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精选20篇)

来源:其他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

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彰武县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于2022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楼会议室观看话剧《红旗渠》,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共产党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共产党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共产党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2

为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谋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建设活动,净化、升华党员干部的党性情操,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谋求发展的执政水平,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县委办公室思想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赴红色基地参观学习。

10月27日我们一行来到林州,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坚韧的意志孕育、形成、发展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林州。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人折服。

“敬业、为民、踏实、奉献”,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当代党员干部的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发我们净化党性、纯洁品行的有力精神武器,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好红旗渠精神,就要做好四个“弘扬”。

一、弘扬爱岗敬业态度。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林州的领导集体正是因为拥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态度,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打破地域理念,勇敢正确制定引漳济林的鸿篇巨制;才能克难攻坚,带领林州人民脱贫致富,创造繁荣富强的新生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当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执政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责任。

二、弘扬执政为民理念。作为党员干部就应当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三、弘扬踏实工作作风。踏实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就是踏踏实实,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百折不挠的韧劲,以旺盛的工作热情,提前谋划,提高效率,保质保量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在工作中多动脑、勤思考,多动手、早行动,专业、务实地做好岗位工作,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把工作当作财富,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平台,科学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讲无私奉献。奉献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无私无畏;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推诿扯皮,多一些尽职尽责;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敷衍塞责,多一些真抓实干;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因循守旧,多一些开拓进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将讲奉献进行到底,争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红旗渠纪念馆“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3

人工天河红旗渠,虽没有长江的奔流不息,也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但却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

今天,学校组织了我们四年级观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看完之后,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

电影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不畏艰险,与天抗争,誓把山河重修建,通过千里长渠将漳河水引入林县的.惊天壮举。

电影中的叶儿说:“林县人一生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人死了再洗一次。”这个细节表明当时的林县是多么得缺水,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艰难。正因为如此,林县人民无论遇到多大的险阻,也要下决心把红旗渠修成。

历时十年,红旗渠在林县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下终于全面竣工。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以说,红旗渠不仅滋润了林县干旱的土地,也滋润了世代林县人民的心田。

电影中身为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石天林,在修渠时救人被困,为了修渠失去了他心爱的姑娘。许多年以后他移居美国,可是忽然有一天他从电视中听到了杨贵老书记逝世的消息,悲痛欲绝,归心似箭。他想趁他还能动的时候,再看一眼家乡和故人,再重走一遍红旗渠。在他心里,乡愁就是他参与修建的红旗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至今仍散发出无限的光辉。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心怀感恩,心生敬畏,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之下,努力学习,为国增光。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4

红旗渠的故事讲述的是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勤劳勇敢的十万河南省林州人民,历经十年的时间,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当时,修渠的民工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在没有任何大型现代化机械的帮助下,河南林县数万人民仅凭双手和简单工具,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最终引漳入林,完成了这样不可想象的巨大工程。这条生命之渠结束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非常感动,这个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让我非常震撼。这样一个即便是在现在都非常艰难的工程,在那个各项技术比较低下,各种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最终被那些令人崇敬的人们完成了,那种艰苦奋斗,为了能够创造更好生活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传颂,值得我们赞扬,也是建国后现代版的愚公移山。红旗渠精神现在已经能够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一种传播的积极向上的

文化,也是一种号召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灵魂。

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团结合作。当我们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一定要完成工程的信仰,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十万人一起的共同合作,齐心协力,那么,直到今天,我相信我们也见不到这条伟大之渠。这都是靠人民的团结,努力修出来的。在现在,新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应该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应该说,团结协作是日常工作基本规范之一。每位员工在其业务活动中,都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虚心诚恳,积极主动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等。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团队合作精神也是领导层非常关注的,也是同事中日常关心的。一项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门共同完成,这要大家的相互配合。有了相互的配合,就能更好的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各方面的业绩,实现共赢的结果,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有深刻的意义。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5

当看完《红旗渠的守望者》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句蹦到我脑海里的话就是“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我相信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件自己想到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做到,但是在别人的身上却到得到实现。归其原因,我认为是个人缺少一种吃苦耐劳,天道酬勤的精神。

一千五百里的人工水渠,没有动用过任何人工机械,完全靠人力和手工工具建成,这是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当看完这部纪录片后确实让我为之一振。在那陡峭的悬崖峭壁上,在那巍峨耸立的长白山中,谁会想到是山中朴实的农民创作出这让世界为之震撼的中国奇迹?而红旗渠它在我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个造福万民的水利项目,它在修建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品质,它给后人留下的是经久不衰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而任羊成、王文书、郭变花、徐存山等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正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和继承者。

