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交流的认识(6篇)

来源:网络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篇1

[关键词]认同身份危机国家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45-02

跨文化交际,有专家和学者也翻译为跨文化传播,因为“communication”这个词在英语中有比较丰富的意思。从传播学的发展现状来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作为英语专业而言,往往将其翻译为跨文化交际。这两者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什么区别。本文主要从英语教学及翻译的角度来应用“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这个词,主要称为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在讨论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需要从文化的概念和角度入手。由于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地球上,由于地理、政治、经济、信仰等因素影响,从而分成了不同种族、有不同的和不同思维方式的群体。每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①这“共业”包括的领域极其广泛,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等。这个定义相对而言包含的领域很广泛,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人类生活中文化的影响力。人类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所生存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封闭的。不同的群体之间总会因为战争、贸易等外在因素而产生相应的交流,也可能因为内在的需要而主动产生交流。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这样的交流事实屡见不鲜。比如“丝绸之路”的形成是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之间交流最好的见证。北魏孝文帝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之后,主动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思想,也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因此,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具有悠久的历史。那么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呢,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拉里•A•萨默瓦认为,“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景。”②不管如何,跨文化交际所指的都是来自于异质文化间的交流。

二、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进行交流的难度明显要高于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个文化多样化的现代世界中,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地认识到了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并且学会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审视自身和其他文化。但是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交流的问题,其背后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影响着最终的效果。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站在自身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其他文化,往往可能使自己的理解失去其客观性,带有更强烈的主观色彩而造成认知的偏见。交流或者说交际都是一个利用符号和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流认同的达成往往需要从对方文化的角度去思考。

英语教学从表象上看,更多是教授给学生更多的词汇、语法和考试的知识,如果从更深层次来看英语教学背后的实质其实是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过程。每一次教学的过程就是一次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在这个交际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实现并不仅仅靠知识就可以实现。学生如果不能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去理解所学,可能会影响在现实中的真实表现。另一方面,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从跨文化交际的理念出发来培养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就是需要理解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以及对方在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跨文化交流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他们的这些不同足以改变交流事件。”③所以单词、语法等纯粹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明显是不够的,还需要站在文化背景的立场去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成为一种必要。因为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精神内核,没有对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将会变得十分肤浅。第二,没有对跨文化的深刻认识,往往会影响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对于同样的一个事物,在不同国家人的理解中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当人们观赏月亮时,中国人会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美国的土著人可能会看到一只兔子,萨摩亚人则认为那是一个正在织布的女人。假设在一个重要的商业场合,中国人和美国人或者萨摩亚在谈论月亮的时候,我估计肯定会闹出很多的笑话,并且成为了交际的障碍,最终影响了生意的达成。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要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英语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文化层面和知识层面来获得更多的体验和认知。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英语更多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开展英语教学将会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作为英语教师而言,应该具备相应英语国家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往往处于教学接受者的一方面。如果英语教师的西方文化素养不够,将很难为学生讲解清楚相应的单词与句子背后的文化含义。反之,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达到一定的融会贯通,那么就比较容易给学生传递出两者的差异,启发学生从英语所处的具体文化背景入手来理解所学知识。如从价值观念来看,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意识。这种价值观念的不同同样也会反映在具体的思想、行为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那么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调整教学的方法,改变长久以来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可以考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诸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之类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西方英语国际所处的文化,并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

(二)创设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的情景进行教学

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有意识地去搜集相应国家的风土人情方面的资料、图片、国外的艺术、影视等方面的素材,根据具体课程的主题来设计授课的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具有跨文化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更直观、形象的资料来获得对英语文化最直接的体验作为英语教学基础性准备。并在提供相应资料的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促进学生在感触中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具体的跨文化的体验中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

(三)在具体的使用语境中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

有时候,很多的英语单词、短语和谚语等等都不能单纯地从字面去理解意思。如果一味地就事论事地去讲,学生也只能死记硬背,并且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给学生讲解这种知识的时候,可以将单词、短语等放进具有趣味性的、幽默性的故事中去,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理解中接受知识以及背后的文化。如这样的句子“Theythrewthebookathim”。字面的意思好像是他们扔书砸这个人。其实不然,在美国的文化中意为给予某人惩罚。在英语有一种表示希望“睡得好”的意思的短语“Sleeptight”。如果不放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学生当然很难理解,从而导致学习困惑。作为教师就需要从这个词源来给学生进行讲解。这是因为在过去人们将稻草垫子铺在床板上面纵横交错的鬃绳上,鬃绳起到弹簧的作用。这些鬃绳要定期地进行绷紧,睡着才舒服,否则鬃绳则变得松松垮垮,很不舒服。

