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网络建设方案(6篇)

来源:其他

基础网络建设方案篇1

1.1落后的基础设施与先进的数字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数字化高校档案馆是在传统档案馆的馆藏、分类、查询等固有的模式基础上,借助广泛普及的计算机与通畅无阻的网络,充分应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档案馆。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引入档案领域,实现了档案资源的科学保护与资源共享。因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依托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网络.而现行高校档案馆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化建设的需要。

(1)硬件基础设施缺乏

许多学校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计算机、光盘刻录机、扫描仪、打印机等必要设备的购置尚存在问题,使构建完整数字化体系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使得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留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2)数据库建设落后

许多拥有丰富馆藏资源的学校,在其数据库中却只现其馆藏之冰山一角,内容极其稀少,种类极其贫乏,数据库检索途径单一,有些甚至不能提供检索途径。数据库根本不能发挥其网罗档案资源供用户搜索利用的功能,成为了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度的浪费。

(3)网络建设落后

网络建设落后,网络故障频出,为广大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对于网络资源也未做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链接匮乏,严重影响了资源共享的程度,大大的违背了数字化建设扩大资源共享面的初衷。

1.2人才匮乏与激增的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

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数字化建设的建设、更新、维护与升级与普及都与人才息息相关。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传播技术及档案管理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档案馆的建设。但是目前这种综合人才十分缺乏,往往存在着专业计算机人才不懂档案管理,而档案管理人才又不懂计算机的尴尬处境。高校档案馆缺乏对档案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引进外来人才的意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

1.3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方便资源的利用

但是往往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造成了数字化档案馆的资源浪费。例如,在许多学校的数字化档案馆中对于档案信息数据的资料范围、检索途径、索取方式都缺乏必要的说明与介绍,使同学们面对海量的信息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选择放弃,这大大的减少了数字化档案馆的使用人数。同时因为缺乏专人负责对数字化档案馆的答疑工作,出现问题时用户往往只能放弃利用档案馆而另寻他法。

2反馈机制不健全与完善数字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必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完善,这就需要及时与用户沟通,不断采纳意见并积极改进。但是目前很少有高校能做到反馈机制健全,因而阻断了与用户之间有效的沟通。也因为不能及时的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所以很难能取得用户的支持与信任,又是得档案馆的利用率进一步下降。

3.针对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相关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经费的投入不仅包括网络通讯设备、服务器、处理设备的购置,还应包括软件设施的完善。数字化档案馆在满足档案的利用与管理的同时,还应注重数据库的完善构建。首先,数据库的内容要能很好的反映馆藏书籍的内容,并及时填充新近书目与档案资料,做到数据库内容丰富翔实,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其次,信息检索要更加智能化,不仅能够分类查询,还应能够根据相关要素进行查询,以达到检索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的目的,从而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的使用,使用户能够在海量的资源面前不再茫然。再次,要充分利用资源链接,最大程度的扩大资源共享面,使用户能够以最方便、便捷的方式搜寻到其所需的最全面的资源。

3.2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档案馆工作人员不仅承担者档案馆的建设、更新、维护与升级,更承担着指导用户如何利用数字化档案馆等普及工作,而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要求。因此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大量能熟练运用检索方法、懂得相关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并具备沟通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要想推进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进程,就必须要大力优化档案馆成员的知识结构,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且大量引进外来人才,为档案馆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从而逐步提高档案馆的管理的水平。对于档案馆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定期进行考核,对于不具备管理资格的成员要坚决予以剔除,充分保持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先进行。

3.3强化使用推广

高校档案馆的基础建设程度和水平质量,需要由用户来认可,只有用户满意的档案馆才是馆建的基础所在。高校档案馆做为一项基础建设部门,自身的推广程度是受使用范围所限制的,其服务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需要用户的使用来判别。因此,高校档案馆要定位在为用户服务的定位上,加大使用推广的力度。在每一名教职员工或是学员来提取档案时,档案馆通过高效快捷的查访方式以及优质热情的服务态度会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高校档案馆在强化信息建设的同时,主要就是要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档案馆的管理规范程度以及用户的认知层次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加强反馈机制的建立

