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经济论文(6篇)

来源:网络

国外经济论文篇1

从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强劲的增长,外贸依存度也随之急剧攀升。198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12.5%,到1990年已经超过30%,2000年达到44%,尤其是最近几年,外贸依存度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节节上升,由2002年的48.8%,上升到2003年的60.0%,再上升到2011年的70%,2005年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外贸依存度略有降低,约为63.9%。根据WTO和IMF的数据测算,1960年全球外贸依存度为25.4%,1990年升至38.7%,2003年已接近45%。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经济大国。这一方面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外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国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另一方面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目的地集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及战略资源产品进口依存度攀升等诸多弊端。影响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因素按照通行的计算方法,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国际经验表明,仅从数字上、从贸易总量上考察外贸依存度的高低并不能真正衡量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因为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夸大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分析如下: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905亿美元,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48.6%,几乎占到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由于对外加工只收取少量的工缴费,没有过多的附加增值,国内采购、配套率亦较低,即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组装之后再出口到国外。这一进一出加以汇总再除以当年的GDP,使得外贸依存度明显地有虚增的成分。国内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是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说来,由于第三产业的可贸易性较低,GDP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可能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母——GDP的增长率近年平均不过9%左右,但分子——外贸进出口的平均增长率却达到30%以上。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则其相对增长速度越快,外贸依存度则越高。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总体上看,人民币低估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但若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估算,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价为4:1,按此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减少一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外贸依存度高是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依赖过大这一经济结构的必然反映。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全国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占77%;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占62%。从外贸依存度这一比率的分子来讲,我国巨额外贸的一大部分实际上是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尤其是在出口方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大于其他企业的出口额,从2001年到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依次为50.1%、52.2%、54.8%和57.1%。从这一比率的分母来讲,国内生产总值也包括了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部分,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外贸倾向大大高于国内其他企业。由此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大进大出,两头在外”这一经营行为,也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实际上,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和变化一方面为我国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总的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会给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对外贸易摩擦加剧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在“十五”期间,我国被反倾销立案的数目分别为:2001年55起,2002年51起,2003年47起,2011年57起。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更是进入“高发期”,已经多次受到美国、欧盟、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方式。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已经使我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影响国家经济安全能源、矿产资源、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高容易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国际经济出现较大波动,必然使国内经济出现一些困难。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5%左右,据专家估算,到2022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我国石油供应的一大半将依赖国际供应。如何有效地降低中国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存度,是我们需要认真关注并予以解决的重要难题。另外,目前我国进口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资本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我国国内产业对国际高新技术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反映了我国国内产业科研开发的相对滞后。随着重要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技术的进口数量不断增长,进口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影响国内产业发展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的比较优势。因此,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产品一直是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但是这些行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不利于我国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增加了实现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不断提升的外贸依存度凸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的现实情况。恶化贸易条件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来说,前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高,后者的供求价格弹性比较低。这种供求价格弹性的不对称导致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方面,我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程度大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供给依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量进口的能源和各种资源性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比较低,也就是说,无论国际市场的价格发生哪些变化,我国的进口需求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且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旦大量进口,还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不仅会加剧我国对海外能源等产品的依赖,而且还会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合理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外贸依存度的未来走势是由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汇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等因素共同决定的。鉴于外贸依存度对经济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外贸依存度进行合理调控,为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应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现在各地、各部门政府均制定年度对外经济发展总量目标。片面追求量的扩大不仅造成外贸效益不能与外贸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步增长,而且也是造成低效外贸和低质量外资过多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应制定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质量指标体系,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的最小化,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坚持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内需不足强化了我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面对这种局面,若要提高本国经济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承受力和消化力,就必须依靠扩大内需来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为此,应实施出口与内需双导向战略,既要搞出口导向,又不要把自己的市场拱手让给别人,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预期,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实现内资外资平等。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的质量,提高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而在内外资方面,中国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的原则,建立一个对内外资企业真正公平、平等的商务环境,防止中国经济陷入引进依赖陷阱。我国应开放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GDP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同时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提升了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重视我国重要产业和重要产品进出口依存度的结构性指标,推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和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战略,从而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保证国家经济安全,降低由于进出口产品供求弹性不对称造成的对国际市场的高依赖。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在总结我国统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惯例,改革现行国内经济核算和数据制度,提高我国GDP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提高GDP核算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可信度,使GDP数据能够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贬值曾是刺激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盈余的增加,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为此,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适当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贸依存度,减少贸易摩擦。综上所述,为科学发展对外贸易,使我国国民经济在平衡中寻求发展,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必须适中。否则势必带来一些副作用,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外经济论文篇2

