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法核心素养(6篇)

来源:网友

义务教育道法核心素养篇1

摘要高校的师德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分析了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通过外部和内部途径来强化师德灵魂,锻造体育教师崇高的道德品格,塑造良好的师者形象。以期为加强高校体育师资建设,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1]。党的十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创造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它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使命,这一伟大使命的完成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和成败[3]。因此,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指路明灯,也是其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其工作目标,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1]。

二、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体育教育过程中调节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体育教师职业信念、职业责任、职业义务的反映和概括,是体育教师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准则。它通常以合约化、条例化等形式出现,对从事体育教育的人,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进行体育技能的训练教学,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样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对学生的心灵教育以及思想品格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一)师德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师也者,代父母而任教育者也”,“教员者,学生之模范也”,“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4]。”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学术态度和行为风范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年轻一代的素质。

(二)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不应被忽视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系统的子群体,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基础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体育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本身具备的人格魅力、道德情操、个性心理、业务技能、科研创新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同志在早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精辟地论述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段话不仅阐述了体育与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也说明了体育在学校教育及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尤其在高校教育中,体育课承担着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对培养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健身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主要路径

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不仅要依靠法律、制度、舆论压力等外部客观环境来他律,而且要依靠教师主体自身的道德“内化”和“良心”来自律。做到以法立教,以身立教,引导体育教师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以敬业的精神和优良的品德感染学生。

(一)外部路径

1.依法从教,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师德考核监督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认为:“只有从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把教师的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真正纳入系统、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才能确保教师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5]。”

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考核监督机制,首先,要在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体育法》等相关法律的前提下,遵循《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意见》中各项关于师德建设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后,根据体育部体育教师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考核条例,构建起科学有效的师德考核机制,为师德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使师德建设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加强对体育教师的考评,同时要把师德建设情况作为主要内容纳入体育部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部门和个人考核的主要内容,与分配政策、职务聘任、评优奖励和个人收益相挂钩。

其次,为了全力落实师德考核中各项规范要求,学校和体育部应联合组织建立专职负责教师师德考核工作的领导和督导小组。同时,还要注重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并且应把同行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列入到监督体系中。设立师德举报投诉电话、师德邮箱,主动让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师德监督。对于师德表现表,要奖惩分明。对不符合《规范》中“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项规范要求的体育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教育,敦促整改,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同时,要落实对体育教师的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师德高尚的体育教师应予以重点培养和表彰奖励,树立正面榜样形象。

2.切实落实师德培养工作

学校和体育部要把体育教师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订明确的培养方案。对于青年教师,应充分运用师德教育的载体,紧紧抓住入校教育、岗前培训等环节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思想观念的教育,特别要将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充分融入到培训中来,提高青年教师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对于中老年教师,应积极创新师德教育途径,鼓励他们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体育部要将主题教育活动与系列教育活动相结合,组织学习讨论、专题报告、座谈会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激发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点燃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热情;不断丰富和更新师德教育的内容,增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推动广大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体育教师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教育方法运用的能力。使师德的培养工作可操作化和具体化,而非走形式化和表面化。

(二)内部路径

1.敬业――坚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海无涯,求知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特别是在知识与信息更新速度加快的新时代,要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要担负起促进知识更新的责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过去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和竞技体育观,树立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融为一体的多维的综合体育观[6]。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应进行一场观念的变革,只有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武装自己,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其次,要不断吸纳所教专项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成果,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更新、拓展自身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结构僵化陈旧,改变“吃老本”的观念;再次,要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虚心学习他们教书育人的经验,学习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学习他们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把所教专项的新进展与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2.爱岗――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教师爱岗应体现在爱护学生和关爱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到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师生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对待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给予足够的关爱,把学生当作教师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清代学者唐甑极力主张教师要多与学生亲近:“教者贵亲,亲者易知;承教者亦贵亲,亲则易化。煦妪覆育,如鸡之伏卵,而后教可施焉[7]。”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的真心爱护,学生才会愿意主动亲近教师,并且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内容。

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应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努力改变师生交流不畅的状况,搭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桥梁。

四、结束语

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推动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才能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蔡亮.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2]张禧,邓良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精神育人[J].高等农业教育.2014.9:32-34.

