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学科核心素养(6篇)

来源:其他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堂;规则教育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核心素养”也即“关键素养”。褚宏启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巴蜀小学结合校本实际,将公正诚朴、头脑科学、身手劳工、世界眼光确定为巴蜀儿童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学校希冀,巴蜀孩子从全面发展到全人发展,进而外显,成长为具有“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现代公民”特质的巴蜀型儿童。在实践中,巴蜀小学不断加强学习转化,让核心素养在实践中落地。

具体到小学品德课程,我们立足已有研究成果、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巴蜀学校自身的追求,将巴蜀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界定为:有爱心、负责任、讲文明、守规则。在多年的学校德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规则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基础。因此,我们将“守规则”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基于品德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

一.研制品德课堂“守规则”核心素养图谱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的《校园铃声》《平安回家》等规则教育内容,从“学校纪律”到“社会生活规则”“法律制度”,均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认识规律编排,具有生活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点。以这些内容为基础,我们整合巴蜀儿童礼校本教材,设计了“守规则”核心素养图谱(见表1),并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注重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2.研究“守规则”课堂教学范式

杜威认为,理想的课程是以孩子的验和兴趣为基础,并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基于品德课堂、学生、教师和教学方式的现状,我们研究并出台了“活动体验式”品德课堂教学范式。它包括三大板块:课前初探、课中深究、课后践行。

课前初探主要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划分学习小组,进行调查、走访、查阅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初步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为课中模拟体验活动做好必要准备。

40分钟的课中深究分为三个小板块。板块一是创设情景,引入规则,以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引入规则为学习目标。提示如下要领:1.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找准切入点,使规则与现实生活、学生心理、相关学科等相联系,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所学主题内容;2.师生自由表达看法;3.引入规则。板块二是模拟生活,体验规则,意在通过模拟活动和体验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其操作要领包括:1.围绕核心规则,小组内展示、交流、梳理资料,然后在班级内补充、感悟,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开展讨论,明白道理。2.通过模拟现实生活(校园规则、家庭规则、社会规则)中的情境,丰富学生感知,形成规则意识。3.开展过程性多元评价:采用赞扬、引导、矫正、激励等多种评价方式推进教学进程。板块三是拓展提升,内化规则,旨在通过活动,寻找生活与规则的共鸣点,让规则与现实对接,完善规则,内化道德品质。其操作要领包括1.总结评比:用积分、星级评价等方法,评选“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小组发言人”“最佳创新小组”“最佳组员”等。2.通过拓展延伸活动,感悟、内化规则,真正做到从“他律”到“自律”,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

三个小板块注重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与他人对话,合作探究,展开思辨;与自己对话,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课后践行则重在引导学生以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讲“规范”的道德人。

这样的课堂范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去模拟,去体验,去内化,从而构建了真实、思辨、轻松的活动体验式品德课堂文化。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结合学生实践,将规则运用于生活,帮助学生改变生活方式,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生活认识,通过规则建立互惠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律”境界。

二、研制律动课堂评价量规

科学的评价量规是保障教学顺利进行及检验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为此,我们研制了律动课堂评价体系(见表2)。

三、研究典型课例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选择“讲规则”这一核心素养在各个年段的不同表现形式,研究典型课例,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篇2

一、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模型建构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笔者十分赞同林崇德教授的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着分析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初步构建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模型。

笔者将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是公民素养,二级指标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

为什么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级指标是公民素养?首先,作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报告、十报告分别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也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其次,国家意志落实到课程标准上,《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再次,从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性来看,“公民素养”这一核心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的要求,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避免出现包容关系。当然这种特殊性并不是绝对的,其他学科中也能体现“公民素养”,但在思想品德学科中有更为明显的侧重。第四,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来统领各学科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寓于学科素养之中,并通过学科素养表现出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公民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公民素养”,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二级指标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所谓调适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使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认知、情绪、意志、意向等内部心理活动进行调节适应,对个人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节适应,能正确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性发展的能力。所谓思辨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批判性思维与方法,观察并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评价、独立思考、辩证思维、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信念力是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经历体验与实践,将外在的理念、知识、技能,经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内化为永恒持久并受用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包含了政治认同、国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等。行动力是指学生能应用本学科思维方法来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采取行动调节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参与解决矛盾和问题、采取某种行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以“公民素养”为核心,四个要素(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行动力)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调适力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公民素养”的前提;思辨力是信念力和行动力的要求,是“公民素养”的基础;信念力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方向,是调适力、思辨力、行动力的“合金”,是“公民素养”的方向;行动力是调适力、思辨力、信念力的必然结果,是“公民素养”的落脚点。思想品德学科就是要培养能自我调适、有思辨精神、有价值信念、有公民行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基于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信念力的课堂教学评价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倡导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品德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有一些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可以通过纸笔测试进行,如客观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心理调节、法律、国情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辨析能力。但还有一些核心素养的内容,如信念力、行动力等等,无法以纸笔测试的方法获取,就需要通过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来进行。