只有通过与用户的及时沟通才能了解其需求,从而更好的完善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而其反馈机制的建立就要借助于有效的沟通平台的建立。为了方便用户与档案馆的沟通,各高校档案馆需调配相关人员专门从事与用户的沟通工作,并将管理员的QQ、MSN、手机、邮箱等有效联系方式,以最醒目地方式标注在档案馆网页上。用户可以通过与管理员的沟通进行数据库使用方法的咨询、对档案馆进行测评或针对有关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管理员需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真予以解答,并将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的整理与汇总,并向档案馆汇报。接到问题后,各档案馆需通过会议讨论等方式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进行改进。

基础网络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探讨

随着各级电网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供电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级供电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是集团化运作的基础,是集约化发展的纽带,是精益化管理的手段,是标准化建设的依据。所以,对于县供电企业来说,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升级原有县级电力信息网络迫在眉睫。下面以山东德州某一县供电公司局域信息网络升级工作为例作一简述。

一、网络升级方案的背景与需求

该县供电公司原有信息局域网采用了基于SDH组网方式,在县公司主站和变电站分别采用SDH设备组成主干155M的百兆环网,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搭建在县公司本部,供电所通过SDH155环网实现访问。同时采用波分复用技术以2M为基准分配业务系统给相关系统和基层单位,部分业务系统需单独占用2M的通道,而如MIS类业务和视频类业务的传输则要若干2M通道捆绑传(即N*2M)输增加带宽。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百兆带宽已经不能根据业务的需求为每个站点划分更多的网络资源。同时受SDH总体资源限制,原有网络是点对点网络,不同2M通道之间在链路上是物理隔离的,每个端口间的带宽资源不能共享,使得设备的带宽资源得不能充分利用而造成资源浪费,从而使得大容量数据业务在传输中受到制约。

二、网络升级方案提出及选择

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考虑到该县供电公司的实际情况,确定此次局域信息网络建设升级的目标是:在确保提高县公司信息网络的可靠性、兼容性和经济性前提下,实现建设通信数据网和管理信息网分离和互为备有,确保县公司本部到供电所等有关站点的网络带宽应至少达到10Mbps及以上,专门用于营销数据传输的带宽不低于5M。通过充分的调研,制定了两种升级方案:

1、升级到千兆以太网组网方式。即在现有的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工业级千兆环网设备,分别建设通信数据网和管理信息网实现数据通信与网络信息传输分离。以下升级后为数据网的和信息网建设示意图:

2、升级到SDH622组网方式。升级现有的SDH155设备,更换局端和供电所端为SDH622及以上,方便的组成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如组成闭合环形网,链形网、星形网和网状网。设备支持各种分支和分叉结构,环形网的相交和相切。

升级后构成环形网的示意图:

图中设备均为中继型。设备两侧所标“东”和“西”分别代表设备上的东、西侧。

3、两种方案的性能比较表:

通过以上比较,上述两种方案均能升级目标,同时从技术角度,新建千兆以太网络方案较为容易实现通信数据网和管理信息网分离和互为备有,同时在考虑县公司经济情况的基础上,选用千兆以太网络的升级方案。

三、网络升级方案的建设

千兆以太网络建设采用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组网,网络协议采用TCP/IP技术。

整个网络建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各供电所等基层单位到电力网的接入部分。各基层单位如供电所从最近的变电所通过光纤接入供电公司环网,即由变电所提供一个光纤端口,利用以太网设备的单模光电转换器将以太网的通道延伸接入供电所。第二部分为县供电公司环网主站的建设,主要是供电所信息环网与电力系统内部局域网的连接。在千兆光纤组网方式下,只需要增加相应数量的以太网交换设备就可以了,而由于以太网交换设备直接提供RJ-45接口,则不需要增加其他设备就可以直接连接到局域网。物理连接上成环型,工作时整个网络成链状结构,有一段是不传输数据,只传输硬件间的数据流,用来相互通知各自的状态给其他设备,环上的每一个设备都知道并随时通知其他设备自己的状态。如果有一段网络发生故障,临近交换机会马上通知其他交换机,极短的时间内这一信息就会传遍全网,作为基础节点的主站交换机就会实行切换,就是原来没有数据通过的那段链路马上进行数据传输,切换时间仅为50毫秒,网络还是呈现链状的工作状态,实现冗余。当损坏的网络修复后,网络恢复到初始工作状态。整个环网完全采用工业冗余设计,实现了在各种环境下,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时性。

