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6篇)

来源:网友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篇1

1.激发兴趣、唤醒生命式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激发学生兴趣、唤醒生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起学生兴奋昂扬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效果。

当今世界,大众传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生动的认识世界的平台,将现代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生命。在讲授鲁迅《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药》,让学生比较文本与电影的不同,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小说中是老栓去刑场买药,电影中是黑衣人上门送药索钱;小说中夏瑜坟头是一圈“红白的花”,电影中是一圈白花。你认为哪个设计得好些?”教师组织学生观摩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让学生比较二者细节的异同。这样的形式往往可以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唤醒其生命与批判质疑的意识。

2.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

想要让学生投身课堂中,最常见的方式是让同学们进行辩论探究,从而使其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激扬生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作这样一个提问设计:“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了。一个人的死,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自然死亡,二是意外死亡,三是自杀,四是他杀。那么祥林嫂的死亡属于哪一种呢?原因又是什么呢?”这样的一个提问可以引起学生们的热烈讨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引领、指导,随着讨论的进行,最后自然会找出真正的元凶―封建礼教。

思维碰撞、激扬生命式的课堂提问设计,可以是开放的。学生在思考与辩论中探究文本,在思维碰撞中尽情激扬生命。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争越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思考,而不能游离于话题之外。

3.联系生活、拥抱生命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于是孩子们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联系大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等,张开双臂,给生命一个大大的拥抱。

在舒婷《致橡树》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我们可以用一首诗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妙/不妙/他递过一张纸条/还有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微笑/匆匆地解开/匆匆地扔掉/世界上仿佛没有了别的声响/只觉得心在狂跳/烦闷、欣喜、苦恼/怎么办、不知道、我哪会知道。”教师的提问可以设计为:高中男女同学间往往会产生一种朦胧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提到的爱的条件,你该怎么办?”联系学生实际遇到的快乐亦或是成长的困惑,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文本碰撞、遇和,这样可以化外为内,拥抱学生生命个体,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4.咀嚼回味、反思生命式

进入到速度时代,一切都在加快脚步,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每节课的步骤流程安排的满满当当,课堂讨论进行的也是如火如荼,甚是活跃热闹,但往往缺失了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静下来、慢下来、咀嚼回味的反思环节。在每节课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文本提出一个有价值、值得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停下来,想一想、思一思,咀嚼回味式地进行一种“慢阅读”。反思是对生命的强化和升华,是促进生命发展的重要方式,既是终点,也是起点。这样的反思性提问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形象进行重新咀嚼,强化学生原有的记忆,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反思自我、反思生命。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篇2

“让生命之根更深”是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内容。“生命的滋味”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旨在启发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从而增强抵抗挫折的能力。而“让生命之根更深”是这一课的第二框,目的是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挫折虽然给人带来痛苦,却含有促进人成长的“生命之钙”。

【设计理念】

1.力争一个“创”字: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力求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2.突出一个“悟”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与体验中获得感悟,并在体验与感悟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3.突破一个“情”字: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将学会倾听内化为自己的情感需求,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与内化。

4.实现一个“导”字:通过阅读、情境、讲故事活动,在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中,生成学生的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生命之钙”的成分;挫折是人生的学校。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挫折,增强抵御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挫折的积极意义,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教学重难点】

“生命之钙”的成分,面对挫折要有“生命之钙”。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与挫折有关的名言事例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挫折在所难免

师讲述一个学生遇到家庭变故不会调节,学习极速下滑的故事:这个同学遇到了什么?请用上节课的知识分析其原因是什么?假如是你遇到了这样的挫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交流。师导入:挫折总是难免的。挫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框。(多媒体出示课题:让生命之根更深)

二、阅读感悟――认识挫折的积极意义

1.多媒体出示短文《麦穗与挫折》,学生阅读后讨论:这篇短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讨论,小结:生命中的风雨雷电是必需的,正是这些挫折锻炼了小麦。

2.引导学生阅读《耐磨的人生》,然后讨论:保罗经历的挫折让他收获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小结:挫折让朋友更加坚强坚韧、乐观

豁达。

3.“生命之钙”包含哪些成分?

