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的思考(6篇)

来源:其他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

中图分类号:TP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089-01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门诞生于在二十世纪中期的技术,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意义。人工智能这一科学,包含的学科领域比较广,主要包含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数学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哲学心理学等知识体系,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能够令及其具备基本的学习、交流、输入和输出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实现机器和人类相似的认识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人工令机器具备更加“聪明”的属性,这也是能够令计算机具有智能性能的基本方式。

1机器学习概述

1.1机器学习定义

机器学习,主要就是指通过系统或者知识的识别,对于机械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使其能够获得新技能或者新知识。与人类的学习方式类似,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学习或者没能掌握合适的学习方式,那么机器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难以进行新知识、新作品的创造,机器学习也是相同的道理,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才能够获取创新能力。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推动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起相关的知识体系,并且将这些能力运用在具体的实践问题解决中[1]。

1.2机器学习研究目的

机器学习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有三个,首先,需要进行人类学习整体过程的模拟,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认知模型的建立,目标的实现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发展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其次,需要推动机器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探索多种学习方法,并且根据机器本身的特质进行特定的程序设计,体会其相似和区别性;最后,设定关于机器学习的相关程序,主要研究内容就是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相关系统,在机器发函系统建立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关数据库,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累积。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的累计,提升能力掌握的水平,提升机器智能化的能力,令机器能够接近人类的学习能力。

1.3机器学习方式方法

机器学习方式方法主要就是基于人类的学习方式,需要将机器和人类学习的方式进行综合学习,掌握更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在人类思考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机械性能的扩展,能够实现快速、大内存、高复制性的工作,得到适合的机器学习方式方法。当前,机械学习的具体学习方式方法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演绎学习系统,从一般到特殊的学习方式方法,能够通过公理的推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和目的;另一种属于归纳学习系统,主要思路就与演绎方法相反,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其主要包含传统归纳和创新归纳两种模式,也可以包含完全和不完全归纳这两种模式,其中传统的归纳关系是根据事实思考方式,归纳出其中的共性,得到科学的机器学习方式方法。

2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研究

2.1环境适应性机器学习研究

机器与人类的很大一点不同在于,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有所不同,机器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也就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环境能够位系统提供的质量高低对于机器学习的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机器内部体系存放的原则往往都是通过环境适应性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然而,外界环境通常都具有复杂性,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对于多余环节进行删减,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推广,设定成为系统的动作指导一般性准则,这样可能会导致机器学习过程繁杂,这对于整个系统长远发展是不利的[2]。

2.2机器知识库的扩展延伸

机器知识库的设置对于机器学习的发展而言也意义重大,需要保障机器知识库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其中需要包含基本的特征向量、规则化语言以及网络化关联等等,因此在进行机器知识库的设计中,需要做到知识库适当的扩展延伸,实现提升机器学习能力的目的,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要求逻辑简单、表意明确的机器表达模式,其次要求做到推理过程简单易懂,能够降低机械计算成本,这就要求机器学习的系统进行简单的推理过程,最后,要求实现知识的充分扩展和眼神,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系统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求知识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效率的提升,甚至一个知识要求需要不同的表达模式,对于系统的构筑要求也有所不同。

2.3机器学习反馈评价体系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机器学习,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反馈和评价体系,针对机器学习反馈评价体系而言,其反馈主要包含三重内容,其一是根据简单基础的规则进行基础反馈评价,其二是进行设计多个概念的复杂型评价反馈体系,最后就是设计小型的策略分析评价体系,分步根据实际任务进行机器学习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应当提升学习反馈评价机制的透明度,要求执行的过程和结果通过简明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于已有的知识库进行合理评价,在表达模式当中采取元级表述的方式进行反馈评价,这样的反馈评价体系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发展中的应用,扩展机器学习范畴的同时提升其执行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进行机器学习的研究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研究机器学习定义、目的和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对于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中的认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完善,通过环境适应性机器学习研究、机器知识库的扩展延伸和机器学习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三种方式进行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发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器学习领域的深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2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篇3

【关键词】班主任细节智慧成就优秀

班主任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讲究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教有常法,教无定法。采用怎样的方法技巧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需要班主任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班主任既要对班级整体工作做“战略部署”,也要把握应对具体细致工作的“实用战术”,即要有解决细节问题的工作智慧。细节的智慧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怎样获得这样的智慧?以下略作分解。

1.班主任的细节工作中蕴含大量智慧

1.1常规的细节工作中包含着智慧。思想教育、教学活动、生活指导、纪律管理等等,班主任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班级常态常规管理工作。也正因为是常规,所以一些班主任就认为常规开展、照例进行就可以了。其实,常规工作可以不常规进行,也就是要看到常规中蕴含的变数,拓开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技巧,收获不常规的效果。这就是常规工作的智慧。把早晚读变成读书比赛,气氛和效果当然比平日要好;安排大扫除,用“本班任务最艰巨而每次都完成得最好”来激励“劳动者”,任务就容易完成多了;开班会时让学生当主持主角,场面会更生动,效果会更佳。劝诫学生考试不要作弊,考前跟学生说:“我们成绩可以不合格,但同学们的人格一定合格,”作弊的学生定会减少。

