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读后感(精选11篇)

来源:整理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1

原本以为是一本倡导极简生活的指南书,结果是写怎么工作的。难免失望了

如果你有幸以色列科学家艾利高德拉特的演讲,那么你一定知道他所说的“科学家最基本的信条”这句话。按照他的理论,“现实中没有复杂的系统”,或者说“真相不可能复杂”。因此,我们所述的关于常识的第一个理念就是避免复杂,追求简单。

成功的项目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让“利益相关者”开心:你要明确的`告诉利益相关者他们将会得到些什么。很显然,要造就开心的利益相关者,首先要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去问他们,而不要假定自己很了解;也不要认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想要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更不要简单地认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同等重要。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列个名单,然后把他们的获利条件写下来,分析一下现有的项目是否能够满足所有股东的获利条件。

这是我遇到的一件事情。某跨国公司对年轻中层干部的年终考核目标标准是这样的:“在一年的工作中是否提升了经营管理质量,并减少了上级对其工作审核和复审的必要。”

这个考核标准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于没人知道这个标准的具体含义。以这个标准去考核干部,又会有什么效果呢?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被考核人认为自己即使遵循正确的方向去行动从而完成任务或项目也没多大用处。年底时,他的上司根本不会以正确的工作目标标准进行考核。按照上述标准考核时,员工获得满分的机会又有多少呢?非常低,因为这种考核标准可以有无数种解释方法。

所以,如果你有这方面问题,比如说你的目标是模糊的,像“很好地完成这些项目”“让消费者接受良好的服务”“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你最好学会解决它。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2

最近一直在看极简主义。

这本书是父亲邮寄给我的,看完后并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书名是关于工作和生活理念,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说太多哲学性思考的东西,而是简单的用案例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

1、事情其实很简单。就要人们解决事情要学会抓住事情的本质进行问题解决,不要绕圈子。如果发现事情越来越复杂,那么很可能就是道路错了。

2、要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这是极简主义的前提,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够产生判断,知道哪些东西可以社区,哪些东西要留下。

3、做事情要有连续性。告诉人们做事情一定要提前做好计划,小的计划能让整个事情变的简单,那种随波逐流只能让事情越来越复杂。

4、如果不去做就不会完成。说的是行动力,只有思考没有行动,自然会造成思想的负担,没有成就感。

5、事情预期和结果往往不一样。就是不要太执着于结果,要明白任何事情都不能做的尽善尽美,给思想留下足够的`空间,生活才会更加轻松。

6、确定事情的结果界限。一个事情,就应该拥有两种状态,一是完成,二是未完成,不应当有百分之多少完成。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事情的拆分,将大事情按照连续性分解成很多小事情,不同的小事情完成或者为完成来判断。这样做也会给人们带来成就感。

我认为,要将极简主义放到心中,就是明确目标,思考路径,制定标准,排出干扰,立刻行动,不断修正,取得成功。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乔舒亚的《极简主义》。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作者乔舒亚曾是一个每周工作70小时、每年工作362天,年纪轻轻就拿上6位数年薪的企业高管,20多岁就买了名车豪宅,有一个美丽的妻子。越来越有钱的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品,但他发现幸福感并没有增加,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所以作者后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

什么是极简主义,乔布斯的房间中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

在生活中我们买了很多东西,我们日复一日努力着,努力跟上他们,我们将巨大的压力施于自身,强迫自己成就事业,或变得和某人一样。结果是,我们所背负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沉重。

《极简主义》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些常识,比如我们应该怎么做事,遇到困难应该怎么去解决。如果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想一下,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很多比我们更可怜的人。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疾病、折磨等原因死去。与这些情况相比我们所遇到的大多说问题都不算什么。

当我们感到压力时,不放打开报纸或电视,看看全世界都有哪些悲惨的人和事,当向导这些我们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当我们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能理解别人,当我们能够理解别人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好面对自己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真正的安全感要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谁,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极简主义》这本书除了介绍作者的亲身经历,过上极简生活的一些方式和实践手段,更多的是从内心层面,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人生。经过一切的整理,你才会明白人际关系、成长、热情、奉献、健康等元素在生命中的意义。

我觉得“极简主义”不单单是一种理念,更是改变生活、改变自己的一个契机。人生要懂得取舍,只有把生活变得简单一点,才会有精力去发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只此一回的人生,创造出精彩的价值和属于自己的幸福。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4

