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乐趣的作文(6篇)

来源:网友

有关乐趣的作文篇1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事实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其主动学习古筝的积极性便会提高,这时学习者会伴随着一种积极、自发的注意倾向,而这种注意倾向所体现出来的热情将会鼓舞着学习者愉快地学习。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以此来激发孩子学习古筝的热情。

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孩子学习古筝的兴趣。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观看音乐学院教授的讲解、示范,演奏家、大师们的表演,名家的音乐会。不夸张的说把音乐学院的教授请到家里来为你讲课,只需点一下鼠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教孩子们机械的学习指法与技巧,可以通过以上这些方法,让孩子在欣赏中学习,感受这些古筝大师的魅力。同学之间互相切磋,互相欣赏,学习优点,改进不足。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有进步,逐渐培养她们学习古筝的兴趣。另外,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个人条件,正确地选择好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学琴兴趣,在初学阶段,古筝学习者可能会对纯技术的枯燥乏味的练习曲感到厌烦,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进度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简单易学的小曲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把技巧性融入旋律优美、形象鲜明、短小精悍的乐曲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琴兴趣和热情。

二、通过考级、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古筝的热情。

“考级”活动的出现,为鼓励和改进孩子的学习,获得专家的建议和评定,从而使他们在正规的道路上向更高一层的迈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们通过考级可以知道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艺术实践增加学生的学琴兴趣。如采用小型音乐会、音乐观摩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时教师的教学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让学习者在演出中体验成功,为今后奏出美妙动听的琴声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小型演出来培养孩子的自豪感,感到学以致用。还可以通过参加比赛来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有时候不一定非得参加全国性的比赛,一些市级、区级,甚至学校内部的一些小范围的比赛,也可以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大多数的孩子都需要这些小小的进步,来一点一点培养学习古筝的兴趣。

三、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产生民族自豪感。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转化为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其产生的文化土壤发生关联才能发展。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阐述了音乐教育应从“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的观点。我们知道,毫无文化修养的古筝演奏者是很难正确诠释和演绎古筝作品的,这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只是机械地做手术,把音乐分解得支离破碎,失去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情感。在古筝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中国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以及少数民族的音乐等。让民族民间音乐旋律和节奏的美留在演奏者的脑海中,感受并了解人类丰富而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将古筝学习和中国民族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技术与文化的统一,对于提高古筝演奏者的文化修养和正确诠释古筝作品,以及情感表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学会欣赏才会有学习的热情。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的投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它能直接更加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是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有序的音符和音乐要素的组合,将演奏者自己对乐曲、作者的理解贯注其中并予以充分的表现来完成的。古筝艺术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在古筝演奏中,有的演奏者在音准、节奏、速度、力度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却给人以缺乏神韵、平淡无情之感。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古筝作品的产生背景、创作者、作品风格、意境以及情感内涵的认知。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学习古筝的初始阶段就要注意这方面的引导。因为感情表现是发自内心的,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习惯等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情感表现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去不断感受和体味。因此,在实际的古筝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技术层面的训练,而忽视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则会造成学生的演奏平淡乏味的结果。情感启发和技术的学习是同步进行的。古筝教学必须尊重和运用音乐长于抒发感情,激发感情的特点,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有关乐趣的作文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兴趣创新探究性学习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23-01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集中的给予了表现者的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和听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但现实中不少学生感到音乐学科枯燥无味难学,也有的认为音乐学科是小儿科不屑一顾,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基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认识和兴趣。在音乐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创设各种情景和提供广阔的空间,促使他们从音乐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用音乐的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供同行们参考,敬请前辈指正,斧正:

一、关爱每个学生,融洽师生感情

爱是师生关系的根本和源泉。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好孩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不多,为了课时计划,内容的完成,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固执,严厉急躁的印象。因而,我们平时要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尽量同学生多参与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和力,使学生喜欢你从而喜欢你的音乐课。同时对待后进生要倍加关爱,千万不能一有问题就训斥,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当看到他们有一点进步,老师要及时地肯定并加以表扬鼓励。总之,只有关心、爱护、尊重、理解学生、融合师生感情,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

