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观测的意义(6篇)

来源:其他

气象观测的意义篇1

关键词气温;地面温度;露天温度;观测方法;夏季;新乡地区

中国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02-0017-01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预报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越发受到公众的关注。目前,各地气象台(站)气温观测都是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在观测场百叶箱内进行,气温的预报以百叶箱内观测的温度为依据。从2003年开始,新乡观测站开展了露天温度观测,通过近9年的实况观测对比,发现露天温度更加接近公众日常活动环境温度,也更能体现生产生活环境温度变化。为了更好地运用露天温度,对2003-2011年夏季(6、7、8月)的气温、露天温度以及自然状态下的地面温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公众提供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气象服务和气温参考。

1观测方法

1.1气温观测

百叶箱是安装温、湿度仪器的防护设备,其内外部分应为白色。百叶箱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百叶箱一般安装在气象台(站)的观测场上。通常由木头和玻璃钢2种材料制成,整个百叶箱内外都是白色。白色基本上可以反射投射在百叶箱上的阳光。百叶箱的门朝北开,是为了防止观测时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的仪器。这样的结构使百叶箱内具有很好的通风条件。同时又使箱内仪器不受太阳直接照射和雨雪的影响,从而保障空气温度和湿度,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百叶箱不仅要避免阳光直射,而且还要避免受地面反射的光和热的影响。任何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测温元件,其系统测量值在白天将偏高于气温,夜间则偏低。为避免这种辐射误差,必须对测温元件采取有效的辐射屏蔽措施。由于草坪上光和热的反射影响最小,因而百叶箱宜架设在草坪上。对于气象观测设备,世界气象组织规定,安置在箱内的温度计和湿度计的高度统一规定为距地面1.5m。这是因为离地太近,测量值会因为地面的散热而偏高;离地太远,又不方便测量,1-2m范围也是人类方便活动的范围。

1.2露天温度观测

露天温度观测和气温观测相反,是把温度表安放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露天状态下进行观测。其观测目的就是要取得经过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以及在风、霜、雨、雪等影响下的温度,这也是人类在露天状态下生产生活中感知的真实温度,即环境温度。目前,我国各气象台(站)的露天温度和气象观测温度的观测相同,都取距地面1.5m高度观测值。

1.3地面温度观测

地面温度也叫0cm温度,是大气与地表结合部的温度,是气象观测项目之一,更是十分有用的气候资源。为使测量数据准确,地表温度测量时将温度表平放在观测场内平整出的裸地上,使表身和感应球部的50%埋于土中,50%于空气中。

2观测时间和资料选取

选取新乡国家基本气象站连续9年夏季(6、7、8月)的气温、露天温度和地面温度的观测资料,作为对比分析的依据。果选取月平均或年平均变化值以及月和年的极端最高和最低值来做比较,对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都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月和年的气温、露天温度平均差值都较小,而且每一天所代表的天气状况特点又有所不同。因此,选取对人们生产生活具有实际影响的夏季晴天、多云或阴天和阴雨天的观测数据做对比分析,这样更具有指导意义。

3对比分析结果

3.1多云或阴天的观测数据

从图1可以看出,观测仪器由于云的遮挡,减少了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光线照射,地面的反辐射也相应较小,气温和露天温度的平均差值在1.2℃左右,比较接近,二者和地面温度的平均差值在6.6℃左右。

3.2阴雨天的观测数据

从图2可以看出,阴雨天的露天温度平均值明显低于气温0.4℃,面温度比气温平均值仅高出1.9℃。这是因为在露天状态下,观测仪器的感应部分和雨水直接接触,通过空气的流动(风)把一部分热量带走,风力越大带走的热量就越多,那么相应的温度也就越低。

3.3高温晴天的观测数据

从图3可以看出,由于地面和露天温度观测仪器是安放在露天状态下,受到太阳的直接辐射和地面的反辐射后,升温更加地明显,变化更加地剧烈。因而露天温度平均值比气温高2,5℃,极端天气比气温高4.8℃,极高值达到42.4℃。地面温度平均值比气温高12.7℃,极端天气最高值达到63.3℃。但出现日极值的时间基本一致,均在14:00-15:00。

