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6篇)

来源:网络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商务谈判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3-0118-02

在社会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今天,时代进步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不断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人才,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高校为适应社会生产力需求所开创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商务谈判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型课程,学生能否掌握基本理论,能否在未来的外贸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是一切外贸交易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因而,高职高专院校应转变旧的思维模式,把实践放在首位,努力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顾名思义,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校告别了以往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在教学及学生就业上建立桥梁与纽带,利用企业现有的实践资源,把重心从课堂引入实践基地。这种模式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掌握实践领域的最新动态,实现了教学与应用资源的整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四类:第一,学校引进企业;第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第三,校企互动模式;第四,“订单”式合作。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取四种模式之所长,实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学的统一。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协商,签订必要协议,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素质来培养生源,企业也可派人来进行短期培训,并设立合理的公司考核机制,成功通过考核的学生,即可签订就业合同。这种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转化效率,缩小了学校与市场之间的差距,在维护了学生和企业利益的同时,也给双方带来了实惠。

二、商务谈判课程的内容和定位

商务谈判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技能型课程,主要介绍商务沟通以及谈判的相关知识,技巧和方法,具有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等特点,对学生外贸领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和理解商务沟通以及谈判实践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各阶段策略、谈判礼仪及相关外贸领域技能。该课程是有志从事外贸领域工作的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商务谈判课程建设有其专业性及特殊性。在高职高专商务谈判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尽早获得谈判实践技巧,掌握该领域最新的能力需求,缩短学生与执业市场的距离,是实现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商务英语的各项专业课程中,特别是在商务谈判课程的具体操作中,高职高专院校应力求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与市场、企业需求相结合,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在现有条件下,开拓创新,推行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战略理念,实现时代赋予高校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之重任。

三、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商务谈判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整合课程资源

商务谈判属商务英语技能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实践操作涉及范围广,覆盖外贸交易全部过程。国际商务谈判是外贸进出口业务的先行军,谈判过程中是否处于优势,谈判结果是否符合己方利益,谈判后协议的签署,都对整个外贸交易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国际商务谈判究其本质,属进出口业务谈判。进出口业务每个流程的开展都离不开交易双方的合作与磋商。掌握优秀的谈判技能,与国际贸易实务等相关课程相结合,开展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等国际贸易业务的各流程的谈判,使国际谈判能按照实际程序真实的融入外贸操作领域,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切实可行”的谈判技能。而片面追求谈判技能,忽视其与进出口业务相结合是行不通的。在校企合作订单试人才培养模式下,商务谈判课程应针对外贸谈判中的实际需求,整合其他相关课程资源,挖掘共性特性,建立课程资源链接,如采用跟踪教学等手段,随其他相关课程进程,进行符合外贸业务实践顺序的谈判场景教学。避免教学资源重复浪费。同时分清主次,合理配比理论实践,以实践为导向,区分主辅课程,保证进出口业务流程贯穿始终,做到教学过程高效务实。

(二)加强实训室建设

模拟或真实商务谈判需要有相关的硬件及软件支持,如相关的谈判场所、桌椅、话筒、会议记录、纸笔、文件、录音及播放设备、谈判时间、人员等。建设商务谈判实训室,为模拟商务谈判的真实场景、构建商务环境提供必要保障。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经历最真实的职场体验。合理构建商务谈判实训室,可以一室多用,在模拟商务谈判之余,也可根据不同课程的相同硬件需求,用于模拟公司内部会议,口译教学等。

(三)校企互动、合作共赢

根据商务谈判课程性质及现有环境,分析商业、地域等因素,可邀请更多企业走进校园,选择合适人才,作为储备力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加快企业的人才转化效率,满足高校人才战略。企业可以合理方式与学校达成协议,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公司谈判组成员,授权学生在特定条件下,代替或参与公司完成某项特定谈判磋商任务,如区域范围内可完成的合理谈判任务、建立业务关系;网络磋商与谈判;公司视频会议;订单人员所在地企业谈判。学校可利用实训室等便利条件,为企业提供订单人员的办公场所或会议室及办事处。订单人员与企业需了解对方真正诉求与合法权利,在履行自身义务的前提下,为实现双方共赢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考核及保障机制

设立校方及公司用人双重考核机制。高职院校需订立学生能力考核机制与公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机制相配合,同时检验学生的实习成绩,也在考核中允许企业选拔合格人才,双向衡量,使备选人才在学校提供的办公环境中,为企业提供业务服务。这种校内供职的方法既保障了校方的权益,不干扰学生在校生活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的资源。

校企合作,协议优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与市场接轨。校企合作给企业与学校带来双赢的前提是要有法律的保障。有法可依,有理可循,这才是令双方合作顺利进行的制胜法宝。校方可多方征求意见,拟定协议范本,力求完善,不留漏洞,在支持企业权利的同时,充分保障校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及权益,保障学生能学有所得、劳有所得。

