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专业的认识(6篇)

来源:整理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篇1

1.深圳市光明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518106;2.深圳市光明新区卫生监督所,广东深圳518106

[摘要]目的了解医学类大学生与经济学院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使用情况的差别,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抗生素、开展促进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东某医学院校预医和临床专业以及经济学院学生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对象,进行抗生素认知和使用的情况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结果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和使用情况尚存在很多误区,不同专业对抗生素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情况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抗生素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抗生素的使用的认知,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现象。

[

关键词]医学院校学生;抗生素;认知;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9(c)-0059-04

抗生素治疗范围较广,对于多种疾病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种类较多,临床不合理的应用现象也较普遍。抗生素不合理应用是导致大量耐药菌株产生的主要原因。国外关于公众抗生素知识掌握和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已经在荷兰、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展开[1-4]。我国是抗生素的使用和生产大国,人均年消费量为138g左右,而美国为13g,每年我国使用抗生素的费用占医疗费用的30%~40%,居所有药物之首[5]。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掌握正确的抗生素知识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改善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至关重要。因此为了解广东某医学院校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情况,采取问卷调查,对预防医学(以下简称预医)、临床医学(以下简称临床)和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进行现场调查。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群,共对广东某医学院校预医、临床以及经济学专业71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了抗生素知识及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阅读有关资料,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抗生素的基本认识;抗生素的日常使用情况;获取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的看法等。根据专业课上相关知识由论文组6人组成调查组,以进班和宿舍等方式,让在校生以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2份,有效回收率91.83%。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19.0录入数据,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数据用频数(相对数)表示,利用χ2检验进行多类别、多组别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接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有效问卷652份,其中男生268人,女生384人,城市(城镇)户口284人,农村户口365人。医学类学生513人,非医学类学生139人,共调查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其中大一149人,大三331人,大四及以上有178人。预医专业301人,临床212人,经济学139人。

2.2基本知识认识情况

2.2.1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在性别与户口分类上的差别分析结果显示:对抗生素的认识在性别和户口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2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抗生素的认知情况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抗生素基本知识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数据显示在“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阿莫西林是抗生素”、“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抗生素联用效果更好”、“抗生素不能退热”、“机体产生耐药或存在细菌耐药”的问题上3个专业的学生选择分布不完全相同,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表2)。

通过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的比较,对有统计学的意义的问题在不同专业之间进行了对比。(表3)。

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的回答情况来看,对“抗生素对病毒无效”预医和临床专业学生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预医、临床分别与经济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莫西林是抗生素”、“抗生素不能退热”、“机体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问题上预医和经济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和预医、临床和经济学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而“阿司匹林不是抗生素”问题上3个专业之间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

2.3使用认知情况

对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在已有的抗生素知识的基础上对其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表4)。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抗生素为常备药”、“半年中有不凭处方到药店买药的经历”、“咳嗽时不使用抗生素”、“非化脓性咽炎不使用抗生素”、“症状停止后不马上停药”的问题上3个专业的学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不同,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表5)。

“抗生素为常备药”方面是临床和预医、临床和经济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医和经济学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半年中有不凭处方到药店买药的经历”、“咳嗽时不使用抗生素”预医和临床、预医与经济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与经济学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非化脓性咽炎时不使用抗生素”、“症状消失后不马上停药”问题上则是临床与预医、临床与经济学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和统计学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4问卷中的多项选择题分析

针对问卷中有些多项选择题,3个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选择不同。以上数据显示,3个专业的学生在抗生素作用原理中较多人选择“抗生素可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有些抗生素能同时抑制和杀灭很多细菌,有些则只能对某类病菌发挥作用”(57.8%、53%、57.3%);而滥用抗生素危害内容里选择细菌耐药的人数仅为26.5%、24.8%、21.1%;在抗生素获取途径方面3个专业仅65.7%、61.8%、59.6%的学生选择凭医院处方获得抗生素;在抗生素知识获取途径中,学校教育仍占较大比例(表6)。