看完《红旗渠的'守望者》后,对于我一个即将毕业,马上就要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影响真的很深刻。从高中开始我就一直把“天道酬勤”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我坚信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真、踏实、勤奋,就必定会从中受益。但是今天看完红旗渠纪录片之后,我想还应该加六个字“敢想、敢做、敢为”。我坚信没有“想”的前提,就没有付之行动的始起点;没有“做”的欲望,就没有走入成功的基石;没有“为”的勇气,就没有敢为人先的魄力。

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赋予自己灵魂,有了自己精神动力,才能在确定目标后一往无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加深自己文化底蕴,像红旗渠精神学习,努力做,认真做,踏实做,做一名对他人无愧于心,对自己“别有积极”的人。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6

从小,我就听说红旗渠。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游览了红旗渠。它是林州(原名林县)人民十个春秋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

第一眼看到红旗渠时,我真不敢相信它是人工挖的河。它的雄伟壮观、风光秀丽就像天然形成的,它悬在太行山的半山腰。爸爸告诉我们:"历史上林州严重干旱缺水。林州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州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严重缺水的状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伟大的林州人民在当时县委的领导下进行开山引水的艰难工程。那时,科技还落后,没有现代化的机械。人们只能靠一锤,一铲和一双手在太行山上修筑成了这条长达1500公里的工程。我仿佛看见了以前林州人民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情景……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终将漳河水引入林州境内,解决上万人千百年来吃水困难的问题,灌溉万亩良田。创造了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今天的红旗渠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简简单单而铿锵有力的字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优越多了,但我们要铭记这段奋斗的历史,在艰难的环境下要勇于创新。我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遇到困难要勇于去克服,将来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出贡献。携手并肩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7

郑板桥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无论官职大小,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为政者的情感。古人尚且如此,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要涵养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温理论经典,汲取精神营养,从而实现自己革新、自己提高,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回溯我党的光辉历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精神主线贯穿始终。前段时间,我关分2批组织关员赴安阳红旗渠参观学习,林州儿女一钎一锤干革命的质朴,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厚意,悬崖峭壁边不计个人得失、冒着生命危险凿山引渠的无私奉献令人动容,也让我深刻感受到:正是有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方针,才有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心心相印,创造了人工“天河”的奇迹,有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实践力量。

机场海关作为关区设在空港口岸的一线窗口,直接面对进出口企业和进出境旅客,始终处于为民服务的最前沿,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评判。随着河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的历史机遇为我关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新任务。如何答好“为民服务的考卷”不仅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更要以身示范,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大干一场,创造出经得起时代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一要干部走在前。“打铁还需自身硬”,尤其是基层海关的领导干部,要带好队伍、干好工作,没有过硬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指导工作就会乏力。要走在作风建设的前列,首先要带头加强学习,变“一时学”为“终身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坚持学在前、用在前,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示范;其次要带头践行服务承诺,在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方面做表率,在落实简政放权,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方面下功夫,在支持机场不断开拓新航线、新业务方面求实效,在为郑州机场物流规划出谋献策方面出真招,让服务意识武装每位关员的头脑,让服务承诺化为扎扎实实的`成效;同时,领导干部要带头严于律己。一方面要时刻保持“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意识和如履薄冰的责任意识,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以良好的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在解决问题上树标杆,带头开展批评和自己批评,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引导基层关员。

二要真诚听意见。只有认真听取意见、开门纳谏,才能够找到自身工作的不足和短板,整改才有着力点;听取意见到位了,才能端正态度,提高才有支撑点。只有让群众看到我们敢于正视并解决问题的决心,才能真听意见、听真意见。为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广开言路,我们走访了地方政府、机场集团,并多次组织群众座谈会、关企交流会,真诚的征求地方政府、进出口企业、航空公司和基层关员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伊始,很多企业都围绕着机场海关加班加点和优质服务说起,为了找到问题、找准问题,我们要求企业不讲夸赞的话,不讲锦上添花的话,多讲讲机场海关在执法行为、作风纪律、窗口服务方面还有什么不足,讲讲企业有什么问题和困难需要海关帮助解决。本着真诚纳谏、真诚服务的态度,与会企业一下打开了“话匣子”,通过座谈不仅解答了企业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国际快件等方面的疑惑,还建立了旅客物品遗失登记备案制度,沟通了电子舱单的落实情况、同时针对无纸化通关的进一步推广与报关企业达成了友好合作。我们真诚的感受到,只有摸到真意见,查摆和解决问题才会有的放矢,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服务不断进步,更上一个层次。

