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6篇)

来源:网友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1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不论美两党中的哪一方赢得这次大选,美对外战略都将保持一定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尽管民主党在加强美世界霸权的策略手法上与目前的共和党政府会有所不同,但争取使美世界霸权最大限度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是美两党的共识;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以便为给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北约东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从地缘上看,这三个部分涵盖整个欧亚大陆,并将大西洋、太平洋乃至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一体贯通,形成整合两翼(欧洲和亚太),突破中央(从中东、中亚到南亚的新月地带)、彼此呼应的态势。美全球战略部署调整意在一箭四雕,即整治穆斯林国家、牵住欧洲、堵住俄罗斯、看住中国。美政府轮换可能会在某些局部和具体步骤上影响美全球战略调整的实施,但不太可能触动其整体框架。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今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今后10年中将逐步调整大约7万名驻扎在西欧和亚太地区的美军地面部队,以适应21世纪战争的需要。美在军事技术和能力上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对称优势,是其实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前提和保障。民主党在用兵上可能比布什政府相对慎重一些,但军事优势在美推行霸权战略过程的特殊意义不会因此而被忽视。转贴于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是反恐动机不纯,利用反恐图谋霸权。伊拉克战争是典型例证。伊拉克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本来没有关联,现在却变成了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对伊拉克制造“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发动一场旨在实现其大中东霸权计划的入侵战争,在伊拉克社会和阿拉伯世界激起强烈反美情绪。二是将反恐斗争等同于军事斗争,治标不治本。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后称美国与国际恐怖主义进入长期战争状态,实属无稽之谈。恐怖主义袭击无论手段如何残忍,破坏如何严重,本质上仍属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的反恐斗争应更多倚重司法、公共安全、情报和金融体系中的资源和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而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更有待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配合。除非别有动机,将反恐斗争与战争简单地划等号,不仅牵强附会,使反恐斗争伤及大量无辜,而且难以触动恐怖主义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三是美国将巴以问题同国际反恐混为一谈,不但促使巴以双方继续以暴易暴,而且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为国际恐怖势力所利用。

当前国际反恐斗争中另一个问题是某些国家用双重标准对待恐怖主义问题,国际反恐阵线的分化倾向愈来愈明显。美俄在反恐问题上的对立情绪加剧。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借此将车臣问题国际化,对俄车臣政策的质疑之声压过了对恐怖分子的谴责,甚至施压要求俄政府同车臣恐怖分子谈判。此举激怒了普京和俄朝野人士,对俄美反恐合作在心理上是一个打击。其次是美欧在反恐问题上的分歧继续发展。欧盟发言人在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后重申,欧盟反对以先发制人形式“对杀戮罪行作庭外审判”。此举虽说是针对俄罗斯车臣问题的表态,但实质也是对美、英在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战争的合法性的再度质疑。

四、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和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5%。世界经济在去年第三、四两个季度和今年第一个季度连续三个季度达到5%的年增长率后,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回落到25%。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在进入今年第二季度后同时放缓。按年率计算,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今年第一季度的45%下降到第二季度的28%。不过,由于消费支出在7月份之后重新出现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美国经济仍表示谨慎乐观,预计全年将达43%。日本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年率均达到了6%,但今年第二季度跌至17%,重新唤起人们对日本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复苏的忧虑。欧元区今年上半年的年增长率达到23%,尽管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消费支出、出口需求等均停滞不前。世界经济中的另一个积极动向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避免了硬着陆,在初步抑制了经济过热现象的同时仍保持快速发展;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经济增长亦很强劲。总体而言,世界经济这一轮复苏仍有望持续。与此同时,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的作用也在趋于上升,其中比较显著的问题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对战略性资源的争夺引发恶性竞争迹象,贸易保护主义上扬。

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日益突出。尽管世界经济经过结构性改革,对石油危机的吸收能力比20多年前的大为提高,但国际原油价格的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的抑制作用和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很不均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发达经济体由于替代能源、低能耗的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抵御高油价冲击的能力相对较高。而新兴工业国家如中国、韩国等严重依赖制造业的经济,对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敏感性则比发达国家高得多。由于新兴工业国家当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高油价的冲击如转变为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将是沉重打击。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需求上升是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直接拉动因素,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近来对石油、原材料的需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经济层面的供求关系并非解释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及其对世界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惟一因素。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还来自国际战略因素。某些国际势力对于一些国家的迅速发展怀有不健康的心态,试图通过控制世界战略性资源维护自身地位,制约他国的发展。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控制。日本在中俄石油合作问题上搅局,亦有长远的战略考虑。这些因素对国际能源价格的走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加剧了石油产地如中东地区的动荡,直接影响国际石油的实际供给和市场对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心理预期,推动国际油价走高。其二,妨碍国际能源合作实现共赢格局,容易在国际战略资源问题上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世界的共同发展。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又一不健康因素。近来世界反倾销浪潮高涨。中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并继续在人民币币值问题上承受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在西班牙还酿成针对中国的焚鞋事件和排华运动。日益增多的国际经济摩擦折射出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政治和社会问题。