注释: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篇2

【关键词】定型观念跨文化交际定型观念的影响

定型观念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是我们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归纳的一种复杂的形式,在进行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过程中会指导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成员之间进行的交流。语言学家认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操作因素的协调作用(dodd,1991)。作为认知方式的定型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发挥它的作用,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1定型观念的的概念及成因

1.1定型观念的概念

1922年,沃尔特·李普曼(walterlippmann)在他写的《舆论》(publicopinion)一书中首先把定型观念一词引入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他指出,定型观念是一种组织我们对整个人群印象的方式,它是我们对整个人群形成一种固定的,简单的印象(samovar&richard,2000)。因此可以说定型观念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看法。定型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过程:①根据明显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将其他人群类型化;②将某些成员的特征赋予该成员所在的群体中;③认为该类型的成员具备该群体所具有的所以特征(hewstone&brown,1986)。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定型观念分为内定型和外定型。内定型指一个人群内部的定型观念,而外定型是指一个人群对另外一个人群的定型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一个人群对另一个处于不同文化的人群的交流过程,所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的定型观念通常指外定型。定型观念有如下特征。第一,过度泛化。定型观念使一个人群对另一个人群的特征过于泛化。例如,亚洲许多地方例如东京,台北,香港等的居民有一种时间紧迫感。那么你认定一个来自上述城市的人对时间也有一种紧迫感,那你就是过度泛化了(斯考伦,2001)。第二,过于简单。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经历世界上的所有人和所有事,因此人们采用一种过于简单的认知方式,这就容易形成过于简单的定型观念。第三,顽固性。一个定型观念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

1.2定型观念的成因

定型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人们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定型观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社会化的结果,包括父母、亲戚和朋友、学校以及媒体等因素。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从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和其他人那里获得定型观念。心理学家提出他们的解释。他们认为,人们的神经中心系统与外界环境紧密联系,当神经系统感知到不熟悉的外界环境时,人们会产生一种压力感,这种压力感就是定型观念的成因。人们常常从电视,电影,广播等大众媒体中获得过于简单的定型观念。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以外,个人因素也在定型观念的形成中发挥着作用。而尤其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容易产生定型观念。具有权威主义的人一般有以下特点:1)固守于传统的等级观念,排斥违反传统价值的人与事;2)顺从于所属群体的权威,以权威为形式的依据;3)轻视、排斥其他群体的人;4)对周围事物容易做两分的简单判断。所以具有权威主义性格的人容易被群体主义所影响,一旦产生了定型观念,比其他人更加地固守于这种定型观念。此外,人们也可以通过个人的自身经历获得定型观念。人们通过对于不同人种、民族、不同文化群体的个别成员的交往,常常对该群体的其他成员概括出共同的特征。而一旦成为定型观念,人们就在与该群体的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去寻找这些特征,并通过选择性的感知去发展那些特征,从而加强自己已有的定型观念。定型观念的形成分为三个过程:①根据明显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将其他人群类型化;②将某些成员的特征赋予该成员所在的群体中;③认为该类型的成员具备该群体所具有的所以特征(hewstone&brown,1986)。

2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1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贾玉新认为定型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旦定型观念与客观实际相吻合,那么它就变成一种社会分类,一种科学和准确的分类,它就不仅仅是情感上执著的一种信念了(贾玉新,2001)。也就是说对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要想达到互相了解,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能够顺利交际,就必须对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作出归纳,并形成定型观念,而如果这种定型观念与实际的情形相一致,那么这就是一种科学和准确的社会分类,能够使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互相了解,使交际过程变得顺畅,成为成功的交际,这就是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较大群体文化的互动交流上,定型观念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较大群体的文化是指该群体成员所共享并被大数成员公认的历史、信仰、价值观以及语言等方方面面,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日本文化等等,以这种文化为基础的跨文化交流对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起互相对照、取长补短的作用。例如,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中利用定型观念来作为一种模式进行跨文化的对比。最后,定型观念还具有稳固文化的作用。由于定型观念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所产生的这种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积极作用,进行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介绍,培养学生全面了解语言文化的能力及其对语言外知识的敏感度,帮助学生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顺畅无阻的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2.2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也有消极的影响

