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格局(6篇)

来源:其他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篇1

2012年3月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突出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为主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转变,从注重硬指标显性增长向注重软实力内在提升的转变,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但是近些年,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忽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面向世界的同时,如何将一流大学的建设根植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我认为,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面向世界和根植于国家与民族同等重要,它们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两翼。现代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充分表明,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在传承及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要在振兴国家与民族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

一、大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特征

一方面,大学在产生之日就体现了很强的国际性特征:学生和教师来自世界各地,使用统一的语言,学习同样的知识等。英语中“大学”(university)一词与“宇宙”(universe)的词根同源,说明人们赋予了大学超越国界的宏大使命。这些特征作为大学的文化和传统被传承下来,成为大学国际性的基础。今天,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大学的国际性特征进一步显现,同时它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16世纪开始兴起的西方民族国家赋予了大学越来越多的民族性特征。早期的国际性大学在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逐渐分化,并结合自身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传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特色,比如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法国模式就是影响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基本模式。因此,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实际上是大学的国际性和民族性共同塑造的结果。

(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更替的历史回顾

从中世纪大学产生到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格局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中心的更替和转移,同时世界的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更替与高等教育中心的更替相伴共生,体现了紧密的内在一致性。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是当时欧洲最重要的商贸中心,经济十分繁荣。11世纪,世界第一所近代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率先诞生,使得意大利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16、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并得到发展,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使得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之一。随着英国经济地位的提升,老牌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重新焕发活力,吸引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大批留学生和学者,英国也因此成为当时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思想上经历了启蒙运动的洗礼,政治上爆发了大革命。应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批以开展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的法国“大学校”应运而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有用人才,其模式为其他各国所纷纷效仿,高等教育中心也从英国转移到法国。19世纪,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文化,德国的发展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也催生了19世纪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术自由等思想,至今仍是经典大学理念的核心,德国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尽管美国大学依据英国和德国模式建立,但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美国大学自身的特色开始形成并显现出来,诸多大学跻身世界一流,美国成为20世纪以来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中心、经济中心的相伴共生,说明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方面,大学的发展能够为科技、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贮备和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为大学提供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历史经验表明,许多国家和民族从大学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受益,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大学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因此从社会的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

(二)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极化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这种以高等教育中心更替和转移为主要形式的世界高等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世界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多极化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高等教育朝向多极化格局发展:美国大学模式历经一个世纪仍在盛行;欧洲共同体国家重新振作并逐渐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亚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印度、新加坡、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其高等教育迅速崛起之势为世界所瞩目与惊叹。2009年各种全球大学排名显示,亚洲进入世界百强的大学数量有所增加: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亚洲的大学从5所增至6所;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排名中,亚洲的大学从14所增至16所。可以预见,未来亚洲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多极化发展态势之下,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篇2

关键词:2008年世界格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俄罗斯同美国因格鲁吉亚问题激烈争斗,导致俄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陷入美苏冷战结束后少有的紧张局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体系剧烈震荡.迫使美国政府不顾公众质疑和有悖自由市场经济信条以重金救市。这是当前国际形势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两件大事,影响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前者标志俄罗斯经过十多年国势颓靡之后开始重新崛起:后者则标志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开始从其权势顶峰下滑。这两者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当今的世界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形成的。世界上突出地存在两大矛盾,一个是分别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因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而尖锐对立:另一个是南方发展中国家和北方发达国家因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不同而相互割裂。这两大矛盾影响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成为世界的两大问题——和平与发展,因此而构成“东、西、南、北”的世界格局。这里所说的“东、西、南、北”并非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有其特定含义的。

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苏联解体、中东欧国家剧变。这一世界格局受到很大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西、南北两大矛盾依然存在。美苏冷战虽告结束.但世界上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一些人习惯于从“极”的概念勾画世界格局,有的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是“单极”。有的认为是“多极”,有的认为是“一超多强”。这些诠释是从少数大国的视角,而不是从全球的视角看世界,实际上把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似乎少数大国可以决定世界命运。因而,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多极化”作为反对美国一家独霸世界而提出的命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多极”绝非仅指少数强国。把世界格局概括为“一超多强”是不妥的。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的客观现实,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而且也无法解释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的一批“新兴国家”陆续崛起的现实。

