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存在问题(6篇)

来源:收集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篇1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篇2

1中国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从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最终发展到全机械化操作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农业产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发展时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运用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例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农业病虫害防治数据,从而得出农业病虫害的具体防治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中国互联网覆盖面积逐渐增大,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是偏远地区均可连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和信息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农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传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等生长要素的影响,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已经出现了无土栽培、暗室培育等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质量及产量。现在,农业信息化技术被应用在农作物播种、施肥、收割、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将数学期望与农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改进农业经营与发展模式十分重要。因农业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农业生产模式在改进与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农业产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必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的变革。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相关部门需关注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的革新,重点关注农作物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业生产者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农业的基础性产业地位。与此同时,涉农企业也要根据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价格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农产品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增收。涉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比较复杂的农业产业发展问题,需与当地的农业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产值。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需积极探索数学期望理念的实际应用范围与应用方法,将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使数学期望理念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收益,使数学期望成为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决策工具。

3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在遇到农业生产与经营难题时,首先需对农业生产的相关决策目标进行判断,在此过程中,数学期望可帮助农业生产者确定农业生产决策目标。需重点分析农业生产决策目标是否得当,也需分析农业生产环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生产决策目标的正确性,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生产决策目标。

3.2帮助农业生产者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概率

一方面,数学期望可帮助涉农企业或农业主管部门避开不利因素,制定更合理的农业产业决策方案,也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合理地规划农产品种植种类和规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决策方案出台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及时考虑影响农业产业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运用数学期望分析农业产业和农业生产问题并计算发生概率,将有利因素最大化,保证农业产业生产决策的妥善制定与顺利进行。

3.3帮助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收益进行合理估算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刘允涛(1969-),男,山东滕州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计算机教育。(山东济南25001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数字鸿沟’背景下改变高职生信息技能弱势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ZYLX2011360,主持人:刘允涛)、山东省教育厅“2009-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规划立项”重点资助课题“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分模块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A201009,主持人:刘允涛)和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职专项课题“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综合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GZZX004,主持人:吴升刚)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77-02

信息革命和信息化可能将带来一个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世界,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贫富两极分化将会继续加剧,马太效应更加明显、突出,“数字鸿沟”也还在不断加大。“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处于这一鸿沟不幸的一边,就意味着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当前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和交往当中。一些学者也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应当被称为“知识鸿沟”或者“教育鸿沟”。目前,高校学生也出现了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大部分高职学生已成为这一鸿沟中的弱势群体,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政府政策扶持、高职院校管理、教师教改教研方面进行解决。

一、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一)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的表现

首先,高职生与本科生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扩大。(1)高职新生和本科新生出现明显分化,农村学生成为高职主力军,成为“数字鸿沟”弱势群体的高职学生构成已十分明显。笔者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显示,目前该校绝大部分学生为农村学生,农村学生比高达80%~90%,其他高职院校生源也是以农村学生为主,高职培养对象农村化特征明显。但是本科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中呈相反态势,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断滑落,在每年录取的所有大学新生中,“一本”学校农村户籍学生最高比例一般不到30%,如北大2010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高职生源以农村户籍学生为主,“一本”学校生源以城市学生为主,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肯定和高职、本科院校学生入学前的“数字鸿沟”有关联。城乡差距客观上拉大了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字鸿沟”。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我国去年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在城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以农村学生为主的高职生已成为“数字鸿沟”的弱势群体。(2)高职与本科教育资源和培养方式的差异,进一步拉大“数字鸿沟”。我国的本科院校计算机、网络硬件资源和师资一般优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各专业实行非常系统的“1+X”(一学期开设公共计算机课程和另外的学期面向专业开设相关信息课程,至少开两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式,学生毕业后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强。由于高职院校培养年限短,条件相对较差,加上办学成本的考虑,信息技术的开设课程门数和总课程时数一般少于本科院校。部分高职院校受“商业化”办学思想的影响,计算机基础课时严重不足,如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上机训练一共才32课时左右,学生的信息能力相对较弱。高职同本科院校教育资源和培养方式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高职和本科学生的“数字鸿沟”。

