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四大原则(6篇)

来源:其他

循证医学的四大原则篇1

【关键词】中医学;原创思维;传承;发展

Abstract:ThereasonthattheTCMcanexistlongandkeepprosperousliesinitsefficacyinpreventingandtreatingdiseases.TCMtheoreticthoughtsoursesfromChineseancientphilosophicthought;atthattimetherulingphilosophicthoughts,suchasEssentialQitheory,YinYangdoctrineandFiveElementsdoctrine,allpenetrateintothematerialthoughtofTCM.ThecontemporaryTCMstaffshallapplymodernsci-techtoexplainthemonthebasisofinheritinggoodexperiences,thusgetnewthought,setupnewtheoryandservethemodernclinic,therebywecanhavescientificrecognitiontoTCMandmakeTCMstep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way.

Keywords:TCM;originalthought;ancientphilosophy;inheritance;development

中医学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承了数千年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并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并同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又受到其它医学的影响,使中医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中医是哲理之医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的理论思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很好地融入中医的物质思维中,《素问·宝命全形论》道:“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其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鼻祖《周易》以及后来的《老子》《庄子》等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的《医易义》一文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医学与哲学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张氏在理论上比较有力地论证并强调了易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此前虽有提及,但均为一言半语的论断和感受,从无系统论证。张氏不但肯定这种指导作用,而且揭示了医学与易学的内在联系,论证这种指导作用的客观必然性,不可取代性。他指出:“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其次,认为医学能够体现和发挥易理的作用。医学所反映的“人生之理”,虽然仅仅适用于人身生理、病理这一特定领域,但其中亦含有阴阳变化这一易理。他说:“易天地之易诚难,未敢曰斡旋造化;易身心之易还易,岂不可变理阴阳?故以易之变化参乎医,则有象莫非医,医尽回天之造化;以医之运用赞乎易,则一身都是易,易真系我之安危。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再次,论定医与易必须互学互用。张氏指出:“学医不学易,必谓医学无难,为斯而已也,抑孰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

古人主要依靠自身的感官、功能和意识来认知世界,中医也不例外。望闻问切都经由自身去辨别,这就造成当时崇尚“形而上”的风气,《易传·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即是说“形而上者”是道,是高尚,尊贵的;“形而下者”是器,是低贱,所耻的。但是它是感官所不能够知觉的东西,只能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才能使其相对客观的通过语言流传出去,然而它又是掌握万物的最高境界,因而会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思想浸渗到中国的各个文化之中,自然而然也浸渗到中医里面。

2中医是动态研究之医学

“辨证论治”,其“证”的涵义就必须真正是在医理、哲理与临证实际相结合,代表疾病演变、转归的全过程,而不是跟所谓的“证候”等同起来。自古朔今,有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以及针对伤寒所创立的六经辨证,针对温热病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针对湿温病所创立的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重点是从“空间”位置上辨别所在的脏腑、经络,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都是从“时间(层次)”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层次,这些都是适用于“外感时病”的辨证。从时间层次上去区分病情的阶段、层次似乎更符合中医的道。

六经辨证,它以三阳经统摄六腑,三阴经统摄五脏,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同时,它反映人体抗邪能力的强弱、病势进退缓急、正与邪相互关系和治疗是否得法等情况,从而辨出了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阴病阳病,以作为诊断治疗的根据。而对于温病的辨证中,温热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其辨证纲领,而湿热病以三焦辨证作为其辨证纲领,以卫气营血辨证为“横”,论述温病传变层次;以三焦辨证为纵,论述湿热病的传变途径。四时温热邪气侵袭人体,造成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失常,破坏了人体的动态平衡,可导致温热病的发生。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它作为温病大的辨证纲领,从而使卫、气、营、血增添了病理上的内容。吴鞠通发展了叶氏的学说,对温热病和湿热病的辨证论治均作了详细论述,但他把卫气营血辨证穿插于三焦辨证之中。从临床实践来看,温热邪气侵袭人体,往往首先导致人体卫外功能障碍,发生卫分证候。继而导致脏腑功能活动障碍,出现气分证候。若再继续深入发展,则损伤营阴,甚至耗血动血,而出现营分证候或血分证候。而湿热病初起,卫分证候和气分证候的界线往往不甚明显。而未化燥之前,又很少出现营分证候和血分证候。因此,以卫气营血辨温热病,以三焦辨湿热病,更能反映这两类温病的临床特点。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的核心思想是以温热邪气对人体功能活动和营养物质的损害程度来作为判断温热病浅深轻重的标准,可以此来分析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3中医是个体化治疗之医学

