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工作总结(6篇)

来源:收集

绿色交通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园林;旅游名镇;绿地系统

1、规划设计背景

五大连池新镇的建设为了落实黑龙江省委、省政府2009年提出建设重点旅游城镇的工作部署,结合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2010年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移民工程,以及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大连池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规范五大连新镇的建设行为。五大连池以冷泉疗养著称,因此除大量观光游客以外,五大连池新镇还将接纳不少长期疗养的游客。五大连池新镇本地居民在规划期末将达到约2.39万人,是一个规模适中的兼顾游客接待及居民生活的小镇。根据五大连池地区兼具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双重性质,概念规划提出了低碳发展的整体思路,在植物固碳方面采用保护原有固碳植被的基础上,进行植被营造,保证镇区内部的低碳排放。

2、规划设计原则与目标

以建设园林型城镇为目标,最大限度减少镇区建筑对风景区的视觉影响,形成绿树掩映的绿地格局。保护城镇西侧和北侧的防护林地、河流水体、原始石塘,并将其整合成为城镇郊野公园,形成城镇绿色屏障。借景区域火山景观,通过道路将线性或楔形绿地引入城镇中心,并从小镇西北引泉水入中心广场,经商业街至镇区的东南向流出,形成内外交融的城镇绿地系统,创造特色的景观空间。重视城镇内部公共绿地的均好性,用环状绿地串联各公共服务用地,并充分考虑办公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内部的绿色空间创造,形成均衡的公共绿地网络。

3、规划布局

镇区绿地呈“一环绕城、一水穿城、多轴放射、郊野围护、网状均衡”格局,并与周围自然区域保证横纵向的贯通与联系。绿带和绿环为慢行交通系统,主要体现在从小镇西北引泉水入中心广场,经商业街及绿环至东南向流出;从镇区中心向火山规划多条放射性线性绿地,作为视觉和景观廊道;小镇西北营造郊野公园,遮护小镇免受冬季西北风影响;在全镇布置网状绿地,尽可能与绿环、绿轴保持连续。初步测算,镇区绿地率将超过40%,约43%左右。

3.1绿地内慢行交通

新镇提倡低碳交通,采用慢行交通主导的模式,控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降低人均交通出行排碳量,并依此制定绿地内慢通。规划绿环、公园、绿带等步行、自行车、节点风景道系统。

3.2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镇区公共绿地设有生态绿环和六个园区。

3.2.1白桦林生态绿环:沿冷泉环路的慢行游憩系统,总宽40m,总长度3790m。

白桦树独特的保健、景观功能,使其成为五大连池地区最具特色的树种;以白桦树作为贯穿整个绿环的骨干树种。主要分为五个片区进行设计。

白桦林森林浴区:临近圣水广场和旅馆用地,平日作为旅游疗养人员保健体验区,圣水节时作为帐篷露宿区。

药材种植区:临近教育、医疗保健、居住用地,作为居民从事园艺劳动区、学校开展植物教学区、旅游疗养人员保健体验区。

花灌木观赏区:临近商旅混合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街,作为展现五大连池植物特色区、居民游憩区。

生态湿地区:临近家庭旅馆用地、居住用地,有中水穿过,结合适宜的农作物种植,开展生态教育的湿地景观展示,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交流空间。

采摘农业区:临近家庭旅馆用地、居住用地,作为居民开展园艺活动区、游客的农业活动体验区。

3.2.2体育公园:临近北侧体育馆,在此规划体育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体育运动精神为目的,通过微地形来丰富空间,为不同类体育活动创造适宜的空间。

3.2.3种植园:临近白桦林生态路环的采摘农业区,在此规划农业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农业特色为目的,通过5种植物群落空间的营造展现五大连池地区植物资源,同时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互动。

3.2.4民俗园:临近南侧手工业区和西侧家庭旅馆区,在此规划民俗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五大连池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手工艺为目的,通过场地的划分将民俗活动、民俗展示、民俗制作组织起来,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互动。

3.2.5雕塑园:临近北侧教堂和西侧商旅混合用地,在此规划雕塑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五大连池火山石雕塑为目的,通过场地的划分将室外摄影、雕塑展示、市民活动组织起来,增加居民和游客的互动。

3.2.6生命园:临近东侧居住用地和西侧教育用地,在此规划生命主题公园。设计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求为目的。

3.2.7植物保健园:临近旅馆用地,在此规划植物保健主题公园。设计以体现五大连池适宜于疗养保健的资源为目的,通过植物种植设计营造适宜不同保健活动的空间,吸引游客和居民来此健身游憩。并且展示了五大连池的特色植物群落。

3.3道路绿带

3.3.1笔架路和尾山路

沿笔架路和尾山路两侧规划有14m宽的绿地,营造良好的主干道景观。尾山路两侧绿地节点以14座五大连池火山命名,做成解说教育小公园,展示了五大连池的火山特征,并且形成一些游憩空间;笔架路两侧绿地以“木”为线索,由南向北分为春夏秋冬四段,每段以种植本季节的植物为主,体现季相变化。

3.3.2龙门山路、石龙路和翻花环路

石龙路南侧以生态防护为目的,灌木比例较高,防风并遮挡视线;北侧以乔木为主,林下空间疏朗,布置雕塑小品。龙门山路是五大连池镇内唯一一条东西向笔直道路,连接西侧郊野公园和东侧郊野,以“松涛捷径”为主题,骨干树种选用兴安落叶松以强化道路的笔直通畅感。翻花环路位于疗养区和旅馆区之间,疗养旅游人员较多,以“沁人心脾”为主题,以常绿树、芳香植物、蜜源植物为主。

3.3.3支路

支路1为曲径通幽示范道路段,紧挨疗养旅馆区,以“曲径通幽”为主题,采用模拟自然群落的园林式设计手法;支路2的道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紧挨居住区,以“栎林秋景”为主题,骨干树种选用蒙古栎以突显五大连池地域特色。