本文以刘文明老师《在“责任”中长大》的课堂实录为例,侧重谈谈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信念力的培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信念力所追求的目标。信念力本身并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精气神,是培养“三观”的一种能力。刘老师课堂上呈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承担各种责任。用思品学科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就是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责任”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外显为学生的行动。

要让学生形成“承担责任”的信念力,其具体路径是什么呢?借鉴布鲁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分类,信念力的形成也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

信念力形成的第一个层次是接受,是指注意某种现象。本节课的导入是全国最美孝心少年邵帅的故事,学生认真学习并有所感悟。本节课的结尾是公益广告歌曲《好人就在身边》,优美的旋律和勇于承担各种责任的先进人物,让同学们感动,在润物无声中接受责任教育。学生对那些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充满了敬佩和喜爱,对不负责任的人表现出厌恶。

信念力形成的第二个层次是反映,是指能够主动参与,这是超出接受程度的一种行为。本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回顾了“14岁的我”已经挑起的担子和应挑而未挑的担子。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承担责任的经验和感受,同时也反思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原因:“太困难了”“我不高兴做”“爸爸妈妈不让我做”等等。师生逐一分析各种观点,并从认识到行动上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信念力形成的第三个层次是评价,即行动后获得满意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并显示出坚定性。学生在分享自己已经承担的责任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生生评价,对自己负责任的行为产生认同感、自豪感,从而正面强化了责任意识。

信念力形成的第四个层次是组织,即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标准。本课开展了两次比较活动。第一次比较是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比较,分析已承担的责任和未承担的责任,各自的影响。对于自己没能承担的责任,同学们表示要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加强学习,树立责任意识,大家相互学习着在家庭、学校、社会承担责任的一些技能。第二次比较是通过“责任是动力还是压力”的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认识到责任既是一种压力,人们要为之承担一定的代价,又认识到责任还是一种动力,能够促进自身的成长、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进步。通过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相互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了稳定信念的形成。

信念力形成的第五个层次是价值性格化,即运用价值体系长时间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时期,由于信念力已经形成和确立,表现出可迁移性、持久性、价值性、唯一性(个性化)等特征。本课力图引导学生在课后能主动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使责任意识性格化,责任的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人性格的一部分,成为较为稳定的信念。

当然,信念力形成的第四、第五个层次仅靠课堂学习是不足以形成的,课堂学习仅仅起到价值引领、培养思维方法的作用,更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思考、比较、选择中才能逐步形成。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信念力作为思品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形成路径大致如下: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篇3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会有九个文化科目的学习,也会有体育课和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课开设,大多数的人都会认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与思想政治课上老师们所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用那些观念来指导化学实验,但这样的分析是片面的。如何培养高中生们的化学核心素养呢?首先要从形成化学核心素养的主客观因素着手,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通常都希望学生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毫无疑问这是促进核心素养的客观因素;其次,学生们自己要明确核心素养所包括的内容,众所周知,素养可以拓词为素质修养,那么这就与思想道德品质和能力才干分不开了,虽然说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不一定能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依据,但这也从侧面体现和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化学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关键的能力以及精神面貌,那么它对时代和社会而言也就显得不可或缺了。

二、高中生们化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方面

首先是身心健康的素养,一个人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在化学实验室里来去自如的做一些化学实验,只有平和以及情绪稳定才能为化学核心素养注入新鲜的源泉和能量;其次是化学思维的素养,学校是一个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当然也是化学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场所,尤其是化学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让化学逻辑思维悄然形成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再者是学生的人文素养,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都会参与相应的社会活动,将来我们的社会发展文明程度一定会越来越高,那么就需要教育的目标朝着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勇敢诚信和文明友善的方向去完善;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与高中生们未来的专业素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化学也是一门专业课程,专业素养一般指的是一个人比较突出的特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分工只会越来越细致,工作的分工协作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完成各式各样的复杂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相信高中生们在拥有了这几方面的核心素养之后一定能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未来,用化学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

三、探索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策略

身处在21世纪的高中生们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既有新兴技术的挑战又有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然而思想道德的核心素养的缺乏一直是令社会和家庭头疼的问题。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了解到其他人的感受的,也就更加不懂得什么叫做换位思考了,而化学核心素养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于是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迫不及待了。虽然高中生即将要面临的是高考的转折点,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核心素养欠缺的托词,高考的确像一根指挥棒似的指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方向,然而在某个方面也确实影响了教学的高效性。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家长和老师们的协同配合,在学校里,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们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警告规定,在家里也可以适当的用一些化学现象来培养高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尽可能的为核心素养助力,同时,高中生们之间的化学核心素养的交流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篇4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3-0014-02