(五)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如何吸引更多企业,并保持企业与学校的稳定合作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应提高校企合作的硬件条件及软实力,根据企业及市场需求,开展课程改革及实训室建设。为促进校企合作,高校需提高硬件环境建设,为企业合作准备必要条件,如在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进行外贸操作平台,网络条件建设等必要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对该专业建设中重点科目教师实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至少达到该专业对应外贸供职水平及以上。开设企业所需科目及项目培训,选取符合实践理念的教材辅助教学。高职院校需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在适度合理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开展合作的便利条件,提升企业对学校的信任度,保障企业长期开展合作的积极性。

(六)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估机制

在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商务谈判课程需要完善课程评估机制。谈判作为应用型课程,可开创新型评估机制,如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订单人员谈判组评估、谈判成果评估、方案评估、报价底线评估、签约评估等。在完备的评估机制的保障下,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有利经验,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企业对订单人员的信任,促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商务谈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谈判人员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就在于现有的商务英语谈判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商务谈判课程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突出其实践性,努力实现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谈判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汤定国,吴国伟,孙梅.“订单培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技术探讨(民企)[J].江苏教育,2011(12).

[2]李敏.论模拟谈判教学模式在商务谈判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07(18)

[3]庞爱玲.高校《商务谈判》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程忠国,符裕,施伟.实施订单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J].职业,2011(9).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2

关键词:行业特色;省属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36-03

具有深厚石化行业背景以及具有鲜明石化特色办学的地方省属本科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地处中国南方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全市共有石化企业7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且茂名市还具有省级石化产业园――茂名石化工业区[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自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协同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建特色高校、多方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

我校具有悠久行业背景及行业特色办学历史,与众多石化企业合作关系良好,且我校地处中国南部沿海巨大的石化产业带的核心位置,如茂名石化2000万吨/年炼油及乙烯100万吨/年、广州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惠州石化1200万吨/年炼油、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东兴800万吨/年炼油、湛江中科1500万吨/年炼油、北海炼化800万吨/年炼油、钦州炼化1000万吨/年炼油、海南炼化800万吨/年炼油等[2,3]。我校产学研项目多与这些石化企业签订,并与其中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009年,我校与茂名石化合作建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产学研基地”,建设包括科研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及成果转化为合作内容的“四个中心”和“三个基地”共7个项目建设。2011年,由我校与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和广州石化三大公司共同组建的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获得省教育厅的立项,这标志着我校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我校与近40家企业(多为石化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科研、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学校有3个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即广东高校石油化工污染控制与清洁生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石油化工装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化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高校果蔬加工与贮藏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以及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二、学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我校自2000年升本后的第三年,即2003年就启动了首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此为之后学科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1月,学校明确提出“吹响学科建设的冲锋号”,掀开学校新一轮学科建设工作高潮。2012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三大学科同时跻身第九轮广东省重点学科行列,这三个重点学科的建设均体现了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在学科建设良性带动作用下,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学校承担了5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茂名市重大科技专项等高层次的科研项目近200项。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3项,茂名市科学技术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78项,专利授权80多项。我校学科建设的五个方向:一是调整优化,彰显特色优势;二是引培结合,打造高水平团队;三是提升科研质量,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四是深化协同创新,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五是以学科建设“龙头”,进一步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我校还积极参与和承办高层次国际会议。2014年8月14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功承办了第九届中国通信与网络国际会议。另外,每年学校均有众多教师出席国内外会议,进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举办和参与高水平会议,加强了与会者彼此间的交流学习,提高了我校知名度,促进了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多方共建行业特色高校

(一)政府、企业及学校共同建设行业特色高校

2014年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三大石油公司”)签订四方共建我校协议。据协议,广东省将支持我校根据国家石油石化建设与发展需要,强化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结合、高层次师资引进与培养等方面对学校予以扶持,大力支持学校新校区建设,使学校成为培养石油石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三大石油公司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积极参与公司科技攻关以及国家和广东省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支持我校建立公司科技研发基地和在职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支持我校建设发展,在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专业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研平台和在职培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优秀毕业生献身石油石化事业。学校将紧抓四方共建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水平与科研能力,加快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石化品牌高校的步伐,为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省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带做出积极贡献。

(二)采用董事会制建设特色高校

坚持面向国内外社会办学,学校建立董事会制,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产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大学建设与管理,共同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改革与发展。2010年9月,学校建立董事会,成立了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63家董事单位组成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董事会,开启了政府、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新篇章。我校董事会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社会各界友人、合作伙伴开展交流与协作,更好地吸纳各界精英智慧丰富学校办学理念,更好地调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董事会是学校办学的参谋,是开展合作的桥梁,对进一步加强广大会员与学校的联系,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扩展学校与外界开展产学研合作,逐步构建我校开放式发展格局,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

(一)校企共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石化行业特色人才

我校现有三个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分别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化湛江东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三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石化企业将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提供意见和建议;选派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有关专家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开展学术讲座,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包括企业课程、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深入企业锻炼的青年教师和学习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管理。学校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岗位需求、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按照企业的用人需求,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并协助公司完成员工的继续教育;实现协同培养,合作共赢。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对我校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我校还建立了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石油化工工程教育中心、现代通信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与化工基础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现代机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茂名绿园食品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等。这些中心及实习基地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校特色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高级技能型创新人才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的通知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友好协商,决定就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进行合作,共同向广东省教育厅申请试点,并于2013年2月,我校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协议,后经广东省教育厅同意我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合培养方案。