1.从学校角度来看

缺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保障机制。从表面上来看,各个高校都很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但是,实际上,这种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学校既缺乏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也缺乏和企业进行沟通的正规渠道。学校不是通过官方渠道和企业协商有关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事宜,而是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私人关系开拓校外实习基地。这样做的结果就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打折扣,从而也使得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有效性受到影响。

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校外实习基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一方面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企业的接纳能力,受企业规模、办公场地的限制,企业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实习要求;其二,即便一些企业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的考虑,这些企业也缺乏接收毕业生实习的积极性。

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

也缺乏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一般来讲,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官方渠道由学校主管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通过私人关系由指导教师以院系的名义负责建立。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对现有实习基地进行有效维护的积极性,更缺乏开拓新的实习基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推进。

4.从师资队伍的角度来看

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在实际部门的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已对教师提出了在实际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的要求,但由于时间太短,再加之教师需分批派出,就目前而言,这个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路径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改革之前以及现有的社会大环境下,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路径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1.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各高校采用最多的方式是校企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高校如果还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指望企业为其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可行的做法是各高校在利用企业为其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实现互利双赢。

2.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易会

各种各样的交易会也可以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一个构成部分。各高校可以与主办方协商,将这些交易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交易会提供服务,而参加交易会也可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高校的实践教学的开展。然而,高校追求的目标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契合点,使得双方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教育主管机构的强力推动

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仅仅靠高校自身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方可产生效果。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2.构建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国外经济论文篇3

一、我国与其他国家外贸依存度比较

1970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5.0%,1980提高到12.9%,1990年提高到29.8%,2000年提高到43.9%,2003年达到60.4%,2004年进一步达到70%。全世界平均外贸依存度1960年为25.45%,1970年为27.9%,1990年为38.7%,2000年升至41.7%,2003年已接近45%。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1990年以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远远低于世界水平,而在1990年后,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0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4年是2000年的2.4倍,2000—2004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速度达24.9%,加之汇率一直稳定在8.27元,使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快速上升。

与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变化趋势不同。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相对平稳,我国外贸依存度呈持续上升态势。美国从1978年的14.9%到上世纪90年代都基本维持在15%—18%的水平,日本则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21%—26%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20%以下。印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上世纪80年代基本维持在3个百分点的变化范围,到21世纪初大体稳定在20%左右的水平。巴西变化幅度比印度稍大一些,但也只在11%—23%的幅度内波动。而我国则呈现一个连续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每5年上升一个台阶。二是变化幅度不同。经济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幅度较小,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较大。在1978—2002年间,美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大约在7个百分点左右,印度在11个百分点左右,日本在12个百分点左右,巴西在12个百分点左右。同期,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幅度在40个百分点左右。现在经济学界对于外贸依存度的适度水平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依据库兹涅茨理论,一国外贸依存度的高低与其国民经济规模呈负相关,在证实分析中新加坡等小国经济和美国、日本等大国外贸依存度的程度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似乎与之相背,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的经济贸易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却很高,这是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最突出特征。

二、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形成原因

(一)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较大

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1980年我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为17亿美元,到2004年为5500亿美元,增长了320倍,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9.2%上升到47.6%,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已占加工贸易的3/4左右,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体,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6631.6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7.43%。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上升。1981~2000的20年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一般贸易的年均增长率。

(二)国内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外贸依存度是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所以,一国GDP构成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越低。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这也是我国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对外贸易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

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200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6.7%,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6个百分点。WTO成立以后,世界间接一体化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地区间的自由贸易进程也进一步加快,2002年全球贸易总额已占GDP的43%。我国对外贸易顺应了这一潮流,逐步建立起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另外,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着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发达国家对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需求的上升,从而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四)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