其次,高职生与高职生之间的“数字鸿沟”日趋明显。(1)东西部地区的高职生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我国东部地区在因特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教学条件好,信息设施完备,中学、中职学校计算机配置高,师资相对强,而西部地区教学条件相对较差,造成我国东西部高职生源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2)高职城乡生源之间的“数字鸿沟”。从国内来看,在城乡之间“数字鸿沟”业已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我国城市经济比农村发达,计算机普及率高,大城市几乎家家拥有计算机,他们接触计算机早,计算机基础好。在广大农村,电脑普及率低,因特网利用率更低,学生计算机基础很差。在高职学校内部,多数的农村高职生同少数城市高职生相比,在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有很大差距。(3)普通高职生和对口高职生之间的“数字鸿沟”。高职生有两类,一类是参加高考升入高职的普通高职生(下称普通高职生),另一类为参加“3+2”考试从职专(中专)考入高职院校的对口高职生(下称对口高职生)。对口高职生在中职时系统学过和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很多普通高职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

(二)高职生的“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第一,弱势农村学生成为高职主力军,突显教育公平和民生问题。高职生大部分为农村子弟,而在“一本”学校中,以城市学生为主,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低,这不仅是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果,也是我国城乡“数字鸿沟”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底层人可以获得平等上升机会的社会。农村学生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少,转成高职主力军,实际上侵害教育公平,侵害农村生源进入优质高校的机会,这凸显教育公平和民生问题,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二,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前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要缩短“数字鸿沟”,政府、学校和教师任务艰巨。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根据笔者的最新调查,只有少部分高职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比例约20%);近1/3学生没有自己的E-mail、QQ号;已经掌握“盲打”(不看键盘,十指并用,正确打字)的学生不足1/2;70%以上的高职学生入学前不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大部分高职生入学计算机水平不如大城市中的中小学生。高职阶段要缩短甚至削除“数字鸿沟”,政府、学校和教师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政府、学校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在政策、管理、教改和教研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缩短甚至削除高职生的“数字鸿沟”,促使其正常就业和今后发展。

第三,高职内部学生“数字鸿沟”带来的教学问题。高职内部学生“数字鸿沟”带来的教学问题是,他们计算机的原有基础存在差异。对信息类课程的教学,若全校采取“同一本教材,课时安排相同或相近,考试形式统一”等“大一统”做法,忽视内部“数字鸿沟”和差异性,则无法满足所有高职生及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必须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因材施教,在更深层次上提高高职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第四,高职阶段是弥补和解决“数字鸿沟”的最后机会。高职阶段是学生就业前系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后阶段,也是缩短和削除其“数字鸿沟”的最后时期;高职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是平民教育,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教育,也是提高学生公共信息技能,解决其“数字鸿沟”的最后机会,作为政府、学校管理者和教职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高度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并从政策扶持、资金设备投入、管理、教改和教研等方面共同努力,以缩短甚至削除高职生的“数字鸿沟”,促进其正常就业和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

二、解决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是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并且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使社会所有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外,还要高度重视,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主动化解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

首先,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宏观指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高职生就业和发展,缩短收入差距的高度,切实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及时出台政策,加强宏观指导,扶持高职院校解决计算机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其次,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改善高职信息技术办学条件。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师资、设备等投入力度,改善高职院校信息和网络办学实力,促进高职生“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最后,加强监督检查,促使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办学条件改善、政府资金投入资金使用情况和信息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把政府解决计算机高职生的“数字鸿沟”问题的政策落到实处,督促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水平,加快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二)学校管理层面

首先,高职院校领导高度重视,主动改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训条件。高职院校领导要从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高度,重视“数字鸿沟”问题,在计算机机房、多媒体、网络设施和师资引进等方面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学校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实训条件,为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提供优质资源。其次,高职学校增加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训课时,是解决“数字鸿沟”的常规途径。高职学生主要是计算机基础非常薄弱的农民和城市普通老百姓的后代,而公共信息技能也不是“高精尖”的复杂技能,解决“数字鸿沟”的常规途径是“多教勤练”。所以必须增加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训课时,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迎头赶上,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最后,高职学校要在业余时间对所有高职学生开放计算机、网络机房,并配备指导教师,为学生进一步提高信息技能创造更好条件。