举办本科与高职院校试点班的优势:一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半年的企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毕业后实现无缝对接;三是两校的师资和教学各取其长,实现互惠共赢;四是学生在广州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和实习,可以为在珠三角地区实现就业提供极大便利。学生通过试点班的学习,可以培养其创新性思维,拓展眼界,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贡献自己的才华。

(三)与同行高校等联合培养高层次特色人才

我校与太原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10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合作内容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学者互访和师生交流等,选拔学生以“3+1”或“3+2”模式到境外合作院校留学。并分批选派部分教师、学生前往交流、学习。

(四)举行高端论坛,研讨联合培养国际化石化高端人才

2008年9月18日,我校隆重举行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邀请了国内同行高校、中石化相关部门、出版社以及茂名市政府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学者,共同探讨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等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规划我校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次办学特色战略研讨会举办目的:能够用战略的思维、以广阔的视野、集专家的智慧、采众校之经验,寻校企之合作,探讨和研究我校今后办学特色的发展思路和良策。

2012年8月7日,我校召开了“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石油化工高端专业工程人才研讨会”,研讨会由我校、英国阿斯顿大学、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广东新华粤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两高校专家学者和六企业人力资源部正(副)部长共2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深入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细节,并初步达成一致。本次研讨会加深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认识,加强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有望以此为契机在石油化工人才培养领域建立新型合作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石油化工专业工程人才。

(五)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特色人才

2013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关于公布2012年度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名单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8号),我校获批2012年第二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31项、创业训练项目13项、创业实践项目6项。这是我校首次获批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我校自2008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深入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纳入本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并创新相关管理机制与体制,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人才

2011年7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邀请石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加强工程教育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提高实施工程教育的素质和能力,聘请石化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不断强化办学条件保障,在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向“卓越计划”班级倾斜;让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另外,我校还建立了1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此专业建设点和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等专业的建设,为我校协同创新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五、总结

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特色,我校自始至终都走的行业特色办学之路。协同创新是加速我校发展的一个契机,自我校2000年升本以来,我校主要从立足于行业特色的产学研、学科建设体现行业特色、采用董事会制共同建设特色高校、行业企业及同类高校共同培养特色人才、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培养行业特色人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协同创新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根.基于石化行业特色的营销专业人才培育探讨[J].克拉玛依学刊,2013,(4).

[2]刘雁,郭福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2).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3

10月,洛阳理工学院召开了组建以来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和回顾了洛阳理工学院组建以来的人才工作,分析了学院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确立了今后5年学院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今后5年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我们要从学院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认识,落实措施,推进人才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见实效,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洛阳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段治乾说。

提高认识把人才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

洛阳理工学院人才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目标,系统总结学院组建以来的人才工作进展与经验,分析当前人才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动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对于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洛阳理工学院院长杨小林说:“这次会议既是学院组建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又是学院向优质本科院校迈进,实现‘从外延发展转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学院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校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高度认识和充分发挥人才在学院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真正把人才工作摆在学院发展的核心地位,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学院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院和各二级单位分别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关于人才工作的领导决策、协调落实、监督约束和咨询评议的管理体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积极参与、认真落实,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格局。

组织人事部门从人才资源是学院发展的第一资源高度,来认识和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督促的重要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特别是与人才工作有直接联系的部门,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强化服务,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

引育结合打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新平台

洛阳理工学院在人才工作中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以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为中心,正确处理稳定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锻炼教师学术成长和人才培养能力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设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在培养层面和培养重点上确定不同的取向,逐步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符合学院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明确规定,博士享受副教授校内岗位工资待遇,博士后和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博士享受教授校内岗位工资待遇。对引进的人才提供科研启动金,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和安家费,过渡期内提供临时住房。对特别紧缺的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加强教师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5年来,学院先后通过开展“知荣明耻师为范”和教师培训年等活动,进一步督促落实青年教师听课制度和下企业锻炼制度、教学观摩制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养和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适应本科教学要求,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达标认定。从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学研究、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方面入手,精心组织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做到了“教师上岗要有证、上课之前先培训”,5年来,岗前培训新教师182人次。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教育,选派22名骨干教师赴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助教、助研,选拔20名优秀教师赴英国格拉摩根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启动名师工程,先后评出8位院级教学名师。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先后开展4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共有69名青年教师在比赛中获奖。

――开展与郑州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鼓励教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并为导师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建立了“河南省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水泥及混凝土制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同力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瑞集团等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关系。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外交流广泛开展,聘请外国专家的质量整体提高。设立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建成了“建材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首次遴选“材料学”为院级重点学科,刚刚被评审为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区域经济学”4个学科为院级重点培育学科。

――探索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深化校内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优秀人才的支持和奖励力度。人才激励工作机制的形成,对引进和稳定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凤凰群栖燕归来。正是在一个全新的引人、育人体制机制下,学院打造人才新平台成效显著。目前,学院引进、送培博士127人,291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专任正高级职称88人,副高级职称35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8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人才40余人,聘有包括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内的100余名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与2007年相比,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和比例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朝气蓬勃、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

