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资源科技(6篇)

来源:网友

环保资源科技篇1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大的科技革命又带动了新一周期的经济繁荣。在每次技术革命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催生新兴产业,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日益蔓延,人类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于自然界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虽然目前由于世界范围内货币流动性严重紧缩,能源价格大幅下滑,但我们决不能认为节能减排的压力减轻了;相反如果我们轻视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的干旱、洪水、雨雪冰冻和燥热火山等极端气候现象,而继续延续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将更加加剧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

我们要抓住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特别是人们普遍反思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的机遇,结合各国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抓紧时间,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清洁环保的创新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思维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节俭低耗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这将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最佳作为。因此,研究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是引领新方向,催生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中国政府把“依靠科技,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坚持“科技支撑、科学发展”的信心。

在当前形势下,将科技创新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这既可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实力。统筹国家、地方和企业科技资源。突破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过程工业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重污染过程清洁生产、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工业、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实现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产业化专项。

第二,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品,支撑产业振兴,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广应用一批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等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农田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减少农业污染排放与村庄面源污染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在城镇地区,推广城市建筑与建材、垃圾燃气和发电、公共交通、汽车尾气清洁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时,组织实施一批以“十城千辆”工程――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万盏”工程――半导体照明规模化应用、“金太阳”工程――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等为代表的科技示范工程,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化发展。

第三,完善政策机制,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机制,推出促进节能环保型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相关政策,积极争取金融政策对节能减排环保型高技术企业的支持。完善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在政府采购政策中综合考虑能耗、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成本,对消费产品在能耗、环保和健康方面设立相应的标准,对清洁能源、节能汽车、绿色家电的销售给予税收优惠,实施直接补贴和差别定价政策,加快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适用技术成果和绿色产品的普及应用。

第四,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转让。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2022年远期目标。我们将继续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科学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基础研究;大力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气候变化与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等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研究;突破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技术开发与转让,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环保资源科技篇2

有数据表明,我国单位产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污染总量增长率也是总产量增长率的数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环境、生态成本,使得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生存环境压力,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危机,还对国家整体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社会的发展则会远远地背离和谐的轨道。因此,为了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鱼”与“熊掌”兼得,各国都致力寻找良策,循环经济也由之进入人们的视野。

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循环经济就是以保持和改善系统输入,求得尽可能多的输出,从而使生产发展、生态环保、能源再生和经济效益四者实现有机统一,即可概括为自然资源一清洁生产一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可使经济的在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并且不会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最终可达到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局面。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相关实践的推进,循环经济己经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许多问题,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传统的经济体制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1传统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制约。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依托优良的环境资源,即使在低技术组合的基础上,以资金、劳动力的大量投入,靠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且,由于长期采用GDP作为衡量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考核各级官员的核心指标,忽视了资源的耗费和环境退化等难以计算的社会发展成本,导致有的地方领导为了把经济搞上去,追求GDP增长,沿用“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无视环境成本的投入,主要是靠扩大规模,以大量消耗资源求得经济的增长,在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时,表现出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只要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可以置生态环境于不顾;在处理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上,有牺牲环境、谋求“经济繁荣”的急功近利的行为,这就使GDP背后掩盖着资源存量与环境资源的巨大赤字。有些企业的经营目标仍仅限于采用各种手段刺激消费数量的增长,忽视产品质量和公共利益的粗放型经营阶段,只重视企业自身的发展,无视环境成本的投入,对环境治理没有兴趣,更不愿也不舍得在环境上投资,对环境保护只是一种法律强制下的被动反应。它们将产品以折扣及各种奖励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加上环保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致使大多数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导致了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恶性循环,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根本因素。

2传统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最大的问题就是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常新能力,这是造成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指产业结构比例失调,多年来我国实施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结构,绿色农业没有得到人们包括农业从事者、决策者的重视,对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消耗较少的第三产业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其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偏低,且各地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其次是指产品结构不合理,由于技术欠缺,我国资源定价机制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资源未被赋予价格因子,因此使得生产者得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实现价格上的优势,进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的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更多的是初级产品,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另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循环经济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3传统经济体制下引入外资模式的制约。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资以各种形式大量涌入我国,经济活动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加,表现为外来型的工业化,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我国引进的外资企业往往是所在国家按照梯度转移理念移出本土的,基本上是一些传统过时的工业科技,对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的消耗过大,不具备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因此无形中就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外资外贸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就具有很大的空间约束,因为过度依赖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外来技术,忽视自身技术发展和创新,会使得发展循环经济丧失主动权和控制力。