3讨论

3.1抗生素基本知识了解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本校部分大学生对抗生素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对抗生素使用的随意性较大、错误认识较多。在中国近200万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中,就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成的[6-7];而且我国每年有8万多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病原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8]。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抗生素基本认知情况在不同户口和性别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学生对抗生素的认识差别主要体现着在专业的区别上。医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关于抗生素的专业知识,所以医学生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抗生素的基本知识和使用认识方面有所差别。

3.2在抗生素的使用认知方面

可见在缺乏权威性知识的教育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在未知是否为细菌所致疾病的情况下购买抗生素,而我国各大城市的医院、药店鳞次栉比,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有很大一部分部门仍为了不正当利益而随意销售抗生素类药物的情况[6]。并有可能因此种情况导致了许多学生家中或者宿舍中常备抗生素,而在下次有类似症状的时候都会自行服药,而这也是乱用药和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一大隐患。由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却也不是不同专业课上设计的内容,学生平时除了上课摄取知识以外并没有去更多地了解抗生素的知识,就课上知识的权威性而言,说明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医学知识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缺,与调查发现的获取抗生素知识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在3个不同专业学生之间分布是不同的可以看出。而在药店购买或是自行购买的抗生素使用时绝大部分学生也还是会先看说明书再用药。因为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抗生素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买到[9-11],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到药店买到抗生素的学生也不再少数(21.6%、34.9%、24.5%),因为这种“方便快捷”的自我治疗的办法让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滥用的现象变得日益严重。从调查数据显示出,医学专业的学生比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疾病的自行先处理方面显得较自信,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相比,医学生倾向更认同自己的专业,学习态度更积极,成就感更高,这可能与医学的学科特点有关,医学课程与实践紧密联系,操作性也更强,所学知识直接与他们的将来从事的职业相联系,能直接应用到实际中[13]。

4结语

健康教育是预防抗生素滥用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之一[14]。政府及相关民间组织应及时、大量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如健康教育讲座、医疗卫生服务进校园活动;学校方面应注重相关医学知识的取舍,不断改进医学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外知识学习活动、抗生知识竞赛等等,尽早培养起不同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用药知识融进教学课堂,多以群体的形式参加,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以增强在校大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的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将抗生素的知识在网络上进行宣传教育,也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CalsJW,BoumansD,LardinoisRJ,etal.Publicbeliefsonantibioticsandrespiretorytractinfections:aninternet-basedquestionnairestudy[J].BrJGenPract,2007,57(545):942-947.

[2]McNultyCA,BoyleP,NicholsT,etal.Don&acute;twearmeoutthepublic&acute;sknowledgeofandattitudestoantibioticuse[J].JAntimicrobChemother,2007,59(4):727-738.

[3]VandenEngJ,MarcusR,HadlerJL,etal.Consumerattitudesanduseofantibiotics[J].EmergInfectDis,2003(9):1128-1135.

[4]Andr$M,VernbyA,BergJ,etal.AsurveyofpublicknowledgeandawarenessrelatedtoantibioticuseandresistanceinSweden[J].JAntimicrobChemother,2010,65(6):1292-1296.

[5]雷世鑫,高芸,杨亮.大一医学生对抗生素应用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2,26(9):662-664.

[6]邱家学,李娜.浅析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及危害[J].上海医药,2006,27(12):555-556.

[7]马萍.从门诊处方看医院用药误区[J].中原医刊,2005,6(12):47-48.

[8]胡燕,白继庚,胡先明,等.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2):128-130.

[9]RahalK,WangF,SchindlecL,elal.Reportsonsurverllenceofan2timirobialresianceinindividualcountries[J].ClinInfectDis,1997,24(1):169-175.

[10]WoffMF.UseandmisuseofantibioticsinLantinAmerica[J].ClinIn2fectDis,1993,17(2):346-351.

[11]OkekeI,LamikanraA.Qualityandbioavailabilityoftetracyclinecap2sulesinanigeciansemi-urbancommunity[J].InternalJAntimicrobialAgents,1995,(5):245-250.

[12]陈强,张占坡,李玉梅,等.大学生对抗生素认知及使用行为调查[N].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72):90-93.