历史形成的“东、西、南、北”的世界格局目前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这些年来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在冷战后奉行试图长期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和它极力推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也从反面对世界各国力量对比的变化起了助推作用。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方两大集团的角力以新的形式在继续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东西方两大集团的角力,集中反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事务主导权的较量,也就是长达几十年的冷战。苏联解体、中东欧国家转制,显示西方集团赢得了这场冷战。在这之后,西方集团继续对“东方集团”国家采取攻势,利用北约、欧盟双东扩为主要手段,不停顿地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问。经过十几年的演变,不仅中东欧国家和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加入了西方集团的标志性组织——北约和欧盟.而且“东方集团”的剩余部分——独联体也在西方策动的各种“颜色革命”的作用下一分为二,乌克兰、格鲁吉亚积极争取加入西方集团,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出于各种原因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只有白俄罗斯同俄罗斯站在一起组成俄自联盟。今年发生的俄罗斯同格鲁吉亚之间的军事冲突。实际上是俄美之间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争斗的继续。所不同的是,当年美苏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再是造成美俄争斗的主要因素,双方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分歧成为双边关系的主轴。

俄罗斯作为“东方集团”剩余力量的中坚,在普京离任总统之后,调整内外政策,稳定国内形势,改善人民生活,徐图重振国力。经过多年努力,俄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得利于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恢复到冷战前的水平,清偿了外部债务,积蓄了可观的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普京总统2006年公开宣布俄改变过去争取“融人西方”的战略,而要发挥与俄实力相适应的世界影响力。在这之后,俄对西方的态度逐步强硬起来。直至2007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以前所未见的严厉口吻抨击美国。俄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加上得到恢复的经济实力,使它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大增。俄早就寻求时机,回击西方步步进逼的压力,以摆脱被动局面。这次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在美国默许或支持下贸然试图用武力收复南奥塞梯,恰恰给俄以难得的机会。

俄格军事冲突从实质上讲是俄美的较量。从时机上看,目前对美国是不利的。美国深陷中东、阿富汗乱局.国内经济形势因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又面f临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时日无多,难有大的作为。再者,美国支持科索沃独立开创了恶劣先例,又是格鲁吉亚首先动武,因而在道义上失去主动,更难以赢得欧洲主要盟国的支持。经过俄格这一仗,美国今后要想进一步向东扩展北约,尤其是将乌克兰、格鲁吉亚拉人北约,将会更加困难,因为其欧洲主要盟国都会更加顾忌激怒俄罗斯.以免酿成更大动荡。预期美国新总统上任后,美对俄政策将会有适度的调整。一些媒体热议美俄之间可能爆发“新冷战”.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论整个国际形势以及美俄两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了双方都不会使它们的争斗走向全面的对抗。经过一段时间,俄美关系以及俄欧关系仍会恢复到又斗争又合作的常态。

在变化了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既不可能“融人”西方世界,西方集团也无法彻底消除以俄为主力的“东方集团”。东西矛盾依然存在.双方之间的角力还会继续,形成时紧时松的局面。这将是世界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西方集团在试图瓦解“东方集团”的过程中,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龟裂”形势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世界格局;高中历史

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一种力量对比态势,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1]。世界格局的变化具有稳定性、多样性、相互牵制等特点。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关于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不同看法。其中,中国学者提出了“一超多强”格局的观点,欧洲学者提出了“三维格局”的看法,美国政界则认为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和“后后冷战时代”。历史学习需要在具体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时,在不同的材料和情境中,用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了解不同学者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不同观点,并联系相关历史真题,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解读,更系统地认知高中阶段对历史学习的考查。

一、“一超多强”格局(中国学者的主流看法)

1.专家观点

“一超”指美国,“多强”主要指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伊拉克战争后,由于欧盟发生分裂,地区大国影响力增强,“多强”变成了俄、中、日、德、英、法。在特定条件下,“多强”可能还要加上印度、意大利这些次大国甚至土耳其、伊朗等区域强国。

2.观点分析

“一超多强”格局的观点是目前中国学者普遍认同的也是在高中历史教材上所描述的观点。“一超多强”格局的观点是我国学者考虑到中国对外战略和政治的核心问题后提出的,具有合理性。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世界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未建立。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等的崛起和强大,美国的实力不断被削弱,这给中国如何应对未来国际局势提出了挑战。这种“多强”环绕“一超”的观点,为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及如何应对目前以美国为主导、西方国家为主体结构的国际关系等问题带来更多的主动性。中国只有在明确自己在国际局势中所处位置后,方能正确制定相关对策,实现自己的复兴和发展,从而有利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

但关于“一超多强”格局的观点也存在局限性。该观点过于强调美国的实力强大。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

