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基础知识(6篇)

来源:网络

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篇1

关键词:概念规律联系运算图题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采用了“3+X”高考模式,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对地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地理学科的分值所占比重较大。地理学科命题重视背景材料的新颖性,对学生应用学科内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针对文科综合考试中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制定适合自身的复习策略。以下就具体的复习方法进行探讨:

一、狠抓概念,注重记忆

地理高考始终是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载体的,以地理学基本思维方法为主体,然后将研究对象落实到极为现实的“区域”中去。而概念正是促进消化的“催化剂”,只有概念清楚了,在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准确无误;也只有把概念弄清楚了,才能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应用。因此,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加以对比,抓住各自的本质特征,理解记忆其中的差异,如时区、区时,近日点、远日点,气旋、气团,寒潮、寒流,地质作用、地质构造等,并通过整理,弄清概念的层次关系,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二、掌握规律,把握原理

地理事物的成因、发展、变化及性质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了规律和原理,在高考中可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对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点重在记忆,而对于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点则重在理解。因此在复习中务必掌握以下一些原理: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依据;3.大气组成成分和大气热状况;4.大气运动;5.海陆分布对季风环流形成的影响;6.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判断;7.海陆间循环;8.河流补给和水资源利用;9.内外力作用的变化及其机制。掌握了这些规律、原理,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不显得枯燥。

三、注重联系,综合把握

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往往是一环紧扣一环,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引起一系列要素的改变。例如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氟烃等)造成的温室效应和人类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引起全球气温的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又引起了沿海部分地区风暴潮、海岸侵蚀、洪涝和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给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地理复习中应注重学科内部各知识点间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寻找跨学科交叉渗透的切入点。

四、狠抓“运算”,注重理解

地理计算不同于单纯的数学计算,强调地理事物空间变化规律的理解,只有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并在大脑中建立地球公转、自转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等现象的空间印象,才能真正掌握地理运算技能。对此,可通过分类练习加以提高,主要内容包括:1.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2.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3.太阳高度角的计算;4.昼夜长短的计算等。

五、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目前的地理考试注重能力培养,与当今社会关注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关系密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增加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关注有关人地关系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例如全球温室效应,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的建设,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农业、工业的战略调整,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六、重视图题、发散思维

在地理高考中,读图分析题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分析能力,是区分学生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地图题对想象力、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联系和组合有充分的了解。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岛屿所属的大洲是(B)。

A.亚洲B.欧洲

C.大洋州D.北美洲

2.该岛的气候特点与日本比,其共同点是(A)。

A.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B.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下

C.降水季节变化明显

D.雨热同期

解决此题的关键首先是在大脑中建立全球五大洋、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包括各个地理区域的大致经纬度范围以及相对位置关系。例如对于亚洲这样一个区域,必须了解其分布在北半球,纬度上位于81°N~11°3′S之间,经度上位于169°40′W~26°8′E之间;在海陆位置方面,亚洲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周围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区域地理要素的记忆库,即某个区域的气候(气温、降水)、植被、地形以及人文要素。例如亚洲的中亚,地形以丘陵、草原为主,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沙漠、温带草原气候,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如此就建立了中亚这个特定区域上的属性知识结构。最后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纬度范围58°~59°,经度5°)判断该岛屿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所具有的地理特征。

因此,在地理复习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构建主义;地理高考复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38-02

地理学科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察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即学生对所学地理素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可见,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两个基本点,也是高考复习的方向。对于基本知识原理的掌握,教师在课堂中要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起知识框架及内在联系,但不是教师将梳理好的知识体系交由学生去识记,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系。对地理基本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从描述地理现象和规律,在新情景中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既对迁移能力的考查。培养提高迁移能力是学生面对千变万化考题也能稳定自若的法宝。

在高考复习中笔者始终贯穿基本知识的构建、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培养于每堂课,利用构建主义的学习观指导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旨在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基础

各类试题,无论以何种面目出现,无论它对能力的要求多高,试题必须以基本知识为载体,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在复习中如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理清逻辑关系成为关键。但是如果知识结构教师是直接呈现给学生而缺少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那么知识体系始终是形成于教师,而无法内化成学生自己理解的知识体系。因此在高考的复习课中不能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遍这个知识就省略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原理过程的分析探讨,而给予直接呈现进尔进行记忆。而是要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旧知识经验的改造、重组提升,构建起知识新的意义,丰富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每节课都在思考、内化的过程中构建起知识体系和框架。基于此在复气环流过渡到气候类型、影响因素、分布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我采用了构建主义的教学观。最后要求学生能自我构建的是以下的知识框架:

