生命境遇、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感情与日常生活,有利于我们考察当今的男性文化状态,男性生存的历史根源、现实生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男性身份的重新确定。我们需要审视男性在两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失去了什么?在一个由他们父辈不能容忍的规则和禁忌统治的社会里,当代和未来的男性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又该做何改变来适应变化着的男性身份和男性气质?在研究时可以介入审美文化批评、消费主义、女性主义、性别主义等学科和理论基础,将父性、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等因素结合起来多元解读男性形象、男性的文化表征、男性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男性身份等方面。使社会重新审视评价定位当今男性,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WarrenKidd.CultureandIdentity.Basingstoke:Palgrave,2002:7.

女性气质篇2

2、结局只要是你和你在一起,过程让我怎么痛都行。

3、只要心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雨天。

4、你是什么人,你便吸引什么人。所以,亲爱的,你要更美好。

5、泪,是幸福旳点缀,没有人能够体会。

6、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

7、你越跟我过不去,我就越高兴,因为你嫉妒。

8、擦亮你的眼睛,看清这个现实的社会,有用你就是一块宝,没用你就是一根草。

9、带上耳机,世界的喧嚣与我无关。

女性气质篇3

关键词:双性化气质;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榆树下的欲望》;爱碧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2-02

男性气质是指“成就取向、对完成任务的关注或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征。”[1](P2)男性的性格特征包含的三个成分是“地位、坚强、非女性化。”[1](P2)也就是说:男性要有所成就、受人敬重;要坚强而自信;男性不能软弱、不能依赖,而要主动活跃、大胆好强,比女性更有雄心和抱负。在爱情方面,男性气质表现为坦率直接、对爱的要求强烈而主动等。

女性气质则指“富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征。”[1](P2)女人味通常意味着“羞涩、腼腆、胆小、多愁善感、被动等”。[1](P2)同时,女性对爱的要求是被动的,含蓄的。可见,男性气质(或男性人格)与女性气质(或女性人格)有着各自的优势与长处。

1964年,A.S.Rossi首次提出了双性化(Androgyny)这个概念。Androgyny是希腊语的词根“男”(andro)与“女”(gyn)的结合,“双性化”正是“‘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1](P3)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1](P5)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也被称作性别双性化的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1](P3)尤其在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1](P3)这种双性化气质,亦即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融合,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气质。

奥尼尔代表作之一《榆树下的欲望》的女主角爱碧就兼具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爱碧自幼丧母,在成为第三任凯伯特太太之前嫁了个酒鬼丈夫,她整日给人干活,后来孩子夭折了,丈夫也病死了。在痛苦之中挣扎过的爱碧身上有一种鲜明的男性气质,但又不失女性之美。

一、爱碧的男性气质

爱碧的男性气质可以归结为:坚强而自信,从不示弱,富有征服欲以及占有欲。从她的外表上就可以看出来,她身上带有不同于其他女性的气质,“她的嘴角有力、执拗,眼睛里有着一股坚决的、毫不退却的神气。身上有一种和伊本身上一样的骚动、野性和不顾一切的气质。”[2](P129)爱碧不仅看上去如男性一般刚强自信,她在进门后与家中的四个男往中,更是将这种气质一展无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物质的努力追求、对爱情的主动争取、对冷嘲热讽的大胆反击。

爱碧在嫁给凯伯特之前就对物质有强烈的欲望。她曾对伊本提及:“我一直是在给别人干活,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家干自己的活。这时你爹来了……”[2](P134)由此可见:其一,爱碧在嫁给凯伯特前从没有过自己的产业,因此一直期望有自己的家,期望为自己而干活,期望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其二,爱碧和男人一样拥有明确的目标,她嫁给凯伯特就是为了他的农场和家。从爱碧进凯伯特家的那一刻起,她像男人一般表现出了对物质的强烈欲望。