[13]吴红顺,连榕,庄永金.医学院校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4):6-13.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篇2

被调查者参加社会实践的类型,以志愿服务最为突出,66.93%的同学参加过志愿服务。而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外出参观、挂职锻炼分布较为均匀,分别为22.97%、38.61%、8.71%、22.97%。这与医学生积极参与义务健康咨询等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类型广泛的特点相符。在累计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80小时以下、80~160小时、160~320小时、320小时以上的分别为49.1%、29.5%、11.5%、9.9%。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年级对累计时间有影响(P<0.05),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增加。在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方面,分别有27.7%和25.7%的同学是为了达到实践学分的要求和提高专业技能。说明实践学分要求对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督促作用,同时由于医学的专业特点,医学生也有希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的主动要求。18.6%和16.2%以了解社会和奉献爱心为目的,体现了我校学生希望与社会融合的愿望和医者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社会实践中最想学到的内容调查中,47.1%的同学希望加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28.7%和16.8%的同学希望巩固专业知识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说明医学生不仅认识到在社会实践中要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还认识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对医学生将来就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在医学生社会实践必要性的调查中,34.3%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59.2%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表示有合适的机会可以尝试。这说明医学生认识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参加的愿望。说明医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可,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认为最能提高就业能力的实践形式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到单位实习更能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15.2%、9.5%、7.7%的同学认为课题研究、社会调查和志愿活动对提高就业能力影响更大。到各单位进行实习,例如到医院进行见习、做导医以及到相关卫生部门实习,使同学更加了解医疗行业的现状、就业状况以及自己的优劣势,为未来的能力提高和就业方向提供导向。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科研能力是医学生的必备能力,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医学生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而在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站在医生的角度为群众服务,对夯实医学知识,提高医学专业素养,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2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本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来测量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各方面的影响程度。在7项指标中,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影响率均达到70%以上,而责任意识、艰苦奋斗、奉献精神等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抗压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率达到80%以上。这五项能力均属于就业通用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能够得到锻炼。数据表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就业通用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而科研创新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则需要课题研究等特定的实践形式来提高。这种能力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有助于提高科研及理论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见表1)。在对医学生影响最大的就业能力调查中,分别有40.6%、26.1%和12.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对提高实践操作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最大。数据表明,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作用较为突出,这也与李克特等级量表的结果相符。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与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相符,说明在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实践操作技能诸如临床操作等技能是医学生的重要技能,也是就业的重要技能,该方面能力的提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医疗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能适应医疗行业现状、心理素质好、富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医学生就业,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见表1)。

3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在对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中,社会实践的类型对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科研能力培养的专业性有关,医学院校应该多开展偏向学术化的实践类型如课题研究与社会调查等等,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累计时间对七项就业能力指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践目的对于除了心理素质之外的另外六项就业能力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就业能力的提高与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长短无必然联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等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同学们社会实践的效果。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就业能力的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学习意愿和行业选择方面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他们最想加强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相符合。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和人际关系能力这两项对就业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从数据中可以看到,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想学到的内容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专业性相关,也与上文中的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受影响程度小相符合(见表2)。医学生认为的最有利于实现其就业的实践形式对各方面就业能力提高的影响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各学院学生的特点不同,对其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选择符合各专业医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形式有利于不同专业学生提高其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

4结语

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的培养均有影响。以义务健康咨询为主的志愿服务是医学生参加最广泛的实践类型,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等。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社会实践对医学生理论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影响程度不高,说明医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一课堂教育,医学院校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类的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医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医学院校可以加强和鼓励学生自主组队进行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资金支持。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篇3

1资料来源

本文以基层县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地域为单位,分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关中东地区和关中西地区,即一市十县。此次共发放问卷17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达到94.71%。本次调研单位以县级疾控中心为主(115人),此外还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相关公共卫生工作者。

2结果

2.1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

表1预防医学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1可看出,基层工作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中56.52%认为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其次是没有以就业为目标,学非所用占26.09%。有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反映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建议多以就业为目标选择课程,且还应增加实践学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促进学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2.2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问题上,71人认为边讲边练易于学生接受,占44.1%,调查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公共卫生服务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较好的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边讲理论边让学生动手实践,尽可能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更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在未来实习及工作中能尽快适应工作,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其中有53人认为现行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较好,占32.9%;35人认为课堂少讲理论多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占21.7%;2人认为课堂更应注重自由探索,占1.2%。