四、建设后的效益分析

经过三个月的施工,该县供电公司组建完成了两个独立的千兆光纤综合业务信息通信环网,其中东西环分别为12和6个站点。每个站点从变电站主控室通信机柜到供电所营业厅、所长办公室重新铺设通讯线路,环网测试连接达到千兆水平。将调度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系统全部转到新建信息网络上,实现了新建信息网和原有调度等通信数据网分离和互为备有,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效率、保证了内部信息网络运行的安全。

1、经济效益分析

千兆光纤环网上线运行以来,提高了网络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节约了维护成本。一是解决了县公司本部同基层单位之间的通道问题,使得所有的供电所等基层单位都获得保证的带宽,并且营业场所获得了同公司信息中心相连接的以太网端口,为业务系统应用、上传下载数据、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带宽保障。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链路,节约了链路成本支出。实现了网络的可控管理。二是采用的网络交换机均具有智能处理业务能力,能够对不同的IP业务采用不同的优先处理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交换机的这方面能力。三是可在以上的数据网络平台上建立语音网络,即以网络IP电话的方式来实现在数据网络上实现完整的语音网络,实现数据、语音网络的统一。由于不需对现有布线系统作任何修改,不必在每个分支机构配备语音交换设备,并且统一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上的多媒体应用综合费用都相对便宜,可减少相应的管理成本支出。

2、兼容性分析

该系统由于采用的是开放的系统软、硬件及网络结构,系统地开放性很好。基于SNMP的技术可以兼容管理所有IP设备,所以能在全网范围内实现虚拟网的划分,每个供电所可分配多个IP地址,单独网关组成一个虚网。同时,在应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操作人员的易用性,交换机内部有中英文可选界面,使操作者操作简单、易学,全中文界面。

3、安全性分析

基础网络建设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点定位、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把市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中,继续加大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数字档案管理标准化、数字档案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不断提升数字档案馆管理水平,实现档案资源互联共享,全面提升档案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二)总体目标:按照国家、省档案局十二五”期间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到年,完成市档案馆政务网、局域网和互联网三网应用系统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完善档案馆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市数字档案馆与市直各单位档案室之间、市数字档案馆与省数字档案馆及部分县(区)数字档案馆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可控共享,建成市电子文件中心,全面建成数字档案馆。

二、基本步骤及要求

(一)数字档案馆初步建成

馆内档案管理系统各项功能进一步完备,馆藏存量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完善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重要全宗全文数据库建设,实现馆藏存量档案数据的异质和异地备份。

开通市档案信息网,在互联网上实现局(馆)政务信息公开、档案法规政策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开放档案查询、档案公布、档案资料征集等功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在市档案馆文档中心建设功能完备、服务方便的政府信息查阅中心,通过链接政府信息公开网实现在市档案信息网上查询政府公开信息,不断提高为社会各界提供政府公开信息的服务水平。

(二)馆室一网式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建设

以电子政务平台为依托,逐步完成连接市档案馆和市直各单位档案室的一网式档案管理系统平台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实现预归档电子文件整理、归档、移交等过程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实现网上业务咨询和指导,做到馆室一体,文档一体。建成电子文件中心,实现电子文件的同步接收、管理、归档、备份和查询利用。

(三)实现省、市、县三级馆际互联互通

在完成馆内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和馆室一网式档案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根据省档案局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馆实际,开展与省、县两级馆际互联互通的试点工作,并逐步实现省、市、县乃至乡镇档案网络全覆盖互联共享。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完善应用服务器配置架构建设。局域网上通过新增置服务器与原有服务器集成配合,实现应用服务器的双机热备架构,政务网上通过购置双应用服务器实现热备架构,确保局域网和政务网上各应用系统软件运行的高实时性和高可靠性要求。在后期建设上,根据应用系统实际情况,逐步细分服务器负载角色,科学分离各应用系统的逻辑层和数据层功能,并由不同角色服务器承载,最终形成结构科学、配置合理、角色明确、数据安全、性能稳定的服务器集群。