气象观测的意义篇2

关键词云能天;地面测报;集体观测

abstractthemaincontentsofcollectiveobservationofcloudy,veisbilityandweatherwereintroduced.basingonthepracticalexperienceformanyyears,thepointsforattentionofcollectiveobservalionwereanalyzedtoofferreferenceforgroundobservation.

keywordscloudy,visibilityandweather;groundobservation;collectiveobservation

云能天集体观测是测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集体观测的质量是有效提高台站测报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测报业务中目测是薄弱环节。由于测报管理措施不当,使观测员工作态度认真度下降,审核员在原始资料和报表互审中明显感觉到各地云的观测越来越趋于简单化,有些观测员为了避嫌记录矛盾,没有如实记录当时云天状况,而将“复杂天气简单化,一般天气模式化,记录以不出错为目的”,因而,指示性云、地方性云的记录几乎消失,云码和云高长期以来习惯于某一云码和云高的记录,而忽略了其云码和云高的真正含义。而且有些观测员所具备的理论知识较浅薄,加上自身经验不足,在复杂天气下,分析判断能力较差,目测项目误差较大,直接影响了测报工作,而集体观测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未将集体观测直接考核到个人,集体观测在实际工作中经常被忽视或形式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加强集体观测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台站应加强集体观测的管理力度,明确集体观测的时间次数和质量,并作为目标化管理考核的内容,建立责任人制度,做到每个观测员人手都有观测簿,由台内统一保管。云状较复杂或天气条件恶劣时由测报科长或当天值班员召集观测。观测员必须正确对待集体观测,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并将其当作班内的事情去完成,逐步提高目测质量,从而保证观测质量。

1集体观测内容

集体观测很重要,观测员要充分利用集体观测的机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断加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目测水平。另外,集体观测时应该每个人都说出观测的观点和理由,大家结合现状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进行讨论后最终确定。

1.1云的集体观测

云的观测是集体观测的主要内容。云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很难用定性定量的东西去规定它,云的观测是目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的项目,因此要求观测员全面掌握云的观测。云的观测一般包括云状、云量、云高[1]。因云量的估计不是问题,这里主要就云高和云状的观测谈点体会。云高是云观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在天气报特别是航危报中非常重要。对云高的观测大多数台站都是目测,这就要求观测员掌握高、中、低云的理论高度范围,也要找出由于地形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当地各类云高的一般范围。例如:五华气象站地处五华县城,海拔高度低,云底高度普遍较低。另外,云高还与天气系统、风向、湿度、季节等都有关系[2]。云状观测在集体观测中是个重要项目,云状判断正确与否,对天气预报有很大影响。要想正确判断云状,一要从天气图上分析影响该站的天气系统,二要注意云的连续演变,然后再根据当时云的具体特征来判断云状。观测云时要站在能观测到全天云的地方进行。夜间观测云一定要站在暗处停留一段时间,便于眼睛适应;然后结合星光的疏密清晰程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判别云状,估计云高和云量等。此外对云的夜间观测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来判别云的演变,如夜间的气温变化,对云的生消变化就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一般情况下,当百叶箱温度比前期增高,且人在室外感觉比前期暖和,同时云的颜色发白,此时天空中一定有较厚的中低云,云量也较多。如温度上升不明显,且云的颜色灰黑,多为高云。二是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设备的作用,利用卫星云图指导夜间云的观测。观测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卫星云图上识别云的基本知识,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般地,遇到指示性云的出现要进行集体观测,比如絮状云、堡状云、系统云,及其混乱天空下的云系,同时要注意云的方位、视角、高度、形成特征[3]。在汛期雷雨天气时,云系相对比较复杂,是进行集体观测的好机会。

1.2天气现象的观测

根据特征确定天气现象,对于特征相似、容易混淆、难以区别的现象(如烟幕和轻雾、浮尘和霾、米雪和冰粒等)要详细指出区别的依据。了解各天气现象的成因、所降自的降水云层等。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要随时进行,观测时要注意天气现象的演变,对某一现象演变的全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注明。在集体观测中对某种天气现象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亦有共同点且容