(三)教师层面

高职信息技术教师常年工作在教研一线,在解决“数字鸿沟”方面起直接作用,他们可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一,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学生提高信息技能。可以针对不同的高职学生,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或模块化教学改革;可以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工作技能;要针对农村学生学习刻苦、信息基础差等特点,因材施教。总之,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第二,信息技术教师要提高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加大教研力度,增强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平时注意研读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报刊、书籍,及时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多与计算机企业联系,了解计算机新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组装情况;注重教学科研工作,自己最好经常研制教学练习软件,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与市场、企业、机关团体和其他院校的联系,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做好教学研究,认真精心设计,准备好每一节课;学习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第三,高职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提高信息技能。高职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后发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搜索“信息技术”的全国精品课程资源,来学习各种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能。这是缩短他们的“数字鸿沟”的有效手段。第四,高职信息技术教师要“兼爱”所有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信息技能。目前高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民后代,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平民教育。公共信息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培养尖子生,而是培养所有学生,掌握必要公共信息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习墨子(墨子,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平民教育情怀,“兼爱”(就是对人一视同仁,讲究无差等的爱)所有学生。在平时实训辅导和指导中,对所有学生都要关爱,要耐心细致,精心照料,帮助所有学生都顺利完成上机任务,让他们的信息技能都能上一个大的台阶,以削除“数字鸿沟”。第五,要特别关爱信息技能弱生,促使他们迎头赶上。由于家庭贫困、入学分数低等原因,总有部分高职生计算机基础特别差,学习能力非常低,高职信息教师在上课、上机实训和课下,都要特别关爱这些信息技能弱生。为了不让他们掉队,可采取单独指导学习、手把手地辅导上机练习等超常手段,促使他们的信息技能迎头赶上。

总之,大部分高职学生已经成为“数字鸿沟”中的弱势一方,只有政府、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在政策、管理、教改和教研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缩小甚至根除所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促使高职生正常就业和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允涛.对口高职生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5).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数字农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2-0070-04

“数字农业”作为“数字地球”技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主导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食物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计。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优质产出,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农业”的含义

1997年,美国正式提出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1998年,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再次把“数字农业”定义为:数字地球与智能农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

我国比较统一的认识为,“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是“数字化农业”简称,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高新技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字农业”要求对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全面实现数字化,即各种农业过程都要应用二进制的数字以及数字模型加以表达。

2、“数字农业”数据库中存储的数字具有多源、多维、时态性和海量的特点。

3、对于涉农的多维、海量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对时态数据的组织与管理,需要研究新一代时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进而形成时态空间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存储空间数据,同时能够形象地显示多维数据和时空分析后的结果。

4、“数字农业”要在大量的时空数据基础上,对农业某一自然现象或生产、经济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如农作物生长、农业自然灾害的虚拟现实。

二、“数字农业”的主要内容

1、农业要素的数字信息化任何农业系统都会有四大要素,即生物、环境、技术和社会经济要素。每个要素中又包含多个因素,如生物要素中,在作物方面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要素;而同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又含有光合、呼吸、蒸腾、营养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按照“数字农业”的数字信息化的要求,都需用二进制数字表达。

2、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各种农业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外部联系,可以利用农业数学模型予以揭示、表达。农业模型将农业过程数字化,使农业科学从经验的认知提高到理论的概括,是20世纪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数字农业”中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

3、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管理大致包括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及农业企业管理。按照数字信息化的要求,目前已经形成由农业信息技术支撑的各类农业管理系统。如农业数据库系统,对各级各类农业数据进行科学、集中的管理,包括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数据库及农业经济数据库;农业规划系统,应用各种数学规划方法对农业问题进行辅助决策;农业专家系统,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对某些农业决策提供支持;农业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将农业过程的模拟与农业的优化原理相结合,提供农业决策的支持。

4、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现代农业已经由过去的手工操作走向现代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操作,数字农业要求农业的生产和管理实现自动化,即从播种、育苗、灌溉、施肥、撒药、收割等过程全部实现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数字农业”的技术体系

1、农田信息快速采集技术

(1)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

遥感是由卫星上的传感器、传输系统和地面上的接收系统组成的一种不通过直接接触目标物而获取其信息的一种技术。RS是未来“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RS技术是“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农业动态信息的重要来源。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及时摸清农业资源的现状,了解农作物田间生产状况,监测其变化并预测其发展。遥感技术具有速度快、信息真、现势性强、多时相、更新快、效益高等特点,是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农业资源分布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农业生产也在广阔的地域上展开,遥感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和损失评估等方面。

(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技术

GPS作为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GPS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座,每天24小时为全球陆、海、空用户全天候提供三维位置、速度和时站。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检测站,地面卫星数据注入站,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通讯网络等部分组成。