3.4其他绿地

结合镇区西北侧的大片杉树林、远古石塘、以及原有生态廊道形成环绕镇区的郊野公园,同时在镇区北侧及西北侧建设40m宽防护林带,与镇区内绿地系统共同构成绿色屏障,使镇区建筑不对风景区构成视线影响,同时防止冬季西北风对于镇区的侵扰。镇区西南侧依托大片湿地、湖泊、沼泽建设湿地公园。镇区东侧至熔岩台地为农田景观。

4、结论

总设计可以看出,旅游名镇规划绿地系统占总用地比例较大,是以生态低碳为目标建设园林型城镇,此园林城还融入了慢行交通系统,利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减轻居民生活节奏。本文是对五大连池旅游名镇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五大连池风景区总体规划

绿色交通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产城融合

1衢州市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鉴于衢州自身优越的地理区位,衢州市提出了加快发展成为长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浙江经济内陆拓展桥头堡,承东接西,借力发展;完善功能,辐射周边;工业立市,要素集聚;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衢州市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研究探索

2.1产城融合

衢江、乌溪江等天然水系屏障及浙赣铁路、杭长高铁、高压走廊等人工屏障将城市划分为多个组团,每个组团功能单一,组团间人流车流量较大,整个城市处于低效高负荷运转。产城融合的理念能使城市内部、组团与组团之间更加的紧凑,减少出行,缓解交通压力,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

2.2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

绿色产业集聚区应立足周边山水资源条件和低丘缓坡特色,找到适合自己的城市生长形态,避免“摊大饼”式扩张,坚持组团式发展(如图1所示),各组团之间用森林、绿地等自然衔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子,起到区域性示范作用。组团式发展的特点:在空间上建构绿廊,生态包裹,以组团为单元,空间灵活,便于有序推进弹性拓展;在功能上优势互补、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有机融合。

2.3交通系统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走廊和实际交通需求,规划衢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形态将形成以放射线的基本构架。结合规划客流走廊,兼顾现状形成的客流通道和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设想远景衢州建设三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约53.4km。预留与长三角城际轨道线网衔接的扩展线路,应对区域扩张和一体化城市发展。

2.4生态环境保护与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衢州城市绿地现状,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确定衢州应建立绿量适宜、结构均衡、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区内沿衢江、乌溪江、烂柯山等自然山水空间形成区域级大型生态绿廊,通过引廊造绿形成城区几个组团级生态绿带,组团内部沿生态绿带布置契型绿园,共同构建棋盘式绿色网络。并将规划区内绿地系统细分为三类,组团内部的面状公园和带状街头绿地;沿铁路、高压走廊的防护绿地;沿自然山水的生态绿地。

2.5低碳技术的运用

2.5.1“雨水花园”建设

“雨水花园”是通过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浅洼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或房屋顶的雨水,经沙土、植物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它是一种低碳环保、生态可持续的洪水控制与雨水利用措施。“雨水花园”在衢州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应用:(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2)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3)经过合理的设计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2.5.2浅层地热能利用

建设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一般为200米以内),温度低于25度,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浅层地热能是绿色清洁能源,具有绿色低碳、清洁环保、可再生、分布广、开发利用成本低、潜力大等特点。衢州位于地热资源分布带上,运用前景广泛。夏季,通过地源热泵吧市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下岩土体中,对建筑物降温;冬季,通过地源热泵吧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室内采暖。利用地源热泵的调节作用,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量。

2.5.3工业余热发电

据调查,各行业的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为余热总资源的60%。主要包括可燃废气废液、化学反应余热、高压流体余压、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冷却介质余热、高温废气余热和废料余热以及废汽废水余热等七种。工业余热发电不仅节能、利于环境保护和降低能源碳排放量,还解决地方的能源瓶颈,缓解衢州的用电压力,提升整体产业结构,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低碳城市建设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响应了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兴起,为城市居民创造了和谐幸福的人居环境。这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能源的可持续的新型城市化,能充分发掘衢州自身的优势,激活衢州的区位潜力,明确衢州未来的发展导向,在今后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占有先发优势,为衢州在四省边界城市中率先崛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作者:李挺单位: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规划管理所

参考文献

绿色交通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绿道;规划;建设

Abstract:Greenwaysystemisthebestexplanationoftheconceptoflowcarbonenvironmentalprotectionandecologicalleisure.Moreover,ithasthepracticalfunctionsandconvenientcharacteristics.Undertheguidanceofthetraditionalprogrammingdesigntheory--harmonybetweenpeopleandnature,aswellasonthebasisofMeizhou’secologicallandscapeandthedevelopmentsituationbetweenurbanandrural,theprojectandconstructionofmultilevel,multifunction,andthree-dimensionalgreenroadnetworkareofgreatsignificancetorealizethegoal--"leisuretomeizhou,enjoyaslowlife"andtheconstructionofa"delicateandslowcity".

Keywords:GreenRoad;planning;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前言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敞开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绿道具有生态、经济、环境、社会四大功能,对构筑城乡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性、倡导绿色低碳交通方式、促进休闲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背景

2012年2月,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绿道网建设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粤府函〔2012〕27号)》要求在完善珠三角绿道网架构的基础上,推动珠三角绿道网向东西北地区延伸,以构建全省互联互通的广东省绿道网,将绿道建设成为我省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标志性工程。梅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对接省立绿道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推动梅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让绿道建设作为建设精致慢城的重要抓手,为有更多的空间供人们散步,有更多的绿地供人们休闲,有更便利的商业供人们娱乐和享受,有更多的广场供人们交流,是实现“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建设“精致慢城”的有效手段。

3.梅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内容

3.1规划范围

梅州行政区域范围,包括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一区一市六县,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

3.2规划目标

依托梅州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生态本底,以实现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打造“精致慢城”为目标,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构筑城乡一体、山水相连、衔接方便的绿道网络系统。通过规划建设,把梅州绿道打造成为客家文化之道、山水自然之道、绿色经济之道、慢城生活之道。