由于统计原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一是由于我国的GDP是世界上惟一采用产出法统计的国家,统计数据存在遗漏,而统计指标的范围比发达国家偏小;二是我国工业增加值只计算规模以上企业;三是农村产业分工不发达,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低估,从相关统计的比较中也可以看出:2003年GDP增长9.3%,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1%,进出口总额增长37.1%;2004年GDP增长9.5%,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3%,进出口总额增长35.7%。同时,全国GDP总值明显低于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观点。

此外,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据测算,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33572。人民币汇率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的贬值,夸大了外贸依存度的实际值。

三、外贸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贸易摩擦已向宏观化和制度化发展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已从微观化、企业化向宏观化、制度化层面发展,我国外部贸易环境趋紧。2004年以来,我国涉外贸易摩擦案件87起,其中除货物贸易领域外,还涉及环境、劳动、服务业等等领域。从1995年WTO成立到2005年10月,国外共发起707起针对我国产品的调查案件,平均每年约有400—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当前,贸易摩擦方式已由过去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向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新的贸易壁垒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趋于紧张。

(二)进口产品的高依存度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目前,进口产品的结构呈现出资源性产品品种数量、高技术及其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增大,这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态势和产业发展形态上分析,伴随外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重要技术的进口比重还将不断上升,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加大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难以缓解。必须防止当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尤其是某些重要战略资源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可能出现的难以预测的冲击和影响。

(三)高外贸依存度阻碍国内产业发展

我国的过高外贸依存度主要表现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上的比较优势,这种低附加值行业的不断扩容使得产业投资短视,进一步增加了提高外贸竞争优势目标的难度。而且不断提升的外贸依存度也反应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仍然滞后,并进一步凸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合理性,进一步反映出加快产业调整的任务仍将十分艰巨。

(四)出口市场的集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外贸进出口市场的集中和产品结构的单一,使得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内经济增长直接影响到我国对该国的外贸进出口。尤其是美国,其国内经济调整不仅对我国出口产生影响,其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将会影响到我国对其他国家的进出口。

四、调控外贸依存度的措施

(一)促进产业更新换代

伴随我国对外贸易数额的不断增长,制定更为合理的、符合国情的对外贸易政策,对在战略机遇期得以持续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放弃以追求贸易目标增长为对外贸易政策核心的一贯做法,转变观念,建立科学评判外贸政策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将已往的立足于进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转化为将“以质取胜”,确立为整个外贸政策的核心,追求效益最大化和能源资源使用最小化,并以此作为制定外贸政策乃至经济政策的核心所在,以利于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外贸核心竞争力。

(二)重视国内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必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而动力应当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为此,要使用法律的手段,增加国民的收入、保证全国工资水平的持续增长,增加国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预期、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内需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尽管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但是目前的加工贸易仍面临诸多问题,如企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项目涉及的产品档次偏低,缺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创汇的产品,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严重;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而国内加工贸易企业自身营销能力较弱,对特定市场依存度过高,易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抗风险能力弱;国内配套协作体系尚未建立,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未得到充分释放等。为此,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的质量,提高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显得尤为重要。

(四)彻底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WTO国民待遇原则,逐步取消对中资企业在税收(所得税减免、出口退税等)和银行贷款上的优惠。这样才能从长远角度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价格,增加企业的利润,改变大量出口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旧格局,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建立原材料消耗量少、技术和价值含量较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按照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尽快实现对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原则,取消各种“超国民待遇”的优惠,通过提高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来提高外资的质量,防止我国经济陷入引进依赖陷阱。当前,国内大部分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重复建设、出口增长过快的新问题。我国引进的5000多亿海外直接投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投资不到40%,而60%以上的其他外资属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由于我国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市场已经饱和,因此这些投资所生产的商品纷纷涌向海外市场,这是造成我国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重要原因。不符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外资还严重干扰了我国的货币金融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五)建立和完善重要资源保障制度

调整国内投资结构,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利用好两种资源,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一是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二是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建立矿产战略储备制度,维护经济和国防安全。

国外经济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外汇储备多元化经济贸易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所占比重大约是70%。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05年11月底,中国实际持有美国国债的总量为2500亿美元左右。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人民币的升值就意味着美元的贬值;虽然升值意味着购买力的增强,但是由于外汇储备几乎都是美元资产,又意味着外汇储备的跌价。因此,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今天,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了。

