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重要性(6篇)

来源:收集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篇1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1.数据来源

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编制《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对179家医疗机构221名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适应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知识结构、技能以及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的重要性评价,了解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真实需要。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100%。

2.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利用Excel软件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工作单位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有23家,最多的是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分别占40.7%和30.8%;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最多,有133人,占60.2%,其次是管理和临床岗位的有64人,占29.0%;多数人属中、初级职称,分别占38.5%和35.3%;40岁至49岁人最多有73人,占33.0%,30至39岁70人占31.7%。大部分调查对象属于基层医院,工作在临床一线,有评定职称并在岗位上工作了有些年数,相信其对基层具体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有较深了解,能较大程度的反映基层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素质的真实需要。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综合素质调查

对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调查,内容包括素质、知识结构、技能等三个要素,各要素内又包含若干项目,对各项目进行重要性评价。1分表示不重要,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重要,4分表示比较重要,5分表示非常重要。

(1)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重要性评价有5个项目。结果显示,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以及能够积极地认识医师职业,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此两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达到4.83;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项目的重要性评分较高为4.71;能够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是对基层医生的素质要求,其与前三项比较没有那么受到重视,但是也超过4分,是非常重要的素质要求。在校培养应着重以上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最低的是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为3.76分,相比其他素质则没有那么重视,但仍然接近比较重要指标,不容忽视。

(2)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有9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项重要性评分最高,为4.82分,可见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项,均超过4.5,分别为4.79和4.72,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应着重以上知识的教育;具备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及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评分最低,分别为3.96和3.86,相比其他知识,重点人群的保健和康复,计划生育知识在基层没有那么得到重视,但相当接近比较重要值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忽视该知识的教育。而对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能是基层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中医学知识要求较低所致。其他各项均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理应重视该部分知识的教育。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技能重要性评价有8个项目。结果显示,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0分,是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技能;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为4.56,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受到基层重视,该部分内容应在人才培养中得到体现。最低的是具备创新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项,相比其他技能,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基层重视程度稍低,但超过4分,在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共有25个项目,结果显示,有19项超过比较重要值4分,其中内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为4.83;其次是外科学,为4.82;然后依次是诊断学、系统解剖学、儿科学、局部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技术)、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传染病学、全科医学概论、神经病学、医学影像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有6项均值未达到比较重要值4分,由高向低依次是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

三、对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启示

1.培养方案较符合基层需要,培养内容应有所侧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定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提出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和课程设置均较符合基层需要,大部分项目均值超过4分,最高接近5分,最低接近4分。但重要性评价中,均值有高低差距,培训内容重要程度呈现出不同水平,故对基层重视程度高的项目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投入,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应根据基层的需要有所侧重。在培养过程中需要贯穿基层服务知识,融入基层特色,渗透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出专业的基层性”,使培养出的人员到基层后能适应基层的需要,更好地守卫基层群众健康。

2.医学人文精神是重要素质,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也不容忽视

成都中医药大学从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文化伦理、职业责任、服务目标、服务理念、体育、军训和英语训练等方面对学生需具备的素质提出要求。结果显示,基层对医学人文精神是非常看重的,体现在基层认为临床医学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和法律意识,能够自觉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并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是很重要的。作为基层的临床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不及医学人文精神重要,也可以说医术不如医德重要。[2]一个有医学人文精神,有医德的医生,其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关心并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尊严,其定会提升医术,为人民健康负责。启示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着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与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亦可注重教师日常授课中的言传身教达到此目的,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动态,多方努力以强化其医学人文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外语、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项是应具备素质重要性评分的最低分,相比其他素质并没有那么受基层重视。可能是基层医院工作力度不那么强,不如大医院般需要超负荷的劳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致。但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临床工作的重要前提,且随着医改的深入,社区、基层卫生单位将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并承担公众的大部分卫生保健服务,基层医院将不在人浮于事,工作强度会有增加,所以此项内容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不容忽视。

3.重视诊疗知识教育,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

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于面向基层的临床学生的与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临床诊断和治疗知识,全科医学基本知识,重点人群的康复保健知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知识的培养。在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三项是具备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具备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具备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可见,基层医疗机构特别重视临床医生的诊疗知识。自新医改以来,基层出现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轻基本医疗服务的现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量明显增加,而医疗服务量逐渐减少,使得基层的诊疗能力普遍滑落,基层医疗技术留不住病人,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问题突出。基层医疗机构也看到了此问题,开始重视其诊疗能力的提高,所以,现阶段医学高校应着重临床医学生诊疗知识教育,在课时设置上可增加此方面内容的学习课时,加强临床实践,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巩固和运用,后将其融会贯通于基层诊疗活动中,为基层提供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项是基层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重要性评价中的最低分。可见,基层对其临床医学人才的中医学知识的掌握重视不足。此可能与当前普遍重西医轻中医有关,但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障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身体健康,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中医药高校应重视此问题,加强对祖国传统医学的教育,让其了解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认同中医药的诊疗效果和重要意义,而后在工作中宣传中医药知识,提升基层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4.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

