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区别(6篇)

来源:整理

中外建筑区别篇1

1.1建筑布局(1)总平面布置:应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凉爽时段的自然通风,以利于冬夏两季的节能。同时,总平面布置时亦应考虑建筑群内的环境影响,如垃圾转运站的臭气、锅炉房的燃烧烟气、地下车库的尾气、变压站的电磁辐射以及周边交通的噪声等因素,合理布置公辅设施,将区内外污染影响降至最低。(2)朝向: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主要衡量因素为冬季能保持有适量的阳光射入室内,夏季则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就上海地区而言,必须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物的照射。各地区最佳朝向略有差异,上海为正南至南偏东15°,北京为正南至南偏东30°以内,而在广州则为南偏东15°至南偏西5°。(3)通风:建筑布局对建筑群内的整体自然通风有着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错列式、斜列式以及自由式建筑群体布局形式要比行列式,周边式好,建筑相互挡风较小。建筑单体的自然通风则与外窗位置及开启面积有着重要关系,夏季能引主导风入室,冬季则避免冷风直吹室内。对于某些特定的项目,能评时可以采用专业风环境模拟软件对冬季、夏季和过渡季节分别进行模拟,以符合生态节能的要求。(4)采光:采光除受窗户开启面积与位置因素影响外,还存在区内高大建筑的遮挡,建筑群内单体高度设置时宜采用北高南低的格局,以确保可获得冬至日1h以上的满窗日照。1.2体形系数体形系数对于建筑能耗有着显著的影响,就夏热冬冷地区统计数据,如体型系数由0.4降至0.3,围护结构传热损失可降低25%,全年采暖空调能耗可减少13%左右[2]。能评时应根据相应建筑的特点建议在不影响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外墙面大的凹进凸出,尽可能地控制体形系数,其数值符合国家及地方公共建筑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强规要求。1.3建筑围护结构我国建筑热工设计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五个地区,不同地区的围护结构节能潜力不同,外窗、外墙、屋顶等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能力亦有较大差异,因此,围护结构节能评估时应抓住重点。例如夏热冬暖区的围护结构节能贡献率为外窗>外墙>屋顶,节能设计重点首先考虑外窗遮阳;夏热冬冷地区则为外墙>外窗>屋顶,节能设计重点首先体现在外墙保温。能评报告中应清楚说明窗墙面积比、窗的热工性能、活动外遮阳的设置、屋顶绿化的设置等内容,明确各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做法、材料的热工性能及相应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措施,同时,还应对设计文本中的热工计算公式及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进行评估,此外,对于材料的防火等安全性能也应重点考虑。针对方案设计阶段文本中已提出的热工设计指标应按该地区相应公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校核,如存在建筑设计的部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无法完全满足现行节能标准中规定性指标的情况,则需要按照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计算软件进行权衡判断;而对于方案文本中可能出现的热工设计指标缺失的情况,能评时则应提出明确的符合性要求。