3.3规划原则

立足本土化,彰显地方特色

坚持生态化,注重低碳环保

倡导人性化,突出健康安全

注重可行性,提倡因地制宜

3.4总体规划布局

3.4.1规划结构

根据梅州市城镇集聚的现状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沿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点、线、面结合,考虑联系尽量多的景观资源、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梅州市绿道网形成“一环、双核、多射、六组团”的空间结构。落实省立绿道,串联三大山脉,构筑以生态山林为特色的环梅绿道,形成“一环”;沿河流山谷,联系城乡,串联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点,促进绿色休闲经济发展,从中心城区向外放射,形成“多射”;在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特色区及六个县(市)城区构筑慢城生活绿道片区,形成“双核”及“六组团”。

3.4.2总体布局

梅州绿道分为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级别。综合考虑市域生态本底、景观资源、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以及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结合省、市、区县(县级市)的实际需求叠加分析,综合优化形成12条省立及城市绿道线路(总长1645.8公里),其中省立绿道2条,总长888.1公里;城市绿道10条,总长757.7公里;规划了8处城际交界面,划定了一定范围的绿道控制区,共同构成梅州市域绿道网。

3.5绿道专项系统规划

3.5.1绿道控制区及绿廊生态建设

为保障绿道的基本生态功能、维护各项设施与环境的和谐运转,需要在绿道划定绿道控制区,并实施空间管制政策。

绿道在空间上可以分为绿道控制区和绿化缓冲区两部分。绿道控制区是绿道的核心管制区域,为动植物生存繁衍和迁徙、人的休闲和游憩提供设施与空间,同时与城镇建设区、核心资源保护区进行缓冲、隔离。绿化缓冲区是绿道的外延空间区域,是指在绿道周边地区划定一定范围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是绿道的生态基底,包含绿道控制区以及绿道串联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和游憩资源的空间区域。

3.5.2慢行系统规划

梅州市域绿道慢行系统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综合慢行道、自行车道和登山步径。其中,综合慢行道总长度约1350公里,市域绿道大部分属于这种类型,约占市域绿道总长度的90%;自行车道位于中心城区南面的泮坑水库-小密水库路段,建议结合水库和山体地形设置自行车道,通过交通管制等措施,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游览空间,条件允许的话,可适当开展自行车赛等活动;登山步径主要分布在地势比较险峻或交通不便利的地区,新建或利用现有的登山步径,满足绿道的连接功能和使用者的探险需求,步行道总长度约为148公里,约占市域绿道的10%,主要分布在梅州北部山区和莲花山脉等区域,如龙文黄田自然保护区-黄佑笔必然保护区、阴那山风景名胜区、八乡山旅游度假区等。

3.5.3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绿道的服务设施系统主要包括户外活动中心和驿站。梅州市城市绿道网服务设施主要采用驿站方式布局,在有条件和需求的区域设置户外活动中心。

户外活动中心是以重要景区、重点城镇为依托,为提升绿道的旅游功能而设置的综合服务中心。

驿站是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根据规模和服务范围的不同,梅州市绿道驿站分为三级:

一级驿站是根据绿道网规划确定的“区域级服务区”,主要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的管理和服务中心。

二级驿站是绿道沿线城市级服务区,主要承担综合服务、交通换乘等方面功能,是绿道服务次中心。

三级驿站是绿道沿线社区级服务点,主要提供售卖、休憩、自行车租赁等基础服务设施。

梅州市服务设施点包括12个户外活动中心、23个一级驿站、33个二级驿站。其中户外活动中心主要布置在雁洋镇、三河镇、湖寮镇、横陂镇、梅州市区、畲江新城、合水镇、石正镇、长潭镇、北斗镇、八乡山镇和留隍镇;一级驿站主要分布在省立8号绿道和省立10号绿道沿线,二级驿站结合一级驿站,分布在各市域绿道沿线。

3.5.4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为保障绿道的连通性,选择合理的措施处理绿道与常规交通的交叉关系。

以绿道与公路、铁路交叉为例:

绿道与公路、铁路交叉时,应处理好与常规交通的通行关系,保证绿道通行的安全性,减少车行交通对绿道使用的阻碍,减少人车干扰。

一般来说,绿道与公路、铁路的交叉处理方式包括平交式、下穿式和上跨式三种,具体设置方式根据现状和实际需要进行处理。

1)平交式:利用交通灯管制和绿道专用横道穿越道路。

2)下穿式:利用现有涵洞,加设非机动车道穿越道路。

3)上跨式:利用或新建人行天桥穿越道路。

3.5.5交界面控制

梅州市绿道系统的交界面包括城际交界面和市域交界面两种类型。

城际交界面是指省立绿道跨地级以上市的衔接面。规划在省立绿道网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市域绿道网的布局,共设置了8个城际交界面。

市域交界面是指市域绿道跨区市的衔接面。规划在市域绿道网的布局基础上,共设置了22处市域交界面。

交界面控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各市绿道的走向和建设标准,将各市孤立的绿道通过灵活的接驳方式有机贯通起来,形成一体化的区域绿道网络体系。

3.5.6标识系统规划指引

绿道标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为绿道使用者提供引导、解说、指示、命名、禁止与警示等信息。根据《珠三角绿道网标识系统设计》,梅州市城市绿道网标识系统类型包括指示标识、信息墙、信息块和信息条四种形式。

3.6绿道多功能开发

依托绿道建设,发挥绿道生态、文化、休闲、经济四大功能,构建“客都文化河谷、山水生态飘带、绿色经济走廊、慢城乐活舞台”四大主题功能廊道,并以此打造具有梅州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绿道品牌,促进梅州“世界客都、宜居家园”目标实现。以下主要介绍“慢城乐活舞台”:

3.6.1功能定位

依托梅州城区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串联重要功能区,以都市健身为主题,打造梅州集健身休闲、商业购物、风貌展示、文化娱乐、生态居住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休闲舞台,使梅州绿道成为引领城市慢生活方式的重要生活载体。

3.6.2沿线功能引导模式

——绿道沿线宜串联城市居住区、公园、公共休闲服务中心等公共节点,提供连贯的活动休闲场所,倡导市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与人的交流。

——设置康体健身、日常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等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功能,丰富城镇居民日常休闲生活。

——绿道服务驿站宜结合现有的公园、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城市休闲娱乐节点设置。滨水型绿道服务驿站结合滨水开敞空间周边的公共服务活动中心设置。

3.6.3沿线功能开发项目与活动策划

依托梅州城区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以健身休闲为主题,沿线发展功能:

健身休闲:依托城市各类特色公园开场空间、体育设施等,引导多元城市健身休闲活动,倡导梅州健康生活模式。

风貌展示:主要集中在梅州市重要景观节点、重要历史建筑和地标建筑区域,构建展示梅州现代城市风貌与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窗口。

文化娱乐:结合梅州主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构建城市活力公共空间,以发扬梅州市民文化为主,为居民提供日常娱乐休闲的场所,提高居民精神文明生活品质。

生态居住:依托现有和在建的社区,借助绿道建设开拓绿色公共开敞空间,完善社区生态网络,构建绿色健康宜人的生态居住区域,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3.7近期建设指引

近期利用现状条件较好的山体水系建设绿道,通过示范段建设,充分展示绿道的内涵与魅力,提高绿道建设的热情,进而推广到周边区域,通过绿道建设进一步强化梅州生态宜居形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增加梅州旅游城市的魅力。

市区近期绿道线路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优先选择现状基础条件较好的百岁山公园、泮坑公园、小密水库、归读公园修建绿道示范段,充分展示绿道的内涵与魅力,进而推广到周边区域,为居民提供健康休闲的方式,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市区绿道近期线路总长52.6公里,沿线建成一级驿站1个,三级驿站10个。

4.总结

梅州绿道以独特而丰富的山水人文、低碳生态、绿色经济等理念,在建设绿道过程中,全力打造梅州特色品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把本土文化、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等元素融合到绿道建设中,为绿道注入“客家本土文化”元素,做到突出梅州特色、彰显客都魅力。

参考文献:

1.蔡云楠,方正兴,朱江,等。2010.绿道——走向宜居城乡的希望之路调研报告。

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广东省省立绿道建设指引

3.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2012.广东省绿道网总体规划。

绿色交通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绿道探寻建设形式

漫步绿道,跟着山峦起伏,沿着河畔曲径,感受林木茂盛,鸟雀啼鸣。清风徐徐,送来大自然的味道。

1.绿道的概念

绿道:可以引川查理斯,莱托(Charles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for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简单来说,绿道包含了“绿廊”与“连通道”的功能。

绿道作为连接都市中弥足珍贵的开敞绿地空间的载体,川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牛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2.武汉绿道的发展契机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城市的发展以创建“两型社会”,打造“绿色江城”,建设立居武汉为新的目标,突出血居城市特色,组织实施厂一批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绿道系统建设有利于促进健康、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其建设迎合这部分需求。因此,自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决定把绿道建设放在与轨道交通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来,全市绿道从无到有、由点到面,3年来累计建成566公里绿道。

特别是2015年,武汉市提出城建新理念,一一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关注市民意愿,让城市安静下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并将其作为绿道建设年,将按照“让城市静下来”的战略构思,基本形成绿道网主骨架。武汉绿道迎来大发展时期。

3.武汉绿道的现状

四年的绿道建设,我们见证了绿道的发展。2012年建成绿道64公里:2013年建设绿道260公里:2014年建成绿道242公里。我市绿道建设规模初显。

作为绿道建设的参与者,我们见证武汉较早启动的绿道示范段一一东沙绿道,建成的环沙湖绿道、东沙联通绿道,九女墩段、梅园段、封都山段、清河桥段等绿道,对东湖风景区西片的各景点起到锦上添花的作刚,我们陆续建设武汉大道绿道、环金银湖绿道、军山大道绿道等具有都市连接功能绿道:建设蔡甸区绿道、汉南区绿道、江夏区绿道等具有郊野体验功能绿道。在武汉的城市中慢慢绘制出一张绿色的网络通廊。

但是,在绿道网络逐步展开的同时,存在绿道课题指标强推模式下所带来的“水土不服”的现状。

在武汉,绿道处于刚刚发展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都不及集中绿地的丰富。对武汉绿道的功能定位多为改造提升配套项目,绿道的建设往往需要在满足其他功能布局的基础上予以考虑,在规划层面缺乏独立的、完整线性系统的空间战略。

武汉绿道为保障网络的便捷性,出现借刚现有的市政道路、公园一级园路等形式,但由于借用场地条件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甚至减低对绿廊功能的要求。绿道的理解趋向于“连通道”的建设,对于绿道的使用者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绿道本该带给他的幸福感。

4.从绿道建设实例中寻求“武汉形式”

伴随着,东沙绿道、蔡甸后官湖绿道、张公堤绿道的持续推进建设。一条让市民绿色健康出行,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绿道绿道在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生动地显现出来。作为新事物的探索与实践者,年轻的绿道设计师也在听寻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在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为例,探索植根武汉本土的绿道建设形式。

4.1绿道先行理念的提出

绿道作为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并行的功能载体,在规划层面就需要为绿道提供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绿道作园区内的独立的慢行道,最大限度的确保其绿廊控制范围的宽度。同时,充分利绿道的绿廊系统,在线性廊道沿线合理将景点串联起来,贴近市民牛活。在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中将绿道规划与园区景区规划和交通规划同步考虑,将绿道作为贯通园区若干功能区块的重要枢纽,沿绿道骑行可体验:幸福汉阳曲悠扬一一都市沙龙园、民生民乐,慢生活一一水岸生活园、牛态优先,和谐景一一水上森林园、国际视野,通全球一一国际风情园、敢为人先,汉阳造一一创意文化园。在项目详细设计上,绿道被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综合考虑其中,通过修建亲水平台、临水栈道、涉水台阶等,串联沿线景观区,点缀上百种乔木、灌木、花卉及水牛植物,营造出一条植被葱郁的生态绿道。同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和水能够亲密接触,方便市民慢行休闲。