在技能要求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主要着力于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结果显示基层医疗机构对这四方面都比较重视。基层重视临床医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其临床医生能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有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合理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基层最重视的两项技能是具备全面、系统、正确、规范地进行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的能力”项和具备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处理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项,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思想教育,最终都是通过临床应用而得以体现,所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中也应重视学生临床过程中临床思维的系统性培养,探索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思维融会于临床实践,提升其临床能力,然后升华为新的知识。具备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能力,具有较好的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项在8项技能重要性评分中排名第四,可见医患沟通能力已受到基层重视。此可能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常有发生有关。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医患间有效、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解决医患矛盾,所以医患沟通在我国已不再是一个烦恼、一个名词,已逐渐成长为一门学科。《医患沟通》、《医患行为与医患沟通技巧》等相关书籍全面、系统地介绍医患沟通,并深入透彻地介绍从医人员与患者间有效沟通的方法。高校应注重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可开设《医患沟通》课程,更好的让学生学习、了解医患沟通技巧,减轻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

5.课程设置应更契合基层需要,应着力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面向基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应设课程重要性评价结果显示内科学和外科学重要性评分均值最高,可见基层较重视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而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程,解剖学作为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也得到基层的普遍重视。儿科学排名靠前,可能是现在儿童疾病基本都是急诊,基层凭借地理可及性优势长期要接收儿童患者,此就对基层的临床医生儿科学知识提出高要求,儿科学也是基层很重视的一门课程。社区预防与保健、中医学、人体寄生虫学、康复医学、医学微生物学,社会医学则稍显没有那么重要,重要性评分均值均在4分以下。这种重要性的差异在课时设置中可得以体现,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体现课程中的基层性”。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改革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5]基层也认识到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所以在课程中更偏重于医疗课程,而对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则没那么重视。在校教育中,将社区卫生服务所需的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预防保健、康复医学、社会医学等课程或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特点和任务,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是当前工作重点。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素质课程群、职业基础课程群、岗位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等模块,在各个模块课程设置中打破学科界限,强化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的实用性。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呈现专业知识,也需渗透基层特色,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更新内容,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基层群众的新要求和期待,积极为基层培养适宜的临床医学人才。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篇2

MGU(1+2m)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教材建设近年来,我校根据高职高专乡镇社区对医疗卫生人才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办学特色,在如何突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逐渐形成了临床医学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适合面向基层(MeettheGrass—rootsunits,简称“MGu”)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学生在校学习1年,在医院学习2年,其中到乡镇卫生院实习1个月(mouth,简写“m”),简称MGU(1+2m)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临床医学专业MGU(1+2m)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开展教材建设工作。一、结合高职高专教学实际,解读临床医学专业MGU(1+2m)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难点与热点。工学结合“1+2m”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老三段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基本理论够用,基本技能过硬,走上岗位能用,人才培养技能与素质并重,治疗与预防、保健、康复并重”为原则,以乡镇社区医生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整合课程。

二、根据临床医学专业MGU(1+2m)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材建设

1.加快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要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要进行就业为导向的特色教材建设,先要进行课程的建设,这样教材建设的内容才能有依据。在课程建设方面,课程开发要以临床医学专业MGU(1+2m)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临床实践为导向;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重组,适应岗位目标的要求;课程内容的选取以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教学做相结合。

2.组建教材建设团队,突出教材的特色和创新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教材是为培养农村、社区和基层医学卫生人才而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临床医学专业MGU(1+2m)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材上就要满足这种教学模式的需要,教材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基础课教材内容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材内容要突出临床专业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教材编写时要充分吸纳临床一线医师参与,“产学结合,校院合作”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方面,医院和学校有各自的优势。临床一线医师比较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要求,掌握了大量的实践案例;专职教师掌握了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熟悉教材编写的方法和规则。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写出实践性强,能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材。

3.根据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确定技能型教材编写模式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MGU(1+2m)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教材的编写中,注重以专业技能课的培养能力为导向,确定教材内容重点。由传统的学科理论研究转变到技能培养上来,形成高职教育在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材编写的特色。同时要注意教材的编排体系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实际的学习能力。注意与相关课程在进度上的配合。

