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的认识(6篇)

来源:其他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1

一、从学科高度定位课程功能和地位

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在研读某一教学内容时,要从它在章节、单元、教材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或是对学生终身教育的作用出发,提升课堂设计理念。之前,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常是根据课程内容,设想本节课应该提升学生的哪些知识和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方法的培养方面,缺少对课堂整体的把握,导致教学设计着眼点不高,就事论事。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问问自己:这节课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达到这个目的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达到这个目的?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基于此,我们如何才能深化教学目标?带着这些思考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才会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把握课堂内容与形式。

例如,在讲授高中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时,针对“电离”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我首先就遇到了北师大专家组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即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电离”概念?学生学习“电离”知识,对他们有什么用?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什么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食盐在水中的电离,为何这里还要重点学习?

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我认识到:让学生掌握“电离”概念,理解“电离”过程,这是学生初步建立微粒观的关键点,为学生学习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奠定基础。所以,在必修课的学习中,我们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比让学生知道“电离”概念要重要得多。由于初中阶段学习的食盐在水中的电离只停留在宏观概念层面,并未进入微观过程,但从宏观视角认识溶液为我们在微观认识电离的过程中奠定认知基础,因此,在“电离”一课中,我们制定的知识教学目标是初步建立微粒观,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从而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和行为,选取溶解和电离两个角度研究氯化钠、蔗糖和硫酸钡在水中的变化和存在形式,以及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间混合的行为。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整合、质疑与应用知识,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它超越教材和知识本身,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准绳,不仅解决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讲授,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新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分成选修课和必修课,充分体现教材在编排上重视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必修课程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注重学科科学素养的培养,降低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求。选修课以化学学科特点分类,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让学生自选学习,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对新教材的解读,能够设计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优质课堂教学。

例如,我们在进行高中化学必修2“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的2个问题是:“说出你了解的乙醇的有关知识?”与“你还想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多数涉及“想了解乙醇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和“乙醇还有什么用途?”“喝酒为什么会醉?”等。对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刚学习有机物,刚从单一物质性质认识有机物,对官能团和物质结构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系统地研究有机物的方法与时机并不成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乙醇化学性质与官能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结构(官能团)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抛弃过去典型的教学设计(见图1),采用另一种教学设计新思路(见图2)。

通过两种设计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图1通过对乙醇结构式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形成研究有机物结构式的方法。这种知识系统性强的学习对研究有机化学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对初步学习有机物性质、刚接触官能团概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几个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中形成系统有机物学习的研究方法。但图2的教学设计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探索物质变化中断键的位置(官能团)上,旨在引导学生构建“官能团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方法,通过酒精在人体中的氧化过程,引出乙醇的性质,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需求。为了解决学生在乙醇结构上的认知问题,我应用已学的乙烯知识,即CH2=CH2+H2OCH2CH2OH,基于加成反应认识乙醇的结构,降低结构认知的难度,把系统研究物质结构式的方法放在“有机化学基础”中进一步学习。此次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在分析和研究性质中的结构变化、学习有机物方法的构建方面,让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内容学习中理解官能团概念、结构决定性质的有机学习方法,契合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的学习发展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产生活,学科价值成就高效课堂

把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融合,整合与运用所学知识,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又一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一些以STS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学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机整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以及化学在STS中的重要作用,既增加课堂的容量和效率,又提升课堂的高度。

例如,我们在要求学生设计铝土矿冶炼铝的过程时,可以将学生认识物质的性质融合到除杂与制备方法中,在原有的除杂方法中进行再生,最后形成工业生产的思维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除杂试剂的选择,把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知识,尤其是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这个核心知识点进行回顾,将其融合到除杂的学习中。

此外,通过对除杂方法的分析,我们要在传统的除杂方法,即让杂质通过反应除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让被提纯物质参加反应再制取,形成除杂方法的再认识。