[3]李健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

[4]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北京书局.1984.

[5]刘川生.加强师德建设,培养一流教师[N].光明日报.2013.04.13.

义务教育道法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机的整体。笔者以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找准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点。从而达到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引领教学的全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该课程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在教材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节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及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重点突出了当代大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具体体现。因此,它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主阵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重要内容,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确立马克思信念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目标之一。

3.“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明确树立了,科学的人生观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一体,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我们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教材绪论中的第二节要求给学生讲解大学生肩负历史新使命及共同目标。并在教材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作为支撑点。在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中。阐述大学生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结合。

1.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所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殊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大学生应该自觉的把自己的成才同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炼意志、早日成才。

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马克思曾提出:要发展成为“自觉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知行统一是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的。当代大学生应言行一致,踏实做事,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不断完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只要树立了科学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就一定能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的核心作用

教材在绪论中阐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容要求的同时,又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重点讲述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质。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材的融合。

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学习中,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做坚定的爱国者。

2.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起对国家的义务;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讲清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确实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的贯穿作用

在教材绪论的第三节部分,用较大篇幅来讲述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并用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如何领会、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教材中起了统领作用。

1.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八荣八耻”,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内容上理解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四荣四耻体现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承担的义务;第二部分是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这“三荣三耻”体现的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第三部分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一荣一耻”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由此可见,“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思想规范的高度概括,也是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生动表述。

2.锤炼道德品质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培养大学生自觉继承弘扬优良道德传统,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诚信的价值,并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知荣辱、求发展,努力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完善自我。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中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认识职业活动的特点,以及与职业生活中的(下转第280页)(上接第277页)道德与法律,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爱情,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家庭观,自觉遵守婚姻家庭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家庭生活、职业生活遵循的基本准则。

3.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自觉遵守法律。大学生通过认识公共生活、公共秩序以及公共道德的含义和特点,正确认识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践行社会公德,内化为公德素质,通过对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使大学生认识到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帮助大学生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自觉遵守法律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就应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了解社会主义法律修养的途径与方法。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自觉性,明确新时期树立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国家安全观,并掌握国家安全的相关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简明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义务教育道法核心素养篇3

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乡党委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周密部署,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制定了《__乡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坚持“加强学习保质量,提高认识增成效”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市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解放思想,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结合点,明确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迅速行动,全面实施,稳步推进,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干部职工的贯彻执行工作任务的能力。利用板报、网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广泛宣传,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撰写心得体会;深入开展

“讲文明树新风”、“优质服务竞赛”、“岗位技能比武”、“结对帮扶”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结合工作实际,并深入开展了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为民服务”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为群众提供“优质、规范、高效、便捷”服务中创先争优,为我乡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组织在工商景区开展党员挂牌、亮身份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争创游客满意窗口;组织导游开展优质服务,争创优秀服务标兵活动;组织鸣凤宾馆、国际大酒店创建四星级酒店。

义务教育道法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应用型高校是近年来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调整高等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中间类型高校”。它是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或新办本科院校为基础,以教学为主,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其它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这一类高校的教育结构与学生自特点都有其特殊性。

一.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1.应用型高校学生特点

通过对本省应用型高校的走访与调查,从而抽取了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农林工程学院水产B1401班、园林B1403、园林B1404班等班级的部分学生坐谈,了解到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生源上来看,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来说素质比较低,其中大部分本科生认为学习理工类、专业技能课程才有用,且人文理论基础弱。第二,从年龄结构上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属于“90后”,他们自我个性张扬、独立性差、自律意识弱;与上一代明显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等问题。第三,由于网络的盛行,“微时代”的到来,他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呈现多样化趋势等等。