学生讲述有关挫折的故事(动植物的进化故事,名人、伟人成长故事等),并将自己的感悟写在黑板上。

归纳小结:“生命之钙”之钙的成分包括①顽强的意志;②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③积极进取的心态;④不言放弃的信念。

⑤人生智慧……

三、反思自我――情纳挫折

“想一想”:你所经历的挫折给你带来了什么?

生结合实际,展示自己面对待挫折的积极表现。并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考验人、更能锻炼人,使人受益终生。(板书)

四、活动体验――免疫挫折

朗读高尔基的《海燕》。比赛方式:①每小组推选2位选手,参加预赛;然后每组决出一名参加决赛。②小组推选一名评委打分,10分制,要有差距。活动结束,教师提问:落选的同学什么感受?如果还有复赛,你们会在哪些方面改进,让自己更优秀?

通过朗读竞赛,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五、课堂总结――内化吸收

学生朗诵、积累名人名言,并以此作为本课的总结(体现课改的综合性要求):

1.吃一堑,长一智。――俗语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冯梦龙

5.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课文从古代神话讲起,引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接着概括地说明,从理论上猜测,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是至今尚未找到另外一颗有生命的星球;然后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的历程(先研究了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之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然后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近距离的观测,又让宇宙飞船在火星登陆,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测试);最后说明,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因此,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谜。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理解,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益处。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认读“嫦娥、磁场、陨石、干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所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浩瀚无垠的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其他星球上还有生命存在吗?多少年来这一直是一个谜。《宇宙生命之谜》要回答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同去解开这个谜团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嫦娥

磁场

陨石

土壤

辐射

沧海一粟

2.齐读、指名读重点生字词。

3.借助资料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生字词)同桌互读,并试着解释关键词语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进行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说)

2.师:判断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

明确: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a.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b.必要的水分。c.适当成分的大气。d.足够的光和热。

3.天体具备哪些条件,才可以有生命存在?

4.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

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

1.快速地浏览课文。

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讨论“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

明确:第2~9自然段。

师:

课文第1自然段和最后两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归纳: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古至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最后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人们至今没有在地球之外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有生命存在,一直在探索这个宇宙生命之谜。

2.分析理解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的?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师: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为什么?

学生交流: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湿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那么,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五、课堂小结

关于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一直在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这还有待人类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那么火星上到底是否存在生命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合作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五人学习小组,分小组讨论问题并汇报。一、二小组探讨第(1)小题;三、四小组探讨第(2)小题;五、六小组探讨第(3)小题。从第一小题开始依次选取小组代表汇报。

(1)火星与地球有哪些相似之处?科学家对火星有哪些猜测?

(2)科学家采取了什么措施对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结果怎样?

(3)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火星上没有生命?

(4)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谈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畅所欲言)

三、交流展示

(1)小组代表展示:火星与地球的相似点:1.自转一圈时间相似;2.昼夜长短相近,有四季更替。科学家的两种猜测:1.火星表面的黑色线条是运河;2.火星表面颜色随季节变化,认为那是植物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了颜色。

(2)小组代表展示:科学家就两种猜测进行了揭秘,并且过程很真实,一是拍照,二是近距离观测。这两种结果证实了火星上有运河和植物的说法是错误的。

(3)小组代表展示:作者为进一步证实火星上没有生命,阐述了宇宙飞船的发现。采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法,证明了火星上水分少,大气层稀薄,温度低,无磁场且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无法抵御紫外线和各种宇宙线的照射,这说明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

同时科学家通过对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了两个结果:1.土壤中无有机分子,没有有机分子植物就不可能生长;2.在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这证明,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4)教师总结。

四、问题研究与拓展

虽然火星上没有生命,但在太阳系之外,还有许多人类不知道的星系。人们确信: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会解开这个“宇宙生命之谜”。大家课后可以阅读《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书籍,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

按要求写句子。

1.

火星上是不会有生命存在的。(改为反问句)

2.

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缩句)

3.

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人们仍然相信遥远的太空中存在着生命。(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根据这些条件,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可以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表面温度极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低,一般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1.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水星、金星和其他行星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原因是什么?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

要在空中建立一个大型空间站,我们在地球被破坏之后,都到空间站去生活。这个想法有实际意义吗?