GPS在“数字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即是提供相关要素的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一方面使农业的管理具有更强的空间针对性、实用性,发挥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GPS实时地对土壤水分、肥力、杂草和病虫害、作物苗情及产量等进行描述,对各要素进行跟踪,从而实现田间的精准化操作。因此,GPS技术的精确定位功能为“数字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2、农业信息贮存、管理技术

(1)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

农业数据库是一种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管理、重复利用、分析预测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方面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信息存储、管理、传递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源数据库、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2)数字化图书馆(DigitalLibrary)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信息传输数字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信息服务终端化等,其优势在于不受时空、地理位置的限制。

(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核心,是存储和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的最佳工具。农业及其各相关要素空间位置数据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信息,也是“数字农业”中各类空间数据库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GIS是一种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和挖掘海量地量数据的通用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输出子系统。

(4)农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3、农业信息应用技术

(1)农业自动控制技术(AutoControl)

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农业的核心技术。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对农业的增产增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农业专家系统(ExpertSystem)

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一定领域内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智能的农业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服务。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涉及农作物生产管理、畜禽养殖、市场管理、农业经济分析等多种领域。

(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

DSS是利用系统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或模拟,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以进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是一种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对话生成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农业生产中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后可以感受到更高的决策质量、沟通的改进、成本削减、生产率的提高及节约时间等方面的改善。

4、农业信息传播技术

(1)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

“数字农业”的建立是以海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为基础,因此信息的交换和传播将是“数字农业”的重要环节。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数字农业”信息的顺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发挥信息的最大作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互联网络、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等技术。

(2)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用计算机把图、文、声、像综合集成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知识、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

(3)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

VR技术是指创建一个能让参与者具有身临其境感,具有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的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从而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此延伸而得到现在的虚拟农业的概念。

四、“数字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并且正在逐步深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的人口对农业的压力不断增大,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浪费并存,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导致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重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切都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是突破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1、数字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的重复性、盲目性,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而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促进农业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实行信息服务手段多样化,重点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以农业信息网络为依托,互联网与电信、电视等其他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应用模式,把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与电视、电话、手机普及率高的优势结合起来,拓宽信息覆盖范围。农业领域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管理信息的广泛交换和共享,可以大大增加农业的开放度,降低农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加强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部门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日益走向国际化、全球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数字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30余年的努力,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大为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比较效益差等。而过去的调整多在数量上做适应性的调整,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入WTO为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迫切需要“数字农业”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数字农业”具有指导农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和促进农民增收、更好的服务“三农”功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决策服务,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的农产品网上推介展示系统,实现全国各级现有的龙头企业、名优特新农产品全部上网,集中展示,实现网上交易。“数字农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能够实现在数字水平上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管理、储运、流通、市场配送、乡镇加工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通过信息链改造产业链,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数字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农产品要取得竞争优势,必然要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数字农业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质量的飞跃。发展数字农业,可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精确化、环保型和可持续方面发展,不仅可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关键领域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数字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数字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实现精准农业生产,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不仅为大规模有效监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框架,可对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生产状况、气象和生物性灾害等进行有效测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减灾、防灾、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测报与防治,而且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确控制,根据各种变异情况实时实地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可实现智能化的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的可控程度,从根本上减少了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有利于节约各种农业物质资源,同时也能够减少消耗和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收益和环境效益。

五、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农业优先行动领域

在发展“数字农业”方面,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首先集中力量解决数字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现阶段主要是完成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相关软硬件的开发,保证“数字农业”持续稳步发展。

1、进行精准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发展精准农业是数字农业的核心部分。精准农业作为一种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农业生产系统的新理念,它的实践运用将对于推动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倡导科学管理与经营农业生产过程的新思路,实现农业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精准农业主要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并将其三者科学地相结合,致力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产出,节约投入,降本增效,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适应当今建立农产品品质保障与食物链安全生产跟踪与产品安全认证技术体系的新要求,实现粮食的安全生产。主要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农田空间分布信息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与高效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农田土壤与作物生产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撑技术、智能化变量作业与农业装备技术和系统集成与分析技术等科学技术的集成创新。精准农业不仅包括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出田块内要素(如土壤养分、土壤水分、病虫草的数量及严重度等)的分布状况,农业机械根据图中要素值的大小调整操作;而且农业机械在田间操作时,应用传感器直接测定要素值,同时自动地通过农业模型确定施肥量和用药量等,再由农业机械自动化地调整操作。这样施肥、灌溉、用药等操作用量更为准确,可同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并将对环境的污染减到最低程度。精准农业需要一系列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我国尚处于探索“精准农业”实践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建立试验基地,搞好精准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和示范。