情景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根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音乐教学审美规律精心创设音乐教学情景,使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情景中触景生情,在情感的共振中,获得审美的体验陶情激趣。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创阶段。”因而在教学之前要根据教育的需要通过创设实际的教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发学生第一感官的认识,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以最佳情绪有目的、有意识的感受美,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例如:教师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音乐背景、个人才艺的展示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愉快,使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良好审美心境,这便与音乐审美相伴行成一种特定情绪,是一种对音乐学习的期待,期盼的渴望情感。

2.发展情趣:

在音乐课当中,师生们常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机械的训练中重复,久而久之学生常常会因此丧失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音乐的逆反心理。因而,音乐教学就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多样。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

三、寻找生活实列,培养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从需要出发,做到学与致用。而音乐作为一种陶冶情操、激发想象力的高雅艺术,它的价值在于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因而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感兴趣的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的情景,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的留意学生的情景和反映,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参加的思维状态,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大纲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不仅能解决带有实际问题的相关学科中的音乐问题、生活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求学生受到实际问题与音乐问题的双向转化的训练,形成音乐的知识。

五、提高审美能力加强音乐学习兴趣

音乐新课程是以突出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音乐课程。它具体表现为“丰富情感体验”、“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等,这充分体现了音乐审美特征,体现了音乐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性质。

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里开始发育,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各方面逐渐成熟。他们由于听觉的灵敏度正在发育,审美能力正在提高,弥补了声带发育造成的缺憾。另外由于初中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音乐审美存在着一定的个人偏爱性,相当多的中学生已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歌曲的热衷与偏爱,有的已经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这种音乐的审美趋势与中学生的各方面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师要分析和了解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应用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的记忆力、情感体验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综合上述:兴趣是在进行音乐教学时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于对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学习兴趣走进课堂,让学生经常保持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学生便会体会到音乐的乐趣,音乐课堂便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可以说:音乐教学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得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对于音乐老师来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音乐将会长久的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美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音乐美学基础》前王次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中小学音乐教育》‘明理、激情、导航’2004年第三期

《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中的情趣应用’2004年第六期

《中国音乐教育》‘对合作学习有效的思考’2005年第二期

有关乐趣的作文篇3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缓解压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29-01

一、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音乐课堂在缓解教学压力方面效果显著

多媒体技术因其本身具有直观、趣味、生动等特点,特别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如果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增加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成分,可使学生放松心情同时可有效缓解来自于升学、考试等的繁重学习压力,为排解学生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繁重压力提供一个合理有效的途径。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变单调为情趣,更有利于快乐教学的实施

小学生之所以喜欢看动画片,是因为动画以及视频的形式因其趣味性和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吸收和理解,若此时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则会对小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审美造成直观的冲击,使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当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利于今后音乐教学的顺利实施以及音乐教学多元化功能的挖掘。

(三)多媒体教学比较形象,有利于小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效果类似于动画片,小学生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但并不善于理解文字性的东西,而多媒体技术本身则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优势,有利于小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教学内容,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时通过长期视频、音频的刺激也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形式,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爱上音乐教学,从而使今后的音乐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同时,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方面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对小学音乐教学的要求。

(四)趣味性较强,有利于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尤其适用于自制能力还较差只能凭借自身感觉和喜好来左右行为的小学生,因此,对刚刚接触音乐的小学生来说,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远比培养其音乐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音乐课本是应该起到舒缓学习压力、调节学校教育氛围的作用,但在现实中,音乐教学在大多数地区却同其他文化课一样成为了学生学习压力的来源,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音乐教学目标且逐渐偏离了素质教育对音乐课程的要求与期许,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需在音乐教学内容及方法上多下功夫,增强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当然,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内容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且在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方面是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选择性原则