有些班主任常感叹个别学生屡教不改。是啊,屡教不改的学生不知伤透了多少班主任的脑筋。回过头想想,是不是班主任屡不善教才导致个别学生“屡教不改”呢?那么,对屡教不改者,你用心地表扬他几次怎么样,你再带他去重复一下“违纪”的“激动”过程如何?你叫他为大家做几件实事又如何?常规工作中就潜藏着不常规的因素,时时处处,需要我们当班的人多多用心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善于运用,把工作人性化、艺术化。少去留恋那些老套路、老招式,多换角度、多尝试。

1.2临时的细节工作中也蕴藏着智慧。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临时性的而非计划性的工作。因为是临时的,所以需要临时布置安排,能否优质完成,也考验我们的智慧。完成同样的临时工作任务,有些班搞得好,有些班就弄得糟,个中有原因。去年5月,高二各班参加县里的“三节一会”开幕式活动结束后,学校回收按人头发放的小国旗和荧光棒,有些班缺了很多,班主任气急败坏地吓唬呼喊也不济事;而另一些班却一件不少。问一位全数归还的班级的班主任,答曰,按小组分收,分发前提醒两个“看”字,看哪个组的红旗永远飘扬,看哪个组的光芒闪亮到底。

我的10-8班,男生凡11人,是女生的四分之一。因为男生每天负责扛运桶装饮用水,所以班里清洁区的卫生工作任务就由女生全包了。那阵,上级要进行卫生大检查,学校连续安排两天进行全面彻底大扫除。头一天,班主任在班上公开说,男生少,又弄宿舍又弄教室人力不够,要求班干安排几个女同学协助值日的男生整理教室。第二天,清洁区里本属于女生任务的清臭沟、铲淤泥、除杂草等脏活重活被悉数出动的男生给全包了,女同学倒成了助手。其实,男同学的全面出动倒是班主任我事先设计好的“伎俩”。

在教学教育活动中,在开展学生纪律管理、安全教育等过程中,临时的情况和任务很多,这些都需要班主任冷静妥当安排,应对不好容易把事情弄糟,把握得好可以化难为易,转危为机,促进工作顺利开展,保证任务更好完成。

1.3突发的事件最需要智慧。作为班主任老师,你正在班里组织上晚修课,突然一名歹徒冲进教室,打乱课堂正欲殴打伤害学生,该怎办?一个重要的考试安排在晚上进行,你正在本班监考时突然停电,你又该怎么办?面对突发事件,最主要的首先是冷静。接着,面对歹徒,你可以大声叫住:“老弟,你慢着,我认识你和你的朋友,有事好好说。”等歹徒回过神来,你已经做好了保护学生、驱离歹徒的准备。突然停电,你可鼓励学生:“有一种比考试更重的品格叫做安静等待。”危急本身是大事,但化解危机的瞬间是细节,细节的处理可能左右着事情的基本走向和优劣结果。突发事件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难以避免的,作为班主任,作为当事的监管人或见证人,应该有应急的机智,应该具备化解危机的基本思路和办法。

2.小智慧可以帮大忙

2.1利于提高思想教育质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班主任治班思想在班集体中的贯彻,关系到班级舆论正邪和班风的好坏。良好的细节技巧往往左右一场思想教育活动的效果。一个有迟到“前科”的同学因睡过了头又迟到了,还得按规定抄写“满分作文”。平时抄也没什么,只是这位抄烦了的同学明显抵触了。这次找她,一开始,班主任我压根就没提其“违纪”的事,一通表扬后才提起迟到抄写的“小”事,最后该生乖乖地满意接受也就在预料之中的了。实际上,该同学后来确能较好地克服了迟到的毛病,成了积极向上、热心班级“公益”的好同学。

那天晚上,五班的一个同学正一五一十地给我的办公邻桌的蓝老师讲解治冻疮的“秘方”,并且亲为其“疮手”擦药。这学生不是被处分过的“屡教不改”的跟老师“顶牛”的樊同学吗?蓝老师这段时间双手犯冻疮够呛。看到这同学在认真“治疗”,我便知道蓝老师在“使招”了。后来一打听,该生这段时间进步果然很大,其实是因为他已经“中招”,成了班主任的“俘虏”。是的,多少“问题”学生,你善于发现并发挥他的长处,捧他,炫他,他就变得积极并与你配合了。这“善于”的智慧确实重要,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许多疑难杂症,也许正是因为班主任“善于”把脉并辩证施治而手到病除了。