二、科技水平低、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1科技水平低。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虽然已培养出了一批研究环境资源、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人员,并在实际工作中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全国环境技术较之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历史原因,全国从事环境资源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科研院所,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其研究成果转化慢,致使企业工艺和技术落后,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绿色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发展水平的滞后,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其突出表现为:

一是循环经济不经济。企业是最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主体,其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就是循环经济可使其经营成本更低,如果循环利用资源不能取得规模效益,比利用新的资源没有经济优势,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原则,循环经济就不具备生命力。循环经济应当是一种规模经济,需要运用相应的技术实现循环经济地域化规模经济网络。由于我国目前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区域规模化循环利用资源未能普遍实现,各中小企业自身缺乏开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动力。

二是循环经济难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技术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废旧原料再生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等作为支撑,而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然而,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循环经济发展不同步,技术进步并没有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大。例如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中国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这就意味着循环经济无法实现自己应有的降低能耗、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的功能,无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

2资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环境投资的巨大经济效益是以间接的长远的形式才表现出来的,个人或企业自身直接投资效益不明显,这就难以控制“免费搭车”的行为。加上政府鼓励民间投资生态环保的政策迟迟没有出台,缺乏利益驱动机制,限制了国内投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目前对生态环境投资主要是国家投资,即使政府部门增加投资也难以满足环境保护对资金的需求。1998年前的20年,全国污染防治投资占GDP的比例波动在0.7%上下,而世界银行建议,中国对污染控制的投资需要大大增加,至少在GDP的1%以上,最好在2%以上。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全国生态工程技术开发,生态工程建设进程缓慢,相关理论与技术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所以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工程技术、生态工程环境建设的最大阻力。

三、各主体的动力不足,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形成“政府倡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但是,现阶段我国政府、企业和公众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明显不足。

1某些政府部门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我国政府早已确定了实现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中央政府显示出极大的决心在全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但是在实际中却存在着“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首先,因为传统的政绩考核方法的不科学。我国传统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当地的GDP为指标,但它主要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量”,没有或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投入”(特别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结构”和“质”。在GDP核算存在种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地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有失偏颇。为了维护、粉饰政绩,容易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计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结构、质量、效益,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次,因为地区保护思想严重。因为地方企业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恰好往往是那些污染、浪费大户,在牺牲了数倍于其经济效益的环境、社会成本的前提下,成为了当地的“利税大户”。为了保证本部门的局部利益,有的地方政府甘为这些企业充当保护伞。

2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企业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它们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是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低价或无价,再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如果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自然会选择购买新的原料;再加上现行技术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性能上又不占优势,企业“经济人”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肯定会拒绝生产和购买再利用和再生原料。另外,由于缺乏生态和环境成本的意识和要求,更难促使企业对生态效益的投予关注。企业习惯于长期以来“资源一生产一消费一废弃物排放”的传统发展观念,缺乏实行循环经济的动力,这就意味着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再有,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没有采用环保和循环经济措施的企业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制裁,从而缺乏改变的动力。

3社会公众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面对我国丰富的资源总量,我国人民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原有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也使得我国人民缺乏环境友好的意识,生态环境意识薄弱。主要表现有:人民缺乏自然资本的观念;缺乏环境意识,短期行为频繁,缺乏应有的环境法律意识,消极被动地对待有关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法规,从而导致许多环保方面的法律在执行中出现了有法不依和知法犯法的现象。在这种水平的生态环境意识的指导下,导致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人们过分追求生活上的便利,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短生命周期电器和生活用品,并且过分追求高档物品而忽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等等。居民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违背,严重约束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相关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1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国家越发达,国家的法律体系越健全。现阶段我国缺乏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各地方也相应地颁行了一些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但是总体而言尚未形成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这~方面使得循环经济在实际的发展中缺乏法律依据,另一方面更致使其发展丧失法律权威性,无法从法律层面运用法律成本来引导行为主体的行为取向,因为行为主体遵守循环经济相关法律与违反循环经济相关法律的成本和收益均未能确定,因而无法保证企业、个人以及各级政府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参与度。另外,目前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领域仍存在许多真空地带,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则效力层次较低,多为行政法规或规章法律规定之间的协调性差缺乏可操作性。缺少如国外制定的具有统领性的,作为其基本法地位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法律的缺位致使法律成本导向作用未能发挥,循环经济的发展缺少权威性和保障性,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