2.3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有78人(占48.45%)认为注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就业后岗位要求;46人认为一般重视,占28.57%;只有29人认为非常重视,占18.01%;其中8人认为不重视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占4.97%。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基本可以满足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岗位要求,但是在局部还应改进、优化。

3讨论及建议

3.1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次调研有近57%的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认为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理论教学,不注重理论实践合理安排。因此在优化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教学质量的提升,切实提高学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医学相关专业;创业教育;医学院校

作者简介:张晶晶(1985-),女,河南焦作人,新乡医学院管理学院,助教;范博(1985-),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助教。(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编号:JYB201206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05-02

创业教育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出现的新兴的教育理念,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医学院校这类专业性强的院校而言,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尤其是针对处于医学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而言,涉及更少。

一、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中普遍以临床医学为主要专业,学校的工作重心和学术重心偏向于医学专业,医学生的就业形势比医学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要好得多。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作为边缘学科存在于医学院校中,这些学生的就业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因而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这些学生自主创业、开拓就业路径尤为必要。

1.生源的不确定性

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主要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英语(医药科技)等,这些专业主要分布于小院系中,学生人数较少。绝大部分学生报考医学院的本意是医学、护理、药学等医学方面的专业,极少有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调剂,调剂学生的人数和入学报道率均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2.专业思想不稳固

由于专业学生的来源大多是专业调剂,专业思想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另外,调剂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后有能力的开始着手转专业,其余没有能力转专业的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更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影响专业思想的培养。

3.就业难度大

医学生在毕业择业时,面临的选择有进入医院作为临床医生或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位从而选择更好的医院两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地区缺乏一线医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在毕业时就业难度不大。表面上看来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择业面更广,可以选择考公务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等,但是相较于综合性大学相似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他们的竞争力会显得较为薄弱。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医学院就是培养医学生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其他学生都水平不足、能力有限,认为医学院校招收这些专业的学生是为了扩招,而非真正为社会培养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学生在就业时会面临各种尴尬情况,就业的难度也会较大,流动性较强。

4.整体的薄弱性

作为医学院校中的薄弱专业,学生人数少,学校的各种经费分布主要依据各专业现有的学生人数,对于这种专业人数少的院系来说,经费不足也是局限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发展,也关系到此类专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为了拓宽就业思路,扩展学生的就业前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针对这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二、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创业教育与实践开展的较晚,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较弱,创业教育对这些学校的毕业生来说作用甚微。

1.对创业教育认识程度不足

医学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目前虽然有不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医学相关学科而言,学生们普遍缺乏创业理论。而且目前这些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大多是对少数极为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从而应对国内的各种创业方面的比赛,以期获得好的成绩,而创业教育对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中心和辅导员的工作,与他们关系不大,与学校的发展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引起全校性的创业共鸣,很难完整地建设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来指导学生创业。

2.相关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中从事创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通常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各学院主抓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或创业就业指导工作突出的资历较深的辅导员,他们活动在一线岗位,对具体工作比较了解。

这两类教师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他们来自于不同专业,对创业方面的知识掌握量不够,在授课或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容易将比重更加倾向于就业。二是工作量繁重。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中专门负责就业创业的教师人数较少,而副书记和辅导员要负责学生除学习之外的事务,日常工作量已经非常大,难以将工作重心放在创业教育工作中。三是他们都没有具体的创业经历,指导和授课均是理论层面,而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实际经验来进行指导,仅以理论和简单的技能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的核心理念。

3.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始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医学院校而言,由于专业性更强,针对创业教育此类“无关紧要”的学科并不重视。在课程开展时,学校往往采取选修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标准和范围不清,仅仅可以称之为普及创业知识,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4.校园创业文化淡漠

创业教育没有完全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之中,对学生的要求大多限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证书的考取。虽然学校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宣传,但是局限于张贴海报或网络宣传,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没有有效结合,学生自发的创业行为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导致整个校园创业文化淡漠。

三、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职能部门的缺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针对这种情况,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皆体现出大力推动创业教育发展、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精神,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却缺乏对应的政策和措施来维持创业教育的发展,没有发挥行政部门的职能作用。在高校中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对于专业性强的医学院校而言,更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难以获得创业教育的指导。