三要服务出真招。“做好服务”是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只有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干部群众“心连心”、“零距离”;只有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下真功、出实招,才能收获社会各界对海关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了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我们建立了机场海关微信群。清明节前夕,我听到了有关员在群上呼吁办理机场大巴乘车优惠卡的事情。现在物价上涨,工资水平又低,年轻关员往往面对着养家糊口的巨大压力,几十元的车票钱也是能省则省,想到这里,我立马与机场公司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帮助回家探亲的关员及时买到半价车票,并在节后第一时间落实了半价优惠卡事宜。事后,同志们纷纷在群上表示感谢。虽然是件很小的事情,但却让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让大家明白了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话,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要带好机场海关这支年轻队伍,肩扛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回想机场海关近几年的发展,旅检业务数据连续4年保持高速增长,货运量更是从无到有,每年呈几何倍数递增,业务类型不断拓展,新航线不断增加。在业务量与日俱增和人力资源不足的巨大压力下,我们在关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将机场海关的发展植根于航空港的发展大局中,不断优化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优化通关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实现海关监管与物流需求的无缝对接,有力支持了航空港建设。同志们的辛苦付出赢得了航空港区和进出口企业的好口碑,更是得到了关党组的高度肯定,被授予了“集体三等功”。这份荣誉闪耀光芒的背后是机场海关同志们在平凡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卓越追求,也是对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监管服务水平的精神鼓舞,更是我们开拓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起点。

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将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以“三严三实”要求和鞭策自己,带着对海关工作的无限热爱和深厚情感将工作做好、队伍带好、业务抓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8

弘扬传承好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将红旗渠精神外化于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按照全镇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凭借双河所处的区位优势、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围绕“产业强镇、工业兴镇、宜居新镇”的工作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标准,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镇继续深化“切实转变作风、奋力追赶超越”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转变作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广大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产业的排头兵;加大扶持力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将全镇各支部建成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堡垒。继续以绣花的功夫抓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通过“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加大生态建设步伐,严格落实“河长制”,坚决打赢水生态保护硬仗。

结合“三变”改革,加快推进苹果产业建设和返乡能人创业,提高果园管理和发展水平,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围绕“三大园区”科学编制镇区规划,以工业发展振兴全镇经济。持续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安全生产制度、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全面推进。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9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书记”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静坐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书记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书记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0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1

昨晚,在绍兴大剧院观摩了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毛泽东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河南话剧院创排这台气势恢宏的史诗般作品,是对民族精神的张扬,对生命意义的讴歌,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我小时候曾听到一个真实故事,说太行山区缺水,一个小媳妇千难万险挑来一担水,却因病体难支在家门口打翻了水担,遭到了公公的痛骂,视水如命的小媳妇悔恨难抑,上吊而死。今天这台戏中,也有一个使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脸,第一次出生时,第二次结婚时,第三次入殓时。说明水源是何等稀缺……

作品没有去正面反映如何战天斗地的.场景,而是把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一群特定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了深度诠释,血肉丰满,可信可敬,平凡生活却又如此的让人仰视。

一部让人感动,引人思考的好戏。可惜绍兴人不识真货,剧场内观者廖廖无几……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2

11月8日,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由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林州首场观影式在好莱坞影城举行。影片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再现了那段难忘的修渠岁月。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讲述了垂暮老人石天林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并探访当年修渠老友,然而他们在路上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障碍。为实现心愿,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终于完成了追梦之旅的过程。这是一部有关红旗渠题材的励志电影,对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片视觉力感染力非常强,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感悟到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电影结束了,许多观众还静静坐着,久久不愿离去。大家纷纷表示,这部电影展示了新林州的'时代风貌,年代戏大营救场面让人震撼,感受到了当年修渠之艰难;现代戏城市靓丽大气,红旗渠飘带触及心灵,大峡谷雄险奇秀融为一体,让人深感林州发展的不易,确实很激动。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动情分享自己在观影过程中的感受。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3

周末,学校组织我们去电影院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影片,看过之后,在我脑海里留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几个字,并且明白了其中含义。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修渠人名叫石天林,他在六十年代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当年,他不顾个人危险去救困在洞里的同事,而自己却也被困住了;为了修渠而失去了心爱的姑娘。后来,随儿子移居海外,听闻杨贵书记逝世的消息而归心似箭,回到家乡,想要重走红旗渠。