4.建设立体化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立体化教材是指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课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就内容而言,包括案例、习题试题库及答案、教案、课件、学习软件等。就外在形式而言,包括相应电子资料、教学网站、多媒体资料等。建设立体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单一、提高其适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由于受资金、时间及人才的限制,单个学校开发一个专业的系列教材是非常困难的。若由一个学校负责、其他同类专业的学校参与,组成该专业教材的编写团队,进行合理的分工,分头组织开发,这样既能保证教材的实用性,又能合理地利用了资源,节约开发成本,节省开发时间,提高开发效率。

三、结语

临床医学专工学结合“MGU(1+2m)”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和加强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地促进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使高职医学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篇3

医学的本源是解除病痛对人类的折磨,在本质上是人学和仁学,具有根本的人文属性,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以人为本;“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2],认为“仁爱”、“淳良”是医者的必备条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l3]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从医品德,为病人谋幸福。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给予了我们医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确定了“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境界。同样,人文精神也是西方医学的核心,佩里格里诺指出,“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爱人与爱技术是并行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等”,“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医学有三个因素——疾病、病人、医生,医生是这种艺术的仆人”[4等经典论述都体现了仁、术、德的完美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把人和人的价值置于首位,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不断探索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改变等医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敬畏生命、挚爱生命。根本目标是围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幸福展开,追求真善美,实现美好人性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认为其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容易忽视,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随着人文医学走入医疗实践应运而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求执业医师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医患沟通、心理调节、依法行医、伦理指导、团队合作、人文服务等基本能力。其通过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实践中。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以医学人文精神的目标为宗旨和价值导向,以医学人文精神为依托、寄存。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和核心来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能使医学实践者通过人的价值层面,从整体角度去尊重生命、追求健康、理解医学。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如果离开人文精神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将成为纯粹的、过度依赖的技能和工具,脱离本身的价值。而人文精神如果不贯穿应用于人文医学实践,将最终将流于形式,缺乏现实和实践意义。

2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以医学人文教育为载体

医学人文教育是围绕医学及医学人文学科群对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进行人文精神培育、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对医学实践者进行的素质和品格教育,贯穿于医学院校教育、医务人员培训、继续医学教育阶段,以培养具有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医务工作者为基本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弘扬人文精神为根本目的。

2.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模块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了《爱丁堡宣言》,其中明确指出:“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仅仅满足于治疗某些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目标也应围绕这些要求进行,具体而言,是提高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感能力和人文认知能力。目前,关于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卫生部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要求医学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依据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教育课程模块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为主线,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本课题组认为可以形成“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类”,“医学人文类”,“临床人文医学技能类”三大课程模块。公共基础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计算机、英语、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创作、经济与管理等系列课程。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医学人文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等课程。在该模块中,各个医学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设任选课或必修课程,如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思维学、中医发展史等课程。临床人文医学技能模块主要是在l临床实践中结合具体医疗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技、人文医学技能等相关教育,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培训等。此外,也有专家建议形成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等有机结合的医学人文课程模式。笔者认为这三种课程模块的划分和上述三大医学人文类模块建设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区别。但隐性课程实质上包含“公共基础人文社科类”、“人文医学技能类”两大类,它涵盖的范围要更加宽广,包含医学院校校园人文教育文化建设、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等。医学实践者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教育容易产生逆反情绪,根据医学实践者崇尚技术与实用的心理特点,隐性课程更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实用技能类课程一般在临床实习阶段展开,该教育模块必须强调实用性。《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成为“基本要求”。据此,医学专业技能、职业价值、医患沟通、伦理道德、医学心理、法律素质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所学内容通过该模块进行实践。依据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模块内容,结合相关课程,笔者认为实用技能模块应主要包括人文医学绪论、医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医学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医学心理及应对压力的技能、医疗实践法律处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及人文服务能力、团队及团队合作技能等_5]。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试侧重于实用技能的考查,很多情景问题解决题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互换、案例分析、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帮助广大医师加强团队合作,了解患者心理,提高法律素质]。笔者在医学伦理、卫生法规等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也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训练,采用分组讨论、启发提问、医患模拟、案例分析等很多方法注重培养人文医学执业技能。针对一些专家提出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不能一味强调规避道德和法律责任的风险,不能过于注重实用性原则,不能过多要求“做一个不违规的医生”等问题l8],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培养一定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使医务工作者医德和医技并重,否则技能的作用就仅停留在工具层面而已。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篇4