2主要建筑用能设备系统能评要点分析

民用建筑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设计是实现建筑物低能耗运行的重要内容,目前的能评报告中对于暖通空调、电气系统等主要建筑物耗能设备的评估内容相对较少,主要还停留在与方案设计文本一致的描述内容,且很少见有明确的设备能效指标和定量的能耗指标估算结果,这也就无法为今后的建筑物分项能耗监测提供参照。2.1暖通空调系统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物内的耗能大户,各类民用建筑中暖通空调设备的负荷约占43%~52%[3],而据对上海市大型公建分项能耗的监测统计结果,暖通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40%~60%[4],由此易见,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至关重要。2.1.1评估要点暖通空调系统的主要评估内容应包括室内外设计参数、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空调末端设备等。能评时应明确室内外设计参数与所在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符合性;分析空调形式与建筑性质的适用性;分析冷热源选择及容量配置的合理性,是否可以利用所在区域的余热余能资源,主要冷热源设备能效指标包括冷水机组、空调机的EER、COP、锅炉热效率等;分析输送系统与建筑特点的符合性,明确或建议水系统输送能效比、耗电输热比、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等能效指标,水管、风管的保温措施等;分析空调末端设备选择的适用性,送风温度的合理性,以及送、回风方式的可行性等。2.1.2空调系统的能耗估算方法空调系统的能耗估算通常可采用负荷指标法、经验数据法和设备功率法三种方法。负荷指标法主要利用单位空调面积冷、热负荷指标及制冷设备的能效指标(COP、IPLV)进行估算;经验数据法则是依据所在地区近年来公开的建筑空调系统各单元耗电监测统计数据来逐项估算累加;设备功率法则是在设备选型已定、功率明确的情况下结合需要系数和负荷系数进行估算。从实际建筑物运行监测的结果印证来看,前两者估算结果精度要优于后者,而从能评的时段而言,很多项目尚处于方案设计阶段,设备选型并不明确,因此,建议在能评时采用负荷指标法与经验估算法相结合,从而尽量保证估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可信度。某大型公共建筑夏季空调能耗估算示例如下:某建筑为某国际企业驻沪总部大楼,办公区域空调系统采用冷水机组+冷却塔的集中中央空调系统。夏季空调系统能耗主要包括空调主机(冷源设备)、输送系统设备(风、水)和末端设备(风机盘管、新风机等)的能耗。冷源采用2台螺杆式冷水机组,COP值不低于5.1W/W。该建筑办公区域单位面积冷负荷按120W/m2计,办公区域面积21784.01m2,空调平均负荷系数按0.6~0.75(该项目取0.7)计,上海地区夏季制冷运行天数120d,日平均使用时间8h。空调主机能耗E=0.7×120×21784.01/5.1×120×8×10-7=34.44万kW·h采用《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的经验系数法估算整个系统耗电。K:夏季空调系统设备总耗电与制冷机组耗电的比值,约1.8~2.0,数据源自多项实际工程实测值。该项目E办公夏季=K·E主机(该项目K取1.8)=1.8×34.44=61.99万kW·h2.2电气系统电气系统的能评重点为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的合理性,能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2.2.1变配电所位置设置的合理性变压器应设置在负荷中心,以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路损耗,此外,变配电所设置时还应考虑其噪声、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2.2负荷计算的准确性验证通常方案文本中少有明确的电力负荷计算全过程,因此,能评时应对方案文本中的负荷数据加以校核,在选择合理的单位负荷指标计算的基础上,采用最佳负载系数法确定变压器容量,以确保系统安全、可靠,并可在经济运行方式下运行。2.2.3变压器选择的合理性能评时应建议优先选用高效低耗低噪型变压器,力求变压器的实际负荷接近设计的最佳负荷,提高变压器的技术经济效益,减少变压器能耗。2.2.4输变电电能损耗估算输变电损耗是电气系统节能评估的重要内容,也是构成建筑电能消耗不可缺失的部分,输变电损耗包括变损与线损两部分,通常建筑项目中的变损估算可采用简化公式,但若沿用《电力设计手册》中传统的简化公式(ΔP=0.02Sjs,ΔQ=0.1Sjs),实际结果往往比运用正式公式结果高很多。在结合国家发改委节能评估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建议对于高效、节能型变压器,其有功、无功损耗确定可按以下经数学运算校核后的简化公式进行计算[5]:有功损耗ΔP=0.01Sjs;无功损耗ΔQ=0.07Sjs。由于线路损耗与电缆长度、截面等选型有关,而在方案阶段往往难以确定,故能评阶段可按“线损≈1.0~1.2变损”来做近似估算,两者之和即为系统的输变电总电能损耗,对此结果亦可按GB/T16664《企业供配电系统节能监测方法》、GB/T3485《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输变电损耗一次变压<3.5%”的要求进行校核。2.2.5照明系统的节能评估民用建筑的照明电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5%~35%左右[6],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中公共区域照明往往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因此,从建筑节能角度而言,照明有着一定的节能潜力。照明系统能耗主要受照明设备功率及设备使用时间的影响,照明系统能评时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照明功率密度值设计的合理性,以确保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的规定性节能指标;(2)照明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通过实现控制方式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公共区域的照明浪费;(3)照明光源与灯具选择的合理性,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高效节能型照明产品,不仅可降低照明系统能耗,而且也可以减少空调系统的能耗。

3能源消费量估算要点分析

能源消费总量的估算结果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量化体现,也是项目所在地区域能耗总量控制的基础,能评报告中所称的建筑能耗,是指狭义的建筑能耗,即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设备运行年能耗。民用建筑的能耗类别相对简单,主要包括电、水和燃气,对于使用集中供热、集中供冷以及利用余热资源的建筑物,能耗估算时还应考虑输入的热及冷量。3.1电建筑物耗电量通常可采用单位指标法或单位面积功率法进行估算。单位指标法适用于具有不同功能性质的建筑(群)或同一建筑物(群)内的不同功能单元,如商办大楼、混合型住宅小区等。单位用电指标的单位通常为W/户、W/单元、W/m2等,如办公建筑可按30~70W/m2计,商业建筑可按60~120W/m2计[3];再如,上海市新建居民住宅按户型建筑面积分析,用电指标可分别取8kW/户、12kW/户,超大户型和别墅则可分别按80W/m2和100W/m2[7]。单位面积功率法则是对建筑物内的不同用电负荷进行分类估算,逐项累加,如照明、插座、电梯、给排水、通风、空调设备等,相应的负荷指标可参照《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建筑照明设计标准》等规范合理取值。单位指标法与单位面积功率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前者更适用于方案设计阶段,尤其是仅有建筑方案而公辅设备专业方案不完整的建筑项目,估算结果相对准确;而后者则更适用于某一类建筑中一类负荷设备的用电量估算,耗电量估算时在具体设备使用时间上更为精确,该方法符合建筑物能耗分项计量的原则,而且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建筑物能耗分项监测中得以验证。电耗的估算公式如下:Wy=aav·Pc·Tn(1)式中:Wy为年电能消耗量,万kW·h;aav为年平均有功负荷系数,一般取值0.7~0.75;Pc为有功功率,kW;Tn为年实际工作小时。此外,建筑物总耗电量估算时还应包括供电系统中的电能损耗,即变压器损耗与供电线路损耗。3.2水有关建筑物耗水量通常在方案设计文本中有所体现,但能评时应对其结果进行校核使用,对于建筑项目的用水类别应予以补充完善,除常规的建筑物内生活用水外,还应包括绿化、道路洒水、地下车库冲洗水及空调补充水等,同时,建议采用GB50555—2010《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中的节水定额指标进行用水量的估算。3.3燃气民用建筑中使用燃气的单元主要为厨房、食堂及锅炉房,目前,我国所用燃气大多为城市天然气、人工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就住宅建筑而言,居民用气通常为单户的燃气灶具及燃气热水器,用气额定流量通常为2.5m3/h,居民用气量估算可按家庭每日实际使用时间计,亦可采用项目所在地统计年鉴中的居民用气指标。如: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12》中“表5.4-主要年份平均每人生活用能源”[8],2011年上海市人均年生活用气指标为:天然气37.12m3/人·a,煤气23.14m3/人·a,根据天然气及人工煤气热值可统一折算出上海市居民人均耗热量指标约为43.03×104kal/人·a。对于大型公共建筑,锅炉房通常用作中央空调系统及生活热水系统的热源,估算锅炉房耗气量时,则需先估算出全年空调的耗热量及生活热水系统的耗热量,再根据管网热损失率、锅炉热效率及燃气热值反向推算锅炉房全年用气量;而对于大型公建中设置的营业性餐厅用气,则可通过调查同地区类似建筑的商业用气数据进行类比分析估算。

