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论文(6篇)

来源:其他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1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儿童;认知特点;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根据湖北省妇联调查统计,湖北省共有留守儿童138.5万人,约占全省未成年人总数的9.49%,其中0至14岁的留守儿童约98.9万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1.4%。湖北省妇联《关于我省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显示,目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对留守儿童的亲情关爱缺位;隔代监护,导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管理缺位;家庭教育知识缺乏,导致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缺位。留守儿童厌学情绪也日益滋长,23.3%的孩子有过“不想上学”的想法。有的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向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撒谎,渐渐染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来最大化地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一、留守儿童认知特点及教学现状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各种问题。

(一)心理认知问题

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亲情上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二)学习认知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

(三)生活认知问题

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四)社会认知问题

近年来,由于一些留守儿童寒暑假去父母所在城市或者春节期间农民工回乡让他们看到各种表象,进而错误得出“读书无用论”。

二、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认知现状的途径分析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7岁是逻辑的开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守恒性和群集运算。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一具体形象性的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而具体过渡时间也是在儿童7岁以后。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是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对于这个关键年龄在什么时候出现,心理学上也没有定论,大致在四年级前后(7-9岁),确切的说应该在三年级至五年级。

从上述理论可以得出,小学阶段的认知教育尤为重要,针对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干预和改进。

(一)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使教育教学活动延伸到留守儿童课外空间

通过组织不同功能的课外学习小组,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注,使其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给予的关爱,对父母亲情缺失的一个补充。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以文体娱乐为主要活动形式,为孩子的课余生活带来灿烂阳光。

(二)加大心理疏导力度,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对其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三)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其更适应留守儿童的教学认知特点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学生自主自觉的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形式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高学生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作为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的教育相关部门应结合留守儿童的自身特点,从教育目标、教学手段、大纲的制定等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开设相对应的心理课程加以辅导帮助。同时,广大教师应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责任,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他们在社会的温暖怀抱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聚焦留守儿童教育:给孩子弥补缺失的爱.湖北日报.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重庆市巫溪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部级贫困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该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6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2009年7月,我们以共青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巫溪县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巫溪县城厢镇、凤凰镇、宁厂镇、文峰镇、徐家镇、白鹿镇、田坝乡、大河乡、中岗乡、土城乡等乡镇随机抽取20-2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镇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2,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derogatis.l.r.在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

二、结果

(一)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在236份留守儿童的问卷中,至少有一项因子标准分≥3的78人3,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3.1%。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恐怖>偏执>其它>强迫>敌意,分别为23.3%、19.5%、16.1%、15.3%、13.6%。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巫溪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前者1.90±0.52,后者1.61±0.54)和敌意(前者1.75±0.55,后者1.47±0.48)、其他(前者1.67±0.33,后者1.38±0.45)等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三)留守儿童scl-90阳性项目分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敌意和其他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将近一半的儿童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以及不少儿童会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感到害怕,感到孤独等。

三、讨论

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全国青少年行为检出率4%,虽然这中间自然有研究方法和标准不一造成的误差,一个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scl-90的阳性项目分布中可以看出,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

四、建议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二)积极推行“管教”分离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巫溪县凤凰镇双凤村“留守儿童家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大力拓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渠道。

即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中国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三农”问题,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2]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安徽日报》,2004-2-11

[3]吴承红,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4]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3期

[5]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第10期

1、巫溪县相关数据由巫溪县妇联提供。

2、一些乡镇非留守儿童数量极少,所以对非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与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有少量差异。

3、有一些儿童存在多个因子标准分大于等于3分的情况,在统计时仍然将其算为一人。

4、对于全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很多种版本,一是湖北日报社主办的《大众卫生报》提供的数字,为10.78-15.16%;二是上海东方网提供的数字,为12.97%;三是百度网提供的数字,为6-22%。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3

文章首先引用社会学视角的社会行动论”中关于社会融入的看法对社会融入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分析了我国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对于留守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介入方式,提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应当从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同时着手来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