中医自古以来就讲究个体化的治疗方式,中医在治疗疾病中,主要有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而其中最为重视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为某种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再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而辨证的全面性必将使其得出的证具有其独特性,多数疾病都是比较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那就不可能用统一的诊治措施,必然需要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在同一种疾病当中,因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病理变化也不同,证候的不同以致治法的不同;或者,在不同的疾病中,有时候却会出现相同或相近的病理变化,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可以选择相同的治法,以上就是中医常常出现的“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

因此,对于中医的动物试验还是临床试验都无法体现出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也正是因为中医的个体化治疗使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难以达到标准化。单纯采用固定配方或中成药治疗难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

4中医是整体化研究之医学

中医历来都重视整体的观念去指导临床诊治,中医辨证论治则讲究“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认为人有气血禀赋之各异,天有四时阴阳之不同,必审气血,察阴阳,然后方因证立,药随法施,理法方药,浑然一体,诊断中对于气血阴阳的演绎,病因病机的揣摩,方剂加减的调整,药量多少的权变,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及灵活性。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基于整体辨证基础上的辨证方法,贯彻了“司外揣内”的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反映了人的整体状态,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就拿五行学说来讲,除了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还以五脏为中心,演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这样就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医非常重视人与环境的协调作用,在《素问·四气调神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又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同时,中医也非常重视地域与疾病的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篇》:“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同时指出各个地域的诊治原则:“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同时内经把中医治疗的整体化归纳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说明对于整体的把握,才是中医最为关键的一环,《说文解字》在解释“中”字道:“中内也从口|上下通。”在解释“醫”则道:“醫治病工也。殹恶姿也。”从字面上理解中医为,是通晓天地万物,顺应天时、地利、社会,运用中草药或舶来物针对患者个体化地诊疗的医疗人员。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作为中医,必须参合整体,大道至简地归纳,从而加以辨证施治。

5中医是致中和之医学

中医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孔孟之中庸自然包括在内;“致中和”的医学,《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是先人根据“阴阳学说”这一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作为阐述世上万物的基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中医历来是以达到动态的平衡为目的,阴阳的偏胜及偏衰都是其诊治的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就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也谈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表明用补法治不足的虚证,用泻法治有余的实证,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因此,在临床用药中,就非常重视“致中和”这一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一旦出现偏嗜,就如《素问·五藏生成篇》所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6中医是尚未挖掘之医学

中医药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经久不衰,在于其防治疾病的有效性。尽管中医药的很多疗法已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普遍应用,然而,由于其理论体系和治病原理不能以西医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基础,很难用现代医学的理论加以解释。

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强调治疗的个体化,使其缺乏标准化和普遍应用性,从而很大程度地限制其进入国际市场,而中药制剂,尤其是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的基础研究不够,不能提供诸如主要成分含量、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活性等的科学实验证据。目前的研究都是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讲究循证医学,循证不重视临床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和演绎过程,对临床治疗的取舍转而取决于临床证据,这种证据并不是来源于特定患者的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是来源于对既往研究的系统分析;在循证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切实的结果,设了许多限制,简化了许多对结果有影响的个体或条件的差异;循证结果的使用也是追求标准化,而标准化常常是以对个体的差异性的抹煞为代价的,这种重视个体差异、讲究灵活性的中医辨证特点和忽视个体差异、讲究确定性的循证医学理念是不相容的,两者之间几乎毫无共同之处。如果说中医的辨证医学是随机应变,循证就相当于刻舟求剑,只不过这种现代的刻舟求剑方式由于借了现代科技的帮助误差较小了而已。