美国原先拥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优势也不断衰弱,不断受到来自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的挑战。而且,如今的国际舞台上实际由“一超”“多强”“非极力量”这三股力量在博弈:“一超”力量不断衰弱,比如海湾战争,“多强”与“一超”相比不断变强,“非极力量”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各国都无法维持对国际局势的长期控制。“一超多强”逐渐向多极化格局变化。

3.典型试题

(2014届高三高考交流预测试题第3题)目前“一超多强”之间既相互借重、利用与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这说明()

A.多极化有利于世界和平

B.“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C.霸权主义的威胁已消除

D.美国已放弃建立单边世界的企图

题干中的“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表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A正确。目前,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建立,B错误。美国仍然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试图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C、D不符合实际。

二、“三维格局”(欧洲学者的主流看法)

1.专家观点

政治格局好像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在棋盘顶端,军事力量是单极的;在棋盘中部,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而在棋盘底部,力量是分散的,处于无极的状态。[2]

2.观点分析

“三维格局”的观点由欧洲学者提出,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它从军事、经济、综合力量三个角度,对各种国际力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该观点围绕各种力量的相互制约,较为全面地看待目前国际格局中各国的力量差异,肯定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国际局势也在不断变化,各国之间的合作、竞争、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使“三维格局”的观点逐渐暴露其不合理之处,比如现今美国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三维格局”仅从三方面强调了国际局势的变动,忽略了其他可控及不可控因素的存在,缺乏系统性,把国际政治格局的定位简单化、粗略化了,极其容易在定位各实力分属时产生矛盾。

3.典型试题

(2009年广东卷第25题)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犹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渭的”是指美国建立的是超级军事大国,无人能够抗衡,所以A项说法错误;同时,“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遭遇其他力量的冲击和挑战,如中国、欧盟等,故B项错误;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尚处于形成之中,故C项说法错误。总之,单从军事角度看当今世界是单极世界,从经济角度看“多极世界”已经出现,所以D项说法正确。

三、“后冷战时代”(美国政界的主流看法)

1.专家观点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世界处于“冷战时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2001年“9.11”事件发生,标志着世界进入“后后冷战时代”。[3]

2.观点分析

“后冷战时代”和“后后冷战时代”是由美国提出的观点。该观点体现了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向更加复杂的方向缓慢过渡的特点。它的合理性在于它关注了除各国力量之外的非常规力量,如恐怖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对外战略策略。[4]美国的对外策略从重视意识形态并利用其在联合国中的话语权来拉拢欺骗一些弱小的国家和民族以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如拉拢日本和菲律宾挑起事端来达到其遏制中国的目的。但是这种观点的局限性十分明显。这仅仅是由美国提出的观点,终究是为了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图服务的,带有偏颇性,受到质疑。美国仍需寻找一个更适合政治经济基础的理论支撑其在国际上的有争议的行动。

3.典型试题

(2011年重庆文综卷第23题)自“9・11”事件以来,一方面,恐怖主义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不断提高。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恐怖组织所造成的伤害有所显现

B.部分国家强烈谴责恐怖主义活动

C.恐怖主义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D.恐怖主义是“20世纪的政治瘟疫”

此题考查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形势。A项说法有误;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致反对的极端主义势力,B项错误;D项错在时间,应该是21世纪。故选C项。

总之,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潮流。不管古代、近代或是现代,战争的发生多源于利益之争,但唯有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不断发展才是人类世界的最终梦想。学生在注重历史学习的同时,也应关注时政,了解国家大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的繁荣复兴和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了解关于20世纪末至今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不同观点,有助于加深对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认知,丰富教学资源和理顺历史思维。

[注释]

[1]戴世锋.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57.

[2]霍宪丹,常远,杨建广.世界化时代之安全问题与安全系统工程――兼论科学的安全与发展观[J].中国监狱学刊,2005(6).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格局;虚拟资本;现实经济;金融

作者简介:孙竹(1965-),女,山西新绛人,中国石油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虚拟经济、石油经济与现代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28-03收稿日期:2007-01-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全球年金融商品交易额百倍于物质产品生产的价值量,世界资本主义正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实力或“虚拟资本霸权”获得了特殊的物质利益。这是否说明,在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决定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是虚拟资本霸权。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国内外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现状