易混淆的要认真对照规范加以分析、讨论,统一判别标准。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都代表了大气不同的物理变化过程,要想观测好天气现象就要了解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只有了解其成因,才能更好的观测判断各种天气现象。同时,要掌握复杂天气和云的配合特点及几种容易混淆的天气现象的区别方法。

2集体观测的注意事项

云与天气现象的观测是集体观测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3]。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和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观测同样重要。有些台站的集体观测过于简单,云能天集体观测只是简单观测一下云能天而已。而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对提高观测员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复杂天气现象的集体观测要随时进行,观测时要注意天气现象的演变,对某一现象演变的全过程进行观测记录并注明[4]。在集体观测中对某种天气现象特征并不典型或某些现象之间形态有相似之处、形成条件有共同点且容易混淆的,要认真对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加以分析、讨论,统一判别标准。另外,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体观测,气象台站大多地处城市边缘,随着城市的不断外扩,许多台站的观测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能见度的观测,使原来的目标物根本看不到,这时就应该通过集体观测及早发现问题,重新确定新的观测目标,做到站内统一,这样才能尽量保证观测资料的正确性。而当受周围环境影响而有疑误的记录出现时,应及时进行集体观测,查找原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将观测情况详细记入《集体观测簿》,从而把集体观测工作做细、做实,使之不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观测员的观测水平,促进测报业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3小结

加强管理、保证集体观测正确进行,要将集体观测纳入地面测报工作的一部分,落实考核,使之规范化、制度化。要坚持定期进行集体观测,在复杂天气出现时还要临时召集观测员进行集体观测。为避免在集体观测过程中出现盲从和抄袭现象,集体观测时应首先由观测员各自独立进行,然后各自公布自己的观测结果和观测依据,再进行集中讨论,交换意见,找出理论依据,得出正确的观测结果,使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并将各自的观测成绩纳入观测员的业务考核。这样,就能够促使观测员自觉钻研业务知识,避免工作中的习惯性错误,不断提高目测水平。

4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彭安仁.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气象观测的意义篇3

关键词:地面观测;识别与记录;基础;要求

Abstract:Theground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analysis,ofwhichtheartificialobservationandothersurveyingprojectisaunifiedtechnicalspecification,inground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projectalsohasaveryimportantposition,accuratevisualfortheweatherandclimateanalysisandscientificresearchprovideimportantscientificbasis.Therefore,thisarticlediscussesonhowtoimproveth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ability.

Keywords:groundobservation;recognitionandrecording;basicrequirements;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地面气象测报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气象观测是气象的基础,它对一定范围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及其发报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气象台站的根本任务之一,要想做好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必须严肃、认真、负责。首先,从主观上要树立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严守工作岗位,密切监视天气演变。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和岗位责任制,严肃对待每项观测、每个数据、每份电报、每份报表。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观测员观测质量的要求,如何控制和降低测报错情率。

1.地面观测的基础。

作为一名合格的测报人员,应掌握地面气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电码、气象学、天气学等基础知识。

1.1地面气象观测

讲述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内容包括云、能、天、温、压、湿、风、日照等天气要素的观测原理,各种观测仪器的使用和维修方法及概况等。

1.2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是气象台站从事地面气象现测工作的业务规范和技术规定,对观测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观测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保证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气象记录。它是一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规程,对观测工作的任务、项目、程序、时制和日界、钟表对时、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对云、能、天、温、压、湿、风、日照、雪深、雪压、蒸发、地温、冻土、电线积冰等气象要素的观测以及记录报表的编制都作了规范性的叙述,是我们进行观测工作的操作指南。

1.3气象电码

指的是基本天气报、补充天气报和航危报及旬月报的编码规则和具体说明,在观测的基础上,认真填写电码,及时准确的发报是提供真实可靠气象信息的保证。气象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完整翔实的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这些现象演变规律的科学论述。

1.4天气学

天气学的知识可以研究大气中天气变化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有什么样的天气预示征兆就有相应的云、能、天的变化,以及气象要素的演变。我们根据实际的天气背景,就更能准确地对观测中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观测,提高气象记录的三性,而且还可以为天气预报提供事实依据。