当凯伯特跟对刚进门的爱碧说:“咱们到家了”时,她立即对“家”这个字产生了欲念,“两眼得意地察看这幢楼房”。[2](P130)尽管在爱碧看来,自己嫁给凯伯特不图别的,就是要和他一起共享他的所有产业,但是自私冷酷的凯伯特却不愿意。当凯伯特对她投以锐利眼光,她却敢于用同样的目光回奉他,并坚定而坦荡地说:“一个女人是得要个家!”[2](P130)凯伯特听了不得不半信半疑地点头称是。此后,爱碧更是反复在凯伯特面前以理所当然的语气和主人的口吻“我的”来提及房间、床、卧室、农场等。即使凯伯特每次听到“我的”两字都会回以“咱们的”,她的占有欲也丝毫不减。凯伯特的前两任妻子生前均敢怒不敢言,伊本的母亲被凯伯特称为“软绵绵没头脑的家伙”。她们只能低头干活,直到被活活累死,而爱碧则有勇气在素来强势的丈夫面前表达自己的心声,与她们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财产问题上,爱碧不仅对丈夫坚持自己的女主人地位,在年轻的伊本面前也是毫不让步。听了爱碧本人述说的悲惨身世,伊本气急败坏地说:“他就买了你——像买个娼妓一样?……这个田庄现在是我的!”[2](P1340)爱碧听了虽然愤怒,但仍然自信地反问:“你的?咱们倒要瞧瞧!”[2](P135)爱碧坦然面对伊本的挑战充分表明了她不怕挑衅、敢于竞争的性格。在剧本的第二幕第一场,伊本与爱碧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农场的主人,这使得两人的隔阂越来越大,最终爱碧发誓:“你等着瞧吧,永远别梦想有那一天,就是一棵烂草你也甭想到手!……只要我愿意,我就叫你爹用马鞭子抽你!”[2](P139)爱碧在宣泄自己的愤怒时,她的男性气质更加明朗化——具有报复心、争强好胜。

爱碧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她具备男性气质的一个重要表现。爱碧性格直率,不仅主动追求伊本,也要求得到伊本回报以爱。伊本失去了母亲,是一个孤独柔弱又恋母的人。而在嫁给凯伯特之前,爱碧的经历同样不幸:母亲早亡;丈夫是个酒鬼,两个人都得帮人干活;后来孩子和丈夫相继去世了,爱碧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爱情的幸福。所以,自从第一次见到比自己年轻几岁的伊本,爱碧就心生怜爱,并且大胆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上下打量着他,欣赏着他那强壮有力的身体,”[2](P133)直到自己被他身上的青春气息彻底吸引。爱碧开始主动追求伊本,语调充满诱惑,想方设法说服伊本与其做朋友。

即使伊本很冷漠很鄙视她,她依旧不放弃,在过门两个月之后又一次主动追求他。这一次,伊本有所动容,但囿于父亲的威严而恢复理智。如果说爱碧后来引诱伊本有一半原因是对农场的占有欲,那么,在爱碧下定决心利用伊本之前,她作为主动一方,对伊本的感情是真挚而纯粹的,没有丝毫对物质的欲望在作祟。此外,爱碧自始至终都在渴望得到伊本的爱。爱碧在杀死婴儿之后歇斯底里地对伊本说:“了,伊本!我告诉你我已经干了!我向你证明了我爱你——胜过一切——现在你再也不会怀疑我了!”[2](P167)这几句话充分说明了,爱碧弑婴的目的还是为了得到伊本的爱,她对被爱的要求十分强烈,对爱情的追求尽管草率莽撞,却也勇敢坦荡。

