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点运动学的基本问题(6篇)

来源:整理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问题篇1

关键词:基础课程;数学素质;实践能力;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3-0152-01

《线性代数》是高等数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线形空间形式和线形数量关系。这一数学工具在经济科学,管理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著名的投入――产出模型就是以线性代数理论为基础的。学好这门课程,对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会有很大帮助。同时《线性代数》还是软件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多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总结有如下三个教学策略:

一、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基本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能力

《线性代数》课程作为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少的重要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在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线性代数》课程,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第一是提高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数学是培养和造就各类层次专门人才的共同基础,其关键是要突出抓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是数学教育的灵魂。特别对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数学基础课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主要课程,这对培养非数学类专业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是“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它还是学生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数学研究的是各种抽象的“数”和“形”的模式结构,运用的主要是逻辑,思辨和推理等理性思维方法。另外,大学数学基础课是学生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教学是美学四大中心建构(史诗、音乐、造型和数学)之一,数学美也是人类审美素质的一部分。第二是培养数学能力。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对学生对数学认知特点的概括,是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和培养的,带有数学的特点,因此被认为是数学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会对问题或数学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判断与推理,能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运算能力:会根据概念,公式和法则对敷,式和方程进行正确的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并能进行近似计算。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黑穗病莱,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的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阅读,理解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教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具有实际意义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教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达等等。

二、以能力为本,突出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实践能力

《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行列式为中心,介绍了行列式、性质与计算以及用克莱姆法则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等等。由于《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比较抽象,仅通过套用公式是行不通的,需要动脑动手去思考和操作。因此需要在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基础上,适当做些题目,进行透彻理解。重点要把握好《线性代数》知识点的衔接与转换,其有三个基本点:一是提高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能力。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才能正确熟练运用基本方法及基本运算。线性代数的概念很多,重要的有:代数余子式,伴随矩阵,逆矩阵,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等等,学生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概念的内涵,也没有注意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导致做题时出现错误。线性代数中运算法则多,应整理清楚不要混淆,基本运算与基本方法要过关,重要的有:行列式(数字型、字母型)的计算,求逆矩阵,求矩阵的秩,求方阵的幂等等。二是注重知识点的衔接与转换,知识前后贯通,努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线性代数从内容上看纵横交错,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相互渗透,因此解题方法灵活多变,只有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努力搞清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接口与切人点多了,熟悉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正是因为线性代数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代数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就较大,引导学生整理时要注重串联、衔接与转换。三是注重提高逻辑性与叙述的表述能力。线性代数对于抽象性与逻辑性有较高的要求,通过证明题可以了解学生对数学主要定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要引导学生善于整理,搞清公式,定理成立的条件。不能张冠李戴,同时还应注意语言的叙述表达应准确,简明。

三、以基础为本,侧重提高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问题篇2

创新型试题通过呈现新颖的试题背景,要求学生对新概念、新信息、新情景、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该类型试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往往体现着人类探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维规律,即类比、归纳、猜想和验证等思维方法.

点评“从特殊到一般”是人类认识复杂事物的基本思维策略,而“从特例入手”进而“归纳猜想”又是对“从特殊到一般”这一思维方式的具体操作.面对陌生的题目背景,我们往往无从下手,甚至不能读懂题意,这个时候不妨先举几个具体例子,观察其中的规律.如例1,首先猜想它可能与二进制数有关,再通过具体例子探究当n转化为二进制数后,能得到哪些与题意相关的结论,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排列组合问题予以解决.因此,创新型试题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从特例入手”、“归纳猜想”的思维方法是解决创新型试题的一大法宝.

2.动思结合,从几何操作的角度考查

陶行知先生说过,单纯的动手不能算真正的学习,只有手脑并用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即“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求进步”.数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几何学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具体几何图形进行思维操作,在大脑中再现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发现变化中的不变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图形的性质,有助于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点评该题考查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变化中的不变量.解决几何操作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数学探究活动中,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几何图形的性质,并通过推理发现,论证一些几何性质是一般思维方法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3.以高数知识为背景,从知识迁移的角度考查

以高数知识为背景的试题在近几年各省的高考和模拟考试中多有出现,该类试题以高等数学中的某个定义、定理、公式或其变式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有利于高考选拔性目标的实现,也是对高考复习中“题海战术”的有力回击.由于高等数学和中学数学中的许多问题如果从思想方法的角度考虑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渗透这方面的练习,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总结解决该类问题的策略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点评该题以高等数学中的泰勒公式为背景,而该公式的本质正是数学上的“局部近似处理”的思想;该题还体现了函数建模思想的应用,即必须构造一个函数,其一个函数值为e,且导函数为特殊值,这也是函数建模的难点,建模成功后,求值计算问题则变得非常简单.