2、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重点解决元数据规范化

数字共享是“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关键,也是当前“数字农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共享要首先解决数据标准化,同时要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共享政策,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优先实现数据共享。而要实现数据共享就必须首先解决元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进行总体统一设计。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集的数据,是数据集的说明或描述。元数据是一种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它可以起到提高系统的查询检索速度、提高系统分析效率的作用。在“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元数据可以清晰有序地组织异地数据,元数据的建设、管理成功与否关系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建设的效率问题,甚至决定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成败。

3、建设农业数据仓库

农业数据仓库是实施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核心和基础。计算机农业数据库的广泛建立,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仓库中包括基础数据库、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库、专题图件数据库、DEM数据库以及遥感影像数据库等,多可以在数字地球框架下,以共享方式从国家公用数据库中获取。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包括标准法规数据库、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农业经济数据库和收费数据库等。其它数据库包括代码数据库、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模型数据库、元数据库等。

4、加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网络项目

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省-市-县信息骨干高速宽带网络系统。即以省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上可与全国农业信息网对接,以各地(市)为枢纽,县(市)为网点,具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和共享标准,无缝连接,可任意漫游和放大,通过因特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异、可拓展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它网络互联,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开辟数字化农业市场为全国农业服务的大平台。

支持、引导、鼓励企业或协会,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目标,进行销售网络建设,在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以产养网”的道路,使数字农业能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篇5

财政金融论文3900字(一):数字创意产业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数字创意产业属于一种高风险和高回报并存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资本上对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很是依赖,并需要在投融资市场的帮助下加快自身的发展进程。文章在分析了历年来数字创意产业的数据基础上,发现了我国财政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大,在参考之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提出相关的改善措施,以帮助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数字创意;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研究

引言

从2019年查询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8.54亿人。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61.2%。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高达8.47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常用工具。人群的基数造就了一个数字产业巨大的市场,为数字游戏、数字电影等数字产品带来了大规模的潜在消费者。从近年来数字创意产品的增长趋势中也可以看出,数字创意产业在大环境各个产业都放缓增长的同时,以每年增速20%的速度,爆发式逆势增长,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驱动产业。

一、数字创意产业的含义和类别

1、数字创意产业的含义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数字创意产业”这个概念,但是实际上这个概念在2007年就已经在学术界出现了。陈刚、宋玉玉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基础,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创造价值,帮助人们生活和生产领域的结合,以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臧志彭和陈洪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一种技术和生活互相结合的新型产业,是一种围绕着创意和依靠数字技术才可以实现的新形文化形态。王博等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一种建立在创意的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传媒科技,来进行文化传播的新形产业。本文认为,数字创意产业是建立在互联网科技、数字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基础之上,把创意当作产业核心思想,以电影和游戏等作品形式当为载体,提供娱乐产品的新型文化产业。

2、数字创意产业的类别

根据数字创业产业的含义,大体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包括了影视产业、音乐产业等,这些产业的共同点是,在互联网技术存在之前就产生了。在科技发展后,这些产业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向数字化转型,之后就出现了数字电影和数字音乐等新形式的出现。新兴产业包括了文学小说产业、游戏产业、虚拟现实产业等,这些主要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新兴产业在产品的体验上,更加吸引消费者,可以说,新兴产业代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最新技术和未来发展的方向。[1]

二、财政金融体制创新的原因

1、数字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通过大量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还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的产业,对于国家的财政政策很是依赖,需要在税收及融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来帮助企业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处于这个阶段的产业,企业的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差,产品的技术不完善,产品的推广已经花费了企业大量的宣传费用,而国内的消费者群体,主要来源于支持国产技术的消费者。这对于高投入、高风险的数字创意产业的企业来讲,急需政府的财政支持,帮助企业的初期发展。[2]