看电影的时候,我听到了一句让我十分震惊的话“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死去时洗一次”。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后来在杨贵书记的领导下,石天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打通了给林县人民带来幸福的'生命之源——红旗渠,从此,林县人民彻底摆脱了缺水的困难。虽然我们现在有水了,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能忘记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水源,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

以前,我一直以为,红旗渠就是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人都慕名而来,不由得就很自豪。看过电影之后,我彻底改变了之前的观念,红旗渠之所以名扬中外,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景点,她的背后是一种时代精神,一种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就是独一无二的“红旗渠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发扬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学生,做文明公民。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4

我有幸赴河南林州市,实地学习红旗渠精神,接受红旗渠精神教育。站在被称为人间奇迹的红旗渠边,看着绵绵流淌的渠水,想到当时的林县干部群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穿越太行山悬崖绝壁,开凿红旗渠的情景,内心深处受到强烈冲击、获得强大力量。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毅力和决心,让人震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可以说,这次红旗渠之行,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震撼心灵、启迪思想、增强党性的学习体验,更是一次朝圣之旅。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听讲解、观实物,亲身体验红旗渠的壮观,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一次次心灵被震撼,一次次被深深感动,收获颇深,启发较大,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5

通过观看视频,让我了解了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

红旗渠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才建成。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应该继续先辈们的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精神,坚决摒弃因生活环境优越而产生的骄傲自满,放纵自己,或是娇生惯养而养成的不良风气。努力去改变自身的`缺点。敢于超越自己用先辈们的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来引领我们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6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我似乎理解了妈妈学习笔记上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字的含义。

这部电影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我看到了当年修渠人用极其简单的设备,不怕苦、勇于牺牲、无私奉献,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电影的.主人公石天林在修建渠时,为了救人而被困;为了修渠而失去自己所爱的人;老年时随儿子移居海外,听闻杨贵书记逝世的消息而又归心似箭,回到家乡,重走红旗渠的故事。

在观看过程中,我看到修渠人不畏艰险,勇敢与大自然抗争,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在山间修一条渠呢?直到我听到一句话: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死后再洗一次。可见水在当时是多么的珍贵呀!如果不是杨贵老书记高瞻远瞩,引漳入林,带领大家摆脱缺水的窘况,那么我们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吗?所以我提倡:珍惜每一滴水,从我做起!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觉得我们应当认真履行一个小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勤奋努力,踏实学习,争做文明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生态;遵守交通规则;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争做红旗渠好少年,为文明林州争光添彩!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7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已经在12月6日全国上映了。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恩美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影片凭借震撼的剧情与细腻的情感,在上映后引起巨大反响,收获无数掌声与泪水。

诚意十足导演力求还原真实修渠人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自上映以来,凭借其对修渠人真实细腻的刻画,收获了无数观众的眼泪。片方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那个年代修渠人的艰辛,并能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伟大。

回溯影片创作起点,导演李正伟始终在为这个目标努力。而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也不负众望让大众看到了最真实的修渠人。影片开始时的河南小调配上“叮叮哐哐”的凿石打铁声,每个人标配的帽子、大棉袄,灰扑扑的脸上带着那个时代纯真质朴的`眼神……这些声音效果和细节刻画,一下子把观众带回了那个年代。

真实故事改编现实比电影震撼百倍

爱美是每个姑娘的天性,电影中叶儿在收到雪花膏时说:“人们都说我们林县人一生只洗三次脸,这香脂我能用几回啊?”,观众在看到这里的时候都不由得心里一酸,也都期望着这个姑娘能过上天天洗脸用香脂的日子,可惜天不遂人愿,叶儿最终没有等到那一天。

今天林州人民的好日子都是当年千千万万个像石头,像叶儿这样的修渠人冒着生命危险一锤子一锤子人工挖凿出来的。电影中取材于真实故事的剧情让观众感动、哽咽甚至心痛,很多观众表示:“原来我还不够了解红旗渠,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红旗渠,知道了修渠人这群平民英雄!”。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8

红旗渠就像玉带,蜿蜒曲折,流入太行山的悬崖绝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秃的山头,缺水如油。豪门逼债,穷人日夜忧愁。

