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6篇)

来源:其他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篇1

关键词:川藏;旅游业;财务;管理

1研究背景

1.1世界及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各国经济快速增长,交通运输技术得到巨大进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权、民生状况不断改善,使人们有能力、有条件、有时间进行休闲、旅游,世界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1]“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0.8%,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2]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15.1%,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3]

1.2四川旅游业发展态势和相关政策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其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四川自古就是“汉藏走廊”,拥有中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川藏特色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6年1月29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产品打造,促进旅游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2017年9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在成都举行,世界旅游联盟在成都成立。2018年9月25日,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召开,提出以“三城三都”为重要抓手,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2019年4月25日四川省了川委发〔2019〕11号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经过5年努力,把四川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发[2015]7号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教学转型,确立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服务地域经济的办学方向。这些政策的出台和活动的举行,更加促进了四川旅游市场的需求,推进了四川旅游业发展态势,为四川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正在大力建设的川藏铁路也给沿途区域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川藏旅游业规范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四川旅游业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必将带来川藏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川藏地区除成都、康定、雅安、峨眉山、九寨沟、阆中等著名旅游县市外,其他同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但相对偏远的大部分四川藏区、彝区等区域(本文所称“川藏”,主要指这部分区域)因地理环境制约,旅游业普遍存在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旅游业业态呈分散化、个体化、村寨化特点,规范管理困难;旅游企业规模小、管理差,经营缺乏专业化与网络化;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低,服务质量不高的状况。此条件下,当地旅游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人员素质低、稳定性差、财经法规意识淡薄,财务核算随意、混乱,成本管控水平低,财务信息质量差。如此财务管理状况严重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稳定性和成长性,潜藏较强财务风险,极大制约了其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阻碍了四川藏区、彝区全域旅游发展以及川滇藏、川甘青、川陕甘、川渝黔等区域的旅游合作发展。因此,在国家号召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四川省积极推进川藏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切实改善川藏旅游业财务管理落后现状,助推川藏区域经济进程的要求更加迫切。如能抓住区域发展的契机,适时完成川藏旅游业财务管理规范与创新机制和模式的构建,进行川藏区域针对性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将极大提升川藏旅游企业的发展速度,推进川藏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提供类似地区旅游业可借鉴的经验,由此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川藏旅游业规范财务管理的对策与创新

针对以上川藏旅游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规范管理的需求,通过对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相关案例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对松坪沟、甘堡藏寨、白玉县部分藏区旅游点的实地调研,结合川藏独特地域因素和财务核算、管理的一些新模式、新手段,提出几点应对对策。

3.1借助旅游业发展趋势、政策东风,改善财务管理条件

在四川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连续出台的政策促进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川藏地区,旅游业将很快成为支柱产业,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组织可充分利用相关政策,结合扶贫政策,引进知名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完善财务软硬件设施设备的装配,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改善当地旅游业财务管理条件,以适应现代旅游业规范管理的要求。

3.2建立规范、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针对川藏地区旅游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的状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加强财务人员守法守规意识,提升职业能力,提高业务规范水平,保证财务信息质量;规范财务机构设置,按照《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定岗定责,规范会计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制定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发挥会计控制职能,加强成本管控,提高企业竞争力;健全财务监督机制,进行严格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3.3构建“村寨一体化”、财务综合协调中心等财务管理平台管理模式鉴于川藏地区旅游业分散化、个体化、村寨化的业态对规范财务管理的制约,应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会计、财务共享、智慧旅游等领域的最新研究,针对川藏旅游业特点及其财务管理的主要缺陷和风险,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区域特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善与创新探索,有效规范和优化当地旅游业财务管理:第一,进行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导游等旅游服务的村寨一体化财务管理平台设计和构建,成立村寨财务中心,统管财务核算、控制、监督与分析等工作,帮助缺乏业务规范能力、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分散化、个体化村寨旅游业的经营者明晰账目核算、优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对于当地集团化、连锁化的旅游企业,借鉴财务共享中心思想,各旅游点分公司、办事处的业务通过共享中心处理,保证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质量,节省系统和人工成本,提升财务管理规范性和效率。