4.2绿道弥补交通连接功能的不足

在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中,通过前期分析,墨水湖地区道路建设滞后,有风景,没通道。滨湖区域可达性较差,缺乏可直接到达墨水湖及滨水公共开敞空间的通道,考虑绿道空间结构是线性的,合理的绿道规划将实现两方面交通功能的补充,其一,外部交通:实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缓解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引发的众多城市问题。满足周边居民通过绿道5-10分钟可达墨水湖滨水公共开敞空间的需求;内部交通:在本项目中,绿道串联各园区,实现“三台五园、一环十八景”的景点规划。

公园和绿道相结合,景观、生态、休闲功能进一步放大。同时,打破常规的游道的设计,弱化园区内大型化倾向严重、人工建设痕迹明显的游道设计、减少游道线路选择造成的新牛态割裂,将绿道作为交通的织补线,弥补了仅通过机动车或步行与墨水湖畔无法实现的体验。

4.3绿道实现对生态廊道的重建

我们在不断的探寻,通过绿道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实现对牛态廊道的重建。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中,经多次查看现场,确定设计原则:充分利用环墨水湖现有地貌,在绿道网络的构建中将使用者从喧闹的现代都市带到远离城市的空间,打造“林荫生态绿道”、“滨湖花境绿道”等以植物群落为观赏特质的绿道。例如:利用临水滨湖、缓坡疏林的特点,结合景观节点的功能需求,营造出网季花海的景观氛围。因形就势的利用滨水空间我们打造以樱花为特色的植物群落观光带;依托茂盛的现状杉树丛林,因地制宜以绿道为游线形成一条郁郁葱葱的“杉林兰海”:结合较为平缓的阳光草坪空间,点缀一抹或红或黄色的色叶植物,为骑行的游客提供可游可赏的空间。一条生态景观廊道的重建,一条绿色景观带,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官体验的空间。

绿色交通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遥感判读;城市面山绿化;绿化规划;生态屏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3803

1引言

城市面山作槌鞘兄鼙叩纳态景观形象,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城市品位和城市形象。因此,城市面山绿化工程一直是城市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重点,更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对构建城市国土绿化新格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土绿化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多数城市的绿化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局部园林绿化,缺乏整体和忽视与环境融合的景观设计,没有根据城市自身的森林资源植被特点,立地环境及其所在区域的针对性研究,导致城市面山景观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本文以昆明市滇池面山绿化为例,通过遥感影像判读和实地调查数据,有针对性的开展面山绿化规划,以期最大限度的体现面山绿化的多样性、观赏性以及和谐性。

2面山绿化规划背景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部,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享有“高原明珠”美誉。目前滇池面山绿化状况尚不理想,植被覆盖率不足,绿化宽度不够、标准不高、树种单一,局部面山岩石,随意采石取土、破坏山体植被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与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昆明市根据“扩充总量、提高质量、突出成效”的总体思路,以及昆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化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森林城市、市域生态建设要求,全面开展滇池面山绿化工程,对滇池面山第一重山脊范围内进行绿化。在对滇池面山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区施策,将建设区植被恢复、生态治理和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滇池面山绿化美化,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林分质量,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构建滇池面山生态屏障,全面推进昆明市绿化、美化,形成美观整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高原明珠”绿色屏障。

3规划的调查范围、技术标准和方法

3.1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为昆明市面山第一重山脊线以内或平坝1km范围内。北面起于盘龙区茨坝镇,南面止于晋宁县昆阳街道办事处。通过遥感影像进行区划统计计算,调查范围面积为511372.7亩,调查范围如图1。

3.2调查技术标准

地类划分是面山绿化规划前期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满足绿化要求角度考虑,不能完全按照现有调查技术标准执行。为使本次调查结果真正满足绿化规划需要,单独制定地类分类标准,将本次调查地类划分一级地类15个,二级地类3个。一级地类具体划分为:有林地、疏林地、经济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荒山、水田、旱地、大棚、湿地、建筑用地、建设用地、公路用地和五采区;荒山二级地类具体划分为:可造林荒山、难造林荒山和岩裸地(不宜造林地),地类区划系统见图2。通过地类的划分,将现状合理的归类,再根据不同的地类,制定不同的绿化工程措施。

3.3调查方法

采用室内区划判读结合外业核实调查的技术方法开展区划调查工作。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图为基础,室内利用最新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数据更新和小班区划判读,对通过判读即可确定调查因子的小班在外业调查时进行验证,对判读不可确定调查因子的小班在外业时进行实地调查验证。

4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滇池面山现状植被整体较好,以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为主。局部有林地整体郁闭度不高,山地坡度较大,建设用地零散分布,石质荒山相对较散。造林较为困难。城市建设印记明显,采石采砂等五采区较多。根据调查和内业统计出各地类的面积:有林地226976.9亩,疏林地9148.2亩,经济林42315.2亩,灌木林地10162.2亩,未成林造林地43630.0亩,苗圃地2067.3亩,荒山14975.1亩(其中,难造林荒山3752.4亩,岩裸地11222.7亩),水田2198.2亩,旱地58723.1亩,大棚3276.8亩,湿地5152.9亩,建筑用地39161.9亩,建设用地41891.3亩,公路用地5582.9亩,五采区6110.7亩。