2法律监管有待加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现有的某些循环经济法律条款已不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缺乏可操作性,一旦发生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毁林盗伐、滥捕滥杀珍稀动物、任意排放污染物等案件发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款进行量刑,在具体实施中环境执法监督乏力,致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循环经济法律执法成本居高不下,因为污染排放和环境开发点多、面广、分散,使得政府财政难以承受。政府部门虽然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保证目标的实现,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经济手段标准模糊,收费过低,拖欠拒交现象较为严重,行政手段又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也就无法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与此同时,我国还缺乏对国外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标准的深入研究,致使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落后于发达国家,环保标准比国外先进标准偏低,在中国197744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只有43.7%。我国1988年7月1日起实施的轻型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与欧洲1982年排放标准一致,两者相差16年。若与美国或日本相比差距更大,这就使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的投资者为逃避本国环保法规的管制或支付高昂的环保费用,往往将在本国限制或淘汰的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机器设备通过出口或直接投资设厂等渠道向我国转移,这也是加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资源产权制的不完善,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环保资源科技篇3

1.目前世界能源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占85%以上;呈现出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趋势,欧洲、日本等正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从实现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即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前,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在4吨标准煤以上,在这之后增长变缓。

2.世界能源科技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化石燃料高效和清洁开发和利用技术取得快速发展。上世纪70~8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推动了全球的节能技术革命,如1973年以来,机动车的燃油经济性提高了近一倍,主要工业国家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30%以上。

可开发能源迅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年增长超过30%,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

核能出现复苏迹象。美国计划在2010年前开工建设新的核电站,芬兰招标建设新的核电机组。在科研上,美国等10国提出了第四代核电技术。同时,由俄罗斯倡导,国际原子能机构推动了先进核燃料循环计划国际合作。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国正在推进等离子体及聚变科学的研究,以期实现核聚变能的远期商业应用。

二氧化碳近零排放成为煤炭利用的新方向;氢能将作为未来清洁能源的理想选择;电网安全和可靠保障也越来越引起重视。

3.我国能源现状如何?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2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3位。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居世界第1位;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5位;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16位;发电装机容量3.57亿千瓦,发电量居世界第2位,其中水电居世界第4位。

4.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能源分不开未来能源需求状况如何?

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的分析预测,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亿吨~33亿吨标准煤之间,将是2000年的两倍;2050年,我国为实现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届时我国能源需求量约为50亿吨标准煤。未来,我国能源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根据预测,2022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5%,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为25%~40%左右。2022年后,我国国内能源供应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5.我国能源科技将如何应对挑战?

到2022年,我国能源科技发展将按三个重点领域部署7个优先主题。节能重点领域优先主题为“节能和能源效率的改进”;常规能源重点领域的3个优先主题是“煤的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保障石油安全的技术支撑”、“先进可靠的电力输配系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领域的3个优先主题是“先进核能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还提出来两个重大专项:“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和“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工程”。

6.我国矿产资源的未来需求状况如何?

据我国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保证程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1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矿产21种,其它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2022年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特别是铁、锰、铬铁矿、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产将长期短缺。为此,我国矿产资源发展应开源和节流并举,实施“加强勘察、集约开发、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科学利用两种资源、节约保护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由矿产资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强国转变。中长期规划提出了2个优先主题:“建立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与立体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和“矿山资源高效开发技术和矿山环境优化”。

7.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及未来需求如何?

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占有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值的31%左右,亩均水资源量为世界平均值的61%。未来我国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供应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我国水资源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照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分阶段逐步解决供需矛盾。可分为三个阶段(2022年、2035年、2050年)部署解决,从沿海到内陆,从东部到西部,逐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洪涝灾害威胁等重大问题。争取到2050年基本实现水资源供需总体平衡、水环境状况良好、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战略目标。

8.中长期规划如何应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土地资源状况?

我国将进入人口高峰期和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到2022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水平将达55%,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未来20年,我国应施行“保护优先,保障有力,提高效益,防止退化,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战略,发展农用地保护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城市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有效供给;发展土地评价与规划技术,保障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开发和集成国土整治技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9.如何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环保资源科技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传播当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主题:

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活动时间:

按照天津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1日结束。

四、活动内容:

按照天津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蓟县、绿色蓟县、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五、主要活动:

科技活动周主要分两个层次实施,即全县性重点活动和基层活动。

(一)全县性重点活动

1、参加天津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蓟县地区)启动仪式及蓟县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天津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天津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天津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二)基层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各单位的科技活动周安排,请于2005年4月30日前报县科委科普科。

六、宣传报道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蓟州》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七、组织领导及要求

1、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各单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科技活动周所需一切宣传材料、展品等在5月13日前准备好。