2.2利于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健康良好的集体氛围对班集体的成长至关重要,班主任多耍点“积极的小聪明”,能对班级良好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作用。全校广播操比赛,我们班屈居第二名,当天晚读时间,全体同学端坐教室却没人读书,班主任我进教室时很诧异:“不懂该读那篇课文是吧?那就读《屈原列传》吧。”齐声对曰:“我们要读《窦娥冤》。”“为什么?”曰:“我们冤。”糟,为下午的比赛打分问题闹情绪了。回过神来,班主任我慢声慢气说:“老师也憋气,冤不冤,说不清,干脆将冤就冤,读《窦娥冤》吧。”接着“窦娥”们“冤”声阵阵,轰轰作响,那发烧的气势绝非平日能有;打那以后,本班的读书声一改往日的低沉,变得持久高昂,震撼十足。班主任善于因势利导,热烈积极的气氛就这样被一个小小的契机点燃了,不服输的劲头就这样被鼓动并利用起来了,积极向上的氛围也营造起来了。一场球赛的助威,一次作文的集体修改等等,都可能蕴含着营造积极向上氛围的契机,值得班主任用智慧去开发利用。

2.3利于推动班级工作的开展。班里的许多事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有没有志气去做。县里第二期“书信比赛”任务落实下来,学校给本班的任务是48篇,本班主任兼上语文课的另一个班的任务也是48篇。我知道师生们都十分不情愿干这事,在落实工作任务时我略施了一点小计,对本班同学说:“他们(9)班作文基础较好,上一届获奖人数较多,我们把10篇书信写作任务转让给他们,让他们写58篇,我们班写38篇,好不好?”话音刚落,群情激愤:“不好!不能转让。”大家强烈要求我们的指标我们用,自己的任务自己完成。后来任务完成很顺利,我们10级(8)班本轮获奖13人,是全校获奖最多的。有些工作确实棘手,比如征订报纸、订购校服等等,学生不愿意配合,工作难以开展。这时候,大道理显然不好说服学生,也许巧用点“心计”,问题就好办多了,如对学生说:“我们班在很多方面都先进,这件事我们就落后一回吧?”自认为自尊受伤的人是不会轻易接受落后的,结果事情不就好办了吗?所以,想要推动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班主任在节骨眼上应多长个“心眼”。这长“心眼”的智慧,也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素质。

2.4利于树立班主任的威信。班主任的威信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中树立起来的。在小环节上,班主任略施“小计”,别班不能解决的问题咱们解决了,别班不能完成的任务咱们完成了,同学们的成就感、归宿感油然而生。智慧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多,工作成效越好,班级成绩越突出。学生就能感受到班级的力量,享受到班集体的光荣,会对班主任心存敬佩,觉得班主任是能办事的可靠的人,是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人。这样班主任的威信就因很多“小智慧”的闪光而树立起来了。

3.注重细节工作智慧的培养

要优化班集体工作,班主任必须储备丰富的细节工作的经验和智慧。这就要求一线上的班主任努力自觉去培养细节上的工作智慧,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地开展班级工作,培养优秀的班集体,同时,也有助于把自己锻铸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

3.1加强学习,着意培养班主任的工作智慧。任何一门知识和一项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学习,班主任所面对的学生工作比较复杂,要想从容应对,妥善解决,达成目标,应该积极主动去学习,特别是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学生是我们教育和服务的对象,他们有个性和灵性,如何因人施教,服务学生,班主任需要认真去观察研究,从学生身上得到启示和帮助,找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办法和技巧,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3.2注重积累,形成自己细节工作的“智库”。班主任要不断搜集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对获的知识和技能分类归纳整理,从中提炼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细节工作的大量智慧,进而形成自己的“智库”,并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更新、充实、完善工作智慧。或夜深人静,或假日闲暇,打开自己的“智库”浏览、检阅,把写在书上的智慧印在心里。把这些智慧融会贯通后,我们便可以在工作中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了。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篇4

(讯)自20世纪50年代“有思想的机器”诞生以来,人工智能一直未能实现突破性进展。直到近10年,由于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商业应用的快速推广,人工智能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之间的竞争新赛道。在中国,今年7月,《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制定了未来10多年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中国应如何用好这一经济新引擎变成全球引领者?AI将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传统企业又该如何布局转型?本辑《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就以上相关问题展开了思考。

经过60多年的演进,现今的人工智能进入到一个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阶段,AI正在掀起新一波的数字革命浪潮。但除了科技领域,AI在大部分行业中的应用仍处于早期阶段,只有极少数先行者开展了规模化部署。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产业数字化指数(IDI)排名前列的高科技、电信和金融服务也是AI应用和投资的领军行业。后来者若想追赶,别无捷径,只能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同时,人工智能也向企业、开发者、政府和劳动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关各方应认真思考,加以应对。

2017年3月,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来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并递交了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主题报告,我们将其节选为两篇。《人工智能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认为,中国现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研发领域的领头羊,但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仍存在着挑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提升生产力的要求愈发迫切,因此人工智能对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它对社会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一文则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要把人工智能作为可持续的增长引擎,政府应精心制定一整套战略,打牢根基,鼓励私营部门创新。在具体做法上,可按照三个维度的框架共五个战略重点进行考虑。