4建筑综合能效水平对标分析

建筑综合能效水平是衡量建筑节能设计的标杆,由于建筑项目能评基本属于方案设计阶段,相应的方案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因素,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也并不明确,因此,有关设计建筑与参照建筑的权衡计算难以执行,建筑设计节能率这一能效指标也无法明确。鉴于此,能评时所称的建筑能效指标通常为单位建筑面积综合能耗(kgce/m2)、单位建筑面积电耗(kW·h/m2)、单位建筑面积水耗(m3/m2),以及单位建筑面积的分项能耗(kW·h/m2,空调、动力、照明等)等定量指标。尽管能评文件分类时电力折算系数采用的是当量值,但目前我国统计部门在统计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时均采用等价值,因此,能评报告里出于对标基准平台一致性的考虑,建筑能效指标应采用等价值数据,同样分析项目能耗对地区能耗增量影响时亦应按等价值执行。民用建筑项目能效水平对标分析时,首先应按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大类区分,如截至2010年末,上海市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别为49.24kgce/m2和13.94kgce/m2[9]。在实际的能评中,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能耗水平相差很大,居住建筑中的高档社区与普通住宅也有不小差异,且评估项目中往往是多种功能类型集于一体,因此,建筑能效水平对标时不宜笼统进行,而应按办公、商业、学校、医疗、宾馆等不同类型建筑或区域独立分析,相应的对标值可以从当地的统计调查数据或文献资料中获取。

5结论

中外建筑区别篇2

龙湾别墅领航建筑风尚

为了诠释原创主义建筑对人类居住生活的改变,著名建筑设计师,诗人、作家――姜强国先生历经15年的时间,游历近百个国家地区,记录下世界各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别墅形象共10万多幅摄影作品,出于对于艺术的追求,他出版了《艺墅世界――梦想中的花园别墅》(简称《艺墅世界》)这部弥足珍贵的建筑艺术巨著。

2007年9月16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艺墅世界》首发式暨中国原创建筑论坛在龙湾别墅会所圆满召开。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经济台作委员会秘书长江书平、英才地产董事长蓝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边兰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以厦首都图书馆馆长倪小健等多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并围绕原创建筑这一主题展开了精彩讨论。

龙湾别墅作为《艺墅世界》唯一被收录的中国原创项目,不仅展现了原创建筑的魅力,其原创主义的精神更受到业内知名人士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极大反响。

融原创主义于建筑理念中

因原创主义建筑理念而享誉京城的龙湾别墅,不仅在别墅置业者中产生巨大的反响,其日臻完美的居住品质也为京城别墅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借鉴意义。不少业内专家表示,龙湾别墅吸收了中外文化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与别墅舒适的生活空间相叠加,以原创别墅为内涵,突出别墅的适用性当代性和中国性。

此外,龙湾别墅的原创不仅注重居住上的舒适度与私密度,更是以土地为媒,充分挖掘土地的自身价值,把握土地所赋予的能源,是龙湾别墅的又一大创举,在尊重土地保证社区均好性的基础上,龙湾别墅二此提升了土地的价值,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因逊了这片土地的自然,入文因子,使其仿佛生长在这片土地之上。

因此,龙湾别墅的唯一创新价值体系,成为中央别墅区的首创,它从生活各个层面,提供别墅居住的多重体验价值。即,唯一的精致独栋产品,以精致户型优势领袖中央别墅区内部11万平方米公园,中央别墅区内唯一的公园别墅;4万平方米内湖,实现温泉入户,中央别墅区唯一的温泉独栋别墅,风格融汇中西,中央别墅区唯一的非风格独栋别墅。

10套临水豪宅提升居住品质

龙湾别墅的原创主义建筑理念,不仅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强烈关注也保证了龙湾别墅在中央别墅区内一直保持着持续热销神话。据悉,龙湾别墅三期一经推出就受到别墅买家的热烈追捧,目前已经基本售出。因此该项目即将推出的10套临水豪宅,便成为了顶级置业者关注的焦点所在。

为了给关注龙湾别墅的高端置业者提供最佳的居住氛围,龙湾别墅三期推出的10套临水豪宅体现了“舒适、体面、愉悦、平和、尊严、威严、霸气”的建筑品质,地上二层,地下一层,以地上面积555.17平方米,地下面积338.93平方米,单体总建筑面积为894.10平方米的建筑体量成就了中央别墅区拥有至尊归属感的顶级别墅。

据悉,这10套临水豪宅的外立面大部分为石材体现了建筑的品质感,还采用了近几年欧美兴起的金属屋面,体现了龙湾别墅的现代感和国际化,它还颠覆了城堡式别墅理念,以大面宽的设计理念,不仅确保了日照和通风,增强了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还使别墅拥有独特的庭院礼仪感,完全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中外建筑区别篇3

关键词:建筑学教育建筑地域性

作为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作为培养建筑师的高等院校在建筑学教育中对这一教学方向不能忽视。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一、建筑地域性

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区、地段、地点内的空间建造,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地区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