4.关注生活,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查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问题篇3

关键词“物理形状”概念;物理学存在的悖论及问题,解决方案与对策;“形状论”及物理学的未来;新一轮物理学革命

中图分类号o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0-0107-03中国论文联盟

0引言

引用“物理形状”这一全新的概念及其由此产生的一群新的概念系统,并对它的深入研究,以期科学的和谐(吻合)的解决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三大科学巨人理论之间的根本不和谐之处和遗留下的悖论(矛盾性)问题,大胆的假设并探索其解决方法。详细说明了确立并运用“物理形状”概念,进一步强化、深化对“形状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前瞻性预言并形象的描述了“物理形状论”的基本概念,理念和主要思想、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形状论”将要带来的科学的美好前景和巨大进展(成就)。对人类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认知方式等前沿领域存在的种种“疾病”开出有效的“处方”,为新一轮物理学革命的发出凯旋的信号,敲响了闹钟。从不同侧面论述和描绘“物理形状论”是能够彻底解决理论物理和宇宙学中的一切“矛盾”和“疾病”的根治方法。本文认为爱因斯坦和霍金等科学家一生寻找并未找到的“终极理论”的首选的后选之一。因此,呼唤必需尽快组织力量投入实质性的研究。“形状论”作为科学前沿领域的一种全新的认知方法和科学思想,有望从此研究中能够涌现出原创性,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级学术成果,将对物理界带来一些巨大变化并将会引发新一轮物理学革命。

1问题的提出

牛顿发现宇宙引力后,随着运动定律的确立和完善,物理学逐步跟哲学和神学分家。物理学最终脱离纯粹的描述,进入了定量化分析和实验阶段,便成为了首届物理学革命起点的历史性标志。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物理学大夏基本竣工,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整理和组装而已。随着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的逐渐提高及深化对黑体辐射的有关研究,发现微粒子运动并不完全服从牛顿力学中行星(星体)活动和宏观物体活动的运动规律。牛顿力学在惯性参考系统中是合理的,但在非惯性参考系统中就无法得到支持。爱因斯坦通过广义相对论使牛顿力学进一步推广并发展到适合于非惯性参考系统。他运用洛伦兹坐标变换法,从牛顿力学中推出广义相对论,提出时间、质量及运动物体的长度不是绝对而是相对学说。广义相对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提出质能方程式e=mc2,促进人类利用核能的进程,竖起了研究微观粒子的基础。爱因斯坦的这一伟大贡献导致人们对物理学是否达到终极(顶点)的单纯崇拜和热潮。广义相对论的成功便成为了第二次物理学革命的标志。虽然爱因斯坦刷新了牛顿绝对时空概念并缔造量子力学的基础,但对量子力学未来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反对量子力学的或然性统计法,受“上帝不会掷骰子”信念的影响一票否决。普朗克在相对论的基础上发展量子力学,开创了人类认识和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时代,成了第三次物理学革命的代表人物。现代物理学已基本掌握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所有物理现象和事件及其规律,但从牛顿一直到普朗克所建立的物理学基础理论中仍存在的缺陷,在注释或难以解决的事件以及在基础概念中的不确定性和有些矛盾性问题日益暴露。我们从上述事实中可看出,进一步深化物理学研究是当前存在的矛盾(悖论)和悖论问题的基础上兴起新一轮物理学革命的紧迫性、必要性。这一迫在眉睫事实,激烈期待着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原始创新的诞生。

总而言之,《物理形状论》是能够彻底解决理论物理和宇宙学中的一切《悖论》和《疾病》的有效《处方》,爱因斯坦和霍金等科学家一生寻找并未找到的“终极理论”的首选的后选之一。因此须要及时组织力量投入实质性的研究,有望在此研究中能够涌现出原创性,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级学术成果,并将会对物理界带来一些革命性的变化。

物理形状论的核心思想和主要主张是:牛顿空间是存在,即绝对静止的空间的确存在;客观时间不存在,时间只是描述速度的主观工具;宇宙是由物质和空间等二元组成的;宇宙总的质能体积是常数。

2物理学存在的悖论(矛盾)和新物理学的“敲门”