西方有关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方面的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论和新金融发展理论。欧文・费雪的交易方程MV=PT和马歇尔、庇古的剑桥方程M=KY,研究的是货币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随着虚拟经济的日益发展,Gramer(1986)、Field(1984)将证券市场交易量指标引入货币数量方程,Allen(1994)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回归发现,货币需求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有显著相关性。新金融发展理论是关于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Diamond和Dybvig(1983)、Levine(1997)认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有利于资源配置,进而有利于长期实体经济的增长。King和Levine(1993)指出,随着金融工具数量与种类的扩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投资多种证券可以分散风险,实现规模经济,不仅在国内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投资收益,而且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选择更适合生产和更专业化的技术,更有助于技术创新。Boyd&Smith(1996)利用模型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将更多地采用股权融资。国内学者也肯定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倪厚明等(1999)认为,金融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一国金融实力越强,其国际竞争力越强。李京文等(2002)认为,金融环境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有一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等因素。

对于上述观点有几点说明。第一,西方学者是实证性地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且侧重于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积极方面,而对其消极影响较少涉及,因此索罗斯的观点引人关注。如,对于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代表的投机交易引发东亚实体经济倒退的事实,西方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东亚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上,并未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个思路上分析。只有索罗斯对金融的消极作用进行了反思,他写道,“我们不能对金融市场实行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政府应认识到“反射性只会增加不稳定性”,并在不稳定有失控危险时进行干预。“反射性”是索罗斯提出的,具体指股价与参与者偏见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这个反射性的存在会扭曲市场对实体经济市场信息的评价,投机者可以借此影响市场价格以获取投机收益。第二,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问题,是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经济现象时才能提出的一个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术语来表达“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更确切的应该是“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本文之所以以金融为题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这两种说法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因此,上述西方学者的观点对本文具有技术层面上参考意义。第三,还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常常把货币与货币资本混为一谈,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货币资本则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一种资本。它们均表现为货币,但有根本性的区别。下面简要阐述马克思主义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虚拟资本的含义

马克思最早提出虚拟资本概念。本文在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论述基础上,参考卢森贝对“虚拟资本”概念的注释,分析和借鉴其他学者的观点,如刘俊民(1998)、许均华和高翔(2000)、刘怀洲(2002)、谢永添(2003)等,从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角度提出:虚拟资本是在信用制度下,由实体资本派生的,处于实体资本运动领域之外,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为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实体经济而不断产生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交易,分享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各种金融工具。

虚拟资本的含义。第一,虚拟资本的三个特性。对实体经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有索取权的资本特性;独立于实体资本的运动之外,本身不是实体资本,也不创造价值的虚拟特性;本身无价值却可在市场交易的金融产品的市场化特性。随着虚拟经济的发展,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等不断推陈出新,但虚拟资本的本质并未改变。第二,虚拟资本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与实体资本概念的对立。因此,对虚拟资本概念的界定,必须强调实体资本对其产生和发展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还要说明虚拟资本相对实体资本的独立运动特性。第三,虚拟资本形式不断发展目的是实体经济动员社会资金的需要,以分享生产剩余作为激励。

(二)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第一,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的决定作用。首先,实体经济是虚拟资本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是基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不断产生的。其次,在长期的虚拟资本价格决定中,实体经济起决定作用。以基础性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看,马克思认为,股票和国债的价格由企业的预期收益大小和利息率决定的。一方面,虚拟资本价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而是由预期的收入决定,因此“这种证券的市场价值部分有投机的性质”;另一方面,如果虚拟资本的预期收入已确定,那么,其价格变动就和利息率成反比。再以衍生性虚拟资本价格(如股票期权)决定看,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价格决定还可由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说明。该公式中股票期权价格有五个影响因素:股票现价、无风险利率、期权的执行价格、时间期限、风险程度。与实体经济状况直接相关的因素有股票现价、无风险利率两个。长期来看,这两个因素对股票期权的价格起决定作用。

第二,虚拟资本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会脱离实体经济的约束。除实体经济因素外,对虚拟资本产生影响的还有其他因素,如投机、人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操纵与垄

断、供求关系、国家干预以及金融全球化等,这些因素将引起虚拟资本相对实体经济的独立运动。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的外在表现有三:(1)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股票价格增长更快,表现出股票价格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1986年~2003年,全球实体经济增长不到一倍,而虚拟资本价格加速增长:与传统工业相关的股价增长4倍,与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的股价增长7倍。(2)虚拟资本的投机特性使得虚拟资本的运动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虚拟资本投机的特点是快进快退、期限短且数额巨大。市场波动不仅是投机的结果,更是投机发生的必要条件;投机可以将国内国际市场连接起来传播市场波动;短期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成为加剧市场波动的重要力量。(3)虚拟资本过度投机将引发金融泡沫和危机,但并不必然影响实体经济。1987年10月的全球股灾,道・琼斯指数跌幅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然而,美联储允许银行继续向证券交易商提供融资,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倒闭之类的实体经济危机发生,说明虚拟资本运动更具独立性,更脱离实体经济的运动。