虽然前面具体讲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及作用,但并非是所有多媒体内容都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首先,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以趣味性和教育性为主,一些偏离了这些原则的多媒体内容则不适合进入小学音乐课堂。其次,多媒体教学内容可以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也可以是相关音乐知识,但切忌不要给学生灌输较难理解和学习的内容或旋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虽然有着其他教学方法所没有的优势,但在选择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多媒体内容是一定要有选择的标准,不能盲目地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如相关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那多媒体技术也很难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二)教师专业水平应有所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师多媒体操作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音乐教师在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相关水平的提高才能确保音乐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当然,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音乐教师需不断学习与进步,以最好的状态来应对时代和音乐教育的发展。

有关乐趣的作文篇4

关键词:兴趣声乐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46-01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被人类听觉器官感知并引发听者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因此,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文化日益进步的时代,也是强手如林,是一个需要综合性人才的世纪。不论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求人们全面发展。当然,艺术领域的教学也变得更加重要,声乐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声乐是艺术领域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习声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声乐的学习,不止能让人在智力上有一定的提高,还能拥有一技之长。但是,大多数的人并非一定能够成为划时代的艺术大师,而更多的情况是让人们对声乐的学习有定的了解,调动对音乐作品和声乐演唱的积极性,调节人们的身心状态,培养人开朗热情的性格,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声乐的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教学,它要求每位学习者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急于求成,踏实稳健的进行学习。同时,它也是一门对实践性、独立性以及技巧性都要求非常严格的课程。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说道激发学习兴趣,我们不得不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而人类对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然而,声乐的教学则属于对精神层面的需要。作为声乐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根据其音色条件、声音状态、表演欲望为其进行选歌以及教学,并时常给予学生们一些鼓励和帮助,让其声乐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能够延续孩子们对声乐学习的兴趣。然而,一些学生最初对声乐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可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兴趣便会减若,此时,教师就要做到让学生再次对声乐产生兴趣,久而久之,兴趣便会转化为乐趣,让孩子了解学习声乐的奥妙之处。学习声乐的过程是漫长的,要把漫长的过程转化为有趣有意义的学习。让学生发现学习声乐是一件非常有趣而且能够反映心情的趣事儿。

2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就像一根彩带一样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由简单的教与学变成了互相感情上的需要。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学生的配合来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习声乐,不仅仅要求学生本身对声乐、音乐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样也要求教师发挥其自身作用,建立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加强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然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了教师以及每位教育者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因此,我归纳几点建立愉快教学氛围并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

2.1培养自信,信任学生

首先我们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尽管有些学生并不是很优秀,学习音乐的天赋不高,嗓音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我们要相信他们会努力去做,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信,进而才能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做到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尊重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不轻易对学生的错误下定论,要激励、鼓励学生,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方法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2教师应该善用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作为21世纪的教师,如果只是单单的教会学生们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新意。便会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缺乏兴趣。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加入一些新意,例如:鼓励学生们进行舞台表演,在舞台上感受声乐的无限魅力,或者多带学生们参加一些比赛,让学生感受比赛过程中不一样的氛围,不一样的演出场所,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师还应该充实自身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对教师产生钦佩与学习之情,这样让学生自身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激素,对声乐教学起到了比较好的推进作用。

3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声乐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的生动讲解和准确的示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讲解要做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具有启发性,学生就能很快的掌握技巧。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

4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乐的教学需要一个宽敞明亮的环境,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安排一些教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表扬,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技巧水平,使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声乐的兴趣。

5结语

总之,人们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靠后天的对某种事物的接触,学习培养起来的,要想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兴趣,教师就应该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声乐,喜欢歌唱。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占静.浅谈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7).

[3]唐军琳.谈音乐教学中的兴趣激发与培养[J],艺术教育,2006(7).