在经典物理学中,牛顿认为空间是绝对的。因此,牛顿力学对于非惯性参考系统不充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认为时间、质量及运动物体长度不是绝对而相对的。量子不定性原理正是包含了这些刺手(扎手)问题。那上述都是准确无误的理论吗?霍金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广义相对论不是完整的学说,此理论和量子论不一定都正确”[1-2]。爱因斯坦本人曾经也提出“广义相对论不能认为一个完整的理论”[3]。人类科学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科学家不可能一下子推出完整的理论,为诞生比较完整的理论需要走弯弯曲曲、艰巨繁重、逐步完善的过程才能得成。那么有必要对上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便会更清楚的体会。

牛顿力学中的以太,空间(空隙)等概念是空间的两种名称,其判定空间的绝对静止(以太的静止)。这是牛顿力学理念中符合逻辑的一个观点。迈克尔孙-莫雷实验的结果被认为证实了以太的不存在。实际上此实验证明的不是以太不存在,而只是证明了以太(空间)的绝对静止的性质。

牛顿的运动定律对于惯性系统有效的。加入惯性力后牛顿力学同样可运用于非惯性系统。广义相对论是牛顿力学引用于非惯性系统的成果。“如光速趋向无穷大,那相对论变为经典物理学。如普朗克常数趋向零,那量子力学变成经典力学。显然,它们俩并没有反放弃经典物理学,只是认为最终界定。现代相对论的量子场理论对于怎样的理论作最终界定呢?这还是一个未知数”[4]。牛顿力学的空间理念与广义相对论空间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牛顿提出的空间(以太)是绝对静止的空间,而相对论所提的时空空间、场论等都是物质和空间的混合体,它只是个物质环境。爱因斯坦认为物质和空间没有严格区分对待。牛顿时间是个绝对时间(时光),时间的绝对化不符合实际。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否认以太的存在,但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入绝对化的时空坐标空间(在这里静止空间被时空空间所代替),实际上这等于把以太为主的静止背景引入到广义相对论中。“绝对静止的牛顿空间的重现,牵涉到爱因斯坦和他相对论的权威。”[5]上述所提到的一系列论证和卡生木·斯迪克的“白纸模型图1:形状和背景”被认为符合逻辑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说牛顿空间不复存在。显而易见,牛顿空间的绝对化和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一并认为时空的绝对化都产生了理论上缺陷。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相对论中最为荒谬之处,就是运动曲率取决于时空弯曲的说法。时间是主观范畴,空间是具有无形性、无限性和持续性的客观真实性。将把无形的客观空间说成是弯曲的纯属是个谬误的愚蠢话题。时间是主观范畴,它不是客观物理量。物理过程始终不渴望时间,但,它(时间)是描述速度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具有哲学意义认知方式方法问题。然而,宇宙中不存在时间,它是周期性运动所引起的错觉而已。爱因斯坦认为物质运动的弯曲由三维时空的曲率所造成的。物质运动的弯曲和空间弯曲都是同等价值概念。如果说物质弯曲那这弯曲取正数值,说空间弯曲那这弯曲取负数值。然而,这两个概念互换引用看起来不存在问题,但时空空间弯曲的说法不合理。因为它们俩都不具备形状中国论文联盟

运动的本质总是具有曲率的,所谓的直线运动是不存在。只有“运动弯曲”才能得到“周期性宇宙模型”;可以生成物体,系统和生命;守恒定理同样有效。直线运动只是弯曲运动的近似化(概算微型化)的一部分而已。运动的曲率不是空间的曲率造成的,而是物体在空间中沿着三维曲线运动,各方向运动量的合计就等同于物体运动的总量。物体与外界没有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物体任意方向速度的增减都引起其他方向速度的增减。比如:自转运动时的物体在轨道式运动时,如减小角速度,将增加线性运动速度。线性加速度等于某一个外力值,这叫做偏向力。偏向力是导致物体运动弯曲的原因。这种观点符合能量转换守恒规律。物体与外界没有进行能量变换的情况下,无论各方向运动发生怎样的变化机械能量大小及物体总运动量不变。量子力学以相对论作为自己基本理论依据,把概率统计作为重要研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量子力学遇到了一系列矛盾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无法同一时间判别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物质无穷分裂观点等等。我们要清楚,物理理论和研究方向方面的问题都会产生一系列难题。假如,就按照图三所表示,如果假设《运动是直》的将无法得到宇宙的周期性;无法生成物质、系统和生命;守恒定律同样有效。