五、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重要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13

现就国际经济界关注的四个主要问题作以分析,探究这些重要经济因素对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

一、欧洲债务危机形势问题和经济走势

欧洲的债务危机发展到今天是过去多年欧洲经济问题累积的结果,它的确是结构性的问题。2012年以来,欧盟、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都下了很大的气力来缓和欧洲的债务危机的态势。应该说在2012年8月份欧洲中央银行做出不限量的对欧洲国家债权市场进行干预、以确保欧元的统一性以后,欧洲债务危机的态势有所缓和,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众所周知,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实质问题是欧洲的银行和政府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去杠杆化的资金量有多少呢?2万亿欧元。

我们总结国际社会历次应对债务危机的手段,无外乎四种形式:一是债务国必须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这必然要付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惨痛代价。二是要有国际间的援助,欧洲几个重债国,首先要由欧元区其他国家、特别是德国提供援助,所以援助有,并且有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三是发行货币,稀释债务,但是欧元区17个国家受到统一欧元债务的影响,怎么做?确实是对欧元的挑战。四是债务的重组,实际上就是把债务减免了。

应该说欧元区过去三年间应对债务危机过程中,迄今为止把这四种方法都使用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体现在欧洲资本市场趋于稳定。但是欧洲经济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来预期2013年中期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要恢复经济正增长,但是目前看2013年欧元仍旧处于负增长态势。这说明欧元区在2013年要继续与衰退作斗争,直接的后果是欧洲的人民为结构调整付出重大的代价,生活水平下降。

紧缩只能是经济政策组合中的一种选择,绝不能作为整体的经济政策,最近意大利的选举就是一个证明。意大利在过去一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但代价就是经济的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意大利的选举结果让意大利人民也看到了新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政府的领导下,一个国家是很难应对危机的。

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在政策选择方面要极其审慎。

我们如何看欧洲,目前看欧洲资本市场的稳定,如果欧洲央、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坚持目前的政策,能够承受短期的痛苦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这将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但是这将有经济下滑的风险,过长时间的持续是任何经济体的人民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发展有质量的增长,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贸易谈判

在美国启动了跨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大背景下,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跨大西洋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两个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计划达成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对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影响几何?

美国启动跨太平洋贸易谈判的意图从最开始就表达得很清楚:美国需要建立高标准的以规则为指导的跨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而启动此次谈判的背景就是在WTO多哈谈判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要走区域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的道路,而且是要有一套全新的高标准来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谈判原计划在2013年底结束。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又启动了跨大西洋的谈判,跨大西洋谈判和跨太平洋谈判的共同点就是要推进高标准的新的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壁垒或者关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低的。他们之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贸易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差异,无疑跨大西洋的谈判更侧重在规则上。

在这两个分别以2013年和2014年作为谈判结束期的谈判启动的前提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无疑用此主导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这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必须要密切关注。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布鲁金斯学院的尼古拉斯·拉迪教授明确指出,美国在启动TBP谈判的时候没有要求中国参加是错误的。我们通过中美经济对话,在副总理的直接关注之下,美方承诺要及时向中方通报关于TBP谈判有关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关于中美对话联合声明都有承诺,我们确实在交换意见,而且保持经常交换意见。关键是美国、中国、欧盟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形成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过程中应该是有一个密切的政策协调。我们希望这种协调与政策的沟通能够在尊重相互利益、寻求互利共盈的大前提下继续加以推进。与此同时,作为世界贸易多边机构WTO和多哈谈判,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应该付出努力,加以推进。

三、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因子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作为世界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各自在形成新的国内共识,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又同环境治理问题直接相关,这个走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经济和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化问题对美国来说,特别是对美国奥巴马总统来说,他在第一任期中确实有过重大的挫折。我个人认为从奥巴马本人从一开始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国内的政治,特别是美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制约,使得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如果谈气候变化就意味着政治自杀。但是现在两个因素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是奥巴马第二任期中得到美国人民的授权;二是美国液化天然能源供给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得奥巴马能够有信心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对美国是重大的变化,这也是对世界的信息。

我们要关注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会议,关注美国天然气革命带来的资本流动的变化,以及直接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以重化工业相关联的机械制造业流向的变化,很可能这些重化工业和与之相连的基建加工业会出现比较大规模的回流美国,因为它追逐的是成本。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突破,使得液化天然气价格在美国出现了急剧下跌。这种情况对加工业、重化工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又同奥巴马总统号召的基建加工产业回归美国相关联。所以在政策面上,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的影响。

从中国亲身的经验看,我们对气候变化应该有准确的政策上的把握,不能把单纯气候变化作为温室气体的变化,它同污染物是相联系的。北京和全国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雾霾天气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影响到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又直接导致污染物累积,污染物累积又反映在气候变化上,它们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全球考虑,必须坚持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完成。