2、加快完善数据存储设备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根据业务数据增长情况适当增加和扩展存储器的有效容量,配置数据备份设备,在现有局域网IPSAN海量存储设备基础上,增加备份存储阵列或备份磁带库。新增政务网IPSAN海量存储设备,根据业务需要科学确定初期容量,满足馆室一网式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

3、加快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做好馆藏存量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及配合实现省、市、县三级档案馆之间的互联互通,根据省档案局统一部署要求,配置相应的网络交换机、防火墙等配套设备。

4、加快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暨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根据档案业务拓展需要,适当增加购置业务用计算机、触摸屏等终端设备。做好现有网络交换设备、应用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UPS电源设备易损耗零配件的更换保障工作。

(二)抓好档案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

1、尽快完善多种类型数据库建设。在馆藏存量档案全部数字化基础上,同步完善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和重要全宗全文数据库建设。

2、拓宽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渠道和方式。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进馆,市直单位向市档案馆移交档案时,要实行纸质档案与机读目录、全文数据库同步移交。继续做好《新闻》视频的复制备份和二次编研开发工作。

3、加快基础数据库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根据馆藏档案特色和社会需要,围绕社会热点、公众需要,对档案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建立诸如人名、主题词等专题目录数据库,提高信息的检索效率。探索开展民生档案数据库、农业农村档案数据库、重大建设项目数据库、城市记忆工作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建设。细分多媒体数据库,按照不同媒体格式(照片、录音、影像等)分别建库。提高全文数据库的自身质量,通过优化多层PDF文本层,提高文本层所含文本信息的准确率来提升全文检索的查准率,降低信息的遗漏率。

4、做好数字档案信息开放鉴定工作。各市直单位要在向档案馆移交电子文件前做好文件开放等级的划分工作,市档案馆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文献保密等级对馆内电子档案全文进行逐级鉴定,并实现对社会开放,确保不同等级的档案信息在不同网络平台的开放利用。

5、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根据省局对省、市、县三级馆际互联互通的实施情况,先期做好我市与县两级馆际互联互通的试点工作,通过馆际网络互联,促进全市范围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6、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备份工作。做好档案信息资源数据的异地备份工作,根据我馆信息化建设推进情况,结合省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适时做好我馆档案信息资源数据与省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对接,实现我馆数据的异地备份工作。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异质备份工作,加大档案资源数据的光盘备份,并定期检查备份数据质量,及时补刻,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p#分页标题#e#

(三)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1、市档案信息网站

完善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强化档案信息网站的在线服务功能建设以及网站的宣传功能、交流功能和教育功能建设,充分发挥档案网站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

2、馆内档案管理系统

在对馆内档案管理系统初步试用的基础上,发现总结操作使用上的不足之处,完善系统功能,在市档案馆先期建设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先进完善的馆内档案管理系统。

3、馆室一网式档案管理系统

依托政务网络平台,开发部署馆室一网式档案管理系统,使数字档案馆和市直各单位数字档案室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网上的档案业务指导、归档统计等功能。

4、电子文件中心管理系统

借助馆内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电子文件管理功能,实现电子文件的管理、检索和利用。通过局域网在文档服务中心进行可控检索查阅。探索试验我局政务网馆室一网式档案管理系统与市政府一网式协同办公系统的对接,实现电子文件同步备份到档案馆电子文件服务器中。

(四)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

加快档案信息化规范制定,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和《省数字档案室建设规程》等标准规范,在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研究制定《市电子文件管理办法》、《市声像档案管理办法》等一批我馆急需和实用的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并切实贯彻执行,以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可操作性、数据交换、规范管理、资源共享。

(五)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安全防范意识。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工作中,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互联网。

2、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要逐步健全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严格制定和落实档案信息安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办法,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加强对档案管理用终端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对档案数据的保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符合国家的安全保密规定,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安全。