循证医学的四大原则篇2

开放式思维如果医生固守旧观念,不与患者充分对话和交流,由自己决定一切,往往会因为患者对医疗的不了解、不知情而导致冲突。要实现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伦理学准则,就必须开放地让患者了解医疗活动的过程,实行医疗技术、医疗活动、医疗收费公开,增进医患理解、缓和矛盾,也有利于医患配合。

换位思维医患相互不理解是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如果通过换位思维加以调节,患方可以理解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让医者大胆工作;医方则要设身处地为患方着想,以患者的心情和渴望来理解他们的要求,并加以最优化地实现。

风险思维客观事实和理性都提醒我们要辨证、明智、现实地权衡医疗代价与风险的问题。医生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对患者进行告知与沟通,让患者理解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正视风险,医患共同努力在权衡和预防中避险,或坦然面对难避之险。

循证思维循证医学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临床医疗实践中,亦要遵循四大基本伦理准则:知情同意、自主、不伤害、最优化。每个医疗行为都应思考该不该做、怎么做、做了以后怎么对待等一系列问题,不能考虑不周即草率地实施,要循避害就优之法。在评价这些工作时也要循证说话,当前循证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循医德医风之证、循医疗质量之证、循服务质量之证、循法律法规之证。

循证医学的四大原则篇3

1.开放式思维:

如果医生固守旧观念,不与患者充分对话和交流,由自己决定一切,往往会因为患者对医疗的不了解、不知情而导致冲突。要实现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伦理学准则,就必须开放地让患者了解医疗活动的过程,实行医疗技术、医疗活动、医疗收费公开,增进医患理解缓和矛盾,也有利于医患配合。

2.换位思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指数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人们去医院看病,往往对医院和医生抱有很大的期望值,除了希望“药到病除”,更重要的是得到应有的尊重、医患相互不理解是医患纠纷的导火索,如果通过换位思维加以调节,患方可以理解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让医者大胆工作;医方则要设身处地为患方着想,以患者的心情和渴望来理解他们的要求,并加以最优化地实现。

3.风险思维:

客观事实和理性都提醒我们要辨证、明智、现实地权衡医疗代价与风险的问题。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对患者进行告知与沟通,让患者理解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正视风险,医患共同努力在权衡和预防中避险,或坦然面对难避之险。

4.循证思维:

循证医学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临床医疗实践中,亦要遵循四大基本伦理准则:知情同意、自主、不伤害、最优化,每个医疗行为都应思考该不该做、怎么做、做了以后怎么对待等一系列问题,不能考虑不周即草率地实施,要循避害就优之法,在评价这些工作时也要循证说话,当前循证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循医德医风之证、循医疗质量之证、循服务质量之证、循法律法规之证。

5.法制思维:

旧思维中评价一位医师的标准是医德、技术、服务等纯专业化和伦理化内容,然而如果用新思维来衡量,这仅仅是当代医师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必须用法制观来评判,每一项具体医疗工作都要贯穿法制思维,否则将不能完成举证责任倒置而陷于被动。

循证医学的四大原则篇4

卫生服务质量指卫生事业满足人们健康需要和需求能力的总和。评价卫生服务质量不仅指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还包括患者的满意度,医疗服务的经济性、可及性。

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是在医疗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的协调活动,是卫生管理工作的众中之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减少医患纠纷,预防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也是卫生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关于卫生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研究的热点有:全面质量管理、临床路径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循证医学、单病种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

一、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简称CP)

路径分析法是运筹学的一种方法,常用于工程项目中计算最佳路线,确定完成项目的最短工期,以提高工程效率。该方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服务。临床路径指由临床治疗团队制定的针对某一病种的医疗、护理、康复的标准化诊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其目的在于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1985年为了应对医疗费用的上涨,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首次提出临床路径法,由于其良好的临床效果,以及节省了医疗费用,随后其他医院竞相采用。

传统的治疗中对于同一疾病,不同医院的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则避免了治疗的随意性,对于同一病种采用标准化诊疗模式和程序,能够保证医疗质量,保证用药的规范性。当然这个诊疗标准并不是绝对的,不同层次的医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调整,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益。