3.4通过改善就职条件、改进人才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与高校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等途径,多渠道提高对财务人才的吸引力、增强财务人才稳定性

川藏地区各级政府和旅游企业应与四川地方应用型高校(特别是旅游高校)、知名旅游企业加强合作,通过细致全面的调研,充分考虑川藏地域特殊环境、气候、民俗等状况,全面分析在该地域从事财务岗位工作的人员所需具备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性格特点、业务水平、管理能力、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特质,制订订单式培养方案,针对性地进行川藏旅游业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川藏区域财务管理工作适应性,形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扩大学生就业出口双赢局面。在建立村寨一体化财务管理平台或财务共享中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等相关管理理论,改进人才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如施行股权激励、采用人力资源会计进行人力资本核算、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和轮岗制、建立通畅的职业上升通道等,以期从根本上消除川藏旅游业财务人才吸引和稳定障碍。

3.5加强与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合作,提高当地旅游业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

通过积极探索体育+旅游、文化+旅游、智慧旅游、科技旅游等旅游业发展新模式,结合当地特色,寻求当地旅游业持续发展最优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的相关平台,与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深入合作,提高当地旅游企业的资产安全保障能力、资本运作能力、财务风险防御能力,以保证其良性、持续、平稳上升式的发展。

3.6试行绿色会计,关注环境保护,促进川藏旅游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川藏地区旅游地形多样、气候多变,旅游资源主要是当地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要保持这种特有的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重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当地的环境建设。试行绿色会计,通过财务手段计量、记录、报告对环境进行污染防治、维护、开发所耗费的成本费用和产生的效益,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是促使当地政府和旅游开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文海.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启迪[J].中国市场,2012(33).

[2]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EB/OL].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篇2

关键词:雾霾;生态旅游

一、引言

来自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游客人数下降2.7%[1]。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4》认为,当前雾霾正成为我国入境游低迷的主因之一[2]。

雾霾对境内游客出游的影响,虽没有详实报道,但北二外旅游管理学院唐承财博士认为,长期严重的雾霾天气给旅游业带来的将是一种灾难,而这种灾难并不像火山爆发或洪水泛滥一样直接,它会透过整个旅游行业的产业链带来深刻影响。第一旅游网针对国内开展的网络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雾霾天气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很大”,38%的受访者选择“影响一般”,仅有不到1%的受访者选择“没有影响”,可见雾霾正在影响着游客的心理。国家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十年内难治好雾霾”的论断,预示着雾霾可能成为困扰中国旅游发展的新常态,而这一态势的具体影响会在后期逐步呈现。

生态旅游作为将游客需求、旅游地保护、旅游地经济利益有机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实践方式,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生存危机的频发,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觉醒,为我国生态旅游提供从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转变的契机。对一直将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突破发展重点的陕南地域来讲,如何积极应对雾霾风险、趋利避害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陕南雾霾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陕南PM2.5监测站点分布情况

目前,PM2.5实时查询系统已经成为国人外出的重要参考,了解陕南PM2.5监测站点的个数及分布,有助于陕南雾霾的客观报道。陕南PM2.5监测站点分布具体如表2-1。目前三市共设9个监测站点,多分布于市区及市郊。

(二)陕南雾霾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对PM2.5实时查询系统的访问,获得商洛、安康、汉中3市在2015年3月8日至2015年3月28日三周的AQI(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趋势图,如图2-1所示。研究表明西安、咸阳、南阳、十堰、渭南等为陕南旅游主要客源地。为具体评估陕南生态旅游在空气质量方面的竞争优势及雾霾态势下游客流失的风险,将客源地同等时间段的AQI加以统计,综合对比数据见表2-2。

