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观的核心(6篇)

来源:其他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影响长期的工作,党的十中提出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1],这是我国本质规定以及社会要求的根本体现,对每一位公民的道德以及行为进行规范。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小学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加强校园文化宣传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宣传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为文化阵地的解说员,向教师和其他学生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校班级的展板、展台以及学校的展室将学校活动的照片、成果以及优秀的学生作品等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学校的文化特色,明确学校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以学校为荣,促进学生与学校共同进步。展台与展板是班级内部的,是将班级中学生的绘画、书法、平时作业等进行展示,促进学生潜力的开发,并且突出班级的文化特色。此外还可以通过学校中的走廊等展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古今人物的优良品质、古诗、论语等,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中

在小学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课堂的重要作用,实现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课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以及课后作业写作等都是培育人品行的重要过程[2]。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还需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意志能力。良好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也是和谐风气形成的过程,和谐的课堂能够使教师得到学生的信任与理解,教师能够顺利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关怀下能够实现显著地进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并利用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评价。

三、强化教师的引导带头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带头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自觉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发挥引导和带头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小开始,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强化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会使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受益。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教师作为自己的榜样,愿意在学习和生活中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工作中应注重自身道德建设,建立素质型的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师德的提升,使教师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

四、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主题活动的教育,小学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相关要求,设计形式多样、主题明确鲜活的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借助于传统节日针对性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根据各年级的特点使德育内容更加规范化。教育活动的内容要与学生相贴近,强化其可行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活动的主题,普及和落实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五、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合作互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会,对家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式,使家长能够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同时完善学生的家庭档案,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促进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比较强,这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够为今后的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朱宗友,汪成,卢秋霞.阜阳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23-127.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篇2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对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帅地位。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简洁通俗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达,也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一、概述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对于国家的未来――广大青年而言。就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是青年人的聚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已成为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然而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虽然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值得肯定,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及价值取向等方面深受其影响和冲击,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给高校的思政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加了一定难度。

二、高校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发挥很大作用,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重智轻德,专业课安排的课时较多,且多采用小班教学,而思想政治课则被认为“无用”,课时大多被挤压且采取大班教学,少则100人,多则300多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教育模式僵化单一,不仅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多元的实际需求,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除非老师强制点名和考试测评,否则很多学生会选择逃课,即便上课,也有一部分学生在玩手机、看课外书或睡觉,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2.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对学生的品行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也会成为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关键。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整体上是很好的,但是,还是有部分高校教师一方面欠缺政治理论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外),对思想政治理论不重视,不积极、不自觉,即便勉强学习也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道德责任感和价值判断力有所滑坡,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一部分高校教师容易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价值观选择上作出错误判断,片面地认为职业知识技能比思想道德素养重要,对学生实行放任自流的举措,部分教育者甚至出现了学术造假等诚信缺失的行为,没有切实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3.由于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还比较单一,所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喜忧参半”,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刻;而理论认同与现实困惑间的矛盾,使少部分大学生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产生了困惑和动摇。据2014年年底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一份针对四川15所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受访大学生中,尽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度高,达到85.9%,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正确认知率偏低,对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均有正确认知的学生仅占13.7%。

三、对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建议

1.加强调研和理论研究,提升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高校一方面要转变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对大学生价值结构、思想状况、理想追求、心理需求和道德需求等进行研究和定位,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价值观培育。特别是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思想要求,在互动中实施教学,紧密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用科学理论做好答疑解惑和引导工作,使学生从内心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拓宽教育途径,探索教育渠道。要使大学生深刻而全面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和认知深度。一方面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并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地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大学生交流互动,要“润物无声”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价值观进行塑形。另一方面,要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校报、电子屏、广播站、橱窗等物质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宣传出来;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校园活动中,多举办一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班会、报告会等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寓教于乐,让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深刻内涵。

3.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高校要想方设法提升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多开办一些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组织教师自主学习,将政治理论素养和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使教师深刻理解为什么在新时期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要求,让教师真正产生心理认同,言行一致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榜样和领路人。

4.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相关规章制度保驾护航。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高校制度建设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做到按规章制度办事,奖惩分明,以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96-01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高校教师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担负起的职责和使命。

一、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别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明天。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综合国力和社会精神文化繁荣的需要

当前,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军事的博弈,更是文化的角力,社会的和谐进步更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基础性和统领性作用。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