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

自2008年9月以后,发达经济体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现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的溢出效应到底有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起什么样的影响?在它极度向国际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流动性泛滥冲击的外溢性影响情况下,我们同时要警惕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达到了基本预期目标以后,突然中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外溢性影响。

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数量是1.272万亿美元,应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在特殊形势下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的市场崩溃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争论点就是它的第二轮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6000亿美元的推出,这恰恰是在2010年11月份G20首尔峰会之前推出的。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形势是缓和,而且经济出现复苏,在这种状态下美方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造成了国际社会非常大的争论,核心点就是外溢效应,这种钱流向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到了美国后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实施的所谓扭转操作,大家都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这个非常熟悉,就是卖长买短对债权周期进行调节,扭转操作。市场参与者对扭转参与方面基本上是肯定的。到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扭转操作到期以后,美方又推出了新的政策,有人说是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的说是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第四轮或者加强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个月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种情况下,其外溢效应如何?坦率来讲,有不同意见,有正面评价的,也有负面激烈批评的,这有待经济学家今后做出全面的历史评价,但是我们要警惕美联储的动向。

美联储在推出第四轮或者加强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它的政策目标,就是美国的失业率以6.5%为一个基准线,同时把美国的利率水平2%~2.5%作为警戒线,这就是很明确的信号,以这个目标来调节本国的货币政策。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它很明确,即货币政策当然是针对其国内经济,同时考虑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就是国际影响。这种情况下,G20的成员实际上是警惕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甚至日本也加入进来,其对世界经济、对新兴市场外溢性到底这种冲击度有多大?更为警觉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国家一旦出于国内经济目标调整这种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怎么样?

坦率来言,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管理者来说,控制货币的升值要比控制货币的贬值相对要容易。为什么?手里有资源,控制贬值手里必须有外汇。所以,反复要求我们做事要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时要有最坏的准备,这就是中央要求我们底线思维,这确实是保证我们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政策思路。我们要有全面的考虑,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我们最重要就是坚定不移的贯彻“十”确定的方针,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作指导方针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攻坚克难,有国内的改革,也有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的认识把握,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底线思维,争取我们最好目标,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按照“十”的要求和规划蓝图在2022年要比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国家的经济总规模都翻一番。

综上,在研判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时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光耀.复苏停滞是最主要风险[J].英才,2012,(1).

[2]朱光耀.世界经济形势挑战中国[J].中外管理,2012,(12).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3

【论文关键词】2008年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论文摘要】俄格军事冲突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可称为2008年国际形势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两件大事。两者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世界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二战后形成的东西方两大集团的角力在新形势下的继续;西方集团在试图瓦解东方集团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龟裂”态势;新兴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南北力量悬殊的局面。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正在深化。

俄罗斯同美国因格鲁吉亚问题激烈争斗,导致俄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陷入美苏冷战结束后少有的紧张局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体系剧烈震荡.迫使美国政府不顾公众质疑和有悖自由市场经济信条以重金救市。这是当前国际形势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两件大事,影响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前者标志俄罗斯经过十多年国势颓靡之后开始重新崛起:后者则标志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开始从其权势顶峰下滑。这两者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当今的世界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形成的。世界上突出地存在两大矛盾,一个是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而尖锐对立:另一个是南方发展中国家和北方发达国家因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不同而相互割裂。这两大矛盾影响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成为世界的两大问题——和平与发展,因此而构成“东、西、南、北”的世界格局。这里所说的“东、西、南、北”并非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有其特定含义的。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中东欧国家剧变。这一世界格局受到很大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西、南北两大矛盾依然存在。美苏冷战虽告结束.但世界上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一些人习惯于从“极”的概念勾画世界格局,有的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单极”。有的认为是“多极”,有的认为是“一超多强”。这些诠释是从少数大国的视角,而不是从全球的视角看世界,实际上把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似乎少数大国可以决定世界命运。因而,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多极化”作为反对美国一家独霸世界而提出的命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多极”绝非仅指少数强国。把世界格局概括为“一超多强”是不妥的。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的客观现实,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而且也无法解释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的一批“新兴国家”陆续崛起的现实。

历史形成的“东、西、南、北”的世界格局目前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这些年来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冷战后奉行试图长期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和它极力推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从反面对世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起了助推作用。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方两大集团的角力以新的形式在继续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东西方两大集团的角力,集中反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事务主导权的较量,也就是长达几十年的冷战。苏联解体、中东欧国家转制,显示西方集团赢得了这场冷战。在这之后,西方集团继续对“东方集团”国家采取攻势,利用北约、欧盟双东扩为主要手段,不停顿地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问。经过十几年的演变,不仅中东欧国家和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加入了西方集团的标志性组织——北约和欧盟.而且“东方集团”的剩余部分——独联体也在西方策动的各种“”的作用下一分为二,乌克兰、格鲁吉亚积极争取加入西方集团,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只有白俄罗斯同俄罗斯站在一起组成俄自联盟。今年发生的俄罗斯同格鲁吉亚之间的军事冲突。实际上是俄美之间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争斗的继续。所不同的是,当年美苏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再是造成美俄争斗的主要因素,双方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分歧成为双边关系的主轴。