1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难题

1.1专业设置亟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从属于中、西医学和中药学名下,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在许多院校中还不能独立设置成一个系别,多从属于中医学系的某个专业或只是其一个专业方向。此种情况造成其教学目标欠清晰,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实施。完善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设置,明确其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为中西医结合教学实践服务,更好地发挥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院校整合优势资源,能够将教学目标和责任细化到具体的教学单位,增强了教职员工的教学意识,也有利于建立更好的激励机制和信息反馈体系。

1.2中西医结合的优点很难发挥

在当今的教学模式中,中西医教学的许多核心内容是中医学或是临床医学的再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未能在教学体系中完美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西医结合课程的主干依旧是中、西医主干课程:就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言,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而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理学、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主干课程,各教学科目相对独立。中、西医课程之间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少[8],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课程相对较少,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中西医两方面结合的模式少有。循证医学时代的中西医结合要求两种医疗体系进行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9]。②具有学科特色的教材及教学资料很难寻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时体现中医学和临床医学特色的教材及资料仍较少见,现代医学在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知识比重较高,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余的精髓内容相对较少。③人才梯队培养:目前,中西医结合教育虽然从本科到博士已经覆盖,但是国家培养的为数不少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及博士毕业后从事科研或西医临床偏多,真正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并对中西医结合教学进行探索的相对较少[10],这也导致真正中西医兼顾的教师人才少之又少,给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带来一定瓶颈。④中西医门户之见:由于种种原因,中西医两种医学之间仍存在很深的门户之见,一些中医认为西医治疗存在局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有的西医认为中医存在一定不科学性”中西医结合中不中西不西”,这给中西医结合在医疗界的接受度及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以上困难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当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佳,2013年某中医院校总就业率为79.81%[11]。以全日制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为例,在五年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研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中医课程,还要学习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西医课程。此外,对中西医间的联络学科还要很好地掌握,相较于临床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种模式的后果会导致中西医结合的学生在西医课程上的学习存在不足;而相较于中医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在中医课程上的学习亦存在不足,最终在择业的时候上也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境地,处在相对不利的位置。同时,中西医结合实践场地的相对不足也制约着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中西医结合培养人才模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的缺陷也限制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12],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理论知识,还需要形成新的临床思维,因此其必然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需要更完善的培养机制,必然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13]。

2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进措施

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学瓶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改进措施。

2.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出这类人才须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同时要有配套的优秀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出的学生应是具有宽基础、广知识、高技能、硬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个人素质、综合能力和知识体系三者应协调和谐发展,具体如下:①在教学工作中,广泛征集师生的不同意见,在无法改变目前国内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的现实面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意识到中西医结合专业择业的严峻形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改变成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基础课学时不足、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帮助其总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的精髓理论及西医基础学科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今后的择业或考研方向,引导其分清学习的主次,理清重点内容,使教学符合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事半功倍。②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网络及现代科技优势,精选教学内容,科学制作教案,注重理论水平、知识深度及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突出新颖性、科学性,融合统编教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花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的成果,是教职工教研能力的体现,例如在最新诊断标准出台后,及时将功能性胃肠病ROMEⅢ诊断标准传达给学生,与统编教材仍采用的ROMEⅡ体系标准进行比较,通过对ROME体系一系列标准的简要介绍和横向对比,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学习;利用维普、万方、中国知网、Medline等系统,使其初步接触到医学文献检索这一学科,进而提升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文献检索的兴趣,鼓励学生自行检索感兴趣的文献,提高自学能力。

2.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①可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来实现提高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水平,促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西医结合课程涉及众多中医和现代医学门类,许多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学生的自学,最重要的就是能综合各门学科的特征,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自学能力,如穿插式教学、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等,要求每位学生就见习或实习内容先预习,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相关的问题提问教员,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②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横向、纵向对比,例如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介绍心功能不全”这一章节时,先不给予答案,让学生思考和回顾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心功能不全的相关内容,并回答何谓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有何代偿机制”何谓容量负荷”何谓压力负荷”等问题。此外,还应回答方剂学中与胸痹、心悸、水肿等病治疗相关的方药,如血府逐瘀汤、失笑散、苓桂术甘汤等,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强化记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综合讨论。通过讨论式教学可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辨逻辑水平。教师针对下节课所授之内容布置课前预习作业,督促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及查阅文献等途径去准备和独立思考,在课内组织学生上台演讲,并鼓励同学广泛讨论,充分阐明个人观点,最终由教师总结,使教与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师生间互动,进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2.3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培养