关键词

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社会工作介入

1社会融入的概念界定

社会融入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学术术语,受到众多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学界对于其概念界定并未形成统一的共识,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由于概念自身的复杂性、不明确性和多重性等原因,加之不同时期研究者所采用的视角不同,导致学术界对于社会融入并未形成准确且全面的定义,对其概念的界定形成各种不同见解,甚而有的学者将社会融入简单等同于社会融合、市民化、文化适应、同化等概念。概念界定不准确,势必造成研究偏差。因此,对社会融入的概念做出科学而准确的界定显得十分必要。有学者认为,本质性、周延性、确定性和抽象性是科学界定一个概念的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本质性是界定概念的关键,是周延性与确定性的基础,并决定着周延性与确定性,而抽象性则是对本质性的表述要求。现今,学界对于社会融入研究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社会公平视角的社会融合论”、社会参与视角的社会排斥论”、市民化视角的移民融入论”和社会学视角的社会行动论”。社会融合论”简单地将社会融入看作社会融合,而两者恰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会融合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和目标,而社会融入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将二者等同,犯了对社会融入概念本质性认识不清的错误;社会排斥论”的社会融入研究的研究对象多为失业者、单亲家庭、残疾人及精神病患等弱势群体,其研究对象的范围狭窄,导致概念界定的周延性不足的缺陷;移民融入论”研究社会融入问题分为国外和国内两种情况。国外社会融入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移民和外来人口,主要研究移民的社会适应及市民化问题。国内社会融入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农民工群体,多数研究者对于社会融入的界定也仅针对这一人群,故而具备一定的特定性和局限性;社会行动论”对于社会融入概念的研究主体则更为全面,其主体不但包括残疾人、精神病患、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同时也包括普通且正常的公民,这些公民由于社会资源的不一致导致其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社会融入问题。这一界定使社会融入的概念主体具备相当的包容性和普适性,符合科学概念的特征。这也是笔者认同社会行动论”对于社会融入概念界定的原因。社会行动论”认为社会融入是一个社会行动的过程,社会融入的主体不仅包括弱势群体,同样也包括普通正常的公民,其本质特征为:社会性、交互性、能动性、反思性和持续性。换言之,社会融入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能动地与特定社区中的个体与群体进行反思性、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2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现状

我国学者借鉴欧美社会融合理论和实证资料,并结合我国实际,针对社会融入提出了不同的主张,虽然大家对融入的理解存在分歧,但普遍认为,社会融入应当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杨菊华从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对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进行了测量,并得出良好的社区服务与接纳环境可有效推进融入进程,本地市民的包容和接纳有助于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等结论。本研究借鉴杨菊华的经济整合、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四个维度来分析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虽然本文研究对象与杨的研究对象并不相同,但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分为仅子女留守、仅配偶留守、子女和配偶留守、子女和老人留守及单人流动等五种方式,除单人流动和配偶留守外,流动人口的流动都涉及到了子女留守即本文所研究的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家外出工作之后,在教育、心理健康、个体安全、情感生活和社会化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虽然对象不同,但杨菊华研究社会融入的四个维度仍然可以借鉴。因为留守儿童为未成年人,没有收入,所以不存在经济整合的问题。此外,与流动人口不同,留守儿童是留在原来生活区域,并未发生流动,也不存在文化习得的问题。因此,本文仅从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两个维度来分析留守儿童社会融入水平。加之其他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接纳程度也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融入的因素,故而本文将从社会适应、心理认同和其他群体的接纳程度三个方面来分析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

2.1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

留守儿童的留守形式共分为独自留守、单亲留守、与(外)祖父母留守三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均造成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亲或母亲的缺位甚至双亲角色的集体缺失导致了留守儿童家庭功能在教育、情感、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弱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多数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成绩优异者寥寥无几;家庭情感功能削弱造成多数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及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导致许多留守儿童自卑、孤僻、封闭、冷漠等不健康心理;家庭保护功能减弱致使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父母不在身边,其他亲属监护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受伤害事件屡屡发生;家庭管理功能的减弱致使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素质降低。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管教的缺失,犯错时无人教导和指引,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极易受坏人引诱、教唆而走上歧途。综上,可知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或缺位,导致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普遍偏低,亟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进或解决这个问题。

2.2留守儿童心理认同水平

留守儿童的心理认同水平一方面指的是留守儿童自身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指的是其他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同水平。而其他群体对留守儿童的认同水平将在后文加以论述,此处不再详述。前文已经提及,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或缺失,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普遍偏低、心理不能健康发展、道德滑坡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留守儿童较低的自我认同水平,表现为不自信、孤僻、不擅于与人交往等等。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很少与非留守儿童交往,更不用说成为朋友。非留守儿童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长,能够时刻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成为他们羡慕的对象,但在与非留守儿童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常常感到自卑和不幸,因而很少与非留守儿童交往。