大气环流是决定气类型的主导因素,也是最难理解和构建,在复习中教师要不断的刺激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改造和提升旧的知识经验。如要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季风环流,首先要有热力环流知识的基础,而热力环流理解的基础是空气的热胀冷缩形成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导致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形成气流的水平运动。热胀冷缩这个知识经验是学生植根脑海的记忆,在这个知识经验的指导下不断的帮助学生理解构建起全球大气环流的知识结构。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通过两个对比案例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分析这个因素的对气候的影响,最后当学生构建起整个气候的影响因素时,如何在具体情景中运用知识就是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2.基本能力的培养是途径

在高考试卷中已很难找到直接考查来自教材中记忆性知识的题目,几乎每一道题都需要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强调发展基本能力。在着力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的特点,重视结构性知识和知识的结构化同时要有机地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在构建起分析影响气候的影响因素后,就要求学生能够把

知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如读世界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比较A、B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比较图中C、D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

在构建完气候的影响因素后,对问题1的分析学生第一可以从读等值线分析出AB两地的降水差异,然后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分析不熟练时罗列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再根据题目中已有的条件学生可以筛选出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大气环流二是洋流性质的差异,最后指导学生答题语言的规范和准确。通过两三次此类迁移,一般学生都能较好掌握分析一个区域的气候特点和成因,将这一难点攻破。

3.精讲精练是保证

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前两个环节知识的构建到课堂迁移应用,接下来就是课后练习——阶段检测——讲评补偿的过程,通过每个环节的扎实落实,素质高的学生在面对考试就能做到脑中有理,心中不慌。在后面练习环节和讲评中,要达到高考复习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要在题海中围出题湖,选择有层次、典型的对学生启发性大的习题,并且在讲评时能够将一道题讲深讲透,一题从不同角度或是改变相关条件设置新的情景问题。如在讲到晨昏线在解答地球运动问题中的应用:(1)确定自转方向(2)确定东西经(3)确定地方时(4)确定日期和季节(5)确定直射点位置(7)确定日出日落时间(8)确定极昼极夜范围,可以不必针对每一应用给出一道例题,教师在黑板画一幅俯视光照图,相应给出和改变条件,得出应用。如已经OA是晨线可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如果OD是180度则可推出A的经度是900W,通过条件的不断增加和改变可以设置不同情景的问题。在第一层次的基本应用掌握之后通过光照图的变化,学生再迁移应用较难的问题,这样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有所收获。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高考复习中要提高复习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能仅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书橱",而是要培养成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能从纷杂的史料中挑选、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学会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篇3

我首先要讲一点,全球气候变化或者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在国际气象或气候界的主流社会里面是一个共识。现在被各国政府和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谈到气候变化,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特别谈到,它对人类的经济社会乃至于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对我们全人类来讲,是我们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有13亿人口,毫无疑问,责任重大,影响非常深刻。中国涉入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工作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条约工作由来已久。中国是最早签署《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也有非常明确的政策原则,比如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我们中国政府包括科技界也一致同意,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我们还特别强调,适应气候变化和减缓气候变化要并重发展,不能单单强调某一项。鉴于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联合国世界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所以我们认为继续坚持《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它应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

谈到其他方面,中国政府也是最早提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发展中国家,这项工作最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家知道,去年总理提出了中国的二氧化碳减排,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到2022年自主减排40%到45%等等。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提出,单位GDP能耗减少20%的计划正在落实之中,有望获得成功,这显示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重视科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为我们13亿人口的子孙后代负责,也为全人类负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认为中国的政策还是非常积极的。

秦大河

全国政协常委

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环保科普应纳入“十二五”规划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科普工作最具基础性的主题。提升公民的环境科学素质,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资源环境问题将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除了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外,通过环保科普工作提升公民的环保素质,使公众从了解、掌握环保知识,到提升环境价值观念,最终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是有效实施国家环境法律和政策、防范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建设两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王玉庆

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环保总局原副局长

加快推动青海新能源产业发展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广阔的荒漠化土地,有较为完善的电网结构,能满足电站送出要求。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新能源产业相关政策,青海省积极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前期工作,已完成了青海柴达木盆地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规划。规划到2010年建成20万千瓦,到2015年建成320万千瓦,到2022年建成750万千瓦,到2030年建成2000万千瓦。估算总投资约6200亿元。柴达木盆地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建成后,年均发电量287.8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93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6.9万吨,节省标煤1007万吨,将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为加快青海太阳能资源开发,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希望将青海柴达木盆地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成为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同时,鉴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不具备调峰能力、对并网光伏电站系统冲击大、电网须为光伏发电系统配备相应的调峰电源等,青海省依托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格库铁路,在格尔木规划了1000万千瓦火电调峰电源,将火电与太阳能电量打捆送往华东和华中电网。为此,希望国家对火电调峰电源建设及煤炭资源配置给予支持。