(二)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个人道德素质提升需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行为层面提出的个人道德行为规范。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它的体现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认知和行为之中。德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

二、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育人先育己。要引领和教育广大学生,高校教师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按照同志所强调的,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带动广大学生坚定信仰。

(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研究者

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群体,肩负着教育科学和政治思想理论研究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应主动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集中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实践原则、现实要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

(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高校教师应身体力行,建设师德师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把高校建设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地。

(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者

高校教师在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关研究、积极践行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校园讲座、课外活动等渠道,积极传播相关知识,在校园中形成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三、如何发挥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一)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思想政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可以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根据不同专业课教学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等。

(二)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除了应以身作则之外,还应加强师德建设。

(三)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

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从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改革等各个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探索,并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篇4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时代意义;内容体系;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104)02-0016-05

一、建构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一)建构教师核心价值观,是教育领域实现自我调适的需要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些年来,教育一方面快速发展、捷报频传,一方面又困难重重、非议不断。究其原因,当教育机会普及之后,公众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多元的要求,对优质教育产生了更迫切的需求。倘若教育系统回应这些要求、满足这些需求的观念和能力未能及时跟上,结果就必然表现为教育领域的诸多“困惑”“困难”和“困境”。比如,校长和教师如何在法律界定的框架下科学担当社会所赋予的越来越多的责任和期冀;课改提出了很好的教育目标,教师又如何将其妥帖地转换到高效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一些时候,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用不同的表现应对不同的“标准”,学校是否了解,又该如何检视和改良,如此等等。

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这是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变革时的典型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也告诉我们,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由教育的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教学组织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革。然而,涉及上亿中小学生,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改革不可能有模式化的“操作标准”。学者和政府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明确学校发展的社会背景,即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家长的声音;教育目标的多样化,要求学校不仅要选拔,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在这两个背景下,学校需要激发全体教师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探索解决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而这,首先需要创设一种充分关注并积极建构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舆论氛围和实践导向。因此,在今天教育发展面临转型的时期,建构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重要而迫切!

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分别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约60条具体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一重要维度的关注与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二)建构教师核心价值观,是教育领域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当前乃至未来的知识型社会里,社会对教育和教育者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迫切。首先就是责任,教育必须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它必须使人甘于自我克制并勇于为社会行为承担起积极责任;然后就是功能,教育必须给自身目标、严肃性和学生的素质树立高标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教育要树立一个关于完美的人、完美的生活和完美的社会的理想典范,树立一个关于什么是成功和失败以及目标和成就的崇高而纯粹的理想典范。[1]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命题。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大战略的首要任务。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根本任务”,更是充分体现了“文化强国的核心是思想强国、精神强国、道德强国”[2]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十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教育,是国家意志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者,肩负着按照社会要求塑造人的使命。为社会发展与变革服务,为社会进步与繁荣作贡献,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3]因此,从更高站位、更广意义上来说,建构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也是担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由一般的基本理论研究向不同职业、行业核心价值观发展的今天,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地位日益凸显,而且尤为重要。这也正是近年来,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一系列“最美人物”“最美故事”和“最美精神”备受关注、广泛流传、积极诠释并大力弘扬的根本之所在。

二、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体事物的价值性、重要性的整体评价和基本看法。“核心价值观”则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物时所依据的是非标准、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教师核心价值观”是指教师行为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体现的是教师整体精神面貌和职业生活态度。[4]

综观相关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可凝练为“事业科学发展为重、学生健康发展为本和自身专业发展为要”(如图1)。这三大要素既相对独立、各具特质,又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前两者属于“关注客体”层面,探讨的是如何担当责任、发挥功能,第三个要素属于“观照主体”层面,探讨的是如何完善素质、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成就事业、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的三位一体、共生和谐。

(一)事业科学发展为重

“事业科学发展为重”是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宏观维度和前提性要素,体现的是教师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判断的定位高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价值追求是事业进步的根本导向,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事业科学发展为重”就是强调,中小学教师要树立并坚守“真心喜欢、甘于奉献、矢志不渝”的事业观,认同、助推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规划与做好本职本岗工作结合起来,以自己最大的自觉和最大的智慧为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奉献。

“事业科学发展为重”的最大特征就是“钟爱教育”(如图2)。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言,“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无数实践表明,大凡教育名家、优秀教师,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对教育事业有一份钟爱!正是因为钟爱,而精益求精;正是因为钟爱,而不断成功;正是因为钟爱,而无怨无悔;正是因为钟爱,职业生命永远年轻!