2.3其他群体对留守儿童的接纳程度

我们将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其他群体分为三种:一是同辈群体即非留守儿童;二是教师群体;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这里指的是与父母同辈的其他长辈和祖辈。还有一类群体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社会大众。由于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好及具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非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常常持有排斥态度,使得留守儿童难以融入他们的小圈子。教师也由于上述分析的原因常常给留守儿童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缺乏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造成留守儿童已有的问题更加严重。与父母同辈的其他长辈或祖辈由于经济、精力及能力等原因,常常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不到位,甚至有些留守儿童独自留守,没有监护人,监护的不到位或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发生问题及行为偏差时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问题愈发严重。社会大众对于留守儿童往往带有有色眼镜来看待,一提到留守儿童,就想到自卑、成绩不好、犯罪、自杀等字眼,不能公正客观地看待留守儿童问题。由上述分析可知,其他群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接纳程度普遍偏低。

3留守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

留守儿童社会融入水平偏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区三方面着手来解决:

3.1完善家庭应有的相关功能

完善家庭的相关功能可采取留守儿童父母工作地与留守儿童居住地两地社工联合的方式进行。留守儿童父母工作地的社工可采用个案工作方法与留守儿童父母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使其明白父母的情感支持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督促其时常与子女保持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的关爱并未缺席,此外,社工还要跟进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情况,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留守儿童居住地的社工的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建立联系,使其明白监护不到位的危害性,并督促其履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职责,使家庭的保护和管理功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联系,促进留守儿童与人交往的倾向与能力,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情感及行为方面的问题并给予帮助。唯有完善家庭所应有的教育、情感、管理和保护等功能,才能很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水平。

3.2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迄今为止,家庭之外最主要的儿童社会化的主体是学校。而目前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则重视不够,因而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学校除了配备专门的社工给留守儿童做相应的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小组,如社交、教育、服务倡导和治疗小组等。小组过程在帮助个人提高社会功能性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威力。社交小组可以邀请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同时参加,提供机会使两者相互熟悉、互相了解,进而互相接纳并成为朋友。教育小组可以开展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提升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解决其心理困惑。服务倡导小组可以开展一些环保、助人等活动,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通过帮助别人提升其自信心并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疗小组是针对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孩子所开设,通过小组活动,使其得到来自其他组员的支持,同病相怜”使其更易敞开心扉,组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对于解决其问题更有帮助。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除了留守儿童外,还应包括学校的教师。学校的教师应当公正平等地看待留守儿童,而不应将其贴上差生”、问题学生”的标签,应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3.3加强社区教育的补位功能

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除了利用好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同时也应当把握好孩子的校外时间,这就需要我们重视社区教育的补位功能。留守儿童大多是与父母同辈的长辈留守、与祖辈留守或是独自留守。与父母同辈的长辈由于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管教,照顾留守儿童的时间和精力显得不足,而祖辈由于年岁较大,独自留守的儿童压根儿无人监管。上述事实表明开展社区教育尤为必要。社区教育可以以社区学堂、周末学校及假期课堂等形式开展。社区学堂的时间可安排在周一、周二、周四、周五的四点半到六点半,周三的两点到四点(周三下午小学提前放学),课堂内容除了辅导孩子们做功课,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如社会交往促进活动、自信心的培养、情景剧、互动游戏等。周末学校和假期课堂主要以托管的形式进行,除了辅导孩子做功课,由于时间充裕,可以教授书法、绘画、棋艺等。此外,也可以开展各类其它活动,如人际交往促进小组、环保小卫士、爱心你我他、我爱母亲”、亲子小天地等活动,人际交往促进小组提高孩子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环保活动提升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爱心活动促进孩子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我爱母亲”激发孩子们的感恩意识,亲子小天地促进孩子们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以上这些活动对于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促进社会融入都大有裨益。

4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留守儿童社会融入问题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目前有关其研究寥寥无几。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已经引起各界的关注,但并没有很好的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有措施都比较零散,并未形成体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文提出的家—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无疑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社会融入问题是种新的尝试,并且在笔者服务的社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能够在其他社区加以推广,为更多的留守儿童服务,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作者:李贺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基金课题:

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城乡结合部社区留守儿童问题的理论及实务研究——以沈阳市某社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5lslktzishx-05

参考文献

[1]陈成文,孙嘉悦.社会融入:一个概念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2]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2).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社会学习理论电视媒体留守儿童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许昌市

1.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并由长辈、亲戚、朋友或邻居等代为照看的孩子,年龄在16岁以下。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大概已经达到2290万人,农村地区占87%[1]。近几年,随着我国留守儿童群体的迅速壮大、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加剧,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的研究结论认为,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2]。

但是,以往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高学生展开,原因是这些学生年龄较大,理解能力较强,问卷测评较为方便。但是,我们认为孩子年龄越小,心理问题矫正起来越容易。所以,研究低年级小学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才更有意义。本文就试图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测评的方法了解许昌市襄城县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2.方法

2.1工具

本研究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含中国常模的《中小学心理健康量表》(MHT),该是对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GAT)修订而成,主要适应对象是中小学生。

该量表采用二级记分方法,除一个测试量表外,有八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组成。该量表共有100道题目,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程度越差。总分高于65分以上者,说明被试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需要制定个人诊断和个人指导计划,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果某内容量表超过8分,说明被试在此内容上健康程度较低,需特别关注。

相关的研究表明,MHT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该量表的分半信度系数为0.91,重测信度为0.667-0.863,各分量表与全量表部分的相关系数达到0.7以上。

2.2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取样的方式,在许昌市襄城县十个乡镇各随机抽取10名小学1—3年级留守儿童和8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评。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44%。

2.3测评方式

由于本研究的对象为理解能力较弱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所以,我们采取个别实施的方式,由研究者和被试一对一、面对面完成。测验实施时,先发给被试一份“MHT回答用纸”,要求填写好学校、年级、班级、姓名、性别、测验日期等。待上述各项填写好后,再发下测题本,要求被试翻到说明中二、三、四部分,边看边听老师朗读,同时做好“例题”练习。等到被试掌握了答题方式之后,才开始进行正式测试。测试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研究者提问以获得解答。测评完成后,给被试派发价值3元左右的小礼品一份。

2.4统计软件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3.结果

3.1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

性别构成——男生95人、女生75人。年龄——8.13±1.72、介于6—10岁之间。年级——一到三年级的小学生。其中,留守儿童96人、非留守儿童74人。

3.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及比较:

根据表1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和心理问题总分上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4.讨论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许昌市襄城县留守儿童在学习、与人交往方面存在严重焦虑症状,遇到问题时容易自责,对事物过度敏感,更多出现身体不适症状。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稍有出入,有研究者的调查认为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各个方面均显著差与非留守儿童。[3]我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地区差异,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而我们是针对中原地区的留守儿童;二是被试年龄的差异,以往的研究多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留守儿童,而我们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这些学生的恐怖、冲动和孤独的情绪本来就较强,所以是否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级保障体系,全方位综合立体的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该体系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1)社会层面:通过在大学和高中招募并培训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到新型农村社区做留守儿童的“哥哥姐姐”,主要开展文体活动、学业生涯规划、学习辅导、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宣讲、教授网络使用技巧等活动;

2)政府层面:通过县委县政府选派驻基层的各级干部,在新型农村社区做留守儿童的“家长”不低于4个月,主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干预,通过宣教、个体咨询、家庭系统重组等多种形式改变原生家庭不良的教养方式,增加孩子和家长的情感交流,协助孩子做人生发展规划等;

3)学校层面:通过培训农村学校现有教师或大学生村官,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和人生规划技能,做留守儿童的“人生导师”,实时监控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保证该体系长期发挥效用;

4)家庭层面:通过各种方式与留守儿童父母取得联系,尤其是过年期间对他们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和技巧,要求其定期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形式与孩子并进行情感交流,并定期与“家长”、“人生导师”、“哥哥姐姐”们取得联系,了解沟通孩子的近况。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14-15.

[2]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351-353

[3]熊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11-13.