调查结果及各项数据表明:1,与客源地AQI均值相比,陕南三市仍保持着领先优势,没有中度、重度污染天气。2,3月份三市的AQI均值基本保持在80左右,比我国空气质量“优”的AQI高出30。空气存在一定污染,需要积极改善。3,图2-1中,三市的AQ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三市的AQI均值也大体相当。空气条件的趋同性使陕南雾霾治理建立联防联控体系成为可能。

三、雾霾对陕南生态旅游的影响

同地域内,雾霾与生态旅游属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他区域内雾霾的广泛存在,则可能为生态良好的地域营造商机,打开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新视角。以2013年福建旅游局推出的“感知清新福建、自由森呼吸”活动为例,仅春节期间就接待境内外游客822.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3.26亿元。同时雾霾的普遍存在在激发国人对良好生态向往的同时,加速政府有关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一系列政策、立法的出台。

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为彻底根治雾霾提供可能。生态旅游一直被视为陕南突破发展的重点。生态区域内生产、生活方式的优化升级及节能减排的贯彻实施,既是生态旅游良性循环的保障也是彻底根治雾霾的关键。陕西省财政每年安排6亿元,培育和壮大陕南现代循环产业体系。目前陕南三市初步形成了汉、丹江流域绿色经济良性循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发展格局,相信这些改变也会对陕南雾霾防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篇3

(一)旅游方式小型化

随着个性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散客游家庭自助游,委托代办式旅游会越来越多,传统的团队旅游会随之减少。国际旅游中散客旅游占到了70%,团队只占到了30%,这几年来已形成潮流。就我国目前旅行社经营状况来看,外联人数没有减少,但团队客人越来越多,游客以散客形式去旅游,因此,旅游方式的小型化是一个长远趋势,而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二)旅游时间常年化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旅游时间相对集中,淡旺季比较明显。从国际旅游来说,淡旺季的区别已在逐步减缓,但国内旅游基本上还处在大起大伏,高峰低谷的状态,这与我国现行的节假日制度有关。大体上有春节,清明,五一,国庆,中秋几个高峰期。高峰期时应接不暇,质量事故频出淡季时门可罗雀。但这种现状不会长久的维持下去,今后应该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推动常年化旅游。例如,目前有个别单位已实施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如逐步大力推行,就可使我们旅游时间常年化逐步发展。

(三)集团化竞争的态势

这种态势在1999年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各个省都在努力组建现阶段集团。这种区域性旅游集团的成立使集团化竞争更加突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至少反应了事物发展由初级阶段向前迈进的方向。所以集团化竞争态势是一个可以肯定的态势。但目前的状况不是一个长远趋势,因为这种区域性的旅游集团的发展不适合旅行社的发展方向。

(四)市场的开放程度会逐步增加

目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可能性也逐步增大。一个主要原因是从1998年开始的政企脱钩。各级旅游局与其直属企业脱钩,使两者之间已不存在直属关系。现在谁能带来客源就欢迎谁,所以让市场争客源会成为各级旅游局一个普遍的态度。再加上目前各级旅游局也参与经营各地旅游资源,这就促使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形成统一的可行性随之增加。这才符合旅行社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特点和规律。旅行社经营的产品一般都是跨区域的,因此,希望有一个全程质量监督体系以保证接待质量。

(五)旅游服务社会化

目前已有一些旅行社开始尝试门市的社区化,有的不是很成功,有的比较成功。但是真要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做到最大限度的为旅游者提供方便,达到门市社区化。

(六)品牌一体化的多元化经营网络

这种品牌的多元化经营网络也很有可能成为今后主导性趋势,这种主导性趋势的产生最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最符合旅行社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一体化经营网络不是单一的,他是以旅行社的经营网络为基础,同时发展其他方面的网络经营,但说道底还是品牌的问题。从企业综合角度来分析,将来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模式,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合适的模式就会被淘汰活改造,有些好的模式就会发展壮大。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完全是资金因素,而是市场因素,即不仅仅取决于资金的规模量,更取决于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适应性。