最后,通过对铝矿石生产铝的流程的归纳分析,我们要让学生认识从矿石到产品的思维模式,形成对化学工业原理的基本思维。

又例如,在海水中提取镁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从镁的制备原理(电解熔融氯化镁)和镁化合物的性质中选择碱和盐酸来富集提出镁,根据提纯的原理选择相应的提纯除杂方法。让人关注的是,这一过程要考虑生产原料成本和大海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从贝壳中得到碱[Ca(OH)2],出于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的考虑,采用将所得的副产品――氯气用于生产盐酸,生产的盐酸作为这一过程的原料,从而形成循环经济。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进行分析,体会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要从物质性质和分离提纯方法等化学因素来考虑,还要从原料物质来源和成本、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全面认识工业生产过程,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

四、挖掘实验功能,提升课堂思维容量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化学实验不但能生动直观地把抽象内容形象化,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上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形成基本的实验能力。此外,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过程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运用实验挖掘学生思考的潜力,可以提高课堂思维容量,培养学生多维度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化学“溶液”和高中化学“电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用到这样一组物质导电性测验的实验(见表1)。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氯化钠固体不导电,但溶于水后就会导电,引发很多溶液不导电、物质溶解于水、导电性发生变化的思考,从宏观性质层面认识物质的溶解过程。但是,在高中化学“电离”教学过程中,对“电离”这个抽象而微观的过程,我们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要对这一实验给予进一步的挖掘,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串(见表2)。

我们把这些实验进行重现和对比,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思考去认识电离的过程和本质,使学生对电离过程中物质的微观变化理解更加深刻,初步形成以电离过程的认识为基础的微粒观。

接着,我们再重新给学生一杯氯化钠溶液,让学生对氯化钠溶液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了电离的知识以后,学生会从离子与分子等微观角度说出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归纳总结出认识溶液的方法。新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旧有的宏观认识溶液模型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思考,挑战对原有水溶液的认知,对水溶液内部构成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形成进一步的认识,主动寻找证据,用实验证明这种反思与认识。这一过程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深度,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形成多角度,如宏观、微观、静态、动态等认知事物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

总之,对于每一堂课,我们不但需要从课程地位与作用、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发来备课,而且要考虑课程的容量和广度,考虑教学设计的细节价值与引发学生思考的层次,关键是我们要用老老实实的态度,用心去思考、去磨合、去反思。集体备课、听专家讲座、听同学科教师的讲课和评课,这些都是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方式。当然,我们亲身参与设计一节课,经历课程设计、讲授、改进及专家评课,教学能力和课堂高度提升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高中生;化学;认知

化W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无论是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环境保护还是日常饮食安全都能够反映出化学的重要性。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十分迅速,化学科技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生应该主动提高对化学的认知,认真学习化学。

一、高中生认知特点

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完整体系已基本形成。高中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系统各种因素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智力的品质和个别差异基本定型,认知系统的完整结构已经形成,其功能更加完善。并且高中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性思维趋于成熟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我们有意识的记忆能力、有意识的想象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加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在学习上的自觉性会有明显的增强。

二、高中生对化学的认知情况

由于高中教育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较高,我们高中生对化学有了较为基础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有一定认知,理解化学以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为主。比如:深入学习了各类金属、非金属及其相关性质,掌握它们的特性;了解了金属活动顺序等。同时还认识到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另外通过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对一些化学实验设备、仪器及药品有了直接接触,深化对化学的认识,学习到了化学中的基础反应:分解反应、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等等,会制作合成简单物质。

一直以来化学都是高中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的科目之一,我们在认识化学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困难。

1.高中化学涉及范围广,难以形成整体性综合性认知。

我们学习的化学涉及物质性质的研究方法、各种元素及其相关特点、材料的特性与分类以及相关的实验,学习相关物质的制法、检验、反应等,需要用到物理、生物、数学等众多学科。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如果缺乏扎实的基础知识及相关能力,就无法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就难以学好化学。比如在观察当观察钢丝在空气中燃烧这一现象时,我们都会预测剩余的质量将小于或等于原来钢丝的质量,但是增重已经在化学方程式里反映出来,我们却难以能预测出燃烧后剩余的灰色、易碎的物质比钢丝重。这都是缺乏对概念整体性的综合认识和把握。