量子力学中物质无穷分裂理念还未通过更严格的逻辑性核查。在这里,我们在修正基本理论缺陷的基础上诞生的物理形状论来分析上述矛盾性问题及其处理。

3物理学中的矛盾及探索有效解决的新方法

根据经典哲学家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知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反映。”[6]也就是说,物质只因为具有一定的形状,我们才能发现它。物质的形状叫做“物理性状”。那么,什么叫“物理形状”呢?“物理形状”是指具有一定光学和几何的形态(形状、形情)。物理形状论是把物理实在(事实)以“形状”方面的实在探索作为研究方式的全新物理理论。物理形状论基本概念有:物理形状、背景、白纸模型、“虚无与牛顿空间”、绝对体积、最基本粒子、覆盖、运动、运动的形式、运动的曲率和周期性、牛顿点、空间的客观性质和基本空间、绝对速度、时间的主观性和基本时间、系统构造、连续性及断续性、基本单位等。物理形状论具体研究方式是坚持守恒定律对于宇宙任何时刻都有效及其永恒定律的立场、坚持物理真实性的客观性,避免主观方式与客观真实性相混合、滥用,从粒子到整个宇宙的具体事实描述为服从共同规律,放弃与此描述有冲突的假设,相吻合的假设坚决延续到底,从而生成所有自然科学的交叉整合方法研究方式。

物理形状论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理念:运动本质是弯曲的,无法想象脱离了形状的物质世界;所有宇宙具有周期性;守恒定律对宇宙的任何时刻都有效、合理;时间是主观的;宇宙里的所有质能量具有绝对体积。一旦这些理念被公认并与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和宇宙学相结合,就能够合理解决经典物理学理论中存在的缺陷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性(悖论)、不定性问题,从而可开创新一轮的物理革命。

物理形状论认为空间(空隙、空态)是无形性、无限性和持续性的客观真实存在(实在)。它是绝对静止的,没有物质的环境。空间是物质运动持续的必备条件。用此观点看,没有必要说空间是以太,时间是时空空隙的说法。如果把电场、磁场、引力场认为物质与空间的混合体,那电磁波在电磁场中传播的说法其实等于粒子在空间的传播或任何效应在空间里通过物质(粒子)运动来传送。空间是物质运动持续的必备条件。没有空间的情况下,所有物质将紧贴在一起并会自动的相互渗透一个整体物体,无法独立、单个的存在,更无法提起任何形式的运动和宇宙膨胀。

光速不变原理是否正确?爱因斯坦把光速不变原理在广义相对论中作为重要概念提出。从相对论的近期发展中可看出,存在比光速更快的速度,即:存在人类还没有发现或意识到的一种超光速度,这就是绝对速度。

引用物理形状论可以解决海森伯格不确定性问题。物理形状论认为空间的最小单位是牛顿点。物理形状论引入时间足够小的单位(kkms)标准后,粒子速度就变成较容易发现的低速度,从而我们可能发现粒子在一个kkms(千千秒)时间内经过一定牛顿点的过程。这样就可能在同一时刻测定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爱因斯坦认为能量是连续的;量子力学认为能量具有量子性质。此矛盾可引用物理形状论白纸模型二(图4)来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图中,满足圆圈a和圆圈an(a是量子,an是n个量子)的生存必须存在平面b(空间、空隙)。如果作为客观实在(事实)的平面b不存在,任何形式的量子和单个体就不可能存在。这样,所有质能量集聚于作为绝对连续物质环境的极小一个点上,不能生成系统和物体[5]。在这里平面b是绝对静止的牛顿空间,平面b上存在能量和物质是不合理的。中国论文联盟

上述论点是引用物理形状论来合理解释经典物理学一些矛盾的几个典型实例。由此,大家可以初步感受到物理形状论的重要意义。由于时间及版面的有限性,深入思考的机会留给了广大读者和研究人员。

图4白纸模型二:空间和量子

4新一轮物理学革命和物理形状论的几个创新亮点[7]

物理形状论以全新的方式方法,为所有的自然科学及哲学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论,同时在如下12项目中做到原始性自主创新。这些都属于目前人类需要解决的物理界、宇宙界和哲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其中任意一项问题的解决均能算为给人类科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1)物理形状论引入背景、虚无概念,回答了从牛顿一直到爱因斯坦等科学家都未能回答的、直到目前未解决的宇宙是否无限这个问题。通过“白纸模型:图1、2、3”来有效的解释。同时,反驳和“宇宙从奇点(零点)开始,最终消失的观念。在奇点上所有物理学规律失去意义”的错误宇宙观点,并提出“奇点是前一次周期的终点,同时也是新一轮周期的始点,守恒定律在奇点同样有效”的全新宇宙概念;