对青海未来的发展,要建立健全实施西部大开发投资扶持机制。重点扶持青海做强做大水电、盐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四大支柱产业;注重支持青海将太阳能综合利用列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规划,建立光、风、水等多能源互补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试验区,在开发规模、电价政策、基础设施、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白玛

全国政协委员

青海省政协主席

让低碳经济“有利可图”

“低碳”已不仅仅是个时尚的词语,更需要全方位地实践和推进。政府应通过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企业技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涉及到改变发展方式的系统工程,从技术基础看,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一种经济形态,但这“三低”技术无论如何都不是简单复制就可能得到的。因此,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在税收、信贷等财政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化资源配置,使低碳经济真正“有利可图”。国家要加快推出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及政策,制定全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同时监管企业落实这个标准。

陈春林

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篇4

【关键词】去粗取精;基础知识;“纲”与“本”的自然衔接;“图解”知识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又由于编排在相对较难部分《行星地球》的后面,成为整个地理教材的两个“难”路虎。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从内心对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恐惧。使得教学更加困难,有兴趣学习地理的学生和地理学得较好的学生极少。学生成绩普遍较差。

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增强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这样几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去粗取精”——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宏观把握教材的知识要点,用最简介的方式讲解。比如: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和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这两节中,内容较多,难点也较多,知识模块相互渗透,关系很复杂。如果学生在初中的基础差的话,学习起来很困难。我将四部分内容归纳为四个字,即“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概括为一个“动”字。因为大气的冷热不均使得在赤道与两级之间空气的体积-密度-气压先后出现差异,于是空气就有了垂直运动。同一海拔高度有了气压差,空气就会有高压流向低压,这又同时出现了水平运动;地球的自转运动又使空气的流动出现了方向上偏转,自转偏向力是空气运动“偏”;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季节移动,而太阳的回归移动又是地球的公转引起的,所以有“地球公转”使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北半球亚欧大陆冬夏季季风环流的形成又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而形成的,使得原本规整得到、与纬线平行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被切割。夏季亚欧大陆的副热带高压被亚洲低压切断,冬季亚欧大陆的副极地低压又被亚洲高压所切断,形成同纬度之间、同一个气压带内部气压的差,进而形成典型的季风环流。

同学们只先记住“动”、“偏”、“移”、“断”这四个字,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就掌握一大半,而且容易记住,容易弄懂。

二、及时解决学生“拖欠”的基础知识

现在高中新生的初中地理基础非常薄弱,所以在高中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补充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以及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如不这样,教学无法进行。如在讲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这一部分是,要用到初中物理中关于“气压”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但是在地里课中学生的确很难联系到物理知识。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一讲“空气的冷热使得空气的体积变化”,二讲“空气体积的变化导致空气密度发生变化”,三讲“密度变化使得空气对地面的压力发生变化”。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同一海拔高度有了气压差,高压会向低压流动”。这样很简单地“补充”了学生的相关知识,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完成“纲”与“本”的自然衔接

即考纲与课本的自然衔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会学生会考试,考好试仍然是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每一节内容中都要注重梳理重要的知识点,链接高考考点,使之能一一对应。这样,就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性。

《大气》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前后联系广泛。是自然地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对后面人文地理的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且难点集中,考点也比较多,大多属于高频考点。既要让学生明白气候形成、发展的诸多因子及其相关性,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成因、判断气候类型和特点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将知识点与考点结合起来教学有助于“教”与“学”,真正能突破这一部分的知识难点,打造高效课堂。如针对气候中类型、成因、分布、特点为高考热点的教学。我采取“定式分类识记目标”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将常见的十种类型的气候按上述目标熟记在心,以不变应万变。“地中海气候”考查的频率最高,我要求学生人人过关,务必牢记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分布和特点,并且要注意灵活应用。

四、“图解”知识框架、知识原理

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高考也是要集中考查学生利用地图提取信息、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大气》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研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运动。学生理解起来肯定有些难度。如何使抽象的地理事物具体化?使用图解的方法最为常用而有效,将大气运动的规律、过程、原理等都用图解的方法描绘出来,使之形象、生动、具体。学生一目了然,特别便于他们记忆和理解。气候资料图的类型多样,利用得当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的手段。如在第一节中,我主要使用形成过程图,演示大气运动的过程;在第二节“气压带和方风带”中,我除大量使用过程图外,还广泛使用分布图、运动图和曲线(或折线图)等。在讲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则教会学生使用手势判别南北半球的气旋和反气旋(即左右手法则),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教学效果很好。图解“大气”还可以使用数据图、柱状图、饼状图、玫瑰图等等很多图形进行教学。这样一是提起了同学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二是提升了课堂效率。班上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有了坚固的盾,自然会有锋利的矛”。大气飘忽不定,但它仍是有规律可循,教学虽然困难重重,但终究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平凡的教学实践,反复的失败,给了我更多解决问题的“矛”。