影响建筑地域性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当地气候与地形因素,这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南方气候闷热潮湿,要求建筑防潮、通风,而北方的气候风沙大,冬季严寒,这就要求建筑注重防风沙和保暖。从地形地貌来看也有平原与丘陵山地的区别,看重庆的吊脚楼与北京的四合院,其为了适应地形从建筑形态上就有明显的区别。另一个是当地的人文及历史传承,这是主观存在的影响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予人栖息之处,还承载了民族内涵和历史意义。纵观那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我们总能找到一些某个历史时期留下来的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建筑形态,这些建筑形态让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可以说,地域建筑文化本身就是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二、建筑学教育中的建筑地域性特色体现

建筑地域性的存在,在培养建筑师的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打上地域性的印记。早在八十年代,就有人根据当时的建筑风格把建筑学派分为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京派”、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海派”和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代表“广派”。这些高校培养出的建筑学学生其设计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或者说本校自身的设计风格。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因此当地的传统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而位于广卅l的华南理工大学于1932年成立,在当时广州就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传统样式的建筑,例如中山纪念堂、中山图书馆等,且岭南地区素有开放的商埠文化氛围,客观上刺激了建筑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华南理工大学,在建校之初,建筑学科的发展就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之后到五、六十年代,随着夏昌世、龙庆忠、陈伯齐三位教授的加人,办学风格开始强调对地方历史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关注,为华南理工的建筑学教育开拓了岭南现代建筑创作、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华南建筑史学等整体发展的学科建设道路。1953年,夏昌世教授设计的中山医学院采用了开敞自由式的布局,结合环境气候设计了多种遮阳格栅,不但在建筑外观上通透轻巧,还保证了建筑的遮阳,成为亚热带气候建筑的典范。到了现在,华南理工大学以何镜堂院士为代表,其建筑学教育延续了一贯的岭南派建筑风格,不单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此为主要研究领域,连在本科教育中都开设了岭南建筑与园林和广州城建发展史两门选修课。正是由于其这样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教育风格,使得华南理工大学轻易地通过了学科评估。而其培养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岭南,耳濡目染当地文化,教师义侧重于岭南建筑的教授,毕业之后,他们的设计风格都带上了浓厚的当地风格,成为广东地区岭南建筑风格的接班人,让建筑的地域性得以保持发展。

三、当代建筑学教育中建筑地域性发展的误区

中外建筑区别篇4

关键词:建筑业;生产率;Bootstrap-DEA模型;收敛性分析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建筑业也逐渐迅速发展,1994-2006年间,建筑业总产值已经由不到5000亿发展到超过4万亿。作为基础性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吸收了2800多万就业人口,在我国,每年将有一千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与之相对应地,每年将在城镇投资上万亿元,建设大量的城镇基础设施以及数十亿平方米建筑。建筑业不仅拉动了冶金机械、建材化工等中间产品产业,还对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部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其他产业的“发动机”。

20世纪90年代后,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区域建筑业竞争的关键又在于效率的竞争,区域建筑业的效率如何、能否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区域建筑业效率是衡量其业绩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建筑业在运营过程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区域建筑业效率的状况反映了一段时间内该区域对各种投入要素的利用状况;从深层次上看,区域建筑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间接融资渠道的效率高低以及该区域的资源利用效果以及整体经营状况;从更直观的角度看,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各个区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地位。效率对于现代建筑业应对竞争挑战、谋求竞争优势、抵御外部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实现最大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效率是建筑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中国建筑业来说,提高经营效率,并在危机之后的新一轮竞争中胜出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是找到一个适合的发展模式。

二、文献综述

DEA方法在已有的建筑业效率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使用。在利用建筑业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进行DEA分析方面,存在以下不足:进行类似横截面样本的DEA研究采用的是多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因而各地区效率差异及其动态变化均被掩盖了;而横截面分析虽然对区域进行比较研究,但对于效率的动态信息却是无法获得的。在样本方面,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研究: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某个年份多个地区的效率比较或者某个地区时间序列的效率估计;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倾向于企业层面数据,然后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影响因素的覆盖面较小。目前,对多个地区某个时间段内面板数据的研究仍是建筑业效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DEA方法只能进行横截面的比较,在当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建筑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但各时期建筑业平均效率仍然是近似可比较的。在国内学者运用两阶段DEA分析的研究中,庞瑞芝(2006)、杨宇和郑循刚(2008)、李兰冰(2008)分别对中国城市医院、铁路和四川省农业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而对于考察建筑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并没有使用基于DEA的两阶段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对中国改革以来的建筑业的效率变动及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进行测算中国省际建筑业的效率,Malmquist指数方法是一种基于DEA的技术,在国外文献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其最早见于Fare等(1994),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国内的经济研究中应用日渐增多。对于技术效率及其变化,本文在利用Malmquist-DEA方法进行估算的基础上,还引入了Bootstrap-DEA技术,通过Bootstrap纠偏来提高效率测度的准确性。Bootstrap方法是由Simar和Wilson(1998)发展起来的,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不小进展,但是其在国内研究文献中的应用还很少。