相比科技公司和互联网新兴企业,中国的传统行业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且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将其视作战略重点。在《人工智能战略:CEO应回答的九个问题》一文,作者唐睿思(ChristopherThomas)和梁刚就人工智能的潜在影响对80家在华企业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传统行业公司都未将其视作战略重点。两位作者建议,CEO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认真思考九个问题,以便尽快制定适合自身的人工智能战略。(来源:麦肯锡研究所编选:)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篇5

>>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思考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专业化建设的思考关于加强我国高校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关于我国钢管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关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关于我国烟草行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思考关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的思考关于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战略思考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战略的思考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关于我国国家战略经济区过度供给的思考关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关于我国国家形象传播战略的思考关于我国高校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现状的研究关于我国媒介经营管理的品牌战略研究关于我国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建设的思考关于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关于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389页正文中出现了113个图表,并且有一张长达33页的参考文集目录。这份报告利用各类公开信息完成了相当敏感的军事力量对位分析,这说明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想象不到的信息就摆在眼前,只看你是否愿意留心并下功夫去整理分析。

既然定量分析研究很重要却又缺乏应有重视并加以运用,这就需要智库的管理团队对专家的研究工作进行人为干预,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评价奖励标准制订等方面对其倾斜,倡导和推进这类研究的进行,以此提高智库研究的质量。

二、智库管理人员应发挥的作用

为切实解决上述“四重四轻”问题,应从强化智库专业化管理意识入手,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能任务,构建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并在以下五个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一)科学构建专家队伍

专家队伍是智库的血液,是智库健康与活力的来源。但是,专家并非“多多益善”或者名气越大越好,哪些专家具有真正的研究实力,哪些专家适合自身智库的建设方向,管理团队既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还要为每一个研究项目量身打造一支科学、合理和高效的专家队伍。

“专家”是一个微妙的概念,在辞海中,它的定义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或特长的人”,它不是一种职称,没有资格认定的量化标准。成为“专家”的门槛既可以很低,也可很高。当今社会,为了博取公众话语权和吸引眼球,一些所谓的“专家”常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导致成为“专家”不再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大大稀释了“专家”群体的含金量,更给智库管理团队带来了巨大挑战。

作为理性的智库管理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知名度”并非是选择专家的唯一指标,在聘请专家过程中,要综合各方信息进行判断考量后做出选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见风使舵,靠二手观点过活的,没有客观调研仅以各种过激观点博眼球的,盲目跟从西方论调的,甚至是已被敌对势力收买笼络的,只能给智库研究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凡存在此类问题的,知名度再高也必须摒弃。

同时,在为每个专项研究课题组建专家队伍时,不应“就事论事”,而应追求多维立体。如研究中美关系,不能只请美国问题专家,还应吸纳俄罗斯、亚太、中东等各方问题专家;也不应只请外交方面的专家,还应有军事、经济、人文以及海洋等热点问题的专家。同时,由于专家性格特点、学术背景等异同,除了研究领域各有所长外,不同的专家还拥有不同的“气质”:有的擅长表达,有的擅长落笔;有的擅长提出开创性的思想,有的擅长归纳总结现有的素材数据,有的擅长交流碰撞,有的擅长独立思考。如果在“排兵布阵”时能将这些专家的“气质”考虑其中,必然会有事半功倍效果。

此外,“专家库”是智库构建专家队伍的“关键基础设施”。这个库绝非仅为一份带有“姓名、单位和联系电话”的简单列表,而是应该包括对每位专家思想倾向、学术能力、业务专长、性格特点、背景经历等在内的研判资料。这就需要智库的管理团队做大量的调研,如收集、阅读专家的著作,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亲自拜访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同时,这个库也不能成为一潭“死水”,而要不断地流动、更新,那些原地踏步、吃“老本儿”或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再进行学术研究的,必须选择淘汰,而以一些具有扎实功力的新锐力量替换,注重发掘和发现具有学术后劲的新生代,并适度加以引进。这就需要管理团队要在关注资深学者的同时,注意发现和扶持“生长型”学者。

当然,对智库内专家的管理问题也是智库管理人员的重要课题,其中,对专家的评价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专家的评价,除了业务能力外,其中对其“尽职度”的评价十分重要。例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要求其麾下的研究人员每年在年终总结里披露自己的外部活动,且如果外部活动年收入在5000美元或者持有某组织5%以上股份,即可被裁定为外部利益重大。

李轶海主编:《国际著名智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页。这足见其对专家管理的细致入微。

(二)正确引导研究方向

与高校和普通学术研究机构不同,智库的鲜明特点就是服务于国家决策层,即必须集中精力重点回答当前国家安全与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这既是智库被赋予的使命,也是智库的“生存法则”。如果把研究成果比作思想类“产品”,不了解“市场”需求,“产品”就没有“销路”,不仅浪费了研究成本,甚至会失去自身作为“智库”存在的意义。同时,保持智库的独立性和研究特色,也是世界几乎所有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追求的目标。