总而言之,面对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和复杂性,旅行社的生存发展可谓是机遇与限制齐力并行,需要客观审视。

三、旅行社战略管理

旅行社为了自身能更好更稳定规范的发展,在做好日常的常规管理的同时,还要具备未雨绸缪,预知态势的战略管理能力。所谓战略管理就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对企业的重大问题做出长期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时,对企业制定实施及评价与控制活动所进行的一个全面的复杂的管理过程。

旅行社经营者在实施战略管理时,要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审时适度,负有创新。

(一)差异性战略管理

差异性管理战略指旅行社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旅游者能感受并接受这种差异。

差异性战略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进而在不减少销量的前提下制定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竞争优势。差异性是针对旅游者而言的,因此旅行社如果想成功实施差异性战略,就必须研究旅游者的需求和消费行为,以了解他们认为重要的是什么,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尽量满足相应兴奋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及购买习惯。旅游者差异性的喜好程度越高,那么他们同旅行社的联系就越紧,旅行社所获得的优势也就强。

成功的差异性可以使旅行社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收取较高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和获得旅游者对其品牌的忠诚。无论何时,如果旅行社销售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价格超过了为获得差异性而话费的成本,那么差异性就可以提高旅行社的盈利能力。旅游者对旅行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赋予了加值期望,但还去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如一家旅行社的差异性方式容易被对手所模仿活复制,那么其差异性战略就不会成功了。

(二)紧缩型战略管理

紧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紧缩型战略是一种消极的发展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实行紧缩型战略只是短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避开环境的威胁并迅速地实行自身资源的最优配置,向其他行业转移,可以说紧缩型战略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公司战略。

旅行社作为一种旅游企业,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适当吸取采用这种经营战略。例如针对当前严峻的旅游市场环境,部分旅行社就可以采取该战略中的放弃战略。旅行社可以将自己的一个或几个部门转让出卖活停止经营。放弃战略目的是要找到肯出高于固定资产实价的买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说服买主,认识到购买后所获得的技术或资源能使对方利润增加,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使旅行社的利益的得到维持。

(三)联盟战略管理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网络式的联合体。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为了获得一个或更多的战略目标,没有组成相互独立存在的组织,而是采取了两个或更多的组织相互合作的方式。

战略联盟是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旅行社作为一种休闲时尚型的旅游企业,完全可以复制这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多方合作开拓旅游市场,赢得更大的旅游客源,实现更高的利益,与此同时也丰富整个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篇4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之一。在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对旅游业开发与旅游环境关系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内关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应用环境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热点旅游景区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进入90年代后,研究领域更加广泛,研究方法从单一的环境科学拓展至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等领域,并且有大批成果问世。近年来,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逆向演化趋势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文化生态脆弱区,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压力和影响与日俱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主题的积极响应和深刻理解。

一、问题的提出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宁蒗县和四川省西南部盐源县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4′~100°51′,北纬27°39′~27°45′之间,湖面积50.1km2,总计52个景点。泸沽湖世代生活着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神奇母系氏族文化和婚姻形态,被誉为人类家庭史、婚姻史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社会学价值和旅游利用价值。

泸沽湖水体质量是泸沽湖旅游业的生命线,以水体环境为载体,通过生态系统的运动,影响到泸沽湖旅游业的各个方面。自1996年旅游开发以来,游客大量涌入,许多基础设施临水而建,然而污染防治设施却不完善,绝大多数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排湖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湖泊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二、泸沽湖水环境监测及分析

(一)流域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

根据《泸沽湖流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研究,泸沽湖水资源量状况如下:泸沽湖流域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0.79亿m3,多年平均湖面年降水量为0.5亿m3,出湖河流为四川的打冲河,每年1-5月湖水基本没有外泄,出湖流量汛期达3-5m3/s,10月份以后排流量甚小,6-10月多年平均出湖流量为4m3/s,平均年出湖流量为0.529亿m3,当地生产生活用水年均为0.064亿m3,湖面蒸发量年均为0.6亿m3,湖水蓄增量年均为0.093亿m3,流域水量收支大体平衡。泸沽湖流域四川部分陆面入湖水量占总量的69%,云南部分占31%;泸沽湖流域四川部分湖面入湖水量占总量的40%,云南部分占60%。两省陆面入湖水量的不同,对污染负荷的贡献程度不同。泸沽湖流域水资源量详见表1。

