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文化(6篇)

来源:网络

经济建设文化篇1

一、对文化产业建设的理论认识

1、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属于精神产业和创意产业范畴,它与其他产业在特质和特征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具体表现在:文化产业的领域与空间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文化产业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呈现出“全球性”和“地方性”差别;文化产业的发展样态呈现出创新性;文化产业的未来形态呈现出风险性;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呈现出霸权性。文化产业是精神产品和文化消费,物化产品的核心是其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是批量生产,具有复制性、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特征。与文化事业相比,是企业主体。是企业为主的协作,把艺术家、经纪人、生产商、销售商等不同的参与者连接起来,把文化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若干文化企业构成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幅度大、带动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点和特点,少污染或无污染。

2、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性

(1)文化产业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先进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消费日益旺盛,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也是必然趋势;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将有力地促进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化,反过来又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建设重在解放文化生产力,只有以产业为载体,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文化产业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以市场化手段提供主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

(3)文化产业建设是地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的当今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必须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逐渐在城市综合实力竞争中处于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只有尊重和善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继承传统的遗泽,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格。加强文化产业建设,对激发地方文化创造活力,凸显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3、文化产业建设的作用

(1)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为现代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涵。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2)、文化产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地域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带动作用。不但如此,文化产业生产大量的信息产品,还有助于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这都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现状分析

1、以赣榆县为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现状

赣榆县地处苏鲁交界,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一词最早提出时,一度时间很多人不甚理解,认识上有偏差,有的人片面认为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不可能与经济有直接联系;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代中期提出了“补文企业”和“以文养文”的说法,在认识上进了一大步,但文化产业这一新兴产业仍不被人认同,直到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有关文化产业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大力提倡时,才使人认识到文化产业是处于和社会文化事业相互交叉而又独立的形态,使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上看,实现了阶段性的转变,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很长时间以来,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一直有政府财政投入资金包揽供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少单位创办的公司企业应运而生,一批“能人”的出现,带动了文化企业的一时兴旺。但好景不长,由于管理者缺乏市场经营素质,经受不住市场竞争,一个个败下阵来;到20世纪后期,文化产业写入中共中央文件,以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身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营造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氛围,大兴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大兴创新“文化产业”起步阶段;从文化产业规模上看,实现了新的跨越,走从小到大滚动发展的产业化道路。近几年来,全县紧紧抓住深入改革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机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挖掘人才和闲置资产资源,改革人员分配制度,面向市场重新开发,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博业、电影发行放映业、广播电视广告、旅游业、培训业、信息产业等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同时,紧紧围绕文化做文章,把演出、创作、辅导、培训、展览、图书销售、音像销售、娱乐、印刷、广告、旅游等产业与市场接轨,按产业模式运作,并向农村、企业、学校、机关延伸,变社会需要为文化产业效益,使文化资源变为有形资产,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不断壮大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子;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从文化产业经营上看,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化的过渡,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目前,赣榆县共有文化产业实体436家,从业人员5204人,其中文化系统280家,从业人员1010人,固定资产总量达到4458万元。文化娱乐业空前繁荣,全县共有娱乐场所37家,从业人员180余人,固定资产总值100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260万元。2006年,印刷业达56家,从业人员340多人,年经营收入2490万元;音像业42家,从业人员56人,年经营收入48万元;县属院团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走到经营服务第一线,每年县剧团下乡演出由原来的50余场增加到150余场,观众达30余万人,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县电影公司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在电影放映逐年滑坡的情况下,保住主业,发展产业。积极举办“爱教影片进校园”、爱国主义影片回顾展等,放映优秀国产片,每年放映影片5064场;县影剧院不断培育演出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演出档次,2006年接待大型演出团体19个,演出场次76场,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经营收入80余万元;广播电视服务、电视广告及有线电视网络从业人员208人,2006年经营性收入达1281万元。民办培训机构8个,从业人员50余人,年培训收费55万元;广告业、文化用品业、工艺品业、信息中介业2005年数量达277家,从业人员达2299人;目前就文化部门来讲,全县文化产业收入突破6600万元,并逐年有所增长。2006年固定资产4400多万元。县演艺中心积极拓宽演出市场,2006年剧团演出收入48万元;影剧院营业性演出每年达80万元以上;2005年以来,网吧业发展迅猛,由当初的38家发展到75家,从业人数达222人,固定资产总值1092万元,年经营收入740余万元;图书发行59家,销售收入2900多万元,软件销售2家,年娱乐税48万元,返还文化部门17多万元;信息网络服务超常发展,“十五”期间固定电话投资达1.25亿元,移动公司固定资产达7680万元;旅游产业地位明显确立,全县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发展格局,海州湾旅游度假区、抗日山风景区、罗阳垂钓中心、厉庄谢湖有机茶观光基地等规模景区奠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基础,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亿元;目前,全县有旅行社1家,旅游企业6家,全国农业示范点3家,开发的紫菜、粉丝、茶叶、板栗、狗肉等旅游风味产品40余种。文化产业收入都有较大的增长势头,从数字上分析,文化产业经营收入具有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