其次,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也有消极的影响。贾玉新认为,定型观念把我们对人类的活动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识,只局限在一个或两个维度上,而为严重的是,它把中把这种局限的认识却当作人类活动的全部(贾玉新,2001)。具有文化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习惯以群体的概括取代对个体的具体观察、分析和判断。一旦形成这种定势,轻者会影响跨文化交际,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对抗和冲突。定型观念经常会导致人们认识上的过于简单,甚至偏见和歧视。现在把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消极影响分列如下:①定型观念会导致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个人特征的识别错误。它们认为处于同一类群的人们会有相同的特征。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的特征及其交流的风格是不相同的。如果我们滥用定型观念,我们就会忽视差异而导致交际失败。②定型观念也会阻止跨文化交际的产生。如果人们对某一个文化群体有着非常强烈的消极的定型观念,那么人们就不愿意与这一文化群体的人们进行交流,如果确实需要进行交流,人们也会把交流控制到最小限度。阿德勒对定型观念的消极影响有过清楚的表达:当我们把人们错误的归类,当我们错误的描述类群标准,当我们错误的评价类群,当我们把定型观念与与一个特定个人的描述相混淆,当我们没有依据实际的观察和经验修正定型观念,那么定型观念就会成为反作用力(samovar&richard,2000)。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消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文化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活动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认识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了解,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过于简单的认识,甚至偏见和歧视。

2.3消极定型观念的削减

完全消除定型观念的消极作用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减轻消极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首先对定型观念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作为一种认知的心理过程,它是合理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引入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的一些材料,同时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丰富学生对另一文化的了解,有条件的话尽可能给学生机会与有另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直接的交流,以达到更为真实的交际效果,使学生们对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群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发挥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积极作用。同时敌对群体之间的更多的深入的交流也有助于克服消极定型观念的影响。另外有一些条件也能降低或消除消极定型观念的影响。比如,交际双方地位的平等,友好的交际环境等。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人们交际能力的提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削减消极定型观念的方法。一方面,交际双方的人们必须考虑到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既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必须进行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对比以加强了解。另一方面,人们必须清楚个体不可能拥有他所在群体的所有特征。每个个体都同时是多个群体中的成员,一个个体可以是儿子,父亲,某个公司的成员等多个角色(斯考伦,2001)。

3结论

总之,定型观念是一种人们的思维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归纳的一种复杂的形式,而且在进行交际时它会指导我们的行为。它们不是我们一出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得来的。定型观念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定型观念的削减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必须条件。但定型观念的消极影响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减轻消极定型观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dodd,c.h.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m].dubuque,ia:brown,1991.

[2]hewstone,m.&brown,r.contactisnotenough[a].inm.hewstone&r.brown(eds.),contactandconflictinintergroupencounters[m].oxford:blackwell,1986:1-44.

[3]samovar,larrya.,richarde.porter.&lisaa.stefani.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4]陈亚明.文化定型与英语教学[j].韶关学院学报,2004.(08),114-117.

[5]范捷平.论“stereotypes”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30-33.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斯考伦,罗纳德,苏珊·王·斯考伦.施家炜译.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与文献出版社.2001.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篇3

【关键词】意识语言文化语言意识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22-01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地不断推进,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对话不断加强,民族间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相互碰撞与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其实质是不同语言意识映像的交流。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只有妥善处理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各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一语言意识的概述

语言意识是一种被语言符号外化了的意识映像,其具体指的是语言符号形成、加工、储存、组合、使用等多种内容的总和。语言意识对语言活动中所涉及的机制、形成、储存等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对语言活动中语言符号、符号的组合与运用等均具有改造的作用。概括地说,语言意识是语言生成、理解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机制。语言意识的形成主要建立在对语言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语言是心智表征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多种语言层级单位、重新组合、实际运用等的规则。语言意识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概念存在,其主要强调和突出的内容是存在于某种语言背后的相应意识及该种语言对相应意识地理解和表现程度。

二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分析

1.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功能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存在明显差异性的文化应用同一种语言作为载体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交际双方相互间的理解。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不仅要求交际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同时还要求交际双方对该种语言有共性了解。此外,交际活动中的双方在意识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上也应该存在共性。通常情况下,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具有反常性,其会偏离或者缺乏相应的规范性。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为交际中涉及的相关对象均是来自于各个存在显著差异性的文化空间,其认知基础、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及运作方式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意识特点为交际主体行为的最主要体现。语言意识在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均是交际主体理解、认知外部世界相关知识和经验的语言化表现,其在整个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行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语言意识贯穿于交际活动的整个过程。

