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的认识(6篇)

来源:整理

基础心理学的认识篇1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新课程方案率先尝试教学改革的课程之一。如何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是“基础”课教学改革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本人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参与为宗旨,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归宿,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助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一门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现状

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学习态度也日趋功利化,因为基础课

不涉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属于“饭碗课”,再加上不少学生认为《基础》课太枯燥太乏味,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部分学生对《基础》课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教师很卖力,学生不买账。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入脑入心的学生很少,因此在《基础》课上的学习是被动的,如老师叫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因为他觉得,回不回答问题一样,回答的好坏无关紧要,都没什么意义。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分析

(一)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

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下半年起,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把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和“法律”这两种手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但是过去这两门课程实际授课时数至少72学时,现在只有48学时。仅就法律部分来看,该课程除了不包括法制史和涉外法律以外,涵盖了我国所有的基本法律知识,从实体法到程序法,面面俱到。但是在课程安排上,将这部分内容主要放在教材的最后两章,容易造成“面面涉及、面面不及”,在非常有限的课时里想介绍这么多的法律知识是不现实的。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欠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为主要内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达到理论深度,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现在的教学方式方法,大多局限于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重规范传授、知识掌握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而轻感情的培养,强调社会规则,以受教育者无条件接受为目的,存在过度理想化倾向;再者,有意规避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社会生活进行随意切割和剪裁,遮蔽了社会生活的本真,因其割裂失去的真实性导致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面前无所适从。受教育者所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缺乏身体力行和直观的感受,无法做到教学相长,以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无法体现。

(三)“基础”课师资的薄弱和大学生对“基础”课的不良心理

很多高校存在对“基础”课重视程度底,认为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似乎是谁都能教,导致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有些教师是由学校行政部门人员兼职的,经常因为繁忙的工作而无法像专职教师那样认真备课和上课,在教学研究工作投入上就更加有限,导致综合教学水平难以提升。

陈桂芝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大学生对“基础”课程的了解片面,或者慑于“基础”课是必修课,不过关无法获得学历学位的原因,对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的抗拒,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否定和歪曲,对我国现实生活中消极事例的认可等等,导致大学生对“基础”课存在无所谓心理、无可奈何心理和逆反心理的错误认识。

(四)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应试教育是中国各层次教育共同的现象,大学的“基础”课在考核方式上,概莫能外。因此,书面考试仍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试最主要的方式,有的书面考试内容灵活,有的则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这样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会让教师和学生将重心放在最后的结果上,无法体会到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难以体会课程的精髓,还会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出现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现象。

三、以学生为本,加强教学改革

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认可度不理想、听课状况不佳、对教师教学不满意的状况[1]。因此,《基础》课的改革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把教育人与关心人、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教育者主动研究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及时解除学生的困惑,有效化解学生的各种矛盾,将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所教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内化的道德法则外化为道德行为和法律行为,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基础心理学的认识篇2

论文摘要:布鲁纳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心理学方面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形成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论主要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学习,提倡用发现法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内部学习动机。他的部分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仍有现实意义。布鲁纳将教育“作为训练民主社会里平衡发展的公民的手段”,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在自身经验背景下,通过“同化”、“顺应”自主建构知识。

结构主义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种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结构主义之父的布鲁纳,他以心理学为基础倡导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在心理学方面接受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在教育学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前言

结构主义最早来源于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和论证,创立了当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结构主义教育学理论,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和教学原则等6个方面对教与学作了细致的阐述与归纳。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以下观点:

1、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

2、对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在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的背景下,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构建起自己的意义,也就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旧的知识经验因新知识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来与环境进行交互的。也就是说学习者不是简单的把外部知识搬到记忆中进行翻版,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部心理表征。

4、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不仅包括大量的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在大量情景下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

本文就是通过对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分析,来阐述它对我过教育的实际应用意义,主要是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意义。