三、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

DEA模型中的决策单元DMU就是本文要考察的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本文选取1994-2009年间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研究对象中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并且为了保持口径的统一,将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的建筑业面板数据)。投入产出指标的原始数据以及影响因素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各年的数据。本文选取的投入指标为国内各地区建筑业职工工资总额、建筑业从业人数、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以及建筑业总资产,这四个指标是代表了建筑业投入的四个主要方面,即劳动成本、劳动力数量、机械功率和固定资本投入。行业从业人数多被已有的DEA研究中的劳动力指标所表示,该指标不能完全表达行业劳动力成本状况,只能说明劳动力数量的多少,因此,本研究在投入指标中加入建筑业职工工资总额来弥补上述不足。产出指标选取了各地区的建筑业增加值和工程结算利润,增加值是建筑产业各环节中增值部分的总和(不包括建筑业中间投入要素的总值)。选择这两个指标,是因为它们反映了建筑业生产效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投入增值能力和利润创造能力。总体上看,输入、输出指标能够反映各地区建筑业投入与产出的主要方面,能够将各地区的建筑业技术效率区别开来。

(二)中国省际建筑业静态效率测度及差异性分析

首先利用2011年中国29个省区的建筑业增长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2009年中国34个地区的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评价。评价结果略。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2011年在所分析的29个省区中,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的标准差为0.1512,变异系数为0.2019,地区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在29个省区中,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上海、广东和河北,最低的三个地区是新疆、青海和甘肃。

(三)中国建筑业动态效率测度及演变特征

本文整理1999-2011年中国29个地区的建筑业投入产出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1999-2011年中国29个地区的建筑业增长的动态绩效评价,评价结果略。测度结果表明,1999-2011年间,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在一些地区呈现平均上升趋势,其中河北以年均上升30.9%的速度排在了首位,其次是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年均变化率达到了20%以上。也有一些地区的建筑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变化出现了下降,比如广西、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的建筑业动态增长绩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四)地区建筑业生产率收敛性检验

Evans(1998)认为可以利用变量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经济变量的收敛性。两个地区如果其建筑业生产率的收敛性特征,那么必然会表现出这两个地区的建筑业生产率的差值序列是一个平稳的序列。例如,用yit,i=1,…,N;t=1,…,T代表i地区时间t的建筑业生产率序列,如果面板变量yit不是平稳序列,即面板变量yit存在着单位根,那么表明这NB个地区的建筑业生产率不存在收敛性特征。所以可以利用如下的面板回归方程对地区的建筑业生产率的敛散性进行检验:

■it=αi+τit+φi■it-1+eit

其中,■it=yit-■■yit,αi是各个地区的个体效应,τi是各个地区的时间趋势项,系数φi反映了各个地区之间建筑业生产率收敛性的程度。

本文首先使用上述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LLC、IPS和PP检验方法对全国样本进行检验,而后将全国样本分为东部区域、中部区域和西部区域3个子样本分别进行检验,各相关的面板序列的最优滞后期数根据AIC准则和SI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从全国29个省区市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接受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中国各个省区的建筑业生产率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收敛趋势,这也说明中国地区间的建筑业生产率的差距不会自动消除。从东部地区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接受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东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收敛趋势,东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呈现一个不断发散的趋势。从中部地区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拒绝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中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从西部地区的样本的检验结果看,LLC、IPS和PP检验的结果均在5%水平下拒绝序列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这表明在1999-2011年间,西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

四、结论

效率对于建筑业应对竞争挑战、谋求竞争优势、抵御外部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实现最大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Bootstrap-DEA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1999-2011年29个地区的建筑业静态和动态效率。实证研究发现:

第一,2011年在所分析的29个省区中,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的标准差为0.1512,变异系数为0.2019,地区建筑业增长的静态效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

第二,1999-2011年间,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业宏观动态增长绩效在一些地区呈现平均上升趋势,其中河北以年均上升30.9%的速度排在了首位。

第三,在1999-2011年间,东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呈现一个不断发散的趋势,中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而西部地区建筑业生产率出现一定的收敛性特征。

本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非常明显的。造成省际建筑业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是效率,因此,为了使省际建筑企业的区域发展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应该将资本吸引到中西部地区,还应该特别注重缩小其效率差距。为此,中西部地区在不断加强制度设施建设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应该提升劳动力素质,激励建筑企业主体进行技术的创新以及合法模仿,提高管理能力,进而使建筑业效率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庞瑞芝.中国城市医院经营效率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4).

2.李兰冰.中国铁路系统生产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DEA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软科学,2008(4).

3.杨宇,郑循刚.基于DEA的四川农业规模效率的两阶段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4).

中外建筑区别篇5

一提到上海,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外滩,这是为什么?因为外滩好比是上海城市的脸面,集中了上海最具文化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和谐共存,让游人流连忘返,难以忘却。外滩建筑代表了那段特定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下所形成的海派建筑文化。

一、外滩建筑文化的演变

上海是一座依江傍海而建的城市。黄浦江是上海人民的母亲河,曾是上海最主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并承担着城市供水、排涝、灌溉的重任。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的繁荣和发展。

世间万物永远是变化着的,作为建筑文化也不例外。随着时光的流逝,外滩建筑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这一变化可以从人们对外滩的称呼上看出。上海人习惯把解放前的,北起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的沿江地带称为老外滩;把近年浦东陆家嘴地区新建设起来的叫新外滩;把现在正在开发建设的虹口区地段叫北外滩;把金陵东路以南正在规划建设的地段称着南外滩。笔者权且将新建设的陆家嘴地区和老外滩南北延伸段统称为新外滩。与此同时,上海人还把以老外滩为代表的建筑作为上海的过去,把浦东陆家嘴作为上海的今天,而把虹口段的沿江地区以及金陵东路以南至世博园区沿江段视作上海的未来。由此可见,外滩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也在随着人们称呼的变化而变化,进而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色彩。外滩建筑文化是在特定历史年代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这中间既有老外滩建筑所显示的古典、凝重和精致,也有新外滩所显示的现代、无序和跳跃。历史在前进,环境在变迁,外滩建筑文化也似浦江之水,奔腾涌动,长流不息。