一、关于外汇储备

(一)什么是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二)外汇储备的作用

1.调节国际收支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

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币汇率

为了保持稳定,本国管理机构可以通过自己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去进行干预。

3.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

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他的经济实力上,经济发展是基础。外汇储备是最直接的保证能力的体现。

4.增强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外汇储备代表着我国央行的资产,外汇储备越多,央行资产就越多。我国进行国际事务就越有经济支持。同时,当国际发生金融危机时,我国就越有能力去面对。

二、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现状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便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从体制改革之后的1995年到2005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从736亿美元迅速扩张到818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将近10倍。这在我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增长的历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进入2006年以来,由于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增长的继续推动,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至2月底攀升至8536亿美元。与日本同期8501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额相比,高出大约35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二)存在的问题

1.外汇储备持续增加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正被国外利用。国外需求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但也意味着我国大量的资源被外国所利用。大量外汇储备的背后,实际反映的并不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而是我国大量的实物资源不断地输送到美国等国家。

2.外汇储备大量增加,需要付出高额成本。我国外汇储备70%以上是美元资产,而美元汇率自2002年至今已缩水40%以上,且市场预期,今年美元会持续贬值,潜在的利率损失不容忽视。因此,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3.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容易引发通货膨胀。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加,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途径,这会对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形势构成不利影响,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压力。

4.外汇储备过多,将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从2006年7月21日起,美元与人民币的固定比价被颠覆,渐进式升值已成定局,这会导致我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削弱,继而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外汇储备也不宜过多。

5.大量的外汇储备,不利于对外低成本融资。

(三)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必要性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现在超储备的情况下,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我国外汇储备中,以美元所占份额最大,而从全球经济情况来看,美元在持续走低,并还有进一步贬值的风险,这无疑对我国外汇储备大大缩水。中国现本身是一个非常需要资金的国家,却用外汇储备大量购买美元资产,等于变相地向美国提供了低息贴现贷款。

三、我国实行三、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经贸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多元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1.汇率体制的改革。外汇储备要想保值必须进行多元化投资,如实施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策略,加大其它货币的投资权重等。但现在政府的决策也是步履维艰,如果提高利率,则会抑制消费信贷和投资的增长,目前互补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汇率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2.产业的升级。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过程多,过多的货币储备政府应如何处理呢?我认为政府可以将这些外汇储备投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通过资本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同时,这也有助于企业在不同区域开展不同的生产经营计划,缓解沿海地区的生产压力,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

(二)外汇储备多元化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储备主要是美元,其在美国的投资渠道主要是美国国债和银行储蓄等。RoubiniGlobalEconomics的经济学家布拉德·塞泽尔表示,估计中国外汇储备中大概有70%为美元资产,20%为欧元资产,另外10%为包括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美元比重过大的问题。我们实行外汇储备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有利于我国货物的出口。尤其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就显得更加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只是一条缓兵之计,最终出口形式又不是外汇储备多元化所能根本解决的。

四、做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的见议

(一)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首先,中国直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调整外汇储备的数量非常有限,这既不符合中国利益,也可能人为加大来自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压力。无论将美元资产换成何种形式的外汇金融资产都可能导致美元贬值或美国债券价格下跌,这将给本已受累于贸易伙伴制裁的中国企业制造更多麻烦。

其次,中国目前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配合经济改革和宏观调控。

(二)应加大黄金和能源储备比例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储备为1929万盎司,约为600吨。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仅占外汇储备的1.3%,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采用的3%-5%的一般标准。而在当前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中,我国是惟一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而美、日、德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其158天、169天、117天的消费量。所以黄金和能源储备对于我们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钱荣,《国际金融》,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泰欣,“今年人民币升值幅度有望突破5%外储运用成焦点”,《中国证券报》,2007年02月09日版。

国外经济论文篇5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目标,以解放束缚了多年的生产力,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使生产关系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法律制度,从法律上加以保障。对经济运行的机制从法律上加以研究成了当时法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对经济运行法律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经济法学的雏形。