以股票为例说明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现实中,对股价的相对独立运动构成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股市操纵、股票市场信息不完全和投资者的非理性等,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政策变化、特别事件等。这些因素使得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不会让价格永久偏离价值,股市暴跌就是市场纠正偏差的一种方式。所以,短期看,资本市场价格变动有其独立运动规律,而长期看,虚拟资本的价格不得不在实体经济的作用下向其所代表的真实价值回归。这是实体经济对虚拟资本决定作用的结果。下面由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新形势下世界经济格局的决定。

三、决定世界经济格局的根本力量

(一)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富国与强国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富国财富积累多,而经济强国则不仅有较多的财富积累,更重要的是拥有强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实力。这些核心技术使财富的积累可持续,而使该国成为经济强国。世界强国和富国的实例如美国和沙特。但比较美国与日本这两个既是富国同时又是强国的国力差异更具意义。从财富积累上看,日本比美国更富有。但从国力比较上,美国比日本更强。根据国际经济统计年鉴,1990年~2001年日本的人均GDP都高于美国;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之前,还有日本将要买下美国的说法。但是,转眼间,日本经济因为银行系统的混乱而长期停滞,尽管日本的财富积累仍然在继续,但日本实体经济的健康程度大大下降。由于受到内部经济问题的困扰,日本谋求亚洲和世界经济大国的计划遭遇重大打击。相比之下,美国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其科技实力仍居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强国地位勿庸置疑。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与美国这样的单个国家没有可比性。也曾有人将东亚新兴国家的GDP加总来说明亚洲的崛起和亚太世纪的到来。而实际情况是,亚洲各国的松散程度使他们难以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一极,特别是东亚危机后,亚洲经济实力和信心都有很大程度的削弱。

中国的发展目标是富裕强大的国家。为此,我们要有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这个基础上的综合经济实力。实体经济的实力是成为富强国家的第一要义。

(二)如何认识虚拟资本霸权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虚拟资本主义经济体之所以能长期生产不足还照样锦衣玉食,是由于他们可以用虚拟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实物产品。一张100美元面值的钞票,其印刷成本不过几美分,凭什么可与价值100美元的物质产品相交换呢。9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中方始终是顺差,十几年累计已近万亿美元,但实际上中方获得的只是货币,而美国是在用虚拟经济产品与其他国家交换实物产品(王建,2004)。以上情况确属客观现实,这正是美国拥有当今世界虚拟资本霸权的表现,但这只是表面现象,虚拟资本霸权并未改变实体经济中科技力量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决定作用。第一,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国仍在世界货币金融领域拥有霸权地位,是二战后美国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决定的。美国的虚拟资本霸权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为基础。第二,尽管美国是国际虚拟资本的大本营,美国经济的强势有一部分看似与虚拟资本的巨额流入有关,但实际上,美国如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虚拟资本就会外逃。第三,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伦敦仍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仍免不了受到国际虚拟资本攻击。这说明,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是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同时金融体系也有漏洞可钻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发展中国家极易成为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对象。由此可见,形成当今世界经济以美国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格局的基础仍然是各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的差异。

总之,决定美国经济实力的并不是美国已经拥有的世界货币霸权,而是包括世界货币霸权在内,以高新科技水平为基础的综合实体经济。如果不具备这个经济实力,美国不可能仅靠世界货币霸权,就换来需要的物质产品;相反,可能成为被国际虚拟资本攻击的对象。

(三)世界经济的性质及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1.当今世界经济的性质及我们参与世界经济的目的。世界经济格局基于国际分工的基本架构。根据世界经济原理,科技水平虽然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它小能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分工作为世界经济格局赖以形成发展的必要前提,总是同各国的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而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内容和形式。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当代国际生产关系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所以现存的国际分工主要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目前,虚拟资本发展迅速,并且正在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的新武器,也正是当前世界经济资本主义性质的写照。我们常常忽略了国际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及由此带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主义新变化。强调这一点,可以使我们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世界环境的性质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中航油事件,对诸如“谁来养活中国?”“中国”等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改革开放的世界环境是既已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已有的世界经济秩序是按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形成的。在这样一个与我国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的环境下改革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我们就要时刻警惕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仅仅成为世界旧秩序中的一个环节。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篇5