俄罗斯作为“东方集团”剩余力量的中坚,在普京离任总统之后,调整内外政策,稳定国内形势,改善人民生活,徐图重振国力。经过多年努力,俄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得利于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恢复到冷战前的水平,清偿了外部债务,积蓄了可观的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总统2006年公开宣布俄改变过去争取“融人西方”的战略,而要发挥与俄实力相适应的世界影响力。在这之后,俄对西方的态度逐步强硬起来。直至2007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以前所未见的严厉口吻抨击美国。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加上得到恢复的经济实力,使它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大增。俄早就寻求时机,回击西方步步进逼的压力,以摆脱被动局面。这次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在美国默许或支持下贸然试图用武力收复南奥塞梯,恰恰给俄以难得的机会。

俄格军事冲突从实质上讲是俄美的较量。从时机上看,目前对美国是不利的。美国深陷中东、阿富汗乱局.国内经济形势因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又面f临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时日无多,难有大的作为。再者,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开创了恶劣先例,又是格鲁吉亚首先动武,因而在道义上失去主动,更难以赢得欧洲主要盟国的支持。经过俄格这一仗,美国今后要想进一步向东扩展北约,尤其是将乌克兰、格鲁吉亚拉人北约,将会更加困难,因为其欧洲主要盟国都会更加顾忌激怒俄罗斯.以免酿成更大动荡。预期美国新总统上任后,美对俄政策将会有适度的调整。一些媒体热议美俄之间可能爆发“新冷战”.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论整个国际形势以及美俄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了双方都不会使它们的争斗走向全面的对抗。经过一段时间,俄美关系以及俄欧关系仍会恢复到又斗争又合作的常态。

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既不可能“融人”西方世界,西方集团也无法彻底消除以俄为主力的“东方集团”。东西矛盾依然存在.双方之间的角力还会继续,形成时紧时松的局面。这将是世界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西方集团在试图瓦解“东方集团”的过程中,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龟裂”形势

东西方本是“共存”的。在“东方集团”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西方集团“共同面对外部威胁”这一重要粘合剂也随之逐渐失去作用,从而使西方集团存在的基础发生动摇。西方各国普遍将自身国家利益前置于同盟关系,只有在不损害本国利益的前提下.才会采取协调行动。北约在其首次区域外行动的阿富汗战争上遭遇兵力不足、各自为政的尴尬局面.以及这次在俄格战争问题上法、德等“老欧洲”盟国始终不肯积极配合美国向俄施压,都表明西方集团的最大军事组织——北约需要新的“定位”。

共同安全威胁的消失以及力量对比的改变,美国同其盟友2.,fnq虽仍有共同价值观和所谓民主政体做凝聚力.但无法避免出现越来越多的利益矛盾和政策冲突。概括地说,主要有三:

(一)战略目标相左。冷战后,美国自恃拥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综合实力,企图长期称霸世界.或者说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无论共和党还是,美国历届政府一直奉行这一战略。欧洲国家通过推进一体化和实现两德统一,实力增大,其谋求的战略目标是能够同美国“平起平坐”,改变“美主欧从”的关系(这是就仍在欧盟中起主导作用的“老欧洲”国家而言)。美欧双方追求的战略目标不一致.这导致双方之间固有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布什政府上台后推行美国一家说了算、罔顾盟友利益的所谓“单边主义”政策,更进一步激化了这一矛盾。尽管布什政府第二届任期在对待盟国政策上有所调整,但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二)政策理念不一。美欧双方在世界上都要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都想扩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都极力推销西方的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但双方由于国情和在世界上所处地位不同.因而在政策理念和行为方式上具有不同的特点。简单地说,美国自恃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拥有超强实力,尤其是无人可比的军事、科技优势,对外一贯奉行实力外交.“强权即公理”,根本无视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将自己置于联合国之上,颐指气使,为达到一己的私利,对其他国家动辄采取打压、封锁、制裁等措施.公开对国家进行颠覆,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即使是不得不单独行动,也在所不惜。冷战结束后的多场局部战争无一不是美国带头发动的。欧洲国家通过和平联合而维持欧洲大陆多年和平。基于这一经验.欧洲更倾向于借助“软实力”以渐进的方式谋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它不赞成美国的“单边主义”行为方式,而主张所谓的“有效多边主义”。双方在政策理念上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例如,对待联合国的作用以及反恐斗争,等等。

(三)利益冲突尖锐。美欧同属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属于同一层次,它们既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又是最大的竞争对手。经济全球化更进一步激化了双方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尽管双方都有人呼吁建立“跨大西洋经济共同体”、“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一类的机制,以加强协调、消弭分歧,但谈何容易。双方都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尤其是在事关自身重大利益问题上都不肯轻易做出让步.要达成一个广泛的协议就更是难上加难。双方为保护本国利益,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利己主义手段,致使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尖锐。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动荡、油价飙升、粮价上涨三大难题,始作俑者是美国。它自恃美元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大肆压低美元汇值,诱发粮、油价格同时疯涨,形成全球经济的混乱局面。欧洲国家也是美国这一损人利己经济政策的受害者。今年欧盟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与此密切相关。