Minimalism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暴露在琳琅满目的物品和信息中,不知道如何选择,或者根本不假思索买买买,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实际需要的东西很有限,而且人有选择倾向性,有些东西用习惯了就还是习惯性地选择,多余的可能只会在角落里落灰。

本书中,两位作者也是面临各种纷杂的物质选择从而让自己过得不堪重负,痛定思痛,于是决定断舍离,只留下精简的必需品,并且降低物品的标准,更加追求实用性,从这一过程,总结出了五个核心的价值分享给我们,让我们着力于这五点,过上简单快乐幸福的日子。

这五个核心价值观点分别是: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

第一,健康,作者主要谈论了饮食和锻炼和睡眠三个方面。饮食是通过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来调整,提倡的主要食物是水、绿色饮品、新鲜蔬果汁、蔬菜、水果、豆类、鱼类、有机食物。锻炼,是选择让自己能坚持的锻炼项目,有人适合跑步,有人适合游泳,有人适合骑单车等,凡是能让自己动起来的运动都比待着不动有用。睡眠,保证自己每天有足量的睡觉时间,并且调节睡眠质量。

第二,人际关系。主要维护首要人际关系,1、亲密关系,主要是爱人,伴侣,配偶;2、密友,一般不超过5个;3、直系血亲,主要是父母,儿女以及其他近亲。与人相处最重要是,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他人,通过改变自己,从而去影响他人。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共性和差异性的良性组合。我们通过爱,信任,诚实,关怀,支持,专注,可靠,理解这8个核心元素能够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有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T.A.R.A的四个关键词来处理。Tolerate,容忍;Accept,接受;Respect,尊重;Appreciate,欣赏,这四个阶段来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热情。职业和事业有其局限性,并不能让我们全情投入,而使命可以。通过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找到自己的使命。首先,我们要移除身份,地位,不确定性,金钱枷锁对我们的束缚,进而解放自我,把自己抽离出来。其次,认真观察和回顾自己平常做什么事情感到兴奋,激动,让自己激动,兴奋感维持时间最长的事情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后,将热情变成使命的最好方法,便是模仿。

第四,成长。只有通过积极有益的自我改变,并且持之以恒,才能感受到自我的成长。自我的持续成长,才能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感。将大量的满足感与某一改变联系起来,这种变化就成了必须做的事。

第五,奉献。给予,帮助他人成长,可以让我们超越自己,获得更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如何去践行这五大价值呢?对于每一个行为,我们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一行为可以改善我人生的哪一方面?如果无法改变,我可以如何改变使其对五个领域有帮助?

极简主义的意义在于,是让我们摆脱生活的冗余,更加专注于最基本的事物工具。

成功=快乐+持续进步。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5

这本书是结合具体实例,以作者自身经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极简主义是通往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身心健康、财务健康、精神健康。其实仔细想想,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上,需要做的事情与极简主义做的事情基本一致。只是财务自由更侧重于金钱,而极简主义更侧重于生活。

作者的思想,生活态度通过书籍来表达出来,所以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有相同的地方。而作为读者,需要做的便是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来调整自我。想看这本书或这类型的书,并行动了,说明你想了解相关的内容,想自我改变,那么书的`作用便是帮你提供一种思路,就像我们在学习知识或模仿他人一样,你所学到的,其实也是自己愿意接受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话,不仅本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益的。如果从本书的角度来看的话,这本书只是作者的生活经验阐述,如果将作者和我进行对比,有些生活习惯其实是一样的,而我是出于天性,而作者是后来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作者的思想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可以更加精简一些,有些话没有必要反复地说,会显得很累赘,也许作者是想表达的更清楚些吧,毕竟作者在书中也说了,已经删减掉很多内容了。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之后,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国外的书籍最后都会谈到奉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而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做好自我,如在亲密关系中,处理分歧、矛盾时,先自我反思,改变自我,然后通过自我的行为影响他人。这是很好的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6