2.化学实验目的和结果认知不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化学的每一章节都或多或少的要学习几个实验。化学实验过程复杂,涉及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工具种类较多,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总是难以全面兼顾实验目的和结果。我们对课本中的化学知识学习重视程度较高,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有限,对化学实验却缺乏敏感度。在课本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能够解决书本上的习题却不能迁移到化学实验,解决实验问题。比如我们能够解决有关酸碱的书本上的习题:计算10克NaOH配置成1升溶液后,溶液的摩尔浓度。但在实验过程中却不能在分子水平上说出强酸遇到强碱会出现的结果。

3.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点认知不够

化学是在研究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特征属性的学科。这些与物质组成、结构、特征相关的知识都是抽象的,难以从具体事物中找到参考物,如“电解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只能强行记忆,因而学习效果不佳。

4.化学中有部分知识是和我们已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相悖的

化学中的一些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内涵存在出入,当化学概念与生活概念一致时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与我们已有的认知相悖则会形成思维障碍。

础,为自己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分层,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此外,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用已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3.课后作业分层

课后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群体划分的标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不知不同难度的作业。对A组学生来说,需要的是能够开阔视野,拓展能力并能够有所启发的课后练习。对B组学生来说,则需要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部分的拓展练习,难度可适当降低。对C组学生来说,只需布置基础性的作业即可,能够起到掌握课堂基本内容的作用。而学生也可根据自己时间安排和学习计划,选择性地进行课后练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并可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力。

4.向教师寻求帮助

要真正提高学习成绩和效率,离不开教师的辅导。通过教师的辅导,学生能够解决自身对所学物理内容所存的疑问。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求助教师,让教师对辅导内容进行分层。一般而言,课后辅导以自习的形式进行。在自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就自身的问题对教师提问,要求教师解答。这时,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问题进行符合其理解能力和学习情况的解答,使学生能力能够有所提高。同时,学生也要对教师的辅导内容进行反思,切实巩固所学知识。

结束语

分层学习法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物理综合能力和学习效率。对教师来说,这种方法能够显著地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能够挖掘出学生的自身潜力,锻炼其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物理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节点,也是化学知识网络中的骨架。化学概念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于使学生所习得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并且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使学生能更深刻、更准确地认识物质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重要的是,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和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正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

(一)高中生化学概念学习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了解高中生化学概念学习的现状,笔者对我市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共发出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100%。

(二)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1.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概念学习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58%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比较难,认为比较容易和差不多的仅占32%,说明很大程度上化学对于大部分高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仅仅23%的学生很喜欢上化学课,77%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是不积极的,持一种能不学就不学的态度。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通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化学概念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因此正确形成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就等于中学化学学习成功了一半,是学习基础理论、定律以及实验、计算的前提。但是把化学基本概念作为化学学习中最重要内容的学生仅占10%,排在化学计量和计算、化学实验之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概念学习就是记住概念、背下概念,对深入学习化学概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解不深,概念难以运用

在化学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仅仅20%的学生能够完全理解,理解80%的只占68%,而对化学概念理解之后难以运用的占到60%,仅仅23%的学生认为高中化学概念非常容易,50%的学生认为“多做习题”是掌握化学概念最好的常用方法。这些数据都说明学生对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不太满意,课堂学习效果不佳,缺乏对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参与,因而在运用概念时遇到了难题。

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中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