2、数字创意产业的资本要求

数字创意产业有以下几个特征:高投资、高风险、高科技、重知识产权、高回报等特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风险的行业之一。数字创意产业的这个特征,造成了它发展需要的初期资本投入较大,风险也大,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担保和支撑,就会造成民间资本不敢投入到这个行业。除此之外,数字创意企业生产的核心在于创新,但是创新有时候并不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这就让文化创意的企业面临着高投入、高风险的境地。所以,数字文化产业的资本风险率过高,预期回报率不明确,这就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对文化创意行业的企业投资。[3]

三、我国数字创意产业财政金融体制的现存问题

现在中国在财政方面,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资金,主要有两个类型,分别是国有资本的经营预算资金和专项资金。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是指,从2009年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相关文件以来,国家成立了帮助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专项资金,会对影视制作、文化创意和出版发行这些领域的发展,进行更加针对性的帮助。同时设立项目补助、绩效奖励、贷款贴息等相关项目,促进帮助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改善产业的资源分配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的意思是,财政部会通过出资的方式来代表国家向文化企业购买其股份,主要是通过费用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种方式,来促进文化、科技和数字的创新。另外,在财政扶持的方面,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九个部门,一起了一个《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提出了针对文化市场的信贷、保险、融资、评估、检测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在2014年,财政部、文化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一起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的文件,提出了要开始重视创新文化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自身条件过关的文化企业,通过股票和债券的融资形式,去吸引社会上闲余资金的投资。虽然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相继出台,财政和金融市场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视不断的提升,但是还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出台的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促进不足

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还处在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往往比较大,但是因为现在我国对于数字创意产业投入的财政资金较少,投入的资金数量完全不能满足数字创意产业对于资金的发展需要。而且当下有关的金融政策对于文化产业的融资限制比较多,文化投资的资金数量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资本市场没有在这里完全发挥自身的作用。现在我国的金融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比较频繁,但是数字创意企业在其中的占比却很小。在银行贷款的总体资金里,因为数字创意企业的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这就没办法给银行提供大额贷款所需要的有关担保,这让大量的数字创意企业没办法获得银行的贷款。而在银行的风险投资中,因为数字创意的投资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银行通常会对这种投资项目采取一种保守的投资态度。这就造成了大部分的数字创意企业保持着一个低资本经营的生存状态,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從而开发不出来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

2、对于数字创意产业支持的失衡

现在的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扶持有着明显的失衡问题存在。一方面是财政政策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共信息的平台建设,对于文化产业跨国之间的交流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财政政策的偏向不平衡,比如在不同的地区,投入的结构失衡,财政政策的自身内容不合理,对于投入太过看重,而忽视了考核的重要性。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内部,金融资金的支持上也存在着不平衡。政策主要偏向一些已经成长起来的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比较排斥。在企业的所有制上,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而在制度上,对于兼并重组的数字创意企业重视不足。

3、有关政策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帮助机制不完善

现在我国财政对于数字创意产业的技术平台、信息平台等基础建设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这样不利于产业资产的增值,也不利于文化资源的培养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帮助数字创意企业筹集资金和上市的服务的平台和咨询机构,但是数字创意创作团队大多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的创业组织,因为现在缺少了解金融和数字创意的复合技术人才,造成了企业在争取投资和运营上市等方面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处境,难以通过资本市场中的投资来解决企业需要资金的问题。

四、对于财政方面相关的策略建议

1、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

让市场在资源的分配里起到一个基础的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促进数字创意产业的资本进入,调整资本的结构,把政策完善成相关体制和法律。例如英国,对于电影和动漫,这类数字创意产品就是实行的零增值税,来减轻企业的资金负担;而法国在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对数字创意类的产品实行财政的补助,但是同时限制了外来的数字创意产品。

2、改善相关投资体系

资本是一个国家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的金融资本市场,引导资本市场的资金向数字创意的相关企业流动,来促进数字创意行业的发展进程。第一个方面要通过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的推动,来創建数字创意产业资金的担保体制,为数字创意的相关企业提供信用的担保,来减少对产业的相关资金风险,让企业可以顺利的获取贷款和投资。第二个方面是加强相关的指导咨询服务,增加数字创意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促进企业把上市作为自身努力的方向,改善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和经营机制,规范企业的组织架构,促进企业引入投资来帮助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个方面是,增加无形资本在数字创意产业里的融资能力。数字创意产业属于一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企业的人才和技术这些无形的资产在企业的资本中比例中很高,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去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增加企业的总价值,来达到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的目的。