本周在“有书”跟读了英国作家弗格斯奥康耐尔写的《级简主义》,说实话,除非是工作或者学习上的硬性需要,我是一个不会主动去读所谓励志篇、方法论或者管理学类书籍的人,往情怀上说,太功利了!往实际上说,呵呵,没意思,不好看,不如升级打怪。这次跟读这本书一方面是出于对“有书”推荐书目的尊重,既然别人摇了摇小红旗,自己就屁颠屁颠地跟过来了,总不好刚到第二站就开小差吧。二来嘛,自己选读的书还没有读完,而每周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的任务到了第二时点,怎么也不能打脸,是吧。当然,开卷即有益,饭不是白吃的,路不是白走的,书自然也不是白读的,多多少少有些感受有些思考,记录下来,算是对这顿饭的消化。

要简单先计划

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事情其实很简单,要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用老弗的原话说就是“一个不善于做计划,必定不是一个善于管理自我的人,更别说管理一个团队了。”

计划,嗯嗯,这个我熟,我有话说。记得自己曾经是一个很讨厌“计划”的人,因为总是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等同于古板,死心眼儿,影响发挥,不能随心而动,更不能放飞自我。然而造物弄人,在投身于“生产管理”和“项目管理”事业多年之后,“计划”这个词基本上已经溶化在血液中,铭刻在脑海里了。每项工作开始前“首先明确任务和目标,制定好计划,然后实施这个计划”已经成为自己的新常态,确实获益良多。关于计划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个打住,大家都懂的,而且现在是私人时间,不谈工作,不谈管理,不谈方法论,谈点更愉快的事。

愉快的事,旅行算是一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变成了一个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喜欢一个人逛街,吃饭,甚至是看电影。如果碰巧出差是一个人,会顿觉身轻如燕,工作的烦恼凭空减去一半。而独自一人的游走自然也就是随心随性,没有什么计划性可言了。然而有限的两次“有计划”的出游却让我改变了“计划与生活无关”的想法。一次是随团,一次是自由行。那次随团是公司放旅游假,一帮处得好的同事撇开了大团,自己组个小团“吃小灶”。出发前没什么事,就对几个目的地的风土人情、传说典故多看了不少,没想到游起来顿时觉得周围的景致生动亲切了很多,兴趣陡增,收获也大大滴,与以往的走马观花大有不同。当然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行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欢歌笑语自是不同,此所谓去哪儿不重要,跟谁一起去才重要吧。而另一次真正的“有计划”是第一次自己带孩子自由行。那次行前颇有些紧张,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把吃喝游住行安排妥帖,特意花了几天时间做功课,还写了路书。什么行程安排、交通信息、住宿预订、景点和餐厅推荐、费用支出计划等。结果是圆满的,于是“计划”从工作走入了生活。

简单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老弗在书中举过一个例子,大意是一个楼里的电梯太慢了,怨声载道,但已建成又不好改造了。后来业主在电梯旁边安了一个镜子,于是当那些不耐烦的纯等待被顾影自怜所替代后,那些怨怼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利用了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这个角度换得真是不错。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记得也有个这样的例子。以前一个工厂,二十四小时连续生产的劳动力密集形产业,生产形式多是小批量多品种且计划变更频繁,每天几百人的生产排班就是个大工程,遇上机器问题原材物料问题订单问题就需要改变生产安排,人员排班在几次打乱后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夜班的人又给连续排到了第二天的白班,每遇此事无论是生产线长还是经理都烦恼不已。然而设备、原料、订单等问题只能通过管理相对优化,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而不改变生产安排。后来,在排班时给不同班次的人标上了不同的颜色,白班是白色,中班是黄色,夜班是蓝色,颜色跟人名一体了,这样无论怎么调换生产线变更生产班次,都不把蓝色的人名安排在第二天的白班就OK了。第二天再排班时先按当天员工的班次变更颜色,再安排第二天的班次,至此,错误排班的事情基本没有发生过了。确实,换个角度,也许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很简单。

不忘初心,快乐很简单

按照老弗的理论,“现实中没有复杂的系统”,或者说真相并不复杂,其实可以很简单,而把事情变复杂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对这个说法我深以为然。现实生活中经常是本来是做一件事A,过程中发现了B又想起了C,最后DEFG纷至沓来,而最初要做的A经常是抛在脑后不知所终了。周而复始,每天忙得要死,却又莫名其妙地完不成任务。之所以这样有时是外界干扰因素太多,在这四海八荒被各路上神们呼来喝去着实也是小仙们的无奈;有时却也是自己没搞清楚方向,迷失在仙泽里了。比如当下流行各种健身,无论是骑行还是健步走还是什么瑜珈拉丁普拉提,有的人直接就去做了,有的人却是本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精神,先置办若干先进装备,等装备齐了,热情似乎也用的差不多了,揣着蛇尾巴等待下一个虎头的到来,似乎完全忘记了当初是为什么开始。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赤子之心。本着初心,过滤干扰,快乐很简单。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7