针对不同的地类,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对重要节点地块进行景观绿化工程,对荒山的难造林地块进行特殊造林工程,对郁闭度0.4以下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覆盖度等级为疏的灌木林地实施补植补造工程。对水土流失严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凌乱、视觉效果较差的旱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岩裸地、五采区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对有林地郁闭度≥0.40,灌木覆盖度≥40%以上的灌木林地以及保存和成活率较好的未成林造林地实施管护工程。

5滇池面山绿化规划

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规划原则,依托现有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观和资源,通过对滇池面山实施植被恢复及特殊节点景观提升措施,将项目区划分为具有特色景观的“生态景观区”和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屏障区”两个区。

5.1“生态景观区”绿化规划

筛选出重要景观节点,如环湖路、立交桥、隧道口等视野开阔具备实施景观绿化条件的重要节点以及优美的田园风光区域,进行景观绿化,设计以下4种模式。

5.1.1交通节点绿化模式

交通节点包括面山区道路平交区,互通式立交桥等。其绿化工程结合地形的高差变化及附近预留的绿地进行设计,植物配置主要以灌木(特别是花灌木)为主景观树种,其余树种作点缀布置,突出每个节点自身环境氛围。植物种植尽量采用丛植满栽的形式,强调流线型的块面效果。在块面内点缀少许球状灌木,如红叶石楠、黄叶假连翘等,使绿化带立面的景观更为丰富多彩。此外,还可用置石、雕塑等园林小品作点缀,营造环境氛围。在布局上应满通功能需要,保证足够的安全视线,在顺行交叉处留出一定视距,布置低于驾车人视线的植物。在转弯处外侧栽植成行的乔木,以引导驾驶员的行车方向,并产生驾驶安全感,在出入口配置不同的标志性树种,作为特征标志。

5.1.2景观带绿化模式

面山区道路两侧景观带以规则式种植为主,结合自然配植方式,以高大乔木作背景,外配置小乔木、花灌木,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常绿树种、落叶树种、秋色叶树种、彩色叶树种相结合,营造色彩丰富,具有季相变化的植物景观。

5.1.3视野开阔面山绿化模式

保护现有植被,对其景观进行提升,于林下、小型林中、空地中补充色彩灌木的种植,使其呈现丰富多彩的林相结构和变化的季相景观。郁闭度低的区域补植乔木树种。形成多层混交、色彩丰富、高低错落,具有一定规模和气势的整体景观。

5.1.4田园风光绿化模式

配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其中的排灌沟渠、陡坎斜埂、田缘等非农作物种植用地进行生态防护林带、经济林的绿化,结合大面积种植波斯菊、向日葵等方式体现田园风光。村落、田园、水体、山野,点、线、面的绿化形式互为交织,疏密有致、各具特色,创造一种郊游观光的田园风光。

生态景观区绿化树种推荐:植物选择采用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乔灌藤与地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景观绿化提升,红、黄、绿、紫等彩叶树种和花灌木相结合,春季突出粉色的云南樱花、紫叶李,夏季以红、绿色为主,秋季突出红、黄色的枫香、乌桕、银杏,冬季以常绿为主色调,且各树种之间高矮搭配、颜色协调,布局合理。

5.2“森林屏障区”绿化规划

除重要景观节点以外的林地、荒山、岩裸地、五采区等一般造林区域。通过积极开展荒山造林、迹地更新等工程措施加快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石漠化的治理,加强原生植被的保护,建立起以涵蓄和保护滇池水资源、调节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形成高原湖泊生态防护屏障。工程措施主要通过坡地整形改造、客土造林等特殊造林方式造林。有条件的地区修蓄水池、水窖和安装水管等灌溉系统。针对造林地块坡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等不同的立地因子,主要采用以下几种造林模式设计。

5.2.1纯林造林模式

适用于陡坡、土质较差的地块。主要整地模式为鱼鳞坑和隔坡水平带。乔木栽植株行距1.0m×1.5m,灌木栽植株行距1.0m×1.0m。

5.2.2乔乔混交模式

主要适用于坡度平缓、土层相对较厚的地块。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采用宽行距窄株距配置,一般株行距为1.0m×1.5m。

5.2.3乔灌混交模式

主要适用于坡度较陡、土层较薄的地块,可采用乔灌、灌灌混交。栽植密度=乔木树种栽植密度(445株/亩以上)×混交比例+灌木树种栽植密度(667株/亩以上)混交比例;整地方式为穴状整地和隔坡水平带整地。

5.2.4兼用树种造林模式

适用于坡度平缓的地块,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和间作水平带整地。兼用树种的密度依据《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规定的上限标准提高30%,此模式主要促进林果业产业化经营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5.2.5经济林模式

营造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为主。整地方式采用大坑整地和间作水平带整地,树种初值密度:核桃20株/亩以上,板栗20株/亩以上,梨树20株/亩以上。果渲芪А⒌毓『突て乱栽植绿化树种。

“森林屏障区”绿化树种推荐:选择依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防护性能好、适生能力强、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强、生长稳定兼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良乡土树种。如:柳杉、华山松、圆柏、栎类、旱冬瓜、川滇桤木、藏柏、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等。

6结语

城市面山景观绿化需在满足区域性融合、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基于遥感判读和实地调查数据,针对其区位的地形地貌和植被特点,通过统筹分区规划、突出重点,提炼自然和人文景观元素,以形成与所在面山相呼应的地域风格,营造较为完备的面山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起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面山生态屏障。

参考文献:

[1]林爽爽.昆明概览[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2]云南森林编写委员会.云南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

绿色交通工作总结篇6

为切实加强我站“绿色通道“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严格执行“绿色通道“车辆通行的相关规定,保障鲜活农产品流通,切实将“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到实处,特制定实施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门指示精神,遵循“积极落实、规范程序、打击假冒、加强监管“的原则,实现“绿色通道“顺畅通行,提高“绿色通道“车辆通行效率,为过往司乘服好务、站好岗,树立我站良好形象。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领导,保障“绿色通道“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统一领导、责任到人“的原则,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稽查管理