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篇5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3-01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学生思想和个性差异很大。又因新课程背景下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现在学生学习情况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分层次教学法能比较好地突破地理课堂上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1.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1.1尊重个性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法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育方针政策,并且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是差异性教育,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教育。并且,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初中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探索性潜在能力的发挥,真正为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顺应身心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都有不同的差异,心理学称为"个别差异"。又因为每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受教育情况都不同。针对这些差异,学校教育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既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又有利于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

2.初中地理分层次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2.1学生差异分层。地理教师在进行分层次教学之前应全面了解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结合各种测试手段,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心理、学习态度以及地理成绩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准备。例如:把地理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A层;把基础知识一般,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层;把各方面都相对较薄弱的学生分为C层。进行合理的分层,有利于日后分层教学的开展,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

当然,地理教师在实施分层次教学过程时,要把层次观念淡化,避免出现"后进生自卑优生骄傲"的心理。在实施分层时,不在班级上公布分层学生名单,应由地理科代表个别通知,分层后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动态变化,不要绝对化,应实施动态分层,对有提高的学生,马上调到上一层次,这样对其他同学有促进作用。通过这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

2.2教学目标分层。新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说明,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在备课时就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分层备课。针对优秀层A,提高层B,基础层C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A层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上,侧重培养其运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并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B层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简单运用为主,并逐步培养其自学能力;C层学生,应侧重以识记基础知识为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区域"中"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人教版教材第一章第二节自然环境中"复杂的气候"教学内容中:A层学生①会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方法并能迁移应用;②能掌握亚洲主要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地区,会分析形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B层学生①会简单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景观图及相关资料,得出亚洲气候部分特点,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能理解亚洲气候所有特点,并能简单分析亚洲气候与农业关系②能掌握亚洲主要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地区,在教师引导下能理解形成亚洲气候成因。C层次学生①在教师引导下会简单认识亚洲气候特点,能理解亚洲与气候关系②能识记亚洲主要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当然,每堂地理课对三组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细化,特别对基础层C、提高层B学生的教学目标,要分解成连贯的几个子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他们对完成教学目标有信心,不能让学生一开始就碰壁,产生畏难心理,这不利于新课程地理教学目标的实施。

2.3教学过程分层

2.3.1教学步骤。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反复实践的过程,不能一步到位,它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也是关键点,它决定地理分层次教学的成败。只有合理规划和操作教学过程,科学分配教与学的时间,全面协调学与教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优化的课堂结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发挥学生的潜能。

2.3.2提问方式。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提问对象。如讲授人教版教材"印度"一节时,提问中等生,"印度多旱涝灾害是因为西南季风还是东北季风造成,还是西南季风造成洪涝,东北季风造成旱灾呢?"目的是利用学生认识上的不足,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课堂小结时,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在强化练习时,检查后进生的掌握程度,及时查缺补漏,帮助全体同学进一步理解知识,使他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4作业布置分层。教师布置课后作业通常这样安排:A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加做思考题,即做一些综合性强、创造性练习,完成后按分配的任务去检查、督促和辅导其它同学;B层学生在完成书上作业的基础上完成作业本上作业,即做一些有一定综合性、提高性的练习;C层学生做书上作业,再做作业本上基本题。

2.5定期考试分层。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即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A、B、C三层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后进生选做,中等生、优等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优等生必做的题目。

2.6教学评价分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起点为标准的相应评价,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例如,对基础层(C)学生采取表扬评价,并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寻找闪光点,肯定进步,树立自信心;对提高层(B)学生,针对成绩采取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对优秀层(A)学生采取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更加努力拼搏。

气候变化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植物地理学;植物分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8-02

一、教材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近代气候变化对植被、植物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目前中国高校采用的教材中普遍缺失对这部分内容。为使学生了解研究前沿、拓展知识面,有必要在植物地理教学中补充这部分内容。全面阐释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分区变化的关系,内容应包含三部分:(1)气候、气候变化的概念,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2)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3)近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下植物分布区变化预测的研究进展。在本教案设计中以第二、第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参考武吉华主编的《植物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中“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第三部分为作者综合、总结文献而成。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

