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行业创业方向(6篇)

来源:整理

计算机行业创业方向篇1

关键词:信息环境;计算机网络;经济发展

计算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是21世纪社会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动力形态。随着国内信息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它在社会经济结构完善与创新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为此,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其发展的前提条件。

1基于信息发展下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关系定位

想要彰显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要先对两者之间的开发趋向进行定位,笔者将其要点归纳为:

1.1经济发展是计算机网络开发的物质基础

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可知,社会经济发展是一切物质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它为社会多元性整合提供了可实践的环境。计算机网络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自然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则[1]。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社会物质条件、经济产物逐步增加,创新,则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也会逐步增多,尤其是便捷化的网络信息产业传输形式,更是会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比如,虚拟经济体系的建立,虚拟金融产业开发等;反之,计算机网络仅仅是一个虚拟空壳,借助程序所传输的信息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自然也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计算机网络开发最终就会消失在人类的发展舞台上,本文对经济发展中计算机网络开发物质基础情况进行探讨。

1.2经济发展是计算机网络开发的目标趋向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社会需求情况直观性展示的实践形态,它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形成良性的经济运转与调控模式,满足和适应不同阶段的实践需求。一方面,经济发展往往是通过多方面形态展示出来的。比如,金融产业繁荣发展、农业开发产业链良性运行、教育人才输出结构协调推进等方面,计算机网络开发则是在社会基层变化的基础上,对应进行技术、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它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从某层面而言,只要经济发展趋向明朗,则计算机产业必然要跟随相应的进行延伸性开发。比如,计算机网络中的农业经营产业链、网络规划格局等,这些都是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性探索的具体表现。

1.3计算机网络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动力

计算机网络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下形成的一种动力开发形式,它迎合了社会资源综合运用、多视角联动的实践效果需求,同时能够在用户需求结构逐步更新的状态下,实现多元化定位的互动沟通,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多维经济因素创新型开发的状态下,实行层次化的转变与优化时,自然也需要有与之对应的结构体系作为向导[2]。也就是说,社会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出现,已然成为新时代经济资源多维度运行的主导性因素,它可以反向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寻求更加多维的产业实践导向体系。

1.4计算机网络是经济发展的新式展示形态

计算机网络发展至今,已经逐步形成了基础程序结构、智能化产业开发、数字化信息联结等,多方相互沟通的信息传输沟通循环模式。当社会网络信息体系逐步完善、创建时,计算机网络模式可起到综合定位与协调运行的调控状态。其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实行数字化、程序化的经济运行模型创建。比如,社会现代化金融交易产业链、社会产业沟通金融因素调节等;其二,计算机网络为社会经济资源的运行带来了更为直观的展示形态。比如,大数据分析模型,信息产业核心折线图等,它们都可以利用多样性的信息传输导向需求,打造与社会模式相互承接的社会资源整合结构,这些都是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新形式的展示形态。以上四部分,就是关于信息发展下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探究整合归纳。

2基于信息发展下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联动方式

基于信息发展下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联动方式调控要点可归纳为:

2.1创建多层次的发展结构

在信息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网络结构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兼容并进,首要工作是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多层次相互融合、相互带动的产业资源整合新模式[3]。简单来说,就是在社会信息环境下,将能够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因素,都规整为一个系统化的产业开发调控链条,这样方可确保多重控制条件之间的综合运用,逐步整合,我们将这种新型联动形式称之为经济模式。其一,计算机网络在新模式中的融合,需要将基础创造动力的条件都进行无缝隙关联。比如,社会金融领域既要与农业开发进行关联,又要与工业领域的开发需求情况进行适当地调配。这些与社会资源之间相互的基层因素,需要在其基础发展结构的状态下,合理进行实践要素的整合与定位。比如,未来进行社会经济发展与计算机网络之间沟通与互动期间,有序进行各类管理调节要素之间的把握与分析,可以采取以下实践要点:(1)结合社会计算机网络结构的基本情况,对未来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多元化统计与定位后,初步进行发展状态的评估。(2)将当地农业、工业以及旅游产业三个部分的核心部分进行统筹规划,并实行具体化的经济资源条件统筹安排。(3)利用计算机网络常见市场化的三方联动性产业经济体系。同时,逐步将医疗、保险、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养老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都进行分支结构的设计与协调性安排。结合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形成社会资源模式与计算机信息传输渠道相互协调的信息规整结构,可避免局部经济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发生,它是规避产业开发资本要素,合理实行新型经济资源定位探索的保障性条件。