四驱齐动高校科学发展驶入“快车道”

高校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这些理念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作为一所组建时间不长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院人才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当前急需解决人才数量不足、高端优秀人才缺乏、现有人才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次人才工作会议,正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段治乾教授告诉记者。

这次人才工作会议绘就了未来55年学院人才工作的蓝图。学院将通过“1135人才工程”“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博士倍增计划”“人才保障激励工程”等4项工程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实施“1135”人才工程,培养集聚学科领军人才。学院将依托国家和省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以学院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合作培养等为平台,培养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启动实施“1135”人才工程:通过5年建设,力争引进10名左右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层管理人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负责人为主体的客座教授,形成卓有成效的学术团队,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竞争力;引进、培养10名左右特聘教授,推动部分学科加快实现专业硕士学位点和省重点学科的突破,引领部分学科达到国内知名、省内一流水平;培养30名左右专业建设首席教授,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带动部分专业尽快达到省级特色专业水平;培养5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带动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形成科学合理、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

――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培养选拔青年学术英才。制定和完善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的特殊措施,通过设置特聘岗位、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等方式,重点支持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学术英才。坚持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与业务素质培养并重,采用学历(位)提高、博士后研究、国内外研修和工程实践锻炼等形式,努力培养、提升一大批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水平高、双师型、双能型青年骨干教师。每年从各系(部)选派10名左右外语基础较好、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赴国外参加双语教师培训;结合国家留学基金地方合作项目和教育部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每年选拔2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访学。力争在5年内,使15%左右的青年教师有国外进修学习经历。

――实施博士倍增计划,引进培养博士骨干人才。学院根据学科专业、人才分布特点,合理制定紧缺专业目录,区分专业、层次,有重点、有区别地引进。围绕学院及系(部)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充分调动人才引进工作的积极性。博士引进和培养要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情感到位,营造良好的尊重人才、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要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分批次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实现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5年后增加一倍以上,达到300名左右,教师占比由现在的11%提高到20%左右。

――实施人才保障激励工程,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创新理念和作风转变推动素质提升和强化为人才服务,形成一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的高素质人才工作队伍。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协同合作、重在落实”的原则,进一步强化院、系两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责,建立完善“院系联动,分工协作,职责明确,各司其职”的两级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工作责任制,把人才工作成效纳入单位和干部年度和任期考核。建立完善人才服务环境保障工作机制,把组织部人事处真正办成人才之家。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4

关键词:促进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创新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承办单位、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教育超市有限公司组建单位。长期以来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行业特色鲜明,办学定位准确,集团化办学模式有效运作,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只有促进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的创新,才能保证校企合作工作成效的更加突出。

一、校企合作建设成果

校企合作工作坚持目标导向,以深化成员合作、加强内涵建设为核心,优化校企合作组织运行,落实校企政”三方联动,产学研”立体推进,大力发挥集团平台优势,校企共同推动集约化办学,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迅速提高,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以及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

1.完善运行机制,优化孵化环境

学校不断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制定了相关规程,设立了江苏商贸职教集团,落实职责,加强领导力量,每年牵头召开职教集团年会,总结经验,研究计划,创新工作,完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与机制,增强集团化办学的生机和活力。同时牵手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组成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及联席会议,或依托主管部门、行业部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机构,与企业展开互动并形成惯例,建立了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氛围,有效地保障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拓展校企合作交流平台,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创新

(1)加强校企合作,贯通校企优质资源共享的立交桥

①订单培养内涵日趋扩大

先后与爱迪尔珠宝班、红豆店长班、松下能源班、361班、台湾王品店长订单班,以及为张家港国际购物中心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教育管理、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设立奖学金、共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共同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②项目培养效果充分显现

学校与江苏微软信息技术中心合作建立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运作环境中进行实训,不但有效提升实习实训质量,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因为合作效果良好,获得国家商务部资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深远的影响力。

③校企合作重大项目进展顺利

与红头集团在人才培养、就业实训、双师型人才培养等各个领域合作工作稳步推进,搭建了稳健的校企合作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与中国童装中心、尚德太阳能、江苏糖烟酒总公司、江苏康辉旅行社等一大批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多次重大科研及社会服务项目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

④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为江苏广电举办数字及互动网络维护培训班,为无锡中之天电子系统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培训,对无锡市总工会、无锡市民政局进行技术培训,为无锡530企业提供记账和税务筹划服务等。学校众多师生还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太湖旅游节、国际工业装备展等大中型活动,在锻炼师生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社会说服力。

(2)拓展校校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依托江苏商贸职教集团,签署与中职学校开展的双高双推”工程协议并有序推进各项合作工作。加大对苏北职教的支援力度,重点开展对口支援连云港灌云职业中专工作,为其实现跳跃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牵头联合13所商贸类高职院校组建了东中西部商贸类高职院校联盟,加强区域交流,探索高职教育合作模式,为全面提高各院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服务。