二、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思想

(一)课程的基本思想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知识,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从而促进今后的学习。为此,教材就应该把反映该学科发展水平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主体。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它们对于解决新问题,掌握新内容的适用性也就越大。如果学生掌握了作为该学科知识结构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学习其它知识内容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进一步认为,学习的早期教学就应该使用这相差悬殊的教材。

同时,布鲁纳指出,这样的教材组织呈现只有与儿童的智慧发展相匹配,才能使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顺利进行。年龄不同的儿童,其智慧发展阶段也不同,对他们就应使用不同教材。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能相同,但教材的具体直观程度逐渐降低,而抽象程度不断提高,从而体现了教材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使学生一步步地在较高的认知层次上掌握教学的内容。

(二)再现表象与螺旋型课程

布鲁纳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就是形成一个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的技能相互关联的越来越复杂和抽象的模式体系,即“再现表象”。人们借助于这种体系贮藏、转换、再现所遇的信息,内插、外推、预言更多的知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再现表象”表现为一种从动作式到图像式到符号式等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再现模式都依赖于前一种再现模式。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分成不同的阶段,注意知识的“阶梯性”,适应于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再经过学生的自觉思维,最终为他们所接受。

(三)强化内部动机

儿童的智力发展表现在内部认识结构的改组与扩展,它不是简单的由刺激反应的连接,而是在头脑中不断形成,变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知识的获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坚持不懈、孜孜不求的持续行为。推动这种行为的动力存在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要使内部强化与外部强化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并尽量促使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转变;学生自己也应从教师的表扬这一外部报偿过渡到靠自己解决问题的内部报偿。同时,布鲁纳还指也,激发内部动机的方法有多种,利用惊奇、激发疑惑、设计困境、提示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思维。”

(四)采取发现学习法,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仅仅单纯地传递结构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要“尽可能”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的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布纳主张,“在发现学习中,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那就是“首先建立与旁观者的被动性恰好相反的那种注意的自主。”内部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最佳的动机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三、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发展智力,但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当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认识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育的作用和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坚持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风格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来有效选择知识结构的呈现方式,或用动作表征,或用形象表征,或用符号表征,帮助、指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二)对改革中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正在探讨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其实就是来源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观,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类似于发现法,它们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动性。“认知——发现”学习启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围绕一定问题,依据所提供的材料主动而有兴趣地思考、探索和研究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知识的传递着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支持者。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民主、和谐、积极、活泼的教学情境,多给学生思考、提问和发言的机会。我们当前的研究型学习方法和探究式学习模式就需要这些来作具体的指导。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索发现法等等,真正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基础课程的改革要注重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形成、发展,成为认知结构而进行的。人类学习的实质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结构的“顺应”与“同化”的过程。人的认知活动掌握了最基本的定义触类旁通,成为应付复杂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将这种观点推广到其它学科中,他提出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可以引出基本结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知识的爆炸,教材的编印速度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教师也不可能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和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

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启发我们在基础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改革。要对教材的结构进行梳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更新,要及时改变教材陈旧、落后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事实证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的迁移,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学家的发明的智力活动是一样的。因此,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保留一些令人兴奋地部分”,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在对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中去发现它。他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发现法是一种最佳的结构教学方法。

在基础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对知识的组织上注重的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组织,在教学上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充分合理地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四、对结构主义学习观的反思

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基础教育改革起来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它对教材的要求太高,对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也难以把握,因此在美国的课程改革中,改革的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好。这就需要我们对结构主义学习观进行反思,以一种更合理更容易实施的并且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现状的面貌呈现出来。

在实际的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帮助、促进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建合理的情景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去引导、启发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处于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王雯,胡雯洁.布鲁纳教育心理学思想新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

[2]曹艳.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

[3]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外国教育研究,1992(3).

[4]王琰.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j].2007(3).

[5]张明礼.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2).

[6]杨丹.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再认识.现代教育科学,2008(6).