2.2探索便捷性的产业实践导向

在计算机发展的状态之下,实行计算机网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协调探索过程中,可实行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平行性定位分析:(1)社会经济要素的长期性发展探索过程中,明确各类因素之间相互协调并进的趋势。比如,农业周期性开发后,要如何对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进行探索规划,如何从计算机产业未来定位的视角上加以科学性探讨等。(2)在信息发展因素科学性整合后,结合金融领域、旅游产业开发趋势等方面,探究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实行网络虚拟信息交互期间的产业深入性开发推进。从计算机网络发展和社会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入手,系统进行统计条件等深入性分析与把握方式的定位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资源统筹规划与科学性引导的作用,它为社会资源的统筹安排带来了可靠的保障。

2.3规制灵活化的发展体系

计算机发展环境下社会金融资源的统筹安排与科学性分析,除了有内在因素的整合作为保障,还需要有外部辅助性条件作为基础。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产业实践期间,应形成系统的产业规划体系,并着重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制度也要进一步整合定位[4]。比如,经济法、经济纠纷处理策略等内容,都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具体的相关性条件。在未来计算机发展环境下进行规制条件的探讨中,相关工作实践期间可以给予具体的制度调整方式:(1)在当前计算机产业规划的思路上,合理进行产业开发要素的明确管理。比如,计算机网络金融体系、社会资源整合思路等方面,都是其探讨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同时,计算机安全信息结构进行定位解析时,也要进一步确定规制因素探讨思路,开展线上与线下安全问题的协调同步。(2)当前金融经济产业因素的调整与把握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经济产业中的相关制度。从计算机网络结构现有规制条件开始,有序进行产业实践方式的统筹规划中,如何创建更为规范化的产业管理模式,可以最大化的减少计算机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创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资源运行结构。

2.4形成服务化的市场运行循环

形成服务化的市场运行循环结构,是信息发展状态下计算机网络与经济结构之间良性调节的因素之一。简单归纳,它主要包括关联条件、供求规则、市场形态以及实践趋向四个部分。在未来进行计算机网络和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定位剖析时,将以上四部分的探讨方式整合为:(1)不断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状态下,寻找能够将经济开发因素关联在一起的条件,实行更加多维度的产业经济规整思路。比如,智能化电子产业等方面。(2)供求规则的调整。在社会经济结构体系逐步完善过程中,通过技术更新、思维意识更新的方式,寻求与社会发展趋向相互一致的定位探讨趋向。(3)在市场结构动态开发导向的视角上,开展社会资源的统筹安排。比如,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结构规制思路,开展相应地资源统筹安排向导。(4)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有序进行归类具体问题,实行相应具体的结构处理体系,打造良好的产业结构规制结构,这就是社会资源结构统筹的代表方式。从产业结构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良好的城市规划服务模式,是创建科学而长远的产业规划新导向要素。

计算机行业创业方向篇2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技术被应用于经济、工业、建筑、水利等各行各业,为这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些行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生产了先进的产品,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面将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创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做具体的阐述。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是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一种新兴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与此同时,各国也逐渐开展了在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旨在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1.1数据传输

计算机技术的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的基本功能,也是计算机技术最早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资料整理存储好,再将整理储存好的数据利用计算机的传输数据的功能,进行上传,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与使用这些数据,这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最直接体现。

1.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原因

促进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国际大环境下,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二是科技的不断创新,相关行业人员在现有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技术,推陈出新,不断研发了技术水平更高的、应用更加便捷的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

2计算机技术的创造

2.1计算机技术创造的因素

生产生活中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形成了计算机技术创造的原动力,也是计算机技术创造的主要因素。现阶段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更大的生产效益。行业以及各个生产领域的需求要求计算机技术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生产与使用需求。

2.2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

计算机技术的创造发展最直观变现为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目前,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树立了品牌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概述计算机应用领域与应用技术