2、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我国文化市场的建立、发育和文化产业的发生、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相应的文化产业机制和文化发展规模。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多年以来,文化事业和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化产业发展则相对滞后。首先表现为理论研究的滞后,造成对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地位认识不足,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事业型”的传统思路和行政机制;造成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不足,没有看到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导致了理论界、领导决策层、产业界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模糊,导致了在处理文化市场机制发展中的文化产品的商品性与非商品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市场运作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市场规律与文化艺术自身规律,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等矛盾时,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文化产业发展高潮的兴起与理论研究的落后已形成了落差,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落后于发展现实需要的状况日益突出。这是2月27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在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时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人力资源的现代知识产业,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极为落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

近20年来,文化产业相关理论在国际学术界已成为新的热点,并日益显示出当代学术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特品格,在政策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但这一发展趋势迄今为止尚未在我国理论学术研究界产生应有的反响,经济学家们由于研究文化产业机会成本过高而无暇顾及,文化学家则局限于文本研究的学科传统而难以进行规范的产业分析,传媒学对于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的研究比较专业,但是仍然有视野狭窄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有关部门举办了大量的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论坛,但它们大多具有浓重的“造势”色彩;所撰写的大量专著和论文,又往往呈现出内容的贫乏。这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理论上思想认识的不足,至今还有地方领导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主管部门的事,影响了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决策、领导、引导上的偏差。另外,长期以来,由于国办社会文化的优势,改革力度不够,基层文化单位思想不解放,紧迫感不强,造成了对发展文化产业思想认识不高,事业单位机制形成的惰性,一直困扰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一度无所适从。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政府的经济部门要在中长期计划和短期年度计划中作为硬性指标来编制,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指导文化工作。二是有利于增强对各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能够促使其真正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三是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统一,使人们认识到,文化消费应该作为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关注。

2、加强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既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学习和了解国外文化产业的理论,又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理论模式,而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理论。文化产业研究应该有一个更加冷静与专业化的面貌,他建议少搞一些大而无用的会议和论坛,多从事一点实实在在的研究和探讨;少做些一般性议论,多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案例研究。地方政府也可以在理论研究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3、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规范化。地方政府应尽快制定完善相应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以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合法经营,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4、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地方政府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体制与机制上的保证;要改革对文化领域的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

一是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经济政策影响文化产业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充分发挥产业导向作用;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二是改革文化产业投资体制,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三是积极扶持和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积极稳妥地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创新转制,使其真正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实施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构筑国办、民办一体的“文化产业方阵”。

5、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环境,增强产业实力

文化产业发展应以政府规划为指导,以市场调控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不断优化配置特色文化资源,形成优势产业群体,使文化产业获得快速、稳步、健康的发展。地方政府要要直接投资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和地区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要推动和组织一些重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主动参与经济、文化竞争与循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

6、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的文化投入机制

应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进入各类文化企业,要大力吸引域外投资机构,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

7、打造响亮的名牌文化

要选准重点和切入点,打造一批能够产生品牌效应的知名文化产品和知名文化企业。一是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改变结构雷同的状况,大力组织特色经营,实行品牌战略,发展一批具有个性、特色的名牌娱乐项目;二是鼓励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品位和规模效益;三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锻炼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作、生产和经营人才。彻底改变“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传统理念,要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规模的股份制、集团化企业,创造自己品牌,加速文化产业两个转变的步伐。