基础心理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律基础知识课应用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础心理学的认识篇4

现有的学校管理改革往往是在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比较侧重实务层面的改革,对行政层面有很强的依附性,学校管理改革的自觉性、独立性与特殊性尚待开发。在此背景下,“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就体现出以下的独特性:

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有着鲜明的教育学立场,追求和体现着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的积极互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坚持直面学校管理现实,尊重实践本身的独特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始终在“成事”与“成人”相结合的立场下研究学校管理问题。“新基础教育”并不反对借鉴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先进思想,但更加自觉地注重学校教育及管理的独特性,坚持将学校管理改革置于教育学的立场下进行思考。“新基础教育”有其对社会发展、教育改革走向的整体思考,有其对现有学校教育问题的深度考察,更有改变现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的目标设计和路径创新。在“新基础教育”看来,“实现转型,是中国学校世纪初变革的基本走向和关涉全局的基础性核心任务”,其具体内涵“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型’的转换”,转型的具体内容包括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3]而具体的改革路径,则是研究型的改革实践。在这一重要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管理不仅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改革层面,而且是在“新基础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进行“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时,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学习和掌握“新基础教育”的理论,要认识“新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价值追求和观念系统,理解“新基础教育”的主张与改革措施,从而形成“新基础教育”的理论立场。“新基础教育”并不认为学校管理者只是理论的应用者,而是认为其同样需要思考教育问题,形成教育观念,养育教育智慧;认为学校管理者是有思想、有智慧、有发展潜力的生命体,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操作者。

“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理论思考与改革实践的互动,不断研究新问题,不断在研究中丰富理论,不断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改革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相互生成。因此,在“新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改革中,学校管理者能不断地感受到“新基础教育”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渗透和指导,也能在不断推进着的改革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进行新的理论思考。因此,实施“新基础教育”,会促进学校管理者更加自觉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在实践中更新教育观念。

突出了改革的整体意识

“新基础教育”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有综合和整体的意识,要对学校所走过的道路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学校的发展状态、改革目标、改革进程、存在问题与新的发展空间有综合的认识,对学校各方面、各层面的改革有综合的设计,要有策划、指导、推进学校各方面改革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必将有助于整体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了改革的内涵意识

对于学校管理而言,有各种技巧、方法的改革,有各种方面的改革,有外显的改革,也有内涵的改革。从当前的改革状态来说,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学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学校外在声誉的改善。这些固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来说,也是必要的工作。但是,这些改革毕竟是学校的外延发展,不能替代学校的内涵发展。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学校改革和管理来说,最核心、最艰难的就是学校的内涵发展。“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致力于学校日常生活的更新,致力于学校中人的生存方式的整体转换,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学校生活形态。这一改革艰难而又非常有意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非常关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更新。具体而言,这种自我更新包括人的观念系统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更新、价值取向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更新等。这种自我更新,是渗透在教师、学校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之中,并通过其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变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的变革。这是最具有实质意义改变。用“新基础教育”的话语来说,就是要处理好“成事”与“成人”的关系:通过“成事”来成人,“成事”与“成人”紧密结合。

“新基础教育”自觉、执著地关注着学校内部的变革,关注着学校内在基质的时代转型,关注着学校的整体转型和转型性的改革过程。正是在此意识之下,“新基础教育”才特别看重“过程”、“人”和“日常”这些学校内涵发展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突出了改革中学校的自我意识

学校管理改革有多种方式,从内外关系来说,有的是依靠外界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的是注重调动学校人员积极性的改革,有的是积极寻求外界支持的改革,而“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是学校管理的自我更新。这是一种对学校人员综合潜能的积极挖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状态与发展状态。因此,“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唤醒了学校的自我意识。

只有学校管理者想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学校,愿意面对学校的问题,愿意寻找学校的发展空间,“新基础教育”才可能在其学校扎根,才能促进学校自我更新。“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操作方法。它只是通过传播理念和改革实践,唤醒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发展意识、生命意识,让每个人都认真面对自我,积极更新自我。这样,“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就呈现出相当积极的状态:学校管理层在积极地自我更新。这不仅体现为每所实验学校对自己学校发展状态、问题与发展空间的认识上,不仅体现在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不仅体现在学校管理者积极地推进自己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拓展改革领域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能够积极地思考自己的工作,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积极地反思并不断地重建。一批批积极进行自我更新的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在研究型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涌现。