流域内云南境内年总需水量42.28万m3。其中,以旅游需水量最大,年需水量约为20万m3,占总需水量的47%,其次为牲畜养殖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41%。根据表1,流域在云南境内多年总入湖量0.85亿m3,多年湖面蒸发量0.354亿m3,多年平均出湖量0.356亿m3,流域内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0.14亿m3,根据现状需水量核算,流域目前总需水量为42.28万m3,仅占流域云南境内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的3%,因此,流域云南境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湖泊水质现状

(1)湖泊水质现状

根据《云南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复审)》,泸沽湖水环境功能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水体功能要求为Ⅰ类,从2010年湖体水质监测结果看(见表2),湖体水质基本稳定在Ⅰ类水质功能。

(2)富营养化状况

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泸沽湖营养状态指数平均值为13.5,最大值为17.2(8月),最小值为5.7(2月),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全年营养状态为贫营养。2005年至2010年,多年平均值为11.0,为贫营养状态。

(3)泸沽湖水质变化趋势

根据丽江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2005~2011年《泸沽湖水质环境月报表》及2012年4月对泸沽湖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今年泸沽湖水质变化趋势。

(1)TN指标变化趋势

从图2中可看出2005年至2012年期间TN保持在Ⅰ类水平,但TN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最高点,已趋近Ⅱ类,近年来有所波动。

(2)TP指标趋势

泸沽湖水体TP历年变化如图3所示,由2005年至2012年,水体保持Ⅰ类水平,TP浓度总体略有升高,2010年达到最高点,近年来有所波动。

(3)高锰酸盐指标变化趋势

2005年至2012年,泸沽湖水体高猛酸指数保持Ⅰ类水平,2005年后高猛酸指数浓度略有升高,2009年达到最高点,近年来有所波动。

(三)流域环境污染来源分析

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是丽江玉龙雪山部级风景名胜区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及旅游区。根据国家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B类―主要适用于国家重点风景游览区及那些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景观娱乐水体,要求TP≤0.02mg/l,TN≤1.0mg/l。由表2可以看出,泸沽湖泊水体中TN和TP含量未超过国家Ⅰ类水标准,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泸沽湖水体中的海藻疯狂生长,而且宁蒗县环保局对水质进行的定性分析也表明,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一般而言,水体污染根据污染源分为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泸沽湖泊水体污染状况见表4。由于面源污染广泛分布于农村生产和消费行为中,其污染源头众多,面积广阔,往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因此到目前为止湖泊面源污染的治理仍然是一个国际性难题。由表3可知,旅游污染使水体中TN含量达到27.4t/a,TP含量达到3.78t/a,是污染源中排列第二的,但也能够充分说明旅游活动的开展给景区水体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根据《泸沽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报告》对污染负荷总量的计算结果,泸沽湖流域云南片区各类污染源产生污染物的排放总量TN、TP、COD分别为47.80t/a、5.37t/a、295.29t/a,从各类污染源排放量百分比分析,流域主要污染源是旅游污染和水土流失。

(四)泸沽湖旅游活动与水环境变化分析

引起环境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旅游活动,还可能来自其他经济活动,环境也有其自然的变化,它往往叠加在旅游引起的变化之上,这使得确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研究非常困难。

(1)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泸沽湖旅游区自开发以来,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以旅游观光、水上娱乐为主,结合度假疗养、会议接待、探险、科考科普等系列的旅游产业。由表3可知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是TP和TN的主要来源,随着排入水体的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的增多,累积效应显现,尽管水体本身有自净能力,但是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负荷,即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最大纳污能力,就形成了对水体的污染。自1996年泸沽湖被列为以生态旅游和摩梭文化为依托的省级旅游区以来,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加,随旅游接待量增多会导致排入水体的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增加,进而使水体中TP和TN含量增多。