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平均分布情况,即天气和各气象要素长期的变化规律就是气候学研究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周期性地重复劳动是测报工作的一大特点。每天、每周、每月、每季甚至每年周而复始,在什么季节一般有什么样的气候,出现什么天气是有周期性规律的。在各种时候具体的气象观测中,云、能、天及各气象要素的变化肯定是呈现出相应规律性的变化,这对于我们充分把握实际观测中出现的问题,就有一个明确的尺度。为达到获得气象记录的三性要求必然是相得益彰。

2.地面观测的识别与记录

2.1地面观测的识别

无论哪种天气现象均以某种特定的天气条件为前提,只有具备对应的天气条件,大气中才会出现不同的物理过程。在气象观测项目相关的操作规范中对观测项目均有相应的规定,其所对应的作用也是特定的,因此每个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进行天气现象的识别与记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其一,要准确、熟练的理解各种气现象的意义,即某种天气现象是基于何种条件生成的,其表现形式、特征等均要熟练掌握。比如霰,其产生于扰动强烈的云中,云层中的过冷却水滴与雪花或者冰晶共同合并而成,其形状为圆锥形或者球形,颜色为白色,是颗粒状固态物。直径大概在2mm~5mm,当气温环境为0℃左右时会降落,通常在下雪前或者伴随着阵雪、阵雨同时降落,在落地时会反跳,且有松脆易碎的特点。再比如霾,它属于空气普遍混浊时的一种现象,出现霾代表有大量的非常细微的干尘粒在空中均匀的浮游,使得空气的水平能见度低于10.0km。出现霾时,远处的光亮物体会稍带黄红色,而稍暗的物体则稍呈蓝色,通常出现霾里,空气的相对温度不会超过80%。

2.2地面观测的记录

在记录观测结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关于夜间雨后露的记录,通常降雨会在植物的叶面上形成很多水珠,而不大可能只在单独的叶尖上形成水珠。如果前夜出现了微量降水后,一些观测站没有设置夜间班,则早晨在观测时发现植物的叶尖上有露珠生成,此种情况可以记录为露。如果观测站设有夜班,假如上半夜有少量的降雨现象,则要等到雨停转晴后,把一定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的水滴清理干净,如果在后半夜或者早上重新在植物叶片上观察到水珠,则可以记为露。此外还有结冰的记录问题,不能只以湿球纱布结冰当作标准,记录结冰时要以露天水面出现结冰现象为准。

3.对做好地面测的要求。

3.1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从观测员思想抓起,重新认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工作责任心,培养认真细致、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明确工作职责,加深对涂改为造等行为的危害性和恶劣性的认识。

3.2提高对各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组织业务学习和讨论,加深对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值班制度、交接班制度重要性的理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注意调节人际关系,加强团结协作,增强集体凝聚力。

3.3注意技术现代化。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文化层次,多进行技术交流,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加强对规范规定和技术规定的正确理解;同时提高计算机水平,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相结合,努力适应现代化设备的要求,积极由单纯测报员角色向综合的、多种角色发展。

3.4加强心理素质。

新观测员应努力克服心理紧张的问题,同时老观测员应该发挥“扶上马送一程”的精神,对新观测员多提醒点,实行“一帮一”的方式,帮助新观测员度过“紧张期”;而对老观测员,当仪器设备或业务运行方法发生变换时,一方面观测站应该学习、观测,比较差别;另一方面,老观测员应调整心理状态,打破惯性思维,克服依赖以适应。

新情况的变化。

3.5保持最佳精神状态

观测员应注意班前休息,适时调整自已的生物钟以适应观测工作的要求,在观测前,勤动手勤动脑让思维活跃起来,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