[关键词]国际战略格局;和平发展战略;重大战略机遇期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4-0050-02

一、当前国际战略格局及其走向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剧变、冷战结束,持续近50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用八个字概括就是“一超多强、多边共生”。“一超多强”形容的是力量对比,即当今世界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同时还存在若干世界或地区性强国。“多边共生”反映的是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今大国之间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

“多边共生”的大国关系,其形成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这一世界大环境、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美国的经济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的经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到美国。冷战结束后,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口号,但他没有意识到在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加深、经济合作日益重要的新时代,要“遏制”一个国家谈何容易!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共同发展,只有互利才能共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另外,当今世界追求、拥护和支持国际政治民主化已形成共识。国际政治民主化主张世界各国通过彼此协调对话来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不能独断专行,不能动辄诉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形成“多边共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大国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9・11”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大国之间合作这一趋势。“9・11”事件之前,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其国家安全观和安全战略实际上沿袭了冷战时期的惯性思维,努力在大国中寻找敌人,尽力防范对美国领导地位形成挑战的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出现。但是“9・11”事件充分暴露了这种安全观和安全战略的漏洞。“9・11”事件充分说明,非国家主体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要素,恐怖主义不会因某国的某一政府或某一组织的内部瓦解而结束,只要它的产生根源(种族)仇恨存在它就不会消亡,而且对付恐怖主义不能简单用军事打击。在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9・11”事件使世界各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维护本国安全,除了维持必要的军力外,还需要尊重别国的安全,少树敌、不树敌,只有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平等、友好地对待别国、尊重别国的安全和,不搞干涉、欺侮、侵略别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才是对本国安全的最好保障。可以说,“9・11”事件后,世界大国之间合作多于对抗,国际环境趋于好转。

尽管现在是“一超多强”格局,但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多极化趋势的判断一方面是基于当前世界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五大经济中心:美、欧、俄、日、中,美国地位在下降而其余四者在上升。美国强权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迷失。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俄、印、巴、东盟等非西方力量在经过理性反思和审时度势之后大体找到了符合国情的复兴之路,特别是中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大趋势下,美国“一超”的单极格局也是难以长久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自不用说,美国已经意识到南北差距问题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各大国都力求在国际事务中具备发言权。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只有美国的参与才能解决,但美国要解决任何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也离不开其他国家尤其是大国的支持和合作。“9・11”后,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正是在各相关国家的支持和合作下才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而它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之所以长期拖延,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这种支持和合作,正所谓“失道寡助”。单极格局形成不仅需要存在一个唯一超级大国,而且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主要大国还必须承认它具有中心地位,服从其领导。然而在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其他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既不承认美国的中心地位也不服从其领导。由此可见,“一超多强”的战略格局最终将会被多极化所代替。

当前的国际形势正处于历史上难得一遇的较好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合作多于对抗。同时,这一段时间也是新格局即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孕育时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预见性地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在长时间内打不起来,“世界格局将来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1]。也正是基于此种战略格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头20年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论断。那么怎样才能紧紧抓住这百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党的十七大给出了和平发展战略。

二、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国际战略,亦称对外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争取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在对外关系中制定的带全局性的策略谋略。国际战略的制定,一方面受制于该国的性质和一定时期的国内形势,并服从于国内的战略任务;另一方面,它必须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正是中国可以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前提。

和平发展战略,发展是终极目标。之所以把发展定为终极目标,一方面是基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顺应世界时代主题和国际战略格局的要求。如前所述,在当前“一超多强,多边共生”的战略格局下,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下,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的力量,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特别是“9・11”事件后,世界各国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恐怖主义,因此合作多于对抗,各国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机遇大于挑战,可以说是国家发展的一段绝佳时期。正是基于此,我们党中央提出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论断。