结语

总而言之,完善我国的财政金融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引导资本市场偏向数字创意产业,完善资本市场秩序和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担保制度,加强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改善相关政策的方法内容,全面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进程,让数字创意产业在我国尽早的成熟起来。

财政金融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中一直以政府财政拨款作为资金支撑,但是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下,对农业建设的投入的资金较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部门以些许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财政金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措施;分析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支柱型产业,但是当前,在我国产业结构角度分析,农产业与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对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热情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在此背景下,想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序进行,需要以财政金融作为支撑,通过提升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农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意义

(一)缓解环境压力

我国农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受到粗放式经济模式的影响,对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给予重视,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农药以及化肥,对附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促使农业趋于绿化型和生态型方向发展,缓解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对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优化产品质量

当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农产品质量也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吃的好,还要吃的健康。推动结构性改革可以转变农户固化的生产理念,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当前市场的需求,进而为我国社会提供更加健康的农产品。

(三)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转型,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者以及农业企业等新型生产主体中,其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结构性改革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举措。

二、财政金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化途径分析

(一)整合金融机构职能

在开展结构性改革中,农村金融机构承担着重要职能和关键任务,想要发挥其职能,需要对金融机构进行整合和优化,改变以往的职能缺位问题。首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政策扶持,规范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各大银行的核心力量;其次,鼓励国有大型银行的经营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为便捷、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最后,建立农村区域金融组织,与国有银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鼓励更加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

(二)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金融环境改善与优化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尤其对于结构性改革而言,更是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因此,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金融环境。首先,优化征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全面建立征信体系,完善相关业务、建立农户信用数据库,为征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其次,政府、企业以及银行要构建合作关系,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信息化平台,政府要起到牵头以及引导作用,与企业和银行机构进行有效对话,根据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供金融服务;最后,利用重大节日、农村赶集等途径,普及以及宣传金融知识,尤其对于金融犯罪要重点宣传,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突出金融犯罪的危害性以及严重性,为了帮助农村居民更好的接受知识,还可以利用土话歌谣或者趣味手册的方式进行宣传,促使其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建立完善保险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保险行业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众多保险企业中,尚未有一家专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险服务的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国家要鼓励保险企业推出各种农业保险服务,并且从国家层面建立保险企业,落实和贯彻国家出台的各项保护政策。首先,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服务,可以帮助农户分摊经营风险,例转移农业生产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并且通过自愿自主的形式参保;其次,保险企业要积极落实和相應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情况,推出各种形式的保险产品,加大在农民群体的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农户认识到农业保险的作用和价值;最后,鼓励各种证券公司、信托租赁以及保险企业向农村转移,与农村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多元化的保险组织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资金与活力。

(四)财政支持创新模式

财政支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和重要驱动力,但是以往的财政支持模式较为固化陈旧,当地政府要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引入财政支持创新模式。首先,制定普惠金融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和价值,政策要向农业主体倾斜,提升财政资金的应用效率,强化信贷产出和投入效率;其次,对于部分贷款以适当给予政策贴息,并且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住房财产权和土地经营权抵押朱红,扩大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最后,对于偏远山区要极大贷款服务力度,并且开展各种保险工作,为当地农户提供保费补贴,转变农户对保险的错误认识。

数字农业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农村电影;应用

中国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娱乐生活比较匮乏,而电影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不但能够带给广大农村群众更多更好的精神享受,还能够有效避免很多不良爱好及不良风气在农村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电影放映一直是我国文艺战线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传统的电影放映技术不但需要非常笨重的仪器设备,放映效果也很难满足人们的观影要求。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诞生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农村电影放映提供了全新的技术保障。

1在农村电影放映中应用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优势

中国的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中国为了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的物质生活付出了巨大努力,时至今日,不但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更在努力带领他们走向致富奔小康之路。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村人口的精神生活都非常匮乏,在物质生活未能够得到有效保证前这一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精神需要就更加凸显。农村电影放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传统的电影放映技术对于设备和场地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而且放映效果也完全无法与电影院相媲美。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成熟极大地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使很多农村电影放映中的问题不复存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1)影片存储量巨大。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影片存储形式上有了巨大突破,电影存储不再依赖于传统的胶片和胶带,一块硬盘就能存储大量高清晰度的电影,这使得农村电影放映可以拥有更多影片资源。(2)播放设备便携。数字电影播放技术的播放设备便于携带,通常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电影放映工作,使得电影放映可以深入到更多偏远农村,而且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3)电影播放效果得到极大改善。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支持下,数字电影放映的效果更好,无论是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人们可以在收看电影过程中享受到不逊于专业影院的视听盛宴。(4)播放场地要求低。由于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设备较小,只要一块空地就能够搭建出满足电影播放条件的场地,因此非常适用于农村电影放映。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电影放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将更好的电影享受带给广大农村群众,因此数字电影技术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电影放映技术,成为农村电影的主流放映技术。