参考答案

一、1.火星上难道会有生命存在吗?2.星球是火星。3.虽然人们至今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是仍然相信遥远的太空中存在着生命。

二、1.说明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都不可能存在生命。2.水星表面高温时可以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金星表面温度极高;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表面温度很低,一般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三、提示:可以认为有实际意义,也可以认为不切实际。无论哪种观点能说明理由即可。

【教学板书】

10.宇宙生命之谜

生命存在的条件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和发现

①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

②必要的水分

③适当成分的大气

④足够的光热火星的探秘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篇4

数学命题,顾名思义就是与数学有关联的命题。在数学领域内,一切符号、语言以及表达式都可以应用到语句的判断中去,这样的语句叫做数学命题。数学命题的形式是陈述句,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数学课程的设计,对数学规律以及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导学案的应用时,应该把握住数学命题的符号性、抽象性以及逻辑性的特点,使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导学案的含义

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方案,以自身教案为辅助而设计的对应学生的方案。导学案与数学命题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分,通过对其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

将导学案应用到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有这样的环节与内容:课前预习:学习目标、预习探求、预习检测;课堂环节:命题获得(其中包括命题引入与命题证明)、命题应用(包括典例精析、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包括知识深化)、课堂自测;课后环节:同步测评(分层)以及阅读思考。通过这些环节建立有效的教学系统,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进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课前环节的设计

导学案课堂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应用导学案进行数学命题教学的必要环节,其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上节课学习的不足,并且引入预习要点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达到导学案的目的。通过关于命题的导学案课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初步了解,并且提高自学能力。

2.如何进行课堂环节设计

(1)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所提出的学习方法,其应用于导学案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旧知识的引入引出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将两者快速联系起来,巩固知识的学习。

(2)由生活引入命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命题进行探究,运用生活中的各种仪器、工具进行导学案的命题引入。

(3)由数学方法引入命题。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应用到命题中来,例如类比法、观察法以及归纳法,这些方法对于立体几何的学习以及代数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发挥作用,还能够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

3.证明阶段的设计

证明阶段的设计环节为:情境引入―原理形成―应用举例―归纳小结,或者是复习引入―定理获得―应用举例―归纳小结。通过这种模式进行问题的设计与检测,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命题中的作用

1.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导学案的应用有利于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把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教师在授课之前,为了设计导学案,需要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便不断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思想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导学案的应用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习惯以及态度,有利于其主动参与教学方案,主动进行问题的探究,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教师数学命题能力的提高

导学案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便利性,顺应新课标改革的形式。导学案的引入有利于学生对命题的条件、理论以及推理过程、证明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能更加系统地学习,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解题的能力,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一定的推广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潘玉良;铁线描;女性视角;设计素描

潘玉良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的艺术作品也自成体系。在潘玉良的艺术作品中“线条”像千丝万缕的归乡梦一般,或隐或现地出现在艺术家的画面中。有时是作为独立的艺术语言,有时是溶于色彩、形体、块面的影影绰绰中。画面中的线条变换的节奏和渐进的层次引领着观者的视觉感受,主导着画面的造型。像园林中的曲径一般渐渐把观者带入佳境。在潘玉良的油画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敏锐的形体感知能力结合女性对传统线条的理解而营造出富有东方情调的绚烂画面。潘玉良以传统绘画的意境和用线的技巧杂糅进日常的创作之中,形成了独具风貌的“玉良铁线”。中、西方对空间的理解方向不同。西方现实艺术的架构注重再现现实空间,画面中的点、线、面、色彩、体积、空间等艺术元素在科学的透视原理下试图再现一个新世界。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概念本身与时间、生命浑然一体,画面营造的境界可以“游”亦可以“居”。时间、空间观念杂糅其中直接映照出人的生存状态,东方艺术家把思想和精神投入到自然界、造物界中。传统绘画中的境界是意向的,是艺术家头脑中再造的样子。完全是人作为个体生命对世界的深层感受。其中线条是整个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生命和筋骨,因为艺术家的毛笔、手指、手腕、手臂都和艺术家的“心”相连,一笔运下去是和整个环境、生命相关。