3、加强档案信息安全技术保障。针对自然灾害、非法访问、非法操作、病毒等采取与系统安全和保密等级要求相符的防范对策,并采用防火墙、数据容灾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档案网络安全措施。在不同网络平台和设备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网络设备安全保证、数据安全保证、操作安全保证和身份识别等安全措施。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规划。要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信息化工作部门、财政部门的支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我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我市信息化发展相适应,并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建设。

(二)组织保障,科学推进。局(馆)安排专人或条件成熟时成立专门科室来负责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技术理论,运维有关信息化软、硬件应用系统,积极推进我局信息化建设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转变。要根据档案信息化整体推进要求,切实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需经费。

基础网络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问题;策略

1档案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档案事业发展也面临着特殊的形势,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展,但在理论体系方面尚不完善,档案信息化的含义尚不确切,尤其是单纯将档案信息化看作是计算机化或网络化的想法,具有一定片面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需要观念上的更新以及人文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需要以软硬件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并且该基础设施应当具备高性能,从而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科学化利用,全面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果。但就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电信设备、网咯设施以及计算机的普及率有限,网络流量明显超出实际数据通信能力,但网络信息资源传输较慢,局域网络有待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化利用。单就档案网站的建设来说,虽然全国有数百个档案网站,但其与成熟的档案网站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体系。档案网站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快速发展,比如档案网站专业性很强,搜索引擎少,网站查询困难,相关链接少等。目前,档案网站的档案业务信息交流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用于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档案信息化。因此,我们应逐步普及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2.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档案信息化的规范标准还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例如我国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档案数据库互联的工作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档案网站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的标准规范有待提高。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还存在很多的空白与不足,已有的规范标准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3.1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服务质量,应当对当前社会发展条件下的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加以科学化应用,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并加强网络档案馆的建设质量管理与控制,提高数字档案馆的专业性,切实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利用率,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需求。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3.2积极引进技术与人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需要以专业性人才以及现代化技术作为可靠的支持,并且离不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方能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成效。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确保其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档案信息管理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措施,并加强人才管理,激发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3.3全面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档案存在大量的纸质档案,而将这些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资源,使之符合信息化网络环境的要求,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应加快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在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纸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为推进档案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应当对现代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加以科学化应用,通过所有档案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完善档案信息服务,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实际价值的最大化发挥,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作者:谭丽嘉单位: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

参考文献

[1]程荣.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6(8).

基础网络建设方案篇5

一、宽带网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宽带网络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推动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一轮浪潮,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就业机会、支撑科技产业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基石。首先,宽带网络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要素和扩大信息消费的基础平台,加快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经济运行各环节渗透,并孕育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信息消费热点。其次,宽带网络已成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聚集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协同创新的新平台。第三,宽带网络已成为政府改善民生服务和宣传先进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宽带网络提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已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方式。第四,网络空间竞争形势日趋复杂,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高速安全、自主可控的国家宽带网络,是构筑网络空间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

从世界范围看,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已成为共识。截至2012年底,超过127个国家和地区并实施了宽带国家战略,把加快宽带网络发展作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先导领域,力图通过战略指引,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大政策扶持。从我国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能力不断增强、用户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储备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宽带网络发展还面临着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宽带应用不够丰富、宽带产业链上游环节对外依存度较大等问题,既不能满足在国际竞争中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外在需要,也不能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为此,亟需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战略方案》基本考虑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战略方案》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支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为着力点,深化宽带网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引导。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宽带网络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宽带网络建设和投资模式。四是坚持产业链协调发展。紧抓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推动网络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基于上述考虑,《战略方案》提出了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即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网络升级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宽带普及与保障安全相结合。

(二)关于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时间表

在编制过程中,《战略方案》注意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指导意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保持有效衔接,也充分参考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行业规划,以及美、欧、日、韩等国家或地区宽带网络发展规划。结合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经过详细评估和科学测算,提出了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细化为3个发展阶段、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战略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到2022年,我国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在宽带网络覆盖、网络能力、应用水平、产业链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战略方案》将我国宽带网络2013—2022年发展进一步细化为全面提速阶段(到2013年底)、推广普及阶段(2014—2015年)和优化升级阶段(2016—2022年)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发展要求,发展任务也各有侧重。