在对付西蒙与彼得方面,爱碧内心的一股自信使她有力量面对继子们对她的蔑视与憎恶。对于伊本最初对她表现出的不屑一顾,爱碧自信而轻蔑地说:“也许我会让你和他(凯伯特)合得来的。我想我能叫他为一切事。”[2](P134)爱碧在刚进家时对自以为是的西蒙与彼得也进行了大胆反击。她不仅对他们视若无睹,甚至当着他们的面对凯伯特说:“门口有两个游手好闲的家伙,像两只迷了路的猪一样望着我。”[2](P130)她丝毫不担心过门后后继子们对自己的仇恨与报复,反而用一针见血的言语激怒了暴躁的丈夫,引发了他对儿子们的厌恶与斥责。而表面上年富力强的西蒙与彼得也只有在她不在场的情况下才敢奚落父亲、贬低爱碧,这种畏首畏尾的行为进一步反衬了爱碧之敢言敢为、大胆刚强。所以,在对她嗤之以鼻的继子们面前,爱碧无论是在言语行为上,还是在心理精神上,都成了征服者。在这一方面,仅具有单纯的女性气质的柔弱女人是做不到的,也只有具备双性气质的爱碧才有胆识为自己赢得优越感。

二、爱碧的女性气质

爱碧作为一个剧中人物,首先是作为女主角而为读者所接受的。但是由于奥尼尔在这个三幕剧中主要表现的是各个家庭成员为了心中的欲望所做的勾心斗角的斗争,因而对爱碧作为女主人为家庭付出的劳动着墨不多。尽管如此,爱碧仍然流露出了女性之美。

爱碧在剧中首先获得了凯伯特的喜爱,而后又取得了伊本的信任和爱情,这都与她身上的那种女性美分不开。就长相而言,三十五岁的爱碧原本就是一个漂亮女人,“丰满,充满活力。她圆圆的脸蛋很美。”[2](P129)爱碧在追求伊本的过程中,不仅付出了勇气,而且尽显女性的温柔体贴与善解人意。

爱碧第一次追求伊本是在她刚过门时。出于爱慕之心,爱碧试图靠近伊本并获取他的信任。这个时候,爱碧表现出了她感情细腻、善解人意的一面。爱碧深知自己对伊本而言是一个家庭的“入侵者”,伊本一定对此心怀芥蒂,因此,爱碧一开始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企图消除伊本的厌恶感:“我不想装腔作势地做你的妈,伊本。……我想和你做个朋友。”[2](P134)而当伊本报以轻蔑的诅咒时,爱碧又十分体谅地说:“要是诅咒我对你有好处,你就尽情诅咒吧。……要是有个陌生人来代替我母亲的地位,我也会这样的。”[2](P134)爱碧的这几句话直接点出了伊本的顾虑,是对他心理的一次冲击。

爱碧接着述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婚姻:“你一定很想你的妈,是吗?……我很小就死了妈……我不是世上最坏的女人——你和我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我以前的日子也很苦——无穷无尽的痛苦,除了干活以外什么也没有。……可丈夫是个酒鬼……往后孩子死了,丈夫病了,后来也死了。……我一直是在给别人干活,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家干自己的活。”[2](P134)这段话是爱碧在整部剧中说的最长的一段话,讲明了她的不幸身世和婚姻。更重要的是,爱碧让伊本知道了自己在长期痛苦中从不低头认输,反而认定了生活的方向。这样做使伊本渐渐对她产生了爱慕和同情。可见,爱碧将自己感情细腻、温柔顾家的女性气质展示出来以后,伊本更被她吸引了。

不仅如此,爱碧也将她富有母爱的一面表现了出来。爱碧第二次向伊本求爱最主要是引诱他和自己剩下儿子,她对他的感情也已经变得半真半假。但爱碧在真正面对伊本时,她对伊本表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在伊本回忆起自己的母亲进而呜咽起来时,爱碧流露出自己柔和的一面,像母亲一样搂住了伊本。她的“举动和声音里已没有那股压倒一切的,有的却是真诚的母爱——一种可怕的和母爱混合的感情。”[2](P151)她甚至安慰伊本:“我会代替!我会做她为你做的一切事情!……别害怕!我会纯洁地吻你,伊本——像母亲那样吻你——你也吻我,像儿子那样吻我——我的孩子——对我道声晚安![2](P152)”这些充满母爱的话语最终打动了伊本,赢得了伊本的信任和爱。尽管爱碧弑婴行为残忍,但是,她的身上也曾流露出母性的光辉,正是这道柔和的光芒把勇气和力量带给了伊本冰冷孤独的心,并赢得伊本的尊重与爱慕。