在调查分析化学概念教学和学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我对《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节课的设计进行了思考,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是否明白为什么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来计量微粒的多少,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以后对于他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我的方法是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体验宏观中的计量思想,为迁移应用到微观中做好准备,体会集合的思想对于微观计量的重要作用,希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白引入概念的重要作用,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化学概念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思维方式一般都是从具体的可以感知事物和现象开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中是从以感性认识为主向以逻辑思维为主转向的重要阶段。在现实的教与学中,应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在《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中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情境,以数回形针、购买食盐等生活事例为基础,提炼出科学记数的思想,然后进行类比迁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并导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实现有意义的建构,着重于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合理选择实验和事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感性认识是头脑进行思维加工的原料、掌握规律的基础。如果在学生对所学习的问题尚未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就向学生灌输有关的化学概念,要学生完全理解和掌握是很困难的。巴甫洛夫曾说过:“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的支持,就不能使鸟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永远不能飞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心机。”同样,在化学教学中,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事实,就想使学生形成概念,也是枉费心机的。

概念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性,许多化学概念涉及微观的物质结构,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恰当的举例、确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等手法使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用学生熟知的、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二)重视科学抽象,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形成概念的关键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转化方法

1高中数学差生的主要表现

1.1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1.2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解题过程没有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1.3学生自学能力差: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被动,无自觉性。

1.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和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中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的方法

2.1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发生了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数学游戏和在讲述时“设疑”等一些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产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2.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这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基本概念必须由教师透彻讲解,经学生消化理解,再经过实际应用中反复实践,才能在头脑中正确形成。概念不清,基础不牢,就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就调动不了学习兴趣,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思维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对差生的转化。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的正确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淳淳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让他们逐步提高。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要随时纠正在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4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差生,对差生不仅要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自习课不来,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直接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原因所造成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5要培养差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是二十一世纪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5

【关键词】高职生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文化价值观建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33-02

高职学习生涯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们今后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好坏。文化价值观是指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高职生进行必要的文化价值观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影响着他们对各种各样文化现象的批判、选择、运用、传播和创造。怎样有效地帮助、指引高职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个人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高职生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真正形成科学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一、从感性自发到理性自觉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情况下相互转化,因此,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过程,也是一个遮蔽、揭蔽和去蔽的过程。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年龄段来看,绝大部分人都是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成长阶段,身体和思想意识总体来说还没有定型和成熟,人生阅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因为现在的高职生绝大部分是“90”后,从小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下,所经历的变故不是很多,所以思想认识上的深度还有待加深。总体而言,高职生的思想认识还是介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而且很多情况下往往是感性认识占了上风,导致他们经常对一些事情持片面和极端的看法,不是肯定就是否定,极易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二、从理论自发到理论自信

高职生文化价值观的建构首先应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实现从理论自发到理论自信再到理论自觉的飞跃。

(一)理论自发

自发就是指人们未认识未掌握客观规律时的一种活动。人们在活动过程中,为客观必然规律过程所支配,往往不能预见其活动的后果。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应遵循从自发到自信再到自觉的这样一个顺序。从哲学视角解释,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和思维规律,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理论自发的意思就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和思维规律,还不能自觉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

从上述推论我们可以延伸至高职生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程度。高职生入学之前虽然一直都在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但是,他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就把理论吃透。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小学教育一直就是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中小学政治课教学中,一些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学生对理论的认识还是处于自发的朦胧阶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理论自信

自信的意思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信非常重要,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正是有了自信,人们才充满了睿智,才在心中升腾起无尽的希望。从自信引申出理论自信的含义,即自己相信自己的理论。理论自信源自理论形成、理论创新和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并不是盲目的理论自大、理论自负,而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头脑,在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去进行实践。理论自信是理性认识的一种形式,一个人只有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理论自信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所提倡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来武装他们的头脑,指引他们的前进方向。高职生进入大学后将接受系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观与原来相比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嬗变、飞跃过程,他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些理论成果并转变为自己内心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地自信起来,从而在思想深处逐步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对高中化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文化;兴趣;课外;