进而言之,也唯有钟爱教育,我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才有可能走出更多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教育家办学”!

(二)学生健康发展为本

“学生健康发展为本”是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中观维度和关键性要素,体现的是教师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判断的践行力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也是教师的光荣使命。“学生健康发展为本”就是强调,中小学教师要树立并坚守“真诚热爱、真正理解、真心服务”的学生观,了解、尊重并呵护每一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学生健康发展为本”的最大法宝就是“热爱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中小学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用心灵去体会孩子们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其快乐和悲伤,而且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进而言之,也唯有热爱学生,我们的老师才有可能真正激活并享受“情感启动变化的力量”[5],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三)自身专业发展为要

“自身专业发展为要”是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维度和保障性要素,体现的是教师群体对教师职业价值判断的体认深度,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手段。

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是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自身专业发展为要”,就是强调,中小学教师要树立并坚守“专业自信、专业自觉、专业自强”的职业生涯观,追求、体验并享受自身的专业发展,努力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把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结合,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自身专业发展为要”的最大抓手就是“挚爱钻研”。正如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所倡导的“教师即研究者”,在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要注意形成溯本求源、穷究底蕴的行为定向和不怕困难、坚持探究的毅力和意志,并学会采取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合理的工作方法;要自觉地找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主动地改变惰性的、被动的、僵化的定势思维;要把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把突破自我、改良现状、提高能力视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发展目标。[6]

进而言之,也唯有“挚爱钻研”,每一个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丰富的精神生活,热爱知识,不知疲倦地探索新事物;教师自身的主体性才有可能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思考缜密、思想丰富,由辛苦地工作走向聪明地工作,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并从中获得理性升华和情感愉悦。

三、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可行路径

如前所述,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涉及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因此,其建构路径也可从内在专业自主和外部专业支持两方面入手(如图3)。

(一)内在专业自主

中小学教师建构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专业自主”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激发和强化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意识;二是改造和提升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水平。具备自我实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能不断自觉地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更新和完善。

教师的自我实现意识包括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意识。当自我实现意识付诸行动时,它就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在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7]并保持一种自觉的状态。在此前提下,经过一定时间专业实践体验和经验的积累,便可逐渐形成自我实现能力。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关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将反思和自我专业发展作为一种常态的专业生活方式;二是要自主地选择专业学习内容和方式;三是要运用内隐知识理论,优化自身的教育实践;四是要学会汲取“关键事件”和网络资源的力量和智慧,以点带面,以理统实,以事促人。

(二)外部专业支持

建构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来自基层学校、培训机构和政府社会等层面的外部专业支持,不可或缺,且迫切需要超前谋划、同步跟进。

1.基层学校应注意实施相应的文化领导

学校要把教师核心价值观建构作为学校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从“推行支持性的领导方式”“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创设良好的同事关系和合作性工作环境”“夯实价值观方面的校本培训”等途径入手,有序有效地构建一套科学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来引导和推动教师充分激活其“自我效能”,[8]进而持续更新和完善其核心价值观。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基于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塑造,应成为一个人文关怀和协商对话的过程,因为,“理解组织的关键在于理解其人性维度和社会维度”。[9]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学识背景、工作阅历、基本需求、时间精力和情感体验等,努力创设心理安全、充满信任的氛围,积极培植教师的组织归属感、自我悦纳感和职业成就感,以渐次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和层次水准。

2.专业机构应注意开展相应的研究指导

一是加大调查研究深度,以专项课题立项的方式,组织专家学者和教师代表深入研究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要求,并借鉴国外学者在研究教师核心价值观建构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二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将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纳入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以及考核检测,以训促学,以学立德、以德育人。

3.政府社会应注意加强相应的规范引导

一是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和评测标准,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的教育法律、政策、制度等国家行为加以贯彻落实,使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可量化、可参照;二是持续开展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典型人物、典型事迹以及典型经验的发现、挖掘与表彰工作,如多年坚持开展的“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每月一星”学习宣传活动、以“美在你身边”等内容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以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等,使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成果可视化、可效法;三是不断加大中小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借助各类媒体,通过多样渠道广泛宣传,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大力彰显中小学教师群体中的“最美人物”和“最美事物”,不断积蓄、传递、弘扬社会正能量,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的追求和有力有效的践行。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美]彼得・F・德鲁克.已经发生的未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2]韩振峰."最美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N].光明日报,2012-07-07.