2)通过坚实的逻辑推理和证实,推论出物质不会无限分裂而且存在最小单位的正真含义上的最基本粒子的观点。为了纪念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及其他对人类科学事业的伟大贡献,给基本粒子命名为“爱因(ein)”,并初步计算出“爱因”的标准、静止质量、运动量以及支撑表格形式,描述出基本粒子的性质等。“物理形状论”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仅仅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粒子;弦也是由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将此很小很小的最基本粒子命名为“爱因(ein)”。前瞻性的预言并认为“物理形状论”是目前最有希望将牛顿、爱因斯坦和普朗等三大科学巨头的理论统一起来,并能够有效衔接到同一科学轨道上,比较全面的而系统和谐的描述宇宙万物的统一的“终极理论”即:“m理论”后选理论之一;

3)解决了爱因斯坦时空观点及光速不变原理造成的难题和相悖论(此问题的哲学、逻辑方面已得到解决,现正处于数学计算和量化分析阶段)。站在时间是主观范畴的立场,完成了宇宙的一天、宇宙表等必备时间对照表。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时间最小的单位千千秒(kkms),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时间标准;

4)提出了能够解决海森伯格不确定性原理所导致的难题与经典物理学之间矛盾的哲学逻辑基础。2500年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芝诺悖论也有了相应答案(此问题哲学、逻辑方面已得到解决);

5)证实了比光速30×105km/s(30万km/s)更快的超光速度的存在;

6)爱因斯坦是依靠时空弯曲来解释物质运动的弯曲,而物理形状论是靠偏向现象来解释物质运动的弯曲,即偏向现象是引起物质(正真意义上的最基本粒子及系统)运动弯曲的主要原因。物理形状论第25-28等四个定理中提出“不是空间弯曲,而是运动弯曲。空间的几何形状由运动的形状来决定”等全新观点并已得到哲学、逻辑学方面的证实;

7)提供对称性、对称性的畸变和关于物质构造隐晦曲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提出关于物质、宇宙构造的新观点和学说;

8)量子特征在物理形状论中有着广泛意义,即被认为从宏观宇宙的构造到微粒子、正真含义的基本粒子都具有量子(间断性、层状)特征;

9)提出光的本质是粒子,波动性是其(光的)运动形式而已的新思想,坚决反驳光是具有波动性又是粒子为特征的相互悖论性观点,并提出“永别波动邪说”的观点;

10)指出“力”和“场”概念的有效范围,给力同一论提供宝贵的科学线索。依照上述理论基础上,科学的吻合的衔接牛顿、普朗克、爱因斯坦理论之间的抵触和不和谐的悖论之外,奠基建立了统一的物理学新大夏的哲学、逻辑理论坚实基础。牛顿、爱因斯坦引力理念和实际“力”、“场”理念未能解决的关于宏、微观世界的问题可通过物理形状论的第29、第41定理(科学假设)来有望更加合理的加以解决(哲学、逻辑、数学方面已得到解决,现需要实验来证明);

11)推出运动主观形状(粒子、物体)和运动方式的独立概念,特别强调避免此两种概念颠倒。提出未确定运动形状的情况下不能正确表达实际速度的观点。这正是找出实际速度的新方式;

12)确立绝对体积、覆盖和可见体积观点,提供找出最高(临界)速度实际值的新方法。证实了光速不变原理的弱点,从而开创了这原理产生的种种悖论问题解决的新思路。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5开展“物理形状论”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及时开展物理形状论研究是积极相应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建设人才强国,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号召的重要,取得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成就,不禁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综合实力、影响力和国际科学权威,而且有可能使中国变成21世纪世界的科学中心;

2)物理形状论中有几个世界性的主题。如果国家立项,建立实验室,组织科研队伍,加大研究力度,获得诺贝尔奖的百年梦想有望将在不遥远的未来诞生在中华大地。然而,物理形状论早在十几年前提出的研究成过,目前美国等几个国家的一些科学家最在作为新的发现或学术成果的名义向世人布近公布,得到理论上的支持并具有相当的吻合性。就此,将物理形状论研究的紧迫性、重要性可想而知了。如果目前的冷漠不认得情况再继续下去,很可能错过难得的机会;中国论文联盟

3)进入生物学形状论,给基因研究、医学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在争竞激烈的科学前沿领域把握机遇、抢占竞争优势,掌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

4)进入化学形状论,给化学提供新的一个研究框架和认知方法,进一步加快该领域的跨越式大发展。尤其在新材料技术,绿色化学领域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或属于原创性的重大科学成果;

5)哲学和形状论的成功结合,使哲学系统获得全新的活力,从而新的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得到有效解决。中国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喀什教育学院学报[j](自然科学、维吾尔语文版),2009(6).