3、科技活动周结束后,在5月26日前各单位要将科技活动周总结(附活动照片5张)报县科委,有摄像条件的提交10分钟左右的录像带。

附件: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县科学技术协会

2005年4月10日

1、热烈祝贺天津市(蓟县)第科技活动周隆重开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5、保护资源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6、推行有利于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7、珍惜生命之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8、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环保资源科技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044-02

纵观文明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创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作为建设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加速器,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具有重要推动力。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这是继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后又一项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表述,进一步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课题、党和政府今后工作的新任务,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当前,面对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亟须实现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将生态与科技紧密联系,以构建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推动人类文明的飞速前进。

一、时展的脚步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科技在腾飞,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必然也随着发生根本性变革。科学技术,尤其以三次科技革命为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最具革命性的生产力标志,高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在不断变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无限延伸了人类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的本质力量。时展的脚步,总是以警醒的方式提示着我们: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生态化科技创新。

(一)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成果,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旗帜。人类文明的演进从未停止,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随即产生了新的文明成果,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对农业文明下人与自然的相对和谐、工业文明下人与自然不断矛盾的文明形态的辩证统一。在农业社会,生产技术低下,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较小。工业社会开始于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不断变革,机器化生产的工业模式日益扩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成熟,在永无止境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开始了无节制的生产与消耗,催生了严重的全球性资源、环境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社会是在对传统工业的辩证批判中产生,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运用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手段,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人类文明自觉发展,需要以坚实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同时需要着力消除科学技术成果作用于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作用,使生态化成为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

(二)科技利用缺失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势必依靠强大的科学技术。自工业文明时代开始,科学技术对自然、社会的依赖程度日趋减弱。相对来说,改造力量逐步增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能力的逐渐提升,科学技术的过度与不合理利用也相继出现,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的缺失、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致使生态平衡被打破。就中国而言,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科技领域创新态势,但过分地追求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利益而轻视生态文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断恶化,对生态资源的严重掠夺致使我国矿产资源逐年减少、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这些问题都在向我们诉说着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合作的必要性,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有效解决我国生态问题与科技发展创新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化经济的应有之义。

(三)社会发展矛盾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

伴随着人类对自然掠夺的严重程度逐步加深,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不断减少,社会的发展致使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和冲突,尤其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自然又赋予了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包含着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方面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变得更加自私与自我,肆意占有和破坏资源环境,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矛盾。这更加提醒了我们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当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倡导与实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状态之下,只有把科学基础的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权利不受到他人的损害,才能保证自然生态的延续和健康发展,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二、生态文明对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推动

生态文明实现了人类文明的转型,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既满足人的当前需求,又倡导长远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为开发生态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新兴科学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生产力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那么以生态生产力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创新,将是必然的选择。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生态环境是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保护好利用好生态环境,也就意味着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生产力应运而生。“生态生产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3],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生动组合。生态生产力克服了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从本质上来说,生态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重要表现。为此,我们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支撑,以经济发展为动力,形成生态生产力的新结合点,实现生态的保护、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有机统一。

(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生态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自然界物质资源的有限性、生态系统的恶化性,致力于促进资源节约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必将为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与治理等提供动力,这些都为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技术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任何文明社会都必定要与资源发生联系,并在人的无限需求下尽可能地剥削着剩余不多的资源。工业文明时期,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后,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极大满足人类对于生产高效率的追求,致力于极大地“掠夺地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性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以创造庞大的产值和利润。”[4]而当今社会,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指导下,在追求生产高效率的同时也通过节约化、资源化、生态化、协调化的技术手段,注重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进行,从而逐步改变传统技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

(三)生态文明发展一次能源、新兴科学技术

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发掘地球自然生命活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致力于加强自然能源开发和拓展人类活动空间,必将为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为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应用空间。科技创新以往一直以大规模技术开发、无止境地搜刮自然资源,尤其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甚至会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因此,“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新时期新阶段,在生态理念的指导下,实现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一方面要广泛使用无污染能源与新型能源代替煤、石油等污染严重且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缓解能源污染问题的同时,更能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大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未来,开阔眼界,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向神秘的海洋深部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探索,以科技创新带动海洋、生物、外层空间等新兴领域的生态转化。

三、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新型策略

“科学不是一个独立变量。它是嵌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系统,由非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6]因此,用生态学整体性观点将科技重新置于人类社会有机体中就目前来说,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现在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就是一个契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制定新型的生态化策略,发扬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