也许是受计划经济思想观念影响时间太长的缘故,刚刚改革开放的经济使得法学工作者有些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对市场经济渴望已久的原因,法学工作者认为只要是跟经济有关的法律都属于经济法研究的范围,于是相应地形成了大经济法的概念。在当时,人们以谈经济为时髦,对于经济法学和其他法学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来得及作深入的探究。只要是跟经济有关的问题都当作经济法问题来对待。为了寻求理论上的支持,人们一方面立足于本国资源,从理论上对经济运行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外国积极引进各种经济法理论,借鉴外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在这个阶段,有一大批的经济法学教材和著作被翻译成汉语出版发行。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前苏联、日本的一些经济法学著作和教材,如前苏联拉普捷夫主编的《经济法理论问题》和《经济法》,日本的金泽良雄的《经济法概论》、丹宗昭信、厚谷囊尔主编的《现代经济法入门》、《日本经济法概要》等。此外还翻译了一批经济法学论文。在国内则出版了相当一部分经济法著作(主要是教材),形成了众多的经济法派别,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纵横经济法论。经济法学研究对法院的司法实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大量经济案件的出现,使得各级法院相继成立了经济庭,专门处理这些案件。在当时看来,企业之间的经济合同纠纷、涉外经济纠纷等,只要涉及到钱的纠纷案件(民间借贷除外),一般都当作经济案件来对待,而民事案件则只限在婚姻家庭纠纷、民事侵权等很小的范围内。

随着经济法学研究的日渐深入,人们发现,经济法学并不是包罗万象的,经济法研究的许多方面实际上应当属于民法的研究范围。于是经济法和民法的关系问题,包括经济法和民法的范围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992年,中国正式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通过对市场经济国家法律的比较研究,发现各国不但在经济上可以互相借鉴,而且在法律上也可以相互参考。法学家们对经济法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已经跟以前的经济法观点有了明显的不同,无所不包的大经济法概念已经很少有人坚持。这些观点被称作为“新经济法理论”或者“新经济法诸论”。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自从新经济法理论逐渐定型以后,人们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就很少有突破,形成了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驻足不前的局面。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法各部门学科的研究,甚至还有少数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是否真的存在,或者是否有必要存在都产生了怀疑,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了民商法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民事立法的显著成就,使得经济法的地位问题受到了更大的影响。《合同法》的制定和施行、《物权法》的起草以及《民法典》制定工作的启动,使越来越多的经济法学者把目光转向了民商法学研究。同时,法学研究的结果对法院的司法实践同样产生了影响。虽然经济法学界对经济法还存在不同看法,对经济法概念在表述上有哪些差异,但是他们之间都达成一种共识,即经济法只调整跟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关的法律问题,而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民法来调整。对于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法学界已经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至少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等属于经济法的研究范围,人们都不表示怀疑。由于经济法研究范围的缩小,于是有人对法院经济庭的存在都表示了怀疑。认为经济庭受理的案件都是民商法的范围,而真正属于经济法范围的案件则很少,因此主张撤消经济庭,变经济庭为民庭。这种观点是一种狭隘的部门利益观点。人们意识到经济庭受理的案件很多是属于民商法的受案范围,这是人们认识的深入,是一件好事,也是法学研究的进步。但是,是否就到了一定要取消经济法庭的地步呢?我们应当承认,经济法庭的设立,对我国解决经济纠纷、促进我国经济法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经济庭审理的大量经济案件中,很多案件即使按照某些激进民法学家的观点也不应当属于民法的受案范围。例如,反不正当竞争的案件,等等。当然,他们可能会说,不正当竞争的案件,从本质上说是侵权纠纷案件。反垄断案件(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实际上是合同纠纷案件,即这种合同是否违背社会公益,因而是无效合同的问题。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其实所有其他法庭(除刑事法庭外)都没有必要存在了,因为他们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侵权纠纷或者合同纠纷。行政纠纷从本质上来说,难道就不是由于行政机构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酿成的侵权纠纷吗?