2.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功能

语言意识包含着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果。其认知结果就表现为语言化的意识映像。人们在对新事物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总是依赖自身原有的知识及经验作为基础的。语言意识作为一种认知基础,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承担着认知功能的作用,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在广义上,语言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交际意识,其在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在特定认知及语境中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选择和重新组合。语境是一切语言表达的产物,每种语言的使用均离不开相应的语境。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对象必须先要进行语境检索,寻找到具有相似性的语境,然后再将语境作为参照进行语气、语言表达方式等选取。语境是语言意识的主要组成要素,交际意识流动的体现。因此,只有把握了语言的构成语境才能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

3.语言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情感功能

在情感功能上,语言意识主要体现在词汇、句子、语音等语言单位中。跨文化交际对象在对语境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应用适当的组合、选择等方式来实现交际意图、思想得到较为准确的表达。在这个选择、组合的过程中,交际对象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同时,语言意识作为跨文化交际对象对某种语言具体使用的认知,其是言语活动中的调节器和监控器,可有效保证某种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总之,语言意识在夸文化交际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知、交际、情感等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各种功能会在相同一个语境、时间运行,其运行具有综合性。各种功能之间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共同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三结束语

语言意识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其同时具有人本和民族两个属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意识贯穿于整个跨文化交际中,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付永钢.跨文化交际语境与跨文化交际[J].外语研究,2002(4)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篇4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英语专业学生;全球公民

[作者简介]何艳秋(1982―),女,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江西南昌330000)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4年度社会科学规划“江西高校外国语言教学研究专项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对英语专业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实证研究(14WX205)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也是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毋庸置疑,文化全球化在丰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本土文化造成威胁,更有人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1]。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各国间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伴随着英语语言的学习,英语文化也随之渗透,对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年轻学习者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全球化既带来了机遇,也产生了许多“共享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公民(globalcitizenship)就是“伴随着全球化而致的全球公民社会的新现象。”[2]尽管当前对于全球公民这一概念尚有争议,但总的来说,“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公民,并进行与之相应的教育,这个观点则是一致的”[3]。

本文拟从文化认同、全球公民教育等理论出发,结合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现状,指出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全球公民意识”意义之所在。

一、文化认同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几乎包含了世间一切事物。正因为如此,对文化的界定,也就众说纷纭,并无统一的定论。EdwardTylor认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4]。Samovar则将文化定义为“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等级、时间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概念等等的集合,以及个体与群体奋斗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器物等等”[5]。显然,EdwardTylor是从文化的精神层面上对文化加以界定,而Samovar则试图将自己的定义涵盖文化的每个层面。

Keoeber&Kluckhohn在总结前人对文化的各种界定之后,提出“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与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转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式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6]在本文中,我们认同此条关于文化的定义,即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尤其是思想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

(二)文化认同的定义

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理论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Erikson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化理论。正如对文化的界定一样,对于文化认同也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cultureidentity”是与一定的社团相联系的个人自我概念[7];我国部分学者则认为,文化认同是指民族群体或个体对本民族价值的笃信,对本民族生活方式、命运的理解和关注以及对族际关系的认同等。[8]在本文中,我们则认为,文化认同是某个群体中的群成员在长期的民族共同体中共同生活而形成的对本民族而言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识。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的认同构成文化认同的核心。

文化认同具有继承性与发展变化性两个特点。一方面,个体的文化认同由该群体的成员世代相传,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在当下依旧被传承沿用;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受到外部影响,个体传统的文化认同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或跟上时代潮流,或吸收他者文化,从而构建新的文化认同。

二、全球公民教育

(一)全球公民

如同上述两个理论术语一样,对于什么是全球公民,当前学术界也并无统一的概念。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教育培训机构(OxfamBG)认为:“全球公民是一个没有明确定义可又被广泛使用的概念,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全球社区并承认在这个社区内的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9]在乐施会看来,全球公民的核心要素或基本特征应该为:“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每个社会个体应学会适应全球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能具有全球化的意识和观念,诸如懂得合作与消除分歧,尊重多元文化,重视公平正义、积极承担公民责任等。”[10]美国哲学家娜斯鲍姆(Nussbaum,M.C.)则认为,“全球公民”应是那些对世界上的各种文明、种族、多元文化、社会边缘群体有所了解和认知,并能够对他们富有尊重和理解心情的公民。[11]从上述表述中,不难发现,全球公民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对于他族文化持尊重理解态度,且积极投身世界事务,促进全人类利益的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公民要抛弃自己的国家利益,相反,全球公民应该“既维护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又超越民族文化的狭隘局限,将两者合理地结合在一起。”[12]