“新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强调了“自我”的存在、“自我”的力量,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唤醒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着他们的力量。

基础心理学的认识篇5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INT’LOCCUPATIONCERTIFICATIONSTANDARDLEAGUE,简称IOCL)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范围内进行IOCL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的推广实施工作。由IOCL中国区管理中心(简称CMCIOCL)与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国家人才网、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及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区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考试认证体系,并依据国际行业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和国内职业人才技术需求,制定了IOCL中国的人才考核测评系统。所有取得认证的专业人才均在国家人事部人才中心进行人才备案,并纳入国家专业人才库。

IOCL资格认证书特色

IOCL资格认证是国际知名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由国际职业标准联合会统一编号。所有取得证书者的详细资料要在国际认证标准联合会国际人才库统一备案,持证人的姓名、证书编号都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查询。

IOCL资格认证书是针对就业岗位的培训,表明持证人具备此岗位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一项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事部的权威网站查询到认证人的资料,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求职就业空间。

IOCL资格认证书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它是针对中专、大专、本科以及社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资格认书,也是目前国内职业认证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证书。其次,在中国通过了IOCL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者,其个人资料会在中国人事部国家人才网和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官方网站注册入档。

IOCL资格认证主要针对人群包括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

IOCL商务类资格认证

IOCL商务类资格认证分别对9大商务类别中的多种职业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通过考试者可取得该类别相应岗位的证书。它们包括:

营销类。营销类的职业标准认证有营销员、汽车营销师、营销师和高级营销师4种,一般针对中专以上学历和不同年限工作经验的人群。对他们的认证考试内容按照认证岗位而不同,如营销员为营销职业道德、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社交礼仪知识、营销理念、客户开发、观念、说话等;汽车营销师则加有法律法规、国内外汽车市场概述、汽车技术基础知识、汽车市场调研与分析、汽车营销策略与销售活动管理、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汽车网络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营销师和高级营销师要懂得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战略与营销活动管理、产品管理、价格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基础和技能。

物流管理类。物流管理类有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两种职业标准认证。物流师的认证内容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管理组织、物流运作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第三方物流;高级物流师的认证内容增加有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物流技术及其装备、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市场分析与供需管理、物流管理与实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职业经理人类。分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认证。认证内容为经济学、商法・经济法、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本运营、企业国际化经营。

电子商务类。认证职业为电子商务师和高级电子商务师。认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电子商务的应用,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网络营销。高级电子商务师还要对职业道德基本守则和行业的有关法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网络(因特网)的应用基础知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电子支付基础知识和常用操作、电子商务安全基础知识进行认证。

电子政务类。有电子政务师和高级电子政务师两向认证。认证内容有电子政务与信息化、与行政改革;中国电子政务的体系结构与建设实践;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法律法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及电子政务的建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法律法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应用等。

人力资源。认证人力资源师,对其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知识、写作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试认证。

秘书。秘书(涉外)的认证内容为秘书职业道德、秘书基础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档案工作、办公自动化、会务、协调工作等。

物业管理类。认证物业管理师和高级物业管理师资格。认证内容包括物业的接管验收与撤管、物业服务费用管理、客户管理服务、房屋建筑维修养护管理、安全、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及经济学知识与应用、管理学知识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与应用、公共关系知识与应用、行政管理学知识与应用、法律知识与应用、统计学知识与应用、保险知识与应用、社会学知识与应用、建筑工程知识与应用、建筑设备知识与应用、建筑智能化知识与应用等。