2.学校对实施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创业者创业之后可以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工作岗位,减轻社会中的就业压力,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性。但是目前高校更多的是重视自身发展,急功近利,重视眼前利益,忽视了高校对于社会的意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大多是形式主义,多重视就业率,认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关系不大,忽视了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创业教育的关键作用。创业教育没有真正被纳入高校教育的日常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难以形成完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的创业氛围。

另外,缺乏专门人员开展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医学院校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医学发展或各相关专业性的研究,没有重视创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创业研究开展的较少甚至没有,且研究的内容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指导。

3.创业氛围对发展创业教育的影响

(1)传统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就业思想认为大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从而找到前景好、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认为自主创业是对于社会中的商人而言的。家长期望学生大学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而不是风险丛生。当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时,往往得不到家长或同学的认可,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在医学教育的方式下,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观也会受到熏陶。

(2)社会环境的影响。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环境不但包含了良好的校内文化环境,而且也包括了社会文化环境,并且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这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业教育强调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创业意识、创业胆识、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高校的教育,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在医学院校中创业教育仅仅是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并且这些院校往往不具备创业实践的条件,社会中虽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政策支持,且舆论倾向较强,但是鲜有投资商愿意与大学生合作,因此导致学生在自主创业时存在资金不足、社会认同感不强的难题,制约了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发展,对于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4.师资力量薄弱对创业教育的影响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共同存在的难题之一,专业性强的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相关专业是新兴专业,起步晚并且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难以吸引具有高理论水平并且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开展的进程。在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大多采取的选修课课堂授课,并且是作为就业课程中的一部分,授课的内容局限于概念和理论知识。另外,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更少,医学院校中的科研项目大多集中于专业性强的科目,对于创业教育这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少之又少。

5.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作为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而言,虽然近几年慢慢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仍会受到医学院校固有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医学生就业往往选择各种医疗机构、卫生事业单位等稳定性强的单位或部门,选择其他单位或选择不从医的毕业生很少,在这种固有思维的影响下,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择业时也会局限于此,对创业的兴趣不高,难以将思想转变为自主创业。如上所述,该专业的部分生源来自于原计划投身医学事业但高考失利的调剂生,其专业思想不稳固、学习态度待考究,在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部分学生荒废大学生活,缺乏进取心,思想保留在及格即可的层面,更妄谈对这些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另外,由于目前高校大多采取选修课或大课的方式来开展创业教育,在学分制的前提下,学生在选择选修课程时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在选择学习课程时选择学分高、易及格的课程,选修课对学生的约束性不强,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席升阳.我国的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郁震,高伟,陈颖辉.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2009,(1).

[3]胡文华,张金凤,刘晓锋,等.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

[4]张涛.创业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篇5

关键词:医学生;学习情感;培养

一、培养医学生学习情感的重要作用

布卢姆等人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可以改变认知,学习学习差异的四分之一可以用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Bloom,1976)”。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行为活动,它受认知,情感,行为这三个心理过程的影响,其中情感因素是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但是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情感过程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学生对学习任务的选择上,也就是说情感能够影响一个人学习兴趣的倾向;情感过程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即影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增强或减弱的作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智力因素水平发挥,对学生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1]因此,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生的学习尤其需要重视学习情感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和影响。医学生未来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临床医疗工作是关系到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职业,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还必须具有责任感和良好医德,更需要在工作中融入对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同和理解。因此,医学生在学习中需要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而如何发挥医学生的情感作用,与医学生的学习特点密不可分的。

二、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

在医学教育领域,与西方的精英教育模式不同,我国的医学教育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大众化医学教育,因此对医学生的培养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工作。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科学等各方面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医学的“精品”教育,以培养更高质量的医护工作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重视医学教育中各个环节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我国的医学本科教育一般为五年,比其他本科专业长一年,医学生毕业前还要经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并通过三年的职业规划化培训,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后,才能正式从事医疗临床工作。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决定了医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具有不用的特点。