参见李轶海主编:《国际著名智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因此,作为智库,应该研究什么?无需研究什么?研究重点该向哪些方面倾斜?这到底该由谁说了算?像一般高校或研究机构那样,找些专家开个“开题会”是否就能解决问题了呢?笔者认为,在引导研究方向、决定研究项目问题上,尽管专家的意见非常重要,但智库管理团队也应参与其中。因为,在综合当前国家决策需求、同类研究成果的有无、自身研究实力与专长、是否有顺畅的呈报途径等多种因素进行判断方面,智库管理团队有其自身优势,这种优势与专家优势相结合,共同做出决定,更具恰当性。当然,这也就对智库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在对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等全面掌握基础上,用敏锐的捕捉力寻找研究突破口外,还要特别重视以下两点:

一是要与相关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甲方”需求。与职能部门间的断层是当今许多智库的“短板”。笔者就曾遇到过此类问题,某智库经研究后欲建议国家就某个热点问题建立多国间对话合作机制,但当将这一想法上报相关职能部门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已制订出类似方案且正着手实施。然而,弥补智库与职能部门间的断层并非只靠智库一家努力就能实现,必须要“双向”互动。就智库与职能部门的逻辑关系而言,职能部门是“官”,智库是“民”,若要构建一种恰当合理的关系,“民”要拿出自信与“官”对话,“官”则须放下身段倾听“民”的声音。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应该学会用好“智库”这个“外脑”,做到体制内和体制外两股力量有机结合,将一些需要研究却又苦于人力、精力限制的课题,以签署研究合同、协议并划拨相关经费等方式交付智库完成,真正实现“官民融合”,达到职能部门与智库的“双赢”效果。

二是要在选题的切入点和研究视角等方面凸显“智库”特色。智库的研究报告只有与职能部门的研究报告和媒体评论文章形成互补,才能扬长避短凸显自身独特作用。譬如,职能部门可直接了解决策层的需求,有大量来源可靠的内部动向情况积累,有快捷的呈送途径,这都是智库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一些时效性强的题目上,如针对某个突发事件的判读和对策建议,智库研究处于明显劣势。但是,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能范围,研究内容均围绕自身职能重点展开,拥有的研究资源也相对单一,同时,他们往往将大量精力放在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上,在前瞻、趋势、假想类研究上则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就给智库提供了很大的创新空间。同理,媒体评论一手材料多,但真假混杂;观点新颖,但会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或者剑走偏锋;文思贴近百姓,但缺少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和全局思维。

据此,智库研究显然应从以下几点寻求突破:①站位高、视野宽。即不要局限于某个特定职能,更不要牵扯进各种部门利益,而要从国家高度和全局视野思考问题;②结论清、措施明。即要勇于做出判断,避免模棱两可,尤其是在战略目标或应对措施上,要泾渭分明地说清说明,避免大话、空话和套话;③重趋势、精预测。即要突出前瞻性,争取在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可进行探索式研究。例如在研究朝鲜半岛问题时,不是一头扎进“如何推进半岛和平进程”这个思维模式,而是将眼光放到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变局”上,采取兵棋推演等形式模拟各种“意外”发生后可能的联动反应和动态变化;④形式新、敢发声。即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研究报告形式,可以采取“大小报告”“主件附件”相结合的方式上报研究成果,甚至可以根据题目特点,考虑配合以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更加生动的形式上报。同时,作为智库不能惧怕发出“非主流”声音,但出发点必须端正且有凭有据,如此,即使声音刺耳,也可提供一个独特视角,能对相关部门或国家决策层的思考判断提供帮助。

此外,尽管选题的好坏是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但选对了题也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在研究进程中管理团队要密切跟进和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形势变化不断修正研究内容和走向,另一方面要把控研究时间进度,例如研究中美大国博弈的现状和对策时,管理者了解到两国领导人将于2个月后见面,那么就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敦促研究者将该研究成果在2个月之内完成并提交,只有这样才会有效增强其参考价值。

当然,选题也要量力而行,对于一些刚起步、规模较小、专家队伍较单薄的智库,可以采取“先人后题”的方式,即先考虑自己的专家在哪些领域有研究能力和专长,再在这个特定的领域里选择有价值的题目。而对于已有一定规模,专家队伍较丰满的智库,则可以采取“先题后人”的方式,即先选择有价值的题目,再根据题目选择有相关研究能力和专长的专家进行研究。

(三)做好学术保障工作

智库的保障工作纷繁复杂,总体而言涵盖学术和后勤两个方面。其中后勤保障包括基础设施的运营、经费管理和日常行政等方面,与其他单位或部门的后勤保障有许多共通性,在此不赘述。而智库的学术保障有其独特之处,但也是个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作为智库的学术保障,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个“死气沉沉”的智库必然出不了好的研究成果,甚至会逐步走向衰亡。而若要保持智库蓬勃向上的活力,良好的学术氛围是重要源泉。因此,智库管理者除了要实现问题研究不间断的常态化,使智库的学术氛围得到保持,还应跳出传统功利思维和学术研究的窠臼,在看似非主流的学术活动上下功夫。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组织研究活动、出版期刊和参与媒体宣传等等都是智库在学术研究上的“运动”。而思想碰撞必然产生智慧火花,他山之石不仅可以攻玉,亦可“引玉”。作为智库的常态工作,即使没什么特定主题和需求,只是邀请各方专家开个“神仙会”,不仅可以活跃学术气氛,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美国统计学家纳特・西尔弗在《信号与噪声》