中医学的发展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医结合培养需要注重中医药文化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在对祖国中医药文化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医药文化的精华作为创新因子[14],更好地做到中西医结合。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篇5

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针对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中人文教育存在的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中国传统人文意识薄弱、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临床实习中人文素质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从教育模式中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等解决途径。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是认识论的互参,是方法论的互补。中西医结合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中医和西医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传授和教育。广义的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对中西医学及两种不同文化、精神的教化与培育。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要和中国社会特点的医学人才。但是,现在中西医结合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上还是培养人才模式上都需要积极探索和完善[1]。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模式发展上的重要作用[2]。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亟需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1人文教育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又称为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其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国内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的特色医学,尤其是中医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赋予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特殊的人文精神。

1.1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之一

中医是在人文文化的土壤中诞生成长的,这种人文文化决定了中医理论是与自然、人文哲学分不开的。中医崇尚整体观念,强调天人相应,形神合一”,人文从来都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中医的历史性和传统性太明显,反而使这种人文精神变得不容易理解传承。西医的人文精神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中西医结合医学充分吸收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又互相弥补不足,在人文内涵上进行补充和结合,正切合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反映出个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顺应自然、尊重生命发展规律是中西医结合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以往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停留在对疾病的诊治方面,却没有从人文精神的层面进行结合。其实,人文精神是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虽然现代医学对中医扶正疗法还有偏见和怀疑,但事实证明其对肿瘤化疗患者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一方面归功于中医扶正疗法的确切疗效,另一方面扶正疗法对肿瘤患者自信心的树立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对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人文意义和临床意义同等重要,而且人文精神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单纯西医无法实现的。再者,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中西医结合本身就给患者带来了对抗疾病的信念,其人文属性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西医要用实验去解释并证实,从基因、细胞等微观现象去推论人体、疾病等宏观表现,这种思维的局限使西医的发展摆脱不了现代技术的束缚,并且西医把人文精神与医德联系起来,把它作为一种道德约束。而中医理论恰恰相反,它以人为核心,把与人相关的自然、社会、环境、疾病都结合起来,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把人文属性结合到中医理论中,是人文精神更高层次的体现[3]。中西医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是人文与科学融合走向科学人文主义的必然。因此,人文精神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特色,这一人文内涵符合人类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是医学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

1.2人文教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内容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继承和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重要保障。长久以来,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对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被忽视。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人文教育应成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人才需要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人文属性,理解和把握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而不是简单地在西医基础上加上中医,也不是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去验证中医的真伪,而是将中西医结合上升到人文思想理论层次,认可这门医学学科的存在;另一方面在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加强人文课程设置,培养人文精神,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给患者提供身心上的帮助,使患者从疾病的煎熬中解放出来,提高生活质量,真正体现医生的社会价值。

1.3满足社会对中西结合医学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对于医学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驱除疾病,而是更加关注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需求人文主义的关怀[4]。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强化人文精神,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改善医疗现状。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在西医冰冷的仪器检查基础上加上中医的望闻问切,改变技术至上的诊治模式,真正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需求要求诊疗过程的人性化,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特色,缓解医患矛盾,是满足社会对医学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2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

2.1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两个基础和一个临床”或两个基础和两个临床”这两种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只是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人文精神教育被忽视或是缺失[5]。人文课程主要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各个院校课程稍有差异,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诗词欣赏》、《西方文化》、《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公共关系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美学》、《医学人文》、《儒家思想》、《老子思想》、《医古文》、《周易》、《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法律》、《医学伦理学》等都是可选择的人文课程。各个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比重都比较小。河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科大学该专业开设《医古文》、《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海中医药该专业人文课程设置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设有《医古文》、《中医古典医籍》。总体而言,在我国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学时较短,占总学时的比例大多数院校在7%-8%之间,平均约为7.45%[6],与国际水平相比严重偏低,如哈佛医学院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20%以上[7]。这些课程的教育方式和效果也不容乐观,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一直重视医学知识的记忆,对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不重视;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以说教为主,形式陈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一般无法应用到医学实践上;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西医学都要学习,学生们在沉重的专业学习压力下,对医学人文课程更是无暇顾及。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认识问题,涉及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务处等对人文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和认识,在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人事调配、课程设置、资金预算等方面对人文教育给予支持,才能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2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意识薄弱