4.结论

气象观测的意义篇4

关键词:气象科技史;学术成果;继承;发展;评介

张静教授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的专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气象文化与气象文献研究,有着扎实科研水平和丰富的科研实践,发表了一系列与气象文化相关的文章(《方以智中的气象学思想》等),参与了国务院重大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的编纂。《气象科技史》(以下简称“张著”)是张静教授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结晶。张著勾勒了始于远古,止于20世纪中期的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历程。著者在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基础上,以人类对大气现象的认识、利用及干预为线索,从气象科技史的不同侧面予以了全面的研究:既有天气现象认识史、大气光象认识史等通史性研究,又有如天气预报发展史、物候学和气候学发展史、气象仪器发展史等专题性研究,并对中国历代重要气象人物和气象典籍进行了勾稽和介绍,传播了前辈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该书文献丰富、考证严谨、结构完整,将气象科技史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一、南信大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南京气象学院(后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因“气象”立校,以“气象”强校。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之初挂靠于该校,俨然该校是国内外气象科技史研究重镇。该校以王鹏飞教授、陈学溶教授等为首的气象学家们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气象科技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的传统,发表了《王鹏飞气象史文选》、《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等气象科技史著作。2010年该校成立了气象人文研究院,之后该校的科技史硕士点也利用自身特长,突出科技史的气象特色,该校的气象科技史研究是传承而又发展着的。张著是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继承与发展的成果,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二、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与内容的完整性

张著是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气象通史和气象专题史的诸多方面。该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一)谋篇布局的逻辑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该著先是叙述从古至今人类对天气现象(风、雨、雷、电等)、大气光象(晕、虹、宝光、海市蜃楼等)认识的历史过程,接着展开人类对天气现象的利用与干预(风能的利用、人工降雨等)、天气预报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利用,才能预测未来天气状况,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方便。例如,古人就是通过观察云的颜色及其变化、风向与风速的变化等归纳天气变化的规律和预报气象的方法等。古人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石头、炭、琴弦等对大气湿度的感知来预测晴雨。早期的天气预报就说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等变化的个体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的总结都离不开对物候与气候的观察与认识,所以著者在天气预报发展史的后一章内容中,补充阐述了物候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历程,增强了该著的逻辑性。

(二)内容的完整性。该著在天气现象认识史和大气光象认识史中,详细叙述了每种现象的观察认识史,每种现象的认识史都包括观察、记录、命名、分类和现象成因的探讨。在每一章节的编写中,著者都全面完整的阐述了中西方的各自发展历程。

人类最初的气象观测以目测为主,随着观测的深入,气象观测仪器逐一诞生。由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气象理论比较零散且主观,著者在书中第3章给我们列举了科技革命之后,在气象仪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后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大气认识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也是源于气象观测工具的发明。著者另辟一章,叙述了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设备的发展史,补充了前几章中气象仪器部分的内容,使得该著的内容更具完整性。

三、文献征引多途

该著汇集和综合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参考文献有古籍、国人的研究著作、论文还有国外气象文献等。古籍包含了历代史书、历代文人文集、还有历代农书、历书等;研究著作、论文有气象史志、气象学家文选、出土文物研究(如甲骨卜辞)等;国外的气象文献不仅有气象研究专著,还有气象年报等。多方面的资料使得该著资料辑录翔实,文献征引多途,体现出该著内容的严谨与丰富。如:古人对海市蜃楼的观察与认识。著者指出,古人所记的蜃景中,海市居多。引用了《晋书・天文志》中:“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对海市蜃楼的描述记载。举例了元末杨r的《观海市记》中:“春夏见,秋冬少见。大雾之后,天晴见,天阴不见。微风见,无风不见,大风不见。风微急,其见也速而巧。风微缓,其见也迟而拙。”对海市蜃楼现象出现的季节,以及其出现的气象条件,并提出海市蜃楼与风速有关的叙述。此外,张著介绍了西方人对海市蜃楼的记载,如英人合信说撰的《博物新编》中的“空中船像”。文献的引用,分别引自三种不同文献的记载,不同朝代甚至不同国家,体现了该著旁征博引,文献取用多途的特点。

研读之后,笔者认为,张著如果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涉及,将会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

第一,该著在梳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对西方气象科技的发展作了整理,虽未在章节中对中西方的气象科技发展作比较研究,但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如若著者开辟章节,系统整体的讨论二者的不同,并对二者不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会让读者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到二者的不同。正如洪世年教授说的那样,“所谓史者,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基本具有两个部分,其一为史实,历史事件与史事述评,其二为对史情的发生、演变与影响的分析。”第二,该著的编写是源于科技史研究生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做研究或写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难题,如若著者在书的附录中可以跟读者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与心得,该书则更具教材意义。

综上所述,该著是我国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该著视角独特、立足史料、考证严谨,系统地探讨了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也传播了历代气象学家的科学精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静.方以智《物理小识》中的气象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气象分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4.