三、结语

爱碧生活的19世纪50年代正值美国的资本积累时期,人人都在拼力争夺财富。爱碧为了夺取农场也不择手段,家庭关系剑拔弩张。她对物质的强烈欲望的确令人可畏,但对爱碧行为的评价应当考虑她生存的社会大环境。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爱碧的所作所为是大时代的产物。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值得肯定一点的是:爱碧已经具备女性自主意识。这种自主意识的外化就是爱碧的双性化气质——刚柔并济:既有男人一般的坚强自信、敢言敢为,又感情细腻,不失温柔。这种气质使爱碧具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她不仅成为奥尼尔笔下的经典人物之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也为文学评论家们所津津乐道。

参考文献:

女性气质篇4

摘要:当今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对女性的气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气质涵盖内容丰富,有与生俱来的,更主要的是需靠后期培养的。女生通过一定时间舞蹈啦啦操的练习,可以提高女生自信心、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表现力,培B女生积极外向的性格和坚强的的意志品质,促使女生身体形态变美。这些对女生的气质产生了直接影响。

关键词:舞蹈啦啦操;气质;影响

一、舞蹈啦啦操操的定义

舞蹈啦啦操是指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学生完成高超的拉拉队特殊运动技巧并结合各种舞蹈动作,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并追求最高团队荣誉的一项体育运动。舞蹈啦啦操以舞蹈动作为主,通过展示各种舞蹈技巧和元素并可结合道具为基本内容的团队竞赛表演项目,舞蹈动作可以吸收现代舞、爵士舞、芭蕾舞、民族舞等各种舞蹈元素,并可吸收武术、体操、技巧、体育舞蹈等体育艺术类项目的精华,是舞蹈啦啦操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体现青春时尚的主题内容。

二、舞蹈啦啦操运动对女生气质的影响

女生通过一定时间舞蹈啦啦操的练习,可以提高女生自信心、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和表现力,培养女生积极外向的性格和坚强的的意志品质,促使女生身体形态变美。这些对女生的气质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生自信心的影响

操倍受女生的喜爱,同时对女生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通过舞蹈啦啦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舞蹈啦啦操是一项艺术性、综合性、审美性很强的运动项目。富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在音乐伴奏下,女生通过展现舞蹈啦啦操动作的短促、有利、制动等啦啦操独有的动作特征。在优美的动作下,女生不断提高对美的体验,并把内在美与外在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获得美感。而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肢体语言动作也让观看者感受舞蹈啦啦操的美。舞蹈啦啦操项目动作舒张、优美、协调并与音乐结合富有节奏,让学生感受到动作美、身体美、姿态美。经过舞蹈啦啦操的练习,音乐和动作的感知觉增强,能培养优美的身体姿态和良好的体型.所以舞蹈啦啦操运动很受女生的喜爱。女生参加完啦啦操运动练习后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改变让啦啦操运动员自信心提高。

(二)舞蹈啦啦操对女生音乐感悟能力和表现力的影响

音乐感悟能力是提高啦啦操艺术表现力的灵魂。啦啦操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能使运动员产生感觉到美的境界。在动感、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女生充分展示自身姿态以及完美的动作,从中可以获得自我美的收获,情不自禁地融入那欢快而有力的节奏中,从而使得表现力发自内心的表达出来。舞蹈啦啦操的艺术表现力也是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及用肢体诠释音乐的能力。女生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伴奏下,通过动作幅度的大与小,速度的快与慢,使成套动作此起彼伏,从而提高舞蹈啦啦操的展示效果,增强动作的感染力。女生在参加舞蹈啦啦操练习时,表情流入音乐与其结合起来,可以使表现力与动作更加融合,可增强女生动作的感染力。女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会产生不同风格的面部表情,充分表现自己的动作形成不同的表现力风格。