[3]彭智勇.教育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9-09-16.

[4]罗宗耀.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5][美]威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6]孙玉洁.反思实践中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5(7).

[7]白益民.教师的自我更新:背景、机制与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篇5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对策

教师教育价值观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随着社会转型,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教师教育价值观应坚持什么,怎样科学合理地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整合。

一、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

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其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社会转型必然在教师教育价值观上反映出来,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特点:第一,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充满了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困惑。在经济改革、文化开放的大环境下,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凸显,追求个人公平和效益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突出,两种价值取向的冲突日益明显。第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体现强烈的参与意识。教育融入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掺杂个人主义、效益至上和急功近利。第三,思维开放,更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增强。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尝试和创新。第四,道德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趋势,强调追求个人利益和效益。传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以社会发展为重心,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在教育内容上,教授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科学技术知识,对能力培养、智力开发重视不够。可见,社会转型期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教育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嬗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价值观多元分散化,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

转型期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不少教师不清楚当前提倡的主流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由各类师范学校包办,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都是整齐划一的,指导教师行为的价值评判也是统一的。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以开放的体制纳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由高等院校承担,各类非师范院校也开始开办师范教育,展现出多元化的施教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也就成为必然。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途径;有的认为,教育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手段;有的认为教育是提升人的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关于教师教育的主导价值,每个人强调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增强,教师在价值取向上也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教师普遍追求个人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师教育价值观完善过程中存在矛盾冲突

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与实际通行的应试教育的教师教育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在高考制度下,学校和学生不得不追求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从而无暇顾及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与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冲突明显。

教育个体价值观与教育社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教育个体价值观大行其道,但教育社会价值观的呼声仍然存在。前者关注个体,以促进个人知识、能力的发展,达到个性之完善为宗旨;后者把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教育个体价值观和教育社会价值观如何辩证统一起来,仍然没能很好解决。

最后,在效率与教育公平问题上也存在矛盾。理想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人均等的教育机会,促使每个人都获得发展与成功,而实际通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把效率看得更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让教育公平步履艰难。

(三)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教师专业化价值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教育技能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是一个综合指数。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不再只

是关注教师品德的形成和知识传授能力,还必须关注教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的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决策者。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判断,不仅在于会传授知识,还在于会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不只是满足灌输现成的知识,还要着力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教师们也认识到自身的观念落后和知识陈旧,在教学技术上不断改进,对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有益尝试。但目前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师素质提升的要求,教师专业化价值判断标准面临挑战。

三、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确立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教师教育核心价值取向不明确,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现代价值观念,教育知识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变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校在办学方向、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观念陈旧,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子迈得不大,教师教育价值观被弱化和边缘化。因此,在社会转型期,整合出全体教师认同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确立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突出个体权利、义务、平等的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并把它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地位上,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活动,培养和提高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体系。这样的教师教育价值观,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又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应成为教师现实行为价值取向的标准,成为衡量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总之,教师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耍回归到“人”的教育上,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

(二)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作为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教师教育价值观发展的重点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在教育发展中,我们要大力培养教师教育的“创新意识”价值观,通过教育价值观的调整,把教师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人的创造力上,改变目前以传授知识、灌输知识为主的做法。培养创新人才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的能力,从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个性人手,激发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教师的教育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创新方面有所成长,要成为教师教育道德价值评判的构成部分。总而言之,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社会创造力要成为社会转型期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三)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教师教育价值观的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处理好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需要树立共同的教师教育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寻求公认的教师教育价值准则,在同一的价值取向下相互配合、统一行动。为了实现整体价值的融合,要做到:第一,确立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对不同的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我们无法拒绝,但要坚持核心价值观不能动摇。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导向,与教育改革相联系,在兼顾个人利益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通过良心自律、社会舆论监督和道德教育等途径,让教师教育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家接受、认同和遵从的判断是非与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教师教育价值的融合。第二,在社会转型期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取各种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因素,避免用一个价值观去代替全部,并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要求同存异,让冲突各方融合,最终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机制,有效消除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社会转型期的协调发展。第四,为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主流的社会价值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引领社会转型期迷茫的教师教育价值观走出阴影。共同的教育价值一经确立,将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会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支撑作用。