其次,法院各法庭的设置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有的法庭是根据受理案件的性质来设立的,如刑事法庭、民事法庭、行政法庭等;而有的则是根据其他标准,主要是为了满足处理某一类案件的方便而设立的,如铁路法庭、海事法庭的设立,就不是由于所受理的案件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法理特征,而是由于他们同属于某一个部门,集中起来由某个单独的法庭来处理比较方便。我们也不否认法院各审判庭的设置都是从审判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人们诉讼活动的进行。经过近二十年的审判实践,人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经济庭的概念,人们已经对经济庭的受案范围已经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如果突然间取消经济法庭,势必使人们对法院的行为感到茫然,对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无法了解,从而降低诉讼效率、提高诉讼成本,甚至使人们产生经济法是否已经已经被废除了的疑虑。这对当前的经济法学研究是很不利的。

再次,取消经济法庭即便是为了使受理案件的性质在法理上说得过去,但是,在经济法庭取消以后,本来应当属于经济法庭受案范围或者将来肯定会出现并且应当属于经济法庭受案范围的案件,缺乏相应的受理机关。我们总不能把它们让民庭来受理,因为那将在法理上又说不过去了。例如,近些年来,人们对垄断现象都非常痛恨,因此认为我国制定《反垄断法》不但必要,而且可行。如果在最近的将来,《反垄断法》出台以后,人们想提起反垄断诉讼应该由哪个法庭来受理呢?以及现在还经常出现的反不正当竞争的案件应当继续由哪个法庭来受理?如果由民事法庭来受理,这样岂不是又成了大民法理论,回到了原来大经济法研究的老路上去了?

因此,本人认为,撤消经济法庭的提法应当慎之又慎。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保留现有的经济法庭,但是对其受案范围作适当的调整,使得所受理的案件在法理上更加说得过去,同时也不至于让人们一时无法接受。

对于经济法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张守文教授在其新近发表的论文“中国经济法的回顾与前瞻”中提到,中国经济法学在世界法学舞台上的地位问题是我国经济法学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非常必要,而且也非常及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法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在我国的经济法学研究中,似乎比较注重从外国借鉴,而忽略了向外国介绍中国的经济法理论。他们也许考虑的是我国的经济法理论还不够成熟,许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因此,不宜冒然向外国介绍。实际上,他们也清楚地知道,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还不长,我国当初从外国引进经济法理论时,外国的经济法理论也同样很不成熟。通过二十来年的研究,我国的经济法学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经济法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经济法的地位已经得到认可。但是我国的经济法理论和外国的经济法理论已经有了较大的不同。我国的经济法已经不再是前苏联和日本的经济法著作中所说的经济法了。美国的法经济学(lawandeconomics,laweconomics,economicanalysisoflaw)也和我国的经济法概念有着质的不同。它更多的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这些法律问题不仅包括刑法、商法上的问题,也包括法制史上的问题。笔者从互联网上看到美国法经济学会年会的一份会议安排,其中不但有法制史(不是经济法的立法史或者立法思想史)、而且还有法理、刑法、行政法等各方面的发言。这也就说明,美国的法经济学和我国的经济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或者反过来,如果认为外国没有我国所说的经济法,怕他们接受不了,而不去向外国介绍的话,就更加不应该了。如果国外已经有了我们所说的经济法理论,而且发展得更加成熟,这时向它们介绍,反而有班门弄斧之嫌。而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我国的经济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体系,我们才值得而且有必要介绍给他们,使他们了解、接受我们的经济法学。美国没有大陆法中的民法学,但是,美国用英文出版的各国民法著作已有不少,包括我国民法著作。美国还用英文出版了我国的法制史、行政法、刑法方面的著作。但是真正经济法含义上的著作似乎还没有见到。近几年中国政法大学以及今年北京大学针对美国学生办的中国法短训班都没有安排经济法的课程,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经济法学者没有努力争取也许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在向外国借鉴法学理论时,一般都比较注意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法国、德国等加以借鉴,因为他们的经济比较发达,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比较大。那么,我们在向国外介绍中国经济法时,同样应当以这些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主要目标。我们要想经济法在世界法学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不主动向它们介绍我国的经济法理论,他们是不会主动向我们来取经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向国外介绍中国的经济法理论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考虑。

一、出国讲学。近些年来,我国每年都有不少法学家到国外作访问学者或者讲学,但是经济法学者所占的比例似乎不是太大。就是在走出国门的经济法学者中,除了很少一部分外,绝大多数都是去当学生,了解国外的法学研究动态,介绍外国的法学研究成果,而很少向外国介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法理论。我盼望我国的经济法学家,尤其是经济法权威们不要将自己的影响局限在国内,而应当向国外渗透。出国讲学,介绍中国的经济法理论,尤其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二、单独或者和国家立法、行政机构举办经济法国际研讨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培养了不少外国留学生,其中就有一部分是经济法专业的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经济法理论即使没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也有相当多的了解。他们回国之后,有的从事法学研究,有的从事法律实务。我们可否建议他们利用所学的中国经济法理论以及经济法学研究方法对他们本国的经济法进行比较研究,写出文章或者专著在本国发表或者出版。同时在有关的经济法国际研讨会上和国内学者进行交流,相互切磋,以促进中国经济法在国外的影响。