(三)舞蹈啦啦操对女生性格的影响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女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在残酷的竞争中逐渐失去生活的勇气,抑郁、偏激、焦虑等问题逐渐显现。舞蹈啦啦操运动无论是独立的竞赛项目还是作为体育比赛活动的场间表演,都是用整齐、充满活力的动作,以及感人深切的微笑,传达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使得气氛异常活跃,充分体现学生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这种欢快的气氛能有效地防止失望、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另外,舞蹈啦啦操运动讲求团队自身个性的张扬,将自身的个性动作、口号、音乐、装饰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个性特征充分的展现出来,在等到观众欢呼和掌声的肯定和赞赏后,能够得到极大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活泼开朗的外向性格。

(四)舞蹈啦啦操对女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身体形态是健康美的显著标志,过胖与过瘦都不是完美的形态,只有匀称的体型才能更加显示人的气质,通过实验是数据的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女生在练习舞蹈啦啦操前后身体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腰围、臀大腿围、小腿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

(五)舞蹈啦啦操对女生品质的影响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女生气质潜在内涵,舞蹈啦啦操对女生品质有很大影响。良好的意志品质需要在艰苦训练和比赛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获得,它与女生的表演技术同等重要,并非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一个人有了美好的理想和崇高的奋斗目标就会表现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显示出特有的生机活力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光辉。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人像星星一样美丽”,只有一个人在言行中表现出良好品质时,人们才能感受到她内外统一的气质。

当今时代,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对女性的气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气质有与生俱来的,更主要的是需靠后期培养的,通过舞蹈啦啦操运动可以提升女生的气质。女生可以通过体育课或参加社团来练习舞蹈啦啦操,以提升自身气质,以便在生活和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王伶俐.啦啦操运动对中学生性格的影响[J].网络财富.2010(22).

[2]汝铁林.啦啦操对高校女生身体形态及素质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0.(18)

[3]王莉莉,戈俊.影响舞蹈啦啦操运动员表现力因素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女性气质篇5

[关键词]《士兵突击》此者他者

2007年的暑假,有一部军旅题材的影片引起了犹如“超女”般的追捧——《士兵突击》是一部记载了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讲述一个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构造出一个纯“爷们”的感情世界。这边没有美女(甚至连一个女性角色都没有)、没有爱情、没有明星的“三无”电视剧一下子冲进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观众所热爱的电视剧,多少有点出人意外。更有这样的评论:男人看了折服,这才是真汉子;女人看了失色,这才是完美男人。这部电视剧热播之后,很多观众成为了这部片子的忠实“粉丝”,并称自己为“兵迷”,其中不乏众多年轻的“女兵迷”。在日韩剧流行、港台剧泛滥的言情电视世界中,为什么一部关于士兵的电视剧会引起这么大的效应呢?本文尝试用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来分析。

“此者”是相对于“他者”而言,更多的研究者所思考的是相对性的研究。且学界对于“此者”的研究很多,但是这种提法却很少,主要是基于女性主义的“他者”视角。对于他者内涵的探讨,较早出之波伏娃的《第二性》“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此后的研究中认可了女性作为他者是相对男性作为此者而言,两者之间虽有相互性,但并不是他者在把本身界定为此者的过程中树立了他者。这也就是说,他者是被此者界定的。而《士兵突击》这部影视作品所构造出来了一个纯“此者”的世界,而在众多“他者”眼中,“此者”又是被“他者”所建构。也这是这样一种两者互相建构的过程中,《士兵突击》取得了成功。两种气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常会相提并论,而且具有内涵往往也是两者相对而言。女性气质指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女性形象特质(如:被动、依赖、柔弱等),这些特质包括了对男性的性吸引力。而男性气质则指社会文化中男性被界定应有的生理和行为特质(如:强壮、勇猛、刚强等)。这二元观不但是社会关系的结构,也会影响个人心理的发展(如: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并非永恒不变和各地皆然,而是在不同的地方、时间,有不同的内容。《士兵突击》在剧情上,又紧紧扣住一个最为关键的因子——气质,剧中都为男性,男性所具有的刚毅和坚强等气质特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乏柔弱和敏感等女性气质因素的一面。正是这种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碰击,并且被赋予在传统的强者——士兵身上则更是一种升华。