今天阅读的这本书叫《极简主义》,内容主要讲的还是与工作方法相关的知识内容,当然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算是通用的一部分内容吧。

首先来说,极简主义不是说让你的生活变得什么也没有,看上去只有必需品,而是抛弃掉沉重的负重,进行快速前行的方法。说白了,就是对于冗余的内容进行整理,轻装简行。

这个内容之前也有很多人提过,就类似于我们所提到的你的微信公众号里可能之前关注了许多内容,但是好多在过了那个时间段就不再产出优质内容了,但是还会占用着我们的时间,这种就属于提到的冗余,必要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舍弃。当然,如果觉得这是一份历史的记忆,可以进行保留,等待那天思维有了转变再处理。

《极简主义》这本书整本书的理念就是很多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把复杂的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以目标为导向,了解事情的细节,具体到每件事情的处理时间,那么你在处理问题上就有了这种极简主义的思维了。

说白了,极简主义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能够让自己的生活看上去没有那么手忙脚乱,看上去做什么事情都能够游刃有余。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想要做到这点,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流程化的思想,能够在这个套路内解决的问题都是小事情。

整体来说,这本书读完,还是明确了要有目标,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么,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拼凑,这样反而让自己活得很累。

那么,就从整理自己的手机空间开始吧。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8

苏格拉底曾站在大街上自豪地宣称,这世界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而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每天都被无数的商品、信息、观念、娱乐、工作等狂轰滥炸着,而所思所想也都是欲望、成功、地位等,以至于脑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似乎总是停不下来。偶尔停下来,也会感到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做什么。

我们好像忘记了自己只能活短短的七八十年,也忘记了反思为什么要活着,以及如何才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实现那么多欲望真的必要多?拥有那么多永远都派不上用场的东西真的必要吗?天天去追逐热点、潮流和不断更新的网络媒体真的必要吗?

当然没有必要。如果我们愿意彻查内心,就会发现,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而真正需要的其实很少。我们之所以那么累,就是因为成为了“想要”的奴隶,放弃了对“需要”的觉知。假如我们能遵循“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原则工作和生活,也许就不会感到疲劳了。如此一来,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那些能让我们和他人变得更幸福、更美好的事。

物质:只拥有绝对必需之物

现在,我们似乎不再懂得过简单的生活,我们拥有过多物质财富,有过多选择、过多诱惑、过多欲望和过多食物。我们挥霍一切,毁掉一切。我们使用免洗餐具、钢笔、打火机、照相机……为了生产这些物品,水、空气和大自然都被污染了。唯有摒除这些身外物才能发现新世界,穿衣、吃饭和睡觉等基本需求才能迈向更深层的.境界。不再拥有过多东西,你就能省出更多时间来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旦对自己的身体感觉良好,就能忘记肉体的存在,专注于精神发展,使生命充满意义。如此,你会感到更加幸福!

金钱:不要太穷,也不要太富

生活如此复杂,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摆正金钱的位置。因为金钱是一种能量,如果把钱花在毫无价值的东西上,我们将失去能量。我们应努力理解它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思考金钱与自然、思想、快乐、自尊、居住、环境、朋友、社会等的关系。血液在体内平缓地流动,这说明我们身体健康;金钱在生活中自由地流通,这说明我们在经济上是健康的。

今天,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每一天是唯一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的生命就是今天,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时间是神圣的礼物,如果我们不能抓住现在的光阴,同样也无法抓住虚幻的未来。但最重要的不是拥有时间,而是不虚度光阴。让生活变得简单,可以获得更多精力,这样就能更好地面对人与事。轻装上阵,此刻就充满热情,我们因此得以欣赏周围的一切:要做的事少了,就有了更多时间来思考、梦想和享受悠闲。比如,你可以一整天待在家里阅读诗歌、烹饪、燃香、喝一杯好葡萄酒并欣赏月亮。