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现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个学科的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今天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关注点。

长期以来,大学专业历史教师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时,还承担着各种科研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向学生强调“史家四长”(德、才、学、识),以及强调遵守学术规范,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可能还是以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对历史教育与提高国民素养(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等)之间的关系,考虑、关注不够。在参与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引起了我们对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这是因为,“核心素养”(英文为keycompetenceorkeycompetency,或者Keyskills、coreskills、basicskills,等),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UE)、美国(USA)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与创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机构或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其目标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century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centuryskills)。①

其次,经过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使我们逐渐明确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国民)必备的条件。

核心素养具有六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而且是21世纪人才培养标准,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三,我们初步确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学科相应知识之后,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就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历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学习和研制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当然要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理论、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我们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

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人类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这些认识,是我们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我们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篇5

1、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信息素养教育

保罗?泽考斯(Pau.lZurkowski)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对这一概念做过简单的阐述,它主要包括信息获取的意识及途径、信息的评价与利用等内容。[1]但对于信息素养的确切定义,至今为止还尚属讨论阶段。尽管如此,国内外各个高校也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课程等各种渠道和手段不断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等知名大学主要是采用开设信息文献检索课程、专门信息文化讲座、在线网络信息文化课程以及新生入馆教育等手段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少数高校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会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专业课程进行教育[2],国外的如美国的马里兰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奥斯汀皮耶州立大学等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各自的“基于地区人群的医学信息分析课程”、“高年级地球微生物课程”、“‘多媒体能力’远程学位联机课程”当中

去[3]。可见数字化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大众趋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文献信息检索、新生入馆教育等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献检索、信息获取等基本能力上,更多地是朝着与其他学科相融合贯通着力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方向发展,而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信息素养教育作用体现之一。

1.2、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引领当代大学生为实现自我人生理想与价值不断努力前行的强大动力,是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国梦不断攀爬奋斗的精神支柱。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错综复杂形势背景下西方多元文化价值观与多样思想文化的传入和交流以及国内自身多元多样思想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形成产生了影响,呈现出理想与信念淡薄甚至缺失、人生价值追求崇拜个人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医学伦理道德缺失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国民教育等途径加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树立和增其强理想与信念意识,正确树立人生态度、认识人生价值,进一步规范自身医学职业、伦理行为,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和伦理道德。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教育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以及教育结果等方面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引导、规范等重要作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离不开信息素养教育,一旦离开他们无法树立良好地信息获取意识、无法从纷繁冗杂的网络信息当中科学地帅选、评价和利用出有用、有效的信息、无法正确地树立信息道德和网络诚信、导致盲目听信甚至利用社会谣言获取非法利益。由此可见,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积极作用于信息素养教育,保证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

2、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中的作用

2.1、教育内容

国内外学界对于信息素养定义本身具有多种定义,因此对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皮介郑[4]对信息素养的定义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上做了大体上的概括,具体为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筛选意识、信息传播意识)的教育、信息知识(信息文化知识、信息系统管理知识)教育、信息能力(信息获取、帅选和利用处理及创新应用等能力)教育、信息德育(数字网络诚信)。具体来说:

首先,信息意识的形成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良好前提。信息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检索意识,养成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纷繁冗杂信息进行分类筛选的意识,摒弃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传播,充分发挥主流文化信息或思潮的正能量。其次,信息知识教育丰富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信息文化知识以及信息系统管理知识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容。再者,信息能力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平台,尤其是信息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医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和水平,培养他们在医学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最后,信息德育教育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道德支撑。医学德育教育包含数字网络诚信教育[5]、信息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为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意识,规范自身医学学习或职业行为打下良好基础。

2.2、教育过程

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言行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言行举动,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局限在图书馆领域,而是更多地与其他学科镶嵌式融合发展,这就不仅要求馆员自身信息专业素质要过硬也对其他学科教师综合信息素质作出更高的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价值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也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条件,通过在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不断肯定与否定,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与信息相互交互与传播的过程,不仅是医学与医学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有医学与其他学科信息的交互;不仅是学校内部之间信息的交互,同时也是学校与自然、社会信息的交互。这一过程中医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正负能量把握不准直接影响到到自身对医学专业学习与实践的坚持和对医学事业理想与信念的坚定。因此,信息素养教育过程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不断深化。