[3]张静.气象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气象观测的意义篇5

关键词:气象观测学习要点记录处理报表编制日常维护

一、气象要素观测的学习要点

在气象要素观测中,“新规范对仪器维护和记录的订正查算做了具体规定,较大篇幅地增加了新型观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和安装维护内容。因此,在学习“气象要素的观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随着观测仪器的发展更新,充实了大量新型观测仪器,应掌握新仪器的探测原理、安装和维护要求,并正确处理和掌握同类仪器之间的区别,以及探测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

2、能见度观测给出了“夜间灯光能见距离与白天能见距离的关系表”,日常业务中,注意区别不同条件下(黄昏和凌晨、月夜、黑夜)同一目标物所反映的能见距离的差异。

3、视程障碍现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满足服务需求,在天气现象的观测中,增加了雾和沙尘暴的等级定义,以及“扬沙”、“浮尘”现象起止时间的记录。当出现能见度

4、规范了“备注”和“纪要”栏的填写。其中“备注”栏主要记载台站沿革、环境变化,以及特殊情况处理的说明。“纪要”栏主要记载台站所在行政区域发生的、与天气气候有关的事件,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原来在“备注”栏记载,现在改为在“纪要”栏记载。

5、为确保气候学对降水观测资料的精度要求,自动站记录作为“正式”记录后,20∶00―08∶00、08∶00―20∶00时定时降水量仍由人工观测,雨量传感器记录只作为降水强度记录。

二、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的学习要点

根据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新规范”在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方面的修改原则是:增加了计算机编制报表内容,对较复杂的数据处理规定予以删除或简化,以满足人工观测、自动观测记录处理的不同需求;统计规定和处理方法上尽量减少人工干预和判别的有关规定,以适应计算机处理技术要求;统计项目、报表格式等尽量与原规范保持连续和统一,减少不需保留的中间结果;对疑误记录、缺测记录的处理进行合理的简化,以便于操作处理。因此,该部分的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为确保统计值的可比性,自动站除进行24次定时统计外,还进行02∶00、08∶00、14∶00、20∶004次定时统计,且天气气候概况应使用4次定时统计值。

2、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A、J文件),由原始观测数据、数据质量控制标识,以及相应台站附加信息构成。其中数据质量控制标识由质量控制码段和更正数据段2部分组成,以记载每组观测数据的质量认定和更正处理情况。

3、“新规范”明确计算机检查观测记录数据质量的方法和内容,台站应根据本站具体情况,修改审核规则库,且台站审核的重点应放在未实现“机审”内容的审查和“机审”疑误信息的处理上。

4、简化疑误(或特殊情况)记录的处理方法,取消记录加“()、*、>、

5、在定时观测时,不论是人工站,还是自动站记录缺测,首先应考虑用其同类实测记录替代,其次考虑用补测记录替代。正常使用的人工观测仪器和自动观测仪器的观测数据,都可作为正式记录。当自动站记录发生缺测时,仅在02∶00、08∶00、14∶00、20∶004次(或3次)定时观测和其他发报观测时次进行补测;当某一定时数据(降水量、风向除外)缺测时,用前、后2个定时数据内插值代替;当连续2个或2个以上定时数据缺测时,不能内插,须按缺测处理。

6、当降水自记迹线有缺测时,若无法从自记纸上直接计算出缺测时段的累计值,则按缺测处理。“新规范”删除了用实测值减正常迹线量代替的规定。

7、日照时数全天缺测,若当天可能有日照记录时,则按缺测处理,而不能用前、后日照记录代替。

8、在人工站与自动站平行观测期间偶然出现的缺测现象中,可能采用同类记录相互替代。但如果长期替代,就失去了平行观测的意义,故应保证仪器正常运行,或积极采取措施修复故障仪器。

9、降水自记记录(或自动观测分钟降水量)有缺测时,“缺测时段”人工观测的定时降水量记录,应参加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的挑取。