(2)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对水体的影响

由于旅游规划不完善,宾馆与农家乐临水而建,随着游客接待量的增加以及酒店、饭店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大,且大部分是直排,从而造成水体污染。由此可见,泸沽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旅游开发及经营活动有联系。在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发现水体污染影响到旅游业持续发展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对旅游接待核心区落水村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焚烧处理或拉到定点区域集中处理,打捞湖体中疯狂生长的海藻等,使得监测的各项指标未超过国家Ⅰ类水标准,说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但是随着旅游开发活动的深入,旅游接待规模的扩大,势必增加泸沽湖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荷。

三、泸沽湖景区水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为了降低泸沽湖水体的污染程度,实现泸沽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控制水体污染。

(一)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在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强调对旅游水环境的保护,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旅游区内部各单位和外来旅游者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质的意识以及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要杜绝目前一些风景区采用的“边污染、边治理”的办法。泸沽湖的治理和保护,仅仅靠政府和有关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全区特别是湖区公众的广泛参与。

(二)合理控制景区旅游人数

泸沽湖景区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对此旅游规划单位应该根据景区环境承载力定制合理的旅游接待规模,旅游经营管理部门可通过门票价格、旅游项目等对旅游人数进行合理分流。

(三)加强立法工作和监测、监察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根据省政府要求,计划督促有关部门严格依照国家相应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进行执法,并在现有湖泊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地方法规和保护条例,制定更加切实可行、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其次,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加强对泸沽湖的环境执法能力的建设。第三,计划加大泸沽湖执法力度,保证湖泊保护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实施,对违反法律法规、破坏高原湖泊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将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四)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

国内外已有一些生物高科技水质净化的手段,泸沽湖要结合实际情况筹措一定资金,积极采用现有的先进污水处理技术,添置净水产品和设备;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地表水与地下水作为一个水环境整体,建立旅游区水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决策系统监测水资源量、水质与环境的关系,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在技术层面可以利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来改善水体环境。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

(五)加强生态修复,建设节水防污型村镇

为了使泸沽湖旅游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针对水体污染现状,应尽快加强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对此环保部门要做出努力,其他部门也应该努力引入节水防污工程,早日解决景区污水直排问题。在工程项目还没有建设之前,应禁止各排放单位将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湖中。鼓励景区经营企业和居民使用清洁能源。坚决杜绝使用含磷、含氮洗涤剂,严格禁止社区居民在湖中洗涤衣物。景区内对人畜排泄物要严格管理,可以设置专门的化粪池,对人畜排泄物进行集中处理,景区村民长期以来有使用有机肥的良好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景区人畜排泄物也可以及时清理至农田。

(六)继续组织实施好滇川合作泸沽湖保护工作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篇5

【关键词】旅游业,梯度差异,发展策略,云南省

一、问题提出

梯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为“依次序的(区分)层次”或“单位时间或单位距离内某种现象变化的程度”,广泛用于数学及物理现象的描述,其与区域经济学的联姻则产生了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集杜能农业圈理论、韦伯产业集聚理论、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思想、赫希曼及威廉姆森不平衡发展理论、弗农等人工业生产生命循环论之大成,认为地理、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梯度差异是导致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出现由点到面、不断铺开、不断前进的动力,这很好地解释了工业经济时代区域发展的现状。因此,该理论一俟引入区域经济学,即成为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