(一)医学生基础学习阶段的特点1.医学专业的课程专业性强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分类体系,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基础学习阶段涉及到生理、生化、解剖、病理、药理、生物遗传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每一块的基础学科领域都有十分丰富和高深的学科知识系统,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医学分科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各科目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初步掌握。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学习之前,必须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十几门课程联考,这种学习的专业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2.医学专业的学习科目任务繁重在我国普遍实行的是5年制本科教育或者7年制8年制的本硕博教育,无论是西方的医学还是东方的医学,对医科专业的教育都提出了较高的学业要求。在我国,不论是重点医学院校还是普通院校,医学专业的课程门数大都大于30,总数大都在3000学时以上,这在理工科、师范类院校是少见的,高要求必然意味着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在学业上,由此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和考试压力。

(二)医学生临床学习阶段的特点医学生不仅要打好专业基础,还要在后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临床技能的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医学生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临床训练。在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需要在临床医师的带领下直接面对病人,将在书本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中看到真实病例、各种表现相结合的过程。这个阶段,医学生在面对真实的病患时,将会唤起他们较多的情感体验,将疾病和人以及人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这种将专业知识和人结合起来的过程也是医学专业所特有的。

(三)医学生职业规范化培训阶段的特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科毕业后真实独立开展临床医务工作前,职业规范化培训对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塑造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实施的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尚无固定模式和标准,而职业医生规范化培训阶段学习的目的,就是帮助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践学习磨砺和形成职业观念、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等。

(四)医学生需要进行终身学习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现在医学进步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大量的新学科,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不断的涌现,医学生成长为优秀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仅仅依靠5年的本科学习和3年的职业规范化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环境的改变,人类的进化,新型疾病或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都对整个医疗卫生行业和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医学生要正视这些现实的调整,坚定终生学习的观念,遵循终身学习的定律,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学科技术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三、医学生学习情感的内涵

学生学习活动中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习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在理解学生学习情感问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情感是对“关系”的反应,即情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知识传授者、学习内容之间关系的反应。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是主观体验。没有个人主观的心理体验,学习者就不知道是否产生了情感。三是强调情感必然要通过“行为”反应出来,学生要通过学习这个活动把个人的主观感受表达出来,或反应在学习行为上。[2]根据医学生学习情感的上述特点,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医学生的学习情感侧重点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注重建立学生与医学学科的联系,培养学习兴趣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探索未知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及获取好成绩的自我价值感等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医学基础学习过程中的,激发医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让学生回避学习,闭塞思维,降低学生思维敏锐性。因此,在医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学习兴趣,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做到乐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教于乐”,能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推动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医学学习的临床实践阶段,要着重加强人文素质与临床技能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价值感与责任感医学生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与基础学习阶段变比,显著的变化就是能够接触临床病患。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能够将医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病患的实际问题结合,学习掌握有关问诊技巧性和程序性内容,通过关爱患者、治愈患者感受到专业的价值感。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注意加强医患沟通能力以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素养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良好的医患关系会让医学生产生个人价值感。当前,人们对医疗质量及服务要求更高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导致我国医疗矛盾较为突出,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医学生还需要体验到工作的责任感,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这种责任感融入到写病历、体格检查、保护患者等最基础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在医学生职业规范化培训学习阶段,需要在临床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坚定医务工作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信念医学的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医护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医护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进入临床规范化学习培训的过程是医学生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医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医学生会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轮转,全面和深入了解医务工作特点,逐步形成职业认同感、坚定职业信念、找寻职业方向的过程,更进一步地感受”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不断加强学习人文知识、提升人文修养,将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相统一,形成职业认同感,认识到医护工作对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维护人的尊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明确个人的职业定位,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四、医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途径

(一)从起点开始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对医学的认同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阶段,要做好医学专业咨询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建立对填报专业的认可度,使学生对医学专业学习的特点、困难以及需要的精神品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常第一志愿专业更能体现学生对医学专业的认可度,学校在招生录取阶段要做好把关工作。学生入学后,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做好专业职业规划,同时要依据客观实际动态调整职业目标,使学生保持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应该大力推广早接触临床,使学生对医院、医生、就医过程有直接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增加学习兴趣,坚定专业信念。