[2]霍金.“时间简史”第1本.[m].新疆卫生出版社.维吾尔语版本,2005:19-21.

[3]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出版社,1977:534.

[4][苏联]雷德尼克(в.и.рыдник)著“场”[m].维吾尔语版本,1986,12:307.

[5]卡生木·斯迪克.“关于理论物理学和数学中几点问题的看法”.喀什教育学院学报[j](自然科学、维吾尔文版),2010(5):31、33.

[6]杨玉辉.现代科学技术哲学[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0,5:35.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问题篇4

1.教学背景分析

1.1学习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讲述了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等方面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材前后涉及了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概念。,其中主动运输是三种跨膜运输方式中最重要的,所以也是本节的教学重难点,教材中利用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1.2学习目标

1.2.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解决物质跨膜数量计算问题。

1.2.2能力目标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够体会“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的辩证与统一的观点。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3)物质跨膜数量计算问题。

1.4突破方法:

(1)通过图画和打比方,使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通过归纳总结,列表对比,使学生明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1.5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扩散的知识,所以比较容易理解自由扩散的概念,虽然对葡萄糖、钾离子、钠离子等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较难理解,但两者都能被细胞吸收在前两节已经涉及,为本节学习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埋下伏笔。

2.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2.1教学设计思路

课前发预习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堂检查学案,发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探究学案——结果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总结,练习反馈

整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展开。

2.2教学设计过程

2.2.1导入课题

师:通过学生的预结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哪些?

生1: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生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生3: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吐)

学生讨论:结合探究案第1个问题(所有物质进出细胞都需要跨膜吗?)分析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案例分析: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别两个问题: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有所不同。胞吞(吐)是在细胞膜的流动性的基础上借助膜融合来实现的,不是真正的跨膜实现的,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问题2:肺泡中的氧气进如线粒体穿过几层膜?学习新知,联系旧知,让学生巩固难点同时并体会到知识点间的联系。

2.2.2教学主要内容

师: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哪些区别?

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

案例分析:结合探究案第3个问题即教材问题探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图画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通过完成“思考与讨论”,强化学生对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物质运输方式特点的理解,增强比较学习法的认识;同学们解决该问题时错误较多的集中在物质跨膜三种方式的实例上面,缺乏一些概括性的语言,教师及时总结:自由扩散的例子是水、气体和脂溶性的小分子(如:甘油、苯和乙醇等)。协助扩散的例子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主动运输的例子是离子和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如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等)。学生质疑:教材中协助扩散的例子中提到一句:某些离子和葡萄糖进出细胞。而主动运输中也提到离子?(教师对学生细心阅读教材提出表扬)学生经过讨论并查阅资料找到离子通道的存在。教师加以点拨使知识得以升华。

难点突破:该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表格能够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之间的关系;通过完成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读图标的能力,加强对主动运输的理解。运用生产实际例子来类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师:请同学们举出胞吞、胞吐的例子有哪些?

生:变形虫的运动、吞噬细胞吞噬细菌等

案例分析:这部分知识虽然是教材中的小字部分,但也是教学中也不能忽略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胞吞和胞吐的过程及意义,并体会与细胞膜结构特点的联系。

2.2.3归纳小结,练习反馈

完成训练案,重点是物质跨膜实例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问题篇5

1对物理基础知识的考查

高考试题无论考查什么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基础知识为载体,这就是高考的基础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学生学的知识越基础,该知识对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迁移能力就越强”。学好物理,重在理解其中的“哲理”,这也是学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基础。2007年高考理综试卷有相当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核考生的理解能力,即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理解公式和规律,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素质。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活塞将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内,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a态是气缸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气体达到的平衡状态,b态是气缸从容器中移出后,在室温(27℃)中达到的平衡状态。气体从a态变化到b态的过程中大气压强保持不变。若忽略气体分子之间的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b态相比,a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撞击活塞的个数较多。

B.与a态相比,b态的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对活塞的冲量较大。

C.在相同时间内,a、b两态的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相等。

D.从a态到b态,气体的内能增加,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界释放了热量。

析与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理解,由于两种状态下压强相等,所以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里气体分子对活塞的总冲量肯定相等;由于b状态的温度比a状态的温度要高,所以b中分子的平均动量增大,因为总冲量保持不变;所以b状态单位时间内撞击到活塞的分子数肯定比a状态要少,选项AC正确。

例2用大量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加了5条。用n表示两次观测中最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之差,E表示调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2可以判断,n和E的可能值为