综上所述,在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要求,清醒地认识并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坚持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引上健康发展之路。

附:参考文献

1、《“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实施纲要与建设标准应用手册》,科技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

2、国家统计局《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类》,新华网,

3、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会议:国家经济新闻出版副处长刘冰洁发言材料,新浪财经:

4、2006年1月,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中国文化产业论坛网,

5、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国网

6、王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预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7、林拓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8、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9、张晓明等《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人民网

10、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11、张胜冰《从远古文明中走来》,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张胜冰、徐向昱、马树华《世界文化产业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4、《寻找文化产业的中国论说》,企业文化网

经济建设文化篇2

1.意识方面。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型酒店由于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都属于一些规模小、名气小的酒店,因此这些酒店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一些经济型酒店认为酒店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酒店文化只是一些高档的星级酒店需要关注的事情,与经济型酒店发展没有关系,因此导致这些酒店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有一些经济型酒店将酒店文化的构建停留在表面,认为文化建设只是对酒店设备设施及装饰进行改造,或是认为酒店建设只是几句口号,没有深入到酒店文化的本质及核心中,因此对酒店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忽略了酒店文化的建设。

2.实践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起步与国外相比,起步时间较慢,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及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进驻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型酒店发展也相对较慢。一些企业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注重及加大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外显文化,即单纯性追求物质文化的构建,因此造成酒店文化比较片面而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由于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导致国内一些经济型酒店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直接采用国外的文化模式,对西方文化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忽略了自身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导致酒店缺乏民族的传统特色,也导致一些员工缺乏创造性及积极性。另外一些经济型酒店在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酒店文化特色,但是酒店却不知将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推广,从而使得酒店文化及企业精神落实不到位,导致北部湾经济型酒店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文化特色。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有不少经济型酒店在不断地探索酒店文化的建设问题,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对酒店文化建设存在一定错误的认识,认为酒店文化是酒店的外观装修或在酒店中摆设一些艺术品,缺乏对酒店文化的真正认识,没有把酒店文化建设当作酒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酒店文化建设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文化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北部湾经济区酒店业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队伍迅速壮大,目前除了有一批高档次的豪华酒店正在加紧建设外,还有旅店、餐馆,这些均与酒店业形成竞争,而且竞争激烈。而北部湾经济型酒店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在价格及服务上提高竞争力外,还需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支撑,才能保持酒店在市场上的竞争位置。

(二)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创造酒店特色的需求

酒店是否拥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酒店拥有他人难以模仿及超越的特色,这种特色来源于酒店精神、酒店的管理及以人为本”的服务,而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酒店的文化。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具有一种精神,不同的酒店精神也不同,可以是酒店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是酒店的无形资源,同时也可以是酒店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每个酒店都应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特色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是打造酒店形象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形象与品牌消费的社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支持因素,它不但让企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良好的企业形象能让企业在同等的水平下更好地脱颖而出。北部湾地区经济型酒店良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酒店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酒店的功能有清晰的思路,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构建措施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若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酒店文化,则需要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取文化的内容及精髓。在北部湾酒店文化建设中既需要符合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应能反映时展的特色,因此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树立科学独到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属于比较抽象的东西,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涵盖范围广泛,但归根到底,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宗旨体现的是企业的精神及追求,企业的信念体现是企业群体对企业价值观的信奉。目前很多经济型酒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价值观的建设,而忽略了对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对酒店文化建设的概念比较含糊。事实上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服务观、财富观、时间观、人才观、效益观、信誉观外,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竞争观、人本观、卓越观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建立,让酒店企业的员工能充分认识企业的目标,增加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企业与同行间、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从而推动酒店业向着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二)努力建设具有文化氛围的经济型酒店环境