(3)全面深化校政合作,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无锡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与滨湖区、惠山区财政局签署了社会服务协议,开展继续教育培训8500余人。与无锡市旅游局合作开展无锡星级酒店服务技能大赛,与无锡市人保局、市总工会、市商务局、市旅游局等联合主办无锡创意烹饪大赛,与滨湖区科技局开展专利百日竞赛活动,成功申报专利150多项,受到多家政府、企业关注,推动了政校合作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二、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1.完善校企合作体制

进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依托江苏商贸职教集团,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合作、学校参与”的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新体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力度,积极参与无锡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管理的平台作用,密切联系大中型企业和530企业,形成四方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p#分页标题#e#

2.形成人才共育机制

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互约、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企业共享学校的生产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学校共享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行业协会共享学校的培训场地、活动场地、会议场地等资源,学校共享行业协会的行业信息、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等资源。推广双班主任制,推行双导师制。通过配备来自校外班主任、企业的技能导师的方式,校企合作施教,共同管理,指导学生的学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引导企业深度介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职业素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养成,深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通过推行专业教师一师一企”制度和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项目经理制,建立适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师实践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促进兼职教师聘用、教师服务企业的机制建设,实现互利共赢。教师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积极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对订单班学生的某方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强化,校企双方人才共育过程,按照协议承担各自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企业根据生产要求,将生产工厂、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生产项目搬入学校,学校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企业获得了学校生产场地资源、技术服务资源(教师)、人力资源(学生)、员工岗位培训的利益,完成了生产经营任务,学校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项目、企业指导教师的全方位保障。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加强与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商会和江苏省商业协会联系,积极为行协服务,行业协会获得了企业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的便利条件,并通过教师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从而实现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完成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任务。

3.创新集团化校企合作模式

集团化校企合作的模式,包括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载体两个方面。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①互惠互利的内在动力机制;②集团主导的外部驱动机制;③集团校企合作的调控机制;④集团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职教集团理事会和主要成员单位要打破部门、区域界限,善于将分散的资源加以整合,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载体:①共建共享实训基地;②共建共享校企人才资源库;③共建专业和课程;④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和推广;⑤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建立长效机制,核心是体现互惠、互利、共赢”原则。通过校企合作教育,可以密切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提高办学效益,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创新校企合作工作机制的措施

(一)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

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校企合作中心;二级院长成立由系主任担任组长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各专业成立由校外专家担任主任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两级校企合作会议,研究和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充分发挥其在专业建设与改革中的作用。

2.加强制度机制建设

一是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制定落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有关政策和具体工作措施,定期组织校企合作专题调研,着力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校企合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建立了校企合作见面洽谈会制度。学校就专业设置、技能人才培养、毕业人数向企业通报情况,企业就近期人才需求、职工培训向学校通报情况,双方就深化校企合作进行探讨,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三是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校企合作工作站”的职能是定期走访企业,在用工需求、员工培训、成人教育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及时便利服务;根据企业需求为学校安置毕业生,协调学校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了解企业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信息。

3.建立校企合作协调管理体系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合作行为的组织实施机构,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制定校企合作计划,指导校企合作各个环节的工作,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保证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运转。

4..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设置严格的评价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方位评估。

5.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效果突出的部门和人员通报表扬,在全校推广其先进经验,增强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意识和主动性,要树立校企合作的先进企业典型,对支持职业教育、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授予荣誉,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6.明确校企政行责任体系

校企政行合作中,学校是合作的主体。学校的任务是针对人才需求调整、规范专业建设,构建职教课程体系。重点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企业是合作者。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制定教育计划,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政府是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如出台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应是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受教育者是校企合作的培养对象。作为学生,应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作为学徒,应认真工作,锻炼职业基本技能。#p#分页标题#e#

(二)加快校企合作内涵建设

1.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载体

与企业共建一批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以实施项目合作为纽带,以学生员工制和项目经理制为形式,将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企业理念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升集团的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2.推广双班主任制,推行双导师制

通过配备来自校外班主任、企业的技能导师的方式,校企合作施教,共同管理,指导学生的学业、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引导企业深度介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职业素能和专业技能的同步养成,深入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3.加快"一师一企"和企业"教师工作站"制度化建设

要求每位专业教师长期、稳定、密切地联系至少一家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通过教师常驻企业工作站,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快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完善校企长效合作的运行机制。

4.推行校企合作项目经理制”

学院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任校企合作具体项目经理,推动一线教师参与校企合作。

5.建立学生员工制

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通过真情实景的学习和锻炼,融理论于实践中,融学习环境于企业环境中,融专业学习于行业要求中,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作为重要支柱来实施教学,以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给学生提供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挖掘学生发展潜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践锻炼的能力和从事该专业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应变、分析和创新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确保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并根据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培训项目,缩短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毕业就基本能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三)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机制

1.资源共享

企业共享学校的生产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学校共享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行业协会共享学校的培训场地、活动场地、会议场地等资源,学校共享行业协会的行业信息、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等资源。