(二)全球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则是指“以公民为对象的教育活动,是现代社会培育人民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培养明达公民意识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13]

公民教育在西方的历史比较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到了近代,公民教育在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崛起。以美英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本国推行公民教育,希望借此教育的推行,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的公民技能。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公民教育有了新的使命,即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全球公民教育(globalcitizenshipeducation或educationforglobalcitizenship),简言之,“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14]。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能够放眼于整个世界,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的有责任心的人。

三、文化认同在全球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对全球公民教育而言,“要成为有效能的公民,学习者一定要有了解世界事务的复杂性,具有跨文化互动的技能。”[15]这就意味着,在全球公民的培养中,必须培养公民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能力、对他文化尊重理解的能力以及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换言之,必须培养公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过程。它可以是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间交际,也可以是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通常,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是指前者,全球公民间的交际也当属此类。按照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交际双方都应有自身文化的输出,这才能被称之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否则,仅仅只有一方的文化输出,必定会造成交际双方文化输出的不对等,其结果则是强势文化必定会对弱势文化造成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用途与使用范围已无需赘述。正因为此,许多国家都将英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其十分突出的社会地位。毫无疑问,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唯有此,方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发挥交际主体的作用,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这也是全球化对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球公民的相应技能的要求。由此可见,英语教育在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自己的沟通技巧,也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他文化,开拓了视野,建立了平等的文化价值观。

如前所述,跨文化交流不单单是语言的交流,还有文化的交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对目的语文化的认同,还是母语文化的认同,都必须协调统一。否则,就会产生认同危机,或者出现此强彼弱的问题。故而,跨文化交际必须将文化认同作为其顺利实施的基础,“一些合作或者跨文化交际不理想或者不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文化认同。”[16]一方面,对他人的文化认同意味着对他文化的理解尊重,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展开;另一方面,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则能确保在跨文化交际中,立足自身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利于文化输出,构成平等交流。

四、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现状

自2005年在北京召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与认同”会议以来,国内有许多学者以当今中国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鉴于其专业学习情况,英语专业学生是高校内最易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群体。高莉君(2009)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调查了贵阳某高校本科生的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结果发现这些学生中有大部分人都存在着文化认同困惑的问题,这种困惑体现在民族文化认同、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政治制度认同层面。[17]杨玉,李红(2013)对昆明8所高校的1290名学生进行英语教育背景下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汉语文化认同情况总得分不是很高,这说明英语教育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有一定的影响。”[18]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母语文化认同的调查,陈新仁认为,总体而言,我国现有的外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19]

通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英语文化已是游刃有余,但他们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却着实让人担忧,他们能够熟练的说出英语文化Valentine’sDAY,ChristmasEve,但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七夕”,“除夕”,诸如此类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这种现象被国内学者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学生汉语文化的缺失,更从深层次暴露出学生对母语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长此以往,这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语言与身份认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了平等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实现,英语学习者除应具备深厚的母语文化基础之外,还应该有正确的母语文化认同观念。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利于在跨文化交流中对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表达,最终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而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

五、结束语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活动日渐频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全球公民具有深刻而又迫切的现实意义。其首先是要求对公民进行“全球公民意识”的教育,并培养其具有合格全球公民的能力,这正符合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故而英语专业学生也更容易较好的扮演全球公民的角色。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全球公民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也要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将公民意识和全球意识结合起来,并要将这种意识深深植入他们的脑中,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为全球公民的职责。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交际主体,应该秉着平等、宽容、尊重的态度去理解与对待他族文化,坚定不移的恪守民族文化,坚持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观。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忘输出我们的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只有这样,方能在成为合格全球公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将维护全人类利益与本国利益相统一,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克钦.论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认同构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

[2]冯建军.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3][12]陈以藏,邓涛.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

[4](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连树生,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LarryA.Samovar.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4

[6](美)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任小华.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8]邓治文.论文化认同的机制与取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9][14]陈以藏.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10,(3).

[10]卢丽华,姜俊和.“全球公民”教育:基本内涵、价值述求与实践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13,(1).

[11]Nussbaum,M.C.CultivatingHumanity:AClassicalDefenseofReforminLiberalEducation.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7.