目前,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农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人工智能、宇宙科学、物流等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更加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计算机技术甚至可以起到主导的作用,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节奏,在未来,计算机技术应用会向着智能化、信息化、便捷化、功用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4计算机应用的现状、问题与将来的发展方向

4.1计算机应用现状

计算机技术的便捷性是它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现阶段,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而且近几年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行业和领域,如人工智能等。

4.2计算机技术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4.2.1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计算机技术引用的较晚,在技术水平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普及度不高,应用的领域不够广泛。

4.2.2计算机应用发展不平衡。

我国计算机应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显著,与东、南部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水平较差、普及度低,这种现象制约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4.2.3计算机研发限制。

由于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计算机及相关技术不够成熟,为了适应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速度,我国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技术欠缺的问题,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严重制约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影响了计算机技术水平的进步,也会进一步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科技水平。

4.3解决办法

面对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以及从业人员应该引起重视,加大对计算机行业的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力度,推广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逐步缩小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加大计算机技术的教育投入,培养相关的计算机领域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水平。

4.4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满足着人们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需要,在将来,计算机技术将被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被更多的行业所使用。其技术也会向着更加智能化、高速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也会从单一领域向多领域发展,从简单影响到深刻影响发展。

5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主要特点

计算机本身具有存储容量大、传输速度快、计算精准、速度快等特点,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技术的这些特点在其应用领域也有所体现。计算机技术应用主要有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的使用、合理配置资源、更加智能等特点。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各领域,对各领域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6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相关软件

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开发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阶段,我们常接触的软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1)文字处理软件。例如WPS、WORD。(2)图片处理软件。例如PS、美图秀秀等。(3)排版软件。例如方正、INDISIGN等。(4)信息管理软件。例如管家婆等。(5)杀毒软件。例如金山、瑞星等。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软件,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做出了贡献。许多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

7结束语

计算机行业创业方向篇3

一、企业类型分布及区域创业趋势分析

本次调研走访了省域、市域、县域共20余家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企业,同时也通过网络搜索调研了类似企业30余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和用工要求结合农村中职可承担的岗位需求把企业进行分类,即网络公司、图文广告、IT产品销售、三维装饰、网吧、影视传媒、影楼、文印、智能楼宇与监控、网店等,企业类型与规划趋势分析图表如图1所示。9876543210150.5320.81.11.2318图1企业类型与规模趋势在调研中发现,与长阳职教中心较近的宜昌市、长阳县及县域乡镇中,对于图1所列企业类型比较普遍,在县域经济区域内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应用、营销类企业也比较齐全,但县域企业中IT类设计与研发岗位数量少,而图文广告、产品销售企业、网店数量相对较多,这些企业岗位也最适合农村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用工和创业。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方向分析

通过对近50家省域、市域、县域企业的用工调研,得出图2所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方向分析图表。从图2中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技术大多数从职业院校(中职、高职)或培训机构获取,但也有部分是通过自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胜任相应岗位,如网店、布线、营销等,而企业需要的岗位方向较为普遍的有8个,分别是IT产品生产、IT营销、网站管理(网店)、影视策划制作及动漫、三维装饰设计、自动化办公应用、平面设计(广告/制图/装帧/包装)、网络维护与综合布线(网络搭建/网络维护/监控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在这些需求方向中,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数比较乐观,而网店县域及农村开始兴起,网店装修及营销相关技术需求将更加普遍多,产品生产线及营销中有较多的中职毕业生用工需求。