(四)改革教师专业化的构成要素,确立转型期教师教育专业化价值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应包括道德责任感、学科专业知识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价值观以及稳健的人格五个方面。我们首先要确立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价值标准,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合理配置。其次,以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为导向,针对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和培训。政策上要有得力的措施,资金上有专项投入,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分批进行,以缩小差距。第三,依据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配合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有针对性地快速提升教

师组织学生开展认知活动的能力,对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培养。教师培训不能只学习理论知识,重点是掌握发展学生智能的实践能力,学习培养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和手段。当然,教师专业化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也必须要上一个台阶,获取社会高价值的评价,必须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改革相结合,统一现行教师专业化价值标准,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融入教育全过程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人才资源高地和文化引领前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1.是高校履行教育使命的必由之路。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一论述不仅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鲜明阐述,也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从坚持立德树人的角度看,高校必须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并践行,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从坚定办学方向看,能否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高校发展、支撑人才培养,关乎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2.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p168。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火热历史进程之中,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眼界的开阔性以及信息获取的丰富性等特点更为突出。但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观的多元,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产生迷茫和困惑,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道德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而“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p172。

二、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丰富内涵

1.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就必须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的各个领域。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确保核心价值观能够实现对关键领域、关键人群的统领。高校历来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青年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是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从这一点看,要求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关键的领域和对象。

2.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直接关系到学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这就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于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始终。

3.明确了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强调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实质上也赋予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新内涵:一是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应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居于灵魂的地位。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在实践中必须确立并严格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链,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1.实践原则。必须坚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坚持方向性,就是坚持政治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着眼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把坚持方向性原则看做是必须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和第一纪律。高校课堂上曾出现的“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杂音与噪音值得我们警醒。

第二,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恩格斯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2]p3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还包括社会、家庭和舆论等方面;不仅有课堂内外,而且有校园内外;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活动中,教育者要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注重资源整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第三,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施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由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充分地展现自身主导地位优势的同时,摒弃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强制灌输,始终坚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引导与服务结合起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青年学生对话、交流,以科学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引导人。

第四,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工作任务重,挑战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改革创新。为此,高校要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深入研究这一工作的规律,开展理论探讨,拓展工作平台,创新话语体系,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实践方法。必须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课堂教育的“主渠道”贯通。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与教学中。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推进。要通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形成内容新、方法新的教育。二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中彰显。高校大部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课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利用这些课程中蕴涵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资源,引导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把握现实,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高校专业课程既有工具性又闪耀着人文性。专业课中的价值观培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特点,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要素,通过讲授专业课的发展史、介绍与学科相关的优秀历史人物等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使专业课教学也成为传输正能量的阵地。

第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场”涵育。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要坚守“寓育于物”“寓美于物”的原则,注重提升文化品位的“内涵式”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塑造独特的大学精神;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橱窗等校园传媒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三是加强校园社团建设与管理。由于自身的兴趣性和专业性,学生社团具有很高的参与度,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潜力的载体。但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管理经验等制约,社团活动中不时出现方向把握不准、问题考虑不周、言行过偏过激等问题。因此,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确定好指导教师、选好社团负责人等措施,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使大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平台。

第三,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养成。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实践被称为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通过组织大学生社会调研、深入一线的教学实习、“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亲身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确证、夯实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师德师风的“人格化”示范。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3]p46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以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一环。一要强化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要通过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制度、开展社会实践考察等方法,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要夯实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要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广泛开展师德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宣传工作,不断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营造修身崇德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依据。

第五,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保障。“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没有制度体系保障的德育思想,是不会成为实际的教育行动的。”[4]p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一要健全领导组织体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二要制定总体规划。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办学理念、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文化建设和思想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三要健全管理服务制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管理规定和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遵循,实现管理育人;要搭建服务育人平台,服务人员要以模范言行感染学生,寓育人于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整理2篇

    - 阅0

    《观潮》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2)过程.....

    优秀范文教我作文字四(精选2篇)

    - 阅0

    教我作文300字篇1今天,妈妈要教我做紫薯圆子,我知道这件事后特别兴奋。首先,我们把烧熟的紫薯压成泥后,放入面粉,倒点水,然后用手搅拌,搅拌的时候,紫薯泥像彩泥一样黏在我的手上,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