三、日常维护的学习要点

1对运行环境的维护

气象观测环境是获取气象探测信息的场所,气象观测测环境的破坏,将造成观测要素如温度、雨量、风力、风向、气压等气象基本数据出现误差,影响了气象探测资料的准确性、代表性和比较性,进而影响气象部门对天气气候形势的分析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及精细化。长期稳定的气象探测数据,也是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学依据观测场地面积及观测场与周围障碍物的距离均应符合规定的标准,若有变化,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使其符合要求。观测场地应设置坚固、稀疏、美观的围栏,其高度以达到安全防护要求以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为宜,围栏外侧应设立告示牌。观测场地尤其是雨量传感器周围草超高时,要及时剪割,确保观测结果准确性。

2对仪器及附属设备、设施的维护

2.1雨量传感器的维护。定期(一般2~3次/月)清理承水桶内部阻塞物,并清洁过滤网,如有必要,可用中性洗涤剂清洗传感器翻斗。清洗雨量筒时要先拧下雨量外罩,断开雨量通讯线(不要短路),然后取下传感器,清洗漏斗、翻斗及滤网。严禁用手触摸雨量传感器翻斗的内壁,以免沾上油污,而影响正常感应。如漏斗堵塞,可用细铁丝使之通畅。冬季无雨季节应把承水口的盖子盖上。为防止碰撞和承水器变形,可用游标卡尺和水平尺核查。只要没有特殊天气,如受大风的影响,出现沙尘天气,或周围没有树落叶等情况,一般短时间内,下雨时不会造成漏斗堵塞。当前维护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蜘蛛经常在雨量筒内造窝、繁殖,下雨时易造成漏斗口堵塞,增加了维护雨量器的难度。

2.2温度传感器的维护。定期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损坏,测量1脚(或者2脚)与3脚(或者4脚)之间的电阻值,正常阻值根据实际温度不同应在80~120Ω。测量1脚(或者2脚)与3脚(或者4脚)之间的电阻值R1,测量1脚与2脚(或者3脚与4脚)之间的电阻值R2,铂电阻的电阻大小R=R1-R2,利用公式:T=(R-100)/0.385算出测量时的温度值,并与标准温度对比,对温度传感器的状况进行初步判断。若是传感器的问题,应更换温度传感器。定期测量温度传感器高度,使之保持在1.5m高度处。

气象观测的意义篇6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文件精神,推进我县气象事业快速发展,更好地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我县地处渭河下游,境内南仰北低,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干旱、暴雨、洪涝、地质自然灾害等时有发生。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对提高我县应对灾害防御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科学利用气候资源、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开展气候资源变化分析,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对实现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县是农业县,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气象事业,可以有效开展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提高气农业生产和农村防灾减灾的服务能力。

二、加快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四)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五)发展目标。在3—5年内,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气象社会管理体系,健全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实现我县气象事业的突破发展,基本满足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的需要。到**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我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渭南同期先进水平,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气象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六)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公共基础实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争取新一代预警天气雷达资料接收终端和卫星遥感系统资料接受终端建设,加快我县区域天气观测站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气候、雷电定位等监测系统建设,增加自动观测站网密度,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气象、经发、财政、水务、农牧、林业、环保、建设、国土资源、交通、旅游等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做到统一布局、共同建设,在国家气候、天气观测站网基础上,大力建设属于地方气象事业的农业、生态、能源、旅游气象观测站网和加密气象观测站网,不断提高气象监测能力和水平。重点做好我县南部山区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密切监视雨情,为我县防汛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七)加快气象信息系统建设。气象信息系统是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国家、省、市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我县电子政务平台,加快建设我县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国内同级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提高气象信息处理能力和气象灾害监测数据共享水平。气象、水务、农牧、林业、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信息交流,并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向社会开展信息服务,气象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监测资料的收集、汇交和共享办法。

(八)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是气象工作的核心,要以部级、省级、市级气象业务系统为支撑,不断完善我县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系统,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特别应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

(九)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要按照《*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快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落实完善《*县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建立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大风、大雾等灾害的气象预警能力,发挥气象部门在灾害监测、调查、影响评估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能力。