此外还有物业智能管理类的建筑职能综合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

链接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INT’LOCCUPATIONCERTIFICATIONSTANDARDLEAGUE,简称IOCL)是注册于美国德拉瓦州的世界权威职业技术标准认证机构,具备专业的认证团队和完善的认证体系。IOCL是由国际IT、移动通讯、建筑、商务、体育等各行业专业技术从业者共同发起成立的权威认证机构。

IOCL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大趋势,得到了国际各行业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持,包括技术领先的研究所、高等院校、学术协会以及其他各类组织,同时还吸纳了国际上各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的个人专家成员。

IOCL的宗旨是:严谨、专业、高效、规范,提升国际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IOCL的目标为,通过完备的培训考试机制,全面提高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水准,同时建立完善的全球职业人才库,使专业人才能有效的流通和配置,进而服务于企业,力争为企业和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双赢的平台,促进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融合。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中国区管理中心

IOCL中国区管理中心(简称CMCIOCL)成立于2006年10月,是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授权的中国的管理机构。目前在全国设有9个区域管理中心,各区域管理中心下设若干考试中心。

基础心理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商品学;技能;教学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一)商品学课程的基础性

商品学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能够发挥较强的理论基础作用,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商品学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理论体系的掌握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商品学课程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管理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各项物流功能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的基层作业和管理等岗位。因此,商品学的教学应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集中考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突出职业化、技能化特点,在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点“增强实操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切实起到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掌握的商品学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并适当兼顾学生的后续发展需要。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特色

商品学在很多学校许多专业都有开设,但商品学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商品的特性,较为系统地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基本知识,熟悉并了解生活中主要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商品学的学习目标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更强调的是其基础知识对物流核心课程学习的服务性,需要通过从理论上掌握研究商品使用价值的方法和途径,为其今后学习后继课程,解决实际物流作业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物流管理的专业性不够突出

商品学是一门研究商品使用价值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知识体系上有自身相应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教学内容包括了商品学概论和各类商品知识,即包含了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分类、商品包装、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基础知识,以及日用百货、针纺织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文化用品、首饰、工艺品、家具、食品等商品知识。因此,商品学基础性理论知识较多,所涉及的学习范围较广,并且内容中穿插着与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及市场学、物流学,价格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但是物流管理专业所研究的对象是流通中的商品,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商品学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其相应的重点和难点,商品学的教学常常不能突出物流管理的专业性。

(三)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

商品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时间一般早于专业核心课。此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尚处于感性阶段,急需要增加他们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如果教学方法依然采用教材加粉笔的形式,只注重于其教法而不注重于学生的学法,课堂中教师将商品学知识讲得过细过多,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对商品的感性认识和相应的互动性,学生就容易失去对学习和专业认识了解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中操作技能的培养较弱,实践性较差

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因商品学基础知识和理性认识都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关注较少,实践性教学也较为薄弱。许多学生虽然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但在面对商品实物时依然是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例如,商品检验和商品条码等知识点,如果只采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教学,不仅所用课时多,而且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所学商品学知识,将此学以致用就更为困难。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一)重新确认教学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点也迫切需要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增加对物流人才职业技能的培养。商品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又要求学生扎实掌握其商品学基本知识体系。因此,将传统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重新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品学教学目标,形成以掌握商品学知识为基础,增强对商品学知识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并逐步培养具有责任感的物流人才职业意识。

(二)重构教学内容

依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于对商品学知识体系和物流管理的核心课程的认识,打破传统的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不同,可以把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和专业技能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内容包括商品质量、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专业技能部分包括商品包装、商品检验、商品贮存、商品养护等内容。依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可灵活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

(三)丰富教学方法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我懂得了爱作文范文(31篇)

    - 阅0

    我懂得了爱作文篇1那是一个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家,在单元门前遇上了行色匆匆的父亲。父亲没有系鞋带,我有些诧异,刚想出声提醒他,正好碰上了下班回家的母亲。“等一下,你鞋带开了.....

    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整理2篇)

    - 阅0

    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总体工作部署为指针,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督促有效、服务到位”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服务宗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