应尽量减少西医学的思维模式对中医思维模式的影响,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的渗透,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强化中医教育及古汉语教育,并把传统中国文化如书法、国画、国学等纳入教学计划中[9]。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中医科学价值的精髓,也是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中西医结合的教育中,西方的文化教育冲淡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技能的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中国传统人文意识淡薄,导致不能很好地领悟人文精神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中的真谛。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现状中最易忽视却又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3临床实习重业务轻人文

在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实习中,因为专业原因,可能一些慢性病、内科病的比例会更大,长期面对满脸病容的患者,实习医生已经变得麻木,只想如何提高诊疗技能,怎样应付患者提问,忽视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现在的实习医生都是85后或90后,在面对陌生患者的时候,不能表现出应有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教育的问题。

2.4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越来越高,但是教师的人文素养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为人师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言传身教地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3加强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讨

3.1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

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包含医患沟通、医护关怀和心理治疗等在内的系列课程。课程设置要以临床实际需求为指导,以解决病患需求为目的。在教育方式上,避免说教式的理论灌输,注重教、学、用的实际效果,可采用诸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方式。比如,在医患沟通课程中,前期可以让学生分组模拟临床医患沟通案例,尝试与病患交流沟通,分析讨论并给出报告,切实感受和学习处理过程;后期可在教学医院中进行与真实病患及其家属的沟通实践。在学习中医学的同时注重传统中医人文教育,学习诸如著名医家事迹及其著作,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塑造大医精神。另外,人文课程在课时上也要适度增加,并以不同形式贯穿在各个学期中。

3.2在中医与西医结合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

中医传统人文教育塑造了我国传统医学的灵魂,融于整个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也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是深层次认识中医学、实现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3.3临床实习是加强人文教育的直接方式

临床实习是中西医结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学生践行人文关怀的直接机会。在实习中,感受医者仁心,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要以高尚的人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临床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表率。因此,教学医院要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直接而现实的意义。在实习医院定期开展系列人文教育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含从病人入院接待、了解病人情况和感受、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与病人建立良好关系和临终关怀等,到文化、隐私、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人文教育课程和活动,这些都应作为医学生的基本课程,让学生切身体会并学习。在临床实习中加大人文素质的考核力度,可以通过带教老师打分和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综合评价。

3.4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因为职业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提高。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的人文教育,如举行人文素养培训班和学术会议、增加人文素养课程设置、把发表与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作为晋级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10],从思想方面对教师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同时国家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人文素养高的从业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人文的力量。

作者:孙杰于涛宋丹吴英杰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重大疾病基因工程模式动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2):55-56.

[2]张伟.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1,24(3):62-64.

[3]邸宏杰,徐家华.科学人文主义与中西医结合[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1):7-9.

[4]倪建俐,金立伦,阎秀菊.中医教学与人文精神[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3):436-437.

[5]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2,23(4):10-13.

[6]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7]萧婷,刘涛,汪爱勤.美国哈佛医学院教学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2,25(5):91-93.

[8]申宁.南京某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与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3,26(12):94-95.

医养结合的重要性篇6

段琼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2l世纪的医疗卫生服务将彻底走出学科和服务高度分化的“象牙塔”,向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我国的医学教育专家根据以上要求,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背景,必须进行医学教育改革。这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两个方面。预防医学以及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家庭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应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互动式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快速反应等)。

孔繁增(河北北方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传统的“一个医生,一个病人,开一个处方,做一个手术”的纯治疗模式,将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的治疗模式,以更好地体现医学与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结合。

加强人文社会生物心理等学科与专业课程的综合。增加教学计划中人文、群体和行为科学的比重,开设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美学、医学逻辑等课程很有必要。可将上述课程与专业课相渗透,或以病例作为引入人文社会生物心理等学科的载体。也可将小学科综合成大课程,用指导性课程来取代大课灌输,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将会有利,如把伦理学、生物统计学、营养学、流行病学、行为科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学科综合成跨基础科学与临床科学领域的“医学与社会”、“健康与疾病概论”等课程,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病人、人群和社区环境中去。

赵宏(青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

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应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在学习上有独立性、在工作上有创造性、在集体中有合群性、在社会上有适应性、在医疗上有责任心,既有治病的本事,又是预防的能手,既对病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的“五星级医生”。工作重点是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为主线,相关学科紧密衔接、交叉渗透,教学内容的选材和涵盖交叉体现整合优势,体现课程结构及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联系。在压缩总学时的前提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安排较充分的自由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优化课程结构是对传统的学科进行重组,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现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渗透。在课程内容方面,可在前期学习阶段将基础学科同临床联系起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学习。可试行临床教师参加基础课教学,基础课教师参加临床查房,或实行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以社区见习为基础的社会实践。