二、老外滩建筑文化的特色

老外滩的大多数建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许多建筑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一流水准,构造了上海乃至世界上最生动而又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和滨水空间。从特定的历史角度看,外滩建筑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群,世界建筑上的一朵奇葩。

老外滩建筑文化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的许多特征,其显著特征是它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多元性。这些特征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正是那一时期西化和商业化这两大氛围形成了海派文化博大宽厚的包容性、实用性和功利性,外滩建筑文化显然是一种开放的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国银行财团纷纷入驻上海,随之而来的是各式西洋建筑抢滩登陆,什么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式……一时间各种欧式风格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矗立于浦江西岸1.5千米的外滩地带,构成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外滩建筑群运用的是欧式建筑的基本元素,它的特立独行造就了区别于一般城市的文化象征。上海海派文化的优势和价值体现在以实用功利为准则。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拿来就用,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不怕戴上“西化”的帽子。正是这特立独行的文化性格,造就了上海中西、新旧、上下、雅俗之间的混杂与兼容。

三、外滩建筑群的时空布局

各种欧式风格的大楼密集于浦江西岸1.5千米长的地带,尽管参与建筑的建筑师来自不同国度与地区,各个建筑物也不在一个时期完成,但它们的建筑色调却保持了基本的统一。整体轮廓、线条处理都较协调,建筑物所使用的材料和建筑色彩极为相配。这绝不是一时巧合,而是当时各个建筑物的设计者、施工者细心勘查周围环境所使然。特别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老外滩也不愧是一部经典之作,由于各建筑物彼此错落有致,形成了上海城市最和谐的水岸环境。近百年来,这一优美和谐的建筑组合、水岸环境招来全国、全世界无数游客,并给他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外滩建筑先后进行过多次清洗、整修、调整,变得更为协调壮观,特别是近几年对外滩交通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大“手术”,如整修外白渡桥,开放黄浦公园绿地,改造和拓展滨水堤岸,拆除延安路天桥,开凿外滩地下通道,调整升级绿化带等等,使今日的外滩变得更加怡人、壮美。

与老外滩隔江相望的浦东陆家嘴,过去是一片老房简屋,同繁华的浦西相比落差较大。如今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东方明珠电视塔、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还有海洋世界、正大广场购物娱乐中心,以及在建的上海中心,高达百余层,建成后将跃升为上海第一高度。正是这些高楼大厦和对岸的老外滩建筑,撑起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景观风貌。毋庸讳言,对陆家嘴建筑布局,有些专家也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表面上看起来挺漂亮,但一个个建筑单体在形成城市景观时,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也谈不上与周围环境有形式和功能上的协调,天际线被切割得很凌乱,缺少必要的韵律。正如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子贝礼中点评的那样:“陆家嘴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社区,没有成为有凝聚力的区域,过分强调了交通的通畅,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共生、融汇,在楼宇之间未能融成一丝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所应具备的脉络和底蕴……”

陆家嘴建筑群中最突显的自然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这是陆家嘴的经典之作,它特别能给中外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由于东方明珠电视塔采用了球形建筑方式,据说是为了追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境界,从而使陆家嘴地区出现了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球”形建筑,这一规划理念优点是意义明确,缺点是不够含蓄。其实,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个体的外在形式虽说重要,但同时也要兼顾到建筑物的功能特点、建筑风格的整体协调,以及在区域建筑群中能否达到浑然一体。倘若人们从空中俯视上海,老外滩、新外滩、南外滩、北外滩依次镶嵌在浦江两岸,黄浦江犹如一条玉带将它们串联起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建筑空间,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设计、规划。

四、南北外滩建设的构想

南北外滩作为老外滩的南北延伸段,在开发建设时更应注意到它们与新老外滩的和谐、协调,使之达到珠联璧合,浑然一体的效果,以突显整个外滩城市景观的绚丽多彩。北外滩的建设实际上早已启动,南外滩的拓展直到世博会后才被提出。但金陵东路至十六铺段基本成型。此段将以游轮码头、居住区为建设重点。十六铺以南则处在粗线条设计中,如拟将浦西世博会展区开发成会展、文化艺术博览中心等。

中外建筑区别篇6

1引言

学校建筑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室和宿舍的时间占总在校时间的80%[1],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对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也有较大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现场实地测试及数值软件模拟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软件模拟主要是采用DEST(建筑环境及HVAC系统模拟的软件)、PKPM模拟软件(PK:排架框架设计、PMCAD:平面辅助设计,合称PKPM)和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室内的热环境及能耗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室内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我国高校教学楼及学生宿舍在夏季的室内热环境,并从节能技术和典型项目等方面对近几年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了解他们的研究动态,提出了此类研究发展的趋势。

2建筑热舒适性

2.1热舒适性定义及意义

“热舒适”是指人体对热环境的主观热反应。2013年,美国供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标准(ASHRAEStandard55-2013)[2]中对热舒适的定义是指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即人体对自身的热平衡条件和感觉到的环境状况综合获得是否舒适的感觉。Gagge[3]将热舒适定义为,一种对环境既不感到热也不感到冷的舒适状态,即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有“中性”的热感觉。Bedford[4]1936年提出热舒适的7级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也反映出热舒适和热中性是同义的。1966年ASHRAE开始使用7级热感觉指标(表1)。

以往人们在一定的实验环境下,来研究人们对环境的热感觉,这样受试者可以很好的回答对环境冷热感觉的真实感受,也会很方便填写调查问卷。但这种研究方法,不能反应热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Cabanac[5]认为,将“热舒适”定义为“主观上对热环境满