我国从2009年开始临床路径试点,2011年底,全国3467家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共制定了22个专业331个病种临床路径,通过实施临床路径,有效控制了医疗质量,规范了医疗行为,医疗效率和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

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

全面质量管理指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持续不断的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顾客的期望与需求。戴明和朱兰被誉为质量管理之父,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起源于美国,却在日本首先得到推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在工业管理中采用TQM取得了惊人的业绩,由此TQM引起了西方的重视并得以广泛应用。我国1978年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目前已成为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适用于各行各业,其实施要点如下:(1)关注顾客,顾客不仅包括组织外部服务的客户,也包括内部顾客,如员工、供应商。在医疗卫生领域就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管理上以人为本。(2)持续改善。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3)注重流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从流程重组和再造着手,精简流程,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服务成本。(4)精确测量。运用统计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测量,不仅关注医疗质量效率和效果,还应包括对病人满意度,医疗服务的反应性、可及性、安全性的测量。用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与标准比较,找出问题,及时纠正。(5)全员参与。授权于员工,注重每一质量环节,层层把关,让医务人员在质量管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将全面质量管理广泛应用于卫生服务工作。

TQM的实施通常采用PDCA循环。也称为“戴明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问题。TQM经过上述四个阶段,首先制定医疗质量管理计划,然后付诸实施,实施中定期检查,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纠偏措施。这样循环往复,呈现阶梯状上升,总结出标准化模式,达到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对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改善是永无止境的。体现了以患者满意为中心,动员全员参与,实施全过程管理,运用统计分析进行科学管理,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事先和过程控制,有效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三、ISO9000标准管理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为了与国际市场接轨,很多企业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和质量体系认证评估,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行业同样需要引入企业先进管理思想,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获得社会的信任,确保医疗质量,同时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

ISO9000医疗质量管理采用国际统一标准。医疗质量管理有8条原则:一切以患者满意为中心;发挥领导作用,确定医院未来愿景和方向;动员全员参与,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实施系统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决策科学化,以数据和信息为基础等,这些原则体现了ISO9000质量管理的计划性、科学性、制度化和规范化。

目前医院质量管理已进入ISO9001:2008标准,实施步骤包括,第一步,制定标准,建立体系,形成文件。首先医疗机构依据ISO准则确立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制定各层次人员职责,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第二步,通过全员动员,进行标准体系质量管理宣传与培训;第三步,实施ISO标准管理,自我审核与外部评审相结合,内部由组织领导小组自我评定,外部由ISO质量评估专家小组进行评审。通过PDCA循环,达到医疗质量的提高。

ISO9000在卫生系统的应用,促进了卫生质量管理从终末控制转向事先和过程控制,有效预防医疗服务隐患问题发生。通过标准质量管理增强了卫生技术人员责任感和质量观,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同时注重患者的反馈和参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

循证医学指利用科学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技能,决定病人的诊治方案。其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循证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最近十多年在临床领域得到迅速发展。

循证医学方法论通常包括医学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系统评价指围绕某一具体卫生问题,对国内外文献筛选并进行分析评价;Meta分析是一种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对某一病种临床诊治收集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近年来循证医学在卫生管理领域也广为应用,任何一项卫生决策必须基于已有的科学的研究证据作出,以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有效提高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卫生质量管理除了以上4种方法外,还包括单病种质量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方法。单病种管理法以病种为单元的质量管理,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行为。标杆管理指选择行业领先单位为标准,将本单位质量管理方法和结果与标杆单位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改进不足。

以上方法可综合应用。作为卫生管理者应该对质量管理给以足够的重视,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月

[2]李鲁等,卫生事业管理[M],第1版,2006年3月

循证医学的四大原则篇5

中医护理是构筑在中医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是中医药学理论基础和方法技术的共享。其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推理及辨证,从而在临床完成相应的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它是一套有异于现代护理学的技术与方法,因此优秀的中医护理人员是保证中医护理质量的必要条件。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则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护理人员应具备中医素质