潘玉良的“铁线描”继承了传统艺术中线条的生命力。潘玉良以自身的感受能力融合东、西方艺术,并在生活中不断锤炼。使线条的表现力得到了丰富,表现内容得以拓展,使得线条不仅仅停留在古人的精神中,真真切切的表现感官世界中的鲜活生命。所以潘玉良的“铁线描”鲜活、有内涵并对当代设计素描教学有重要的启发。这就是用有生命力的线条“造物”。设计素描有多种表现的形式,例如“结构素描、精细素描、装饰素描、意象素描、超现实素描、综合材料素描、抽象素描和肌理素描”1等。用以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但下文不以这种分类形式谈潘玉良“铁线描”的意义。而是从艺术家主体出发谈对设计素描教学的启发。潘玉良的女性视角对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女性艺术家的感受能力、情感表达、思维方式、应对方法等,都是值得去开发的宝库。女性艺术家对待图像、形式、点、线、面、色彩等艺术元素的反馈、处理、解决的过程本身充满新意。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看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待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面貌。但在教学中较少系统的阐述和认同女性学生在艺术语言上的异彩。在教学中男性的视角和语言往往占主导。所以创新教学模式,丢掉思想枷锁后的艺术元素会在学生的画笔下重新的组合、排列而换发活力。好的设计是有生命力的,作品会随着时间、环境展现出不同面貌,生长出不同的意义。好的设计素描亦是需要作者根据自身感受出发并投射出人文关怀。潘玉良的“铁线描”刚中带有柔情,“铁线描”中的女性人物形态多了几分女性的柔美,画面中的形象轮廓是经过女性细腻感受柔化过的。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女性学生发掘自身感触最深的艺术元素来创作。并在初学阶段多尝试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反复中寻找最能表达自己感受的艺术语言。从自身感受出发,学习吸收潘玉良艺术中融合东西的思想观念。时代虽不同,但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都是对周围环境的积极反映,都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女性视角同样是经过文化浸润后的视角。有生命力的线条是既有文化的生命力又有个人主体的生命力。

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主动的对女性学生进行艺术语言上有倾向性的锤炼,例如根据整体画面中的节奏和韵律对线条的刚柔、粗细、缓急的表现;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尝试以性别分组写生创作,并区别不同分组方式在教学效果上带来的异同;在创作内容上做有意识的差异化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做差异化的管理;尝试传统水墨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在结果评价多元化等。借助多元的教学方法拓展生命的体验空间。借助有生命力的创作主体去主动构建自身艺术语言的结构和逻辑并最终实现良好的艺术表达。潘玉良的文化主体意识对设计素描教学的启发。设计艺术是实用的艺术,基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间,是“造物”的重要环节。设计素描则是设计的根基。1919年德国建筑设计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校,首度将设计素描的理论、形式和功能从传统素描中划分出来,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与工艺的统一”。创立之始有改造当时工艺物品粗制滥造、鱼龙混杂的状况,适应工业化生产的大趋势。众所周知,早期抽象主义艺术,构成主义、风格派画家对包豪斯艺术教学产生了具体深远影响,例如康定斯基、米罗等艺术家多数以抽象艺术见长,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架构形成了西方式的抽象艺术,在艺术的平面化道路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吸收了东方艺术中的空间表达方式,点、线、面等绘画语言被提炼出来重新架构“造物”,对现代设计的产生了长远影响。设计艺术的实用性是从人性需求出发,并且呈现出文化的、实用的,精神的、物质的不同层次的特征。潘玉良的“铁线描”根植于传统,并主动融合西方艺术的内容和精神,形成了全新的艺术面貌。对设计素描教学来说不仅在方法上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为设计艺术素描教学留下了借鉴、探索的财富。艺术创作的精神性和设计艺术的实用性决定潘玉良的探索成果——“铁线描”对于设计教学是一片沃土。传统艺术成果和最新艺术成果有时间上的先后但没有永恒的新旧之分。在设计素描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融进自己的体验感受和表达需求。认同并体验自身文化系统中的对时间、空间、生命的理解方式。挖掘新、旧艺术成果的新内涵并在此处基础上寻求多元的艺术表达方法。例如设计素描教学中尝试使用设计素描的表达手法转化潘玉良的艺术图像;收集解读古今中外线条这种历久弥新的艺术语言的表达效果等。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5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isinnovativeinstanceofteachingdesigns,fromhowtoimproveteachingefficiencyandteachingquality,analysesthecontentsof"theimplementationofprocedures"inthecourse"thebasistechnologyofcomputerhardware".Thiscasewillfocusonseveralaspectstoanalysisanddescribesuchasthesettingofteachingobjectives,theanalysisofteachingtaskandthechoiceofteachingstrategies.Eachofthetheorywillbegivenaspecificimplementationplanandthewholeideaoftheteaching.