2.2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

关于室内热环境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1962年,Macpherson[7]定义了影响热舒适感觉的6个因素: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新陈代谢率和衣服热阻。在这6个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可控制环境参数的人工实验室和稳态条件下能量平衡的热舒适模型研究,Fanger[8]建立了热舒适方程,在搜集了1396名美国与丹麦受测对象的热感觉表决票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度量热感觉的尺度指标―预期平均评价指标PMV(PredictedMeanVote),以反映对同一环境绝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参数,如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等对热舒适均有影响,我们不仅要考虑单一参数对热舒适的影响,同时要针对不同参数的相互组合来讨论人体热舒适。实验测试可以发现各个影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人体的新陈代谢、穿衣热阻因个体的差异而显得不同,实验测试起来差别较大,相对研究的比较少,其余四个因素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例如,当室内风速小于0.05m/s时,室内风速对热舒适几乎没有影响,空气相当于静止,人们会感到稍微不舒服;当风速达到0.2m/s时,人们可接受的热舒适区相当于降低1.1℃,此时人们也不会产生吹风感,反而觉得很舒适。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室内空气流动速度较小,应控制在0.2m/s左右[9]。

2.3热舒适性的评价指标

在长期的研究中,由于不同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因而迄今为止提出的热舒适指标非常多,总的来说,大概有:预测平均投票值PMV、等效温度Teq(EquivalentTemperature)、新有效温度ET(NewEffectiveTemperature)、标准有效温度SET(StandardEffectiveTemperature)、主观温度Tsub(SubjectiveTemperature)、作用温度OT(OperativeTemperature)等。这些指标由于建立时,出发点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有关变量,造成它们各自相应的作用和适用范围,不过在环境偏离舒适条件不远的范围内,它们的评价结果或者说指标值是比较接近的,但如果超出此范围,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区,不同指标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别,有些指标甚至不能用。在这些指标中,只有PMV指标和SET指标综合考虑了影响人体热舒适的6个因素,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

3.1高校教学楼

近些年,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学者对学校教学楼室内热环境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大学教室的主要使用者是18~28岁左右的青年,这个年龄段学生身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这是学者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测试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表明学生对温度、湿度、风速的可接受热舒适区范围比较广,比理论计算的数值范围要大一些。

2005年,重庆大学的罗明智[10]等学者以重庆地区高校的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夏季教室内热环境的状况,实测得到学生中性温度(中性温度是一个人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这个环境温度中,人们皮肤的蒸发、散热量最低,整个新陈代谢率也处于最低状态)为27.7℃,比预测中性温度高0.3℃,教室内的舒适区为ET(新有效温度)25.5~29.8℃,并分析了风速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认为高温的教室环境中,学生对风速的忍受极限相应增加,增加室内风速成为他们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

2010年,闫丙宏[11]等学者对天津某高校主教学楼室内热环境状况进行研究。首先,收集了180份问卷用以调查参与者在教室内的热感觉。然后以现场测试数据为基础,利用DEST软件对全年教室内的温度变化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教学楼一楼阴面教室室内温度较阳面教室室内温度低1.5~2℃,室内热环境较好,现场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2012年,清华大学的曹彬[12]通过对北京某高校教学楼和办公楼进行测试,分别测试其室内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参数,并加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受试者个人主观热感觉,建立了人体热感觉与室内操作温度的对应关系。作者将受试者所在地以长江为界分为北方和南方,对其实测热感觉投票值TSV与室内操作温度(综合考虑了空气温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而得出的合成温度)分别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方程如下所示:

由此得出,北方人实测中性温度(受试者的实际热感觉投票值TSV=0的温度)为26.87℃略高于南方人实测中性温度;由于TSV值随操作温度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可得出北方人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高于南方人。

为了更明确体现操作温度或新有效温度ET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本文现将国内部分高校建筑现场研究的操作温度与实际热感觉投票值TSV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方程如表2所示。其中TSV值随操作温度或新有效温度ET的变化直线的斜率表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我国由北向南地区受试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依次降低,而实测中性温度则依次增加。

3.2高校学生公寓

学生公寓因其室内人员密度较大,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单一,与一般的居住建筑有一定的差别。据统计,学生宿舍占高校建筑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大约为15%~21%,学生在校期间,宿舍生活的时间占总时间的40%\[17\]。

我国地域辽阔,可以分为5个大的建筑气候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及夏热冬暖地区。对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高校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夏热冬暖、温和地区的高校建筑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还相对较少。

哈尔滨属于严寒地区,西安属于寒冷地区,重庆、成都、上海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对比可以发现:在严寒地区,夏季室外气温昼夜变化较大,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小,屋内较凉爽,出现高温情况较少,昼夜温差比较大,人们着装较其它地区厚,学生对宿舍的热环境相对比较满意\[18\];在寒冷地区,夏季的室外气温比较高,而且太阳辐射比较强,90%以上学生对宿舍的热环境感到不满意,宿舍内需要进行安装吊扇、外窗户需加外遮阳挡板来改善室内热环境\[19\];在夏热冬冷地区,夏季这些地区不但室外温度高而且各区域的空气相对湿度也比较大,因此其高校公寓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比较恶劣,需安装空调系统进行调节室内热环境\[20\]。

2006年,同济大学夏博、刘加平院士\[19,21\]等学者,以西安某高校学生宿舍为研究对象,针对宿舍内的夏季热环境状况,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描述了公寓室内热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学生宿舍内热环境处于ASHRAE给定的舒适区之外,80%以上的学生对室内热环境表示不满,明显感到夏季的炎热,建筑不能很好发挥其隔热的功能;并提出了可通过改善室外微气候、采用被动式的建筑手段和改进管理方法等方面改善室内热环境。