三、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在调研中,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在毕业成绩、技能证书、专业技能、岗位能力、沟通表达、仪表气质、组织纪律、协作奉献、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企业用工在要求岗位技能的同时更注重职业道德素养,企业需要的人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养和实用职业技能的合格人才。有些企业对毕业生在学校的毕业成绩和技能认证并不怎么看重,更注重的是在他所在的岗位上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给企业创造效益,大多企业希望招收的毕业生能够从基层做起。四、县域职教计算机应用专业服务地方经济数据分析通过对长阳职教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得到在不同地区就业创业服务区域经济的情况统计分析图,如图4所示。在毕业初期到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较多,但3到5年后,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回地方就业、创业。长阳县与计算机应用专业相关的用工、创业人员80%的是长阳职教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有公司老总、技术总管、业务经理、员工等。所以县域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在本地服务地方经济所占人数的比例还是较高的。专业建设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重新定位人才培训目标和规格,建设适合学生发展和岗位需求的专门化方向,针对社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探索适合岗位需求的专业教学模式,引入行业、企业设备、培训资源、管理理念,探索教学项目与市场应用、教学内容岗位化认证、教学过程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方式,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融入企业文化因素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因素,改革教学评价机制与手段,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发展。开始服务农村农民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及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农村农民经济发展信息技术问题。

作者:张宏彬单位:湖北长阳职教中心

参考文献:

计算机行业创业方向篇4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改革;创新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家要越来越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如何探究出一条适合中职办学实际,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需要的是有核心创新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也对中职学校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几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这是中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只有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会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上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并不断根据社会上的需要培养出合适的优秀人才。其次,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与创新,只有深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才会知道学生真正需要学到的是什么,虽然计算机教学更多的是知识内容方面的教学,但是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一种观念、一种意识,那就是要有创新的精神,这也是现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所欠缺的。最后,中职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思想观念、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在计算杌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在被动地学习。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在改革背景的推动下,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在教才的选定、教学目标的设置等方面更加合理,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上,往往会出现教学理论内容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计算机的教学不够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偏向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些,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渴望整体相对没有那么的强烈,大多不喜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仅仅只是想上机操作,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地学习是学校和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进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l、中职学校要重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中职学校重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其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前提。只有有了学校方面的支持,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才会整合到最好的资源,比如资金、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师资等。这些都需要中职学校的有关领导认识到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性与巨大作用。假如学校都不重视,那么仅仅依靠任课老师的努力是不行的,甚至可以说,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顼长久的工程,需要学校方而的支持才行。

2、创建中职学校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资源包

“一体化”教学资源包是在新形势下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集合体。它是指把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教学能利用的教学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并进行优化整合,进行一定的系统化整理,包括对计算机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教学开展的形式等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形成教学资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把白己的教学经验接纳进来,甚至可以把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系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做到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也才有利于创新的发展。

3、实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

据报道,现代中职学校召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研讨会上,表示今后学校将依托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来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按照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服务行业、服务学生的思路,大力推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为网络技术专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因为中职学生都是面向就业市场来培养的,直接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最真切的要求直接告诉学校,提高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并且企业还可以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后的工作环境,并增加对自身所学的认识,懂得计算机创新的重要性,才会有意识地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积极进行创新做好准备。

4、要加强与其他兄弟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联系

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各行各业间的联系交流越加密切,同领域间的学习交流也越加紧密。教学信息资源应该是开放的,这样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出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强与其他兄弟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c创新的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开放的理念,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利于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可以提高改革与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如果还是以前的保守思想,把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与外校完全隔绝、封闭起来,那么最终只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5、要建立学科合理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建立学科合理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是面向老师与学生而言的。对于教师来说,激励机制的设置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出贡献的人,在教师中相互比较,这样中职教师才会有紧迫感,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计算机教学的研讨上,力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对于学生来说,激励机制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有利措施,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探究,提高创新能力等。

21世纪新时代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教学知识如此宽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去创新,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高素质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英,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3).

计算机行业创业方向篇5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05-05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Science)已经难以完全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

信息产业的主导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和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构成了信息学科群。信息技术群内部交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从事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必须要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的内涵、特点、共性与规律。

2计算机学科结构性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2],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专业点数量第一;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就业率逐年下降。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目前,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有相对优势。调查发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按照基本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将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教学,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系统、新技术。

3调整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3.1如何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

相对单一的教学计划,已经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如果继续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它已经不能容纳现在这个办学规模了。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特别要借鉴美、英等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做法。

计算机裸机和一般用户有着较远的“距离”,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手段,计算机专业的各类人员在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上逐层构建系统,形成一系列的虚拟机,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任务,留给用户更多的方便,使用户界面逐渐接近人的习惯,形成自然人机界面。这不仅表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模型化,问题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更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定位在那一层虚拟机上,参照学科的三个形态,并根据所在学科点的特色,确定在教学中强调哪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3]。而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4]。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的应用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应该瞄准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后者[5]。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2],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也就是说,进行调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的。这样才能保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2如何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抽象逻辑性和构造性并存,决定了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该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6]。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3如何使计算机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就业接轨?