Keywords:softwaredevelopmentmodel;classteachingdesign;teachingobjective;teachingtask;teachingstrategies

1引言(Introduction)

在总部修订的《军队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课程教学设计。然而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课程的实施情况,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之一[1],因此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那么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哪些是关键要素呢?又要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来体现出教员各自的特点与个性呢?这些是教学评价为我们提出的新挑战,同时这也是我们年轻教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软件生命周期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需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命周期。把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与开发项计划、需求分析、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活动,可以将这些活动以适当的方式分配到不同的阶段去完成。

本案例将以简要的以软件工程的工程化思想着重从计划、需求分析以及设计等角度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任务的分析几方面进行分析描述。

2计划方面(Plan)

在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和总的要求,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制定开发计划等,同样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即是首先设置教学目标。

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了解本节课的目标,首先要把握了解课程的总体目标。《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这门课的整体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建立计算机硬件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会把以前所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知识运用到计算机硬件论文技术的学习中。通过课堂讨论与作业,加深对CPU部件与整机系统两个层次、计算机内部硬件逻辑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另外,通过计算机硬件发展史的典型事例及其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学习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兴趣。通过研讨式教学方式,学员将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的目标的指引下,再来定位本节课的目标,即掌握指令的执行过程和相应的发展方向、最新技术。

3需求分析方面(Requirementanalysis)

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是由系统分析人员对被设计的系统进行系统分析,确定对该软件的各项功能、性能需求和设计约束,确定对文档编制的要求,对应到教学设计的过程,即是分析教学任务,对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进行分析与定位。

3.1定位教学内容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说好课的前提[2]。本节课的特点,阐述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存储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相关知识,比较抽象,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课的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初步的理解微机的工作原理以及程序的执行过程,从宏观上去体会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过程。

说教材处理: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①处理的原则。

这节课教材分四个部分,把它重新整合为四个内容:

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

CPU对内存的操作。

指令的执行过程;程序的执行。

程序执行技术的发展。

②重点的确定和依据。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微机的工作原理和程序执行的过程两大部分组成,重点定为程序的执行过程,其中又以指令的执行过程为重点内容。确定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微机的工作原理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而程序的执行过程又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而指令的执行过程是程序执行过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将它确定为重点。

③难点的确定和依据。

本节课的难点有两个,第一个是CPU对内存的操作,第二是指令的执行过程。确定的依据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教材一个是学员。在教材方面,不管是CPU对内存的操作还是指令的执行过程都比较抽象,理解起来相对有些困难,难以掌握。由于学员之前接触是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样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硬件技术基础是新接触的内容,并且纯属理论同时很抽象,所以学员同时接受这么多知识信息的能力有限,另外记忆,想象空间事物的能力也有限,所以把它列为教学难点。

④说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3.2分析教学对象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主要从学员的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员的心理、生理特点两方面入手,进而根据其特点采取相适应的教学对策。

本节课是本硬件技术教材中的核心,对学员的情况做四个方面的分析。

知识掌握上,前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软件技术基础相关的基本知识,但却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会些许遗忘,另外许多学员在这一方面没有总体的知识框架,所以应系统的去讲述。

心理上,引导学员认识到硬件技术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生理上,学员比较年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员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员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员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员发表见解,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学员学习本节课将遇到一些知识障碍,如CPU对内存的操作很抽象,学员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应深入浅出的分析,采取宜于理解的方式去体现。

4设计方面(Design)

软件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是系统设计人员和程序设计人员在反复理解软件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多个设该软件的结构、模块的划分、功能的分配,以及处理流程,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这个阶段即可把握成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课程设计的环节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说教学方法和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学理论。

4.1说教学方法

本堂课总体上采取的是总分总的教学方法,从观察现象到分析本质,逐层深入,易于学员理解。

首先通过问题引入,观察现象来让大家分析得出个结论,从宏观上理解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然后初步深入的从微观上去学习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程序的执行过程。