建立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要使考试测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创新教育的外在着力点。

刘琥(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而且应同时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的,承担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服务的职责。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预防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宣传,特别是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改革。综观国内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群体预防,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内容均与临床医学相脱节;即使是诸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亦与医疗实践相去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

谢娟(天津医科大学):

培养合格的“五星级医生”,不是某一名教师或某一专业的教师所能够独立承担的历史使命,而是必须集合医学院校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下,在临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师职责和师德修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

培养合格的“五星级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关系着21世纪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发展成败的系统工程,关系着如何协调人民群众不断上升的医疗服务需求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之间的平衡;培养合格的“五星级医生”,医学院校责无旁贷,教师责无旁贷。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坚持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原则,为促进医学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严薇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医生自身的医疗诊治能力。增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观念,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各个相关学科中去。加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

王程强(桂林医学院):

要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加大投入,积极采用CAI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认真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地区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等教学方法的利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我们的工作中开花结果。

戴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要从事的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职业,又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神圣而伟大的医疗卫生事业,他们将要担负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除了重视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

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已逐步树立起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传统的教育思想在逐步改观,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只有加强上述六个方面能力、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李军(湘南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为了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我们应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人文、群体和行为科学的比重,开设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学基础、社会医学、美学、逻辑学、运筹学、领导科学等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自己分析、讨论和综合有关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通过思考能够发现问题不仅意味着对旧事物的某种否定,也包含着对新事物的某种发现,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增加在实践基地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不要有过多的条框限制,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由探索能力。

在教学管理上,应强化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要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做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

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以适应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当地的专业实践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可在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部门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

夏真芳(海南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现代医学课程设置上看,医学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在医学领域中渗透、融会,为医学添加新的文化因子,导致医学内涵蕴义、框架结构的善变和医学品味的提高,从而促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他们掌握高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能,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而决定一个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人文精神更能在深层次上体现知识创造和人才品味的素质。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可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所以,医学从来不是一门与社会人文无关的纯自然的科学,而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所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观念是医学教育自身的需要。“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素质、能力的综合,其中素质贯穿于知识、品行和能力中,如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要素一样。

②拓宽知识面。医学毕业学生与综合性大学的其他人文社会语言等专业毕业的比较,知识面显得较狭窄。如果说医学生毕业后到非医药卫生及相关行业的岗位工作,我想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学的除了医药卫生知识外,就学校教给我们的还有一点外语及计算机知识,而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非本专业的岗位仍然可以从业。所以我们需要增加各种非医学的政治、法律、理、工、农等专业选修课程,或者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学习国外的理念,先培养全面知识的合格素质的大学生,再培养医学知识,或者同时进行培养灌输。

③培养管理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一所医院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机制,创造适宜的条件,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使医院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管理素质的提高是医师实现自我价值,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医师素质教育的形势所需。

张竞超(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①培养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生。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了全科医学这一学科。全科医生的出现导致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即全科医生制。它意味着城市医疗保健从以病人和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所有人和人的健康为中心。

实行医学教育改革为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医学教育改革要实现由以病人为中心,即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以主要维护人类健康向以兼顾促进人类的健康的方向转变,并以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高等医学院校要面向未来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②对临床专科医生的培养。现代的医学时代,应该是专科医学与全科医学并存的时代,以满足人群的不同需求。虽然专科医生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与全科医生工作性质的不同,但即便如此,临床专业医生也应该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深刻领会和应用“五星级医生”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关注人群健康,充分运用可能的社会资源,为人群的健康服务,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健康收益。

③加强医学教育。以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场变更,既要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更注重更新学生的教育思想观念。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医学知识时,会合乎逻辑地思考、推理和判断,并在学习中摸索学习方法和总结归纳问题。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行课程改革,教材的选择应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相互渗透。加强或增添医学人文、社会、预防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方面认识健康和疾病的知识结构,并在临床专业实习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校联系社会的纽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了解疾病谱、适应全科医学模式变化的重要途径。教学医院的大量开设开放,第二课堂的发展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基本理论学习有极大的意义,还能使医学生尽早、尽多地接触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介绍各学科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层次的科研活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都将有助于专业人才素质,尤其是创造性素质的迅速提高。

吴建林(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培养五星级医生首先要培养医生五星级的道德品质。优秀医生首先是立品,即医生要有良好的人品和高尚的境界,要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侠义心、平常心等。其次应培养医生精湛的医术、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以及博采众长、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要培养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循证医学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健康的体格和心态、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是培养五星级医生的重要内容。