2.过程共管

企业共享学校的生产场地、设备、师资等资源;学校共享企业的生产管理、生产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行业协会共享学校的培训场地、活动场地、会议场地等资源,学校共享行业协会的行业信息、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等资源人才共育行业协会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积极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并对用人需求进行整合,形成一定规模的订单,并将此订单传达给学校,行、企、校三方共同研讨该订单学生的培养方案,就学生的某方面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强化,并实施从此以后的全程的人才共育过程,这就是借助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实现的行、企、校三方联动的订单式人才共育培养模式。

3.责任互约

在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中,行、企、校各自依据计算机应用技术校企合作分理事会章程,按照三方协议承担各自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

4.互利共赢

企业根据生产要求,将生产工厂、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生产项目搬入学校,学校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企业获得了学校生产场地资源、技术服务资源(教师)、人力资源(学生)、员工岗位培训的利益,完成了生产经营任务,学校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互利共赢,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项目、企业指导教师的全方位保障。

参考文献:

1.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5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职业标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1研究背景

近年来,“订单式”培养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引起极大的关注。一些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人们对“订单式”培养对提高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有了新的认识。

1.1“订单式”培养主要优点

1.1.1引导学校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办学理念创新,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并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1.1.2创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推动不同领域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

1.1.3建立职业岗位标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1.1.4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1.5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

尽管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已经引起了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实践中还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2“订单式”培养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1.2.1“订单式”培养对专业建设没有形成支持力

目前“订单式”培养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订单式”培养对专业建设缺乏促进作用,“订单式”培养与专业建设是两个独立模块的办学模式。二是“订单式”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不大。“订单式”班的主要师资力量还是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参与的数量有限,特别是核心课程参与的机会少,大多数教师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三是“订单式”培养的成果没有及时转换成办学实力的提高,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办学条件等没有形成直接的促进作用。

1.2.2行业企业参与“订单式”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当前人才供需的矛盾突出,一方面学校学生就业问题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有很大的选择性。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压力是不相等的,在“订单式”培养这个问题上很难真正实现双赢。“订单式”的校企合作只是个别利益上调动了企业办学积极性。因为没有制度制约和利益驱动,“订单式”培养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合作办学,企业并没有参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关键环节,没有形成校企深度合作。

2“订单式”培养对提高专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2.1促进专业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

“订单式”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高效灵活的办学模式。它具有明确和具体的职业标准,有较强的职业指向性和岗位针对性,有确定办学目的和教学情境,代表着企业独特的职业标准。“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按照订单班的职业标准来设置的,它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是一种对应关系。学校在履行“订单式”培养的合同过程中,能够按照职业标准办学。“订单式”培养带给学校的是一种职业化的课程体系,教师会更加了解职业标准,使每个教学情境或案例的设计更实际。学校通过订单培养使课程内容和实训实习内容更加符合职业标准,使课程体系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2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团队是由学校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这使得师资交流成为可能,掌握生产一线的技术的专家进入教学第一线,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到企业挂职锻炼,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特别能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将会带出一批适应高等职业教学需要的“双师型”队伍。

2.3推动了实践教学

“订单式”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包括现有的常规课程,也包括将职业标准拆分成工作任务,再归纳成教学情境,最后形成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标准一般会十分精练和实用,理论课程得到了充分的压缩,实践课程得到了充实。在“订单式”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变的更加灵活和优化。特别是岗位技能训练可以直接在企业内部进行,有的可以在生产一线进行,边学边做。在这过程中,大量真实的实践教学情境被引入到教学中,被应用到学校常规教学中,这就推动了学校的实践教学。

2.4提高了学校办学条件

通过“订单式”培养过程,企业可以向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并将关键的生产技术提供给校方,帮助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也得到充分利用,使办学条件更加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进一步做好“订单式”培养的建议

3.1应建立“订单式”培养的信息沟通渠道

“订单式”培养的主要困难是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学校无法知道哪些企业有合作办学意愿;企业无法知道哪些学校能够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沟通信息,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

3.2应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强制办学标准

学校应将“订单式”培养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推力,建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订单式”培养作为区别于常规培养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专业建设答辩材料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应增加“订单式”培养的内容。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规划落实“订单式”培养方案。建立根据“订单式”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的整合机制。利用“订单式”培养实现专业建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3.3应将“订单式”培养的成果转化成专业建设成果

“订单式”培养就是一种市场需求的“风向标”,专业建设应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灵活设置和调整优化专业。要研究通过“订单式”培养促进专业建设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通过“订单式”培养进行校企人才交流,将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将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送出去,从而提高教学团队的总体素质。第二,通过“订单式”培养了解企业最新的职业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第三,通过“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订单式”培养在促进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改革考核方法,引入企业的人才质量标准和人才竞争机制。第四,要对“订单式”培养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专业建设方向,指导新专业开发。

4结束语

“订单式”培养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良好办学模式。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解决学生安置就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两方面问题。如果能将“订单式”培养的成果应用到专业建设上来,成为一种主流的办学模式,并能促使学校开放办学,推进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那么“订单式”培养会更加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再分析》,吴颖岩,邓峰.《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10期,171-172.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扬州市职业大学,王清,顾庆龙.《职业教育技术》2011年第2期,26.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缺陷问题培养对策