三、注重直接用外文尤其是英文著书立说,或者将国内有影响的经济法理论著作翻译成外文向国外介绍。每年我们都能在外国的期刊上见到相当数量的中国法论文,但是关于中国经济法的论文却很少见到。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如果我们不主动走出去,他们可能不会请进来。因此,如果我们的经济法学家能够申请科研立项、争取获得国内或者国外的科研资助,将中国有影响的经济法研究成果向外国介绍和推广,那么,他们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的了解将会更加完整、准确、清楚。

国外经济论文篇6

德国作为工业大国,其在保护环境上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1971年,德国了第一个环保法案——《环境规划方案》,该法案较为全面的将环境保护纳入到法律的范畴之内。1996年,德国出台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理法》,力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2009年德国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文件,明确将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将生态工业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将低碳技术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从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质能源、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6各方面全面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汽车工业的低碳化是德国生态工业模式最大的亮点。汽车工业作为德国最基础的产业,一直都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德国以新能源汽车为主要方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推动汽车制造业的低碳化转型,这也将为德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培养一个新的增长点。2009年,德国颁布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提出了到2022年德国电动汽车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的目标。为了保证该目标的实现,德国政府已经累计投入5亿欧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和推广。在政府的支持下,大众、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制造业巨头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和研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开始形成。能源结构调整是德国生态工业模式的基础。2000年,德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高成本的问题,政府通过补贴的形式,对使用者进行价格补贴,从而大大降低了传统能源在价格上的优势,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整个德国发电总量的15%,可再生能源企业创造的产值高达250亿欧元,可再生能源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25万个,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是德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环保教育和环保宣传方面,德国一直做得较好。环保意识和低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比如,德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将垃圾分类放置,分开处理;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产品,提倡物品的多次重复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发达,居民多主动环保出行。

二、丹麦模式

丹麦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堪称典范。上世纪70年代,丹麦的工业化完全依赖高污染、高消耗的化石能源。由于丹麦面积非常小,除了北海大陆架蕴含一部分石油外,90%以上的石油需要进口。基于国家能源安全因素,丹麦开始尝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通过能源战略的调整,立足本国实际,希望通过发展绿色能源,改变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风能发电是丹麦绿色能源模式的重点。丹麦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海这一优势为其带来了大量强劲的风能。在西海岸约14公里的海岸沿线是丹麦最大的风力发电厂,可以提供160百万瓦特的电力,占整个国家电力生产量的20%。海上风力发电的产能约为420百万瓦特,占世界风力发电的30%。风能发电也促进了风电设备和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丹麦的风电设备销售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成为风电设备销售最大的国家。风能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二分之一,超过了荷兰和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风电王国”。风电技术和服务外溢收益高达57亿欧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2%。

三、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1.政府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导。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探索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府要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从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给予低碳企业、低碳行业、低碳产业支持。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强引导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运用先进的技术加快企业的低碳化改造。

2.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调整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是各个国家低碳化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一方面加快对工业的特别是传统工业的低碳化改造,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传统技术升级等方式形成结构减排;另一方面将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培养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能源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利用低碳技术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低碳或无碳新能源,摆脱经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

3.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通过低碳技术、碳捕获、碳封存等技术,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低碳技术和服务的外溢收益逐渐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资金申请书范文(精选13篇)

    - 阅0

    资金申请书
    资金申请书篇1xx县民政局:我镇现有五保老人234人,在敬老院集中供养31人,分散供养还有203人,按上级民政部门要求,20xx年敬老院建设集中供养老人要达到80%以上,还有160多.....

    运动会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作文范文

    - 阅0

    运动会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作文篇1多姿多彩的校园运动会犹如五彩缤纷的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当我再次回忆起五年级下学期的那场春季运动会时,那一幅幅生动的比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