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从事临床的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都应立志做一个五星级的优秀医生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当注意的是,一个优秀医生的塑造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系统的工程,除了上述一些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外,崇高的敬业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吴汉奇(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非技能因素培养:①独有的思维模式。由于医学专业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医生们就学时期一方面面对的是出不得半点误差的基础医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纯生命现象,因此,既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调整能力,又要有较好的理解和立体思维能力,才能脱颖而出。②性格特征的自我培养。要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准确地与临床实际相互结合与渗透,既要有灵活应变性,又不能违反科学规律与专业禁忌。这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细致果断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多看、多干、多问逐渐磨练而成。③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的意识。专家、名医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不仅具有普通临床医生的职业性格特征与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不同的经验积累方式,并在平常中加以探索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推演,再用于临床加以补充与完善。能力培养:①接受和表达能力。作为医生,要知道怎样与患者交流,能否清楚地描述患者的病史,能否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把诊断结果告诉患者。是否尊敬、理解患者,是否能让患者也理解你想让他做的事,你的同事是否理解你的想法,你是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对患者的问题有很好的感知力,只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抓住了要点。②将基础科学运用于医学实践的能力。一个医生要把握疾病产生过程的基本原则,只有掌握了这些普遍原则,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的放矢,尽职尽责。③善于考虑社区及周边环境的能力。要重视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和经济环境。不仅要治疗患者眼前的疾病,还要考虑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回归社会的问题。④专业技能与人文理想结合的能力。不时有医生被患者或家属殴打见诸报端,医患关系趋于紧张。而对这种情况,医生不能只抱怨患者的态度,也应想到自己应对患者负什么责任,如何对待患者,了解疾病的伦理学关系,了解医生的情感对治疗的影响。⑤循证医学的能力。我们往往过于重视先人的经验,然而每年世界上发表的医学文献很多都是无用或有错误的“垃圾”,医生要通过循证医学来辨析和寻找最佳证据。⑥自我感知的能力。每个医生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此外医生的压力都很大,致使国外很多医生滥用药物成瘾,医生也要学会排解自己的烦恼。当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后,自我感觉也许很糟。也要认识到自己会出问题。⑦终生学习的能力。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往往超过30年甚至更长,所以毕业工作只是医学教育的开端。不断更新知识,终生学习才能做好医生。

李嗣生(安徽省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实践性教学。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五星级医生”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学习上有独立性,在工作上有创造性,在集体中有合群性,在社会上有适应性,在医疗上有责任心;既有治病的本事,又是预防的能手;既对病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努力克服重书本知识,轻综合能力;重课堂教学,轻实践锻炼的陈旧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走实践成才的道路。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应以新的“五星级医生”培养目标为依据,从现代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对总体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适应性。可试行以下具体措施。

课程结构的优化:对传统的学科进行重组,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现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渗透。如将人体解剖、组织、局部解剖、放射四门学科重新组合为人体形态科学,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重组为病原生物学,医学统计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重组为预防医学基础等。在前期学习阶段将基础学科同临床联系起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问题可作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切人点,便于例证基础学科概念和原则与临床的联系及应用。可实行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以社区见习为基础的社会实践。

加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素质、能力的综合,其中素质贯穿于知识、品行和能力之中。

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增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观念:世界卫生组织强调,21世纪的医生应当不仅是技术上的好医生,而且是好的人文医生;应当明确病人是服务对象,但是更重要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医学要从研究疾病发展到研究健康;应当明确医疗重要,预防更重要;应当有宏观的卫生背景知识,即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应将其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相关学科中去,使学生理解预防在几乎所有的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预防观念和群体观念。

重视终身教育: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来保持星级标准。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各方面的不足,适应社会和人民健康不断发展的需要,及时充电,以便提供更优质可靠的服务。

总之,要使未来医生成为“五星级医生”,必须完善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和积极培训在职临床医生,只有采取三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使我们的未来医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五星级医生”。

“五星级医生”可作为确立我国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标准。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而且应同时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的,承担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综合服务的职责。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蜗牛的启示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蜗牛的启示作文篇1今天,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体育馆散步。一到体育馆,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无比奇妙的世界里:喷水池前,两盆大月季傲然怒放,数百朵小月季环绕簇拥,争奇.....

    语文教学总结范文(3篇)

    - 阅0

    语文教学总结篇120xx年到来了,一学期似乎在眨眼之间就过去了。四个月的劳累,四个月的忙碌,一幕幕都在眼前。一、训练思维重在课堂经过一年的训练,我把这个班懒散、粗心、做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