A.n=1,13.22eV<E<3.32eV。

B.n=2,13.22eV<E<13.32eV。

C.n=1,12.75eV<E<13.06eV。

D.n=2,12.75eV<E<13.06eV。

析与解本题考查了能量守恒定律,氢原子的跃迁及发光理论。该题中的跃迁存在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第一次跃迁到n=2轨道,第二次跃迁到n=4的轨道,n=2,由于是电子轰击,所以电子的能量必须满足13.6-0.85<E<13.6-0.54,原来光谱线只有1条,后来光谱线有6条,比原来增加了5条,故D选项正确;第二种是原来跃迁到n=5的轨道,调高后跃迁到n=6的轨道,n=2,电子能量必须满足13.6-0.38<E<13.6-0.28,原来光谱线有10条,后来光谱线有15条,比原来增加了5条,故A选项正确,本题应选AD。

2对经典力学和物理过程的考查

2007年高考理综物理计算题均是力学经典题,集中体现了力学的基础地位。对力与运动关系规律的考查成了计算题的一道亮线。具体考查了相遇与追及问题,碰撞中的动量与能量问题,还有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问题,其中最后一题是两个运动过程相链接的综合题,强调了高中物理力学基础知识的运用!

例2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S0=13.5m处作了标记,并以V=9m/s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m。

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析与解此题的物理情景很新,素材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实际上就是追赶与相遇问题。求解相遇与追及问题时,一定要画出物理过程图,寻找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特别要注意相遇时两物体一定是在同一个位置,所运用的物理规律是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变速度直线运动。具体解法如下:

(1)设经过时间t,甲追上乙,则根据题意有:vt-v2t=13.5,

将v=9m/s代入解得:t=3s,

又有v=at,解得:a=3m/s2。

(2)设甲在追上乙的时候,乙走的距离为s,则s=12at2,代入数据得到s=13.5m。

所以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Δs=20-13.5=6.5m。

例3两屏幕荧光屏互相垂直放置,在两屏内分别去垂直于两屏交线的直线为x和y轴,交点O为原点,如图3所示。在y>0,0<x<a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内的匀强磁场,在y>0,x>a的区域有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两区域内的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B。在O点出有一小孔,一束质量为m、带电量为q(q>0)的粒子沿x周经小孔射入磁场,最后打在竖直和水平荧光屏上,使荧光屏发亮。入射粒子的速度可取从零到某一最大值之间的各种数值。已知速度最大的粒子在0

析与解在中学阶段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很多,我们要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对于这道“过程型”综合题,我们可按照物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对物理过程按程序进行分析,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物理子过程,一步一步,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列出相关的式子,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另外,在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这种类型的题目时,学生应用圆规进行规范作图。圆是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它有很多几何关系,如弦长、半径、圆心角、弦切角等边与角的关系,如果能用圆规范画出几何图形--轨迹图,那么我们就能直接观察得到这些边与角的关系,给解题带来了捷径。具体解法如下:

对于y轴上光屏亮线范围的临界条件如图4所示,由带电粒子的轨迹和x=a相切,得r=a,y轴上的最高点为y=2r=2a,因此y轴荧光屏上亮线的范围为学:

0<y≤2a。

对于x轴上光屏亮线范围的临界条件如图4所示,由左边界的极限情况还是和x=a相切,得带电粒子在右边的轨迹是个圆,由几何知识得到在x轴上的坐标为x=2a;速度最大的粒子是如图5中的实线和两段圆弧组成,圆心分别是C和C′,由对称性得到C′在x轴上,设粒子在左右两部分磁场中运动时间分别为t1和t2,且它们之间满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t1t2=25,t1+t2=712T,

解得:

t1=16T,t2=512T。

由数学关系得到:

3R=2a,

OP=2a+R,

代入数据得到:

OP=2(1+33)a。

所以在x轴上的范围是:

2a≤x≤2(1+33)a。

3考查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2007年高考理综试题中的第14题,涉及了人在不同的星球表面受到重力的问题。而试卷中的第21题是电磁感应的变式题,第23题虽然物理情景很新,但考查的是一般追及与相遇问题。类比、迁移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愉快的学习心理情境,通过指导使学生由模仿到联想,最终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一种学与教的认知策略和思维方法。中学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体系和处理的模式,培养给学生的能力要有技巧和方法,要使他们迁移、转化、触类旁通,我们讲一道题应该传授一类题的处理方法。学生碰到有关问题时,就会发生迁移、转换,进而也训练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力将变为960N,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A.0.5B.2