1“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导向

2013年9月,国家主席分别提出了中国要在未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它充分依托中国与地图板块上沿线国家的既有双边机制关系,希望建立一套既有的、可实现深度合作的区域合作平台。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充分借鉴了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伙伴经济文化贸易关系,多年来已经打造了政治互信、经济融合与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多重关系[1]。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与我国的“互联网+”思想理念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理念融为一体,它就以“互联网+”为基本技术驱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本思想行为导向全面服务于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与对外输送体系中,真正建立了以信息化为基本纽带的“一带一路”重要力量建设体系,引领当前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拼体力粗放型”培养模式逐渐向“拼智力集约型”培养模式转化。可以说,是三者共同合力作用才开启了我国对外贸易合作新篇章,满足了人才创新日益攀升的现实需求,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的飞跃。在报告上也曾经提出了创新就是引领新人才创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它也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所以我国当前在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也以作为引领,希望站在较高的战略视角上重新审视“一带一路”政策思想,认真看待、分析思考它对于创新型服务贸易人才的迫切培养需求。甚至在新时代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觉悟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院校的最神圣职责。特别是在贸易新业态背景下,高等教育院校必须做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全面优化调整,坚持不懈地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促进未来大学生有效就业创业,通过他们的力量加速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转型升级,为人类构建命运共同体。

1.1“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同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也被再次重写和弘扬。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还提到了“共商、共建、共享”基本原则,强调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民心相通“五通”发展内容。结合这些内容,我国就真正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40年来所获得的红利分享给沿线合作伙伴,争取实现对全球经济与世界和平的深度复苏。在“一带一路”倡议被全面逐步落实以后,我国丝绸之路走廊沿线上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各地对于国际服务贸易人才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因此各地对该方面的人才教育培养战略逐渐重视起来,希望深化培养相关人才的国际贸易服务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跨境电子商务能力以及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真正将“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五通”内容全面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真正培养一批适合于国家新经济形式发展及时展的有价值人才[2]。在政策沟通的需要下,我国也需要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目的是为了加强我国丝绸之路走上人才的综合教育内涵,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现如今,在满足政策沟通的基础之上,也希望建设“互联网+国际贸易”的教育技术研究体系,希望创新驱动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整体效能,结合资金融通需要建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例如培养“一带一路”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服务贸易创新人才、培养基于“五通”内容知识整合的技术技能全面发展人才等,将教学、科研与实践三者融合起来,形成全新的综合化教育资源联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新人才培养需求。

1.2“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如上文所述,“合作办学”“经贸合作”“产能转移”以及“智库建设”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培养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大量机遇,而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则必须真正把握这些机遇,强调新全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2.1合作办学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我国在2015年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出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它其中就倡导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在充分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背景下创建国际贸易人才教育基本条件与教育大环境,这非常有利于国际贸易人才能力水平的提高。再者就是通过合作办学促进加大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机会,为国际贸易人才开阔视野,同时拓展他们的知识学习获取渠道。在合作办学政策的引领下,我国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留学、访学等国际交流学习机会,为国际贸易人才的有效培养赋予了国际化特征,同时也开拓了国际教育市场,实现了相互之间的教育融通,共同发展。

1.2.2经贸合作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十年有余,现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与第二大进口国,在世界贸易发展层面的比重已经达到13.2%。拥有如此傲人的成绩也实现了对我国经贸的对外宣传推广,吸引更多国家前来与我国谈判开展经贸合作活动。借此机会,我国也对外输送了大量应届学生人才,确保他们在经贸合作外贸岗位上能够快速适应时代行业发展步伐,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的长期建设工作中,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过程中丰富完善自我,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所带来的又一契机。

1.2.3产能转移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我国国务院已经正式颁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就鼓励社会上有条件的企业应该结合“一带一路”思想发展建设自我,结合国际产能合作实现部分产能内容转移,实现企业与地方之间的互利双赢。客观地讲,产能转移就为我国国际贸易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例如它就为人才提供了海外就业机会,成为了国内外产能及产品进出口的重要衔接桥梁。而在过剩产能逐渐向外转移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国内资源被更多应用于产品国际竞争机制中,它就希望有效推动国际贸易的对外发展,基于产能转移为国际贸易人才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1.2.4智库建设为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机遇

在学术界眼中,“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更是一次科学化的发展倡议,因为它引入并建设了高端智库,成立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各种问题研究机构,所以从整体来讲“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问题内容还是相当之丰富的,它其中就包括了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社会安全、财务法律甚至民族风俗习惯及民族宗教等问题。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所建立的智库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国际事务经验,这为活跃在“一带一路”前沿阵地上的国际贸易人才发展优化自身提供了自我展示平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智库建设就为国际贸易人才的学习与培训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为人才提供丰富机遇[3]。

2国际贸易专业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缺陷问题分析

客观地讲,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发展才刚刚融入“一带一路”新思想,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如此背景下不得不承认其专业中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存在诸多缺陷问题的,我们需要指出这些问题并加以反思。