(三)关于重点任务

一是推进区域宽带网络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和城乡宽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同地区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是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针对当前我国宽带速率整体偏低的情况,提出要加快骨干网、接入网和网站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优化升级,提升网络总体性能。三是提高应用水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应用普及等方面深化宽带应用。四是促进产业链不断完善。通过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产业化、智能终端研制和支撑平台建设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自主能力。五是增强宽带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应急通信系统和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等措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为落实各项任务,《战略方案》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组织实施的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和示范意义的7项工程。

三、《战略方案》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

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突破,将宽带定位于与水、电、路等同等地位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为我国宽带网络后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各界对宽带网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在国家层面成立“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协调小组,加强横向跨部委及纵向跨中央地方两级的组织协调,同时,要求各地将宽带网络发展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在宽带网络发展上的超前规划部署,并与地方发展做到有效衔接。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针对我国城乡区域宽带网络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了多项财税优惠政策,争取多渠道投入。如提出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将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营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电信业增值税抵扣机制;优化基础电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等。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将有效加快西部和农村地区宽带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

《战略方案》提出多项措施,以进一步健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推动形成多种主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在规范市场行为方面,保障宽带网络在住宅小区及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公平进入。在推动开放竞争方面,提出建立网间互联带宽扩容长效机制,保障网间互联畅通。

(五)进一步规范建设秩序

针对宽带网络建设和改造难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要将宽带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贯彻落实住宅小区宽带网络设施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两个强制性规范,实现规划、建设和验收三同步。公共设施场所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网络设施要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此外,《战略方案》还在频率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如制定频谱中长期规划,明确无线频谱综合利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创新宽带网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公共政策与规则的制定等。

四、“宽带中国”战略将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网络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网络工程;教学改革;“双师型”

1背景

2010年3月,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正式接收我院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第二批试点高校。我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优势显著,主要培养满足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我院办学理念相吻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成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经过近似于实际工程场景的实践训练,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师[1]。

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主要在于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管理技术,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专业领域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我们的网络工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标准[2]。

2网络工程教学改革

2.1工程引入课堂,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

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以后,被运用于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工程案例是将发生于工程实践中的客观事实,经过文字、数据、图表、动画等方式进行概括、整理、加工,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案例材料。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工程案例被用来描述网络系统的架构与设计,阐述网络通信基础的基本原理。如通过形象地显示学院校园网的拓扑图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网络拓扑概念,通过FLASH动画对比让学生明白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同时,我们运用工程案例来讲解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的工作原理。例如,在讲解应用层FTP协议时,演示登陆校园网FTP服务器的操作并抓包分析,让学生理解FTP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过程,FTP客户端通过DNS解析获取服务器的IP地址,经过TCP三次握手建立可靠网络连接,验证FTP用户的名称与密钥的有效性,协商服务端数据传输模式直至数据传输等。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思考题,培养学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将复杂的工程项目提炼到课堂并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不仅深入浅出地理解抽象的协议原理,而且可以见识相关网络技术,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3]。

作者简介:吴许俊,男,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工程。

2.2工程引入课堂,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若干个子任务,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引出教学内容讲授新知识总结评价”的过程展开教学[4]。工程项目案例以实际项目为背景,教师依据项目设计与开发的顺序进行项目实施演示,巧妙地将基础技术融合其中,并进行必要的比较和分析,便于学生模仿。自主选题的工程项目充分涵盖需求分析、网络设计、系统集成、网络测试、网络验收和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全过程,这一系统化过程包含了网络系统构建的生命周期,体现CDIO提倡的“构想―设计―实施―运作”理念。如在校园网组网项目中,从用户需求分析开始,到网络方案设计、设备选型以及最后的系统调试与验收,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组网的每个环节,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如在网络综合布线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等,并自行组织施工,最后组织测试验收,在实践中掌握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适当建议,并适时进行引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理解了知识并提升了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5]。

2.3工程引入课堂,开展仿真实验教学[6]