有关乐趣的作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方法

一、为什么开展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好动,有活力,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大部分学生不做课前预习,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很难理解教师讲的是什么。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组织讨论等一些活动来开展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法能够以快乐的方式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找到乐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自主学习。

二、开展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法的方法

1.建立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交流学习的课堂,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其勇于发言,积极学习,才会把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学生才会在课堂上得到进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语文课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找到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

兴趣在学习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能够促使学生想更深入的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能够更专心地研究和分析问题,在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与教师沟通和交流,这样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只有积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会真正实现小学语文快乐教学。

3.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快乐语文教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乐于在语文课堂开展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积极投身在小学语文快乐教学中来,在开展快乐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感受,用生动的课堂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开展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法很有必要,我们要建立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一个学生喜欢的快乐课堂。

有关乐趣的作文篇6

关键词:审美情趣民族文化阶级意识

音乐审美情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接受中形成的,以音乐审美情感为内核的音乐审美心理。它是个体的音乐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意识等的直接反映,也是一定民族的、社会的音乐文化审美意识的反映,同时它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和社会阶级意识等的影响。

一、音乐审美情趣的社会文化性表现

音乐审美情趣,可以理解为个体对不同音乐作品的一种情感倾向性。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首先表现在音乐兴趣上,即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形式等的主观选择性。如有的人喜欢听《高山流水》《平沙落雁》等中国古乐的幽静典雅,有的人爱听贝多芬《英雄》《命运》等交响音乐的激情澎湃,而有的人则迷恋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等圆舞曲的明快轻松,等等。很大程度上,音乐兴趣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音乐作品的选择,也制约着个体对音乐作品审美体验的深刻性。

音乐审美情趣也表现在个体的音乐审美能力上。康德认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反映在音乐审美上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评价能力。而音乐评价能力必须以音乐审美判断为基础,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音乐审美情趣中。一般来讲,个体的音乐评价能力往往与其文化素养、社会阅历、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实践程度以及社会音乐文化意识相关。因为,“人从来就是特定文化和环境的产物。”①个体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

音乐审美情趣还反映了个体乃至特定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民族的审美理想。个体的音乐理想,是对人、对阶级社会,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整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实践的更深刻、更客观的反映。在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形态中,人们的音乐审美理想总会打上社会的、时代的乃至不同阶级的烙印,往往表现的是一个阶级、一个阶层甚至是这个民族的一种音乐文化意识和信仰。如军人听《义勇军进行曲》激情澎湃,而饱受战争洗礼的老人们对传统的革命歌曲不能忘怀,等等。不同的音乐情趣更反映出各自的音乐审美理想。

一般来说,个体的音乐审美情趣能够反映出其音乐审美的价值意识,即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反映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群体的音乐审美习惯、文化意识,犹如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一种映照。音乐审美价值意识不仅仅表现出情感的倾向,更具有较强的理性因素。它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密切相关,甚至成为人们音乐审美判断和审美批评的价值尺度。例如,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人,往往容易对贝多芬《命运》《英雄》中“抗争”“奋斗”的英雄主义内涵产生共鸣,而不屑于那些无病呻吟的靡靡之音;而“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人,往往容易沉浸于恬静、单纯、静穆的宗教音乐体验中。这种对不同作曲家或音乐风格的审美选择,实质上是个体的甚至一定社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音乐审美情趣上的体现。

二、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生命意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流变中的民族集体意识的一种积淀,“是一个群体中共同体现的,由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构成的某种较为稳定的模式。”②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演化历程和艺术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过程,因而形成其固有的、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甚至群体的音乐审美情趣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于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生态、宗教信仰等,决定着不同民族人们的音乐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并表现为各自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

我们可以从中西传统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西方音乐娱人,中国音乐娱己。”③所以西方音乐重理性、重技能,其创作的技法、体裁、形式等方面讲究规范化、程式化,讲究和声织体的布局、曲式结构的严密逻辑,追求音响效果的丰厚,音乐表演强调形式的戏剧化和技巧的高超,在音乐鉴赏方面也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如德国音乐讲究严谨、厚重,法国、意大利音乐追求浪漫、华丽。中国传统音乐则追求力度和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注重音乐的变化和织体的单线延伸,节奏灵活自由;在音乐鉴赏方面注重感性的体验和自娱。