现行国际秩序的各项原则是由美欧等发达国家所制定的,国际体系也是长期由美欧等少数国家所主导。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它们需要加强协调、合作,然而实际利益的纷争又使它们难以步调一致。西方集团因内部矛盾而凝聚力下降,将是一个相当长时间内的现实

三、一批“新兴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南北力量悬殊的局面

一批南方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情、政策等一系列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比较迅速.被世人称之为“新兴市场经济体”或“新兴国家”。这是世界格局中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变化。

据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的评估,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在内的这批新兴国家,大约有30个。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各国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进程中,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没有照搬在西方发达国家占主流地位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注意发挥国家和政府的调控职能。新兴国家的兴起,使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发展速度上逐渐超过发达国家。目前,新兴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由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39.7%上升到接近50%。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27年,“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将超过七大工业国(美、德、法、英、意、日、加)的总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已占世界外汇储备的75%左右。西方舆论惊呼,新兴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次剧烈震撼华尔街金融市场的风暴中.美国一些大的投资银行,例如摩根一斯坦利、雷曼兄弟等都曾纷纷向中国、新加坡等地的投资机构求助,就很能说明问题。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4

(一)2003年的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石油价格的走势殊难预料。一场可能爆发的旨在萨达姆的战争给世界石油市场注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目前的油价上涨只是序幕,未来油价上涨的幅度取决于战争进程、海湾石油设施在战争中遭破坏的程度以及国家市场原油供应的短缺量。一旦战争长期化,油价将可能出现不可遏制的飚升。而持续上升的石油价格若达到每桶45或50美元的水平,就将导致世界经济的增长下降0.9到1.2个百分点。石油问题依然是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一旦战争爆发,油价飞涨,世界经济增长很有可能二度陷入衰退。

其次,全球性通货紧缩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已构成严重制约。一段时期以来,不仅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在持续了10年之后又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而且美国、德国等国家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2001年约为2.2%,但扣除能源因素后仅有1.5%,未来几年全球通货膨胀率可望创下1%的新低;亚洲除日本外,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已陷入通货紧缩。目前通货紧缩正在向全球蔓延,是2003年全球经济面临的又一大风险。

第三,从国际贸易方面看,复苏的进程举步维艰。2001年世界贸易量从2000年增长11%的高峰迅速跌落为下降1.5%,商品贸易额下降4.5%。世界商品贸易量下降是自1982年以来第一次,服务贸易下降则是1983年以来第一次。而且,这是一次全面衰退,除了化学品出口增长近2%外,其他各大类商品均呈下降。除了转型经济体进出口增长外,西欧、亚洲、北美和南美这四大贸易区进出口均呈下降。据统计,2002年世界商品出口额继续下降4%,全年世界贸易量增长1%,贸易额仅增长2%。

第四,从国际投资方面看,形势也不容乐观。2001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直接投资陷入了低潮。据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从2000年的近1.3万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7350亿美元,下降51%,2002年再下降27%,仅为5340亿美元。其中跨国购并出现大幅降温,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跨国购并从2000年的近1万亿美元降到2001年的近5千亿美元,减少近一半。由于过去的跨国购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后果尚需时间来消化,所以近期还难以走出低谷。同时,IT业的跨国投资也出现急剧下降,表明伴随IT产业的调整,其对外投资活动已大幅收缩。初步预计,2003年的国际资本流动仍可能呈现徘徊不前的局面。

(二)2002年我国出口增长超常,对2003年的增长已构成基数压力。2002年第一季度全国出口月均216亿美元,打破了历史上头一季度月出口低于200亿的纪录。2002年第二季度月均出口258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的出口规模扩大近40亿美元,比2000年同期的出口规模又扩大近50亿美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2002年7月至11月,月均出口306亿美元,不仅与2001年同比扩大了73亿美元,与2000年同比扩大了80亿美元,而且把我国对外贸易奋力推上了月出口300亿美元的新台阶。但是,由于出口增长率是一个相对值,增长多少与基数大小密切相关,2002年出口基数的突然放大,客观上给2003年出口增长率预设了很大的技术性难关。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将愈演愈烈。世界经济贸易史一再告诉我们,每当世界经济陷入不景气的时候,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就要盛行。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至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中,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2003年由于通货紧缩将在全球呈蔓延之势,所以运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做法也必将会更加频繁,不仅发达国家将会对我国强化使用,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可能会对我国陆续采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手段。除反倾销、保障措施外,技术壁垒、检验检疫、知识产权等也正在成为其他WTO成员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几乎大多数种类的出口产品都面临着主要由发达国家在贸易技术壁垒方面设置的限制。不难预见,200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贸易技术壁垒将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头号非关税壁垒手段,特别是一些国家可能会继续以保护人类健康为由而行贸易保护之实,通过强化对我国产品的歧视性检验检疫,达到限制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目的。