工作:做得越少,效率越高

值得担忧的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而是悄悄溜走的现在。这就需要锻炼注意力和排除杂念的能力。只有此刻做的事才有意义,所以要慢慢把精力集中在“这里”和“现在”的事情上面。能够改变一段时间的质量,是非常可贵的天赋。正如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所有细胞的基因,一段时间也是所有时间的折射。

带着格调做事会让生活变得无限丰富。所谓格调,就是:吃早餐前梳梳头发;就餐时放一点轻音乐;尽量避免使用塑料和聚乙烯制品;触摸柔软之物,嗅闻玫瑰香气……这些都自然地吸引着我们,给我们活力和快乐。当我们把周围一切变得富有格调,同时也把自己变得充满诗意。这就像清空一个塞满杂物的抽屉,或是整理一个橱柜,每一个整理和简化的想法都让我们坚信,生命中有些事是能够被我们牢牢把握的。

总体来讲,这本书虽然讲工作稍多,讲极简主义生活比较少,但是对于处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而言,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9

前几天在大昭寺转经的时候在大昭寺附近新开的一家书店“天堂时光”里面看到了一本名叫《极简主义》的书。当时因为时间有限,仅仅翻了几页就离开了。本想在网上下载电子版的书来看,结果却没有找到。于是趁着今天有空,我又到了这家书店,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虽然说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翻阅了几页,但是书中所讲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却产生了很强烈的共鸣。于是在回家发现网上找不到这本书的电子版之后,我就心里就一直惦记着这本书,想等到自己哪天空闲的时候,回到这家书店把这本书看完。

这本书开头首先描述了主人公佐治亚和瑞恩两个年轻人因为破裂的家庭和饱经贫穷的童年,在高中毕业之后就直接踏入社会工作。因为两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饱经贫困的困扰,所以两个人工作都非常努力,都把年薪五万美金作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标志(因为美国社会普遍把五万美金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事业成功的标志。),也觉得只要当自己实现五万美金这个目标,就将获得所谓的幸福。后来,两个人经过努力,都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年薪五万美金这个目标,但是他们却发现自己并不快乐。因为当他们实现了自己五万美金目标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时间都被工作所占据了。

自己在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为一家自己毫不关心的工作做着自己毫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现在社会大家习惯于以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所以他们俩个就在这个主张消费主义的社会的影响之下,拼命的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来满足自己,豪华的房子和汽车,奢侈品,等等。虽然两个人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年薪达到六位数(美元),但是由于花费过大,两个人仍然是入不敷出,靠信用卡借贷度日。这样逐渐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工作内容枯燥乏味,压力过大导致他们心情沮丧,然后,为了快乐起来就拼命的消费,用物质来换快感。结果过度的消费又会带来大量的负债,负债又会带来压力等等,一直这样无休无止的循环下去。

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思考的一个话题就是“生命的意义”,佐治亚和瑞恩也不例外。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太多多余的东西,这些多余的东西侵蚀着他们的时间,以至于他们不能把时间用到真正重要的地方。于是他们决定避繁就简,把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要么捐出去,要么卖出去,要么干脆丢掉,在家里只留下自己的必需品。在他们排除繁杂之后,他们发现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五件事情: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

一、健康

健康毋庸置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健康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我们的健康,抽时间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嗜酒,熬夜。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类而言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所以我们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人类拥有语言。就是因为人类的社会性以及人类的这种迫切的想要和彼此沟通的欲望,所以不同的文明,尽管文化不同,但几乎都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言。作者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首要,次要,和外围。首要关系包括“配偶,直系亲属和密友”。次要关系包括“好友,老板,精心挑选的几个同事”。剩下的人就属于外围。在这三类人际关系中,作者又把他们分为对你有“正面,负面,中性”影响的人。积极的关系帮你成长,消极的关系会消耗你。

三、热情

如果你所做的工作并不是你所热衷的,你就不会从这份工作上得到快乐。如果生命只是为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去做自己不喜欢去做的事情,那样的人生不会有任何意义。当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热情所在,我记得前一段时间在Tedtalk上看到一个视频,演讲者恰巧在谈论你如何去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他说,你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不能不做的事情是什么?”(Whatisthethingsthatyoucan’tnotdo?)。另外,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不仅能让自己更加快乐,而且人们在做自己热衷的事情的时候,会表现的更加优秀。这很符合常理,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毫无兴趣,甚至是深恶痛绝,你怎么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突然想到了去年在XX外资银行的工作经历。