梯度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始于1983年,至此已有三十年的历史。从近三十年可查证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进程的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梯度理论初入中国,学者们对其进行了较为充分地宣介、讨论及解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梯度理论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带性划分及作用机理研究催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台;二十一世纪以来,梯度理论得到创新发展,反梯度理论及广义梯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反向现象及复杂形态。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曾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及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基于梯度理论视角的服务业研究见于会展业、旅游资源及其赋存地,一隅区域旅游业的相关成果少见。实际上,旅游业分析的资源禀赋、比较成本及旅游需求指标的内涵解读与广义梯度理论的维度表述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因此,借助其梯度分析的多维化趋势及时序化要求开展研究,可为旅游业区域发展的现状及时段性特点做出较为合理的理论解释。目前虽有尝试性探讨,但其深度和广度都亟待拓展。

纵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云南旅游业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的视野多集中在产业优势与意义、思路与途径、保障与策略、新业态等方面,较多地运用了定性描述、对比研究方法,省域内区域旅游业的量化差异研究尚未得到重视。事实上,云南各州市旅游业的现状不仅反映了决策效益,而且体现了旅游资源、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旅游投入等的空间异质性,深入研究将为云南旅游业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选取1995-2010年中全省各地区的旅游总收入、旅行社数、人均GDP、酒店数、旅游院校数及旅游景区数等指标对其旅游业状况进行趋势判断,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前述指标的权重,经标准化处理后以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测算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总得分,据此划分出相应的旅游发展梯度地区并进行分析。

三、基本结论

(一)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据1995至2010年的上述指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云南省的旅游总收入、旅行社数量、星级酒店数等有了明显增长。具体来看,全省的人均GDP从1995年的3063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52元,而旅游总收入在考察时段内从61.15亿元增加到1006.83亿元、旅游院校数从8座增加到161座、旅行社数量从166家增加到531家、星级酒店数从168家增加到560家。这反映了云南省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基础逐渐加强、旅游接待能力逐年增强、旅游基本设施趋近完善、旅游教育培训得到重视,旅游业发展趋势良好。

(二)区域发展不均衡

总体良好的态势并不意味着各州市均衡发展。从2010年录得的旅游收益来看,昆明市的旅游总收入为288.73亿元,而怒江州的旅游总收入仅为8亿元,相差悬殊;从旅游景区数来看,昆明市拥有旅游景区59个,而怒江州仅有2个;从旅游接待能力来看,昆明市拥有旅行社160家,昭通市旅行社数量仅有6家;从旅游基础设施来看,丽江市拥有的星级酒店数占全省星级酒店数的22.42%,而怒江州仅占0.8%。据此可知,云南省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三)梯度差异明显

经由确定方法对上述不平衡性进行量化处理,得到2010年全省各州市旅游业的量化结果:昆明30.26、大理12.07、丽江11.30、迪庆10.53、红河9.6、西双版纳9.09、曲靖9.05、楚雄7.99、玉溪7.32、保山6.57、德宏6.42、普洱5.03、文山4.70、临沧4.41、怒江4.08、昭通3.93。据上述分值,可将得分在10分以上者划归为高梯度区、介于9.9与5.0之间的划分为中梯度区、其余的归为低梯度区。这个梯度分区与云南省各地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基本一致。高梯度区包括了昆明、大理、丽江、迪庆等四个地州市,该区的区位、经济、资源、文化、环境及产业基础等在全省中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成为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排头兵。事实上,串连四地的旅游产品线路是云南省多年的黄金旅游渠道,四成以上的旅滇游客体验过该线路。

中梯度区涵盖了红河、西双版纳、曲靖、楚雄、玉溪、保山、德宏、普洱等八个地州市。每个州市都有一定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楚雄、曲靖位于滇中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红河、西双版纳、玉溪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人均GDP超过1.4万元;红河、西双版纳、保山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能吸引较多的游客。

低梯度区则是文山、临沧、怒江、昭通等四个地州市。该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成熟且品级较高的旅游景区数较少,吸引力不强;而且区位条件较差,交通设施不够完善,通达性差;加之其它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也不完善。这一切都阻碍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篇6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后续影响下,全球需求持续疲软,全球经济增长整体出现放缓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虽然整体仍然增长较快,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长值,但总体也出现放缓迹象和态势(表1),并有可能进一步放缓。