中国与韩国的交往历史几乎贯穿着整个中国的历史。从古到今,中国与韩国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流。韩国位于朝鲜半岛上,和很多其它亚洲国家一样深受汉语圈的影响。随着中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实行现代化开始,注重国际局势强调和平发展,也开始关注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定,为两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中韩的经济政治交流愈加频繁,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全球汉语学习者中的比重最大,据我调查在韩国的高中里学习第二外语为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学习日语的人数。这也可以说明对韩国的影响发展来说,中国也远远超过日本。还有个最简单的现象也能说明这一问题,在韩国地铁上除了韩语报站之外很多线路都有汉语报站。而且汉语只在韩语和英语之后,这也说明了汉语的重要性。近两年,中国也陆续派遣出了大量志愿者前往韩国中小学,与当地的韩国汉语教师进行合作教学,把汉语以及中华文化传播到韩国的各个角落。

一、对韩国高中生教学要语言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语言可以表达人们内心的想法、进行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也可以用来对文化的表达、记载和传承。所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进步。所以对韩国高中生进行语言的教学,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两者需同时进行相辅相成。

而且,韩国的高中生因为渠道的关系实际上对中国的了解很少,但是他们对中国很感兴趣很希望更多的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方面,这就更加突显了中国志愿者在韩国高中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志愿者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汉语,更要把中国兼容并蓄的文化传播给韩国学生甚至是更多对中国感兴趣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韩国人,从而加强了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汉语学习。

二、对韩国高中生进行文化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广泛伸展到课外。

1.以指定教材的文化教学内容为基点,再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力为支撑对文化教学进行展开。如果只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话,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认为课本上可以看到学习到就不爱跟着老师就学习,会产生倦怠的情绪。

2.可以把教学大纲上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生的感兴趣的内容相互结合。不能产生只顾完成教学目标而脱离学生的兴趣需求的现象,那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会使学生对汉语及其中国文化产生厌恶的心理。这就需要中国志愿者和韩国当地的汉语老师进行协商确定其文化的教学内容。

根据我作为志愿者以及通过了解其他志愿者在韩国高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把文化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概况。

这个概况应包括中国的地理概况,人口数量,民族,国旗,国歌,国徽以及国花等。大致了解中国各个省市的名称、地理位置以及代表建筑和旅游胜地。如果代表建筑或旅游胜地有历史背景或是传说的话,可以考虑学生的汉语水平用简单的汉语句子讲给学生们,这样会使他们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2)中国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教学内容中应该包括茶的种类、功效、茶的历史、发展、中国名茶的介绍,茶的生产和发展,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茶具的简单介绍以及冲泡的过程及方法还有喝茶时经常配餐的点心。

(3)中国的风景。

在介绍中国的概况的时候简单的提及了旅游胜地,并且说到中国,外国人对中国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有位韩国当地的汉语老师曾去过中国四川的九寨沟,她说:“那里的景色太美了,令她一生难忘。”我的韩国搭档老师就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北京、大连、青岛、深圳、香港、澳门,她告诉我她很喜欢中国。

(4)中国的传统美食。

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区域的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地区有其代表的传统美食,这也是韩国高中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此内容教学中就需要选择各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小吃进行介绍。

三、对韩国高中生的文化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韩国高中生学习汉语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水平有限。这就需要汉语老师在文化的教学中注意用词,对讲解的词语进行甄别,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词语。不然学生很难听懂老师在讲些什么,严重的话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对汉语的学习兴趣。

(2)在对韩国高中生的文化教学中可遵循渐进与急用先学原则。上文提及韩国高中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所以在文化内容上需要进行由易到难的排序。但如遇到特殊情况,如假期中有些学生要到中国旅游,那样的话可以优先安排中国风景以及中国人民币的教学等。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年疫情最美逆行者作文范文(3篇)

    - 阅0

    抗击疫情最美逆行者作文800字篇1期盼新年伊始,庚子新春已至。神州大地病毒肆虐,车水马龙隐匿,欢声笑语难寻。且于黯淡中觅坚守身影,千里赴前线,齐心定乾坤。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年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年度个人工作总结篇120xx年是忙碌的一年,也是我审计工作的第二年。这一年我参加了8个大大小小的项目,准备了10个大大小小的报告初稿,从实习开始到今年,比去年成长了不少。借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