剧中所描述的是“此者”的军旅生活《士兵突击》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叫许三多的农村“傻”孩子被父亲逼迫参军,成了一位“钢七连”的兵,然后在魔鬼般的残酷艰苦训练中出尽洋相,逐渐磨练成全团的尖子兵,并成为兵梦寐以求的“老A”。但是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失手杀了人,他迷失了方向,此后又在连队里找回了自我。其实故事不仅仅就是许三多一个人故事,而是在他周围一群兵的故事。在许三多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兵,都展示出“此者的女性气质”一面。

整个电视剧一直以部队为场景,描述了一群当兵人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中国阿甘”式的人物,但是所展示出来的却是柔情似水的战友情。特别是在钢七连解散、善良的史班长、真男人伍六一以及硬汉袁朗的身上,看出的是那种本不该是男性所具有,但是却又着实让人感动的气质——阴性气质。

如果说钢七连解散时,和别的连搭伙的连长和三多执着的吼着钢七连的歌时是将男人的阳刚与无奈发挥到了极致,那么史班长对许三多父亲般的教导则是一种真挚的善良,他所代表的是军营里最温情最善良的部分。善良到面对许三多这样一个呆头呆脑死不开窍的家伙,他生生的得罪了全连的人:善良到为了一个承诺,他能陪上自己的前途。他是一个永远都会为别人着想,可却将微笑之后的苦楚独自扛下的人。复员前长安街的车里,他在连长的怀里放声大哭,像个孩子一样,哭出了他所有的苦楚和对军营的眷恋,也哭痛了所有人的心。这似乎本不该作为一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所应该展示出来的,可是《士兵突击》却真实地展示了那份柔情,并且博得了众多观众的心。

伍六一和袁朗在剧中所要体现的正是男性所具备的完美气质,刚毅、硬朗、坚强、勇敢,似乎他们都是男人中完美的典范。伍六一的感动在为了帮许三多劝他爹回家,无悔的背负起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记过处分:在于老A选拔的最后关头达到高潮,瘸了一条腿的伍六一不愿被同情,不愿成为负累,在挣脱不了许三多的时候,毅然拉开了求救弹,在弥漫的黄烟里,竟如胜利般狂笑:“跑不动了!弃权了!”摔倒在地的他将求救弹扔向已经惊呆了的许三多:“跑!你看我已经被你逼成什么样子了!跑啊!”当许三多顺利到达,躺在担架上被抬走的伍班副向许三多招着手,脸上的笑却是那样纯那样美。

女性气质篇6

关键词:雌雄同体失衡自我身份危机

一、引言

《》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以女性为题材的短篇佳作,小说情节简单,寓意深刻。本文将从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出发,对伊莉莎面临的自我身份危机进行解读。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雌雄同体”构想――同一人身上既有男性气质,又有女性气质,而且最完美的境况就是这两种气质和谐相处。《》中,伊莉莎身上虽然既有男性气质,又有女性气质,但两种气质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无法达到和谐相处的境况,因而导致她面临着自我身份危机。