在这一经济环境中,旅游业将受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入境旅游人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根据国家旅游公布的数据(表2),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旅游业入境人数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波动,且成下行趋势。

2008年1月18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会议还确定了今年的发展预期目标并部署了八项主要任务。

在2013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3年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其中指出要加强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素质,并要重点做好“努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益”等八个方面的工作。

短短5年里,经历了金融危机和经济整体发展放缓,旅游业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产业转型升级转变为旅游产业融合。

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质变式的产业升级,一是量变式的产业整合。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采用何种方式才是真正符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形势,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并有效的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保证旅游业的稳定,也是当今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一、旅游产业升级的条件分析

2008年提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当时这些工作任务与目标是在多年来旅游业整体稳定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从长远来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仍是旅游产业必然要面临的任务与必经过程,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学者也认为这正是中国旅游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契机,甚至实现产业升级。但在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增长出现放缓,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究竟是否是产业升级还是有待商榷的。

在工具书中,产业升级解释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提升。这一概念隐含着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以促进和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主动性。在学术文献中,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生产率全面提高为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通过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促使产业结构质态的根本改进和整体水平的进升。产业升级应当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市场行为,而不应当是一种短期的市场运动。

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经济环境平稳,旅游业稳步发展;二,旅游业原有的体制、发展状况等已经成为旅游业继续发展的障碍;三,在具备了升级的基础后,即高效的专业分工,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一段时间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与过渡来实现。

2008年之前中国经济形势平稳增长,旅游业整体上处于快速上升趋势,虽然也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危机影响,但大多都是局部性的、短期性的,未对中国旅游业造成全面的、重大的影响,只有全国性的、内在的危机才会使中国旅游业遭受重大破坏,金融危机正是这样的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中国经济实体造成严重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对于旅游业而言,加上1-2月份的雪灾,5月份的汶川地震及6、7月份的洪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整个旅游市场惨淡低迷。加之金融危机之后,整体经济呈现增长放缓的状态,因此,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对旅游业产业升级提出了挑战。

其次,虽然整体的经济大环境出现诸多不稳定性,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了很多管理与体制上的问题,但旅游业整体仍然呈现大幅增长的良好的发展势头(表3),目前的管理方式与体制尚未对旅游业的现有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构成较大障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还是可以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第三,中国整个旅游市场很多都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中,价格战激烈,高效的专业分工更是无从谈起。旅游产业升级是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产业结构与效益等的质变,不是在某个具体的历史时刻或非常短暂的时间阶段中的突变。

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的旅游产业并不完全具备进行升级的足够条件。可以说,金融危机是为中国旅游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但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做升级前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工作就是旅游产业的整合。

二、旅游产业整合分析

在产业经济学中,整合是指形成产业的整体力和合力。整合是指把一些零散的要素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系统的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工作,最终形成有价值的、高效的整体。简单来说旅游产业整合就是产业结构结构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和各相关主体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应只看重人数、收入等具体的量的增长,应更加注重旅游业内部的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质量效益等等。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合理、可持续发展,其中旅游产业集群是必然的趋势。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以某一个或多个或一系列的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一定数量的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旅游企业、旅游相关企业和组织,在同一特定地理区域内集聚,以形成旅游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呈现出明显得空间集聚、外部经济、产业关联、企业竞合、环境共享、文化根植、创新等特点。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旅游产业集群都是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即依靠资源优势而集聚,依靠某一个或多个旅游景区(点)而形成。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小学班主任年终个人的工作总结范文

    - 阅0

    小学班主任年终个人的工作总结篇1时间飞逝,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本学期,我担任二(1)班的班主任。能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感到光荣的同时,也觉得身上的担子不轻。我.....

    那一刻我明白了作文范文(8篇)

    - 阅0

    那一刻我明白了作文篇1成长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而那一刻,我明白了每一次错误都能促进我们的成长。小学时,我的数学成绩名列前茅,所以我上数学课几乎不怎么听。上了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