2.1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在新形势下不得不说某些高等教育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创新方面有所延滞落后,其人才培养机制明显存在问题。比如说它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就严重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合作办学中就没有真正结合两国教育体制与教育内容加以精细化调整,所以导致某些留学人才所学习的国际经贸内容并不能为我国对外经贸服务所用,严重耽误了人才未来发展前景。另外就存在一点人才需求与贸易行业发展脱节问题,且这一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例如在高职院校中就有实践教学课程与模拟仿真系统教学课程,它们在教学内容更新方面严重滞后于企业实际岗位发展需求,特别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人才的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技能操作培训教学,导致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率始终不高,基本无法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2.2教学理实一体化不到位

高等教育院校对于未来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都不够完善健全,这导致整个学科教学出现了理实一体化不到位的问题,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更多愿意建立通识课程模块,但却未能将该教育模块合理融入到实践课程教学中,无法基于理实一体化综合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再者就是课程中严重缺乏对“一带一路”文化思想的有效渗透,这导致整个教学体系都严重缺乏有效技术融合与课程创新贯通,它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有价值培养过程。

2.3专业就业创业形势不乐观

当前国际贸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无法有效对接社会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内容,即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这就大幅度降低了大学生提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可能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就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均无法适应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他们无论在专业能力还是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均有所缺失,这也导致高校专业人才的就业创业率低下,整体人才在未来社会的发展形势都不容乐观,这严重不利于我国这国际贸易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

2.4师资力量建设不达标

客观地讲大部分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水平方面都相对滞后不达标,特别是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指导作用,更不能带领学生人才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整体上还是严重缺乏理实一体化综合教育水平。再一点就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与拓展精神,这样的教师无法教授出具有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学生,所以如若师资力量建设不达标,我国高校则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

2.5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在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建设上也不够完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无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在人才教育方面与企业人才需求理念呈现出相悖发展的不利趋势。例如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他们就未能建立良好的人才合作培养教育模式。而在校企合作方面则未能合理结合企业核心关键环节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优化,导致许多教学项目都无疾而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距离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另外,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不完善也缩小了他们的企业合作范围,导致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教育路径丧失其应有价值[4]。

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3.1校内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呈现自由开放姿态,不但在校内范围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也鼓励校外同步展开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校内外资源共生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沿正确发展路线成为未来真正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在校内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上,本文就简单提出以下两点。(1)强调国际服务贸易方向拓展、夯实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基础。在高校校内就要始终强调对国际服务贸易专业中教学内容、机制与方向的有效拓展,在明确教育目标与方向后争取夯实国际服务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基础。举例来说,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中就过分重视理论教学但却轻视实践教学,对于一般知识传授非常到位但对创新能力培养却有所欠缺,在未来这一教学思路必须改变。新专业课堂教学应该首先迎合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需求,不断拓展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积极构建拥有服务贸易创新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科技革命与贸易经济发展优化教育平台体系。就目前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中就应该融入包括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在内的多项学科领域知识内容,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实际增长点建立贸易便捷化、通关便利化教育渠道,为服务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更多有利条件。(2)注重“互联网+”理念联动、融入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耦合机制。要在当前注重“互联网+”基本理念与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联动,并融入一定的耦合机制以期待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创新。例如,可在高校中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放在网络技术内容,并集中建立“互联网+服务贸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系,努力追求“互联网+”时念下的国际贸易教育技术创新,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例如要基于“政策沟通”打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国家政策法律课程体系,以政策沟通与政治互信作为基本保障,在教学中强调“互联网+法律”综合驱动教学机制,指导学生把握当前新倡议背景下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中的新法律业态内容变化,努力迎合时展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3.2校外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在校外专业人才培养对策方面,高校应该确保自身能够与企业相互契合关联,例如可基于“资金融通”开发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在“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体系的引领下,学校指导学生参与到金融企业的项目管理与建设中,了解何为国际贸易背景下的资金融通,希望依托系统化教育体系建立“丝路基金”研究项目。而在校外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中,则立足这一项目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学习“互联网+金融”理论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课程以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课程等。这一理论教学不同于高校内部理论教学,它是融合了校外企业实战战略思想的,可为学生带来非比寻常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快速融入到国际金融理论实践课程模块中,并结合项目将所学习知识学以致用于企业中[5]。另外,我国高校也应该与沿线国家精诚合作,更多在两国文化基础之上沟通国际贸易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机制,基于共同理念建立一致专业课程体系,并以交换生的形式展开交换留学教育过程,确保我国学生能够在他国学到有用的国际贸易创新创业知识内容,在未来可应用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体系中,贡献力量。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年疫情最美逆行者作文范文(3篇)

    - 阅0

    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作文800字篇1期盼新年伊始,庚子新春已至。神州大地病毒肆虐,车水马龙隐匿,欢声笑语难寻。且于黯淡中觅坚守身影,千里赴前线,齐心定乾坤。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篇120xx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我审计工作的第二年。这一年我参加了8个大大小小的项目,准备了10个大大小小的报告初稿,从实习开始到今年,比去年成长了不少。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