经济型酒店的环境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保障。经济型酒店在市场上存在,既要面对生存,同时也要在生存中获得发展,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改造和创造着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需要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环境,经济型酒店环境建设的好坏会对酒店的活力产生影响,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经济型酒店本身就失去了活力。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员工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被调动,导致经济型酒店缺乏创新精神。要想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则经济型酒店需要对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建设,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饮食环境、娱乐环境、办公环境,让员工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激发员工的灵感及工作热情;内部环境建设包括对员工的心态进行建设,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同时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经济型酒店业务的发展。

(三)培育具有文化意识的员工队伍

经济型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要有一流的设备设施、提供一流的服务,进行优质化的管理,从而创造一流的企业。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依赖一支一流的队伍,建设一流的团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员工作为酒店的主体,是酒店物质及精神的创造者。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经济型酒店中,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但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经济型酒店由于酒店内部体制尚不完善,企业经营理念与体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经济的建设中,忽略了员工队伍的建设,在待遇上满足不了员工生活的需求,导致员工工资缺乏积极性。酒店行业是一个注重质量服务的行业,员工缺乏积极性,则会导致酒店服务缺乏热情。经济型酒店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则需要让广大酒店员工参与到酒店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员工与酒店间的和谐关系,让酒店员工能与酒店企业同舟共济。

四、结论

经济建设文化篇3

一、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服务管理

经营性文化经营单位的服务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开发区辖区面积与其它兄弟乡镇相比较小,但在文化经营单位这一块也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网吧9家、电影院1家、音像店3家、游戏室2家、溜冰场2家、便民信息站(e城)12家。文化经营单位也是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场所,为此,领导一贯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对行业的管理和指导。

1、严把证照关,重点打击黑网吧,杜绝无证照经营现象;

2、加大对各种经营文化行业的检查力度,净化市场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3、加强排查,准确掌握信息,及时化解突发问题,促平安,保稳定;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文化经营单位业主的守法经营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

二、基层基础文化建设的情况

按照区政府对镇级(街道、开发区)书记、主任责任量化考核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开发区对基层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

1、加大文化事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含基本支出(工资福利)、项目支出(各种文化活动、差旅费、劳务费等)、购置设备(信息

共享工程)、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投入共21.4416万元,占开发区20*年财政支出991万元的比率为2.18%;

2、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现已开放使用;

3、综合文化站建设前期已投入7.5万元,完成了大楼选址、图纸设计、可行性论证、环保项目选址、项目建设规划意见书、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和招投标等工作,预计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此事已专函送达文广新局);

4、*村农家书屋在区局的帮助下已建成投入使用,受到群众的好评,拾围村计划在年底建成使用;

5、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去年完成了*村的覆盖,拾围和莲塘面两行政村之前已完成,解决全辖区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6、坚持“2131”送电影下乡工程,积极配合农村电影放映;

7、积极开展和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蓝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登山活动等等。

三、日常工作存在几个问题:

1、便民信息站、溜冰场的管理定性问题;

经济建设文化篇4

建设学习文化。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发展责任、诚信、创新、和谐的企业文化,激发企业文化创造活力。一是加强职工书屋建设,为职工学习知识丰富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大力倡导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推动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加速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全市基层工会60%建有职工书屋;二是开展职工“读书节”活动,每年都向基层工会印发有关通知,要求职工利用空闲时间读一本好书,去年有86个单位开展读书活动,所读书籍均由单位提供。市总工会每年都要拨付一定的资金为基层职工书屋购买各种书籍;三是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和文化技能的教育培训。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校企合作,以工会职工学校为主、以社区、企业等相关单位为辅的培训阵地纷纷建设起来,为加快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产业优化升级、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和肇东市各项经济建设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平台;四是开展“学做”和“创争”活动。在企业职工中选树推荐铁人式职工,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培养、挖掘、选树、推广一批学习型企业、知识型职工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不断扩大学习型企业创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围绕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打造自主品牌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工人先锋号”活动为统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广大职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争当主力军。每年“五一”期间,我们都向全市广大劳动者发放“为肇东经济发展建功立业”为内容的倡议书,号召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劳动者积极投身到肇东经济发展建设中来。按照省总和绥化市总的部署,肇东市总工会积极行动,扎实开展了竞赛活动。结合实际,印发了《肇东市重点项目建设劳动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相关措施,活动中有专人负责,深入到重点企业抓落实,亲临指导督促这项活动,黑龙江长海油有限公司、黑龙江宝迪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肇东市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大庄园肉业公司、黑龙江省宏盛建筑有限公司等都相继开展了以“六比六创”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中粮公司开展了班组与班组,车间与车间的指标、质量等竞赛。2014年围绕肇东市委“构筑十大产业,发展十大民生”这一发展战略,又制定了《肇东市职工技能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并向市委做了汇报,市委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方案》下发后,全市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响应,纷纷行动,根据行业特点先后举办了职工各类技能比赛。市总工会经过周密谋划和安排,组织举办了全市职工焊接大赛。