[13]李娜,冯秀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公民教育及对我国公民教育的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15]万明钢.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全球教育与世界公民培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6]朱丹,李琳琳,宋玉萍.跨文化交际下的文化认同与建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17]高莉君.创新中国主流文化消除文化认同危机―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对策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篇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分析

国际理解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研究领域中比较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国际理解教育在“二战”以后不断兴起,特别是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国际理解教育取得重大的发展与进步。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培养国际化人才,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等国际理解精神,培养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价值观和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关注对话与平等,重视文化的理解与被理解,倡导可持续发展,关切教育回归生活。国际理解教育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对国际理解不足,英语教学上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进行英语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外国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对英语知识技巧的讲解,从而忽视对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实际通用性。英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师生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环境性和应用性。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初中许多学科都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他们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本国现状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清国际局势,最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师生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技巧,忽视英语的交流性和应用性。因为对国际教育和理解重视不足,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不能及时地与世界接轨,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无法实现桥梁之间的衔接。真正的英语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门考学生的必修课程,更是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应的国际教育和理解意识,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所偏差。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学生英语技巧的讲解,还要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性,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和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国际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交流国际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从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增强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目的性。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更了解国外文化,接受外国文化,并且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就要对该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正确把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同时学校要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下更好地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克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师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利用好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多样的校园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要教学生如何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在这样的辨别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增强自身对文化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会运用英语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除此之外,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外教,加强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彼此间的介绍加强文化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座,积极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们对国际动态的了解,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英语,为今后文化的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在影片和英语的语言中找到与中国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可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最终达到英语课外交流的目的与效果。

3.结语

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国际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今后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对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立柱.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拓宽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8):6-7.

对文化交流的认识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认知、情感和行为;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鲁宁(1972-),女,江苏溧阳人,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江苏?苏州?215123)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IVT02WY0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37-02

全球化的推进使得跨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与广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共识。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而是为了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英语学习不仅要打好知识的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能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随着社会对外向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英语交际能力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来学院国际交流项目日益增多。2011年4、5月份,学生参与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就包括中芬(江苏)职业院校技能比赛、比利时GROUPT大学生代表团访问、四国学生联谊、韩国大邱大学文化交流等。学生海外实习人数增多,在外企工作的毕业生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国际交往中的竞争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国际化背景下,现代外语教学正经历一场改革,主要表现为:教学的目标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转变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1]在这种趋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师有必要思考行之有效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本文从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维度着手,探讨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指导原则及多元化、立体化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维度

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确定该能力的构成要素。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维度的概念,而且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因此各学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构成观点不一。我国学者贾玉新总结交际能力的四维度系统,即:基本交际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策略能力系统。相比之下,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分类对于跨文化交际培养内容的指导有较强操作性且符合教学规律。

认知能力包括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语用知识、文化背景,并且能将这些认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情感能力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能够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具备良好的移情能力;行为能力因素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方式,它以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作为基础铺垫,即通过具体交际行为表现出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经验。跨文化行为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技术能力,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工作技能等;协同一致能力,指交际者能够以得体的举止与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应对变化的策略能力,指交际者能够克服自身文化差异,运用合适的交际策略解决问题,实现交际目标的能力。[2]

由此可见,高职跨文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围绕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应具备的跨文化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而展开,才能真正全面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指导原则

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与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教学应具有以下特点:

1.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

具备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人的语言和行为受到自身文化的制约,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文化内涵,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态度,形成自觉的跨文化意识。这种跨文化意识能帮助他们主动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4]

2.语言与文化的整体性原则

跨文化的交际是在一定的文化规约指导下的言语交际,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把语言和文化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从高职学生的整体要求出发,配合语言要素进行跨文化教学,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完整的、真实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只有把握了文化的体系性,才能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

3.实用性原则

跨文化教学内容应是学生在交际中能用得上的,而且是经常使用的。这样,就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和捉摸不定,同时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实践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文化内容中的交际模式、语用规则、风俗习惯、行为准则、社会传统等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帮助,应该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

4.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强调的不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灌输,而是学生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认知、情感、行为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应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建立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三、多元化、立体化的培养模式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出纳自我评价材料范文范本,出纳自我

    - 阅0

    2023年出纳自我评价材料范文范本篇1两个月试用期已经过去,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出纳工作已经比较熟悉,也能胜任这项工作。以前在会计师事务所做业务助理工作时,对出纳的工作情况比.....

    关于实习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实习工作总结篇1时光荏苒,岁月穿梭!转眼间我的工作实习期已接近尾声。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在这段时间里大家给予了我足够的宽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