二、经过努力,2003年实现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也是有很大可能的

(一)世界经济总体上正在蓄势回升。2003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已达到6%。俄罗斯在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中前三季度也实现了4%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预测,达到7%以上,目前俄罗斯国际收支平衡情况良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不景气的形势下,中、韩、俄三国的经济增长有望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出积极的作用。美国经济近来出现了即将回暖的迹象,人们的消费热情在提高,制造行业的订单和股市也开始显示出止跌回升态势。2002年11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已从9年来的低点开始反弹,个人支出增长又开始超过个人收入增长,由于消费者支出占美国整个经济活动的三分之二,因此它的复苏是经济回暖的重要保证。2002年10月份美国耐用品订单出现从7月以来的首次回升,其中通信设备订单增长65.2%。尽管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还需要企业投资持续增长来支撑,甚至还会一波三折,但只要美国经济2003年能够实现2.5%左右的增长,就不会给世界经济的复苏造成拖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3.7%,比2002年高出0.9个百分点。

(二)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2003年的出口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尤其是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2年前10个月月出口贸易额达725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40%,比全国其他产品出口增幅高出近一倍。展望2003年,在强有力的产业基础支撑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将会继续保持目前良好的增长势头,在外贸出口增长中进一步发挥出积极的拉动作用。

(三)2003年我国在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扩大出口方面仍然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对一个国家的出口增长至关重要。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方面来看,“九五”期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全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为47%。2001年贡献度高达81.7%。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1528.97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26.6%,高于全国同期出口增幅5个百分点,对全国出口增量的贡献度达61.8%。目前跨国公司对生产基地、营运中心的要求更加挑剔,但只要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符合其要求,就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与包括巴西、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印度在内的其他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宏观经济运行与政治稳定性、全球市场一体化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出色,廉价劳动力充裕,技术工程师及技术工人素质高工工资低,这些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比较优势。2003年这些有利因素将会继续发挥出促进出口的作用。其次,从加工贸易方面来看,“九五”期间的贡献度为65.6%,2001年贡献度达58%,2002年前11个月,这一贡献度仍达56%。2003年台资企业有望在扩大祖国大陆IT产品加工贸易出口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2002年台湾信息硬件产品制造业转移至大陆的比例预计达到46.9%,高于2001年的36.9%,2003年这一比重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到60%,所转移的产值将突破300亿美元。其中,从台湾移到大陆制造的笔记本电脑,从产值看2001年仅占5.2%,2002年预计达40%,2003年将达到60%。加工贸易目前这种良好发展势头有可能延缓到2003年,这无疑也是促进2003年出口的一个积极因素。

(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仍有很大潜力和空间。美、日、欧等传统市场,是我国出口市场的重中之重。2003年我国可通过开拓内陆市场、加强双方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自有品牌进入对方营销主渠道、推动我国更多产品进入国际跨国采购和连锁经营体系等方式扩大对美、日、欧的出口,力争2003年出口市场份额有所增长。独联体以及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是我国扩大出口的希望所在。2003年我国可通过进一步加强中俄之间的银行合作、规范民营贸易秩序、提高赴俄参展办展水平、提高中俄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水平、完善中俄经贸合作网站等方式,进一步推动对俄出口。在这里,需要着重分析的是韩国市场,韩国自1993年至今,一直对我国保持贸易顺差,近三年来贸易差额平均高达107亿美元。2002年前10个月已出现贸易差额102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0%。韩国现有外汇储备1170亿美元,2000年人均GDP就已达9,763美元,居民消费水平高,市场容量大。据笔者估算,如若对韩国市场开拓成功,我国每年出口可增加80亿左右,比2001年我国对俄罗斯和印度的出口额总和还要大,目前,世界经济萧条而韩国经济一片繁荣。据有关方面预测,2003年韩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有望保持下去,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有潜力可挖。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5