建设人本文化。紧紧围绕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和创新厂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各企业工会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企业制定和实施涉及职工利益的改革政策和举措。通过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解答职工提案,吸纳职工有关企业改革发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经济发展。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为载体,以建立和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工资集体协商合同制度、职代会制度为重点,以加强三方机制、自身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三方机制的合力优势,促进企业劳动关系朝着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共利共赢、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让职工切实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实现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双赢。

建设关爱文化。以肇东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龙头,各企业、各乡镇、各社区纷纷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站点,形成了帮扶工作网络化,全方位、多层面开展生活救助、大病救助、金秋助学等送温暖工作,增强职工抵御生活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职工归属感。我们在开展好常规帮扶救助活动的同时,每年都要推出一些新的项目,竭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了女职工安康保险、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突发困难救助、慈善救助、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心连心”结对帮扶和“双联、双包、双进”等工作。在“双联、双包、双进”活动中,全市工会组织为社区、为企业、为村屯添置图书1万册、体育器材36件,改善图书阅览室和文体活动场所1500平方米,为开展全民读书和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还筹资100万元,为宋站镇铁西村修建进城公路5公里,助推了铁西村民与现代城镇的融合。

经济建设文化篇5

21世纪的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之相对应,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一、21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决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人们把21世纪的称为知识经济或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最突出的特征是知识替代劳动力和土地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新经济时代,人们注重对知识的运用,依靠知识创造价值;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拥有某种技术,而不是传统经济条件下由资金规模和劳动力数量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在新经济运行中,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新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经济运行的节奏日益加快,资本管理及决策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接受教育将是人们谋生的基本手段。由于新经济以知识作为资本的主要形态,所以要求作人们必须终身学习,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资源配置的范围日益扩大。由于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的渠道更加通畅,范围更加广泛,速度更加快捷,使得资金、人员和专业技术这些资源辐射的范围更加广泛,交流更加频繁,各种有效资源将更大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

最后,社会变革的速度将会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越来越大。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企业文化通常是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构成的。1、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它是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并经过有意识的总结、提炼而确立的。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而鲜明的经营思想,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比如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比技术、资金和设备这些生产要素重要得多。2、企业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由企业的制度体系、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构成的外在文化,它包括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是把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结合的中坚和桥梁。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合理的制度必然会促进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而正确的经营观念和价值观念又会促进制度的正确贯彻,使职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说,企业的制度和规范影响着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会促使企业文化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3、企业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蕴含的行为准则。它包括企业在经营、生产、交往活动和群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和企业员工的行为。企业家是经营决策的主体,企业家的行为集中体现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员工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的群体行为体现着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的程度。4、企业物质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其显著的特点是以物质为载体,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通过重视产品的开发、服务的质量、产品的信誉和企业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设施等物质现象来体现的。

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1、强调团结协作与团队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任何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依赖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都依赖于企业的发展。如果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就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2、承认个人能力的不同和收入差异。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是客观事实,正因为人们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距,所以才有不同分工。这种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分工不同直接表现为收入的差异,投资者获得资本收益,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获得知识收益,普通职工获得劳动收益,这一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3、企业在分配中更注重贡献。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提出了“工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彻底打破了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分配中更加注重个人对企业的贡献,人们对于公平观念的理解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三、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的企业文化