(一)新建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价值观

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养成了无限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单纯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价值观。这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生态保护的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所以,优化资源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社会,我们必须转变工业文明价值观,新建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并进,永续发展。一方面,从价值取向来说,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应该是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多位一体的创新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人们在使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获取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要运用工具-技术系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确保人类生存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另一方面,从科技创新目标来说,生态文明超越了工业文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历史局限性,其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于通过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和创新,开发与使用绿色生态科技解决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问题,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

一项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自身的优越性、可行性,更加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同样如此。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首先,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生态化科技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类社会的美丽和谐。其次,构建生态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支撑体系。国家和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的法律政策。通过制定法律来对这些错误理念和为之产生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与制约,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例如,《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最后,吸引优秀人才。推进生态化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是优势。“一个社会科学上的成功依赖于它能够把更多的自己的天才输送到科学中去”[7]。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发展,科技人才是动力。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在科研方面加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的支持,才能吸引一大批最杰出的人才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

(三)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态化科技创新不仅是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合二为一的思想观念,更是一项新型的、有益的生态化技术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化思想为行动,化理论为实践,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科学技术的手段运用到现实生活。但从应用范围上讲,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领域比较广,所以,我们必须先从重点、具体领域着手。我们可知,农业、工业、服务业是当今社会的三大支柱性产业,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应用可以首先从这三大产业推进,实施生态科技管理,逐步构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生态工业科技创新、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平台,推动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迈向一个新的领域。具体而言,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改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技术,推广多样性生物农药与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技术;在生态工业科技创新方面,加强工业污染、工业废物治理技术,实行绿色、环保生产技术;在生态服务业科技创新方面,创建生态环保的服务链,保障绿色化消费方式。总之,实施好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必将加大生态思想的深入,拓宽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N].人民日报,2013-05-09.

[3]高文武,王虎成.简论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科学技术[J].江汉论坛,2012(2):47-50.

[4]陈墀成,余玉湖.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9-134.

[5]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

环保资源科技篇6

“环保产业”,即“环境保护产业”的简称,包括环境保护工业、环境工程、自然生态保护等三大门类。湘潭现有环保产业大体可分为传统环保产业、节能及新能源产业、资源再利用产业等三个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湘潭的环保相关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湘潭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产业结构不合理。湘潭市环保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占有份额少、名牌产品少、支柱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2、产业布局分散,重点不突出。虽然湘潭目前有约100家清洁技术企业,但散布在各县市区,布局分散,产业缺乏集聚性,产业群、产业链尚未形成。3、企业融资难,资金匮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4、促进环保相关产业发展的环境不优,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二、我市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以建设“两型社会”战略部署为平台,着力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2、以环境保护的不断推进和绿色消费的蓬勃发展为契机,不断开发和拓展环保产业的广阔市场。

3、抓住机遇,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求发展。

4、以高起点求生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我市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引导,建立健全我市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建设。我市要尽快建立环保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机制,把环保产业纳入“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导向机制,明确优先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限制发展产业,为环保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快建立促进环保产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如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形成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等机制,提高污水垃圾处理费标准,促进企业达到环境标准;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制定促进环保产业的财政扶持政策;进—步完善促进环保产业的土地政策等。

2、打造“一区三园”的湘潭环保产业布局。“一区”是指高新技术开发区。借力部级开发区的优势,依托九华经济开发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契机,把环保相关产业园区纳入长株潭“两型”产业总体布局领域,力争申请部级环保相关产业基地,争取享受国家促进环保相关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三园”,即环保相关产业技术创业园、清洁技术新能源产业园、清洁技术环保节能产业园。充分利用高新区环保产业技术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专业化孵化器,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重点培育一批风电技术、光伏技术、生物质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创业企业;清洁技术新能源产业园以高新区德国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设备制造、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源等环保相关产业加工制造业;环保节能产业园利用九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技术与设备制造,水资源及水处理设备制造,除尘、烟气脱硫脱硝、有机废气净化、汽车排气控制及室内空气净化等领域设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研发与加工制造等环保节能产业。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庆国庆作文范文(20篇)

    - 阅0

    庆国庆作文篇1啊,我盼望已久的国庆假期终于来到啦!爸爸妈妈打算带我去横店影视城玩,听说那里是专门拍电影的呢,一定很好玩。车子出发了,我在车上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到.....

    综合办公室年终工作总结范文十(整

    - 阅0

    综合办公室年终工作总结篇1一、做好接待。强化服务意识作为学校的窗口部门,办公室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尽心尽力地组织好每一个会议,协调好每一次活动,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