2.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3.理解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现代植物种分布区的重要影响。

4.理解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区影响。

5.联系实际,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

2.难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四、设计思路

1.先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再分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植物中分布的影响,最后联系实际,分析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设计问题程序环环相扣,教给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

2.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析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引导他们思索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本文重点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来体现设计思路,流程如下:

(一)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

讲述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首先学生需要明白什么是气候变化。考虑到本课程是对自然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另有一门《气象学与气候学》中会详细讲述气候学的基础知识,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简单明了地带领学生温习一下相关知识点。

(问题设计)以问题引入。师:“昆明号称‘春城’,天气宜人,四季温差不大”和“今天气候不好,出去别忘记带伞”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什么是气候?和天气是一回事吗?以此引导学生对比天气和气候的不同,从而理解气候的概念,并突出气候“多年常见”和“某地区特有”这两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气候变化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非常容易理解了。

(课件展示)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概念:天气:短时间的大气过程和现象。当代气候: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以30年为整编气候资料时段长度的最短年限,每过10年更新一次。气候: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气候变化: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2.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1)从跨越的历史时期来看,气候变化可以分为: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c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2)气候变化的特征: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是常态。b时间越长,气候变化幅度越大,如以105年为单位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温度变幅可达10~15℃;而以101~102年为单位的近代气候变化温度变幅

(二)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探究活动)

材料1:播放多媒体材料“森林之歌——银杉”。师:大家看到的这种美丽植物叫做银杉,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和匡可任教授在广西花坪发现的松科植物的新属、新种。由于银杉产自中国,叶的背面具有两条银光闪闪的气孔带,所以两位教授就把银杉的属名定为Cathaya(“华夏”之意),把种名定为argyrophylla(“银色的叶”之意)。银杉被植物学界公认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之一,享有“植物中的熊猫”的美誉。目前只有我国一些低纬度的群山高耸、地形复杂的局部地区,如广西龙胜、四川南川金佛山以及贵州道真县一带有分布。但植物学家们曾分别在北纬62°的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和法国西南部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过银杉的球果化石和花粉化石。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银杉的分布区域曾经向北深入到欧亚大陆。师:使银杉“退缩”的原因是什么?答: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气候条件,银杉曾经广泛分布于气候温暖适宜的欧亚大陆。第四纪冰期的降临,冰期时高纬度地区和中纬高山首先变冷,原有植物一代一代向南方和低处迁移,因此银杉的分布区域向低纬度温度较高处退缩。银杉这个例子说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由此例导出地理残遗分布的概念。这种第三纪时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至今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这类情况称为“地理残遗分布”,这种物种叫“地理残遗种”。

材料2:落叶松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示地理替代种类)图(《植物地理学》第39页)[1]。

师:请同学看图,分析为什么落叶松属植物的分布不连续,而是呈现间断分布呢?答:在第四纪冰期来临之际,古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向南扩展;当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气候回暖又使落叶松转向后方退缩,返回原地时因两地植物已混杂,便形成分布区间断。(课件展示)总结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知识点: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影响严重,通常可以造成某些物种在山地的间断分布,或者形成新的特有分布的规律。

(三)近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影响的预测研究进展

(过渡设计)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虽然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仅会造成植物分布区呈现摆动趋势,而造不成严重影响。但如果近代气候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未来植物分布所受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了解研究前沿和热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发现式教学法。(探究活动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搜集近代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献资料,由各组在课堂上分别总结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可能原因。在讨论中学生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温度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预测气候变化在未来对植物个体及分布影响的方法,并根据已经学过的植物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分析近代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师:如何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变化的不良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者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2](课件展示):

1.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这种方法常常用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去驱动生物物理环境变化模型。

2.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法的步骤为:(1)采用情景假设的方法模拟未来气候变化。(2)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根据植物或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定量关系来模拟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面,主要进行两个层次分析,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一植物物种分布变化,另一层次考虑植物群落或植被分布变化。(课后活动)

(1)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的概念形成及影响等(拓展课堂问题);(2)分组调查近代气候变化对家乡植被或农作物的影响,思考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我懂得了爱作文范文(31篇)

    - 阅0

    我懂得了爱作文篇1那是一个夏日午后,我从书店回家,在单元门前遇上了行色匆匆的父亲。父亲没有系鞋带,我有些诧异,刚想出声提醒他,正好碰上了下班回家的母亲。“等一下,你鞋带开了.....

    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范文(整理2篇)

    - 阅0

    学校办公室工作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总体工作部署为指针,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督促有效、服务到位”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服务宗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