相对于发展,和平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中国发展的方式诉诸于和平手段,二是中国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发展的这一目的从的“和谐世界”理念中可以窥豹一斑。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系统地阐述了“和谐世界”新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合作共赢,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和平、共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念。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关于大国崛起方式的创新之路。从世界历史来看,几乎所有民族和国家的崛起和强盛,譬如英法等,都无一例外地与征伐、杀戮和资源掠夺紧密相连。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也都是由列强争夺霸权、妄图重新瓜分世界而引起。德国法西斯鼓吹拓展生存空间、日本法西斯扬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说到底都是要借侵略扩张来实现各自的大国梦想。正因为如此,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西方一些国家出于冷战思维大肆渲染“中国”,或夸大中国的经济实力和资源需求,渲染中国经济对世界造成威胁,或夸大中国的军事实力,曲解中国的发展战略。它们认为,中国一旦崛起必然会像历史上其他大国一样,伴随着战争崛起,争夺霸权,从而导致世界秩序的改变和传统大国的衰落,于是想方设法地遏制中国发展。“中国”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混淆视听,使西方民众和中国周边一些国家产生或增加对中国发展的误解和疑虑,严重恶化了中国的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的发展。最直接最明显的就是使中国的对外经贸受到损害。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今天,中国创新大国崛起方式,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和平发展战略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传统的依靠战争方式来实现本国的发展和崛起是“单赢”的,代价是劳民伤财、社会动荡以及他国衰败等巨大社会成本。经济全球化讲的是互利互惠,通过和平方式,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大量机遇,利用国际政治民主化创造的平等合作舞台,中国实现和平发展,达到“双赢”的“和谐世界”绝不是梦想。

三、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2]。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本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根据时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发展”有助于打消外界的误解和疑虑,“始终不渝”彰显着中国执行这一战略的立场和决心。从中国当前外交领域的各项方针政策来看,在和平发展这一主战略的主导下,中国的各项外交战略无一不闪烁着“和平发展”的智慧之光,为中国充分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世纪之交,我国与世界各国广泛建立、发展了“伙伴关系”,如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的“全面伙伴关系”,中美的“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等。各种伙伴关系的建立正是党中央和平发展战略在外交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有利于使中国避免自我孤立或公开树敌,有利于拓展中国在外交上开展活动的空间,有利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中国务实外交在目前国际形势下的最优化选择。同时,以和平发展战略为主导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也为中国建立和维持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周边环境,从而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和平发展战略是我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科学地判断国际形势,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为充分抓住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提出的战略之举。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梦想。

参考文献: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篇6

关键词:石油;世界能源格局;能源消费增量

作者简介:李艳(1979-),女,吉林省敦化市人,长春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2-0033-03

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3个时代,即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石油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逐年增加,石油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能源,一直在世界能源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石油为主导的世界能源经济的格局不会改变。

一、石油的主导趋势越来越明显

煤炭时代向石油时代转变起因于石油在工业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一战以前,石油主要被用于照明。在一战中,石油的战略价值已初步显现出来,由于石油燃烧效能高、轻便,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世纪20年代,由于石油成为内燃机的动力,石油需求和贸易迅速扩大。到30年代末,美、苏成为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石油国际贸易开始在全球能源贸易中占据显要位置,推动了能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并动摇了煤炭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战期间,石油的地位举足轻重。美国在二战期间成为盟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者。二战后,美国一度掌握世界原油产量的2/3。人类正式进入石油时代是在1967年。这一年,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达到40.4%,而煤炭所占比例下降到38.8%。

美国石油产量很大,但其消费量同样巨大。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这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石油主导的世界能源新时代开始了。

近年来,由于新型工业国家对能源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以及世界经济整体繁荣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国际石油市场由产油国主导的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对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推动作用从之前的15%左右一下跃升到40%以上,且近两年这一比例都在50%以上。

二、产油国和用油国博弈主导油价走势

当今的世界格局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大国主导的世界统一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再一次出现。第二,美

国是大国当中实力和“权力”最大的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挑战美国的地位。第三,个别国家在特定的领域拥有优势,如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中东国家的石油资源,中国的人口规模等等。因此,在既定的世界格局下,由于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和国家之间所拥有的不同领域的“权力”的差异,仍然会出现次格局状态。世界能源格局就是基于世界格局3个特点产生的次格局状态,能源大国从综合实力上来讲是小国,但在能源领域却是拥有“权力”的大国。并且由于石油的可耗竭特征,产油国的权力越来越大,与那些净进口石油的大国形成了“权力”的对峙和均衡状态。

石油是世界能源问题的核心,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美国所寻求的开放、非歧视性的货币和贸易体系,依赖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这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必然也依赖于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从中东进口石油。从物质含义上讲,石油处于美国霸权再分配体系的中心位置。美国的影响建立在3种主要的利益机制上,而其盟国正是通过这些以美国为中心的机制来获得收益,并服从美国的领导。这3种主要的利益机制是: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开放的市场和保持石油价格的稳定。