一、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2006年,世界经济已经连续四年保持强劲增长,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运行态势依然良好。从多种因素来看,虽然影响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变数仍是美国经济和油价的高企,但无论美国经济增长是否减缓,油价波动是否剧烈,世界经济依然保持着适度的增长。虽然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对不同的国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看,高位徘徊的油价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带来的冲击比预期和想象的要弱。油价上涨是世界各国经济持续发展导致能源需求旺盛的结果,以及与地缘政治相关的地区局势造成的,并非供应不足,同时也体现了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和繁荣。另外,虽然2007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有着诸多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进入了增长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受发展中国家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增长的影响,因此总体走势被多数国际组织和机构看好,各种预测较为乐观。汇集各有关机构的评估,普遍结论是: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比2006年的增长高峰有所减缓,但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增速可能在3.4%到4.8%之间。尽管目前各方面的预测只能作为参考,但可以断定,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幅度不会有大的出入。与此同时,未来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但可以确定的是:2007年将是世界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一年,世界经济处在一个较快、较长的发展阶段和繁荣时期。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9月份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联合国贸发会议认定的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最终为4%),为3.4%。由于美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强劲增长了3.9%,但次级债危机潜在的威胁并未消除,经济增长下滑有可能在今后显现出来),因此联合国贸发会议对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判断较为谨慎。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样将低于2006年的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认定的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4%),为5.2%,与此前的预测相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尽管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攀高、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以及美国次级债风波的蔓延和影响,但世界经济总体活力并没有明显减弱,保持着强劲增长态势,由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较为乐观。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形势分别做出评价:联合国贸发会议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仍将是东亚和南亚,其中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分别为10.5%和8.5%;美国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从上年的3.3%减缓到2%;欧盟和日本经济增长水平高于美国,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8%和2.3%;非洲的增长率将达到6%;拉美和西亚的增长虽略有下降,但增长率将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07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5%,低于上年的2.9%。其中美国的增长率为1.9%,低于上年的2.9%;欧元区增长率为2.5%,低于上年的2.8%(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增长率都将低于上年);日本的增长率为2.6%,保持了五年的延续增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9.8%,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国的增长率将达到11.5%;拉美地区的增长率为5%,低于上年的5.5%;中东地区的增长率均为5.9%,高于上年的5.6%;独联体的增长率为7.8%,略高于上年的7.7%;中东欧的增长率为5.8%,低于上年的6.3%;非洲的增长率为5.7%,略高于上年的5.6%。

2007年,在西方世界陷入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漩涡的背景下,综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对2007年世界各主要地区和国家经济体增长的预测看,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引擎力正逐步下降,而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们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近年来亚洲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全球增长的一半以上),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此同时,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经济在拖累全球经济多年后,显然已经摆脱长期低迷阴影的笼罩,对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强劲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拉美和非洲地区经济的连续稳定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依据权威机构对全球经济的综合评估,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契机,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如何应对当前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幻莫测带来的冲击,将是未来发展中经济体不可回避的严峻考验。

二、经济安全形势

从2007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风险仍然来自金融和能源安全领域,其中包括全球股市、尚未消除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国际油价上涨带来的冲击,以及金融、能源领域的新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它们威胁着全球经济的稳定。当前,金融和能源领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和有关国际会议的重要议题。

(一)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导致各国间经济往来充满了矛盾和摩擦,构成了全球性经济问题,并加大了全球经济的风险。2007年全球经济失衡进一步恶化,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能超过9000亿美元,而欧洲、亚洲和石油出口国的顺差相应增加。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过快,而日本、德国以及中国等亚洲主要新兴市场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美国对外净负债超过3万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四分之一,其债权国主要是日本、欧洲国家和中国以及石油出口国。而美国贸易逆差又成为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另外,美国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而美元贬值又加剧了其内部失衡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美元贬值已成为长期趋势,这使美元地位产生动摇,导致近年来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美元贬值加剧带来的风险在全球不断蔓延。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十分突出,国际贸易政策上的纠纷和冲突频繁,这些冲突主要发生在美国和欧洲之间,以及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全球经济能在高度失衡的状态下保持增长,部分原因就在于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这使得全球利率保持低位、美元保持强势、高油价对通胀的影响也被商品价格下降所抵消。然而,经济失衡的根本性矛盾越积越深,其可能引发的无序调整是世界经济稳定和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受阻的背景下,由此诱发的连锁反应表现为贸易和投资环境恶化,并且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在世界各国间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最为突出的是加剧了贸易摩擦、对世界各国货币政策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影响、国际收支长期失衡、利率水平在失衡的两极间存在着差异,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对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由于各国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差额和息差,以及资本的大规模跨境流动,使得汇率问题成为有关国家争执的焦点,并导致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全球性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二)全球股市的泡沫风险

屡创新高的全球股市也随之积累了大量的泡沫,全球股市多次厄运再现。2007年以来全球股市的繁荣与泡沫现象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股市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股市的脉络,股市的大幅度波动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造成2007年初以来全球股市波动的原因,除了近年来国际资本的过度投机外,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股票的泡沫成分在过去的几年逐步增大,风险也在增大,股市的全面回调也在情理之中。近年来,全球股市始终潜伏着隐患,股市承受能力十分脆弱,一有风吹草动,股票行情便急剧变化,股市也骤然风雨飘摇。由于全球股市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和蔓延至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它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更为剧烈,特别是货币市场。目前国际货币市场危机隐患无处不在,随时有可能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人担心,由于全球金融形势依旧严峻,全球股市的频繁波动使股市风险更加险恶,因此全球股市活跃与繁荣趋势能持续多久,尚难预料。如果全球股市反复振荡,将使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国际金融市场也有可能因此风雨飘摇。

全球股市的波动影响所及囊括了全球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对整个国际金融领域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影响更为剧烈。从以往的教训和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形势看,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或地区性货币变化牵动着全球股市,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双双出现联动性影响和冲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潜伏的危机有可能是全球股市动荡风波未息,接踵而来的便是货币市场的大幅波动,而货币市场的波动又反作用于股市,同时随着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必然会卷土重来,这种相互影响和冲击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尤为严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将有可能导致股市和货币市场轮番动荡的恶性循环,从而诱发全球金融领域的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蔓延