计算机教育历程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7]。

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欧美,新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01年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03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等联合提出的CC2004提供了计算学科5个方向的本科知识体系指导性建议。CC2004认为,针对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应该能够设计和实现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综合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家面临的是理论问题和软件研究;软件工程师应该能正确的设计和实现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应该能分析信息需求和行业过程,能够明确说明和设计满足各机构需要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专家负责规划、实现、配置和维护一个机构的计算基础设施系统。

3.4大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高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出现新的学科内涵与活力。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在新的信息社会多研究领域中必然具有优势,这也要求大学面对信息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产业化关系问题。

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育除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外,还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得益于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行业创业方向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24-01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国家要越来越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如何探究出一条适合中职办学实际,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改革与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需要的是有核心创新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也对中职学校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对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具有几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这是中职教育现代会的要求,只有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才会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上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并不断根据社会上的需要培养出合适的优秀人才。其次,计算机教学需要改革与创新,只有深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才会知道学生真正需要学到的是什么,虽然计算机教学更多的是知识内容方面的教学,但是在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中也可以培养学生一种观念、一种意识,那就是要有创新的精神,这也是现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所欠缺的。最后,中职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思想观念、教学思维、教学方式,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在被动地学习。

二、现阶段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在改革背景的推动下,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在教材的选定、教学目标的设置等方面更加合理,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上,往往会出现教学理论内容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计算机的教学不够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偏向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些,他们的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渴望整体相对没有那么的强烈,大多不喜欢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仅仅只是想上机操作,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地学习是学校和老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进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中职学校要重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中职学校重视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其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前提。只有有了学校方面的支持,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才会整合到最好的资源,比如资金、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师资等。这些都需要中职学校的有关领导认识到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紧迫性与巨大作用。假如学校都不重视,那么仅仅依靠任课老师的努力是不行的,甚至可以说,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学校方面的支持才行。

2、创建中职学校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资源包

“一体化”教学资源包是在新形势下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集合体。它是指把中职学校中计算机教学能利用的教学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并进行优化整合,进行一定的系统化整理,包括对计算机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确定、教学开展的形式等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形成教学资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接纳进来,甚至可以把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也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系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做到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也才有利于创新的发展。

3、实行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

据报道,株洲中职学校召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研讨会上,表示今后学校将依托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来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按照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服务行业、服务学生的思路,大力推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的空间和领域,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为网络技术专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方向。因为中职学生都是面向就业市场来培养的,直接地与企业合作,把企业的最真切要求直接告诉学校,提高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并且企业还可以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亲身体验以后的工作环境,并增加对自身所学的认识,懂得计算机创新的重要性,才会有意识地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积极进行创新做好准备。

4、要加强与其他兄弟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联系

在现在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各行各业间的联系交流越加密切,同领域间的学习交流也越加紧密。教学信息资源应该是开放性,这样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出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强与其他兄弟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开放的理念,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利于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可以提高改革与创新的质量与效率。如果还是以前的保守思想,把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与外校完全隔绝、封闭起来,那么最终只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

5、要建立学科合理的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激励机制

要建立学科合理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的激励机制,这个激励机制是面向老师与学生而言的。对于教师来说,激励机制的设置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那些对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出贡献的人,在教师中形成比较,这样中职教师才会有紧迫感,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计算机教学的研讨上,争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对于学生来说,激励机制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有用措施,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探究,提高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侯爱红.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技能课教学模式改革[J].考试(教研版).2009(1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有关个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 阅0

    个人年度工作总结篇1转眼间,我们印刷部又跨过了一个年度之坎,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工作共有苦有乐,偶尔有些惆怅,但.....

    主管年终总结范文(精选11篇)

    - 阅0

    主管年终总结篇1日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又到了新的一年,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历程,我在xx分公司党组的领导下,在全体同志的鼎力支持和配合下,按照各级组织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