作为一个终端供应商,一般情况下欧佩克的作用就像企业联合组织,通过保持充裕的石油产量来影响石油的价格。近年来,它的方针已经变成了在平衡市场的同时允许石油消费国保持适当水平的原油存货。非欧佩克成员国的储量和剩余生产能力相对有限,一般只能充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严重依赖,在石油利益的分配格局当中,石油需求国家往往处于被动和弱势的地位,但以美国为代表的石油需求国家同时又是强大的军事、经济集团,它们在与石油生产国的博弈中往往又处于优势地位。虽然在短期内石油价格和产量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两大集团各有所需并且势均力敌,石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就表明在两大集团内部的利益分配比较“均衡”,国家之间的权力结构达到了暂时的稳定。我们通过观察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油价的波动发现,油价在大多数年份比较平稳,比较显著的波动分别发生在1861~1891年和1970~1986年,1999年以后的油价也呈现较大的上涨趋势。西得克萨斯研究集团提供的1869~2007年油价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869年开始,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美国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19.59美元,而世界原油平均价格为每桶19.91美元。其中有一半时间,美国和世界原油价格低于15.17美元/桶的中值。我们也发现,在欧佩克成立之前,石油价格大多数年份处于价格中值以下,表明石油需求国家在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在欧佩克成立之后,石油价格大多数年份处于价格中值以上,表明石油生产国家在利益分配中占有优势。可见,石油价格波动的长期趋势实际上反应了世界能源格局中两大权力的消长。

三、油价将长期保持上涨趋势

1861年以来,石油市场一共出现过5次油价长周期波动,它们存在以下特征。第一,在高油价阶段,油价短期波动幅度较大;在低油价阶段,油价短期波动幅度较小。第二,各个油价波动长周期的时间大致相等,周期平均长度约28年,最短的长周期约25年,每个长周期的高油价阶段和低油价阶段均在10年以上。第三,前4个长周期的高油价/低油价比值逐年缩小。其原因在于,在早期即第一个油价波动长周期里,世界石油工业以美国为主,由于技术原因,已开发油田的产量迅速衰竭,新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与老油田衰竭不同步,加上需求迅速增长,使得美国早期油价波动幅度较大。从第一个长周期至第4个长周期的90多年时间里,石油勘探和开发在世界各地扩展开来,先是俄罗斯、印尼,其后是中南美洲,直至20世纪30~40年代中东石油的大开发。石油开发领域的不断扩展使石油供应逐渐充足和稳定,石油供给的增长超过经济发展带来的石油需求的增长,实际油价整体上呈下降走势。

当前,世界能源市场正处在新一轮的油价波动周期中,世界能源格局处于重要转折关口,自2001年以来,国际油价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从世界范围来看,能源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动,主要表现为,一些国家分别建立了石油交易所,并改变或者正在准备改变石油贸易结算货币。伊朗早在1999年就开始宣称准备采用石油欧元(Petroeuro)计价机制。2006年3月,伊朗建立了以欧元作为交易和定价货币的石油交易所。伊朗还向俄罗斯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欧佩克的天然气联盟。在查韦斯的领导下,委内瑞拉用石油和12个拉美国家(包括古巴)建立了易货贸易机制。俄罗斯建立独立的石油交易所正在被提上议事日程。目前,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所占份额分别达15.2%和25.8%。俄罗斯很可能首先推动独联体各国之间的石油天然气贸易以卢布结算。并把卢布结算扩展到与亚洲和欧洲的石油贸易。之后,争取伊朗、阿尔及利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产油国组成以卢布作为结算货币的石油联盟。石油贸易是俄罗斯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如果贸易的标价权始终掌握在美国手里,俄罗斯将受到很大的制约。苏联的就与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而导致的财政收支状况恶化有直接关系。

总之,世界能源格局正处于异常深刻的变革当中,两大国家集团的力量对比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国际油价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呈现高位震荡态势,以石油为主导的世界能源经济的格局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天阔.世界能源格局[J].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07,(0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春天来了作文(优秀范文)(精选8篇)

    - 阅0

    春天来了作文篇1春天来了,冬爷爷坐着马车渐渐走远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姗姗走来。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从地上悄悄的探出头来,远远望去好像一片片绿色的地毯,公园里,各种各样的.....

    小学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整

    - 阅0

    小学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总结篇1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繁杂罗嗦。而初三年级是教育管理最关键的一年,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重头戏。本人在这关键一年里接受了毕业班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