美国2007年夏季爆发的次级贷款危机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信贷紧缩及金融市场动荡,全球信贷危机及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使金融系统性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在次级贷款危机蔓延西方世界的背景下,尽管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相对稳定,全球股市异常繁荣和活跃,没有发生全球范围的金融恐慌和灾难,但世界各地区在资本市场繁荣的背后潜伏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金融危机隐患,次级贷款危机带来的风险还未全部释放。特别是由于美国次级贷款风波持续蔓延,世界经济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此,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和人士多次提出警告,声称下次世界经济危机很有可能从金融领域开始。目前,世界经济不稳定首先来自全球金融体系,美国处于资产“泡沫”破灭的困境,由于房地产下滑造成了金融领域的振荡,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金融体系捉襟见肘,大量无法追回的贷款使多家债权银行陷入资金困境。无独有偶,近年来美国在外资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债务负担更加沉重,使美国资本市场风险日益增大,这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另外,一些国家受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余波的影响,脆弱的金融体制逐渐显现出来。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尽管近年来汇率变动相对稳定和有序,符合改革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基本面。但2007年以来,美元贬值步伐正在加快,特别是美联储连续下调利率的预期已经成为国际外汇市场上驱动美元持续走软的一个主要因素,存在着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一旦出现新一轮的大幅度贬值,将严重动摇投资者对美国资产的信心,出现美元抛售失控的风险,使各国货币抵御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冲击压力不断增大。次级贷款危机继续恶化的潜在风险和美元下跌带来的隐患随时有可能引发地区性和局部金融危机,这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金融安全状况,同时也将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

(四)油价上涨的不良影响

2007年,在中东形势进一步动荡、全球石油需求不断扩大、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到11月份国际油价一度直逼每桶100美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涨幅超过了40%,创造了近年来的最高点。目前油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带来的影响,如全球反恐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安全形势持续恶化、伊朗核问题解决未果、主要原油出口国国内局势时有动荡等,都对近期国际油价有着直接影响。从目前的石油供给情况看,中东局势动荡和石油供应紧张带来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生产的后续能力,石油供应状况不稳定将导致油价继续在高位徘徊,油价的浮动范围从2006年的每桶65到70美元提高到90至95美元,甚至将超过95美元,油价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油价上涨的承受能力远比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大大加强,但仍有人担心全球经济因油价上涨而陷入严重衰退的噩梦有可能会再次重演,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将承受多重压力。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石油价格上涨将对全球经济的不良影响主要包括:导致全球通货膨胀上扬、抑制资本投资的增加、削弱消费开支的增长、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最终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能源机构确定的能源安全定义包含两个因素:一是合理的价格;二是供给充足。从目前的石油安全机制看,世界许多国家由于没有充足的能源储备更容易受到油价上涨的冲击,特别是经济比较脆弱的国家和地区。种种迹象表明,如果国际油价继续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上或无止境地上涨下去,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将是严重的打击,能源安全问题进一步凸现。

(五)美元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

2007年,国际货币市场有五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国际货币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依然是影响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国际市场汇率变化的核心因素。

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始终在下跌通道,其中美元兑欧元、英镑和加拿大元以及人民币等货币的汇率跌至近年来的最低点(仅相对日元有所升值)。美元汇率的波动一方面表现为市场投机性因素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导致国际外汇市场中积累的金融风险更加突出。

2.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公布的就业、房屋销售数据、消费信心指数等重要经济指标比较疲软,表明次级贷款危机有蔓延和加深的迹象,美国经济下滑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为了化解次级债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保证美国经济平稳运行,2007年9月和10月美联储连续两次降息,虽然降息有助于美国规避经济衰退的风险,但受其影响打压了美元汇率,导致世界各国货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3.美元汇率下跌导致黄金等贵金属价格呈现上涨之势。

2007年,受美元汇率与利率变化和全球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上扬,以及一些国家增持黄金储备和需求增加的影响,再加上投机因素,推动了国际期货市场上黄金等贵金属价格振荡走高(到11月黄金价格突破了800美元的关口)。黄金在拥有巨大投资空间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4.美元汇率下跌因素强化了国际油价的上涨趋势。

目前世界的经济形势篇6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著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降至24.8%,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著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考文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优秀范文童话故事作文字(精选2篇)

    - 阅0

    童话故事作文400字篇1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帽子,扁嘴鸭的帽子是用芦苇做的;小兔的帽子是用胡萝卜做的;小羊的帽子是用青草做的。小猪想有一顶漂亮的帽子,这样的话它.....

    冲突的作文范文(27篇)

    - 阅0

    冲突的作文600字篇1那天下午放学,我和曾凌果一起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听见有人在骂我:“张金石是死肥婆,张金石是死肥婆……”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刘名在那里又说又跳,曾凌果听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