2009年,重庆大学王琳\[22\]通过对重庆地区高校学生宿舍调查和测试,对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进行了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然后结合调查结果,利用DESTh软件模拟了不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通风换气次数下室内的热环境参数,结合有效实感温度AT值(AmbientTemperature)的舒适度模型所确定热舒适评价标准,其模型是根据人体热平衡原理和我国人体特点所建立的,模型中AT值包含了四个影响人体热舒适的参数,分别是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平均辐射温度。

通过理论计算的数据,可回归求得偏热、偏冷环境下的AT值简化公式:

ATr,h=-1.481+0.916Ta+0.949Pa(Ta>21℃)

8.152+0.665Ta-0.645Pa(Ta≤21℃)

其中,Ta为室内空气温度(℃),Pa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kPa)。AT值不受地区的限制,适用于全国各地。利用AT公式计算上海、武汉、北京的AT值并与我国目前应用的地方人体舒适度统计模型计算结果相比较,可以确定出AT值的舒适度区间:AT28时为高温不适,15≤AT≤28时为舒适区。

作者同时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及通风换气次数等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不同建筑形式、不同使用特征和不同位置学生宿舍室内冷、热不舒适时数和全年任意时刻室内的最佳通风换气次数。其中调查结果表明:夏季60%以上的学生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24~32℃,可接受的湿度范围为50%~90%,学生对湿度的敏感程度低于温度;模拟评价结果显示:单元型宿舍(如图1)不同朝向室内的热不舒适时数大小为:南向热不舒适时数最少,北向比南向高37~120h,西向比南向高79~152h,东向比西向高5~36h。

2013年,东华大学张宁波\[20\]等学者,以上海高校居住建筑为例,对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舒适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自然通风条件下学生宿舍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连续7d实测,分析了不同朝向宿舍室内热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尽管夜间室内热环境略好于昼间,但温度均高于26℃;由于室内通风状况良好,房间内热湿环境仍处于多数学生可以接受的

图1单元式学生宿舍标准层平面

范围内,室内空气品质较好;另外,太阳辐射对房间内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南向房间平均温度高于北向房间约0.8℃,昼间两者最大温差达2.6℃。

2015年,东北林业大学的程卫红\[18\]等对哈尔滨地区夏季自然通风下高校学生宿舍人体热舒适进行了研究,问卷调查分析统计:90%左右的学生对所处环境下的热湿感觉表示满意,99%学生对调查时所处环境下的吹风感表示可以接受。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在哈尔滨市夏季自然通风学生宿舍内,学生的热中性温度为23.2℃,热期望温度约25.2℃。

3.3改善高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措施

通过对学校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研究,并结合学者对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研究,总结出学校建筑室内热环境改善的主要措施如下\[23,24\]。

(1)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改造:外墙和屋面的保温;确定合理的窗墙比,控制建筑物开窗面积;对外窗增设遮阳措施;尽量使用平开式外窗,其优点是开启面积大、通风、保温、抗渗性能良好。

(2)对建筑布局进行改造:合理的建筑布局使建筑形成穿堂风和利用楼梯间的烟囱效应,促进建筑内自然通风。

(3)对建筑外部环境进行改造: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合理规划布置建筑物;尽量增加建筑物外的绿化面积,改善建筑物的微环境。

(4)在建筑物的屋顶种上绿色植物,建成绿色屋顶,植物对于太阳辐射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可以防止顶层房屋室内的温度过高。

4国内外高校典型节能建筑项目

高校作为教学、生活及科研的大型综合体,也是主要的能源单位之一。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校园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8%\[25\],高校建筑能耗占学校总能耗的24%左右,并且通过调查夏热冬冷地区的13所高校的平均能耗发现,其平均能耗为全国人均能耗的2倍左右,其中最高的达到4倍之多,可见高校建筑能耗存在较大的节能潜力\[26,27\]。

我国高校建筑节能主要有4个方面,分别是建筑围护结构保温、建筑室内用电设备节能、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和建筑管理措施节能。部分高校在校园建筑和改造项目中采用了多种节能相关技术,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文远楼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分别根据其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建设了校园节能示范性建筑,表3列出了其代表性建筑采用的建筑节能技术[28~32]。从表3中可见,这3个高校的示范性节能建筑都综合采用了多项节能技术,包含了建筑形式及围护结构、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测量和控制系统等多方面的优化技术。

5结语

(1)我国高校建筑夏季热环境普遍集中在对温度、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流速的影响,而缺少了对服装热阻及人体的新陈代谢率影响的研究,而国外学者对这个两个方面的影响已经开始研究。

(2)对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和夏热冬冷地区的高校建筑夏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比较多,而对于夏热冬暖、温和地区的高校建筑夏季室内热舒适性研究的还相对较少,可进一步对这两个气候区的高校建筑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适用于高校建筑的热舒适性标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一场有趣的比赛作文范文(10篇)

    - 阅0

    一场有趣的比赛作文篇1“加油,加油!”一阵阵呐喊声从我们的作文教室传来,瞧,我们正在举行吹鸡毛比赛呢。老师首先宣布规则:选两个人举绳子,再选三男,三女组成两个队,分别站在绳子两.....

    高三班主任总结范文,高三班主任总结

    - 阅0

    有关高三班主任总结范文(推荐)篇1>高三是高中的最最关键一年,高三学生将面临人生的一大转折。我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了的班级20xx高考总体目标和工作计划。现总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