二、强烈的男性气质

斯坦贝克从一开始就将伊莉莎描写成为一个具有男性气质的农妇形象。在对其外貌描写中,他用了“坚毅”、“男式的黑帽子”、“粗笨的鞋子”等突显男性气质的词语。在其劳动描写中,她拿剪刀的样子都“那么有力”,让杆显得“纤细柔弱”,她会用“犀利无比”的手指消灭害虫,象征着女性气质的“一绺乌发”会被她抹开。在其语言描写中,她态度强硬,果断坚决,“我告诉过你我没有什么要修的东西”,被连续拒绝的补锅匠顿时痛苦,“就连声音也变得呜咽了”,但她仍旧拒绝,“我没什么东西好让你修”。反映出伊莉莎具有强烈的男性气质,缺乏女性应有的同情心。

在被补锅匠欺骗前,她身上的男性气质明显高于女性气质,她的长相“坚毅”,穿着似男人,言语果断绝情,缺乏同情心,男性气质强烈,女性气质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三、释放的女性气质

在补锅匠编造谎言之前,伊莉莎身上的女性气质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在意识到补锅匠注意到自己栽种的后,“伊莉莎脸上的恼怒和拒绝缓和了”。而当补锅匠编造老太太需要种的谎言时,不知情的伊莉莎变得“热切起来”,这与之前果断拒绝的男性气质相反。而且当补锅匠进一步夸赞伊莉莎的非常漂亮时,伊莉莎拉下男式帽子,“乌黑漂亮的头发散了开来”,被压抑的女性气质释放出来。与此同时,她的同情心被激发出来,去屋后的罐子堆里找了两个铝炖锅,让补锅匠修理。补锅匠走后,伊莉莎将代表男性气质的脏衣服扔掉,不断注视自己身体的行为暗示伊莉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女性美,并进一步把自己的女性气质显现出来,新内衣、精致长袜、裙子、梳头发、描眉、涂口红,这些行为将伊莉莎作为一个女性所特有的女性气质完全释放出来。

四、失衡的男女气质

伊莉莎在补锅匠的刺激下,把自己的女性气质全部释放出来。但这没有得到亨利的肯定,他根本没有意识到伊莉莎的女性气质,并用“强壮”等代表男性气质的词来形容她。被丈夫否定的伊莉莎,转而也否定自己的女性气质,她认为“我很强壮”,“我以前从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结实”。她又带上了代表男性气质的帽子,同丈夫亨利前往克民诺斯酒店吃饭,在途中发现被补锅匠丢弃的代表女性气质的,身上的女性气质再次被否定,年仅35岁的她像一位老太太一样轻轻啜泣,这也暗示了伊莉莎身上的女性气质处于消亡状态。

“在女性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最正常、最适宜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在伊莉莎的身上,男性气质明显高于女性气质,严重失衡的两种气质让伊莉莎面临自我身份危机。

五、总结

从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伊莉莎身上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男性气质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女性气质慢慢处于消亡状态。正是因为这两种气质不平衡,才导致伊莉莎面临着自我身份危机,身为一名女性,但是自己一直压抑身上的女性气质,而丈夫亨利又否定她身上的女性气质,只看到了她身上的男性气质。也正是男人的无法理解与自己的压抑让她面临自我身份危机。

参考文献

[1]苏索才.约翰・斯坦贝克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1996(1).

[2]赵金昭,吴少珉.外国文学作品选[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张磷,冯瑞贞.伊莉莎・阿兰的心路历程――解读斯坦贝克的《》[J].镇江高专学报,2003(4):2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个人简单辞职信,最简单的个人辞职信

    - 阅0

    如何写个人简单辞职信篇1借款人(甲方)地址:电话:贷款人(乙方)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地址:电话:甲方向乙方申请个人借款,乙方经审查同意向甲方发放个人贷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

    简单辞职书范文简单辞职书范文,最简

    - 阅0

    有关简单辞职书范文1简单辞职书范文(精)篇1尊敬的公司领导:您好!首先感谢公司对我的培养,长期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使我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里,让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