(十)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部门要加快公共气象服务现代化建设,加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企业的气象服务,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以气象警报网、广播、电视、12121电话、报刊、手机短信、互联网、电子显示屏等为传播媒介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确保气象信息及时广泛传递。

四、全面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

(十一)加强防汛抗旱气象服务。要密切监测雨情、水情和旱情变化,依托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暴雨、干旱等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完善干旱监测网,布设加密土壤水分监测点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实现对干旱的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

(十二)强化农业气象服务。要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县粮食、果业、设施农业、种植业等影响的研究,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做好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成果推广应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粮食产量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等业务,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大力支持“兴农网”建设,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努力提升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能力。

(十三)做好地质灾害气象服务。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加强合作,进一步发挥气象防御暴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中的作用,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雨量自动监测预警”网络,联合开展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工作,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和防御能力。

(十四)加强林业气象服务。加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森林火灾遥感监测和服务,开展飞播造林、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气象服务,提高气象为林业生产安全和火灾应急的保障能力。

(十五)加强生态环境气象服务。围绕我县“生态旅游”和“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气象服务,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干旱、湿地、酸雨、大气成分等监测及生态气候环境预测、预警,加强气候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研究、重大工程对生态气候环境的影响评估。

(十六)开展交通气象保障服务。交通安全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暴雨、大雾、大风、积冰、积雪、高温、内涝等经常造成道路和车辆损毁、交通中断、人员伤亡。要高度重视交通气象保障工作,建立专业气象监测网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及时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为交通安全以及应急救援提供气象保障和实时服务。

(十七)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支持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内涝、雷电、火险等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气象与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规律、病理影响机理的研究,建立气象条件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影响的业务服务系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件等应急处置提供气象保障。

(十八)加强雷电预警防护工作。气象部门要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指导,做好防雷装置监测资质认定,开展雷电的监测、预报预警、灾害调查鉴定与评估。各有关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和《渭南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防雷装置安全监测、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工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加强协调配合,组织开展经常性的防雷安全工作检查。

五、科学调查和合理开发气候资源

(十九)深入开展气候资源普查工作。气候资源普查是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前提。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气候、生态变化,对重点地区进行高分辨率普查,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适时更新气候资源区划,增加特色经济的专项气候资源区划,为我县制订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二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在城市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编制、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时,气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免遭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和减少由于气候资源破坏而导致的环境恶化,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二十一)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投入力度,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有效减轻冰雹、干旱、大雾等气象灾害损失。建立和完善实时监测、信息加工、决策指挥、实施作业、效果评估等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加强无公害蔬菜、优质小麦、森林防火等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建立应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森林灭火、调节严重空气污染和高温天气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六、加强气象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

(二十二)健全气象法制体系。要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管理和规范气象设施及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气象信息、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严格禁止非法从事气象探测活动。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

(二十三)加强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和管理。要按照合理布局、高效利用的原则,统筹编制和实施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与布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资源共享。

七、落实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是加快我县气象事业发展的关键。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将气象事业发展纳入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气象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部门问题,制定和落实相关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实现我县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十五)制订和实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气象服务职能,根据我县实际,制订包括重要气象设施建设与布局、人工影响天气发展、雷电预警防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与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内容的发展规划,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不断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二十六)加大对气象事业发展投入。要结合我县实际,细化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理顺投入渠道,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形成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经发和财政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气象建设项目的立项和投入力度。科技部门要加大对我县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测预报和防御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人事、财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气象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二十七)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经发、财政、科技、气象等部门编制发展规划、科技计划时,要设立气象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对气象科技的投入,增强气象事业发展的科技动力和活力。招商、科技等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县气象工作的整体水平。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关于客服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 阅0

    客服工作总结篇1一、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作为客服人员,我始终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当遇到繁杂琐事,总是积极、努力的去做;当同事遇到困难.....

    乔迁之喜的邀请函范文(精选4篇)

    - 阅0

    乔迁之喜的邀请函范文篇1送呈各位亲朋好友:本人xx及爱妻xx谨订于公历x年x月x日(星期x)农历x月初xx,(中午xx:xx)在xx店举办乔迁之宴,地址x隔壁,以此感激各位亲友往日对我们的帮助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