为切实加强管理“绿色通道“车辆,打击假冒“绿色通道“车辆,成立专项的稽查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政策依据及解读

(一)国家相关政策依据

11月19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40号)。

(二)交通主管部门相关政策

12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交公路发〔〕784号)。

11月26日,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紧急通知》(交公路发〔〕715号)。

(三)省交通运输厅高管局下发的相关政策

10月18日,《关于在全省高速公路开展规范“绿色通道“工作的通知》(豫交高管〔〕109号)。

(四)收费政策重点解读

所有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车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才能享有减免通行费的优惠政策:

1、货物种类必须在国家公布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中。

2、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必须整车合法装载,超载幅度在国家公布的合理计量误差5%范围内。

3、所装载的鲜活农产品应占车辆核定质量或车箱容积的80%以上,混装的其他农产品不超过车辆核定载质量或车厢容积20%的车辆。

4、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必须在指定验货点接受查验,并由“绿色通道“专用通道通过。

5、与其他货物混装的运输车辆,不享受“绿色通道“通行费减免优惠政策,应正常缴纳高速公路通行费。

6、对假冒、违法超限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以及有其他违法行为、拒绝通过指定车道或拒不接受查验鲜活农产品的运输车辆,收费站可不给予“绿色通道“免收通行费的优惠政策。

五、组织实施原则

(一)各班组应成立验货小组,明确带班领导,同时配备两名以上成员进行验货。

(二)验货人员工作期间,由值班班长随机安排,不得长期指定专人从事验货工作。

(三)固定验货点应有完善的设施,推广使用现代化检测设备,其监控设施要满足联网运行的技术要求。

(四)固定验货点正式员工要定期轮换,连续从事验货工作时限不得超过一年。固定验货点负责人工作时限视具体情况,由中心另行规定。

(五)对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进行验货时,必须有2名正式员工以上同时进行,验货和发放证件应设立不同岗位,建立有完善的相互监督制度。

(六)查验人员查验时,应着制式反光背心,注意人身安全,查验工作应当依法依规。

验货工作要求及纪律

(一)收费站区验货工作要求

1、验货人员要求

验货过程必须由当班值班班长带领1~2名机动收费员进行,不得长期安排专人从事验货工作。验货工作人员接班前,应上缴所有私人物品,工作期间严禁携带手机和现金。

2、验货的所需物品

“绿色通道“验货工具应包括照相机、活动梯子、验货工具、应急灯等,工作期间要随身携带“现场同步录音录像“设备。

(二)、固定验货点验货工作要求

1、验货人员要求

(1)固定验货点人员应按“四班两运转“实施24小时不间断验货。每班应由1名班长,正式人员2名(其中1名为登记发放“绿色通道检验证“),临时人员2名组成。

(2)固定验货点正式员工要定期轮换,连续从事验货工作时限不得超过一年。固定验货点雇用的临时工连续从事验货辅工作时限不得超过半年。

(3)固定验货点雇用的临时工,只能从事篷布绑扎、货物搬动等辅工作,不得从事货物认证、签发“绿色通道检验证“的工作。

(4)对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进行验货时,必须有2名正式员工以上同时进行,验货和发放证件应设立不同岗位,建立有完善的相互监督制度。

2、验货的所需物品

(1)“绿色通道“验货工具应包括照相机、活动梯子、验货工具、应急灯等,工作期间要随身携带“现场同步录音录像“设备。

(2)固定验货点发放的“绿色通道检验证“应设有完善的防伪技术,参照通行费票据或有价证券进行管理,具体格式参见附件8。

(三)验货人员工作纪律

1、严禁工作期间携带私人物品。

2、严禁擅自巧立名目乱收费。

3、严禁对车辆违规抽取和索取被检验物品。

4、严禁伪造或违规使用检验证件、印章、标志。

5、严禁接受司乘人员的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等。

6、严禁刁难受检的“绿色通道“运输车辆司机。

7、严禁任何人员单独从事验货工作。

8、严禁与司机互相串通、。

9、严禁在监控范围以外工作。

10、严禁使用人工填写“绿色通道检验证“。

六、验货作业流程

运输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车辆通过收费站、固定验货点时,应遵循以下作业流程:

(一)验货、收费作业流程

1、值班班长班前随机指定不少于二名验货工作人员,对“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廉政规定“进行重点布置。

2、验货工作人员上交私款和手机,物品统一保管。

3、验货工作人员交接验货点设备和物品。

4、验货人员履行告知程序(附件6)

5、引导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驶入广场验货区。

6、验货工作人员用对讲机报告监控室:车辆开始验货。

7、监控室工作人员开始对工作过程实时监控。

8、每辆车必须进行不少于4处的查验(包括上、左、右、后四处)。对明显运输鲜活农产品(牲畜、活禽等)的车辆可简化验货流程。

9、应重点检查篷布和集装箱大型车辆,其开箱检查深度不得少于车辆整体长度的50%。

10、验货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向监控员报告:车辆运输物品是。

11、验货工作人员对装载货物符合“绿色通道“种类要求的车辆给予拍照,照片中车牌、车尾、货物应清晰。照片上传至省联网监控中心。

12、验货工作人员和监控员同时登记车辆牌照、运输货物种类等内容。(附件7)

13、将符合运输鲜活农产品目录范围以内的车辆,引导至收费站“绿色通道专用道口“。其他车辆引导至正常收费车道进行收费。

14、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驶入“绿色通道专用道口“,收费员向监控室报告:车辆申请“绿色通道“免费操作。

15、监控室核对广场验货信息后发出操作指令:车辆是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请核对超载率。

16、收费员向监控室报告:计算机显示该车超载率为在免费范围内,监控室发出免费操作指令。如超出免费范围,收费员也应向监控室报告。

17、收费员按“其他免费“键,进行免费操作。

18、验货免费操作结束。

(二)固定验货点验货作业流程

1、值班站长班前随机指定验货工作人员,对“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廉政规定“进行重点布置。