网络仿真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构造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互联和模拟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它能设定网络设备特性参数,模拟网络数据包在物理网络中的传输过程,对网络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使用PacketTracer网络模拟器开展仿真实验教学,通过虚拟软件技术高度仿真任意需求的网络场景。

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的同时,使用仿真实验模拟真实网络场景,形象化演示网络协议工作原理。PacketTracer网络模拟器在讲解绘制网络拓扑图、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VLAN设置、IP路由选择协议的应用和网络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指导学生使用网络模拟器循序渐进地独立开展网络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让学生逐步理解网络体系结构、IP数据包的封装与传输、网络协议原理,实现对复杂网络协议的理解;逐步熟悉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最终掌握网络实践技能。

课后,我们要求学生将网络模拟器安装到个人计算机中,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进入网络实验室操作实际的网络设备之前,使用模拟器进行练习,降低了实际操作的难度,顺利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同时,教师布置工程案例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式自主研究。实践证明,仿真实验教学使用网络模拟器反复操作而不会损坏,有效降低了网络实验室材料的损耗,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模拟高端网络设备开展网络工程教学与实验的条件,提高了网络工程教学质量。

2.4工程项目实战,开展校企合作教学[7]

通过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开放式实训平台,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生产环境,夯实课本理论基础,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几年来,我们与H3C公司共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H3C网络学院,充分利用H3C公司的优质资源,开展基于IT认证体系下的网络工程项目教学与实践,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能够跟国际接轨。几年来,我们有几十位学生通过国家“软考”获得网络工程师证书,2006级一位学生获得思科CCIE国际认证。同时,我们选择优秀的IT培训机构、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我们先后与苏州索迪教育、江苏无锡微软技术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导师队伍指导我院学生开展各类实训项目。稳定的校企合作教学证明,企业一流的IT项目管理理念,各类主流开发平台,真实的网络生产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工程实践环境,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初步的工程经验与社会经验,有力提高了学生开展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网络工程师的职业工作奠定基础。

2.5重建评价标准,突出工程能力

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行项目考核,代替传统试卷考核。CDIO将项目能力考核放在首位,用能力促知识,强化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项目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学习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及技术能力特点选择课题。项目活动更能体现CDIO能力大纲的精神:一是个性化考核。学生可以利用积累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发挥特长,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考。二是综合能力考核。项目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选题过程中,各组的讨论有利于成员间的知识交换,挖掘创新点。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及学科知识要融入专业考核之中,作为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按学习成果的不同分类将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用丰富多样的评估方法评价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增加最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8]

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兼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和丰富的网络工程阅历,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书本知识理论,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演示工程实践技术,更要能够不断拓展视野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学院领导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为此学院采取以下措施:

1)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学院同时引进“211”“985”工科院校优秀毕业生与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教师资格与专业技能证书双证聘任制;同时出台政策大力培养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踊跃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等。

2)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学院每年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加实践,或直接挂职顶岗,或参加技术改造,或合作研发,形式多样。学院良好的政策制度有力保障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使得教师夯实理论知识之余积累工程经验,了解专业动态,丰富知识内涵,促进工程教学改革。

4结语

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教学改革,我们还处于探讨与研究中。将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合格的网络高级专业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庆人.我国计算机教育如何借鉴欧美CDIO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6):8-11.

[2]张桦,温显斌,王劲松.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6):71-74.

[3]刁其君.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0-12.

[4]金伟祖,潘璐,黄杰.CDIO教育理念在课程项目设计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10(6):120-124.

[5]林茂.加强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0(9):123-124.

[6]薛琴.基于PacketTracer的计算机网络仿真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57-59.

[7]吕淑平,马忠丽,王科俊.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8):123-124.

[8]欧阳文.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2-76.

ResearchontheTeachingReformsofNetworkEngineeringBasedonCDIO

WUXujun

(TaizhouInstitute,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zhou225300,China)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年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总结,初中班主任

    - 阅0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总结篇1一学期以来,我担任初一(9)班的班主任。在班主任期间,我认识到了一位班主任“身正为范”的重要性。初一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果起始年级没有带.....

    建筑工地消防演练方案范文(精选2篇

    - 阅0

    建筑工地消防演练方案范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方案的格式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