领导欺负猥亵女员工不说,甚至在我在银行门口和潜在客户攀谈一番,没成成功让客户进银行之后,他这样对我说:“你跟他说那么多干什么?先骗进来再说。”有一句话说得好,员工所体验到的企业价值完全来自于他的直属领导。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做这个企业的领导,这家企业根本就不值得我去为之效力。在这样的企业呆久了,除了学会怎么骗人之外,我实在想不到还能学到什么其他的本领。在离开那家银行,从新回到教育行业之后,我才发现我对教育行业的热情。俗话说得好,没有失去过就不懂的珍惜。而且我觉得,相对于骗人而言,我对于教育是更热衷的`,所以我觉得我做教育会比去骗人更优秀。

四、成长

阅读使人成长,经历使人成长。人最怕的不是最终一事无成,而是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尝试过。在XX银行,在前领导的压迫下,我们团队集体举报了前领导猥亵下属等一系列不法行为。大领导虽然很明事理,走正常流程调查之后,前领导被人事部门开除了。但是新分给我的领导就说什么,你看你们,把人家的工作都弄没了,你看人家多可怜,有什么深仇大恨的。在她的眼里,按照正常流程举报坏人反而成了小人,最终把我们之前团队的人基本上都排挤走了,可能也是她本身心里就有鬼,怕自己跟我们上一个领导的下场一样。这件事情教会了我很多,我曾三番四次想辞职,不想在这样的企业浪费时间,周围的人都劝我不要走,劝我留一年,攒一年工作经验再走。我很后悔听了他们的话,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但是我也很感谢这份经历,它让我看清了表面光鲜艳丽的银行,其实里面每个人过的都很苦逼(围城)。也让我学会了看人,有些人表面和和气气和你假装的关系很好,但是你跟她讲的每一句话,在关键时候她都会变了味儿的传到领导那里,变成她用来排挤你取得个人利益的武器。这份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我愿意努力和其一起成长的。

五、奉献书中的作者有一个目标:让自己成长起来,然后去影响身边的人。一个一味索取的人是不会快乐的,一个懂得给予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

看完这本书之后,突然想起第一次去上海的时候带了很多衣服,结果两年之后,有一半以上的衣服我连一次甚至都没穿过。还有买了很多书,虽然都有看过,但是最后运回家的时候实在是费了一番功夫。这次来西藏我就决定要采取极简主义的方法,只带了两套衣服供换洗,一些日常用品,这次连书我都一本没带,也不打算在西藏买书,这次为了一切做到最简,连看书我都只看电子书。当抛弃了那些无用的占据着我们空间和时间的物品之后,我们才能腾出时间给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去除繁芜,方见生命中孰轻孰重。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10

细读《极简主义》这本书,其实重点在讲“活出生命真意”——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极简主义”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

什么需要“极简”?“极简”到什么程度?大概对于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因为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的标准。

作者强调的是通过“极简”,轻装上阵,摆脱生活中多余的事物。“极简”只是形式,“极简”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多余的。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事。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引导读者发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实现个人成长,有意义地为他人奉献。“极简主义”的好处包括:取回浪费的时间、摆脱多余的物质、找到自己的使命、享受快乐和自由、多创造而少消耗。

本书主要是讲如何从五个维度去发现和构建生命的意义,也被作者称为“五大价值”,分别为“健康”、“热情”、“人际关系”、“成长”和“奉献”。

“健康”、“热情”、“人际关系”这三者是基础,而“成长”和“奉献”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实现个人成长,为他人做出贡献。“成长”是我们生命内在的意义,而“奉献”是在“成长”基础上更为高级的生命外在的意义。

先说说“成长”,如果生命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日复一日,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那不就是在混吃等死吗?这不就是在浪费生命吗?