C.3.2D.4

析与解此题考查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人在不同的星球表面都将受到重力的作用。人在某个行星表面与在地球表面所受的重力近似为人受到的万有引力,它们遵循共同的规律,即满足公式F=mg≈GMmr2,星球的半径为r=GmMF,由于人的质量m和常量G是相同的,我们很快就能求出选项B是正确的。

4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007年的理综计算题有字母的直接运算,也有具体的数字运算。物理学是一门精确科学,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物理学又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我们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或多或少要进行数学运算,而且处理的问题愈高深,应用的数学知识也愈多。所以熟练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是进入高校深造的考生必须具有的能力。而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指考生是否能根据问题列出物理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推断出物理结论;是否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述、分析和处理问题。这里所说的数学运算,既包括数字运算,也包括符号运算,既要重视定量计算,也要重视定性与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2007年高考理综试卷第24题繁琐的计算。

例5如图6所示,质量为m的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球与质量为M=19m的金属球并排悬挂。现将绝缘球拉至与竖直方向成θ=60°的位置自由释放,下摆后在最低点与金属球发生弹性碰撞。在平衡位置附近存在垂直于纸面的磁场。已知由于磁场的阻尼作用,金属球将于再次碰撞前停在最低点处。求经过几次碰撞后绝缘球偏离竖直方向的最大角度将小于45°。

析与解动量和能量是高考中的必考知识点,考查题型多样,考查角度多变,大部分试题都与牛顿定律、曲线运动、电磁学知识相互联系。其中所涉及的物理情境往往比较复杂,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和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常常需要将动量和能量的知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而在高考题中单纯对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明显降低了要求,着重考查其的矢量性以及在物理过程中的运用。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考查则是一个重点内容,每年必考,并且要求也很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定律,其精髓在于物质存在形式的转化及永恒。此题的具体解法如下:设绝缘球m的摆线长度为L,绝缘球m在下落过程中与M相碰之前满足机械能守恒:

5考查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实验是物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2007年理综卷物理实验题源于教材而又有一定的创新。从恢复高考到现在的近30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考查的要求在提高。这里所讲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要求的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的提高。例如,从最初的课本实验强调实验的安全性,转变为对成套实验装置的操作,再进一步发展到对可能的几套实验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评价),再后发展到用常规实验仪器进行创新使用,而最近两三年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和指导、评价考查的出现,与当前提倡的研究性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完全一致的。

今年的高考理综试卷物理实验题,第1小题考查了最基本的示波器操作,第2小题是源于教材实验的改造和创新。这个实验是利用了验证碰撞中动量守恒的装置和平抛运动的知识来测物体碰撞后的初速度,实验目的是测高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涉及的碰撞恢复系数

例6碰撞的恢复系数定义为e=|v2-v1||v20-v10|,其中v10和v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1和v2分别是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1,非弹性碰撞的e<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力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7)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视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

实验步骤如下:

安装好实验装置,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锤线所指的位置O。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C点,让小球1从A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的长度。

上述实验中,

①P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位置,M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位置,N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位置。

②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_。

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个落地点距O点的距离OM、OP、ON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与解这个实验的装置学生非常熟悉,所不同的是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测碰撞的恢复系数e,根据定义e=|v2-v1||v20-v10|,实验的关键是利用平抛运动的知识来测碰撞时的速度,用物体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来替代其水平速度的大小。①P点是实验的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M点是小球1与小球2碰后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N点是小球2落点的平均位置。

②小球从槽口C飞出后作平抛运动的时间假设为t,则有:

OP=v10t,OM=v1t,ON=v2t。

小球2碰撞前静止,即v20=0,

e=v2-v1v10-v20=ON-OMOP-0=ON-OMOP。

③OP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和ON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物理实验题,虽然试题面目年年新,但都源于课本的加工和深化,这是一种能更好体现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考核。这些试题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使学生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质点运动学的基本问题篇6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

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24、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

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26、阶级和阶级斗争

阶级的产生:剩余价值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阶级对立的实质就是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27、国家、国体和政体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本质上,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由于国体不同,先后出现过奴隶主阶级等不同类型的国家。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升学宴答谢词范文锦集(整理5篇)

    - 阅0

    升学宴答谢词范文锦集篇1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在这美好的时刻,我最想说的是:第一感谢。感谢大家的光临捧场,在座的有我永远挚爱的家人,有我血脉相连的亲属,有对我恩重如山的领导.....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范文(6篇)

    - 阅0

    我爱我的祖国作文篇1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每当我唱起它,总是感觉非常自豪,为自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