2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电影放映中的应用

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各项优势使其在农村电影放映中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位,其主要应用范围及措施有如下几点。2.1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农村电影影片中的应用。影片资源是电影放映的核心,人们希望收看到更多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电影,也希望这些电影更加清晰、制作更加精良、声音效果更加震撼。现阶段的电影制作技术已经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数字电影的清晰度非常高、视听效果非常好,而一部高清电影往往占空间很大,如此大的电影只需要一块硬盘就可以完成存储,而且非常方便保存和移动。传统的电影播放技术对于影片保存及处理提出了很高要求,很多时候人们在收看过程中会发现各种问题,满怀期待的心情遭到了严重破坏。数字电影放映技术使得这些担心都不复存在,电影放映质量和影片质量都得到了有效保证,农村观众也非常喜爱这些数字电影。2.2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放映设备中的应用。传统的电影放映设备是通过光源照射胶片后将胶片上的内容投射在屏幕上,如果胶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或保管不当很可能会出现图像不清晰甚至图像消失的现象。而放映设备中的光源也对电影播放有着很大应用,同时这套设备整体体积很大,非常笨重,移动和搬运都存在很大问题。现代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是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还要将所有部件都布置在一块继承电路板上就可以了,控制系统也可以使用既定的数字控制系统就可以完成,投影机接受到数字系统传输来的信号就可以将存储器中存储的画面直接投射在屏幕上,同时数字技术下的音响设备工作原理也基本类似,这些技术和设备使得农村观众获得了非常优越的观影体验。2.3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在影片传输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农村群众收看电影影片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不但可以利用电视收看电影,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收看电影,这也要求在进行农村电影放映过程中要为农村观众提供更多的全新影片资源。传统电影放映技术利用胶片完成电影放映,这种方式很难保证电影的时效性,很多时候农村观众看到的都是已经上映很久的电影,在当前形势下这些电影已经很难引起农村群众的收看兴趣。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推广使得电影传输变得更加迅捷,不但可以通过硬盘进行传递,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甚至卫星进行影片传递,而放映者在接收到影片后的保管方式也更加便捷,农村群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收看到最新的电影。

3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方向

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电影放映的主流技术,虽然还有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因素未能够使用数字放映技术,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必将得到全面普及,对农村电影放映特别是数字电影放映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可以有效促进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全面推广。3.1加强对放映人员的技术培养。数字电影放映技术虽然对播放人员数量的要求大大降低,但是却对播放者的专业技术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放映人员既要熟练掌握数字电影放映的基本技术,还需要深入了解数字电影放映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解决一些常见问题。要加强对放映人员的技术培养,使他们能够为农村观众播放出效果更好的电影,同时也要加强对放映人员职业素养的培养,使放映者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3.2创新放映人员管理制度。农村电影放映人员的工作非常辛苦,要独立承担非常繁重的工作,在使用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后,电影放映者的工作虽然有所减轻,但是需要放映者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整个电影播放的全部工作。管理单位需要创新放映人员管理制度,一方面提高放映人员的福利待遇,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保障,另一方面要引进更多优秀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系统性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而对于工作不积极不认真的人员则要给予必要的惩罚,促使所有电影放映者都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4结语

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将彻底改变农村电影放映的现状,丰富广大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我们要对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切实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

作者:热衣汉古丽·艾买提单位:新疆哈密市广播电视技术保障中心

参考文献:

[1]杨和平.对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9):132.

[2]蒙静.探索农村流动电影发展新思路,开拓公益数字电影放映新举措[J].文艺生活旬刊,2016(3):13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幼儿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七(整理5篇

    - 阅0

    幼儿园教师工作总结篇1一、思想品德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完.....

    学校雪中即景作文范文(15篇)

    - 阅0

    学校雪中即景作文篇1窗外下着雪。我徘徊在那银白之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雪就覆盖了大地。银装素裹的一切,仿佛安睡在了雪的怀抱中。空中飘着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