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应用对策项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保障体系研究——以许昌市襄城县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DC109)。

作者简介:

留守儿童心理论文篇6

关键词:社会转型;农村留守儿童;马斯洛需求理论;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随着我国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由此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变迁性社会问题和越轨性社会问题。而城乡经济差异、农村劳动力外流就是突出的变迁性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出现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而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必要需求得不到满足,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屡有发生。2010年陕西省扶风县5名留守儿童相约自杀;2011年,陕西省蓝田县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2012年,浙江省玉环县6岁留守女童看电影时触景生跳海自杀;2013年,江苏省盱眙县两名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相约服药自杀;2014年,安徽省望江县发生9岁留守儿童上吊自杀事件;2015年贵州省毕节市4名儿童服农药自杀……这一系列悲剧令人们震撼,也引起了总理的高度重视。一幕幕悲剧震惊国人,而这些还只是少数见诸媒体的案例,现实中,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恐怕难以估计。

留守儿童自杀现象的背后,暴露出这个群体存在突出的需求问题,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因此,满足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分析留守儿童需求及问题

马斯洛需求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涵盖这五个方面。

第一,留守儿童在生活需求方面得不到充分满足。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贫困家庭,父母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隔几个月才寄回一次生活费;由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常常因为寄人篱下而不敢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东西;无亲属照顾的留守儿童更要挑起生活重担,勉强维持生活。缺衣少食、生活条件艰苦成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堪忧。近些年,社会上发生过奶奶带体弱孙女算命时孙女被,爷爷奶奶外出留下年幼孙子独自在家造成孩子失足摔死等这些留守儿童的案例,让人揪心和痛惜。留守儿童需要保护,需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第三,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照顾,无法与父母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而这些爱的缺失很可能造成他们性格上的缺陷。有的留守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有的一遇到麻烦就感觉孤立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孤僻;有的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甚至造成心理扭曲、性格叛逆。在中国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占很大比重。这些留守儿童越轨行为的出现除了与缺乏家庭温暖,导致在解决问题时倾向于采取暴力手段有关,还与隔辈教育所产生的弊端有关。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辈大多采取“棍棒底下出孝子”或是极度溺爱、包容放纵的管教方式,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及时帮他们开导排解,而是更为他们的暴力行为添砖加瓦,即所谓的转暴力行径。

第四,留守儿童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无形中被打上了“问题儿童”的标签,不免遇到同辈群体和学校老师的“特殊眼光”。一些社会志愿者进行帮扶的时候并没有与留守儿童树立平等对话的意识,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应以一种“救世主”的身份来为他们提供恩赐与施舍。

第五,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成就的动机。不管是自卑心态的作祟,还是习惯一味接受救助的自弃观念,留守儿童忽视了内心希望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有时甚至会有意压制自身的潜能。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保证其所用无缺、所居舒适,不仅要靠各地方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措施,如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组建留守儿童关护委员会等;还要集合整个社会之力,开展留守儿童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相对而言,社会帮扶较为容易实行,也是短时期可见成效的途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问题。

如何保障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应落实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临时监护人责任,避免出现“监护真空”。留守儿童父母应谨慎选择临时监护人,充分考虑临时监护人的监护能力,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交流和沟通,必要时向学校寻求帮助,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动态信息。

情感需求的满足对留守儿童至关重要,完整的家庭结构和温暖的家庭生活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受到户籍和教育政策的限制,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去父母所工作的地点就读。因此,根本性措施应是政府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给予留守儿童家庭更多的政策支持,降低入学门槛。然而基于这种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现状,社会应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平台。如设立亲情电话卡,组织专业人员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免疫功能。留守儿童父母应定期与子女交流和沟通,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尽可能多地与子女团聚,加强亲子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临时监护人应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掌握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不管是在家庭照顾、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帮扶中,大家都应尊重留守儿童,尊重留守儿童的意愿,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被平等对待,而不是在祈求施舍。注重运用“优势视角”来看待留守儿童,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与优秀品质,如勤俭节约、自理能力强、比一般孩子更加成熟稳重等,从而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更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李越.早期教育对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才智,2015(14).

[2]郭宇鹏,史永涛.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J].新西部(理论版),2015(7).

[3]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

[5]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6]邬定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高三语文期末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

    - 阅0

    高三语文期末教学工作总结篇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xx年高考已经结束了。回顾这紧张而扎实的一学期,我的心中涌动着无限酸甜苦辣。在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领导的正确.....

    财务会计的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9

    - 阅0

    财务会计的年终工作总结篇120XX年来,自觉服从组织和领导的安排,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由于财会工作繁事、杂事多,其工作都具有事务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