我们多数的改变,都是通过每天在小的方面逐渐改善积累而成的。每天哪怕有一点点有意义的改变,只要我们持续行动,我们就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正是“成长”让我们感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体会到自我满足与成就感。

我们的“成长”来自三个基础方面:改善“健康”状况、发展“人际关系”、追求自己的“热情”兴趣。

“奉献”是指为他人做出的贡献,增添的价值。“奉献”能给人带来深层次的、持久的满足感,与之相比,我们自己吃顿美食、看场电影的满足感显得很微不足道。

是“成长”引向了“奉献”,而且可以构成良性循环:我们越是成长,就越能帮助其他人成长;而越是帮助他人成长,自己就越能获得更多成长。“奉献”还与三个基础层面相互影响:提升精神“健康”、享受“热情”、促进“人际关系”。

书中第一页“你真的快乐吗?”,作者试图通过这一问来引发大家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直接提出“我们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不会让我们快乐”,这一观点看似和我们的'常识“有钱才快乐”、“贫穷不快乐”相违背。但从现实来看,有钱未必快乐,没钱也可以很快乐,钱和快乐不能直接划上等号。长期以来,人们忙着赚钱、积累财富,已经习惯了把赚钱当作了人生意义,“幸福”指数却没提高。当赚了很多之后,往往还想着赚更多,背负上很多压力和负担。却没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赚钱?赚钱是为了什么?除了赚钱还有什么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我们物质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但这种快感会快速消退,并且边际效应会递减。真正的快乐源自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成长,我们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作者认为“快乐”不是重点,有意义的生活才是重点。我们要在短期行为中找到长期价值,有长期价值的短期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幸福”肯定是快乐的,但“快乐”不见得幸福。不要等到最后去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你在追求幸福的奋斗过程本身才是最快乐的。所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过程本身最幸福”。

极简主义,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活的五个基本领域。在生活中许多方面彻底接受极简主义,就能专注于最为重要的事物。因此,过有意义的生活和极简主义是齐头并进的,作为工具,极简主义能够帮我们将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物上,它清理生活中的杂乱,便更能专注于目标明确的生活。

《极简主义》读后感篇11

最近在学断舍离,很自然的就每买了<极简主义>这样的书来看。这本书并没有像其他极简主题的书那样,介绍如何清理、减少物品,而是更多的关注生活本身:人生的意义。

到了一定的年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思考一个话题“生命的意义”。因为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不再有旭日东升,不再有星光璀璨。曾经无比重要的成败得失也将褪色。那生命的意义在哪?其实只有在物质上极简,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以前我一直说自己想要简单生活,可是怎么样才算是简单生活呢?不知道。本书作者总结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五件事情: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奉献。关注主要事物,忽略次要事情,就是简单生活的本质。

一、健康

健康毋庸置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健康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我有个很不好的饮食习惯,不开心的时候就会暴饮暴食,从今天开始应该重视自己的健康慢慢改变。现在每天晚上都会运动一个小时左右,希望自己能够每天坚持。

二、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类而言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所以我们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迫切想要和彼此沟通的欲望。作者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首要,次要,和外围。首要关系包括“配偶,直系亲属和密友”。次要关系包括“好友,老板,精心挑选的几个同事”。剩下的人就属于外围。在这三类人际关系中,作者又把他们分为对你有“正面,负面,中性”影响的人。积极的关系帮你成长,消极的关系会消耗你。在人际关系中,不管如何你都不应该指望他人为了遵守你的标准、信仰或价值而改变。你唯一能改变的人是自己,当你自己改变时,与你走的近的人也会慢慢改变。想要发展和改善一段关系,少不了爱、信任、诚实、关怀、支持、专注、可靠、理解这八大要素的滋润。

三、热情

我的想法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和生活,然后喜欢自己所选择的。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不仅能让自己更加快乐,而且人们在做自己热衷的事情的时候,会表现的更加优秀。这很符合常理,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毫无兴趣,甚至是深恶痛绝,你怎么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但人的喜好是会改变的,而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那么就要培养自己的热情,喜欢自己选择的。

四、成长

成长是什么吗?成长是知识的扩展,还是性格的完善?成长是体格的壮大,还是心灵的升华?人都有惰性,突破舒适区不断进步就是成长。成长是逐步积累的变化,人一旦行动起来,就可以形成正向的动力。从这种正向经历中找到乐趣然后提升标准,持续行动,就有了成长的动力。对我自己而言目前的目标就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至少看三个小时书,管理好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五、奉献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买到的,而是你所创造的,不是你所得到的,而是你所付出的。书中的作者有一个目标:让自己成长起来,然后去影响身边的人。一个一味索取的人是不会快乐的,一个懂得给予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

如果读完了这本书,却没有付诸行动,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每天进步一点点,做事情先完成再追求完美。像这读后感,没有时间修改有什么关系,至少做了,总比因为忙没时间修改,迟迟不敢发布好,拖着好。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