2.3、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场所。目前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还多数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定程度上由于课堂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时间过长、形式单一使得多数学生缺乏参与教育的兴趣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环境单一和局限从侧面影响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国外信息素养教育俨然已成为他们加强公民教育的便利平台,打破原有单一乏味的课堂教学,积极探寻和实践学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3],充分发挥数字网络及时便捷迅速等特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新型信息网络背景下,在公民道德的约束下和良好的法治环境下,实行远程在线公民教育课程、网络公民教育视频课程等,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增强公民信息素质。为此,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新型网络技术相结合,坚持兴趣培养优先为原则,努力营造和谐、平等、自由、公正和法治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其中,交流互助,充分接受健康良好的医学信息文化教育。

2.4、教育目标与效果

信息素养教育效果需要一定的标准评价,而国内外对于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是非常多。国外的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制定过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998年由美国AASL和AECT两个协会共同制定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质标准》以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于2000年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国内学者孙平、陈文勇及杨晓光等人参照国外信息素质标准,结合本国教育实际环境对信息素养的标准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本文参照这两个标准[7]-[8]大体上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归纳为培养具有能够在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约束的前提下有效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获取、选择、利用和评价信息,从而从中达到一定的目的的“信息人”。这种“信息人”的培养能够让医学生在信息堆中接触和掌握到自身需要的信息,树立其良好的信息价值观,这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是相一致。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也会要求我们的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良好地信息价值观和信息素养教育职业道德,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握医学生信息价值观的培养内在规律,这同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也是相一致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与效果能够比较理性引导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朝着正确和主流的方向发展。

3、启示

第一、尽管信息素养教育在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当中的作用在我国体现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在公民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性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一环将会成为我国未来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阵地。

第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趋于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因此作为解决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对称问题重要途径之一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更加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同时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于其他学科(如医学)发展当中去、融合于科学研究当中去,使得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更加宽泛包容的环境。

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篇6

摘要:从美术科目入手,对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进行了探析,并就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了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德育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而道德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被渗透到基础教育阶段各个科目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德育创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是每个科目教师的重要职责。而初中美术课程,以艺术的形式向初中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既具有美育功能也具备德育价值,这对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核心素养概述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描述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本地位。根据此文件的阐述,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含德育素质、社会责任等九大素养。德育素质在核心素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德育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方法的创新融入课堂教学中,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二、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契合性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从鲁迅的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德育和美术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我国青少年应该具有的两大基本素质,将道德教育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是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而美术作为一门开放性、启发性的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丰富的美术作品,取之不尽的艺术资源,为德育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创新,对于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和提升德育成效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初中德育创新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

1.在作品讲解中渗透价值观念

初中美术课程中,丰富的美术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和挖掘作品背后的精神、思想层面的内涵,对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欣赏一些艺术家的现代建筑作品时,笔者不但将这些建筑作品的设计意图进行了分析,还对艺术家进行了介绍,对艺术家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期待进行了描述。同时,笔者还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述了一些与建筑作品有关的科技故事和人文故事。如此一恚学生的眼界大大拓宽,对未来的建筑、科技、艺术、文化发展充满美好的期待,这对其正确世界观的树立和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在美术欣赏中融入精神熏陶

美术欣赏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将接触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其中不乏蕴含深刻思想和崇高道德的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接受崇高精神的熏陶,不失为德育创新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内容时,我们不但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或当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杰出绘画、手工艺、雕塑作品,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应艺术家的照片与生平,并搜集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史料、传说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艺术作品,深刻地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被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淳朴、善良、坚毅的品质所熏陶。

3.在美术实践中培养优秀品质

德育创新不应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应与美术实践相结合。因此,美术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养成优秀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学校可开展一些主题美术展览活动,通过展出与主题相关的绘画、摄影、雕塑等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并体会其背后的道德含义。此外,学校还应有计划地组织绘画、摄影、手工作品征稿和竞赛活动,并评选出优秀个人和班集体,借此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高尚品质和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德育价值。初中美术教师应在充分认清美术课堂教学与德育创新的契合性的基础上,将德育与作品讲解、美术欣赏、美术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然而“教无定法,贵在实效”,核心素养背景下,究竟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还需初中美术教师不断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9):17-18.

[2]魏国海.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渗透德育[J].学周刊,2013(4):5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优秀范文教我作文字四(精选2篇)

    - 阅0

    教我作文300字篇1今天,妈妈要教我做紫薯圆子,我知道这件事后特别兴奋。首先,我们把烧熟的紫薯压成泥后,放入面粉,倒点水,然后用手搅拌,搅拌的时候,紫薯泥像彩泥一样黏在我的手上,整.....

    关于夸家乡的作文优秀范文(精选7篇

    - 阅0

    关于夸家乡的作文篇1我的家住在山村,山村是个美丽的地方。山村的后面是一座座高山,山姑娘穿着绿油油的衣裳,可美啦!山角下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树和果园。山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