中医院的护理人员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或护校,对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和中药知识缺乏了解,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生疏,因此就要培养护理人员对中医文化的兴趣与认同,通过中医护理知识的讲座,融会贯通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及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理念,引导护理人员学习中药知识、煎药技巧、服药护理,定期进行护理病案讨论,加强辨证施护的能力,逐步提高自身的中医素养。

护理人员应创建中医护理氛围

中医护理应着重体现患者的护理要求:顺四时、调阴阳,避时邪、养行神。生活起居有常,情志护理要求调和情志,平静心情,饮食护理则以清淡有节,不偏食嗜食,护理记录中正确合理的使用中医护理用语,规范性的使用中医护理技能操作,创造一个良好的中医护理氛围。

护理人员应遵循中医护理原则

整体观念和辨证是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人体与自然的辨证是中医护理的前提和依据,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护理则以辨证施护为指导,根据不同症候,遵循并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及治未病的护理原则,对不同患者进行相应的适宜的中医护理,以求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尽早解除患者的病痛。

护理工作中应凸显中医护理特色

将辨证施护正确应用在整体护理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以中医护理学的演绎思维方法,比较、演绎,以表知里、由果析因,凸显中医特色。结合临床,从整体观出发,用中医理论进行详细的辨证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正邪盛衰情况及各个病变的关系,然后提出准确的护理诊断,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疾病得以早日痊愈。

护理人员应熟练中医护理技能操作

循证医学的四大原则篇6

关键词循经推拿机理方法

循经推拿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而最独特医治疾病的方法之一,它是以中医学的气血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以经络学为指导,依据医者两手的不同部位,根据不同的病因、病症,运用多种刚柔相济、轻重不同、有特定技巧的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或部位上,由外达内,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理筋整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对循经推拿在临床上意义重大,往往易被忽视,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现浅谈一二。

1循经辨证祖国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外、左右、上下、表里之间的沟通和维系,脏腑通过经络运行气血,调节阴阳,濡养周身各部,从而发挥营内卫外的重要生理功能。正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临床上遵循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线索,观察经脉病候,用手法推、按、压、提、揉、叩击等法循经检查,进一步明确压痛点、皮肤变异点或阳性反应,从而诊断病在何经何脏及虚实寒热。2辨证归经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辨证归经的依据。正如《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腑,散于肠胃。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次也。"指出了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导途径。此外,经络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渠道。

3循经交接十二经脉有不同的循经路径,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从足走腹;阳经行于身体外侧及背部,阴经行于肢体内侧及胸腹部;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腹部交接。奇经中督脉行于背正中,任脉行于胸腹正中。所以某一经脉受到侵袭则在该循行的经脉分布部位上出现疼痛、红肿、麻木等症状。

4循经推拿由于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独特性,在循经取穴及反应点施以推拿、气功等手法,就可针对性地采用适宜的补泻手法。正如《景岳全书・卷一》说:"论治疗曰:夫病有宜汤者……,宜灸者、宜针者、宜按摩者、宜导引者。""宜导引而不导引,使人邪侵关节,闭结难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则使人淫归肌肉,久留不消……不当按摩而按摩,则使肌肉胀,筋骨舒张。"说明循经推拿、导引的重要性。循经推拿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从整体观念出发,按照辨证论治、补虚泻实、动静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刚柔相济、轻重不同、有特定技巧的推拿手法,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和部位,起着疏通经络、推动气血在经脉运行中的作用。《素问・气血形志篇》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说明寒邪客于背部俞穴时,就可引起经络涩滞而发生疼痛,应用推拿、导引则能生热驱邪。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5结语总而言之,循经推拿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根据经络在人体特定的循行通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特性。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进行循经推拿,可尽快解除患者痛苦。推拿是以手为主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手法的熟练程度及如何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以手法一定要准确、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意集、气随、力透的效果,在临床施术中才能得心应手。以上是本人拙见,尚祈指正。

参考文献

[1]邱茂良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整

    - 阅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篇1有关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并不是了解得太多,也没有太深入的研究。不过我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自己心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