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发展的典型事例及其应用,认识计算机硬件技术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学习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兴趣。通过引导式教学方式,学员将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教学过程

4.2.1发现问题(问题导入)

首先通过幻灯片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然后打开任务管理器进行演示,让学员来观测当中的CPU利用率和页面使用率(内存的使用情况),了解其中的现象,然后在相继打开一个应用程序和影音文件,这时再来观测其中的变化。

程序执行的时候CPU和内存是工作着的,以此推出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图1)。

4.2.2分析问题

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通过对上述过程的分析,总结出这个程序执行的一般过程(图2),程序在没有运行之前是放在外存上,当要执行时就要双击,这时程序从外存调入到外存。由此说明出各部件中重要的部件为CPU和内存(衔接)。

CPU对内存的操作之前清楚了程序的执行是CPU与内存间的数据频繁操作,但是CPU与内存间的信息是怎样传递的一个过程呢?引出CPU对内存的两种操作-读操作和写操作(图3)。

方法与手段:对读写操作过程进行动态演示讲解,使学员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读写操作过程,使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

指令的执行过程。程序的执行过程就是CPU对内存的读写操作过程,那么具体CPU对指令如何来控制的呢?(衔接)有此可以进一步去讲解指令的执行过程。

在该部分中大家观察到,在内存中存放的都是二进制代码,是机器语言,操作起来很不方便,而在我们软件设计中用的却是高级语言,如何实现这种转换呢?引入汇编语言的概念,用助记符的形式来完成与机器语言的一一对应。

方式与手段:通过在DOS下的debug调试软件进行现场演示,去明白助记符与机器代码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一个题目来具体的讲解指令的执行过程。

方式与手段:通过动态过程的模拟来讲解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

每条指令都是这样一条条的一步步去执行的,整个过程就被分为各个独立的小部分,就像我们的生产车间一样(图4),把原料(数据)送到生产车间,加工完送出去,需要永久保存的放到存储器,然后送到硬盘或显示器上显示,对应下来就是取指令,分析指令(指令译码),取操作数和执行指令。由此下去一条条指令执行起来后就是程序的执行。

4.2.3解决问题

CPU执行指令内部就是这样一条条的去做的,有人就会说这是不是效率太低了啊?当执行到后面的时候前面的部件就空闲出来了,有没有好的办法去充分调动它呢?以此引出流水线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发展,逐步出现了相应的微处理器机,引出系列机微处理器程序执行的技术发展。

回顾计算机内部的信息流向问题,将整节课的内容穿了一条线,理清脉络,这样最初抛出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2.4思维拓展

80x86系列微处理器程序执行技术的发展以8086为基本。

4.3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属性。教学理论不一定是一个单独的设计环节,可以贯穿在以上所有的环节中。

例如本节课的几个环节设计,首先将采用问题引入,然后观察现象并采取图表示意法进行讲解,最后分析得出结论,分析分为三步进行,第一,设疑。CPU利用率和内存的使用情况发生了怎么的变化;第二,程序的执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CPU和内存的关系怎样呢?第三,解疑。通过分析,得出这个现象的原因,一是程序未执行时放在外存,二是程序执行时CPU和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在学员动耳,动眼听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动脑思考,动嘴说。第二,促进学员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第三,使学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将这节课推向高潮。

5结论(Conclusion)

课程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的评价点,使我们面临了一个新的挑战[3]。而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任务的分析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描述,以软件工程的工程化思想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既是本人以一堂课为例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总结,也是本研究的具体成果体现,由于实践应验较浅,还没有认识的很彻底,以后会继续努力提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孙立仁.教学设计——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曾文婕.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祁薇(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信息隐藏,多媒体处理,软件工程,计算机教学.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以史为镜以案为鉴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 阅0

    关于以史为镜以案为鉴心得体会精选篇1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讲话,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

    我想变成小鱼的作文范文(3篇)

    - 阅0

    我想变成小鱼的作文篇1我为什么想变成小鱼呢?因为……因为,春天可以在河里游泳,到河边看小树长出嫩绿的叶子,看开放的小花随风飘动,肯定美丽极了。夏天,可以看到小孩子们在水中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