[美]纳特・西尔弗著:《信号与噪声》,胡晓姣、张新、朱辰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一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即华盛顿智库)举办了一场关于反恐问题的研讨会,参会者除了研究该问题的专家学者外,还包括可口可乐公司营销总监、纽约警探、为美国婚恋交友网站设计程序的工程师,以及因创建美国大选预测网站而知名的西尔弗本人,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参会者与专家们却碰撞出一场“头脑风暴”,而主办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跳出固有的框框”。显然,这种多领域、融合社会各界的研讨方法,也可以帮助专家从纯粹的“象牙塔”里走出来,全面了解现实情况,最终制定出更能“接地气”,更具可操作性的决策参考方案。

二是提供信息数据共享。所谓的“重复劳动”,许多是源自信息的不流通。在美国东西方研究所的一份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比信息更重要的是共享”。智库内部各个专家间、各个课题组间,智库与职能部门之间,智库与智库或其他学术机构之间,一些可公开的、不涉及保密和核心知识产权问题的内容,可以通过网上公布、研讨讲座、资料发放等形式进行“流通”。不得不说是的,目前我国智库外部(即智库与职能部门之间,智库与智库或其他学术机构之间)的共享通道并不畅通。虽然大环境改善还需时日,但当前智库管理团队至少要着力建好自身的内部共享机制,同时也要主动作为,为信息共享创建快捷方式。如组织专人进行一些基础性的信息搜集和简单的筛选,或者对一些动态情况进行跟踪梳理,将上述内容汇编后推送给各位专家,作为他们研究的“弹药补给”。

三是组织各类学术调研。有这样一件事令我记忆深刻,在一次中印两国专家共同研讨中印边境问题时,我方一位专家谈了许多看法和想法,印方专家在回应前问了一个问题,“请问您去过几次中印边境?”我方专家愣住了,难以作答,印方专家接着说,“我去过十余次,最近的一次就在一个月前。”同志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我们遗憾地发现,国内很多专家擅长坐而论道,在研判问题时,依据的多是“二手”甚至“三手”信息,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甚至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也许是一些专家的无奈之举,因为调研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仅靠专家个人之力恐难为之。因此管理团队就应发挥作用,明确调研任务,做好调研计划,联系对口单位,安排调研行程,提供后勤保障,验收调研成果。调研不是游山玩水、走马观花,而是要目的明确,带着问题、带着任务甚至是带着压力进行的。记得一次我陪同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的一个代表团,他们紧张的日程中只有一个半天没有安排正式活动,我问团长是否需要安排去参观(因为团内好几个团员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团长回答,请尽量帮我们安排一次与中国学术机构间的交流,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中国各方专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如果实在安排不了,我们就留在酒店写报告。他还直白地补了一句,报告写得不好,这次来华的费用就会出现问题。足见这个调研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从中也可窥视到其背后管理团队的严格管理。

(四)提高自身智库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智库吸引人才、推介研究成果、提高业内话语权的助推器。影响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更不是靠“砸钱做广告”能实现的。比如召开大型研讨会,没有好的主题、好的思路和好的发言,难有吸引力。向有关部门呈送研究成果也是一样,仅靠自吹自擂而没有过硬的研究成果,难有好口碑。

因此,智库的管理团队应该在保持严谨、踏实的研究作风基础上,做好扩大影响力的统筹规划。可考虑“以点带面”的方法,即围绕一些特别有自信的主题,打造品牌式的研讨活动;或者重点推出某个或某几个优秀专家,为其创造“亮相”、发声的各种机会;或者就某个问题公开发表系列报告,召开新闻会,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再或者与国外知名智库建立稳定的交流关系,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合作研究等等。这些工作对智库管理团队的技能提出了更加复杂、具体要求。例如召开国际会议,议题设计要求管理团队要对自身的研究特长、内容,当前的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各方感兴趣的话题有所了解;参会邀请要求管理团队对国内外智库、专家的情况有所了解,知道该请什么人、不该请什么人;议程设计则要求管理团队要对各类国际会议的惯例有所了解,发言与问答的时间,主持人与评论人的安排,甚至茶歇和工作餐的设计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会务工作要求管理团队要对外事礼仪,各国的国情、宗教、习俗有所了解,还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以保障交流沟通的顺畅。只有这样,智库的形象和影响力才会不断得到认可和提升。