2.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

与其它学科型、研究型普通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它的特点决定了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适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为性的特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于普适性的目标上,重点围绕学生“如何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开展,且把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密切结合,构建应用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注重“职业观”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崇高的职业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W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教育的范围。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环节,结合专业特色,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爱学、爱思考、会创造、爱钻研、会动手,使应用型高校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应用型本科高校除了立足于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之外,最主要的是要达到育人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培养一批服务于社会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显得尤为重要。

1.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属性与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扩展时代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展的要求,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体系的“硬核”,以一系列辅助理论为“保护带”,才可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形势,才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要求”。[2]

第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属性决定了它与其他专业课的性质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的集中体现,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应当自觉接受并认同践行。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必须担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2.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崇高的职业道德理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用型高校学生也是工作在社会生产建设最前线的队伍。他们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所以,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精神,使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深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政治立场不坚定、丧失共同理想信念、过于强调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抛弃社会公共责任感;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为中心,追求低俗文化,道德观念缺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3],应用高校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结合实践教育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课堂、植入学生头脑、外化为学生行为规范。

三.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认同与接受核心价值且践入实际行动中,思想政治课应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与思政课的特殊性,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教学实践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优化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切实增强其实效性。

1.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不堪,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4]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现今,我国文化价值观领域呈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混杂并存的局面和态势,亟须应用型高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其学生在意识形态政治领域中具有明辨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并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应转向关注社会整体而非个人德行。思想政治课要从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中跳出来,摒弃以教授学生“如何获得成功”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引领;关注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关注公共意识和公共能力培养而非私人交往技巧与个人成功模式的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要始终树立“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

2.在教学内容上,整合教材内容,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空洞性是一直都是专家和学者所研究的问题。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强化核心价值培育,教学内容应注重实践性与融入性,要使学生把握和I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整合教材内容。本着贴近学生、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增减教学内容,使理论从高高在上的政策和法规层面走下来,真正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认同“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为前提,以公德、法律为教学内容的两个支撑点。倡导学生培育公共意识、美德意识、道德意识。另外,还要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的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结学生自身的特点,抓住学生心理,有序地引导学生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中找到结合点和平衡点,并积极运用“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教学模式上,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才能主动自觉践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必须深入了解应用型高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不同之处,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及他们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理论认知――接受内化―――实践强化”的价值观认同过程。[5]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能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了解,能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从认知层面上构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其次,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目标,这是培育的关键环节。

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刚性的灌输”与“柔性的引导”相结合。[6]采用案例情景教学、参与式课堂讨论等,激发与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观的作用,促成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另外,更重要的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紧密与“实践”相结合,促成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观。

4.在教学主体上,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7]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学术水平以及德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增强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要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结合社会实际和应用型高校学生现况整合教学内容,且把握好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教学方式。

第二,身体力行的实践,立德树人,垂范学生。教师要率先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行动中,使学生受其影响和感染,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凝聚成一股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运用新媒体与学生互动。如今,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交流重要载体,教师要把社会热点问题、难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把静态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动态具体的新媒体图文及时地传播和引导,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恒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崔海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J].江苏高教,2010,(5).

[3]李敏、韩之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4):140-142.

[4]陈勇.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5]张文婷.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6]薛明珠,陈树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7]任文旭.谈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义务教育道法核心素养篇5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放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具有创业意识、已经开始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业能力的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实用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1)创业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2)创业能力提升。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3)环境认知。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的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4)实践模拟。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园模拟经营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坚持联系实际,坚持改进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等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方式等各方面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助于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质量,从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缓解了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多数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人生态度、竞争意识都与时代变革同步,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培养大学生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素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使命,帮助高校大学生清晰认识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生涯规划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最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化,更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从指导思想、理论思维、精神动力、道德规范、责任定位等方面去引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

1、价值观思想指导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它也必将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着最根本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应该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去,用以指导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中。

2、价值观理论引导功能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多重维度规定,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使大学生摆脱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实实在在为各校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升学生的能力,提高自身修养,指导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具体而言,就是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全方位地深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3、价值观理想激发功能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目前,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国内外的局势,我国正致力于全面深入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这将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很多的机会。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必然会存在着更多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4、价值观道德约束功能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应当成为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基本行为规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标准和基本要求,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应通过荣辱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基本要求来规范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对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好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力量,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应当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传统的社会道德,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真正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施途径