2、验货工作人员上交私款和手机,物品统一保管。

3、验货工作人员交接验货点设备和物品。

4、验货人员履行告知程序

5、引导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驶入验货区。

6、每辆车必须进行不少于4处的查验(包括上、左、右、后四处),明显运输鲜活农产品(牲畜、活禽等)的车辆可简化验货流程。

7、应重点检查篷布和集装箱大型车辆,其开箱检查深度不得少于整体车辆长度的50%。

8、验货工作人员对装载货物符合“绿色通道“种类要求的车辆给予拍照,照片中车牌、车尾、货物应清晰。照片上传至省联网监控中心。

9、验货工作人员将车辆行车证、货物验货单交“绿色通道检验证“办证人员。

10、“绿色通道检验证“办证人员将车牌号、车型、颜色、货物名称、验货人、办证人和发证时间等信息输入微机进行办证。

11、“绿色通道检验证“办证人员将加盖检验章、密码章后的“绿色通道检验证“,由值班班长审核后发放。

12、验货程序结束。

七、监督稽查

投诉电话:0373-8878045

“绿色通道“政策实施过程中,加强班组自查、收费站专项稽查,管理处、管理中心督导检查,全方位监督管控,确保“绿色通道“政策落到实处。

(一)收费班组自查

收费班长应在交班结束后,仔细与监控员核对当班期间的“绿色通道“车辆信息,并向收费站值班站长汇报当班“绿色通道“免征情况和验货整体情况。

(二)收费站专项稽查

1、值班站长应在每班结束后,认真核对监控室《收费站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车辆信息统计表》。

2、值班站长应逐车调阅验货工作录像核对信息。

(1)针对收费站区验货的重点稽查以下信息:

①对短距离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核对入口信息。

②车货总质量超过49t大型的车辆。

③运输货物品种与季节有明显反差的车辆。

④抽查广场验货工作图像,抽查率不得低于50%,并记录图像稽查记录。

(2)针对固定验货点验货的重点稽查以下信息:

①“绿色通道检验证“数量与微机显示免费数量的一致性。

②固定验货点要通过网络,核对本班次发放、收回“绿色通道检验证“的数量一致性。

③对短距离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核对入口信息。

④车货总质量超过49t大型的车辆。

⑤运输货物品种与季节有明显反差的车辆。

⑥抽查收费站复检全部工作图像,并记录图像稽查记录。

3、于每月27日前,将本站针对“绿通“稽查月总结报告上报至管理中心。

八、实施阶段计划安排

贯彻落实运输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宣传、动员、培训以及验货点设施安装、设备维护、调试,增加验货人员、“绿色通道“政策等,实施初期运行阶段。

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广泛宣传,对全体员工进行动员、培训。通过电子显示屏、宣传横幅、“绿色通道“相关政策,全方位做好“绿色通道“政策的各项宣传和解释工作;召开动员大会,对全体员工进行动员;对“绿色通道“政策、注意事项等进行培训,根据相关政策对“绿色通道“政策试运行,逐步规范收费秩序,同时对试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完善。

第二阶段:1月1日-3月31日:实施提高阶段。

按照管理中心统一部署,积极加大工作力度,配合“绿色通道“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进一步规范“绿色通道“查验程序,加大现场稽查力度和处罚力度,加大对假冒“绿色通道“车辆逃费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春运期间正常的车辆通行秩序和收费秩序。

第三阶段:4月1日以后,持续巩固阶段。

继续按照第二阶段的要求,贯彻执行运输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转入常态化实施阶段。

九、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要严格“一把手负责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建立“绿色通道“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现场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把运输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培训,做好服务。坚持做到文明服务、廉洁自律、依法依规办事,保证宣传到位、程序到位、执行到位、监管到位。各收费站在具体执行时,要加强“绿色通道“政策和操作的相关培训工作,真正把政策学习到位,标准理解到位,贯彻落实到位。对于有困难的司乘,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政策有疑惑的司乘,要耐心解释透彻,防止因政策宣传、解释不到位而引起矛盾激化和投诉发生。

(三)加强统计、科学分析。密切关注收费数据,尤其是车流量的动向,做好收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并将数据及时上报管理中心通行费管理处。

(四)充分发挥“路警四联合“作用,保障畅通,打击逃费。科学调配人员,开足道口,确保收费道口畅通,并联系各地公安、交警单位对绿色通道工作提供支持,建立路政、公安交警的联动工作机制,对违反绿色通道政策、拒交少交通行费、恶意堵塞收费车道、强行闯卡、殴打收费工作人员、破坏收费设施、扰乱正常收费秩序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路政单位要积极发挥“路警四联合“的作用,组织保障车辆及人员,加大现场处置力度,维护收费站正常工作秩序,确保验货点正常运行、道路畅通。

(五)严格稽查,奖罚分明。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和专项稽查,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畅通,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将根据相关政策进行表彰。同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凡有下列行为的将按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1、不执行“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妨碍鲜活农产品流通和“绿色通道“畅通的;

2、未坚持文明服务、依法依规办事,造成有理投诉或给管理中心带来负面影响的;

3、虚报、假报、错报“绿色通道“信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4、未按规定程序擅自执行“绿色通道“优惠政策的;

5、伙同、串通、协助司机利用“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偷逃通行费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开学教师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开学教师的工作总结篇1“新学期、新目标、新起点、新气象。”新的开始,新的梦想,带着对新征途的憧憬,带着新学期的梦想,我校全体教职员工于8月23日全部返校,认真投入到新学期暑.....

    我懂得了爱作文范文(31篇)

    - 阅0

    我懂得了爱作文篇1那是一个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家,在单元门前遇上了行色匆匆的父亲。父亲没有系鞋带,我有些诧异,刚想出声提醒他,正好碰上了下班回家的母亲。“等一下,你鞋带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