作为智库的主旨,既要服务于国家,也要服务于人民。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人们获取信息途径增多,速度加快,但是信息的质量却良莠不齐,甚至充斥着大量的假信息、伪学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思维和判断。智库拥有一支具备良好研究分析和判断能力的专家队伍,理所应当将自身的研判成果与民众共享,尤其是当一些别有用心的歪理邪说出现时,更应及时运用知识的武器给予有力的回击。为此,智库管理人员应该时刻跟踪关注舆论动向,就某些热点争议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形成报告并公开发表。或者围绕某些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持续的跟踪和分析,定期发表相关报告。这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工作,既可以为人民服务,也可以有效地提升智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为可靠的信息来源、可信的观点判断是评定智库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

同时,打造智库的文化内涵,也是智库建设和品牌效应及影响力的重要内容。对此,有专家撰文指出:“在这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智库与智库之间,浅层比的是物质资源,中层比的是运行制度,深层比的则是管理文化。”

周湘智:《智库管理文化建设的维度及其提升》,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第49页。这种将智库管理上升至文化较量的理念值得重视。

三、智库管理人员提升能力素质的方法途径

智库管理工作有很强的特殊性,不仅需要书本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有高远的战略思考,又要有踏实的落地执行。它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而是要将行政管理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作为一名智库管理人员,应该着力提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统筹规划能力

《道德经》中说:“执大象,天下往”。“大象”就是“道”,只有认清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发展道路,明确智库管理工作的任务目标,深入思考智库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才能做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规划相关工作。

因此,作为专业化智库管理的关键,就是要吃透国家有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主旨精髓,找准智库的建设方向,要明确该建什么不该建什么,建设的重点和关键点是什么,专家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平衡发展如何进行,近期研究、中期研究和长远研究的主题是什么,研究成果的推介和呈送如何把握,调研工作如何展开,有限的经费如何合理分配等,都是智库管理人员必须思考和规划的问题。应该说,智库管理人员统筹规划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为智库建设层次的高低和效能的发挥,也是智库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而借鉴世界著名智库的统筹规划方式,并结合自身智库的资源和运行模式,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抓执行、事后搞评估和平时重沟通,同时要以创造性思维引领工作,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新理念和新方式,并及时评估效果和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智库管理人员统筹规划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二)组织协调能力

智库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高低,不仅关系到智库的内部团队建设,也关系到智库的能效发挥。因为,智库管理人员不仅要与智库中的各类人员交往,还需要就一些事项与智库以外的各类部门和人员交往,解决项目制定、专家选择、研究展开、评审组织、成果推送等日常研究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不仅需要智库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资源配置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化解危机能力等。管理人员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使智库的有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并在合理的激励机制下使智库形成合力,从而达到效能最大化。

通常,智库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更多的要依靠实践经验,但是,必要的学习和培训也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作为一个国际型智库,其管理人员就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它是与国外智库和专家进行交流的必要前提。而这一能力的提高,除了一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经验积累,更重要的则需要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因此,在智库管理团队中设立类似“项目官员”的岗位,通过独立管理,推动和保障专题研究项目的进行,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同时,针对其自身知识结构,适当通过组织培训和短期送学等方式,提高相关知识水平。丰富的经验积累与必要的知识习得,可以有效提高相关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

(三)服务保障能力

虽然服务保障是智库管理的“传统项目”,但要做到科学、高效和节约仍需下一番功夫。服务保障能力集中体现在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规范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尽管本文一再强调智库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智库的主体是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处于从属地位,是为研究人员服务的,万不可本末倒置。

作为一个高效的智库管理团队,服务理念和意识是否端正,决定了智库服务保障是否到位,而服务态度的好坏则是服务理念和意识的直接体现。服务规范和服务方式是否科学,则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因此,智库的领导者要紧紧抓住服务保障这个主题来打造管理团队,在培养和教育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上下功夫,要鼓励团队成员在进行服务保障时,多动脑、勤思考;重规范、态度好,做到心到、眼到、嘴到和手到,特别是在细节上下功夫。

同时,必须承认,服务保障工作是个烦琐辛苦的工作,有时需要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是吃力不讨好。因此,管理人员不仅要培养自己的工作细心,更要培养工作耐心,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以完成高强度的各类服务保障工作。

(四)研究分析能力

研究是智库工作的根本,如果智库管理人员是学术研究的“外行”,又怎能有效地引导和配合“内行”的工作。因此,智库的管理人员在尊重和汲取专家意见的同时,还须提高自身对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力。虽然不要求其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但要对各领域特别是自身智库擅长的研究领域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前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统筹规划智库建设、组织协调研究项目开展和服务保障好各项研究的顺利进行。

为此,管理人员应保有强烈的学习精神,在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面的同时,要将组织管理的每一次研究活动视为自身学术素养提高的契机。同时,更为重要的一个路径是,专家就在身边,导师就在身边,要充分利用好智库的优质学术资源,虚心向身边的专家请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同时,在与自身智库外专家接触时,也要随时留心与其交流、沟通和请教,拓展自己的知识来源。日积月累,管理人员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能力必定会有大的提高,逐渐成为行内的“明白人”,并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智库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语