水是生命之源,林州国内山水少,居民苦,土薄石厚,挖井无泉。每次干旱,居民都在等待水,有十几里外的人在取水。老弱的女孩抱着瓮罐,远道取水,人畜疲劳。林县的历史书记录了长期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和贫困。老中国林县人民面临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有多大?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指导下,多年来,在太行山用鲜血、汗水和生命建设了被称为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震撼山岳,勇敢地哭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造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为了在艰苦的岁月里生存,跨越两省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自然,重建山河,这种伟大的壮举,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勇气,真正体现了共产党的'心系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寻求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战斗。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感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感动了,情操被陶冶了,斗志被鼓进一步升华。

作为税务部门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发扬红旗渠精神,踏踏实实地工作,特别是在机构改革的重要时刻,更不能放松,辛苦耐劳,以身作则,以信念和实践精神投入优先活动,为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19

观看了《红旗渠》这纪录片电影,我仿佛走进“人工天河”红旗渠,徜徉在“青年洞”景区,在秋风习习中眺望四处景色,漫步在堤坝上,看着潺潺的河流,望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真是心旷神怡;那绵延数千里红旗渠上一块块人工凿成的、有角有棱的、裸露出道道白印的青石,都是修渠人钢铁般意志和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当红旗渠展现在世人面前时,当林县人民铸就这一丰功伟绩时,我的心中不禁为他们的壮举而感到震撼,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它是红旗渠精神,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永不忘怀。这种精神来源于勤劳勇敢的林县人民,这种精神来源于十万名人民群众!红旗渠精神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它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奋斗,积极进取;红旗渠精神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人们继往开来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将思绪再调转回1960年,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冬酷暑,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他们没有向贫困的生活环境低头,没有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任何抱怨;在十年漫漫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住在山崖帐篷里,宿在山洞里,一日三餐吃的是咸菜,啃的是馒头,没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遇到困难迎韧而上;他们凭着铁锤、钢钎和双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开山劈路,克服重重困难,到1969年胜利完成,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青年洞”、“夺丰渡槽”、“南谷洞水库”、“红英汇流”、“渠首”等等,一个个响当当的耳熟能详的名字,一项项工程凝聚着修渠人心血和汗水、彰显着林县人民无比创造力和智慧!

林县人民为修筑红旗渠付出的汗水与辛劳是世人瞩目的。当时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缺乏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修筑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困难。尽管这样,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打倒,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修筑工具,党员干部带领着群众不屈不挠,以大无畏的精神和胆识与天和地战斗。全县人民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建造工程,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近十年的时间中,将这条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连在了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完美的诠释在世人眼前。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弘扬了GCD为人民所想,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它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林县人民吃苦耐劳,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是林县人民精神的体现!

观看红旗渠的观后感篇20

电影从最开始提出概念、理出思路、勾出梗概、拉出框架、编写文案、组织研讨、形成剧本,到组织剧组、筹划资金、动员力量、现场拍摄,一直到后期制作,组织审核,修改完善最终定稿,历近四年时间。

拍摄过程中,剧组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主演白志迪老先生无论拍雨戏、夜戏、几次感冒,硬是挺过来了,这部戏的劳动强度是其他一般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爱心人士团结协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拍摄过程中有老乡送水的,有背着猪肉去探班的,有半夜去送加班饭的`。电影展现了大爱林州人的大团结,凝聚了林州人的心血和汗水,值得所有人走进影院,共同去感受这部反映现代林州人的时代风貌和奋斗精神。

市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裴社奇:看了《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看着熟悉的场景,生动的情节,很受教育,也很震撼。林州市税务局前年被杨贵老书记题了词——红旗渠精神铸税魂。我们想,传承红旗渠精神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荣耀。下一步,我们要组织全体人员来观看这个电影,再次接受教育,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转化成我们提高工作绩效的一个动力。

政府办工作人员秦凯:今天观看了这个《归来仍是少年》,让我再一次在灵魂上受到了震撼。我们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我作为一个林州人,希望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走进影院,带着我们的亲人、孩子,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补足精神食粮,传播好红旗渠精神,推动全市的各项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市委办工作人员张燕松:看了《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我深受感动。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影片中搜救队员时讲到,红旗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奉献和牺牲。这使我想到,作为我们新时代的林州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这种奉献和服务精神需要时时刻刻铭记在心,落实到行动当中,特别是围绕乡村振兴、清洁家园、城市双创等各项工作,更加需要我们去敢于担当、务实重干、无私奉献、苦干争先,让各项工作做的更好,让我们林州的明天更美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