“安身立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功能指向,故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首先是“乐感”文化,追求的是自娱、自乐、悠然自得的“韵味”和意境,注重的是内心的体验,追求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乐通悦)。我国民族乐器中使用最广的丝竹乐器如琴、箫、笛、瑟等都是常用于闲居独奏、自我消遣,其清丽婉转的特点最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闲情逸致。习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必修之功课,用于修身养性。连“性不解音”的陶渊明也常备“无弦琴”,偶在得意之时抚弄一二,还留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妙句。陶渊明于无声的表现中得“趣”,这是古代文人雅士音乐情趣的映照。

我国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持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他们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擅唱悠扬高亢的牧歌、长调,新疆维吾尔族喜欢弹着冬不拉热情奔放地载歌载舞,等等。

三、社会阶级意识对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

一定社会的阶级意识,以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作用于人们,作用于人们的音乐的观念和音乐行为方式,影响并制约着一定社会音乐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一方面直接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则间接地受到如教育、媒体等社会媒介所承载的社会阶级意识的影响。

音乐艺术作为一定时代、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映照,代表着一定社会的审美心理结构。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不同的阶级地位和不同层次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必然影响、制约着个体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生成,进而影响个体对音乐作品的价值判断。如春秋战国时的“雅音”与“淫声”之争:“雅乐”用于歌颂、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思想,故称之为“礼乐”;“郑音”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爱情、对生活的追求,被斥之为“淫声”。又如在欧洲巴罗克时期的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碰撞:以教皇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极力维护宗教音乐庄重、严谨的保守风格和正统地位,而表达新兴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追求自由、热爱生活和主张变革的世俗音乐在市井间悄然兴起。这些,都是不同社会阶级、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在音乐文化意识上的直接反映。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音乐审美情趣。如中国古代上流社会文人士大夫操琴弄乐,“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寻求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衍生出多元化的社会音乐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情趣。如文化知识阶层因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其中大部分人保持着对严肃音乐的钟爱,坚守一份“高雅”的审美情趣;而普通大众阶层的人们因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其音乐情趣更趋于寻求压力的释放和精神的放松,故多于追求“快餐”式的流行音乐文化,以娱耳目。这些,都是因其所处社会阶层和生存背景不同所致。

每当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形态出现演变,都直接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意识和音乐审美观念,进而改变人们的音乐审美情趣。例如:在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经历了多次的音乐文化观念的震荡。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列强用炮火催开了中国的国门。战争的蹂躏,国家的危难,社会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加剧了人们的信仰和精神危机。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开始检视传统文化的弊端,认识到西方文化尤其是科学文化正是我国富国强民之需,于是开始了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大量引进西学,解构传统文化,构建新的文化意识。西方音乐文化也就随之而入,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极大的冲击,引发了第一次关于音乐文化的“土洋之争”。批判、遗弃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崇尚西方音乐文化成为当时的一种音乐文化上的“革命”。忧国忧民的民族音乐家们,满腔热忱地向国人介绍西方音乐文化(包括音乐哲学、音乐教育学、西方作曲技法等)。作曲家们也学习用西方的技法创作出许许多多充满战斗力、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性、战斗性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钢琴音乐、交响乐等在中国拥有越来越广大的听众群体。这次音乐史上的“革命”,在客观上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两种不同渊源的文化的一次大碰撞,它极大地改变了我国社会的音乐审美心理,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启了我国音乐史上的新篇章。由此可见,社会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的音乐审美思潮和音乐审美情趣有着极大的影响,社会文化心理直接或间接促进音乐审美情趣的发生发展。

总之,音乐审美情趣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个体的音乐审美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体与周围音乐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个体的音乐情趣受一定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时代、民族和社会阶级的音乐文化意识又通过个体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并渗透在个体的审美经验中。反之,个体的音乐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时代、民族的音乐文化意识的丰富和发展。

注释:

①骆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③刘承华.“从文化传统看中西音乐传统的不同”.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等.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3.

[2]骆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

[3]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

[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

[6]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8.

[7]王耀华等.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范文收集(整理5篇

    - 阅0

    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篇120xx年,路边煤矿在总经理的直接领导和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全体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在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一系列.....

    全县教师节表彰大会主持词范文(精

    - 阅0

    全县教师节表彰大会主持词篇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举行xx县庆祝第二十七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在此,首先向全县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