专业化的智库管理团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造成功的,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优秀的智库既需要研究方面的专家,也需要管理方面的专家。研究专家与管理专家的无缝对接,可以使智库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刚刚起步,如何实施并无一定之规,需要研究者进行研究和探索,也需要管理者研究和探索。本文所述只是基于个人工作实践从智库专业化管理视角对智库建设的粗浅看法,旨在唤起有关方面对智库管理专业性的重视,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并加入到这一问题的探讨之中,以此提高我国智库的管理水平,提高智库的功效。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对专业化智库管理的关注,一定会摸索出一套适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科学管理模式,有效推动我国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轶海主编.国际著名智库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2]周湘智.智库管理文化建设的维度及其提升[J].重庆社会科学,2012(12):49.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篇6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

一、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含义

(一)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中已经被应用多时,但是大数据这一概念真正被广泛熟知还是因为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行业的高速发展,大数据通常指在信息爆炸时代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飞速提升,数据自身所拥有的价值被更深的挖掘,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和理念也斐然生了极大的变化,通常云技术与大数据这一概念是密切关联的,我们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经常以云技术来建立相关数据库并实现对海量数据的科学管理,在大数据概念中,首先数据总量是极其庞大的,其次要求我们拥有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于数据量庞大,所以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信息呈现较低的价值密度,想要合理采集有价值信息,我们必须拥有科学的信息管理技术。这是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的基本特征[1]。(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是比较早的,我们当前仍将其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我们想要了解人工智能,首先可以从字面意思来分析,首先是“人工”学术界对于“人工”的概念还是比较明确的,人工即为人工系统,就是通过人类科学技术所实现的相应技术能力,而“智能”一词就存在较多的解释和理解了,有人认为智能技术应该是类似于人类智能的一种高端科学技术,它应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意识,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情况下做出“思考”并给出相对正确的答案,而诸如“自我”“思维”等一些其他对智能的解释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智能技术。我们自身对于智能的认知也只是人类本身的智能,那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认为是通过人类科学技术来实现一种类似于人类智能的电子系统,让其在工作中能够良好的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并且根据自身逻辑算法达成与人类思维类似的思考过程,进而实现通过信息判断情况进而发出指令。这是我们当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其技术概念的优势性非常大,我们在现代社会已经广泛实现了各种领域的自动化,但是这种自动化水平仅仅是在人工控制或者人为编写运行程序的情况下,通过系统或者机械来自动执行人的意识,那么这种自动化就仍然不是我们在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的最终形态。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就是通过自身系统对相关运行环境和周边态势进行感知,同时依靠自身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来实现对各种情况的自我判断,并且根据数据分析来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的执行命令,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虽然当前我们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没能达到理想化的技术水平,但是我们已经能够让人工智能系统在一定的设计范围内实现对多种不同情况的自我处理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情况下网络系统面对海量的相关数据是需要进行分层处理的,但是如何分层要取决于人们对于网络的具体使用情况,而人们使用网络的情况非常复杂,存在众多不确定的情况,何进行网络分层就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强化网络优化服务上做能够提供的优势能力[2]。

三、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对于信息利用处理的依赖程度更高,可以说我们当前的生活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需要各种信息来支撑我们了解情况并作出决定,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科学管理,在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妥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更好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一)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上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中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依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对于网络安全也更加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有无限的便利,同时也有更加严峻的网络安全考验,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上,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先进的网络安全问题来自于木马病毒入侵、垃圾信息等等方面,应用传统意义上的防火墙系统只能通过不断更新自身数据来实现对有限范围内的安全保护,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让防火墙系统变得更加“聪明”,智能防火墙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掌握正常的网络信息情况并且进行学习记忆,如果在日常使用中出现了异常情况,智能防火墙首先会对问题进行识别,从多角度去分析并识别先关情况,如果只是使用者的正常操作内容反馈则允许建立连接,如果存在高位风险则直接隐藏IP或者组织连接,实现智能化的网络安全管理[3]。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上的应用主要是突显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特性,人工智能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实现类似于人类思考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对情况的辨别来达到有效区分各种不同情况,针对有危害的相关情况进行阻止,同时我们在整个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构建的过程中也需要妥善应用人公布智能技术,从多角度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维护作用。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管控中人工智能的运用

我们在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数据智能分析的过程中,必须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中,首先凭借计算机网络提供的高速网络通道来实现超大体积数据的快速传递,进而实现良好的传递、储存,而对于数据的实际管理和分析上,则需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在进行信息分析和信息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使用专家系统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这其中不仅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也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在实际进行信息应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相关问题对数据库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压缩其价值密度,筛选更贴近于答案的相关信息,并且合理利用专家系统来获得最优解答[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七(整理5篇)

    - 阅0

    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111月份就要过去了,时间过的非常的快。单位策划的期货大赛,作为招商工作成员之一的我,联系了好长一阵子。其中有很多的感触。先前金融组和传统组都在联系,只.....

    雪中即景作文范文(29篇)

    - 阅0

    雪中即景作文篇1今天早晨,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刹那间那美丽的人间变成了雪的仙境。早上刚刚起来的时候,拉开窗帘,我惊呆了!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