对中医专业的认识篇6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的对象是人,在临床工作中,需要将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病与人相统一,心理和情感融入疾病诊治过程当中,加强医患之间认知和情感交流[1]。因此,要求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口腔医学专业作为医学的一级学科,肩负口腔的疾病预防、诊疗以及科研等,促进医学从注重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模式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此,就医学、口腔医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阐述。

1医学的特点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认为行医是一种使命,要求对待患者用心如同用脑。“用心”与“用脑”是医疗过程中两条并行不悖的准则,“用心”追寻医学的人文属性,体现于敬畏生命、感知人性,体察患者痛苦,尊重患者权利;“用脑”追寻医学的科学属性,蕴含着对真理的探寻、对创新型的追求。医患沟通是用心和用脑的过程,双方的诚意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诚于中而形于外”。在共同的理念下,学习提高并应用沟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与人文两道光辉同时照耀下,医学的“善”之本性才能真正实现。作为医学的传承者,医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2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是人的基本文化素质,由多种因素构成,比如知识、信仰、观念、意志和情感等,表现于气质、人格、修养及综合能力,属于内在品质和潜能。其内涵包括人文的知识、精神及行为三方面。其中,知识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精神是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行为则为具体行动和实践[2]。在医学中,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尊重患者生命、维护患者尊严。对临床医学生医疗实践医学人文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医患之间和医际沟通方面人文素养不足,大多数医学生对人文素养的教育现状不满意[3]。对某校口腔医学院本科五年级120人实习学生的一项调查发现,90.8%同学认为口腔医学人文教育在校培养期间奠定了临床实习的沟通基础,89.8%同学认为人文素质养成与实习环境熏陶以及教师言传身教相关。杨叔子院士曾说,人文教育可以熏陶高洁人性,练就非凡灵性;科学有助于练就严密灵性,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交融,才可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完整人格的人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其必要性。

3口腔医学人文素养培养途径

张大庆教授认为,培育人文精神需要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如文化知识传承、人文环境熏陶、社会实践活动、政策制度规约等实现。下面将从环境、教师、学生等角度讨论分析。

3.1校园文化

校园是培养医学生专业知识、理论、技能和人文教育的主要环境[4],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主体,体现了校园精神,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医学院设置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配置资源,并设置传播文化的广播台、学会、团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的人文活动,多专业、多个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课外活动,思想的交流,文化素养相互渗透,营造了良好的学风、校风、教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在课堂内外可持续的提升。

3.2医院文化

医院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的修缮、凝练其物质和精神文化。其中,医院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临床医生和医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5,6]。在步入临床工作时,学生将已经积累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入医院文化环境,不仅可以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且利于医学生树立和巩固“不忘初心”,救死扶伤的价值观,培养其人民服务精神。同时,提高储备专业知识、临床实践和医患沟通能力,从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的院徽、院容、设施建设、网络、媒体宣传及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等都体现了医院的物质文化[7]。医院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医院的精神文化建立和传播[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位医务人员需要掌握精湛医术,具有端正的科研精神、高尚的道德。医学生在这样良好的医院环境中实践,显性教育和隐性的教育相结合,融入医院人文环境,进而培养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9]。

3.3带教老师

就教师而言,其人文素养包括学识和人格魅力,其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学识包括研究本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的价值观、审美等是学生构建人文素养的重要参照。教师要不断深入认识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实习带教老师既传授知识和技能,又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实习生的良好医德、医风、人文素养等。因此,带教老师的思想情操、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都将影响学生[9]。带教老师需要根据口腔专业特色,不断挖掘,把专业知识与人文相结合,相关的人文内容融合于专业课程当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人文素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融合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医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重要作用[10,11]。当前,医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教授理论课和实验课,完成实习生和规培生教学等工作,逐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运用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教育模式,如采用小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其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能力。

3.4医学生的学识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年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网,大学生

    - 阅0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网篇1第一段:导入,介绍社会实践的概念和意义(200字)社会实践是指在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中,通过服务社会、接触社会和改善社会,增.....

    我爱家乡推广普通话倡议书范文(精

    - 阅0

    我爱家乡推广普通话倡议书篇1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听到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时,当你们听到一段动人心弦的诗文朗诵时,当你们见到一位知识渊博、思想睿智、谈吐高雅的人物时,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