知识经济正在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在新的条件下,必须调整和建立新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现代经济的要求。1、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在学习的过程中,使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和职工不断学习,在新经济条件下,只有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才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因此,新经济条件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努力和企业发展协调一致,协调良好会使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推动企业迅猛发展;否则各行其事,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要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信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的支持和帮助。新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非常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综合实力的体现。今后,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以外,还要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谁就能不断扩大经营效益,获得更大的发展。

3、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将更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传统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和绝对服从,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佣关系。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所以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要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经济建设文化篇6

关键词:影响新经济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影响

我国许多企业家都存在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互不相关的错觉,有些企业家抱着“理想主义”甚至“空想主义”的心态去建设企业文化,而民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开展的、对职工进行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是培养“四有”职工,提高民营企业综合效益所以民营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及制度安排等,它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内部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在国内,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正如海尔人认为: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扩张收购一个企业、派出一个总经理、一个会计师,更重要的是实施一套海尔的企业文化。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确定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而各级管理者必须注意和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相互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间的竞争除去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领先占据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

所谓现代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组织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我们在构建企业文化既要分析国内环境,又要分析国际环境把企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我国现代企业的强势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命运相结合才会使两者真的具有生命力,只有占据生产经营的制高点才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员工各方面待遇的提高,才会成为民营企业首要解决和紧迫的问题。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必须致力于人的素质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和强化人力资本。国

二、企业文化的新经济

近年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发展了重要变化。根据约翰•科特的观点,企业文化的创新模式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企业高层领导是这个过程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也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在企业文化创新中使得资源共享可能传统企业文化往往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由企业管理者们提炼而成但是新时代企业文化;许多跨国大公司外众多企业和企业家也开始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据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4月公布对2881位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优秀企业文化作支撑已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共识;企业管理难度增大传统“以人管人”管理制度难以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在知识型和学习型现代企业中必须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完善信息处理系统、决策系统和人事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内外部有效信息;多企业会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和再教诲,以此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发展但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只靠企业提供的培训和进修时机远远不敷,并引导着企业健康成长企业文化是指点引导企业久远发展的灯塔,没有优异文化的企业可以成长是需要实现企业可连续成长就必须成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企业文化逐步深化,企业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立足新起点、审视新需求、分析新课题、缔造新文化、开辟新境界,使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推进企业的发展以企业深化改革发展的既定目标为参照提炼具有现实性和超前性的企业价值理念长期发展的战略性用作来倡导贯彻和实践的,进而塑造出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所需要较强竞争力以新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经营文化、管理文化、人本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觉产生的,而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从国内外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都是在企业的发展中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生死与共”的价值观来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重视各级治理人员领导艺术公司的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深刻理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理念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游戏规则。从这种融合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使企业能够突破看似有限的市场空间和社会结构来实现优势互补的资源重组,做到“双赢”乃至“多赢”。中国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来肩负着企业文化在落后的土地上重新构建的重任也是一个成功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

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延伸、精神升华、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保障。一个企业如果不建立共有的创新价值观,缺乏更新和再生能力就不可能随机应变必然在市场中遭到淘汰,企业真想赢得市场就必须在创造消费者新的需求下下功夫,特别是应该在创造新的企业价值观即创造消费文化上下功夫。然而,当新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形成时、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到极致的时候,金融危机的爆发重新把各国推到了选择的路口、来互补性合作、还是选择摆脱、重新回到企业文化建设上。我们研究许多百年企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企业文化像基因一样置入到企业当中去。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未来将是全球竞争的时代,这种时代能成功的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使每个成功企业必须具有的理念,它在市场大潮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治理的重要部分、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一个完善的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如惠普公司经过将近大半个世纪才形成独特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分析、归纳、进一步提炼定格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省略

参考文献:

[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必读书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

[2]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自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白露祝福语(优秀范文)(精选7篇)

    - 阅0

    白露祝福语篇11、白露送百金,金到福就到。白露送百银,银到禄进门。白露送百珠,珠到寿南山。白露送百宝,宝来喜开颜。金银珠宝滚进来,福禄寿喜进家门。祝白露节快乐。2、白露时节.....

    图书馆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七(整理5篇

    - 阅0

    图书馆年度工作总结篇1时光转瞬即逝,,在这一学期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校图书室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将过去这一学期的工作情况作个简要的总结: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