1、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一种凝聚力,业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指导思想。这种思想的建立与提升应该从学校开始抓起。学校可以通过素质提升第二课堂、社团、主题班会、明辨会等等各种形式开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基石,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前提。在课堂教学、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活动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和接受其精神与实质,在创新创业行动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2、广泛宣传国家创业支持的政策,学校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

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潜能,具有极强的创业热情,各级政府要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构建绿色通道。高校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够锻炼核心价值观提倡的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思想。

3、以创业大赛为平台、创业园为孵化区,促进大学生人人创业

创业设计大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书。创业是一种精神,创业是一种意识,创业是一种挑战;创业是团队合作,创业是历炼成长,创业是生命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的思想。通过对创业园的全面运作,使之成为大学生在校创业实践的主要场所,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项目孵化器的作用。以创业大赛为平台、创业园为孵化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促进大学生人人创业的意识和目标。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大学生毕业时就业的压力,同时也提升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培养。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义务教育道法核心素养篇6

一、充分认识抓好基础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抓好基础教育对于培育少年儿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明确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指中学阶段及其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其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由此不难看出,儿童和青少年的知识的获取、思维方式的形成、思想观念的建立和行为举止的确定都是由基础教育来完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和观念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基础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培养和养成的最好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在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不良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儿童和青少年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势必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另外,少年儿童本身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如果不能从课堂上受到正面力量的潜移默化,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就无法形成。因此,加强基础教育,向他们及时、有效地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显得愈发重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基础教育。《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目标,二者紧密联系,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基础是根。任何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伟大梦想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的根,其根基作用不言而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必须由基础教育作支撑,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厦才能坚如磐石。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设置和任务要求、教育教学观念与思想,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以此为指导,党的十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就是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是基础教育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也是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它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基础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做好儿童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学好文化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习惯,锻炼强健体魄,为将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基础教育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导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根本价值追求,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教育要坚持依法办学,落实师生主体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环境,大力弘扬平等意识,创设平等校园环境,注重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积极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浓厚氛围。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形成辩证的自由思想、平等的社会观念、公正的处事风格和依法行事的思维。

三是基础教育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且是每个公民应该培育和践行的品行操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统一。基础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大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积极举办唱好歌、讲好故事、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征文、演讲赛、听先进报告等活动,教育学生具有爱国精神、敬业意识、诚信品德和友善思想,鼓励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丰富基础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抓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

《意见》指出:“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这为我们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供了工作原则和路径。基础教育要以此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实做好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基础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抓好基础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是重点。《意见》要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此为指导,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建设规律,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点、重点、难点,坚持正确导向,做好分类分解工作,学会运用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学习的教材。要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乐学、爱学,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意见》指出:“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学校作为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文化育人功能非常重要。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倡导爱集体、爱劳动、爱祖国的思想观念;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的文化氛围;要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适合少年儿童学习、娱乐的校园文化,丰富少年儿童的精神生活。

三是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锻炼活动。《意见》从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等六个方面对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安排部署。基础教育应以此为指导,从《意见》中汲取营养,结合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原则,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他们喜爱的活动,寓教于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诚信的演讲稿分钟范文(整理15

    - 阅0

    诚信的演讲稿3分钟篇1各位同学们,亲爱的老师:今天咱们来谈一谈诚信。在当今这个社会,诚信可谓是非常的重要,有人将它比作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在24字核心价值观中也有诚信。诚.....

    中学军训的总结范文,中学军训的总结

    - 阅0

    如何写中学军训的总结范文(精)篇1尊敬的各位教官、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校为期六天的新生军训就要胜利结束了!这次军训工作之所以获得圆满成功,是与武警消.....

    收集财务部门工作总结范文七(整理5

    - 阅0

    财务部门工作总结篇1回顾20xx年,财务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以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为重点,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有序地完成了各项财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